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小姐诱心》:【麒麟合创】百度千寻的东莞城内麻石小巷(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53:49

游千寻百度的麻石小巷(三)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线路:
    第三区域:上水巷——东门广场——下水巷——花园巷——仁和二甲——东正街——县正街——横巷梓——东莞中学——寺前街——象塔街——三角市

相关链接:
           风情万种的东莞小巷

           百媚千红的东莞城内小巷

(三)

  过万寿路,直入上水巷。上水巷中间右侧有横巷梓,直通县正街。上水巷的出口在东正街,左转则达东门广场,这曾是莞城的东门——和阳门。东门外别有洞天,象学宫、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但今余学左之名,其建筑均荡然无存。(另文再论)

  上水巷右侧直通东莞中学、人民公园、新芬路……巷口多为书画社,倒也古色古香,有点韵味。

  过东正街,直入下水巷,仍是窄窄的小巷,昔日光溜溜的麻石板已经被埋在了地下,当年穿着黑皮木屐的人们,是否还记得那足以敲醒深巷的“踢踢踏踏”声?木屐早已被弃置,即便重拾起,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行麻石路了……

下载 (70.95 KB)
2011-4-25 11:23

 

昔日巷中的木屐敲麻石声犹在耳边,然而如今却难以找回当年的麻石路面了!

   一些孩子在巷子里游戏,他们正在猜枚,“石头、剪刀、布!”童音脆生生的,悦耳。这样的场面似乎离我们很远了,当年那异口同声的“消灭出包大麻包!”、“消灭出铎大饭锅!”、“消灭出剪磨较剪!”的猜枚声犹在耳边……然而现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体会到我们当年或者现在巷子里这群孩子们的乐趣?

  下水巷与上水巷不同,上水巷与东城街平行,而下水巷则有点弧度。在下水巷的后笃,我们看到了石砌的高高的台子,整个地势陡然间高了起来,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反反复复地看了多次,感觉这是原来的老城墙,也应该是现在仍保存的老城墙的残存的墙体。后来找查陈伯陶编民 国《东莞县志》县城图中,明确标示下水巷尾紧靠城墙。故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下水巷尾右侧与仁和二甲相通,一直望下去即是县正街。如果爬十几级台阶则为花园巷,花园巷呈弧状,遇东莞中学南区的操场则拐弯通至东正街(这一段小巷应该是原来叫卫前街。)。

  明清时期,东莞中学南区操场曾为旧宝安仓、李祠、林祠、叶祠、陆祠等……民 国时期建有力行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中 共东莞县工委、中 共东莞中心支部、中 共东莞中心县委的所在地。……19381012日,日军在大亚弯登陆。13日,中 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力行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武装抵抗日军。”(中 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东莞革命史迹通览》)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下载 (78.08 KB)
2011-4-25 11:23

 

仁和二甲

·

    操场的最里面顺操场的边缘应该为德生三甲的小巷,现在已不存。它可通南街巷,即现在公园路。
我们顺仁和二甲前行,左侧第一家墙上的探出来一丛带着长刺的青藤,青藤的顶部盛开着艳艳的红花,细看门牌方知这是仁和二甲25号——宝觉庵。宝觉庵内现在仍住有尼姑。曾见过几个年轻的尼姑在庵里安安静静地做手工,也曾听过几句轻唱的经 文从庵内传出……闹市之中的这一方外净土,如脱尘而出的一朵青莲,不禁想到了《石头记》中贾雨村游圆通寺一节,真是热中有冷,闹中求静,仍记得圆通寺的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特别发人深省,常思常悟,以求其圆,通则难矣。

下载 (60.41 KB)
2011-4-25 11:23

 

梵音袅袅的宝觉庵

·

下载 (80.59 KB)
2011-4-25 11:23

 

荆棘丛中的红是质朴的神圣

·

   仁和二甲16号为三进的老房子,门面保存尚完好。不过,现在已成为出租屋,几个孩子坐在门旁的红粉石的台阶上打扑克,这也许曾经是一间祠堂?屋里凉晒的衣物挂满了天井,堆满了各种杂物……谁会去理会它原来的用途呢?

下载 (57.59 KB)
2011-4-25 11:23

 

原来的麻石巷,如今铺上了水泥。走在这洁净的小巷中,细听坐在地上玩扑克的孩子们的口音,却听不见熟悉的莞语了!

   出仁和里二甲,对面即是县正街,县正街的得名应该是古代的县衙衙门口正对着的缘故吧,原名叫县前正街,头在万寿路,尾在东正路。街两旁的高大古朴的玉兰树郁郁葱葱,据说东莞市的市花——白玉兰就是因为这条街的玉兰而得名。

下载 (79.23 KB)
2011-4-25 12:11

 

玉兰,东莞人心中永远的芳菲

·

   然而,玉兰岂止仅仅在这条县正街上绽放?大路边、庭院里、校园中……或成排而立,或三两守望,或独领风骚。玉兰,在莞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玉兰叶做的象牙白的书签也许曾经是我们的一段回忆;冰清玉洁的花骨,如今发上簪来仍是我们最淡雅的装饰;待放的花苞供于案台,清芬怡人,品一口清茗、读一篇好文皆如此惬意……

下载 (85.28 KB)
2011-4-25 12:11

 

2008年4月22日在凤岗镇雁田管理区石蚧村民小组拍摄的玉兰花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据说玉兰花可以提炼出制造护肤品的玉兰油,同时也是制造香料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东莞曾经有专门收购玉兰花的,于是或是清晨,或是雨后人们竞相提帚至街上,把落在路面上那香泽人衣、弯如初月,洁比汉璧的花瓣儿收进布袋、提篮或者其他的器皿中,换得一毫几分的零花。43日在原市府内拍摄到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玉兰树一株,极为珍稀了。“无风二号”博友说:“玉兰花开时,满树都洁白,银钩玉丝,香沁半城。”的确,玉兰是东莞人的心中永远的芬芳。

下载 (60.03 KB)
2011-4-25 13:33

 

邻家的那一抹红出了墙头,抛了个媚眼……

·

   走在玉兰树荫下,打量着高低错落的两侧的屋子,或青砖红瓦的平房,或建筑考究的小楼,皆掩映在玉兰树后,小店经营者多为书画装裱。还有一“大正牛杂”小吃店,招牌 “猪红粥”、“茅根粥”、“猪肠粉”……

下载 (79.71 KB)
2011-4-25 12:11

 

县正街上的早餐档,牛杂和茅根粥依然是最热的卖点。

·

  以前在东莞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煲茅根粥,但现在已经是很难吃到了,究其原因,到底是配方失传呢,还是材料的匮乏,抑或是环境所限呢,就不得而知了。石奇老师在东莞阳光网文园《再说东莞茅根粥》一帖中所言:“东莞茅根粥之所以蜚声海外、源远流长,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那时候,东莞流行沙淋病,病人每日几次小便都要经历剧痛的折磨。有文献说由官府出头,招集各路名医,筹谋药方;就地取材,那漫山遍野的茅根就是治病的良药。茅根黄豆利尿,白果去湿,陈皮行气……东莞人认为茅根竹蔗是凉泻的,煮药之时加一把米去中和一下,这便是东莞茅根粥的来由。”

下载 (75.01 KB)
2011-4-25 13:33

 

玉兰树下的寻常人家

·

  此外另有一说。据大汾老干部何裕回忆“讲古佬”曾言:在南宋末年(1279),万江大汾有位高人叫彭义,在莞城开了一间“秉义”茶居。某日,彭义患了病,口干舌燥,大便不通,四处求医不愈。遇一位从罗浮山卖草药的道士,送了彭义一扎茅根,还叫他加玉竹、白果、竹蔗、马蹄、陈皮等,晚上煲粥,晨早食之。果然服后大便即通、肝火快退,功效如神,所煲的粥更是美味甘香可口。后来,彭义特在门前增设了一档茅根粥,价廉味美,客似云来,这就是东莞茅根粥的起源。

  关于东莞茅根粥的起源颇有些不一致,待方家进一步考证。但足见茅根粥在东莞是有历史渊源的。难怪东莞人对茅根粥一往情深。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的申请,这一古老的传统饮食能得以保存和光大。

   县正街中间右侧为横巷梓。横巷梓内有二条巷。一巷的巷口有一座十分漂亮的欧式风格的楼阁。一巷尾有一棵粗大的鸡蛋花树,古朴似蛟龙。二巷的巷口还有一座原来的小门楼,可看。


下载 (61.07 KB)
2011-4-25 12:44

 

曾经的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就设在横巷梓。

·


下载 (59.57 KB)
2011-4-25 12:11

 

漂亮的楼阁是欧式的建筑风格,最喜欢的,仍然是这扇镶着彩玻璃的窗户

·

   横巷梓的13号,原为三进院落,为简氏人家祖屋。19264月曾将此院作为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


下载 (77.94 KB)
2011-4-25 12:11

 

2010年6月15日拍摄的位于横巷梓的这棵鸡蛋花,朴拙之中让人看到了生机。

·    县正街与万寿路呈“丁”字形。万寿路共有六条巷,含万寿路横巷。仍回县正街尾右转,顺东正路前行却至东莞中学。

下载 (64.22 KB)
2011-4-25 12:11

 

百年老校——东莞中学,曾经是多少东莞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

  东莞中学成立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一九零二年)八月三十日,由邑侯(霖按:古人称县令为邑侯)刘德恒(字子占 )先生所创办,名东莞县学堂。所有学费,概由邑明伦堂支付,间亦有出于捐募者。协办人则为邑人尹庆举(翔墀)、 张其淦(豫泉)、徐夔飏(莞珊)三先生。徐先生当时称监督,另设校长二人,即以尹、张两先生充之。监督住校任事 ,校长系名誉职。全校学生约百人,分甲乙两班,多邑中世家子。校址原为考棚(前清童生考县试场所)。今则全无当年迹象矣。

    自县正路至东莞中学这一段原来依次有督师祠、新民学校、宝安书院等,现在均不存。

  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奉命改办中学,改名东莞中学堂。东莞中学自更名来,以逾百年。故而,1992年入选《中国名校》。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2010127,我们去东莞中学的听杨宝霖老师的专题讲座的时候,拍摄了绿瓦楼、编办公室、报功祠三座建筑物。

·

   东莞中学内现存绿瓦楼一座仍作教室之用。“绿瓦楼,为东莞明伦堂拨款,在宝安仓原址建。一九二七年,校长袁昌善规划、绘图,以‘清党’事起停,一九二九年罗汝荣建成。”

下载 (31.53 KB)
2011-4-25 12:44

 

当年我们曾经从绿瓦楼走出去,如今绿瓦楼仍旧孕育着下一代。

   当我们正在东莞中学校园里打量绿瓦楼时,杨宝霖老师蹬着一辆五羊牌自行车快速驶来,我们忙上前,杨老师已经停车落锁于东莞编志办公室的楼下,原来这里是杨宝霖老师上班的地方。与杨老师打个招呼,他就匆匆地上了台阶,进了编志办公室。编制办公室曾为中 共东莞支部机关所在,我们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下载 (40.98 KB)
2011-4-25 14:13

 

从这道台阶上去,则是东莞编志办公室。杨宝霖老师锁车后步上台阶

·    与编志办公室毗边的还有报功祠一座。“原祠建于同治间,祀历尽艰险争回万顷沙田之四君子:何鲲、方文炳、陈龙安、陈荣光。抗战时为日寇所毁,此为一九四六年于原址重建,原有蒋光鼐题额。”报功祠为二层小洋楼的款式,门前仍有对联曰:“遗泽永留沙万顷,前徽崇祀庙千秋”。不过,现在已经改为学校办公室。这三座建筑均为民 国时期建筑风格,具有欧式特点,尤其是走廊、廊柱、雕塑、门窗式样等。

下载 (76.08 KB)
2011-4-25 12:11

 

东莞中学内的报功祠(2010年12月7日拍摄)

·

  实际上,东莞的教育自明代以来,一直比较发达,至清末,东莞官办学校有三所: 儒学、宝安书院、龙溪书院。其中儒学即学宫,1951年拆除,今南方饮料厂所在地为其故址。宝安书院,1926年并入东莞中学,故址在今东莞中学传达室右侧空地处。龙溪书院则在石龙镇后搬至石碣水南村。

  过东莞中学至寺前街,前行则至新芬路,而寺前街对面则是公园路(原来南街巷),此为人民公园的后门之一。突然,我们于此处发现有一坐着轮椅老者的正向我们驶来,他须发花白,长髯飘飘,面似沉水,二目炯炯,运轮如飞,似曾相识的感觉。“陈发枝先生!”我们几乎同时喊了一声。可惜的是陈发枝先生已经快速地消失在东正路……陈发枝老先生身残志坚,坚持七年时间写出极具东莞本土特色的72万字的长篇小说《旱龙乡》,我们敬仰已久,今天又错失交臂,自然惜之又惜。


下载 (60.79 KB)
2011-4-25 12:44

 

身残志坚的陈发枝老人《旱龙乡》一书的作者

·   人民公园始建于1913年,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清代宣统辛亥年间重修的《东莞县志》记载:钵盂二山相去百步许,俱以形得名,盂山高出雉堞,俯视全城,如绘巅,有石如盂。

下载 (80.42 KB)
2011-4-25 12:44

 

公园路上的胡桃树曾经是我们回忆中最活跃的片段。

·

    网友“太虚山人”在《百年莞城街道解码》一文中写道:“钵盂山,即今人民公园之主山也。钵盂两山相距百步,盂山略高。山中本有奇石头,今不知所踪;山下本有书院,至清初废。盂山,明代称南岗,原主人徐鹤龄,为鳌峙塘官至尚书的徐兆魁之子。他发现有石如盂,遂将南岗改名为盂山。与盂山相对者,顺势改名为钵山。盂、钵两山本来相连,因此以钵盂山统称。崇祯《东莞县志》引周一士序中详细记载云:‘盂山一石隆起,初仅盈尺,主人徐鹤龄命工洗剔,巉岩错列,横亘丈许。玲珑洞壑,刻画天成。势若云水,虹龙从旁挺出,如爪如翼,隐跃飞动,凿地引泉,四面环绕,构亭其侧,亦城市一奇观也。’民 国二年,时任民 国东莞第二任县长的岑学吕,率从拆除在钵盂山上建的寺院和庙宇,并利用拆卸下来的大量砖石兴建盂山公园。公署初建时,筑有风满楼、禅心院、凤凰台、红棉山庄,后来又增建净心亭,为今天的公园建设打下历史基础。”

下载 (73.66 KB)
2011-4-25 12:44

 

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掌故多。

~

    据明末清初的番禺人屈大均写的《广东新语》中提到:在明朝洪武二年三月某日,皇帝朱元璋在朝阳殿做了一梦,梦见有一个官员,手持象牙的朝简,领着一个老人家进殿朝见他。只见老人家头白发白须,慈眉善目。那官员说自己是东莞的城隍,身后的老人是东莞钵盂山土地。城隍齐奏说东莞每年只有一次祭祀是不够的,请求皇上下旨,叫有司一年祭祀三次,使所有幽魂得以均沾。朱元璋一觉醒来觉得奇异,就叫礼部商议。于是封东莞城隍做显佑伯,继续做管理城隍的工作。还赏赐给他伯爵的仪仗、绣有奇异龙纹的锦缎一匹,以及东莞县 城隍的印信。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司用猪羊做祭礼祭祀。另加封钵盂山土地,赐以冠带,诏令东莞及天下没人祭祀者,每年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都 来受祭祀。而那封皇帝的诏书就藏在城隍庙中。而从此钵盂山的土地爷塑像就有官员的冠带,和其他地方的土地爷只穿戴着老百姓服装的幅巾和深衣不一样了。


下载 (102.52 KB)
2011-4-25 12:44

 

钵盂山上的抗日亭

    盂山公园内筑有风满楼、禅心院、凤凰台、红棉山庄,后来又增建净心亭,1956年改称人民公园。1958年重修人民公园,扩大运动场、清挖盂山湖、加建百鸟园、新筑猴笼、竖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曾任东莞县委书记、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亲笔题写“东莞人民公园”六个大字。1987年由莞城镇府拨款,重建“红棉山庄春晓”、“小山阴访旧”两景,并筑水上乐园、足球场等。2004年春节,重修凤篁馆。原来公园是收费的。自2006年元旦始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自此每日游客如云,成了市民游览休憩运动的好场地。



下载 (97.25 KB)
2011-4-25 12:44

 

还记得这个喷水池,儿时最喜欢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看水柱缭绕,水花四溅。

    公园中还有值得一提地方:原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讴歌台、抗日亭、王氏家庙的“犭贪”照壁、红棉山庄内的粤剧表演……均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下载 (62.02 KB)
2011-4-25 12:44

 

“狼过王氏家庙咯只‘犭贪’。”这是东莞的一句老话更是东莞人人尽知的一句古语。——摘自 子木  醉红颜《“犭贪”照壁文化对比》

·

下载 (71.82 KB)
2011-4-25 12:44

 

2010年7月3日拍摄的原东莞县博物馆

·

   右转入寺前街,旧为洞口。寺前街可直通万寿路,与东莞中心小学旁边的富贵巷斜对。寺前街的得名应资福寺之前的街巷。寺前街中间拐角处为12号,现为二层小楼,一楼为一小食店。歇一歇脚,我们曾不止一次在这里吃美味的萝卜牛腩、咖哩鱼丸和椰菜花串等等,独特的风味让人真的吃了还想吃!坐在这间小食店里,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曾经的中 共东莞支部。“1925年,中 共东莞支部改为中 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就设在12号。”(《东莞革命史迹通览》)

下载 (60.76 KB)
2011-4-25 12:44

 

谁会想到拐弯处这个不起眼的小店曾经是中 共东莞支部呢?

~

    过12号左转则为象塔街,据说镇象塔就在此处。相传,南汉时东莞多野象,常常四处出没,毁坏庄稼,践踏农田,为此东莞官吏特造此塔,以镇野象……说来也怪,野象慢慢绝迹了。

  象塔街并不长,仅有一条巷。象塔街口原来有一口水井,是象塔街居民洗衣挑水的地方,可是现在水井也不复存在了。出象塔街正对即是西正路。西征路、万寿路、新芬路在此会合,即为原来的三角市。

下载 (47.96 KB)
2011-4-25 12:44

 

“三角市”,一个久违了的名字。

    来到三角市,不禁想起一首童谣:“行到三角市,落出几粒雨。买两条香蕉糕,买两粒麻雀春,俾块纸包埋佢,找尾六毫六。买两支丫杈,买一串咸酸果,俾块纸包埋佢,找尾六毫六。”唱这首童谣的时候,我们通常是边唱边画的,童谣唱完,一个头戴斗笠的小人就画好了。(未完,待续)

下载 (93.07 KB)
2011-4-25 12:44

 

唱完儿歌,这样一副图画就出来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