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麒麟合创】忆东莞可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14:17

忆东莞可园

子木/文

        东莞之可园,位列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我来东莞三载,可园去过四次。每次游罢,感慨良多,欲提笔记之,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得如愿。曾写过一首歌行体的仿古诗——《游东莞老城之可园随想》:“沧沧旧可园,煌煌新亭阑。青青池边柳,幽幽琴瑟寒。……胸中陶公意,返身入自然。”发在博客和东莞阳光网文园中,许多文友给予好评,但仍有朋友犹言不尽兴,故今欲执拙劣之笔,行龙船之文,发游园之兴,述古今之思,得一时之趣。

         广东四大名园为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虽然我只到过可园,但可园的建筑之多,式样之全,匠心之活,文化之厚,布局之奇……可谓无处不精,无处不雅,无处不画,无处不美……我之谓可园当为四园之首。可园建园历史并不悠久,清代道光三十年始建,同治年间峻工;可园的规模并不算大,占地面积三亩三,且形状并不规矩,外观象个三角形,但比起……这样的一个私家园子,焉能并驾齐驱于广东四大名园呢?(【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站在东莞博厦的高架桥上,可以鸟瞰整个可园,可园的建筑隐约于清水绿树间,飞檐碧瓦,亭台楼榭,一派桃园之色……站在可园门前的大榕树下,凉意顿生,暑意全无。旧可园周围都是农田、水涌、土径……与高架桥对过的滑石街遥遥相对,滑石街的博厦人,八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成为开发的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今昔对比,天壤之别,无从想起。其实,博厦村一直占尽地利之势,处于东莞的交通咽喉之处,牢牢地守护着省渡头,就是这个省渡头,曾经带来东莞城外的经济的繁荣,著名的下关街、炮台街、珠玑巷……商贾如云,游人如织,外商咸集,迎来送往……此为经济重地。曾经创造了名动一时的东莞烟花,火柴,莞香,莞席的外贸经济……而可园就虎踞于此,扼守要道,通四洋之枢,达九衢之途。

        可园门口有罗彤题联:“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可园的门口窄窄小小的,红粉石的门框,青色的方砖,厚重而漆黑的木门,飞檐高挑的门楼,简简约约,朴素大方。门洞内有两尊石狮,牙呲相对,彰显主人之威。上方还挂有两盏大红灯笼,显得格外喜性。也许是节日的原因,这也算是张灯结彩了吧!门口的左侧墙壁上有石碑两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可园的简介。右侧则是一溜的牌匾:东莞市奇古协会、东莞市书画社……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是个竖牌。牌匾下方还有一个导游图和一个景分布图。可以让游客未入园,已了然于胸……然,此刻,我们亦不知墙内别有洞天。

          入园,迎面则是一景,有古榕树盆景一,古朴典雅,绿意苍苍;九里香一株,花正俏,蕊正香……因入园时,则为一高台,则小院之景皆扑面而来,直入眼底。正对面则有二层可楼,掩映在绿色藤萝之后,不可窥其全貌,眼前为一莲池,池中有湖底石一,形如出浴之女,尔雅文静,含羞带露……四围衬几萍睡莲,数头锦鲤,未入正院已得其意。右行,则是去往隐花园,为游园后返回之径;左行,下台阶,放眼望去,则又是一景,几杆疏竹摇曳处,则是一英德石,状若迎风而舞的雄狮,呼啸而来,生气扑面,名曰:迎宾石。此段中间则是可园之正门,抬头细细打量,仍是红粉石之门框,上嵌石匾曰:可园,字绿色。据说“可园”二字乃张敬修亲手书之,一气呵成,一笔而就,气度不凡;门口高约三、四米的样子,装有趟栊,古代之防盗门,一般由十三或十五根圆形杉木构成,可自由推拉闭合,推曰趟,拉曰栊。上下有轨道,亦可上锁,外人不得入焉。(【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趟栊之内则是两扇黝黑黔黑的厚重的大木门,则是岭南民居的特色构件,也是家家户户的门面之所在。门之两侧有联曰:未入**径,权作赤松乡。此联据说是可园主人张敬修所撰,上联表达了自己退隐田园,效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元亮;下联则是隐喻自己犹如扶佐汉武帝刘邦功成名退的谋臣张良。张良晚年遁入空门,号曰:赤松子。由此可以看出,可园主人既有无奈归隐之意,更有待时而飞的雄心。据说此联是当时的秀才简士良看出张敬修名为隐退、实欲复出的心思而作的,深得主人的喜爱。

         门内便是大厅,两侧有雕花木椅二、三。厅之左,为“草草草堂”。此堂原为居廉、居巢居住和作画的地方。有联曰: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这“草草草堂”是东西双方设门,堂的左壁挂了可园的简介,右壁是可园全景的国画版,还有一具木雕--——葡萄,木头很薄却雕刻得非常有立体感,葡萄活灵活现的。书屋内展有张敬修手书奏折数札,字画若干,尤其其诗其画,则有大家风范。还有清代朝服一套,供游人凭吊,幽思。草堂之右有大小两厅,右边只有一厅,名为葡萄林屋,难怪木雕葡萄挂在右边小厅的入口处,入内有一三角形天井,植几杆文竹,映衬在墙壁上竟然有一大幅灰塑,塑有登梅枝之喜鹊,整个画面高低起伏,唯妙唯肖,叹为观之。厅之右,厅堂的西门右旁立有一硅化木,一米高左右,据介绍约有1亿5千年的历史,此处亦有圆形小门可与可楼、小院相通,不入。

      穿过客厅,将身来在擘红小榭,雄奇、幽深的园景便次第展现在眼前。擘红小榭本是主人与朋友坐赏品尝荔枝、龙眼之地,整个小榭突出园中三米的样子,月牙形的一圈座位,可心猜想当年此处曾是高朋满座,擘红题诗,雅不可追。榭有杨和明题联:可人景色今犹在,园里春秋几往返。又有张静波联:烟花一放惊环宇,香荔千年梦故乡。令人幽思追远,渴慕前人之贤。站在小榭之中,园中龙眼、荔枝正枝繁叶茂,若是春末夏初,则正是荔枝披绿挂红之时,你也可以在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哦。主人曾写《擘红小榭记》明确记述过:“可园既罗致佳品,杂植成林,乃为榭于树间,以待过客。俗使色、香、味,俱无遗憾,庶不虚作岭南人也。”榭之右,有一古井,建于道光三十年,至今井水清澈、甘甜、冰凉。是现存东莞城区少有的好水。古人家有一井,则是财富的象征,更何况是一眼甘甜之水呢!盖着它的铁网已经锈迹斑斑,井沿的缝隙中长着一点儿青苔。再右望则有一小小窄窄的廊子,廊下可见问花小院一角。小榭之左侧则是大名鼎鼎的环碧廊的起点了。

      环碧廊,曲曲折折,通幽达境,环廊一周,诸景尽览无遗,廊下亦有景可赏。一处“十二分春色”瓷画,皆岭南画派笔下之栩栩如生之物——螳螂、蜻蜓、蝉……另有几小幅瓷画,亦有可观处。环碧廊的第一处景点是可轩,又因地板用板砖与青砖加工成桂花形,俗称桂花厅。这里是张敬修宴客的地方。传说可园建筑时十分讲究,每个工人每天只需加工一块地砖,多了不赏反转户口,生怕质量不佳。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摆高了。此厅中尚有一超绝之术,即人工空调。地板上有一铜管小孔,孔则通入临室,室中有仆人以谷风机鼓之,则室中清风徐来,倍感清爽。呵呵,不知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空调的雏形?过此厅,则可以来到双清室。(【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双清室取意荷竹双清和人境双清之意。联曰:竹荷并茂,入境双清。自是可园的又一别致的胜景,其结构十分奇妙,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堂中的地板、窗棂、乃至台、椅、茶几、托盘、茶具等摆高皆用“亚”字为状,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故双清室又名亚字厅。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目前亚字窗上尚有残留之字“有、赞、巢、田、乐、林、无”等字,皆篆体。据说此玻璃为“红毛玻璃”,源自法兰西,当时人们根据法国人的头发给玻璃取了这个名。玻璃上刻字乃是居巢所题的一首小诗,再已残缺,以白色玻璃代之。岭南园林惯用的套色玻璃画,在这里也得到了普遍采用。它采用红、蓝、白相间的二字形窗心,色彩缤纷,使室内外景物增加光影的变化。堂前湛明桥翠,曲池雏月,柔风细柳,锦鲤穿梭,倒影如画,端地是一个人间仙境,不染一尘。

      越双清室,前有湛明桥,可度入问花小院。亦可上行,至邀山阁。

      邀山阁是可园的最高点,四面皆开窗,一阁豁然,可得四面来方,可观八方之景。联曰:大江前横,明月直入。但我以为此联并未道出此阁之妙,既阁名邀山,则应为邀山。登阁远眺,罗浮诸峰,蔚然而深秀,黄旗众山,连绵不绝,又暗和了陶诗以“悠然”所见南山隐士之意。近景者,一园绵色,皆入眼来。烟波浩渺的可湖,石拱桥,环湖小路,可亭……后花园之亭,之假山,之古榕,之椰树……前院之绿绮楼、之可堂、之滋树台、之问花小院、之壶中天……历历在目,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喜洋洋者矣。这邀山阁又被老莞人称为“定风楼”,因其四面通窗,仅以10根木柱筑于石墩之上,无一钉一铁,但东莞是台风常袭之地,却经多次狂风、暴雨、地震仍安然无恙,真正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艺!

            邀山阁楼梯下用青砖,扶手以粉色板砖砖砌就。遂想起,此板砖甚阔,呵呵,不要误会我拍人板砖,而是砖上可放酒杯,主人随友移步出阁,随饮随聊,隐隐青山,无限秀色皆入杯中。下行二层则是绿绮楼。绿绮楼,女眷居住之地,人称小姐楼。此处有书房二间,古色古香的桌椅凳几,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似乎室主人刚刚出去一般。书房的窗子尤其特别——蚝壳窗,蚝壳窗是磨平生蚝壳拼凑而成的采光窗,不仅美观,而且透光及隐藏性好,耐用,在岭南建筑中常用材料,而今已经很少看见了。可园的蚝壳窗是保护最为完好的,目前也已经采用了两层玻璃保护的措施,以防老化过快。书房有联曰:流水寄情弦外听,青山揿画壁间糊。既就下面绿绮楼之琴声悠扬之意,又寄寓园中景之雅之美。循着琴声,来到绿绮楼。
 
        相传清咸丰年间,园主人得了一台出自唐代的古琴,名绿绮台琴,他建此楼专门收藏此琴,命名为绿绮楼。联曰:绿绮楼空,每对晴天虚负月;明王琴杳,欲闻清响痛无声。绿绮台琴是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响、绿绮台)之一,也是最历尽沧桑和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把古琴。绿绮台琴制于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9年)。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琴曾为明代武宗的御用台琴,后赐予刘姓大臣流落民间,明末南海诗人邝湛若高价购得。清兵入粤后,邝湛若抱琴殉国,此后绿绮台琴再次流入民间。张敬修购得此琴后欣喜若狂,作诗纪念,还在园中辟此楼珍藏之,可见其对绿绮台琴的珍爱。无奈清末民初,张家没落,1914年琴已残破不堪修复而出售于东莞篆刻家邓尔雅,并辗转带至香港筑绿绮园藏之。据说,1944年台风将他的家园尽毁,仅徒四壁,一生珍藏典籍皆付之东流,唯独此琴传奇般地保留了下来!

         楼宇之内,现开设琴书会友,重现150年前的大家闺秀琴棋诗书生活。可品茶,可听曲,可指点,亦可发烧……室内窗明几净,茶烟袅袅,琴韵悠悠,乐不支矣!联曰:半室琴书声漱玉,一簾花月影笼香。诗书琴画,相应成趣,实为雅俗共赏之处。

         绿绮楼窗下,则是碧波荡漾的可湖,可亭……踱出楼来,则是沿一可堂后房檐的一条平台走廊。走廊临湖的一面又是板砖砌就,上置几盆花草,下眺清清湖水,闲情逸致,漾溢胸间……走廊连接一个小小的露台,露台上有小窗两扇,可上下开合,上扇大敞,视之,则又一书房矣,房内摆高俨然,井井有条,最值得称道处乃是对过白墙上的黑色六边形的花窗,及高高敞开的窗扇,格外醒目,且把可堂前院的景色隐约映入窗中,景致重重叠叠,复复沓沓,不知几重也。

      下行楼来,可入前院,亦可入环碧廊到可湖。前院开阔,临墙一面,一溜水地排放着许多盆景(莞语谓:树头仔)。而楼下则是一行红粉石为柱的走廊,白瓦为顶,黑梁黑椽,色彩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此院建筑当属可堂。可堂大门洞天,上有赖少其题字的:可堂。可堂是可园中最为庄严和肃穆。门口阔约三米,两侧各有一八边形的花窗,形如花瓶,俏瘦。可堂之门,以红粉石为基础,以深棕色木框为架,上有凉窗,两侧有狭窄的花窗,以透雕雕出两树遍开之梅花,左右各有两只相顾为盼的喜鹊,给庄严的可堂露几分活泼,发几分喜性,暗含喜鹊鸽枝之意。向堂内望去,正对面则有一幅中堂画及对联,下则为一八仙桌,及两个安放花瓶的矮几。正面的两侧则是通入后间及两侧的小门,光线从小门口将后墙上的两个六角形的窗子穿室而过,可湖的新鲜空气时时袭来,令室内凉爽不已。室两侧如燕翅似地排着木制高背椅,站在室内,坐在高背椅上,细细端详布局设饰:正面的画为青山水流图。右侧联为:花径通幽瞻观大;左侧为:危楼画栋识文章。侧面墙一为字,一为题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中的四位绝色美女之画。呵呵,看来主人张敬修不仅好武习文,也是怜香惜玉之人呢!(【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可堂的对面则是一四角以麻石为柱的拜月亭,于庭院之正中突兀,联曰: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取意自《三字经》中提及的荆树堂。荆树堂,在我的家乡,曾在镇上上学五年,经常到荆树堂去玩,现在不知怎么样了?据载,荆树堂,原名荆树山房,为田氏家祠,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座落于章缝镇东西大街中段.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所间。祠堂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曾著书《荆树山房文集》,多传其名,曾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田峤、田峨)”。此联喻张敬修学田氏兄弟,不分家,劝和睦,兄弟情浓的美好愿望及安于现状,勤于农桑的归隐思想。的确,张敬修其人与张氏家庭和睦相处,尤其是与其侄子张嘉谟关系甚笃,部分可园建筑即在其监督之下完工的。

      出了滋树台,院中的假石山与麻石滋树台巧妙地结合起来,砌成一座所谓“狮子上楼台”的美景,又名“假山涵月”。“狮子”的腹部,有意将石砌得弯弯曲曲,若隐若现。游人入洞,转瞬好逝,又瞬息再现,一时再觅其踪。此处美名为“瑶仙洞”。有诗人赞叹它:“金鱼游曲水,狮子舞楼台。石径多清雅,繁花四季开。”人立滋树台上,犹如空中楼阁,天上花园,整个悬空于庭院正中,上可察明月之洁,下可俯名园之秀,清风明月,月涌江流,时序流转,顿生人生若浮云之概想,漂摇如沧海一粟之慨叹。摩诘“坐看云起时。”悄然生于胸中……

         转过狮子上楼台之景,步入问花小院,此处为主人赏花之所,奇花异草,洋洋大观,不胜数也。院中亦有一台,名曰:滋树台。此台是可园中心,是主人养兰蕙之所。台并不高,约米把高,板砖铺地,四周砌有青砖花墙,墙上摆放许多花木,似乎是看戏的台子。因为前面尚有一平台,料想是戏台了。紧挨着可园之正厅之侧山墙。戏台一侧有文竹一簇,墨翠欲滴,正中有佛肚竹三五杆,淡黄竹杆,衬以如云的竹叶,摇摇婆娑于戏台之上,颇有诗意,东莞有家种佛肚竹招财进宝之意,张敬修亦未免俗;另一侧则有一紫荆树,覆盖了大半个戏台,端地是一个好自然的舞台——家庭戏院。看来,张敬修对中国的曲艺也许是粤剧,也是东莞戏,也许是京剧……亦有相当的研究,家设戏台,非酷爱若何!问花小院并非单独成院,而是左有可堂、狮子上楼台,后又双清室、淇明桥、曲池;前接环碧廊,后承壶中天。环碧廊前古井处,可入可园之厅侧,内可达可楼,内有联曰: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以此联来领略主人旷达的人生,退一步的和谐中庸的儒家、佛家之思想。此处可上二楼,可楼既入可园门楼相对,又与可堂遥想呼应,真佩服设计者的匠心。二楼小阳台正对可园入园处,一园锦色,于绿藤翠蔓间,碧波微皱中,了然于胸。但访客皆入眼底,此居甚雅,不可多得。

      再回问花小院,可直入壶中天。壶中天,为一圆形门,只把问花小院一墙隔开。此处有石刻对联曰:圆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壶中天并无任何建筑,它仅仅是倚傍四周的楼房而形成的独立空间。放眼望去,“壶”中有玲珑多窍之湖石一块,旁有青竹几杆。湖石前有翠绿琉璃方桌及四把琉璃空心方凳四只。原来此“壶”中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湖石后有一排窗子翼然,可透隔壁湖光之色,可采湖面来风。两侧为红色粉石廊柱。此处既可接后庭,也可随环碧廊入雏月池馆。

      从这里出后庭,广阔的可湖展现眼前,让人身心大畅。据说,可湖原本是东江支流,与可园为临,“借来”成了可园的一部分。有联曰:可赏湖光飞逸兴,园从形胜得遐名。后庭之中,有假山,古榕,曲池,游鱼,椰树,直通环湖小径……(【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从壶中天,随环碧廊至绿绮楼的下层,曰:雏月池馆。它靠水而建,门朝东,形如楼船泊岸。相当于岭南园林中常用的“船厅”。船厅立于池水之畔,似一叶扁舟泊于湖岸,富有岭南水乡情趣;船厅常作为主体建筑代替厅堂,设在最佳位置,具有厅堂楼阁的功能,既可会客宴请场所,又可作为观赏佳地。此地让我想到了城外梨川的火烧船酒舫……
      从雏月池馆出来可以走到息窠和诗窝、观鱼簃。息窠和诗窝,故名思义,即是张敬修吟诗及休息的地方。而观鱼簃,据说张敬修最后修建的地方,也是可园最好最舒适的地方,是夏天的避暑胜地。观鱼簃,顶棚上有从钓鱼台攀上来的葡萄架,伸向水面像一小屋(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今仅留下麻石底座,上有临水的美人靠,可供游人凭栏观赏。再往外走就是钓鱼台。立于此处,水中游鱼,历历可数,有数级台阶可泛舟湖上,可移舟垂钓……另有黑天鹅一对,白天鹅数只,均游弋于湖面之上,或引颈高歌,或顾自恋,或追逐嬉戏……前有九曲之桥,通可亭。可亭是湖心亭,亭中可赏荷,可观鱼,可泛舟,可载酒,可邀月……清风徐来,波如觳纹,时于盛夏,亦如半秋……端地是消夏,度昼,吟诗,联对,饮酒,高歌之雅亭……

        自可亭返回环碧廊,则可到达博溪渔隐。博溪本是一条傍湖的通道,门外原有麻石平卧作桥,跨过博溪(博厦村的小涌,张敬修是东莞博厦人),可通张家祖宗家庙——九畹祠。博溪渔隐以前可供小船停靠,船经可湖可直通园外,它是临湖设计的游廊,从这里亦可饱览湖光秀色。此处已是环碧廊的尽头。有联曰: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载花。丝丝垂柳,轻拂门楼,楼头之外,判若云泥。 

        至此,三亩三的可园之建筑了然于胸。总体而观,可园楼房均用灰色筒瓦,墙面以清水砖墙为主,未刷白粉,十分质朴。极富历史苍桑之感。厅榭等均为红柱,长廊为绿柱。可园之内约有廊柱108个。梁枋上作苏式彩画,但并未满铺,仅在箍头、枋心包袱位置加以装饰。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檐下的吊挂楣子均为木雕,细致繁复,各不相同,主题有松、竹、梅、荷花、葫芦等,比寻常的步步锦图案显得精美清雅。全园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和正厢观念,布局疏朗有致,建筑精巧大方,山石玲珑,水池曲折,且有多株珍贵的松、槐、桑等古树,整体至今保存尚好,显得十分大气精致,很有欣赏价值。

        可园的建筑之精美自非单纯于建筑之美,艺术之美,而是匠心独运之美,尤其重要的是设计者把兵法引入建筑,使可园小小之园,四通八达,既有环碧廊可从一而贯之,更有大大小小的方门,花门,窄门,圆门,拱门,门中门,假门,走廊,过道……约130余个,使各个建筑物和小院既相隔又不隔,既独立又联通,让游人身在此而意在彼,既有曲径通幽之妙,又有柳暗花明之势……有人说,可园好似诸葛亮的“八阵图”,游客一不小心,便不知身在何处。这一切都源自设计者的“咫尺山林”的建造手法,源自张敬修的聪慧的灵感。

      张敬修虽是带兵打仗的武将,更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金石篆刻的艺术大师。不仅可以战场策马扬鞭,更是一位博学儒雅的智者。从一入可园之门,右行,则可至花隐园。联曰:可寻香梦迹,
园系故人情。此园据说可以张敬修卸甲归田后,经常在此侍弄花草,颐养天年,待时而飞……花隐园的圆形门被依墙而生的竹子掩映半个门。令我想起了苏子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园内有木棉树、凤尾竹,椰树,桂花树,榕树……自然更有许多的盆景,把花隐园装扮得格外青靓丽,尤其是桂花的香气,淡淡的,清清的,若有若无,则有香泽人衣……园内有十二生肖的石雕,惟妙惟肖。禁不住跑过去,搂着大公鸡的石雕立此存照,笑如弥勒。

         自花隐园前行,则到了博溪渔隐之所,再看门联,不仅悟到了可园之精髓全在于一水——可湖。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湖实际由三块组成,临近可园建筑者,为第一湖,也是主湖,水域面积最大,湖中有可亭,渺渺若水上一芥,心胸宽阔,涤污荡浊,纳新汲清,物我两忘……环湖有小径可步,沿途有诸多古代石礅、基础、石雕、石构件……其中较有特色者,多为石刻狮子,或立或卧或扑或跃或仰首长啸或金钢怒目……石料有红粉石、有麻石、有大理石……由这些雕刻精美的石狮,大约可以做这样的合理想像,东莞的昔日乃富庶之地,繁华荫萌之所……旁有三药槟榔,是我所首见。墙边有翠绿的藤蔓蜿蜒,下有红粉石石刻:煮亭家塾。不知旧莞城何家之私塾?但莞邑古时办学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复前行,则有一笼孔雀、白鸽,有几个游客站在笼边引逗之,忽尔一孔雀翎羽乍开,一个七彩的团扇在眼前呈现,初见“孔雀开屏”,心中暗暗叫好……赏兴正浓,又见一奇景,笼中的鸽子纷纷效颦,短短的尾巴竟然也能展开,做开屏状,游人乐,笑声飞溅……此处当为今人设景,料想古人并无此物。再过前面的拱门,则是湖中长廊处,把湖水隔为两汪,此地亦有景可观,有湖石三五块,或高或低,或巨或微,皆独石而就,七孔八窍,貌不可状。湖石后则有高大的三药槟榔数棵,其中有一如怪蛇巨头的涛石,中空,游人不时将头伸入其中,似美女蛇精之面。不入长廊而继续沿第二湖而行,墙边一行高耸的槟榔树,昭示南国之奇景。湖水缥碧,清澈见底,游鱼时现,游兴正浓……

        湖尾处,有木牌曰:“二居”写生瓜园处。可园旧事,徐徐展现眼前:清末,岭南画派的先驱居巢、居廉长居可园,作有大量书画,可园的豆棚瓜田之下,更是二居创作的绝佳境地。他们在瓜架下,静观瓜果的形态,描绘鸟雀蜂蝶,螳螂昆虫的自然形态。在写生之中,根据蜂蝶翅膀的抖动,花蕊的清润,果蔬的色彩,创造了撞水、撞粉的画法,为岭南画派一绝,在全国树起了新画派,开辟了岭南画派之先河。其实,张敬修绝非一介武夫,而是极有修养的一位艺术大师,在他生活的圈子里,既有二居这样的岭南画派的大家,又有简士良、何仁山、徐三庚等制印、篆刻等各界之名流……可园之名,不仅在其建筑精致独到,还在于其文化底蕴之深之厚,影响之远之大。

        前行无路,便想回头。再至湖中走廊,湖边有洋紫荆,绿叶如盖,紫花花怒放。走廊为两排红粉石柱支撑的花架,花架上已被凌霄爬满,古意盎然的老藤,淡绿的叶片,通红的状若喇叭的花朵,显得格外喜庆。走廊两侧各有一溜的石板,可供游客走累时,歇一歇脚,也可坐此观一湖碧波,赏几条锦鲤,嗅些许花香……疲惫之意顿消,游兴渐盛,遂继续前行,则有一孔石拱桥,高高卧于平地之上,仅供鉴赏之用。

        稍稍左转,则又进入了可湖与第三湖的分隔处。此处有一古榕树,遮天蔽日,其根极为发达和庞大,整个树冠所到之处,总会有根时隐时现于地表,我乃北人,十分惊奇不已,连呼拍照留念。一如我在广州越秀公园中,初见古榕根密植于山坡上,攀援而上,做鸟飞状……前面则为一径垂柳,人在柳涛间穿梭,宛如春郊野外,不知所踪,而忘情于湖光景秀之中……此可达可园之后庭。

        至此,湖已游毕,园亦游罢……回头细思,可园真是如主人所言:还可以的园子啊!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