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 海阔天空伴奏:蓬勃发展后的瓶颈:玉溪收藏困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4:38:43
蓬勃发展后的瓶颈:玉溪收藏困局

http://www.yuxinews.com 2011-09-07 09:31:38

  玉溪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许镛/文  记者  蔡传斌/图)   尽管目前玉溪收藏欣欣向荣,但玉溪高档次艺术品少、收藏总体水平相对不高等在目前假劣充斥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环境下更加暴露无遗。

  以书画市场为例,玉溪本地缺乏极富影响力的“大家”,交易市场上鲜有本地名家的书画。由于利益的驱动加之少数收藏者法律意识淡薄,购买“生坑”出土文物的收藏者趋之若鹜。一位杂项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年前从藏友口中得到消息,一个“穿山甲”(盗墓贼)新弄得些青铜器,几位朋友就到玉溪某村前去观看,在验明真伪后被其友以十二万元的价格购得,带上昆明后不久就转手了。这位收藏者表示,虽然国家禁止买卖“生坑”出土文物,但面对日渐空虚的市场,“穿山甲”能搞到让人惊喜的东西,总是有人闻风冒险去购买。

  此外,目前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劣“古董”,使专业知识及收藏经验不是那么丰富的藏友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很多藏友也因为买到假货而懊丧不已。

  藏友刘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他初涉收藏“交学费”的经历。一次刘先生逛花鸟市场,从一贩子口中听说一江川农民朋友手上有藏品,如果想要的话可以引荐。得知这一消息刘先生很是兴奋,一个周末,刘先生随贩子到了江川这户农户家中。

  主人拿出了几张画告知刘先生是祖辈传下来的,家里人不喜欢,丢了又舍不得,如果喜欢可以便宜卖了。刘先生简单的看了画后,发现都很古老,几张画的边缘上还有水渍印子,主人的开价也不高,5张画1300元,刘先生马上付钱买下。欣喜若狂的刘先生第二天就把自己收得的宝贝拿去和藏友交流,结果被行家告知这几张画全是安徽造的低级仿品,想着自己得到珍宝的刘先生瞬间如同被一盆冷水从头泼到脚。

  记者了解到,由于囤积、炒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书画家的作品被少数人囤积以后再以高价出售,使不少初涉收藏者买到与实际价值不符的藏品,同时由于出版物的易发行,收藏者藏品集和书画家作品集会在收藏爱好者中广泛传播,但是利用出版物鉴赏寻找心仪藏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此类出版物一般不出自权威机构,同时也不排除少数收藏者利用出版物炒作、售假,因此初涉收藏者在面对各种作品集时还是需要多长一个心眼,并非书上的东西就保真。

  收藏艺术品,真假鉴别难也是摆在收藏者面前一个巨大的绊脚石。通海民间艺人、曾从事过一些国有书画艺术品仿制工作的陈汝聪老人告诉记者,其曾拿自己精心监制的一幅名家作品让专家看,竟被误认为是真品。高仿画作能使一般专家看走眼,更别说普通收藏爱好者了。

  云南收藏家协会曾针对瓷器的鉴定难问题,从德国进口过专门鉴定瓷器年代的仪器,但没过多久,造假者就发现利用年代久远的破损老瓷器磨粉后混入胎泥中,再制成假古窑瓷器就可以顺利的“蒙骗”过仪器。

  许培仁认为,民间收藏基本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80年代以前假劣很少,那时候出现的假货也多为老仿品,老仿品虽是假货,但仍具有一定的价值。那时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且民众意识尚未萌芽,收藏还未成气候。90年代初,是很多云南收藏爱好者公认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市场初步成型,假货较少,是从交易市场上收集优秀藏品的好时期,但好景不长,由于藏品市场的火爆,加之利润丰厚,一些古玩大省出现了专门的古董造假村,河南、景德镇一带专制瓷器,安徽等地专造假书法字画,造假开始形成产业链,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假劣开始充斥市场,造假对象也不仅限于名家,只要有利可图,有市场需求就存在造假。在低价格利诱下,其真伪难辨的特性会令很多收藏投资者,特别是初涉的收藏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步入陷阱。

  艺术品的购买投资目前相关法律只有《拍卖法》,几起纠纷后,不保真也成了拍卖行不成文的规定。很多纠纷最后都以对消费者不利收场。使得收藏投资者在法律保护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当问及受访者买到假货怎么办的时候,几位受访对象几乎众口一词“交学费。”

  少数专家在利益面前缺乏职业操守也成为目前收藏市场上的一个不良现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收藏者告诉记者,他所收购的一幅目前价值数百万的名画,是得到某专家朋友的“帮助”,告知该卖家藏品是假的,从而让心神不定的卖家低价出了手。

  对此陈泰敏认为,目前国家在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完善,但是由于收藏品的特殊性,目前消费者仍然难以完全得到法律保护,同时收藏品鉴定包含很多感性观点及难点,少数专家在利益的诱惑下违背职业道德无法杜绝,因此广大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收藏素质,才能在浩瀚海洋中遨游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