顶峰水岸汇景户型图:生成:更要关注课前与课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2:56:48

生成:更要关注课前与课后(唐金龙)

(2011-03-10 17:20:09)转载 标签:

生成

关注

课前

课后

反思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再过于追求根据自己预设的内容单身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随机生成。

通过实践来看,对学生的生成一般只落实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行为中。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强调生成无疑是对的,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我觉得,生成更要关注的是课前与课后。

一、课前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课前生成,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生成问题。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他们面对陌生的文本,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会想到许多问题。所以,在课前重视学生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1、激励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主动融入到文本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学案,安排预习内容时,切合学生学情,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有生成的问题欲望。同时,通过学案等形式规范学生预习行为,不是盲目随意地走马观花似的看,而是钻进去,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深入思考,进而生成自己的问题。可以是顺着老师的问题想下去,也可以对老师设计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激励还表现在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彼此提问,彼此作答,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形成带有共性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网络优势,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在比较鉴别中生成问题。

2、筛选

教师将学生课前预习生成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归纳,会发现学生所生成的问题可能是杂乱的,有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

筛选的过程,也是教师二次备课的过程。第一次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得出基本上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素。第二次备课重点就是筛选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把那些跟文本有关联的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抽出来,整理归纳,形成教学问题,待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

3、平衡

对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不是简单抽出几条来就行,而是要平衡各种情况。

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生成的问题深浅有别,教师要兼顾统筹,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未知欲望,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属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要注意平衡与文本的关系。学生生成的问题往往会天马行空,也不能只强调尊重学生的问题取向而忽略了文本知识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规律性。如果偏离文本太远,那就失去课堂教学的意义了。

同时要注意平衡师生的位置。课堂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领作用,都体现在预习环节的问题生成与设计上。

二、课后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应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者、促进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

而课后生成,就是着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功的教学行为,不光在课堂上,还包括在课余时间。学生带着收获走出课堂,如果思维就止住了,那还不能形成能力,更不会形成素养。

1、引导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是课后学生必须的学习程序。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课后不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思维还是课堂的延续,并且还能生成新的问题,提到新的结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文本,质疑老师的讲解,将自己的结论与老师的讲解对比,在比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形成能力。

教师要注意在课余时间,找时间跟学生进行交流,继续课堂上一些问题。有时随意的闲谈更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在非正规的场合,学生放松的心态也便于思维火花的闪现。

引导环节还可以延伸到家庭,教师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形成合力。在家庭环境下,让家长与孩子对话,甚至在餐桌上也成为交流问题的场所,让学生思维的触须随意探索。

2、拓展

课后学生要有所生成,教师必须要拓展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有效生成。可以考虑印发相关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提供影视资源,利用同网络手段等。拓展的广度与尝试,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掌握。

对于拓展的内容,不强求学生必须生成什么问题来,而是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爱好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于课后拓展环节生成的问题,教师也不必再约束规范,留给学生的空间尽量大点。

3、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反思,不能形成理性结论,也不会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素养。反思的越是到位,学生会在生成问题的基础上自觉探究,进而步入学习的良性轨道。

要让学生有反思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课后有反馈环节,不能走出课堂就万事大吉,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往往急于学习新的知识,而不太愿意反思已学过的内容,教师督促学生在反思环节上做充分,在衔接下面内容的预习中间,不要过于仓促,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够反思,养成他们反思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反思要有载体。传统的作业是有效载体,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作业存在问题反馈过程中,也是让学生生成问题的有效节点,再帮助学生解决生成的问题,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通过辩论、班级博客等形式进行反思。相对于纸质作业,辩论中最容易让学生生成问题,而在彼此交锋中,问题不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博客等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学生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便于自由发表意见,生成问题的自由度较大,而在畅所欲言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五花八门,可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