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博物院开放时间:第一八七一卷——第一八八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5:5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最后一段,「第一智慧下」。第一智慧是经文,下面一共有九首颂。这第一当中不应该空字,第一智慧下。「校量劝持分」,清凉大师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此广大用,人皆有分,见而不习,诚为自欺,故中人可劝而进也」。这个广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十信位菩萨的殊胜德用。在此地贤首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广大德用每个人都有分,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你看跟世尊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出现品」里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三百四十六首偈颂,赞扬十信菩萨的殊胜德用,与佛所说的字字都相应。

  确实,有许多众生没有这个缘分,虽然得人身,一生闻不到佛法;或者闻到佛法,不是真的,假的很多,不是真佛法;是真佛法,又未必能遇到大乘;遇到大乘,未必能遇到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我们都知道,世尊示现成佛之后,在定中所说的,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出他彻悟之后亲证的境界。这不是比量,是现量,这就是诸法实相,真实不虚,告诉我们人人有分。我们现在见到了,这真不是容易事情,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遇到怎么样?遇到不学,这个习是认真的学习,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缘遇到了,遇到了你信不信?很多人不信,遇到不相信;信了之后能不能解?都不容易的事情。解了之后能不能行?清凉大师在此地说这几句话,见而不习,习是行;换句话说,他已经相信了,已经理解了,他还不肯干,不肯干就被淘汰掉了,诚为自欺。

  实在说,他为什么还没做到、做不到?这个事情,早年,这个话要说起来,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乘经教你要不能落实,你并没有理解,听是听得很多,听不懂,这么多年来我们亲身的体验。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就很清楚,什么人能听得进去?印光法师说得好,一分诚敬,他听懂一分;二分诚敬,他听懂二分;不真诚、不恭敬,佛来给你讲,你都没听懂,诚敬能入。现在的人有几个人有诚意?有几个人知道恭敬?不诚不敬,不但佛法没分,世间法也没分,都要从诚敬入门。所以现在学校,你看看学生心浮气躁,那我们到学校去教叫白教了。

  世间法都要专心、专一,他才能够契入,何况是出世间的大教,没有诚意那怎么行!什么叫诚?这诚意,儒家也讲「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从儒家来讲,他没有诚意是他没有智慧、他没有致知。为什么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没断掉,叫格物;物就是欲望,是贪瞋痴的习气,格是格除。这些贪瞋痴习气没有把它除掉,所以他智慧不开;没有智慧他意不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怎么能入门?佛法教我们先断烦恼,教我们怎么学法?我们学净宗同学都是遵照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有没有做到?这四句做不到,诚就没有,所以非常重要。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这四句是什么?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学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强调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你不能不知道。

  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早年间,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五百年,二千年是四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法挺盛,成实宗、俱舍宗。这是禀承世尊的教诲,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跟念书一样,要按部就班来,先学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小学、中学没有学,一下就上大学,释迦牟尼佛摇头,不承认,你这个学不好,所以小乘挺盛。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中国这些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学小乘,为什么?回过头来用中国儒跟道代替小乘,真的好,所以唐朝中叶以后,儒释道的关系非常密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儒家讲得好,讲得很透彻。所以我们强调学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两句落实在生活上,学习,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说重不重要?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部经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十善业道你做不到,这是真的。

  现在佛为什么这么衰?出家人不能持戒律,为什么不能持戒?十善业没做到,那戒律当然没法子持。在家信徒,经上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没做到。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感应篇的底子,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所以做不到。现在我们明白了,不能不努力认真的补习,一定要把这三个基础落实,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不要讲得太高!这是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就不能落实。头一个跟你讲三皈,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前面基础,三皈是真的,五戒也是真的,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发不起来。没有前面两条的基础,你怎么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出来之后,还有一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那个因果是初学的,这个因果是菩萨学的。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这句话你要真正明白了,真的懂得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净土法门,这老实告诉你。然后这才「读诵大乘」,这是自己成就。

  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清凉大师最后这里说「故中人可劝而进也」,劝进行者。你看看清凉大师这个话,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上根人,中根以下可以劝他来进修。如果我们连这句话都没分,那自己要承认,我们大概是下下根人,中下根人可劝而进也,那我们是下下根,劝了也没用。没用我们还在这里学,那学了有什么意思?不能说完全没用,也有用,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华严的种子。这个种子非常可贵,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我们先扎三个根,然后再努力补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我们来补修这个功课,一定要达到标准,那我们就是中根人了。中根人阿赖耶识里面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种子,纵然不能在《华严经》里面开悟,《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于净宗的信心坚定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决定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华严的世界。《无量寿经》上,你们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德尊普贤」,这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净土五经最后一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

  听完菩萨殊胜德用,最后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德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为什么失掉?那就是佛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天天打妄想,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着,严重的分别执着,所以把这样殊胜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不是没有,障碍住了,除掉障碍这就现前。我们如果是中根,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根,这叫有志气,不能把自己提升,那就太可惜了。下面有九首颂,我们先看第一首: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清凉大师很难得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这首偈是总结前面所说的,「略就六慧结之」,用六种智慧。这六种智慧就是『第一智慧,广大智慧,真实智慧,无边智慧,胜慧,殊胜慧』,跟我们说了六种。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这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现在要反省一下,我们现在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好象没有智慧。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怎么说?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这就明白了,无量无边智慧是真的,迷了自性,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变成三途六道,变了。这个变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唯识所变。识就是迷,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

  如何把妄心转变成真心,问题就解决了,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就解决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上转,我们在这上下功夫。这两个转了之后,阿赖耶跟前五识自然转了,连带转了,所以叫果上转,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这就回归自性。所以要知道转从因上转。第六意识迷了的时候是分别,觉悟的时候是妙观察智,妙慧,第七识是执着,执着我,觉悟的时候叫平等性智。有「我」决定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傲慢心生起来。所以佛在经上讲,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来的,迷的时候它就有,觉了的时候它就没有,迷了就有。我见,执着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愚痴;我慢,傲慢。你看看,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但「我」是根,如果没有我,这三个都没有了。

  所以《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要学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都没有了。四相有一个,统统具足,那是迷,觉了之后没有。觉了之后这些众生是什么?就是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觉悟之后,你看到所有众生都是佛,这礼敬诸佛。虽然都是佛,我也是佛,佛跟佛,自己谦虚,尊重别人,都是诸佛,平等的。我们自己总以为比别人高一等,错了,比别人高一等,你的迷轻一点,他的迷重一点,他百分之百的迷,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比他高一点点,就觉得傲慢得不得了,不行。等觉菩萨跟佛来讲,迷真的他只有一分,佛是完全没有迷,等觉菩萨一分,十地菩萨两分,九地菩萨三分,你这样算就明白了。我们今天是凡夫,比人家高多少?人家百分之百,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一定要知道,决定不可以傲慢。

  学佛头一个,学对一切众生谦虚。所以自己,你看看儒,甚至于外国的宗教,我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你看把这个摆在第一节,第一节课程学什么?学谦卑,谁带头?圣母玛利亚带头,耶稣的母亲。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要学谦虚,「满招损,谦受益」。《易经》六十四卦,谦六爻皆吉,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里有吉有凶,只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谦虚,你就晓得谦是纯性德,我们常讲纯净纯善,就是谦敬。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谦敬,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别人谦敬就是对自己自性谦敬,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是不尊重自性。这个道理不但要懂,要懂得透彻,为什么?你才会做到。你能够做到,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够听得懂,你才能相信,你才能理解,你才能做到。《华严经》上没有一句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清凉大师这句话也说得好,诚为自欺,你真正是自欺欺人。

  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说你能不能做到?不觉就是迷,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这桩事情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真的把它搞明了了,它是《百法明门论》里面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这是个错误的、虚幻的抽象概念。你能把它放下,性德就流露,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你要不肯放下,智慧变成烦恼,德变成造业,相变成三途六道。这是把消息透给你了,如果一下觉悟过来,原来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真的,一点都不错,一觉悟了立刻就恢复。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就不二,涅盘、生死不二,菩提、烦恼不二,入一真法界,你才真正恢复了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这首偈讲了六个慧,我们也要把佛经里面的智慧略略的说一说,大乘教里面称为般若。《智度论》上说「般若者,秦言智慧」。这个秦是中国,因为翻经是在姚秦时候翻的,《金刚经》是姚秦时候翻的。「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你看就是这个经文上所讲的,末后讲到第一、讲到胜、讲到殊胜。所以般若是可以翻,为什么不翻?这里头有个道理,第一个是尊重不翻,第二个是中国智慧不能包括般若,因为它有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我们通常智慧里头不含这个意思,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经上常讲的「二般若」,这是佛学常识,我们要介绍一下。什么叫二般若?也有几种说法,第一个叫「共般若」,共是什么?共同的,即天台宗的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这叫通,通就是共同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都说,三乘共修都能够证得,所以叫做共般若。我们通常讲阿罗汉没有般若智慧,这是大乘说的,跟大乘菩萨比,阿罗汉真的是没有,阿罗汉只有解脱,没有般若智慧。但是《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那又不一样,他有不共般若。第二个叫「不共般若」,天台宗的别教、圆教,天台讲藏通别圆,别教跟圆教,这是大乘。「唯对于别圆之二菩萨说之,不共于声闻、缘觉之二众」,所以叫不共般若。见《大智度论》。「百」是一百卷,第一百卷。《大智度论》一百卷,最后一卷讲到天台家讲的不共。我们一般讲小乘没有般若智慧,你要懂得,不共般若,小乘也有一点智慧,为什么?你看看,小乘见思烦恼断了,在《华严经》上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不再执着,他证的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他证得正觉,那怎么能没有智慧?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六道凡夫没有智慧,他有智慧,他的智慧比我们高,真智慧,不是假的,正觉。但是跟菩萨比他就不行了,菩萨是正等正觉,菩萨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着,他连分别都没有,阿罗汉还有分别,菩萨没有分别,所以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是不共般若,这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所以叫不共。到成佛了,再加个「无上」,叫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名相我们都要懂、都要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天台宗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这些话有时候听了还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你就懂了,世间般若是什么?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世智辩聪。像这些科学家、哲学家,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你能说宇宙之间现象他不了解吗?他也很高明。近代的科学确实比过去进步太多,利用高科技的这些仪器观察宇宙,讲太空物理、讲量子力学,太空物理是宏观世界,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讲到基本粒子。我们不能不佩服,跟佛法上讲的愈来愈相像,距离愈来愈近。但是怎么样?但是他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放下,所以叫世间般若,佛门也称为世智辩聪,他有辩才,很聪明,叫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见地藏十轮经卷十)。这就很容易明了了,一个是智慧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叫世间;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没有了。这大家就很容易懂,我们在《华严经》也讲得太多了。所以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不是的,完全不一样,是自性流露的,不需要学的,只要把障碍去掉,障碍就是执着。所以执着放下,正觉就现前,分别放下,正等正觉现前,这是出世间的。阿罗汉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般若,不是世间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华严经》上的,实相般若、观照般若,这是三般若里面前面的两种,《华严经》上说的。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三般若?三般若里面讲就是三种般若,「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这个三般若就是三德,圆是圆满,常是永恒。这是谁证得的?法身菩萨。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了,自性本具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了,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成佛了,证果了,证到如来果地。修行证果没别的,就是自性本来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

  在过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现,所以我们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现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所以产生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低级宗教、多神教、泛神教,这个误会太严重了。我们有机会要时时刻刻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跟我们一样父母所生,他有父亲、有母亲。而且生在贵族,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太子的身分,十九岁舍弃王位出去参学,学了十二年,这十二年当中还学了六年苦行,禅定,到三十岁。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哲学他统统学过,学了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因为印度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学术的成就是其他地区赶不上的,这是因为他的方法正确,他们修禅定,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很多人修学。修四禅,他能到四禅天,修四定,他能到四空天,所以他们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是婆罗门教说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他们讲的。他们见到了,当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见到之后当然就会有问题出来,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也没人能解答。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什么叫更深的禅定?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一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现前,问题全解决了,六道怎么来的清楚明白了,六道之外无量无边诸佛剎土统统见到了,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老人家开始教化众生,三十岁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是人,他不是宗教。

  孔子一生教学五年,完全放下,一心一意教学只有五年;耶稣教学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这是伊斯兰教,他教学二十七年。所以在世界上无论在宗教界、学术界,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天天教,没有中断过,这要知道。你知道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什么身分?要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教育家,他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四十九年没有收过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经典里面有婆罗门,像《华严经》上有遍行外道,这都是当时的其他宗教,只要肯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他统统教、统统学,并不劝你改变你的宗教。因为这个没有关系,无论信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学佛是学智慧,智慧从哪来?智慧从禅定、从清净心来,清净心从哪来?清净心从持戒来。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整个宇宙你才完全通达明了,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佛经是哲学。我学佛是老师介绍的,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我是学哲学进来的。进来之后这学了五十六年,才知道佛法的经典,一切经里面所讲的我把它归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都可以说是圆常伦理(圆满永恒的伦理)、圆常道德、圆常因果、圆常哲学、圆常科学,讲绝了,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讲到究竟圆满,永恒不变,这是真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你看现在世间人完全不知道。这不知道不能怪别人,怪什么?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认真学习,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怎么能怪别人?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教导我们的做出来,做出来就是证果,你能做出来那你有受用。

  过去方老师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心。我们有欲望,什么欲望?追求最高的享受。是不是求到了?求到了,我觉得我在这个世间,学佛五十六年,没有白过,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感激老师,要不是老师介绍,我们对佛教有严重误会。因为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碰,根本没有接触的意念。幸亏遇到方东美先生,那是当代的一位大哲学家,他晚年在大学教学,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讲佛学。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岁过世的,我跟他的时候,大概那时候他是四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在台湾大学教学,他就完全用佛经,讲了三个大单元,第一个大单元是讲「魏晋佛学」,第二个讲「隋唐佛学」,第三个单元讲「大乘佛学」,最后在辅仁大学讲「华严哲学」,二十五年讲四个大单元。我感觉非常惋惜,他过世太早了,他讲到华严哲学的时候可以说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如果他能够多活五年,那他对于现代的佛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刚刚契入的时候,他走了,就是众生没有福报。我们继续他的大业,也要费半个世纪才产生影响力;换句话说,迟了五十年。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话,那个影响就不一样了。

  一觉,这个一字用得好,一就觉,二就迷了。所以佛法里面有说,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什么叫悟?一心,一觉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觉悟了。一念是什么?起个妄念,起个妄念就迷了。这个妄念是什么?叫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迷了。一心,一觉有三德,这三德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所以讲三般若。什么叫实相般若?实相是真相,你对于宇宙真相明白了。这里有个简单解释,「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所以学佛证什么?就是证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就是证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懂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通达明了这个智慧就叫实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刚经》上有一句名言,讲什么?讲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你就证得了。我们今天这个信心叫露水道心,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学生说的,信心若有若无。说你不信,你很信,说你信,你真不信,为什么?真有信心,一点疑惑都没有,智慧就生了。所以你看看,单单讲信心,这个信心好难。不要以为我们都有,那就误会了,那你永远就得不到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露水道心,露水,太阳一晒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信心非常脆弱,他还是生烦恼,他不生般若。

  真正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什么人?你去看《坛经》,六祖惠能,二十四岁去拜五祖忍和尚,他居然告诉老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信心清净。他讲常生智慧,他从果上说的;因呢?因就是信心清净。这句话五祖听了之后,你晓得心里多欢喜,但是表面上不承认,为什么?怕别人嫉妒,要给他掩盖,就说好了,你到槽房里去做工去,到槽房里去服务、去做义工。舂米破柴,分配给他的工作。因为他是樵夫,砍柴的,这个他很内行。叫他到厨房那边去破柴舂米,干这个活,干了八个月。我们能够理解五祖讲经教学一辈子,也没有遇到一个心里常生智慧的人,没有遇到一个,遇到一个的时候,这是宝,为什么?可以传给他。那么这个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常生智慧,你看他看东西、听东西,一看就懂。你在《坛经》上注意,你注意看他,他在道场是最谦虚的一个人。真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他谦虚,别人学一点点都以为很了不起。其实他到黄梅,他跟五祖真的是心心相印,没人知道,两个人心里有默契,也不说出,所以别人怎么看也看不出来,最后把衣钵传给他。这是实相!所以实相有没有?每个人都有,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现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惠能实相般若为什么现前?没有别的,他能够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分别执着不必谈了,当然没有。这就高,这就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一个大字不识,自性般若现前,无论什么经教,你念给他听,他完全懂,不但完全懂,我们现在是能够理解了,你所念出来的,全是他自己的境界。佛所说的一切经,里面无非是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相,就是讲的这个东西,他既然见了性,你说什么他怎么会不知道,原来就是他亲证的,是他的境界。

  所以我们学,学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心平等了,平等你才会谦虚,你才会卑下,你才知道尊重别人。再放下分别,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时候虽然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已经是正等正觉,上上根人了。你是,我是,他也是,所有一切人统统都是,你肯不肯放下?从哪里放?先从身外之物放,对身外之物不执着,这是学习有次第的。能舍!所以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身外之物,这些财物统统能舍,舍得干干净净,可是怎么样?因果是没有法子离开的,你舍财,愈舍愈多,愈多愈舍,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统统要舍。我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做了很多次的报告,我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说我是一生贫贱,贫是贫苦,没有财富,命里头财库空空,贱是没有地位,一生贫贱而且又短命,我都相信。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三种布施,把那个命运转过来了。贫贱的人怎么布施法?拿什么布施?我跟章嘉大师说,我没有能力布施。大师就告诉我,一块钱有没有?行,一块有。一毛钱有没有?有,一毛钱可以。那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起。这样做法。所以看到人家放生,我们拿一块钱,布施一块钱,看到人家印经,我们布施几毛钱,这就去财布施,真的愈舍愈多。光是印经,从前是一毛、两毛的布施,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到将近一万套《大藏经》,这不敢想的,以前一部都不敢想,愈施愈多。法布施,天天读经,每天我总是保持着四个小时读经,每天读经;每天讲经,这属于法布施。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种实相般若,我们也有一点文字般若,确实智慧年年增长。这桩事情老同修很清楚,你们听我讲经,我讲经年年都在进步,月月都在进步,这个月所讲的境界跟上个月不一样,为什么?有进步、有提升,所以法喜充满。健康长寿呢?人家给我算命,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这是章嘉大师说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与阎罗王没有关系,与玉皇大帝也没有关系,与佛菩萨也没有关系,自己造的,这你自己可以转。为什么命这么苦?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没有这个因。还好有一点聪明智慧,过去生中有一点法布施,没有财布施、没有无畏布施,所以得这个果报。

  如果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们就不会修,不懂得。他教给我的道理、教给我的方法,我们就真干。这里面什么?这里面得力于尊师重道,这很重要。我们尊师重道是从小父母教的,所以对于老师,看待老师比看待父母还尊重,从内心里面起恭敬心。老师的教诲一点没有怀疑,都会很认真的学习,所以老师愿意教我。老师对我照顾非常周到,得力于这一点。我们拿什么报老师的恩德?认真学习,弘护正法。老师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正法不要在我们身上断掉。他传给我,我也要找人传递,世代相传,正法不至于断灭。什么人能够承传?必须具备四个基础,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有这四个根,真正有志、好学、认真努力,他就可以续佛慧命,护持正法。如果没有这四个基础,他做不到,想做也做不到,所以传法一定要具备这四个根。我们细心观察,你在《坛经》里面看,惠能大师虽然没有学过,这四个根他统统具足。他从哪里学的?我们相信是他父母教的。我生长在农村,我母亲不认识字,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寄一点钱回来养家,从小这些观念都是母亲教的。母亲不认识字,会教。这个教什么?代代相传。所以家教,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报应,从小这个概念就很深,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懂得尊重别人,所以以后才能遇到这些好老师。老师不舍弃我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会尊师重道,真的尊师重道,他才肯教。我们那时候学真的很可怜,老师是真高明,我们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没有能力,老师不收学费。以后我们逐渐命运转了,我对老师终身报答。跟章嘉大师,有时候上午到那里去上课,两个小时完了之后,正好吃午饭的时间,常常他老人家留我跟他一起吃饭,不但一分钱供养没有,常常他还供养我。

  所以实相般若是自性本具的。如何开发?那就是放下,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放下执着,实相般若你就见到了,虽然不能完全得受用,得到少分,这阿罗汉,不是凡夫。再不断的放,放分别,那是菩萨,正等正觉。天天要放,时时刻刻要放。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样。放下多的,地位就高,放下少的,地位就低,就这么回事情。统统放下,成佛了,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桩事情与你学跟不学没关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他学了十二年,放下。不放下?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就变成世智辩聪,放下,般若现前。惠能大师表演没学,一个字不认识,只要放下。我们就知道了,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它要是透出来,与你学跟不学毫不相干,问题是要把障碍自性智慧德能这个东西放下,把这个东西舍掉。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妄想分别执着,你要在这上下功夫。

  「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那是什么?就是你见到实相了,见到宇宙真相,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这不是世间的智慧。所以我常常借用科学东西提醒大家,现在科学能够讲到太空物理,太空物理,他认识了局部,不能达到全体。现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能够观察宇宙到几百万光年,能看到这么远。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在天文上量距离是用光速。几百万光年的距离都能看到。但是宇宙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再远的距离看不到了。所以对银河系是非常清楚,这是近距离的,但是对于这些星球,星球怎么来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星球?不晓得,星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为什么那么有规律?也不知道。这就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

  微观世界也很了不起,居然能够发现原子、电子、粒子、夸克,讲到基本粒子,这不容易。得力于也是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看到什么?看到物质的现象,这很不容易。我都在这里猜想,他是不是从显微镜看到的,还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得到的?数学确实是科学之母。发现什么?发现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是无中生有。那个无,他讲那是能量,在佛法里面讲那是法性,佛法讲法性,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法性在某一种条件之下,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能够把法性变成精神、变成物质。虽然变成精神跟物质,但是时间都很短促,就像闪电一下它就灭掉了,所以物质跟精神都不是真的。《心经》上讲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是心法,那就是精神,都不是真的。我们现在看到好象是真的,怎么回事?是这种快速生灭的一种虚幻相续相,它不是真的。这个东西能被科学家发现,他能说得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所以你能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智慧叫观照般若。那么科学家有没有观照般若?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他分别执着没放下,他是凭借科学仪器发现的,离开这个科学仪器,他就见不到了。不像真正有观照般若的人,他不需要仪器,他随时随地都看到,他的了解才真正透彻。科学是借用工具,信心清净的人不要工具。

  「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之权智」,就是什么?你能把它讲清楚,你能够讲解叫一般人能够理解。实在说,对一般人来讲,科学的说服力超过佛学,为什么?科学它可以用仪器测验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佛法里面信心清净的人讲出来,你拿证据来,拿不出来,证据是有,你看不见。看不见,他说你迷信,你能看见,我看不见,我不相信。譬如有天眼通的,现在讲特异功能,有特异功能的人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他看得很清楚,告诉你,我们不相信。是不是真的?不是假的。小的特异功能不难修,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学到了。

  我有个同学,非常要好的同学,抗战期间我们在一个学校念书,以后到台湾在一个机关共事,真的比兄弟还好,我学佛之后,他跟我学佛;我出家之后,他也跟我出家。出家之后我学讲经,他也很发心,他说讲经很苦,舌头讲干了,听的人未必会相信,他说如果要有神通,一表演,那他就相信了!所以他就跟我分道扬镳,他去学密宗,学神通,跟屈文六上师学密。他学了一年,学密时基本条件是要磕一万个大头,规定的时间好象大概四个多月,要磕一万个大头。他大概学了半年之后就告诉我,他能看到鬼,他说真的,不是假的。他说下午五点钟之后街上就有鬼出现了,很少,到晚上九点、十点满街都是。他说人有的时候走路忽然觉得心里感到害怕,那是跟鬼碰到了;他也是让人,有的时候不小心会碰到,碰到你感觉到心里一惊。这我们有这种经验。他说到早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慢慢少了,到五、六点钟就没有了。他们过夜生活,所以他们夜晚子时十二点跟我们中午十二点一样,好热闹。来跟我讲这个事情。我说不行,我讲经虽然很累,人还能够听几句,你这个说起来,迷信,我不相信,你说哪里有鬼,你拿给我看看,他拿不出来。常常跟鬼道接近这就带了阴气,脸上发黑,人虚肿。我看那个样子很不好,不正常,我跟李老师讲这个事情,非常好的一个出家人。老师说各有因缘,没法子。我是非常希望他到台中跟我一起学经教。他要执着他的。跟我同年,我们的命运都差不多,都过不了四十五岁。他四十五岁那年走的,跟命里面所讲的很准确。

  所以方便般若是权巧方便,就是你能够用善巧方便把你所学、所证得的传授给别人,这个智慧叫权智。权智后面一定有实智,实相是实智,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你就没有权智,这诸位要知道。像科学家不是算权智,但是他那个作用跟权智是一样的,为什么说他不是权智?因为他没有实智,实智是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有离,而且观察到他就很执着。科学家都很执着,都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宇宙的奥秘,发现了。但是没隔多久,后面有个科学家就又发现新的,把他的理论推翻了,这个事情常常有。所以现在科学家也懂得,不敢说他发现的东西就是永恒不变,他知道科学进步非常快速。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真的永恒不变?没有一个人敢讲。这个敢讲只有佛法,因为佛法不需要这些科学仪器,事实就摆在面前,只要你把障碍去掉,你就能见到。

  所以佛在《华严》上跟我们讲的科学超过现代科学。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华严经》上讲的不是基本粒子,不用这个名词,讲微尘,极微之微,这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但是极微之微这样小的一个微尘,它里头有世界,这科学家没发现,他怎么也发现不到。讲到什么?大小不二。那么小的一个物质,肉眼看不到的,连阿罗汉的天眼都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尘。比微尘小的有色聚极微,菩萨能看见,更小的叫极微之微,八地以上能看到,七地菩萨还看不到。虽然这么小,它里面有世界,它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样大,所以外面世界没有缩小,这一粒小微尘没有放大。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可以装到芥菜子里面,芥菜子不要放大,须弥山也不要缩小,它就能装进去。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但是是事实。为什么?没有大小。

  没有大小就是没有空间,空间是假的,不存在,时间也是假的,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这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为什么?时间、空间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把分别执着放下,时空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时间要是没有了,无量劫以前的古佛在哪里?就在这个时候。所以这个科学还没做到,还完全不知道,要什么时候能知道?必须放下分别执着。科学仪器还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用科学仪器探测它是有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它能力做不到。所以能力最大的是什么?是自性,除掉障碍自性的妄想分别执着,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本能就恢复了,不要向外求。所以佛法叫内学,佛经叫内典。

  我们中国老祖宗有一句话,我们对它的意思只能够理解少分,应用到少分,没有完全具足应用,这句话是什么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用在佛经上那就不得了,那是什么?那成佛了。任何事情不要向心外去求,都在自己内心。你看佛法教你成阿罗汉,不是从外,放下执着;教你做菩萨,也不是在外面学,放下分别;教你成佛,还是在里面学,放下起心动念。我们看惠能大师的表演,完全明白了,与外面不相干。释迦牟尼佛向外求,学了十二年,最后还是放下。那告诉我们,不放下变成所知障。

  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凡是执着是属于烦恼障,分别是属于所知障。这两样都放下了,现代科学家比不上,未来的科学家还是比不上你。你对于宇宙真相才真正通达明了,才真正能解决一切问题。从你自身的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族群问题、文化问题、国际之间问题,迎刃而解。所以汤恩比说这句话,「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儒家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个见地非常高明,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解决问题绝不带丝毫副作用。就是说这么好的东西摆在面前,不认识,把它当作迷信,你说冤不冤枉!不是佛冤枉,不是佛经冤枉,是自己冤枉。希望我们做佛弟子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把教理搞通达、搞明白。能有机会学《华严》,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不能错过,要认真努力学习。这一段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校量劝持分。这一共有九首偈颂,我们从第一首看起: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这个偈颂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白,给我们说出六种无比的智慧,来总结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颂。昨天我们就把般若智慧简单的做个介绍,二般若、三般若,佛法里面还有五般若。三般若里面讲的实相、观照、方便。「实相」是般若之体,也就是世尊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个智慧是实相智慧,就是实相般若;后面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我们要知道。实相就是观照实相的实智,实智是对权智讲的,真实智慧,你对于一切诸法实相完全通达明了。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前。实相是什么样子?天台大师讲的,即空、即假、即中,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现在没有实相智慧,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都是实在有的,这你就看错了,完全看错了。事实上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时的,空假中是同时的。空是讲的体,实相之体,假是它现的幻相,中是真假不二,我们讲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中,不二就是中。你才能得受用。用什么?要用中。用中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不会用中是偏了,凡夫偏在有,用的都是有;二乘偏在空,声闻、缘觉他们不着相,所以他们偏在空;菩萨空有不二,得大自在,真解脱!

  「方便」就是言说,文字也属于方便,证得的人能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他虽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听的人能听懂几分不一定,这什么原因?善根厚薄不一样、信心纯杂不一样,对于教、对于老师真诚恭敬心不一样,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经是上课,同学很多,老师真的叫一音而说法,几十个学生各个人理解的不相同;有同的,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一个都找不到,这是真的。到什么时候才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什么时候?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听老师讲经,完全相同,你所理解的跟老师所说的完全一样。如果这三种没放下,那就不同,那就不一样。如果这三种障碍完全都存在,那很可能你把老师讲的意思听错了,曲解了,误解了,这个太多了。所以佛在经论上讲,经是《华严经》,论是《大智度论》,说过这么一句话,「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智是什么?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什么人说?大彻大悟的人说,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统统放下的这个人叫法身菩萨,《华严经》是圆教初住以上,要他们来说。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听法身菩萨说法,能体会到几成?不定。法身菩萨说法,你看看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放下,也能了解几成吗?行,但是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叫大心凡夫,这个人心量大,量大福大。谚语有句话说「福至心灵」,那是什么?大福报现前,他突然聪明,那就是有一点智慧,这个智慧虽然不是般若智慧,它跟般若智慧相应,相似,不是真的,相似,相似就不错了。相似的是什么?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是相似的,不是六道凡夫。佛跟我们说这些话,我们能体会到,我们能相信,不疑惑。大心凡夫听懂了,听懂怎么样?听懂他就放下了,他就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逐渐的从相似就变成真实。所以大心量的人真的叫有福,量大福大,这个福大不是世间福报,他听得懂佛法,他听得懂诸法实相,这才叫真正有福。

  除这方便般若之外,还有一个叫文字般若,有的时候文字般若跟方便般若是一种,但是也有分开来讲的。文字般若是什么,就是佛经,佛的经典全是文字。佛所有一切经,不仅是《般若经》,一切经,乃至于小乘经,都是从实相般若流露出来的,所以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般若。乃至于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所讲的、所写的这些经论注解,或者是对于经论的发挥,都可以说是文字般若。

  《仁王经疏》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我们把它在这里做个总结,《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那个经是国家有灾难的时候,佛特别讲开示如何来挽救灾难。这个经以前我们讲过。可是世间现在一般人遇到有灾难,出家人就做个法会,仁王护国息灾法会,找一百个出家人每天把《仁王般若经》念个一遍,念个七天,把这个功德拿来回向,这个灾难就能消除、化解吗?不能。《仁王护国经》真能护国吗?真能,你要仔细去念念《仁王经》你就晓得,佛在经里头告诉你,国家在急难的时候要讲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人人都懂得了,回心向善,这灾难才能消除。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教在急难的时候,国家要提倡办班教学,教人民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是《仁王经》上教的。现在世界有灾难,多少学者专家、各行业的领袖无不关怀。看到这个世间的冲突,家庭的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在社会上,朋友冲突、老板跟员工冲突、员工跟员工冲突,这个事情可麻烦,这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什么不安定?就是这些冲突不能化解。为什么古时候这些冲突少,现在这个冲突怎么这么多?我们细心去找它的原因,你就不难发现。古时候东方社会学习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西方社会当中大家都学习宗教的教育,宗教教育里面也是讲究伦理、道德、因果,所以冲突是有,不能说是没有,少,还不至于危害整个社会。

  到了这个世纪,二十世纪,麻烦来了,东方人不相信圣贤教育,西方人不相信宗教教育,今天整个社会动乱的原因在此地。所以,世间志士仁人、专家学者我见了很多,相聚在一起都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拯救世界。很难得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真的是大声疾呼,「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点醒了我们。可是有不少人拿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做为学术上来研究,那就没用处,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儒学。佛学、儒学解决不了问题,原因何在?「能说不能行」,这个话修无法师说的。哈尔滨极乐寺第一次传戒,修无法师在那边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生病。他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泥水匠,以后出家了,在寺院里面专做粗活,粗重的事情都是他做的。他什么也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工作的时候、不工作的时候他的佛号不中断。极乐寺传戒,他到那边讨一个工作,常住分配他照顾病患,因为传戒期间有些伤风感冒需要人照顾,他担任这个工作。做了没多少天,没几天,就向老和尚、向当家师告假。老和尚是倓虚法师,当家师是定西法师,这两位大德晚年都住在香港,香港人对他们很熟悉。老和尚有修养,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的修养,就批评他,你既然发心要来,戒期也不过是两个月,两个月完了你走不好吗?为什么现在就走?就责备他。修无法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什么时候去?不出十天。预知时至,他要走了。求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柴,走的时候火化,这他就去干活去了,就工作去了。到第二天他又来了,倓虚法师说:怎么样?你有什么事情?报告老和尚,我明天就走。赶紧替他办后事。他要求几个同参道友给他助念,送送他。这几个送他的同参道友,送他走的时候就跟他讲,修无法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听说从前往生的人都作几首诗、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后人做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说我是个大老粗,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我也不会作偈,我有两句话告诉诸位,做个纪念就好了。哪两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往生留这两句。

  现在搞儒学的、搞佛学的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那你就晓得,这首偈里面所说的第一智慧、广大智慧、真实智慧、无边智慧、胜慧、殊胜慧是什么?能说又能行,这不是假的。前面这两百多首偈颂里面,菩萨所讲的是真实智慧,说的是谁?说的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各个人本来都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迷失了自性,是不是真迷?不是真迷。哪真迷,只是个虚妄的抽象概念你不肯放下,它起了作用,它把你的真智慧障碍了,这一障碍,你自性般若智慧就变成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悟了叫智慧,迷了叫烦恼,是一桩事情,迷悟不同,两个名称,一觉悟,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转烦恼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转生死为涅盘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是自性本具的相好,一觉悟统统转了,一迷全变了。这个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对于这桩事情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没有成菩萨,我们这三个项目都没转,这是什么?大心凡夫,这在佛法叫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得受用,解悟还不得受用,你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不是智慧当家。智慧当家,像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这就是没转过来。希望你现在了解、明白了,慢慢转。怎么转法?要放下,不放下转不过来。放下是菩萨,烦恼、菩提不二,那真了不起。菩提就是智慧,菩提真的当了家,烦恼怎么样?烦恼是你的下属,帮你办事。现在我们很麻烦,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是烦恼当家,我们自性智慧没有了,不见了,不晓得到哪去了,所以你不得受用。我说这个话恐怕还有人不懂,怎么觉悟之后智慧当家,烦恼当下手?真智慧开了。《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就有,该骂人的时候照骂人,该发脾气就发脾气,该笑就笑,那不叫烦恼吗?不是的,那是什么?那是教化众生,里面怎么样?如如不动。不是说一发脾气,气得二、三天都消不掉,不是的,他发了,没有了,根本就没有,所以那变成办事的手段。所有烦恼变成办事的手段,它不当家,它不做主,它对你毫不影响,这得受用,这叫学佛。我们前面讲菩萨游戏神通,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外表是一样,里面完全不一样,这是真本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学。不是学了佛什么事都不能干,学了佛什么都能干,但是它绝不障碍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丝毫不妨碍。这就是真的,这得受用,才能真的解决问题。

  《仁王经》上这个疏,注解里头,「明此经者,题云般若」,这经题叫《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题里头有般若。「即以为宗」,宗是什么?宗是宗旨,就是这部经里面讲的什么最重要。宗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尊崇的、主要的,它有这个意思。这部经里面主要讲的是般若智慧,尊重智慧、崇尚智慧,宗是有这个意思。「观如来品别明三种」。这是《仁王经》里面的一品,「观如来品」里面讲到实相、讲到观照、讲到文字,这三种般若。「慈恩三藏,更加二种」。慈恩三藏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住了很久,后来对他尊重,尊重他,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称他什么?称这个寺庙,称慈恩寺。如果称慈恩大师,那就不是玄奘大师,那是窥基。称慈恩三藏是玄奘,玄奘法师是三藏法师。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他称慈恩大师,那就是窥基大师,就是法相宗的祖师。法相宗虽然是玄奘大师传给他学生的,窥基是他的徒弟,传给他的,但是法相成立一个宗派是在窥基大师手上建立的,玄奘那时候还没有法相宗。所以慈恩要注意底下是「大师」还是「三藏」,这两个人不同,三藏是玄奘大师。他又加两种,三般若又加两个,加一个境界般若,加一个眷属般若。「通前五法」,前面讲三个,再加上这两个,变成五种,就变成通前五法。

  「般若性故」,实相般若,般若性,「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伴故」,伴是作伴。前面三个我们已经讲了,实相、观照、文字已经说过了,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境界般若,这是玄奘大师加的。什么叫境界?「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故名之为境界般若」。玄奘大师讲得不错,也讲得很好。般若是智慧,真实智慧,智慧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是一切万法。智慧是明了,你明了什么?明了一切万法,过去未来、此界他方。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自性所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自性所现的,是性识所变的,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他哪有不明了的道理?哪里会产生障碍?如果没有境界,般若智慧显不出来,所以他一定要有境界,智慧才能显出来、才能通达明了,这称之为境界般若。这是般若之所遇缘,缘就是对象,一切诸法是也。般若的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叫做境界般若。这个意思说得好,境界般若是什么?所有一切万法跟般若融成一体,它不是对立的,不是有个什么。我们凡夫总是有分别,能知,对面有个所知,能知是般若,所知的是境界,所知的是一切诸法。现在告诉你,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当中没有界限,能知叫实相般若,所知的叫境界般若,这叫真智,没有对立。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能所不二。

  契入这个境界,大乘教里面讲自性里面有我,有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在六道里面是完全被否认的,佛跟六道众生讲无常、无我、无净、无乐。没有乐,哪来的乐?苦停了,你觉得有乐。譬如你现在这个人身,你一天要吃三餐饭,一餐饭不吃,你饿得有苦了,你哪有乐?到时候等于说要吃药,药吃下去了,保持几个小时,你没有苦的感觉,你觉得有乐;如果你要不吃,不吃的时候苦就马上现前。真是这么回事情。如果是真的有乐,我不吃不喝也快乐,那才是真的。所以常乐我净在六道凡夫里没有,妄想,哪来的常乐我净?还有个妄想,「真善美慧」,都是妄想,绝对没有事实。可是这在哪里有?四圣法界里面有,有相似的,不是真实的。到一真法界就是真实的,确实有常乐我净。我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我,「我」是法性,遍法界虚空界是法相,那怎么不是我?一切诸佛是我,一切菩萨是我,一切众生是我,没有一法不是我,这叫你真正开悟了,你真正见到自性了。你要说这是我、那个不是我,你怎么会懂得什么是我?这桩事情不好懂,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梦幻泡影做比喻,虽然说四个,最重要的是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里来的?梦怎么来的?有没有去想想看?梦中境界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起现行,你意志力不能控制它的时候就冒出来,它就现相了。你想想看梦中那个相,是自己阿赖耶种子起现行变现的,里面一定有我,总不会做一个梦里头没有我,那不可能,一定有我。你梦到很多人,梦到山河大地,梦到虚空,你想想看,都是你自己意识心里变现出来的,梦中决定没有一样东西是心外之物,都是你自心变。你几时在梦中一下觉悟到统统是我变的,没有一样不是我变的,那就对了,完全正确,算是你觉悟了。

  梦中境界跟我们现实的这个法界没有两样,是一回事情。我们这个世界怎么会发现?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自性里头这些所有一切境界它本来具足。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无量无边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本来具足,但是没有缘它不起现行。那什么是缘?一念不觉就是缘。一念不觉,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就像作梦。我们现在晚上睡觉作梦呢?也是一念不觉,阿赖耶识里起现行,梦中之梦,是这么回事情。真正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你就能起观照,常常想到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你对于法界虚空界,你爱不爱护?这个爱心起来,这叫大慈大悲,没条件。像我们照顾自己身体,这五官,眼睛、鼻子、耳朵,眼睛有点不舒服了,手赶紧去帮助它,眼睛也没有请求,它自动就来帮助,为什么?一体。所以佛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是什么道理?就是一体。众生有感,立刻就应,这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马上就应,就是就在现前,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感就有应,感消失了,应就没有了,有感就有应。感应的道理、事相很复杂,佛为我们说明,把它归纳讲出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感应再多,不超出这四大类。所以境界般若是讲一体,能所不二。

  下面讲眷属般若,什么叫眷属?我们看底下的注解,「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种在佛法叫四加行。在什么时候出现?登地的时候。你修行,菩萨修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才能登地。这都是功夫比喻,暖,好象我们接触火,你还没有接触到的时候,你靠近了就有暖气,就感到暖;顶是达到巅峰;忍是认可、是证实这个意思;世第一,世间没有更超越的,这四加行,这叫般若眷属。「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慧性之眷属」。前面讲的暖、顶、忍、世第一,还是属于境界,你怎么会知道?那就是观照,你知道你现在接近登地,你现在知道你自己在三贤位的最高峰,上面就是初地菩萨,你能够明了、能够体会这是智慧。自己到什么境界、到什么程度,不用问人,自己很清楚。向别人请教那是证明,证实一下我这个境界、我所体会的是不是,有没有错误。给你证明的人就是你的传法师父,谁给你作证明谁就是你的传法师父,就是你的亲教师,是你的和尚,你从他而得法,他给你证明的。

  所以证明的人不是普通人,他必须要到达那个境界,他不到达那个境界他不能给你证明。像惠能大师这种人,那可不是普通人,他没有四加行,他超越了,这叫特殊天才,没有次第的。这都是有次第的,你看他修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这叫渐修,渐悟。他那叫圆顿,圆满顿超,弘忍大师(五祖)给他印证。是不是五祖教他的?不是,五祖没教他。跟他略说《金刚经》大意,说了还不到三分之一,他就完全契入,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大师一听之后,不说了,后头不要讲了,那讲的都是废话,他全通了,衣钵马上就给他,那是上上上根。所以他教学生教上上根人,上上根比他还低一级。众生根性不一样。能大师根性从哪来的,他就能放下,我们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在这里不能不相信,他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差不多都放下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在这一生当中,他给我们所示现的,不是一点一滴的放下,是一下放下。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别人念经,可以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就放下了,没人给他证明。你看他彻底放下之后,他做人多么谦虚,他对任何一个人都真诚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恭敬。万物恭敬从哪里看?《坛经》上没有讲,在黄梅,但是在猎人队里面有记载。在猎人队里头他替猎人烧饭,做厨师,看到猎人带回来的这些野物,还有受伤的,伤势轻的,他偷偷的把它放掉;伤势重的,他给它养,养好了才去放;已经死的这才吃,而自己吃肉边菜。那么他对这个动物晓得,为什么你会遇到猎人?还不是报应,过去生中你杀他,今天你要来还命,要还给他。在猎人队十五年,他天天在度众生。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他对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他对于树木花草真诚的爱心。等了十五年,缘成熟了,这才传法广度众生。什么时候缘成熟自己知道。成熟、不成熟都天天在干,没有一天不干。没有成熟的时候,度畜生道、度树木花草,花神、树神、山神、河神,《华严经》上讲的众生,他跟他们打交道。说缘成熟是人间的缘,人道的缘,什么时候成熟再到人道来,绝没有一天空过。这是他的诸智。

  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通常讲小乘的五分法身,这些都是属于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什么?观照般若是慧性的眷属,这个慧性就是实相,性是体,实相般若之体它所附带的。眷属是附带的,也就是它起作用,所起的这些作用都是属于附带的。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持戒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愿意持戒,为什么?他有烦恼,他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照做。不但是提升自己,他在这里积无量功德,为什么?他做样子给别人看。所以这个持戒,说实在话,你从这个地方才了解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大家都不持戒,都没有规矩,你做个好规矩、好样子,这功德多大,你可不能小看。你们到汤池去过,汤池这些老师见人九十度鞠躬礼,那是什么?那是持戒。他为什么这样做法?你看他让多少人觉悟了,让多少人明白了。这样做好不好?你们看到很欢喜。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是这样有礼貌,这世界就安定了,冲突就没有了。你说这个作用多大!对人的谦卑,这一鞠躬就救了全世界。佛门里面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能救全世界,你的功德多大。一般人不知道,知道这个是智慧,点点滴滴都做好样子给人看。这个世界众生过得这么苦,其实是自找苦吃。苦从哪里来的?奢侈来的;乐从哪里来的?节俭来的。中国人懂得享受,中国人节俭,外国人不知道,浪费。浪费是什么?把自己的福报损耗了,节俭是积功累德,他在积福报,不浪费。

  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众生做好样子,这是智慧,都是属于戒这个范围里面的。定是什么?定是心清净,不浮动。现在一般人你细心观察,心浮气躁,他不定。不定就苦,学东西都学不会,听经听不懂。定从哪里修?定从戒修,先守规矩。样样都守规矩,他心是定的,样样都去找戒律的漏洞,他心永远定不下来。所以人首先是守法。法律是属于戒律,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都属于戒律。《弟子规》是戒律,不要小看这个,能救世界,能挽救社会。每个人都学《弟子规》,人人都是好人,这个世间的灾难、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了。要靠谁去做?佛菩萨,把责任推给佛菩萨,你永远受灾难,你不知道佛菩萨是自己。《华严经》跟你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直下承当,我是佛,我是菩萨。我要怎么做?你能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桩事情做到了你就是,这叫五分法身。

  定是清净心,慧,心清净就生智慧。所以《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两句话说绝了,说明我们今天只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信心不清净,没真信。没真信就是我们没有真心,我们的心确实虚情假意。不但对人不真诚,对自己都不真诚。对自己不真诚,自己骗自己,叫自欺,自欺你怎么会不欺别人?这造罪业了。造罪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成就难!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能改过,不能改过你就不能进步。什么人进步?佛法讲精进,什么人精进?知道自己过失,天天改过,那个人才有进步。一天不知道过失,一天不改过,你就留在原地踏步,你没进步。真正学佛的人,天天反省,找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这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师跟我说的看破;把错误改过来,这叫放下,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才天天在进步。说实在话,从哪里干起?就从弟子规干起,弟子规都做不到,其他的别谈了,你无从下手。

  中国过去的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小时候都受过家教,弟子规是家教,他有根。城隍庙是因果教育,哪个人没有进过城隍庙?哪个人没有到城隍庙烧过香?这从前,现在没有了,我小时候有。城隍庙看阎王殿,城隍庙里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阎王殿。现在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就是阎王殿,因果教育。特别是做父母的,逢年过节、庙会的时候,带着小孩到城隍庙去看地狱变相,那个印象非常深刻,母亲做导游,给小孩讲解,造什么样的罪过,你看受什么样的报应。从小看过几遍,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在你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会想到城隍庙,这个事情能不能干,这个念头能不能起,它自然产生作用。所以人懂得伦理道德,不愿意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感觉羞耻;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做坏事。

  中国五千年就是用这种教育教化全国人民,所以五千年来这个地区、这个国家长治久安,只有改朝换代。短期的动乱,大概一般都不超过五年,这个动乱完了之后,很快就上轨道,又是一个安定的社会。靠什么?靠教育。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动乱,想到汤恩比博士的提示,联想到五千年来的理念、方法、效果,这才明了从根本学起。我们今天学佛,修净土,对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你有把握能往生吗?什么原因?我们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基本的戒律,在中国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教的根,你再不在这根上去用功,你怎么会有成就?没有儒跟道的根,十善业道你做不到。学佛的同修很想做到,就是做不到,什么原因?缺乏根之根,基础的基础,这个疏忽了。我们问问,我们这一生想不想成就?想成就不能不认真学习。汤池时间虽然不长,做成功了,做出一个氛围,一个学习环境。到那边去住上一个星期,你就会受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教学的感动;没有这个氛围、这个学习的风气,你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认真去学。

  慧开了之后,解脱是什么?烦恼轻了,贪瞋痴慢的烦恼大幅度减轻了,这就是解。贪心没有了,没有贪心你就不堕饿鬼道,这要知道,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心量拓开了,没有瞋恚了,人家得罪我,我也不怨恨他,不堕地狱道,这脱离地狱了。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明白了,不再愚痴了,不堕畜生道。你看看,三恶道的因你解开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脱离了,叫解脱。解脱知见是解脱的智慧,你就得好处了,来生还是人天两道,不堕三恶道。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你能够脱离欲界、脱离色界、脱离无色界,到四圣法界。再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能脱离声闻、能脱离缘觉、能脱离菩萨、能脱离十法界的佛,你回归自性,大彻大悟,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把见思烦恼解开了,尘沙烦恼解开了,无明烦恼解开了。见思烦恼解开了,脱离六道轮回,尘沙、无明解开了,脱离十法界,这解脱。有解脱知见你就能度化众生,你能把道理讲清楚,把方法讲得周详,帮助别人解脱,这叫做眷属般若。这五种般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首偈的文我们也要消一消,意思都讲出来了,这文就好讲了。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讲,这首偈是「结前所说」,总结前面所讲的,「略就六慧结之」,六种智慧来作总结。「第一者」,第一智慧,第一是上面再没有了,这才第一,就是无上,无上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所求的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叫第一,第一智慧。第二、广大慧,「语其分量,超二乘故」。这就说明二乘有智慧,为什么?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真的把执着舍得干干净净,他那个智慧就透出一分,这一分是什么?正觉。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如果执着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你也通达不少,觉,不能说你不觉,但是不叫正觉。正说明什么?出世间智慧,你超越六道了;如果你没有放下,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叫世间智慧,世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世间天人的智慧超过我们,二十八层天,一层比一层高。我们在佛经里面所读到的,古印度一般宗教里面的学人、学术界里面的大德都修禅定,功夫高的能到四禅八定。那我们可以说,像初禅、二禅比比皆是,很多,他们对于六道清楚,了如指掌,跟你讲得头头是道,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他出离不了六道,叫世间智慧,不叫正觉,叫觉。我们现在有没有觉?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了,这个觉就是正觉。

  所以我跟诸位同学介绍,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参学,六年的苦行,表演的是并没有放下执着,表演的什么?世间智慧,做给我们看。怎么知道他做给我们看?他在《梵网经》上说了,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相信。你看世间学这么多东西,真的一切都通达了,要不放下分别执着,还是没用,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所以佛法里面讲成就,小成就叫小果,阿罗汉,小成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大成就是出离十法界,统统都要放下。你学得再多,如果执着没有放下,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障碍有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障,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烦恼障;你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不放下,变成所知障。佛经也是如此,经教要学得很多,没有放下执着,也变成所知障。这不能不知道!佛经学了很多,放下执着,你就进入菩萨的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四信位的菩萨。执着全放下了,确实没有执着,七信。八信、九信把分别放下了。十信心满,起心动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叫《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是真的佛,真正成佛了。入了什么?入了清净平等觉。等觉菩萨、究竟佛果,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初住位的菩萨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平等的。平等的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等级?清凉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是断了,起心动念是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这我们才真明白。

  所以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跟等觉、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这个要懂。不但我们对这些菩萨不能轻视,不能有差别,提到阿弥陀佛,这是究竟圆满佛;这是初住,就小看一点,错了,你还是有分别执着。如果你没有分别执着,你就平等了。你这个看法连阿罗汉都不如,阿罗汉对于这种分别就很淡薄了。所以我们要学,在生活上要学,学什么?学平等。可是平等的基础是清净,心不清净哪来的平等?要修清净心,必须要放下烦恼习气。习气难,烦恼真的要放下。自私自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名闻利养要看破,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为什么?它会增长贪瞋痴。能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断贪瞋痴就容易;如果对这个享受还很重视,断贪瞋痴很难。五欲六尘在外,贪瞋痴在里面,它有影响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先断外面的,断外缘,然后再断里面的,这有道理。这就是广大慧超越二乘,真广大。

  「三、真实者,明其体性,内证无虚故」。明是明了,体性是什么?就是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没有生起的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自性很不好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玩的万花筒,那个用来比自性有点相似。万花筒千变万化,实在讲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同的图案,不容易找到,你这一转它就变了,里面一些碎的彩色纸片,有个纸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样,全盘都不一样。所以从万花筒这个比喻,不管变得多少,从来找不到第二个样子,那是万花筒里面本来具足,不是外头来的。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不是真智慧,这个东西要亲证。怎么证法?放下就证得。而且很妙,像印光大师讲的,你放一分证得一分,放两分证得两分,不是说完全放下你才证得,渐渐证。你能证得一分、二分,生法喜,法喜充满,得受用。然后的修学欲罢不能,别人看到苦,你有无量的快乐在里头。如果真的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要是真的苦,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跑掉了。为什么这个团体这么好?这么快乐?内证无虚。内证他就通外面境界,内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定从内,从外面很难,所以见性全明白了。

  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世尊当年跟从他的这些弟子,出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没法计算,这里面有诸佛菩萨再来的,不少!佛常常跟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出世是什么?缘分到了,这一尊佛跟这个地区众生有感,他来应,不论应什么身。就像惠能大师,他开悟了,住在现在的南华寺,你看他的弟子多少,在家出家至少有几十万人;真正开悟的,跟他境界相等的,四十三个,那叫得度的,上上根人。其他有大悟的、有小悟的,很多。解悟的就更多了,解悟的现在我们讲搞佛学,能理解,做不到,就更多了。这里面有没有古佛菩萨再来?肯定有,来做影响众,来拥护。所以说无论你用什么身分,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无论示现什么形相,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那我们就联想到肯定千佛拥护,所以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道理在此地。这样子正法才能久住,正法才能普利众生,所以内证就很重要。内证离不了戒定慧,都是要从戒定慧下手。证是什么?慧开就证了,一定要从戒。一切经,每部经里面都讲戒律,都讲一些规矩,我们要做到。你看每部经到最后,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听了之后相信,不怀疑,受是接受,明白了,接受了,接受就依教奉行,我照做,才能成就。他要不能依教奉行,那就变成佛学,他没有内证功夫。没有内证功夫,他对于佛所说的虽信,信得不清净,依旧是有疑惑,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太多了,例子太多了。必须自己智慧开了,得受用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这生实相。

  无边慧,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量智普知故」。量智这讲数字,三千大千世界、华藏世界,这都属于量智,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遍法界虚空界,这都讲到量,普遍知,没有一样不知道。我们通常用一句话说,「全知全能」,这是外国宗教对上帝、对神的赞叹。在佛法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都是全知全能,这大家平等的,只要把你那个障碍除掉,这智慧就现前。我们希望这智慧现前,那你就晓得要在放下执着下手,相信佛的话,佛没有一句话是骗人的,从这里建立信心,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离种种二边,即中道慧也」。这都属于无边的。离种种二边就是说对立的概念没有了,这就是离种种二边。凡夫、二乘都还有分别,对立是从分别来的。有长就有短,有大就有小。科学家讲相对的世间,相对论。佛法里面没有相对的,虽然讲二边,二边是一,讲能、讲所。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为什么说不是哲学?哲学是有二边的,有能有所,佛法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头没这个说法,所以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为今世所必需就跟汤恩比讲的话差不多,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需要佛法,佛法能解决。

  二边就对立,对立提升就矛盾,矛盾提升就冲突,所以冲突的根是二边、是对立。我们要学,学什么?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怎么不对立?自他不二。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因为我晓得自他不二,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所以他对我,我能够忍受的,我都承受,不计较;我不能忍受的,回避,离开,也不计较。久而久之,对方他就明白了,至少他会想到他一生当中碰到一个好人,没有碰到另外一个朋友像这个朋友一样不记恨的、不记仇的,你怎么样去毁谤他,他不毁谤你;你怎么样去整他、害他,他不害你,这是什么?离二边。再扩大对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尊重。确实都把它跟对佛一样尊重,那它通,真能通灵,它也会感觉到,他称我作菩萨。换句话说,它也不会伤害你,它不会叮你,不会咬你。甚至于咬你、叮你,你可以谈条件,你叮我可以,叮在某个部位,不能叮在脸上,叮在脸上明天见人不好看,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而且还有一个条件,要不痛不痒。全都做到。不愿意让它叮的时候,干脆你到别地方去,你不要到我这儿来。听话,蚊虫蚂蚁都会听话。这是中道慧,中道是没有二边,没有对立的。

  末后一个胜慧,胜是超胜,「超地位故」。第六是殊胜慧,殊胜是「同普贤」,这个解释得好,普贤是究竟圆满,同普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就是最后的一段,九首颂,我们从第二首看起: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

  这是末后一大段里面的第二段。这首偈是总显,后面还有七首偈是别明,说「信受难得」。就是这品经「贤首品」特别说明,信受非常不容易。『此法』就是指这品经。这品经非常希有、非常的奇特。清凉大师在这里有简要的开示,为什么说希有?「佛出悬远」,远,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多年,照外国人的讲法也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是悬远。「已难可遇」,已经是非常难得遇到。「唯初成顿说,故希有也」。佛当年出现在世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之后,把他所见到的境界完全说出来,就是顿悟。这个顿的意思我们讲了很多,每天都有新来的同学,所以重要的不能不重复。因缘太希有了,到这边来一、二天,总不能白来。顿是没有阶级,初成佛的时候,这地方就看到佛是圆顿彻悟,这真是希有。

  他老人家给我们示现的,十九岁出家,离开家庭到外面去参学,寻师访友。当时印度的学术、宗教非常发达。世尊参学的时间是十二年,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到处去拜访、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这些高人统统都拜访过,可以说一个都不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意义很深,往后世尊讲经教学人家才能服气,心悦诚服;如果你还有地方漏掉的,别人就怀疑,你学的东西不圆满,还有几位大师你还没见过;统统都见过了,大家就没话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学的东西当然多。这十二年当中还有六年的苦行,那个苦行是跟宗教学的,印度宗教都修苦行,你不修苦行他们瞧不起你,所以佛也修了六年苦行。禅定,印度无论是学派、宗教,没有不修禅定的,叫四禅八定,全都学了。换句话说,你们能的我都能,你们会的我都会,这大家没话说了。

  佛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以后就叫它做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佛在这棵大树底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大彻大悟就是顿证,没有阶级的。那我们现在懂得了,佛讲得很清楚,就是把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今天把它分类,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的就是一切法,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断掉了。世出世间再没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彻悟了。悟了之后,换句话说,他十二年所修学的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也没有人能够说出答案,这一悟之后全都明白了,为什么?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现前。也就是世尊在这部经,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在后面「出现品」里所说的,这是他见到的事实,「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把众生本来面目说出来了,肯定的承认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于是平等的境界现前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连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不例外,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都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

  整个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所变是什么?所变就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心现是一回事,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又是怎么回事情?识变的,识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执着是末那,分别是第六意识,有这个东西才有十法界,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十法界就没有了。为什么会有这些森罗万象?佛说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真的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自性,统统具足,这里面没有理由的,没有生灭。《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说这桩事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些境界跟我们说明了一桩事实,那就是时间不可得,空间也不可得,这叫诸法实相。佛跟我们讲的「不增不减」,没有增减,只有什么?只有隐现。隐现那是缘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前了,为什么现的?有缘分,这个缘分是起心动念,所谓一念不觉,这是缘。这个缘佛讲得很好,叫它做无始无明,这个名词用得好。有人听了是无始无明,他还要追问,无始,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大概是很久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原因发生的?这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原因。你什么时候起心动念?就是那个时候,你起心动念,你有没有开始?你有没有原因?没有。

  《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这证得阿罗汉,听佛讲无始无明,就提出这个问题,什么原因起的无明?到底什么时候起的无明?世尊给他解答得很妙。这个问题在佛法叫大问,问到什么?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缘起,这是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现在科学、哲学里面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结论,是有几种说法,但是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说的这个好,无始无明。可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这是什么?说明信受难得,你要相信太难得了。勉强的相信,佛说的,佛不欺骗人,我们一定相信他的,这不是真信。这等于说佛用人格来作保证,绝不欺骗你,你相信他,究竟是回什么事,还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你就相信了,这个信还叫迷信。虽然是迷信,但是有条件,是佛说的,我信得过佛,那勉强就算你是正信。正信还是带着迷,什么时候你自己证得了,那才叫真信,也就是说你也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这个事情不容易,真的是一念顿悟,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把它放下,这个人太少了,释迦牟尼佛一个,在中国我们只看到惠能大师一个,没看到第三个。那怎么悟?你不能够一次放下,你慢慢放,一天放一点,一年放一点,这个可以。那这就不叫顿,叫渐。我们是渐渐的修、渐渐的悟,这叫渐悟。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老师用个比喻告诉我,他说顿悟就像上高楼,譬如十层高楼,他一步就跳上去,他不要走楼梯,他有这个本事一下就上去,这叫顿悟;那你跳不上去呢?跳不上去摔下来就粉身碎骨,你摔死了,这是顿。没有顿的本事呢?渐,渐是什么?爬楼梯,爬一层就高一层,慢慢的爬到顶上。爬到顶上跟他一步飞到顶上去是一样境界,一点差别都没有。他是一步上来的,我们是几百步上去的,同样的境界,这是渐修。

  在中国禅宗里面讲的,顿根得上上根人才有这个能力,上中下三根都不行,上中下三根都要渐修,这我们要知道。上中下三根,上根,一般讲修其他的法门还行,中根以下,修其他的法门不会有成就。那我们就要想到世尊在《大集经》上的开示,他老人家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什么叫正法?佛灭度后一千年,那叫正法,严持戒律就能证果。换句话说,他持戒就能得定,因定就开慧,行,能办得到。他说像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人的根性不能跟从前比;换句话说,烦恼习气多了,没有上古时代那么单纯,人愈演变就愈复杂,这时候持戒不行了,不能证果,要修定,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换句话说,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刚刚开始,所以中国佛法禅的风气就特别盛,这有道理的。修禅定不但能得定,能开悟,禅定里面也有渐修、也有顿悟,都有。六祖大师讲的,上上根人能顿悟,上根之人能渐悟,中下根人那是种善根而已,能得禅定,不能开悟。所以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这四个等级,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我们是哪个根,这要知道。说实在的话,你要问我,我老实告诉你,我是下根,中,不敢讲,下根。下根那怎么办?听世尊的话。尤其我们生在末法,像法过去了,现在是末法,就算在外国人讲,末法也五百年了,要用中国古大德的记载,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三十多年。换句话说,末法是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世尊说末法净土成就,那我们生在末法,自己想想不是上面三个根性,那我们老实念佛肯定有成就。

  下根里面也有三等,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我们对于净土教一丝毫没有疑惑,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要说经教需不需要学?真的念佛求往生,能真信得过,最重要是信,对于佛教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将来决定得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来迎接我们,你对于这个事情一点都不怀疑,你就不必要听经,不必要念经,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念佛往生的不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哪能是假的。有机缘能够听教也行,也不碍事,听教你对这个道理懂得更多,你的信心更坚定,特别是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怎么念法?他老人家说得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什么意思?给诸位说,就是放下万缘。眼放下一切色相,眼根从色相里收回来,耳从音声里面收回来,鼻从香气里收回来,舌头从味里面(酸甜苦辣咸五味里面)收回来,就是放下,都摄六根是放下,让你自己回到清净心。净念相续,净是不怀疑、不夹杂,这就清净了,这叫净念,相续是这个佛号不间断。佛号不间断是形式,最重要是净念不间断,净念相续这哪有不成就的?只要你做到净念相续,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就圆满了。你一天做到净念相续,一天就能往生,《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是数字的圆满,后面就不说了,你什么时候做到净念相续,什么时候就往生。没有杂念了,念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真正念佛人,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这叫净念。那我们要问:他还能办事吗?我告诉你,能,他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净念就是信心清净,他生智慧,他怎么不能办事?这种净念(清净心)跟阿弥陀佛就产生感应道交,你只要到这个境界,阿弥陀佛就现前了,就来接引你了,这是念佛的方法。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念的时间长,不是念的数目多,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放下多少,那是功夫。你放下愈多,你往生极乐世界品位愈高,放下愈少,品位就愈低,四土三辈九品是这么回事情。但是你还要晓得一个事实,那就是极乐世界很特别,非常希有奇特,奇特在哪里?它是平等法界,虽然是有四土三辈九品,它在一起,没有空间维次,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每天能见到阿弥陀佛,能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能见到他们。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我们这个世界没办法,见不到,有不同空间维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你统统都见到。蕅益大师讲得好,我求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什么原因?下下品往生天天还跟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在一起,跟生实报庄严土没有差别。所以这个法门太希有!

  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根性不如古人,但是修净土,我们的成就可能超越古人,这也是希有。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你信不信,你肯不肯真干。要真干,那就是二六时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绝不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心上再放一桩事情就是夹杂。所以,净念里面是不夹杂的。不怀疑、不夹杂,这才叫净念,没有一个不成功。而且成功非常快速,我们看古人修行,看《净土圣贤录》跟《往生传》,几乎都不超过三年。绝对不是说他寿命三年就到了,不可能,没有那么巧的事情。三年他净念相继,这个成就了,纵有寿命,不要了,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讲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还遇到净宗,多么幸运,多么希有!只要你能把握住,你这一生圆满成佛。所以遇到《华严》是希有,为什么?是佛顿说,其他的经都是佛渐渐来教的,顿说只有这么一次。这是定中说的,小乘人不承认,佛在定中讲的。时间,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在定中讲《华严》。听的人要没有这个定就没有资格去听,所以听经的这些大众,里面还有很多鬼神众、杂神众、也有人天众,我们知道那些都是法身菩萨的化身,不是真的鬼神,不是真的人天。真的人天没有资格,入不了法界,入法界是要破无明才行。一般经上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资格进华严讲堂,你无明没有破,这不是你的境界。

  所以这个经讲完之后,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人间没有流通。一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六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初地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也是示现的绝顶聪明,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通达了,印度所有学术宗教没有一样他不通。他自己感觉到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贡高我慢的味道起来了,小菩萨。大菩萨就来接引他,大龙菩萨把他带到龙宫,参观龙宫里面所收藏的经典,一下看到《华严经》,他傲慢心马上没有了。佛二七十四天所讲的分量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只一看这个,真的,不但没有傲慢心,惭愧心生起来了,自己知道才这么一点点,不能比。于是看到这样大的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人能接受,分量太大。它有中本,中本分量也不是世间人能接受得了的。再看下本,下本是什么?就好象《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华严经》的略说,目录提要。看过《四库全书》的,我说这个话他就有印象。现在印刷术发达,把《四库全书》浓缩,照相浓缩,精装本大概还有这么厚一本,一千五百册,要跟《大藏经》比,十五部《大藏经》。《大藏经》一百册,一部《四库全书》这么大的分量。目录提要五册。那个全书我以前买了一套,在澳洲。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告诉我:法师,假设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会看书,每天看十个小时,他活一百岁,这个书还没看完。就是这么大的分量。目录提要五册。

  所以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就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分量多大?有十万颂,四十品。这个他看了很欢喜,这个分量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学习。颂就是四句,不管是长行、是偈颂,印度人计算是四句就叫一颂,或者叫一个偈子,四句。换句话说,全部《华严经》,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来的,十万颂,就是四十万句,这个经的分量四十万句,四十品,这是完整的。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完整,经太大!第一次传到中国来是晋朝,一共是三万六千颂。你看十万颂,只有三万六千颂。把它翻译出来,叫《晋经》,就是晋朝时候翻译的,第一次翻译的。杜顺和尚、云华大师他们所看的是这部经。第二次翻译的是唐朝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带的有《华严经》,我们中国人非常欢喜。还是不全,他带来的是四万五千颂,比上次多了九千颂,武则天那时候翻出来的,翻成《八十华严》。前面晋朝是六十卷,叫《六十华严》,第二次翻的叫《八十华严》,不到一半,五万颂才是一半,四万五千颂,但是《华严经》大意能看得出来。我们现在用的本子都是《八十华严》,虽然有残缺,丢掉不少,大致上的意思能看得出来。

  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在中国南方有个小国,乌荼国的国王进贡,就是对皇帝送的礼物,里面有一品《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很难得,完整的。这品经过去也传到中国来,但是只有一半,《华严经》里面的「入法界品」,二十一卷。这品经翻译出来就是四十卷,我们叫《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是这品是完整的,没有缺,非常希有,这是中国现在的译本。现在梵文本都没有了,失传了,学《华严》就要学中国的本子。怎么学法?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说学《华严》,八十卷学到五十九卷,因为六十卷以后就是「入法界品」,你就不必学这个,接着学《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圆满的,这样合起来总共是九十九卷。也就是《八十华严》我们学到「离世间品」,最后「入法界品」换成《四十华严》。这样子合起来,中文的译本九十九卷,大概有原本的一半。这是大乘佛法留在这个世间,现在最圆满的一部经是中文的译本。希有难逢!

  《华严经》里面讲什么?我也学了五十年,第一次讲这部《华严经》没有讲完,讲了一半停下来,那时候也没有录音,当然更没有录相。这是第二次讲,第二次讲得很详细,统统留的有录相。你们看到我们现在讲的次数,已经是一千八百多次,一次是两小时,三千多个小时,接近四千个小时,三十九品才讲到第十二品。而且前面十几品分量都不大,往后面像「十地品」,分量就大!「离世间品」就五卷,最后一品分量最大,四十卷。所以这里面内容我把它分成五个科目,《华严》里面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这五个科目都讲到登峰造极,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部经实在太难得,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时候特别介绍这部经。他老人家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课,开华严哲学。所以我们有幸能遇到,真的是希有!

  第二个「奇」,『此法希有甚奇特』。奇是什么?清凉大师讲「谓初能具后」,这个奇怪,奇怪什么?释迦牟尼佛是二七日中十四天里面提到一些事情,居然是他晚年的事情,好象他有预言,这很奇怪。所以说时间没有了,这句话就是说时间没有了。最初讲的,讲的里面很多问题都是以后所说的。《华严》实在讲就是佛一开头把他所证的境界全说出来,没人懂。然后讲小乘,慢慢的诱惑,就像办班教学一样。那学生不是这个根器?好,办小学,小学办完再办中学,中学再办大学,大学再办研究所。而这么多层次都在《华严经》上讲到。你看小乘,小乘里面讲到分量最重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大乘里面,像华严宗判小始终顿圆,始教里面这个分量还很重,但到终教里面,哲学的分量就多了,哲学、科学佛都说出来了,到别教、圆教,哲学、科学就非常之多。《华严》它统统有,五个科目都有,非常之难得。

  「特」是特别,「谓迥出诸乘」。这个诸乘就是三乘佛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超出,跟他们完全不同。「此句赞也」,这句是对这部经的赞叹,「此法希有甚奇特」,这是称赞。『若人闻已能忍可』,向下这三句都是劝,劝我们学。假如你有这个缘分,你遇到了,听就是遇到,你听到、遇到的时候你能够忍可。忍可是什么意思?清凉在这边注解讲「谓信因,信则心净」。忍一般在大乘教里面当作同意、承认、认可。这个忍字加个言字边,认可,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你遇到这部经你承认,这里面所说的你都能同意,你都不怀疑,你能够相信,这叫认可。所以你能信,信就清净,心净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果。这个地方讲的是因,你有这个信心,你有因了,到信心清净的时候,智慧一生,果就出来了。智慧生的时候,《华严经》你全部证得,你才知道这真是自己。

  这部经要是把它浓缩起来讲,实在讲就是惠能大师开悟讲的二十个字,你们想想看,他这二十个字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具足万法),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佛开悟的时候讲得详细,全说完了,惠能大师开悟之后没说,但是他说这二十个字,也说完了。他说四句,四句就是一偈,你看佛说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释迦牟尼佛说的,惠能大师说一偈,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看这个,这是两尊佛的示现,示现的形象不一样,你从这里去观察,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你要真正懂得惠能大师开悟讲的这四句话,那你就通达全部《华严经》。

  我们再看下面这两句,『能信』,这讲三桩事情,『能受,能赞说』。忍可之后你能信,信就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了,清净心现前了。「能受」,受是什么?受是依教奉行,这里头的义理明白了,把义理跟自己的性德相应,从解悟逐渐的证悟。《华严》如果我们真的随着经文提升自己,那现在你是贤首菩萨,你现在念的是「贤首品」,你就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位的菩萨,到下面一品,下面一品就是初住,超越十法界,贤首是十法界最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是真佛,不是假的。现在这里是相似即佛,很像佛,还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无明没断,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连习气都没有了,可是无明没断。无明一断,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于一切诸法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是初住了。初住以上,实在讲真的是平等,虽有阶级,清凉大师说得很好,那个阶级从哪来的?根本无明习气不同,习气没断完,有厚薄之差,所以才说四十一个阶级,是这么回事情;除这个之外没有两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那叫一真法界,四十一位菩萨住一真法界。所以能受,你能接受,受的里面包括修行,真正是依教修行。「能赞说」,赞说就是讲演,你自己能修,而且你能够教别人,这就是自行化他。末后这两个字「赞说」是化他,教人。

  『如是所作甚为难』。赞说,清凉也有注解,赞是什么?「乃通言通笔」,你用言语可以赞,你用文字也可以赞,为《华严经》写注解,那就是文字。「说唯约言」,赞后头有说,说只是言语,赞的时候有文字。「如是所作」,就是指前面能信、能受、能赞、能说,多难!「总说皆难」,这叫难行能行。我们真的是下根凡夫,这是确实的,但是要是好好学《华严》,能够把自己从下根提升到中根,由中根提升到上根,这有什么好处?念佛往生的时候品位就上升。本来我们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可以能够提升到方便土,甚至于可以提升到实报庄严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华严》对我们念佛往生品位是有效的往上提升。

  这八首偈颂里头,信受难得这是总讲,后面有别说。别说有七首偈颂。我们看别说的第一首,这是八首里的第二首: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这首偈里头,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疏》,「后别明中三」,这个前后是前面第一首偈是总显,后面七首就是别明,别明当中有三段,分三个小段。「初二偈半」,这是第一个小段,「明难信」,接着后面有半偈,「况出余行」,这在比喻何况超出其他的行门,末后有四首偈是比较,「举事校量」,就是校量功德。我们看第一首说难信,「明人天之器,信为甚难」。我们刚刚念的这首偈,『世间一切诸凡夫』,这讲六道凡夫,能信华严那太难了。所以今天在南洋,小乘教里面说《华严》非佛说,我们看这首偈就明白了。这个经是谁信的?法身菩萨相信的,连四圣法界都困难,何况我们!何况是六道凡夫!所以真的是难得。

  下面说「若尔」,那要是这样的话,「今或能信何耶」。像这样讲的话,现在有几个人他能信,这是为什么?何耶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能信?下面就讲了,「由二力故」,有两种力量在,所以他能信。「一现修净福,称所求故」,这个人在这世当中修清净福,也就是行善不求果报,这叫净福。行善不求果报,诸位想想看,这个人的心量就是《华严经》初讲十种当机里有一种叫大心凡夫。行善不求果报,这个心量大,这个人心清净。一般世间人修善都讲求果报,没有果报就不干了。所以谚语说「佛门好修福」,为什么?舍一得万报,你在佛门里面供养一块钱,回来的果报是一万块,真叫一本万利,所以大家都愿意到佛门修福。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佛门里没有妄语。今天这个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修福,他要不在佛门修福,他怎么能得这么大的富贵?我们说这些话现在人不相信,但是古人相信。现在人不相信,现在人也不肯修福,不肯在佛门里修福,换句话说,往后他们的福报愈来愈缩水。譬如这一生当中发大财的人,过去生中修的。过去在佛门中修,现在不知道了,不晓得在佛门修,在世间做许多慈善事业,他也有果报,但是没有佛门这么大。你要是问什么原因?佛门教你修清净心,不求福报,差别在此地。不求福报,那心大,没有边际。

  现在人行善修福,他都要讲求,都要有回报。建一个学校,学校用自己的名字,名也是福,他的福报就享掉了。换句话说,他不是无条件的,他是有条件的,我修的用我的名字,人家看的时候都赞叹一下,赞叹是福报,把你的福报赞掉了。我们中国人讲积德,积阴德,阴德是什么?做了人不知道,阴德报得厚。阳德是什么?你做的好事人家都看到,赞叹你,这一赞叹都把你的福报赞掉了。所以做好事,别人不赞叹你,对你来讲好,你积了阴德;做一点好事,报纸上一宣扬,没了,当时就报掉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佛教人是有道理的,教你全心全力修善,不求果报。

  尤其是佛教,佛教现在大家误会,认为这是迷信,迷信哪有福报?所以现在真的,现在在佛门修福,绝对没有从前那么大的福报。不要说太久,我们中国人讲甲子,一甲子之前,差别很大,六十年前。六十年前在中国大陆,那时候我才二十岁,相信伦理、道德、因果的人还很多。不信的人是有,但是相信的人比不信的人多,一般讲起来,相信的超过半数,不相信的是少数。不像现在,现在相信的是极少,不相信的是大多数。所以现在修福,在佛门当中修不到福了,为什么?现在佛门里面不讲戒律,也不研究经教,也不知道依教修行;换句话说,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在形象让人家看都是迷信,这就很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佛教,不是迷信。

  认识佛教从哪里认识?从经典认识。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他把佛教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年轻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年轻跟他学哲学。他教我的时候,跟我讲佛学概论,讲了好几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感到很惊讶,我说佛教是迷信,而且是低级宗教。什么叫低级宗教?多神教,什么都拜,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接受。方老师告诉我,老师是我父亲一辈,年龄大我二十多岁,他老人家那时候四十多岁,我才二十六岁,所以是父亲这一辈,我们对他就非常尊重。他告诉我:你不懂,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大哲学家。我们学哲学,当然要找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一生要不是遇到他老人家,永远不会进佛门,永远不会跟佛打交道,为什么?成见太深了。经过这样人一指点,以后看他老人家在大学上课全讲佛经,我们的疑惑完全没有了。

  他晚年在台湾大学讲过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最后从台大退休。辅仁大学,这是私立学校,请他在博士班讲华严哲学,四大单元。他老人家那时候开华严哲学的课程,正好我在台湾第一次讲《华严经》。讲《华严经》,《华严》的经本就印了很多,印了一千本,我们的听众大概只有二、三百人,所以经本就很多。正好他开了个班,开华严哲学这个班,我就把我们的经本,问老师,你多少学生,我送书给他。老师很欢喜,我们送了一百多部,大概一百五十部。他们同学很欢喜,有经书了。而且经书很完备,因为我讲《华严经》那时候是《八十》、《四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八十》讲两天,《四十》讲一天,也讲了很长的时间。《六十华严》我们也把它印出来。方老师告诉我,《六十华严》虽然不完整,但是翻译的文字比《八十》、比《四十》都好,它有文学价值,他告诉我《六十》可以做参考。所以我们把《六十》、《八十》、《四十》统统印出来,非常完整的这么一套《华严经》,我送他一百五十套。这就是讲修清净福,心量大,这就变成大心凡夫,听这个经有受用,他能信,他能够接受,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昔因闻熏,今发种故」。昔是过去世,过去生中曾经听过这部经,曾经学过这个法门,没成就,这一生得人身又碰到了,一遇到这个经,他能够生起信心,阿赖耶的种子就会起现行。我们想想,我这一生,方老师一介绍,我能接受,我对他能相信,尤其看他后半生在学校里开课全讲佛法,我的信心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应该是过去生中有这个善根,经老师一介绍,翻翻这个经,真喜欢,看《华严经》,看清凉大师《疏钞》,看李长者的《合论》,生欢喜心。而且那时候发愿想一生弘扬《华严》。以后跟李老师,李老师告诉我,求生净土重要,他老人家教我跟印光法师学,我也接受了。所以《华严经》虽然讲了一半,不想讲了,那时候还常常出国,不想讲了。因为我们读到《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我们拿到之后无量的欢喜。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遍。我的缘不足,他老人家讲这部经,我是学佛了,但是在台北,他在台中讲,没有这个缘分。以后章嘉大师圆寂,我到台中亲近他,他这个经早就讲完了。但是他有笔记,就在经本上,他自己毛笔写的,写的字都写得很好,简单的注解,段落勾出来,重点都注出来,我看他那个笔记能看得懂。以后这本书他也送给我了,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就想到这个本子太珍贵了,因为很多人没见过,我们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供养大众,报老师的恩。那时候在美国,这个本子一流通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净宗同学要求我讲这个本子,所以我第一次讲《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在美国。第二次好象是在新加坡,新加坡就有录相。第一次流通的,六十个小时,是在居士林讲的,大家看到之后非常欢喜。以后在台湾、在美国、在加拿大,好象一共讲过十遍。最后一遍是很细的讲,讲了一半,在新加坡讲的,讲了一半以后我们移民到澳洲,就中断了。但是《华严》没有中断,《华严》也是在新加坡居士林开讲,第二次开讲,统统有录相,就是这一次。这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友,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这些都是说能信的。

  还有一种不信的,听了《华严》,听了怎么样?听了不相信,有没有?有,而且很多,他喜欢听,像听故事一样,他不相信,《华严》上讲的东西太奇怪了,哪有这个道理,不能接受。有没有好处?有,你看看「今不信者」,现在接触到、听到,不相信。「愿少听闻」,清凉大师很慈悲,不要紧,我们讲《华严经》,你来听一堂,或者你坐在这个讲堂里面听个十分钟,叫少听闻。「为毒涂鼓,终成坚种」,这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到来生、来世遇到缘你会相信,这个善根不是短时间造成的,你这一生当中听一堂课,来生后世遇到这个经的时候,你可能听个几十堂课还不会相信,还要到再一次碰到,愈来你的信心就慢慢增长,真不容易!所以不相信的时候,阿赖耶识里头打基础,到什么时候一接触你就相信,那你这个善根非常深厚,决定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种的善根,很长时间种的善根。

  这里头有个比喻,叫毒涂鼓,这个比喻也介绍一下,佛经里头有这两种说法,叫毒天二鼓。天鼓我们前面讲过,实际上天鼓跟毒涂鼓是一个鼓,不是两个鼓,我们明白之后就晓得了。先介绍二鼓,「毒鼓与天鼓也」,这二鼓,「软语生善,譬如天鼓。苦言灭恶,比于毒鼓」。你看是一个鼓,是一桩事情。鼓是振奋人心的,振动人的,是以和颜悦色劝导人,他受感动了,这就像天鼓一样;还有一种,苦口婆心,帮助他改过,这就比喻毒鼓。又一个说法,「又教法于我顺缘为天鼓,逆缘为毒鼓」,我们讲增上缘,顺的增上缘就像天鼓一样,逆增上缘就像毒鼓一样。《法华玄义》里有这么两句话,「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后以慧拔」。前是前文讲的,药跟珠这都是比喻定;后面讲二鼓,毒天二鼓,这是讲智慧。智慧有逆顺,顺的增上缘帮助你开智慧,就像天鼓,逆增上缘帮助你开智慧,就像毒鼓。

  哪个是逆增上缘?我们讲念佛往生顺逆增上缘都讲得很多,逆缘往生最明显的,宋朝的莹珂法师。他为什么念佛求往生?因为他知道他要堕地狱,吓坏了。他出家不守清规,做了很多违背戒律的事情,好在他还有点善根,他知道照佛法所讲的,他决定堕阿鼻地狱。但是他的劣根性很重,脾气也不好,禁不起诱惑。知道这个事情严重,他就向他的同参道友去请教,有什么方法能救我,让我不堕地狱?有个同学就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之后,他非常感动,痛哭流涕,真的下了决心,把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念了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逆增上缘。如果要不是做那么多坏事,肯定堕阿鼻地狱,他就发不出这个心,这是逆增上缘,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好好念佛,十年之后,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他一想不对劲,我禁不起诱惑,十年当中我又不知道干多少坏事。他跟阿弥陀佛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答应他,好,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三天之后他真往生了。这就好比是毒鼓,是属于逆增上缘,就是让你真正感到大的灾难临身,你不回头可不得了,你没救。这就好比是毒鼓。

  经上跟我们讲的印度的毒鼓,「毒鼓之声能杀人」,用它来比喻《涅盘经》所说的,「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于佛道也」。这几句话初学的同学不太好懂,我们要把它讲清楚。佛在经上讲毒涂鼓是比喻,《涅盘经》上有一句话说「佛性常住」,一切众生佛性有没有丢掉?没有。我们很多次跟同学们举的这个比喻说,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大家都是佛,就跟惠能大师讲的一样,《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的自分,我们的本分。为什么现在统统不见了?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都是有障碍在那边。我们用这三种颜色来代表妄想分别执着,黄色代表妄想,蓝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着。我们现在这三样统统都有,我们把眼睛比喻做我们的佛性,也叫做法性,我们把眼睛遮住,遮住看外面都看不见,外面的是什么?外面的是法相,我们眼睛是法性,就是佛性,你想想,这妄想分别执着造成了障碍,它有没有真的遮了眼睛?没有,有没有真的妨碍到外面法相?也没有,所以法性、法相都是常住。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污染。那我们今天讲污染,这个现象就是污染,是不是真的污染?没有,只是障碍,这些东西叫烦恼。

  妄想是无明烦恼,黄色的,分别是尘沙烦恼,蓝色的,执着是见思烦恼,红色的。我们没有能力,佛是什么?一下放下就成佛了,本来成佛。惠能大师怎么样?一下放下,这叫上上上根人。我们没有能力放下,那佛教我们,你先把执着放下。这是执着,这块红色的是执着,这不要了,那这样就清楚多了,可以看到一些。红色放下是什么?阿罗汉。再教你把分别放下,分别是蓝色的,好,放下,那这是什么?这是菩萨。这是什么?这是无明,再把无明放下,你本来是佛,就这么回事情。这三样东西它不是真的,它要是真的,那我们的佛性就被它染污了,那外面的法性也真的被它染污了,要知道没有,这是假的。这个东西是抽象概念,在百法里面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它不是真的,这你一定要懂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佛性是本觉,常住,本有;这三样东西不觉,「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把它丢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了真话,佛性常住,本有。佛性里面是什么东西?佛性你看,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就是佛性,细说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个能杀众生五逆十恶,就是说你要真正明白了,五逆十恶是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放下之后你是什么人?你是阿罗汉,你就转凡成圣了。根性再利的人,他连分别也放下了,他就是菩萨。所以这个杀是杀什么?杀烦恼,杀妄想分别执着,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毒涂鼓是什么?《华严经》。有善根的人,你读《华严经》是天鼓,没有善根人,反对,不相信,他也种了善根,它叫毒涂鼓,它叫毒鼓。首先我们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下一堂课再给你细细介绍天鼓跟毒鼓它所表法的义趣。所以就是一部经典用这个来比喻,你欢喜,你能信、能解,欢喜接受,欢喜照做,《华严经》是你的天鼓;听了之后怀疑,认为它讲的是神话,这个东西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那它就是毒鼓,在你阿赖耶识种了善根。这一生不能叫你断疑生信,那是什么?这个因浅,到来生,来生来世再去,它会加深一些,慢慢加深。总得要好多世,加深到一定的程度,你再碰到,生欢喜心,你也能信、能解。所以这叫能杀害众生,不是杀害众生的慧命,是杀害众生的烦恼,五逆十恶是烦恼,也就是能够破除你的烦恼障。烦恼障破除之后,「使入于佛道」,你对佛就相信。

  所以佛法是你自己,不是别人。《华严经》所说的全是自己自分境界,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境界,你怎么能不相信?不是说别的事情,说别人与我不相干,说自己的事情。说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自己,不是别人。然后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告诉你,阿弥陀佛是自己,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在《华严经》上讲透彻了。所以这个道理慢慢诱导你契入,这叫毒涂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段还没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最后的一大段,校量劝持分,这有九首偈颂,我们今天从第三首看起: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这首偈是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一般凡夫能接受的。我们知道这部经是佛给大菩萨们演说的,但是凡夫里面有一种人也有能力参与,这是哪一种人?所谓叫大心凡夫;虽然是凡夫,凡夫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掉,但是心量很大,就像大乘教里面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这么大的心量可以接受《华严经》的教诲。这个经上讲的有两种凡夫,一种是修福的,心量很大,他能修福,修净福。这个净福是什么?修福,服务社会,服务别人,不求回报的,这就清净;如果你布施还有所求,这就不清净。所以净福在此地,这跟华严菩萨的心相应,为一切众生服务,决定没有求回报的念头,这可以能契华严的境界。第二种是善根深厚,这是说过去生中曾经学过。当然学得不好,如果学好了他就成菩萨,没学好。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这非常的难得。这都是能够接受的,当然他得利益。

  另外还有一种人听了之后不相信,所以清凉大师讲「今不信者,愿少听闻,为毒涂鼓,终成坚种」。这个地方,在佛经上常常会看到的一个比喻,就是毒涂鼓,也称之为毒鼓,这必须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佛法里面讲鼓有两种,一种叫天鼓,一种叫毒鼓,实际上说是一个鼓,不是两个鼓。我们看佛经里面常说的「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这就比喻作「天鼓」,这些我们要懂。所谓五乘之教,首先我们要晓得,佛法的本质它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现在变成宗教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五乘就是学校有五个阶级,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这五种差别。为什么?因为学生不一样,学生有五乘的机,机就是学生的程度,要对五乘之机,他是小学程度,你就得教他小学,他是中学程度,你就教他中学。在大乘教里面讲《阿含》,《阿含》是小乘,对一般人讲的。这个经教里面的内容多半讲伦理、道德、因果,关于哲学、科学讲得少,不是没有,有,很少,但是讲的也很浅显,并不怎么深,这是《阿含》。阿含释迦牟尼佛在当年讲十二年,他教学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第二个阶段讲方等,方等就是从小乘过渡到大乘,方等是大乘的初机,就好比是初中,这八年。你想想看二十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习二十年了,这个底子很不错,那就讲纯粹大乘,这般若。般若是佛教学中心主要的课程,讲了多久?讲了二十二年,你就晓得这是佛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般若是什么?智慧,就是教你开悟。般若所学习的,诸法实相,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包括着高深的哲学跟科学,这好比是大学。大学后面是研究所,研究所讲到《法华》、《华严》,属于研究所的。《华严》跟《法华》的内容是相似的,完全讲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最高之真的哲学与科学在这部经里面。

  《华严经》里面,诸位我们也听到了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譬如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我们在这部经上统统学过;跟我们讲精神、物质是怎么来的,缘起,统统都讲到。这些我们听是不好懂,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能量,科学家讲能量,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也是讲能量,波动就是能量,一念不觉,那就是波动,由波动产生了精神,由精神就产生了物质,它的速度太快。我们用《仁王经》做过比喻,《仁王经》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那个时间的算法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上这个画面是一秒钟二十四次镜头的开关,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在电影上就看不出是假的,好象是真的一样。尤其我们现在这个人身,它不是平面的,也就是不是二维空间,是三维空间,立体的。实际上这个形相的生灭不止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不止,实际上说应该是亿万分之一秒,所以佛法说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变化怎么这么大?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我没有办法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们在小孩、儿童的时候喜欢玩的万花筒,用这个比喻能够相似。你看万花筒就晓得,千变万化,这里面所变现的找不到一个同样的,再多的变化,千万次的变化,它不出这个筒,这个筒本来具足的。这个筒比喻是自性,万花筒里的现相就比喻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自性本自具足。从这个地方就体现佛在经上所说的,比科学家讲的还要微细。讲到最微细的地方,大小不二,基本粒子里面有世界。给我们讲到,你能够把分别执着,妄想不谈,只要把执着能够放下,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就没有了。空间维次没有了,就是时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距离,时间没有了就是没有先后,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你再能把分别去掉,这个空间突破就更大,到不起心、不动念,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都没有了。那佛说的,这种境界你自己证得就相信了,怎么样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所以是不思议境界。我们从很多科学跟佛法合起来看,能得到讯息,能够体会到,能够深信不疑。

  学佛最重要的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必须从内心深处把对立的念头放弃,这放弃就是放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不是求外面境界,是求自己,自己只要不跟对方对立,对方也就对立不起来。对立是相对的,一边没有,那边就不能成立,所以佛法叫内学,用内功,道理在此地。对立没有了,矛盾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这些国际友人当中解释如何化解冲突,这是基本的道理,真有效。所以这里面确实有非常高深的,我常常讲,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都讲到最高峰,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部经还很长,九十九卷,我们大概学到应该是有八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八分之七,还很长。学到这个地方很多同学兴趣都提起来了,都能够生欢喜心,都能够体会到一些。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美满了,生活幸福了,叫学以致用。能帮助你修身,能帮助你改造命运,能帮助你家庭幸福,能帮助你事业圆满,它是真的学问,它不是学了没用的。

  我们现在看这两种鼓,毒鼓。经教就是办学,要从小学办起。对整个世界一般大众来说要讲人乘,人乘里面特别要重视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是不同关系里面应该遵守的原理原则,要守这个关系。道,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关系是从大自然的法则,是从这里来的。不可以违背大自然,一定要随顺自然,自然是道,随顺是德。随顺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美满;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破坏大自然,破坏地球生态平衡,麻烦就来了,天灾人祸都来了,道德的原理是从这生的。

  因果,这是真理,只要你一念不觉,这个因果就产生了。什么时候叫没有因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那就真的因与果都没有了。所以你只一念的我,简单的讲,你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就有因果。你什么时候能做到无我?其实无我还是有因果,那个无我的境界不一样,要达到登峰造极因果才没有,所以叫万法皆空,因果也不例外。对菩萨来讲有因果,只有对佛讲没有。但是佛要是应化在十法界有因果,他的应化身有因果,他的法身没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所以懂得伦理道德,人不会做坏事,不甘心做坏事,我要做好人,我不愿意做坏人;懂得业因果报,这个人不敢做坏事,为什么?他怕恶报。这绝对不是迷信,它有很深的理论基础,不了解基础,你能够做,你会得一生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能得到;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当然更殊胜,懂得这个道理能超凡入圣。

  所以说对一般大众要教人乘,再向上提升是天乘。一般讲到天乘,多半宗教都讲到天。可是天很复杂,佛法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不是单纯的,到哪一层有哪一层的条件,只要你达到这个水平,你一定会到那边去。它讲的是合情合理,就好象我们这个人间有许多不同的俱乐部,你有这个爱好你就会参加,你自然就跟他们在一起。这是中国《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志同道合的总会在一起。至于不相信的,听了之后还不相信,这个多。这么样深奥的教学,《华严》是对研究所教的,这个课程不是浅学的人能够理解。但是他不信?不信也有好处,你看这经里面就劝他,「愿少听闻」,听一次有一次的好处,佛法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在你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了一个种子,这就叫毒鼓。

  下面说「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毁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毁谤正法,他听了大乘佛法他不相信,他毁谤。毁谤也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经里有两句话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几句话用毒鼓来解释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他毁谤大乘,毁谤佛法,破坏佛法,他会堕地狱。但是地狱罪受满之后,他那个佛法的根,根深蒂固在他阿赖耶识里,罪受完之后,以后再遇到因缘他就相信,他有根,他有种,最怕是没有种。所以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说能相信,能欢喜学习,那这就是天鼓,比喻天鼓;听了不相信,比喻毒鼓。这个毒鼓,你要堕落,你要受很多苦,虽受很多苦,将来还会得利益。所以「虽堕无间地狱,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由此就知道,天鼓跟毒鼓,「配于顺逆之二缘」,所以说顺,能够随顺佛法,欢喜学习,这就好比天鼓;听了之后不欢喜,不能接受,还加以毁谤,这就譬如毒鼓。这实际上不是两个鼓,都是一个,鼓是代表佛法,是一个,就是看你欢喜接受还是完全来批评、反对,果报不一样。但是果报报后最后是一样的,最后都能够灭罪,罪受完之后灭罪,入于菩提之道。所以天鼓比喻顺缘,毒鼓譬如逆缘。这有两句话说得很清楚,如世俗所谓「忠言逆耳」,毒鼓就是忠言逆耳,好言劝你,你不接受,你还要毁谤,那这就是比喻毒鼓。

  毒鼓《涅盘经》里面还有一段话说,《涅盘经》第九卷说「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就是击这个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这讲鼓有毒,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是无心也会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他说有一个人听了他不死,这个人是什么?「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亦复如是」,它这个比喻,大乘经教跟《大涅盘经》也就像比喻里面所说的,「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这就是什么?这个鼓是比喻大乘佛法,毒涂鼓就是佛法,你听到之后,死的是什么?这你就晓得了,你的贪欲心死了,你的瞋恚心死了,你的愚痴心死了,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他说唯有一个不死的,不死的是什么?「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盘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这个不横死就是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叫没善根,没善根听到大乘佛法,他贪瞋痴还在,他贪瞋痴没死,是比喻这个意思,这诸位就好懂。所以说听到毒鼓,毒鼓是佛法,是比喻,你听了之后,真的能把贪瞋痴放下,这就等于是它都死了。这是什么人?这是前面讲的两种人,一个是修清净善心的人,一个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他听了之后真的会放下。为什么?贪瞋痴带给我们的害处太多了,最严重的害处就是让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打转。这个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要是断掉之后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讲超越轮回。谁能把贪瞋痴断掉?要是没有深厚善根他做不到。所以现在学佛难,内有贪瞋痴烦恼,外面有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环境很不容易学习,要是没有深厚的善根,你就非常困难。

  在过去,我们讲过去至少要讲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之前,在中国这个地区重视教育,尤其是中国五千年来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我要跟诸位说出来,诸位应当都能够体会到,在教育硬体设施上有祠堂,祠堂教什么?教孝悌,就是教伦理;有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孔庙教什么?教道德;还有一个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教因果。你们想想看,过去中国每个城市一定有这三个建筑,这三个建筑是代表国家族群长治久安基本的教育。现在这三个都没有了,社会乱了,乱到不可收拾了,怎么办?我们还是提倡这三个教育。我们每一家的祠堂没有了,家谱烧掉了。家谱重要,是家庭的历史。我们流亡在海外,对于自己家族念念不忘的就是家谱,我家的历史,世世代代记载的,这是承传。我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一代往上面追,追到有文字记载的是谁?黄帝,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的,追到伏羲氏。家谱里面写的是「伏羲之后」,后代。从黄帝,一代一代就很清楚,有文字记载。所以这个谱要是丢掉之后,那就真可惜,不知道自己根在哪里。

  中国人为什么爱家?为什么那么团结?有人在海外也是家族观念非常重要,这从小养成的。我在前几年回到老家,七十年没有回去了,回到家里遇到这些亲戚朋友,我们这个家族,我头一个就问家谱还在不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去年再回去的时候,也谈到这个事情,有个兄弟,同辈的族弟,小我十岁,他说还在。我就很惊讶,我说在哪里?他说在他家。我说怎么会在你家里?从前藏在祠堂里,他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祠堂被毁掉,他从里面偷偷的把它偷出来,一直保存着。他也不敢讲,现在没有问题了,可以拿出来了。我说拿来看看,一共三十七本,这么厚的本子,线装书,堆起来这么高,三十七册,就这么一套。我说这个要马上把它印出来,所以我们就印了三百套,刚刚印出来。三百套就不会遗失,我想分送给世界许多图书馆里面去收藏,这就不会遗失了。

  下面要做的工作是续谱,这个谱里面一看,我们父母的名字有,我们的名字没有。因为上次修谱是民国四年,很早了,民国四年我还没有出生,我是民国十六年出生的。过去续谱是三十年续一次,现在中断了九十年,所以续谱的工作迫切需要,让中国人知道他自己的根,这非常重要。知道自己的根,你会爱你的家,你会爱你生长的那片土地,所谓老家。从黄帝有记载到我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记载得很清楚、很完整,你说他怎么能不爱家?他怎么能不爱国?现在祠堂没有了,所以我也想出一个主意,我们不再建各家的祠堂,我们建个总祠堂,「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希望将来每个县市都有。中国现在的姓氏我们知道有二万四千多个姓氏,一个姓氏是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多么大。十几亿的人口,一家人,炎黄世冑。这在全世界所没有的,唯有中国人世世代代一代一代承传,都记得很清楚。

  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纵然是不相信,都能种善根。最怕的是你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接触过,那就很遗憾,只要接触,必定有好处,有无比的好处,是你意想不到的,不信、毁谤都有好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再看下面六句,因为它这是一个段落:

  【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

  这是用辗转方式来比喻。我们这个世间人,这一切众生,想求『声闻』的就不多,少数,声闻是前面所讲的五乘佛法里面的小乘;『独觉』,这是比他提升一个层次,那比求声闻的更少;求大乘的,那比求独觉的又要少,一层一层的较量。就好象我们现在学校,读小学的多,读中学的比小学就少,读大学的更少,读研究所的更稀少。所以『趣大乘者』还算容易,『能信此法倍更难』。这个法是讲《华严》,你能相信《华严》那就太难了。《华严》是圆教一乘,里面所讲的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人的境界,就像是佛教的研究所。大乘是佛教大学,没有佛教大学的基础,你怎么能学佛教研究所?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天天在学习,虽然不能够契入,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我们阿赖耶识里善根非常深厚,这是很可喜的。尤其一直听下来,我们现在已经讲了一千八百多次,一次两个小时,已经将近四千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熏习下来,生欢喜心的人很多。能生欢喜心,能真正体会到里面的意思,纵然不能完全懂得,能够体会到少分,就得受用,对于你个人的修养有长进。就像前面讲的,你对于世间的欲望降低了,欲望降低了你的生活就很快乐,追求欲望的人很辛苦。

  早年我住在美国,我们有很多同修经商,很富有,住很大的房子,我到他们那里去旅游,都请我住在他们的房子。一家人口不多,只有三个人,夫妻两个跟一个小孩,住很大的房子,花园都很大。每个星期,星期五不上班,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都要整理他的环境。请工人太贵了,美国请工人是算小时的,一个小时多少钱。他又不愿意付这个,那就自己来搞。我在旁边看到,我告诉他:你不是住房子,是房子住你,你是房子的奴隶,你天天照顾它,打扫,用多少时间精力去照顾它,何苦来!如果住个小房子多自在。所以我一生不想住大房子,为什么?浪费我的时间太多,我希望住像旅馆那样一个房间,用几分钟的时间就搞得干干净净,那是我住房子,不能叫房子住我。所以有些人不懂得,他要场面、要好看,自己实在非常辛苦,苦得很可怜。人在世间要懂得过快乐的生活,衣食住行都简单。譬如做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再制衣服了,你多快乐。有很多女同学她们喜欢要迎得上潮流,如果衣服新的款式出来了,要赶不上潮流,穿出去难为情,人家笑死了。我就跟她说,笑死是他死,你没有死,你又何必怕他死?如果要追上时髦、追上潮流,你每个月赚的钱都被人家骗去了。那些天天搞花样,那叫魔王,你就脱离不了他的魔掌,一生辛苦都是为他,你多可怜,所以要有智慧跳出魔掌。

  我的老师李老师,我看他一生,我认识他,跟他差不多三十多年,三、四十年,我看他出去作客就一套外衣。以后他往生,我们看他里面的内衣都是自己缝补的,没有一件衣服是完整的,都是破了再补,补了又补,所以他一生过得很快乐。他收入也不少,收入都帮助穷人,都帮助苦难的人。自己生活很简单,他日中一食,吃得也很少,非常健康,九十五岁不需要人照顾,这就证明他自己生活可以打理,九十七岁才接受两个同学照顾他。他告诉我,生活愈简单愈快乐、愈自在,为什么?一生不求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生活多快乐。所以老师不但是有言教,经典教育,他自己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这才真的相信,才真的肯向他学习。不但学经教,学他的修持、学他的生活、学他的为人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所以能信《华严》的确不是容易事情。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一点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他说这六句,后面这一偈半六句,「举三乘之信」,声闻、缘觉、大乘,这三乘之信,「展转难得,况于一乘」,《华严》、《法华》是一乘,「明文昭然,权实有据」。昭然是清楚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权教那是方便,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法华》跟《华严》是一乘,完全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再看底下两句:

  【况复持诵为人说。如法修行真实解。】

  那就更难了,前面所说的你能信,这就非常不容易,信了之后你还能持。『持』是什么意思?依教奉行,我知道一句我学一句,我知道一首偈我就学一首偈,真干。『诵』是读诵,『说』是为人演说。演是什么?是表演,就是我要做出来给人看。做出来给人看,人家一定会问,你再给他讲解,要他提问题,不要你自己去给他讲,这是佛教学的方法。我们真正做到了,你这一生生活多快乐。早年我在美国,我们住的时间久了,这条街上的邻居都熟悉了。美国人实在很有礼貌,不认识,见面一定点头打招呼,所以我们都习惯了。有一天他就来问我们:你们是做哪种行业的,为什么你们会这么快乐?每次看到我们都非常欢喜、都很快乐,问我是什么行业。我告诉他说,我们是学佛的。他说佛是什么?我说佛就是快乐,佛就是长寿,佛就是心地清净。他说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我说好,都要,你星期六到我们佛堂来,星期天(他们信基督教的)上教堂;我说没有冲突,你到佛堂来,你学快乐、学健康长寿、学清净心。以后我们这道场星期六就招待我们的邻居。决定没有冲突,佛这个地方是学校,没有冲突。跟他讲得很清楚,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你们都称上帝是父;你跟佛是师生关系,是老师跟学生关系,一点冲突都没有。你在家有父母,你在学校有老师,他听了很高兴。我们也接引了不少人。所以要表演,要做出来,告诉他这个有好处。

  一般人有虚荣心,我们住的那条街,美国分得很清楚,大概一个月收入两千美元住在这条街上。如果他要是升迁,待遇好了,他一个月赚三千块,他马上要搬家,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他要搬那里去,他这个房子就要卖。我们在这个区住了很久,最后他问:你们为什么不搬?我说在这个地方,一个月两千块的地区,我赚三千块钱我不搬,我就多一千块钱,我的手头多么宽裕,哪里像你们那么紧张?他听听也有道理。所以东方人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一个月赚一万块钱我也不搬,我就更富有了,不像你,赚多少花多少,你永远在痛苦里面,我赚得多、花得少,你说我多快乐。我说:我一个月要是赚一万块钱住在两千块钱这个区,我一年可以休半年假,半年不要工作,你说多快乐。他想想也有道理。所以不要去追求欲望,生活能够过得去,过得很舒适,这就非常美好了。所以我们住在那个区也算不错,两千块钱的区,房子也很便宜,前后都有院子。一户人家的面积,土地大概有七千呎,我们的房子只有两千呎,院子很大、很舒适,何必要搬来搬去?所以中国人有老家,老家都几百年,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这在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们永远是游牧民族,常常搬家,搬得很辛苦。这些道理都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看到你生活得很快乐。

  『如法修行真实解』,这就是你自己真正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把经典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理念,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叫真实解,这是学了管用。如果学了这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帮助,你学它叫白学,你叫浪费时间!所以中国人讲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真有好处,什么好处?很现实的,你学了之后快乐,你没有烦恼,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牵挂,你没有操心的地方,现在讲你没有压力,身心都没有压力,你说你多快乐。中国谚语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很快乐,很快乐你就没有疾病,你就不容易生病,快乐就不容易生病。你们很多同学到汤池去过,汤池我们在那里办学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汤池人民伤风感冒的大幅度的降低,什么原因?快乐,你去看看,满面笑容,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生活得很快乐。人与人之间没有怀疑,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家庭和睦了,从前家庭里面的问题,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现在没有了;跟邻居常常吵架,小事情都争论,现在没有了,快乐,快乐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所以我常常讲,佛法你真正学到了,可以青春永驻,你不容易衰老,你不会生病,到最后的效果,你不会死。人有死,怎么不会死?不是死,你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你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是我去到那里,这个躯壳不要了,丢掉了。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说你多自在。到一定的程度,你知道你从哪里来,你将来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真正得到利益。

  而且佛法说,中国古人也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道理是一个,你要入得深,理都是一个。理是什么?理是心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现在讲无论是精神、无论是物质,根源是一个。无论科学跟哲学,科学、哲学要达到究竟处是同源,同一个根生的。所以科学达到极处,哲学就通了,哲学达到极处,科学就通了,你没有达到极处是两个,达到极处它是一个,没有不通的,所以要一门深入。你还没有通,深入得不够,够了之后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他怎么会不快乐?怎么会不自在?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不通?佛经上讲得透彻,儒释道三家,还是佛讲得透彻,佛说智慧、德能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现在呢?现在是你迷了。为什么会迷?你起心动念、你有分别、你有执着,这就迷了。这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你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后,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还在不在?在,迷了之后它扭曲了,把智慧变成烦恼,把德能变成造业,把相好变成六道三途,它变质,不是不存在。所以大乘教里讲「烦恼即菩提」,你觉悟了,烦恼就是智慧,真实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变成烦恼,是一不是二。一悟它就转变了,这一悟就通了,佛法通了,法法都通了。《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没有差别。这个法门不仅是讲佛法的差别,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一通一切通,这是秘诀。你要想一切通达你就搞一门,为什么?一门你心是定的,定能开慧,慧就能通达一切。

  所以你要知道,世出世间法,心浮气躁你学不到东西。老师教学很难,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有传人?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有后代继续继承,这个传人就是老师心目当中他念念不忘的,希望他的道业、学业有继承人。什么样的人能继承?心地清净的人,很单纯的人,就是我们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心,这样心的人他有条件承传。从事相上看,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师重道这个条件可以培养他。如果他不孝顺父母,他对师长不尊重,对于所学的东西也不认真,那你就不要教他,你教他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为什么?他不成器,他学不到。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从小受了点家教,这点家教,这一生沾光了,占到便宜了。抗战期间我们是生活在动乱的社会里面,天天逃难,逃了三年,日本人在后面追,所以三年没有办法念书,就是失学三年,自己很想读书。流浪到台湾的时候真想读书,打听哪个好老师,我就写信向他们求教。我用写信的方法自我介绍,认识了十几位真的是名教授,最后的选择是选方东美先生,选择跟他学。这些老师对我都非常热诚,什么原因?真诚心感动老师。虽然自己生活很清苦,老师不收学费,老师不需要任何供养,完全尽义务来教你,这个难得。这得力于从小家里教我们尊师重道,得力于这些。我们一生不辜负老师,一生纪念老师,一生发扬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传给后代,老师的道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我们才对得起上一代。要不认真如法修行真实解,你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你也传不下去。

  所以这虽然是两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他说这半偈,第二段这半偈就是两句,「况出余行中,信忍尚难」。信是你相信,忍是承认,你没有疑惑,你肯定它,这个很难。还要能够具足持诵、为人演说,这就更难了,「难中之难」。「真实解者」一定有说有行。他不肯教人,他自己做不到,他不是真实解,真实解一定自己做到,一定会教别人。下面说「而不信圆融之旨,非真实解也」,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对于圆融这种学术,就是这里面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跟宗教也好,跟哲学也好,跟科学也好,里头绝对找不到矛盾,决定找不到冲突,这叫一乘法。凡是会有抵触、有矛盾,那都不是圆融。

  所以真正入到真实解,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晓得宇宙之间没有冲突。我举个比喻跟诸位说,外面是大宇宙,我们人身体是小宇宙。你看人的身体,外面五官,眼睛跟耳朵不一样,耳朵跟鼻子不一样,内里面五脏六腑,器官不相同。不相同就好象我们族群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文化不相同,但是它在一个身上,有没有冲突?眼睛跟耳朵有没有冲突?没有,耳朵跟鼻子有没有冲突?没有,不但没有,还互相照顾。这个地方有痒的时候,你看手它会去摸摸它,这就是互助,为什么?一身,它是圆融的。到你融通的时候,你晓得整个宇宙是圆融的,整个宇宙是自己,佛家讲这叫法身。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什么时候你能够融入?一切万法是自己,所以你怎么会不爱人?人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一分。就好象我们身上一根汗毛,一个细胞,你都很珍惜它,爱它,为什么?它是一体,一体就圆融,对立就不圆融。如果我们身体要对立了,这人生病了,严重就死亡,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小不二,一多不二,所以入不二法门就圆融了,这叫真实解。你看所有一切人都是自己的亲人,看到老人是自己的父母,看到年龄相仿佛的是自己兄弟,看到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女,你真关怀,你真照顾,哪有分别!看到善人赞叹,看到不善人知道他被环境污染,习气很重,你不会责备他,不会怪他,你一定会有心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肯定是这样的。为什么?自他不二。所以清凉大师后面的两句话,「愿诸学者,善择知见」,我们要善于选择,选择圆融,选择不二法门,那你真的得大自在,真有受用,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自然就明了,这就叫善学。下面有四首偈,是举事来做一个比较,「举事校量」。第一首偈里头说:

  【有以三千大千界。】

  这是讲世界,佛家里面讲的,一尊佛他的教化区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到底多大?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人的计算,是十亿个银河系,这叫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

  【顶戴一劫身不动。】

  这都是比喻,你能够顶在头上多少时间?一劫,你在那里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信是法者乃为难。】

  他说这个都不难,你相信《华严》比那个更难。你们想想,佛很会比喻,这种比喻我们想不到的。你说相信这个多难,愈往上面去愈难。第二首偈讲:

  【有以手擎十佛剎。】

  一个佛剎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个佛剎就是十倍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十倍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这比前面多了十倍。

  【尽于一劫空中住。】

  你手上托的,托的这十个佛剎,时间多久?一劫。你这样托着,托了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

 

  这个难比前面多了十倍,你就晓得能相信《华严》这是多么困难。下面说:

  【十剎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

  还用前面的比喻,前面说十个佛剎,也就是说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众生,你是个大施主,你能够布施,让他们非常快乐。布施多久?『经一劫』,这个一劫是讲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么长久的时间。你布施这么多众生,十个佛剎里面的众生,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众生,你用财布施,布施他们,让他们享受,这个福报你说多大。跟《华严经》比不大,信这个法门的,你的福报超过他,这是说胜。佛菩萨劝我们对这部经生信心,你看他用的这个言语、用的这个方法,真的我们世间人想不到,怎么会用这种比喻,这个比喻是比喻到极处了。末后再说:

  【十剎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

  不讲全部《华严经》,这一品,你看这个经文,『十剎尘数如来所』,这个没法子说了。十剎,刚才我们讲了,一百亿个银河系,把一百亿个银河系都磨作微尘,这个微尘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粒子,你说有多少!拿这个数目是什么?『如来所』,一粒微尘是一尊如来,你去承事供养,这个福报多大。你能够承事供养一尊佛的福报都不得了,你能够供养十个佛剎微尘数的如来。十个佛剎大家没有概念,一百亿个银河系你会有概念,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成微尘,我们今天讲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数字有多少!一个基本粒子算一尊佛,你去亲近承事供养,你修的这个福报多大,而且经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然后告诉你,你能在《华严经》,就是这一品,你能『诵』,读诵,你把它读一遍,读了怎么样?你能够依教奉行,『持』是依教奉行,你能做到,那你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个简单的开示,我们看看,「后一校量余行之难,唯明诵持」。你看前面讲为人演说都没有讲,只讲诵持,功德就这么大,如果要是你再能够为人演说,那更不得了。所以「亦显修行真解,非可校量也」,没有法子说。这四个比较,「后后过于前前,巧辨深胜」,这个善巧的辩论,真的我们要向佛学习。佛举的这种比喻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深,讲了四层。

  这品经我们学过了,真的我们在此地为人演说,我们也很认真的在学习,相不相信?相信。你看看前面我们所读过的,就是末后的这一大段「喻况玄旨分」,里面讲二十种德用,讲「菩萨自在益生德」。益是利益,生是众生,菩萨在十法界得大自在,念念行行无不是利益众生,为什么?他入不二法门,他得到圆融的解脱。在他的认知里面,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他没有障碍。第二讲「菩萨普应群机德」,各种不同根性的人,他都能应付得了,他都有能力教学,初学的也好,老修的也好,这是个非常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能想到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你一定要知道,你了解这些历史,你就明白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学习。印度在那个时候它是宗教之国,它是学术之国,学术界里面的高人太多了,宗教界里面的大师也太多了,释迦牟尼到处参学,一个不漏,统统都跟他们学过。又修六年苦行,因为印度宗教修苦行,他也跟着他学,修禅定,禅定在印度风气非常兴盛,很普遍,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世间禅定,为什么?没出六道轮回。禅定就突破了时空的维次,所以他们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一清二楚。

  可是这里面有问题,六道从哪来的?没有人能解答。为什么会有六道?也没有人能解答。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都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再也没办法学到了,所以他在恒河旁边大树底下就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就是以后这经上所讲的,《华严》上所讲的,把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问题全解决了。然后我们才晓得,就像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没有一个众生是例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跟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能力、同样的相好,相好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没有差别。我们现在不一样了,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把我们说出来了,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一个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佛,有妄想分别执着叫凡夫,差别在此地。

  学跟不学实在讲关系不大,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统统放下,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因为佛教讲两种大障碍,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你所学的要不能放下,你所学的变成所知障,你不能见性,障碍见性;你有贪瞋痴慢,有自私自利,这叫烦恼障,这不能见性,见性必须这两种障碍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欲望放下了,这我们知道,像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这放下了,我们懂了;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那所知障放下了。两种障碍没有了,自性现前,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成就佛法里头最高的学位。

  这个我们要知道,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所以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三种烦恼统统放下,是最高的学位。如果这三种只放下一种,我们也做了一个比喻,这样大家看了就更容易清楚一点。我们用红、黄、蓝三原色,我们把黄色的比喻作妄想,把蓝色的比喻作分别,把红色的比喻作执着,凡夫是这三种统统都有。我们把眼睛比喻作自性,外面境界就是法相,或者我们说眼睛是法性,外面是法相,这三种东西障碍了,障碍之后我们看东西就看不清楚,扭曲了,看不到真实面目。凡夫就是这样的,佛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能证得,你看不到事实真相,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一次统统放下,所以他成佛了。

  那佛教我们,我们放不下,放不下怎么办?慢慢来,你先把执着放下,那就变成这样子,这是什么?这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第一个学位就拿到了,佛门第一个学位拿到了,阿罗汉。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于一切法不分别,这个放下了,蓝色放下了,只剩一个,这就清楚多了,这是什么?这是菩萨。佛再告诉你,这是妄想,菩萨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再把妄想放下,你本来是佛。现在我们要问,这三个东西是不是真正障碍法性?没有,没有障碍;有没有真正障碍外面的法界?也没有,那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佛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实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放不下那你就是凡夫,我用这个做比喻诸位容易懂。所以与学跟不学关系不大。这我们从中国也有一尊佛出现在世,但是他不是以佛身,他以祖师的身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这个示现跟释迦牟尼佛异曲同工,两个一对照你就明白了。

  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去学习过。他年轻的时候砍柴,樵夫,每天靠卖柴过日子,他非常孝顺父母,养他的母亲。二十四岁那一年,应该是二十三、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卖柴偶尔听人念经,他就在窗外站了一会儿,听他念,他一听就懂,他就跑到里面问这个念经的人,你念的是什么经?他说我念的是《金刚经》。他说这个很有味道,我懂意思。没念过书,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这个经典。结果一谈,这个念经的人对他很佩服,说:你这个人像天才一样,很难得,你应该要跟五祖去学习,那是禅宗里唯一的一个大德,你要跟他去学习。但是他没有钱,天天要靠卖柴过日子,老母亲要养。这个人很难得,当时送他十两银子给他做安家费,他说:你的老母亲我们大家替你照顾,你好好去学,你会很有前途。

  他到黄梅见了五祖,谈话的时候那真的跟人家不一样,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学佛就是学作佛,我不作佛我来学佛干什么?我想大概五祖一生接近过很多人,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口气,我要来作佛。五祖跟他谈了几句话,好了,算了,你到碓房里面去破柴舂米,去做义工。他在黄梅住八个月,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没有进过禅堂,只是在厨房里面破柴舂米,做苦工。八个月之后,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了。只跟他一次交谈,半夜三更,讲《金刚经》大意,我们看《坛经》的记录,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豁然大悟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了,这种人很稀少,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他对世出世间全通达了,智慧开了。佛教的经教,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给你讲。他也没有学过戒律,也没有学过禅定,也没有学过般若,全通了。这就说明学跟不学不重要,放下重要。

  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出家人接触,就是章嘉大师。方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有个朋友认识章嘉大师,带我去见这位老人。这位老人,我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祖父辈了,我很尊敬他,很仰慕他。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法的殊胜告诉我了,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他老人家很冷静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这样子差不多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我也很冷静专心想听他的开示,半个小时之后他才说一句话,说有。这有我们精神马上提起来了,有之后他又不说话了,他看到我们精神一振他又不说。第二次大概停了五分钟,跟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没有他那个定功,我们听了这两句话似懂非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到以后,大概总有二十年之后,我豁然想到,才晓得他老人家这种教学方法,为什么?我们年轻,心浮气躁,问出这么一个大问题,他看你半小时,让你整个精神定下来,才教你,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所以我跟他三年,每次跟他的言语很少,都在定中,这才能传法,才能受益。言语不多,叫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而且真的依教奉行。他跟我讲的我真的去做,一直到今天,五十六年了,五十六年我都是放下了,一年比一年放下一些。所以放了五十多年,现在才体会到《华严经》的味道,就是放下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办法,那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敢高攀,那是佛境界,我们现在是提升到菩萨境界也就不错了,但是还要向上提升。

  菩萨的阶级,《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阶级,那就是五十一年级。那我们现在在几年级?也不过三、四年级而已,不高,要不断向上提升,愈提升愈快乐。就是一点点现前得的受用,真的像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感激老师,老师不欺骗我,我们要没有老师的指点,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会生活在烦恼跟痛苦的世界,哪有这么幸福,哪有这么快乐,这不可能的。所以学了之后要真干,这很重要。

  章嘉大师曾经跟我讨论过一桩事情,这是个哲学问题,就是佛法,到底佛法是知难行易,还是行易知难?这属于哲学问题。老师最后的结论,佛法是知难行易。我当时很难理解,以后读到《坛经》,再想到释迦牟尼佛,才知道真的,你看惠能大师不是很容易吗?他一下放下,知就圆满了。如果你不肯放下,你研究三藏十二分教,研究通了,还是世间智慧,不叫出世间法。所以世出世间,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放下,你就是把《华严经》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天花乱坠,世间法,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要懂。什么叫出世间法?无论你学也好、不学也好,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出世间法。你放下执着,就出了六道;放下分别、妄想,你就出了十法界。

  诸位同学,你要想真学佛法,首先要持戒。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这么多年走过世界许多地方,接触我们出家在家的同学,我深深感到学佛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在家学佛,十善业道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搞佛学,你没有学佛;出家同修,沙弥律仪做不到,所以都不是真的。为什么做不到?你们没有基础,这就是世尊在经上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他用儒、用道做基础,现在我们儒也不学,道也不学,小乘也不学,所以你没有基础,修学一辈子,都是世间法,都不得受用。所以这些年来我才极力提倡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奠基础,然后学十善业道。

  我们学这个也要有经典做依据,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句话,净业三福。第一条三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头一条,头一条就是十善业。十善业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你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师,这个根基没有了。《弟子规》教什么?教孝亲尊师,所以我用这个来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是因果,我们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落实这一句。第三句是《十善业道》。要扎这三个根,这三个东西,这都属于戒律,这不是理论,这是德行。这三个你百分之百做到了,你有菩萨的基础,你有作佛的条件。所以你要先取得这个基础之后才可以入佛门,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你才有资格入佛门。那我们如果用这个条件来衡量,我们都没有资格入佛门。所以要补习,小时候没有学,现在补习来得及,要认真去学习,然后我们才能学大乘教。

  大乘教里面要守住祖师代代相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到什么时候?学到见性,这个要记住,佛在经上所说的,不要学很多经典,学一种,他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的,不但是佛经平等,佛法跟所有宗教经典平等,跟所有的学术平等,这个世间的科学、哲学都平等。你只要一门真正深入,入到深处就豁然大悟,问题就解决了。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太杂、太乱,太杂太乱你就会变成心浮气躁,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佛法着重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你只要这三个得到了,没有一样不得到,这是真正的学问。你今天有真诚、有清净心、平等心,你听我讲《华严经》你会开悟。你没有这三个心,听是听了,像经上讲的,种善根,这一生当中悟不了。我们再看最后这几句总结: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

  这部经是贤首菩萨讲的,贤首是第十信位的菩萨,也就是十法界里头最高的阶层,他把这品经讲完了,这品经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

  【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段讲了几桩事情,第一个是震动世界。说这样大法,让整个世界震动了,为什么?说出成佛之道。第二个,这些邪知邪见都不能够隐蔽,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佛法跟它一比,那些都比下去了,是这么一个意思。第三个,佛现身作证明,给贤首菩萨作证明,证明他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没有夸大,没有妄言。摩顶,摩顶赞叹。随喜,这就是诸佛身业加持他;口业,赞叹是口业加持他;佛心,是意业加持他,圆满的加持。这最后一段要让我们相信,贤首菩萨说的,佛来给他作印证,所以我们深信不疑。

  今天我们这个缘无比的殊胜,「贤首品」今天讲圆满,十信位的圆满,第二大段的大单元的圆满,下面第三单元是十住菩萨,那就脱离十法界了。这是十法界最高的一层,脱离十法界。好,谢谢大家。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经本「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清凉大师注疏里面给我们讲的,「将释此品,四门分别,初来意」,这是四门里头的第一门。为什么佛在十信圆满的时候,在讲十住菩萨之前,要讲升须弥山顶品?先把来意交代清楚。「来意者,先辨会来」,这是第三会。前面第二会是讲十信位的菩萨,讲信,「前信」,从此以下,这是讲「解」。清凉大师把《华严经》分作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解这一段经文很长,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前面讲信,从这以下讲解,「义次第故」。「又答十住问,总有二段」。前面一段,「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来也」,接着一定要说升须弥山顶品。这里头有句话很重要,信是住之方便,这个住是十住菩萨。我们知道,十住菩萨,讲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贤首菩萨,这是十信位里面的佛,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判教,说这个位次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也就是说他很像佛,无论从哪方面去观察很像佛,智慧、神通、道力、弘愿、利生真的很像佛。为什么不是真佛?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还有起心动念,《华严经》上说妄想没断,所以他是相似即佛。相似是必经之路,哪个人修行都要从名字、观行、相似,然后才到分证。分证是真的,但不是圆满,为什么不是圆满?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干净。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我们要想证果,要特别重视十信的学习。我们今天这个信到底有几分?这个事情不必问人,要问自己。信心到底有几分,从哪个地方去看?从放下,你把执着放下多少,分别放下多少。贤首菩萨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不但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的习气都没有,所以那是入住之方便。到那个境界,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会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十法界达到最高峰,往上去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在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边境上,向前再迈一步就脱离十法界,就入初住。我们要认真的修行,认真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可是放下还有方便,就像楞严会上世尊所讲的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我们现前真正想用功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这不能不知道。为什么放不下?对于事实真相了解的不够。譬如我们凡夫跟圣人不能比,四圣法界叫外凡,六道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外凡,真正的圣人是在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的四圣,那是相似的圣人,叫相似即佛。迷了之后,迷失自性就是你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叫一时顿现。这里面立刻就有染净两分,六道是染污,四圣是清净,染净就出来,就对立了。染里面又出善恶两分,染是六道,六道诸位都知道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你看善恶对立了。我们必须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叫最初方便。

  怎样才能搞清楚、搞明白?只有一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一门是佛门,不是说其他的,佛门。佛门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也不能说那么多,说那么多自己就迷惑了,我们只讲现前在这个世间最流行的,现在大概只剩三门,这三门就是禅、密、净土。你看现在学佛,不是参禅就是念佛,不是念佛就是学密,现在只剩三门。三门当中你要选择一门,一门深入。我们今天选择了净土,这个选择是有智慧的、是有依据的,依据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给后世弟子做了选择。他老人家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生在佛灭后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在我们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比这个长,老一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都用中国历史所记载的,今年是佛灭度三千零三十多年,跟世界承认的大概相差五、六百年。这个事情不要紧,没关系,无论是中国记载的,或者是外国人所说的,统是末法时期,那这就没错,末法时期选择净土,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修净土成功的人不少,修不成功的人更多,几乎不成比例,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找净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还是要找佛陀,佛怎么指示我们的,怎么样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佛陀教导我们,净土经典里面所说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修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从哪里下手?「孝养父母」,你要从这里下手,「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这叫最初方便。这不是佛法,这是世间法,这一条四句你做到了,佛说你是世间的善人,善恶就清楚的辨别,你是世间善人;换句话说,你不会堕三恶道。

  可是佛说这四句就像四本书一样,那是题目。孝养父母要怎么做?在中国有《孝经》,古圣先贤教孝的教诲很多,都在四书五经、十三经里面。古大德为了教童蒙方便起见,把经论里面关于教孝的东西都把它抄录下来,编成一本小册子,叫《童蒙须知》,流传很久。到清代又有人把《童蒙须知》再修订重新编辑,写成更简单、更容易记诵的教科书,这就是《弟子规》。所以你要晓得《弟子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标准,标准的课本。这部东西你要是学不到,你要没有学好,在佛菩萨心目当中你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这不是佛对你的责备,对你的批评,不是的。你要是说佛对我的责备、对我的批评,那你错了,那你就冤枉佛菩萨,这个罪很重。

  佛菩萨好心,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要不认真学习;换句话说,人生确实很苦短,数十年寒暑一瞬之间,你将来到哪里去?善男子、善女人,他生三善道,出不了轮回;如果不善,那三途有分。所以善恶要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我的心善不善?我的言语善不善?我的行为善不善?要常常自己检点,拿什么做标准?《弟子规》是标准,这真正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下面一句,慈心不杀。那我把这句定在《太上感应篇》,道家的基础。你必须要了解事实,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念头,蚊虫蚂蚁那也是一条命,它也有灵性,它也是人堕落变成这种畜生,它的神识跟我们没有两样,这一定要知道。你杀它、吃它,要不要偿还?因果典籍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一生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八两就是半斤,所谓杀生那是欠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知道因果不敢做坏事。有《弟子规》的基础、有《感应篇》的基础,你才能进一步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去学佛,就是受持三皈五戒;没有前面基础,你受三皈五戒是假的,天台大师讲名字位中人,不是真的,有名无实。你是在家佛弟子,就是名字在家佛弟子,不是实质的。你做真正在家的佛弟子,那一定是你具足《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统统做到,然后受持三皈,它会起作用,受持五戒,那真是有功德。这都是我们要很冷静自己思惟,要真干!

  你要不真干,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真正有成就的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真干,都不是假的。一种是按部就班学出来的,明了,真的是一门深入,他明白了,真干;另外一种是灾难现前,虽然不明了,他过去生中善根深厚,我们现在讲底蕴很深,不是这一生修的,前生修的,所以他有真诚的信心。像我们最近遇到一个同修,也是得了末期的肺癌,医生宣布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一个月。他宿世有善根,所以他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念佛求往生。他每天拜佛,每天拜一千八百拜。前两天拜得很痛苦,他告诉我,第一天只拜了一百多拜,忍痛也要拜,拜到四、五天才正常,能够一天拜到一千八百拜。拜到一个星期之后,别人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他身上的汗流出来是黑色的,而且很臭,他自己闻不到,别人闻到,那都是他的病毒排出来了。拜到两个星期十五天,他感觉到很轻松,身上衣服换下来很脏,里面的病毒全排出来了,人好了,现在很正常。遇到我的时候,胡居士说「你是再来人」,那是真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他有坚定的信心,他并没有求病好,他只求往生,没想到他的病毒全部排出来。这是最初方便。

  我们学佛真的是不容易放下,有人在人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可是背后他就不行,他就受不了,偷偷的,还是有贪瞋痴慢,放不下,吃长素不是吃给别人看的,他吃给别人看的,人家没有看到的时候他又去吃肉、又去杀生去了。这个罪很重,这是假学佛,不是真学佛。在人面前很恭敬,言行都很善,但是心地不善,对佛法怀疑,对善人、善行怀疑,这是什么?这是宿世的恶业习气。怎么办?听经、读经,长时熏修,要认真忏悔,克服自己不善的习气,改过自新,这个人才有救,否则的话不行。可是人的习气也是各人不相同,甲用这个方法有效,乙未必有效。我自己本人就是个例子,懈怠、懒散,习气很重。用什么方法对治有效?我尝试过之后,讲经。讲经你要准备,我跟诸位说过,我最初出来讲经,在讲台上讲一个小时,我要准备四十个小时,你没有充分准备,上台那就很难看。用这个方法来对付自己,克服自己懈怠懒散的毛病。这个方法用了一年就有效,可是一年之后,我讲经准备的时间就缩短,讲一个小时,原先要四十个小时去准备,现在大概十几个小时就够了。三年之后,我预备一天八个小时,读一天的书可以讲二、三天。但是能不能懈怠?不能懈怠,养成一个读经的习惯,所以一直到现在,我每天大概都能保持四个小时读经。

  读经是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教诲。真的,经卷展开,古人讲的「开卷有益」,他有悟处,体会到法味,法喜充满。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在佛法修学上其乐无穷,常生欢喜心,没有比这个更快乐。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得到了。但是这种得到,到这个境界,我常常讲我是中下根性,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法喜,生喜悦心?二十年锲而不舍你才能得到。境界年年向上提升,怎么会不欢喜!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增长。所以最初方便,在现在我劝大家听经,读经读诵要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因为你要想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法喜、得到不亦悦乎,这么长的时间你能熬得过去吗?这是个问题。但是听经就不一样,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比看方便。现在有讲经的光碟,科技发达,使下下根人都得到方便,这种科技我们要会用,我们不能放弃,多听。听要专听,听一部,不要听多,听多怎么?杂乱了,就不是一门深入,听一部,是你主修的科目。修净土的同学多半是听《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很好,为什么学得还是那么困难?那你就要想到,你最初方便疏忽了。最初方便是什么?培养自己的善心、善行,身口意三善,你就会得法喜,你就会得佛力加持,三宝加持你,所以最初方便太重要!

  现在讲到十住,第三会是十住菩萨会,这是分证即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的报告,初住菩萨他所得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佛果没有差别,究竟果佛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里面,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初住菩萨亦如是,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究竟佛果无始无明习气完全断了,他无始无明习气在,但是那不碍事。所以这必须要知道,这真正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他统统具足。

  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我们的成就是往生净土,生到净土,即使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满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神通、道力不亚于初住菩萨,这个很特别,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并没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力?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特别加持,搭上阿弥陀佛的便车,你得自在,你也有能力应化在十方世界,可是你要晓得,不是自己的道行,完全是佛力加持。自己一面修一面往上提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慢慢提升。果然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什么时候真的是自己能力,不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观经》讲十二劫,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到十二劫之后你自己成就,这成就是什么?你自己真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你自己真正证得,这是西方弥陀净土无比殊胜之处。我们除这个方法之外,那就要真修,《华严经》上真修,这很难,这太不容易。

  所以取净土基本的条件,你要记住,净业三福。特别要记住,孝亲尊师在《弟子规》,慈心不杀就是因果在《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佛经里面的基础,这是真正最初方便,你要从这里认真下手。基础奠定了,你才一门深入,那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现在我们学佛障碍重重,都是基础没打好。所以我们的信心,祖师大德们常常批评说露水道心,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有的时间很短,断掉的时间很长,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这是说信是住的方便,第二是讲会,先讲第二会。第二讲「品来」,讲这一品,「前品说信究竟,此品趣后说住,故次来也」。前品是贤首品,我们刚刚学完的贤首品,贤首品那个信讲到究竟圆满。所以古大德也有这么一说,信满成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信圆满了,信圆满就是初住菩萨,他怎么不成佛?所以说信究竟。这一品呢?这一品是趣后说住。住有学位了,像现在读书,你拿到学位了,前面信位没拿到学位,现在拿到学位。

  下面第二段「释名」,这是四门里面的第二门,前面是来意,第一个是来意,第二个是释名,解释品名、会名。清凉大师说「释名者,亦先辨会名」,先说,这是第三会。第三会「约处」,就处所来讲「名忉利天会」,佛在忉利天讲的。在处所上来说,就是地点,这会在哪里开的?在忉利天宫开的,叫忉利天会。就人来说,人就是这一会的主席,这一会的主席是谁?法慧菩萨,所以我们也可以称「法慧菩萨会」。这个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大会的主题讨论些什么?「约法,名十住会」,这都是「依主释」。我们这样一讲,诸位就很清楚,会在哪里开,什么人做主席,讨论些什么,这你就很清楚,这是第三会。

  第二是「品名」,品名就是升须弥山顶,品名。「须弥,正云苏迷卢」,这是梵文音译的,这是什么意思?「此云妙高」,这是一个高山,加上一个妙,妙里面所含的意思就太深太广了。「如来以自在力,不起觉树,应机现彼,故云升也」。这句里面确实有最高的哲学、有最高的科学,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这叫自在力。自在力得大自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学不到,也不需要学的。怎样才能得到?佛说了,这在后面「出现品」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自在力是德,得大自在,自性里本来具足。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五句话,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搞得这么可怜、这么凄惨,什么原因?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是说的你自己,不是别人,与别人无关,全说自己,所以你看到毗卢遮那佛,那就是自己。

  不起觉树,觉树是菩提树,也就是说十信是佛在菩提树下说的,没离开。天宫,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说这是不是哲学?是不是科学?我们人间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大众在讲经说法,天人有感,佛在那边应。佛在那边应,这边没离开那边就应了,我们讲分身、化身。我们凡夫一定都是这么说法,化身、分身。实在讲,在四圣位置里面是可以说分身、化身,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分身、化身讲不通。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境界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现身,感应道交。感应的快速,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为海潮,海的潮水是很有信用,什么时候涨潮,到那个时间它一定就涨,什么时候退潮,一定的时候它就退。佛用涨潮、退潮来比喻应机,就是说众生感的时候,佛就应的那个时候,决定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误。

  我们今天求佛,好象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其实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烦恼太重,你妄念太多,不是没有感应。如果你能够把妄想、杂念放下一些,让你的心清净,那你就很明显的感到。由此可知,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真诚心。法身菩萨,这里讲到入住,入住就是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打的是满分,圆满了,叫发菩提心。这个心一发,就是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萨有没有发菩提心?有,他只能打九十九分,还差一分。贤首菩萨九十九分,法慧菩萨一百分,往上都是一百分,都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几分?有个一分、二分就不错了。要不断的向上提升,年年向上提升,月月向上提升,你行佛道,你行菩萨道。

  千万记住,贪瞋痴慢不能增长。为什么?贪瞋痴慢是三恶道的心;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傲慢是罗剎、修罗。你自己多反省就觉察到,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贪的念头多,还是痴的念头多,还是瞋的念头多,还是慢的念头多,这要反省。如果有,要改,痛改前非;否则的话,人命无常,佛经上讲的「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有没有想到一口气不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其他的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小事,这才是大事。你这一口气不来,你到哪里?西方极乐是你向往之处,你未必能去得了,什么原因?业障太重。我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你要想入佛门,我教人放下十六个字,这讲了多少年,几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这是大障碍,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你就入不了佛门。换句话说,这十六个字都有的话,只要有一个,极乐世界你去不了。所以自己想想,有没有资格到极乐世界,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经听多了,真听进去了,你自然就觉悟,就晓得怎么修法,不再迷惑颠倒,不再自己欺骗自己。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没有关系,自己欺骗自己这个麻烦可就大!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欢喜接受,消业障;自己欺骗自己,那是造罪业,那不是消业障;还欺骗别人,那业障更重,叫自欺欺人,业障更重。

  尤其中年以上,中年在中国标准的说法是四十岁,中年,中国人看人是看到八十岁。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二十岁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用春夏秋冬来说。所以中年是四十,四十以上要常常替自己来生着想。四十之前想现前的多,来生少,四十之后要想来生多,现前可以过得去就算了,这才叫有智慧的人,这才叫真正聪明人。所以我们看佛陀,在经上看到佛陀,你看哪个地方有感,他那里就有应。天上有感,天在我们上面,所以说往上升。

  下面说「表位渐增」,地位渐渐往上涨,「不处人间」,升到天上了。「显位清净」,天清净,你的心地清净就跟天相应,而不是说我信了天神,将来我就会生天,不是的。天是清净的,你的心达到一定清净的水平,自然就生天,你具备了它的条件。这也是孔子在《易经.系辞》里所说的,他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的,譬如森林,你到野外看原始森林,一片森林,只有一种树木,它不杂,这是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喜欢学佛的,就是佛教团体,大家都到这里来;喜欢跳舞的,他一定在跳舞厅,他不会到佛堂来,人以群分。欢喜清净的,天上,他自然就去了,我们世间人讲俱乐部,他自然就入了那个俱乐部。

  下面提了个问题,「若天表净,何独妙高」,为什么说妙高?下面就讲「妙」字的意思。「妙有十义,如于法故」。妙里头有清净,这里头给我们说了十个意思。第一个是「体妙」,这是讲须弥山,须弥山的体妙,「谓四宝所成」,这个四宝是金、银、翡翠、水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那就是说这座须弥山,这是很大的一座山,它是众宝所成,说四宝,这四样东西最多,不是说除这个四宝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这四样东西最多。像地球上这些高山一样,这里有很多矿,我们讲矿产,须弥山也是如此,这四种矿物非常丰富,其他的是杂宝庄严,它不是泥沙。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你就想到是果报,果必有因。住在须弥山的都是天人,须弥山半当中是四王天,须弥山的天顶上是忉利天,我们讲清净心,一层比一层殊胜。四王天人的心比我们世间清净,虽然他也是欲界,他比我们高,比我们清净,忉利天就更清净。由此可知,环境真的也是从人心所感应的,真是七宝具足,无量之宝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体妙。

  「二者相妙,谓八方四级」。八方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方,四级是四个阶级,一层比一层高,这里面诸天很多,天人很多,总的来说都是归忉利天主管辖,忉利天主下面这一级像四方诸侯一样。像中国中央政府是忉利天,省的这些领导那就是四王天,那是属于诸侯。这里面天王很多,天王有大有小,四天王这是大的,小天王还很多。「三者色妙」,色与四宝相应,「谓四正色」,北方金色的,东方银色的,南方琉璃(琉璃就是翡翠),西方一般讲水晶。这是清凉大师《疏》里,跟李长者《合论》里面讲法有点不同,下面我们会看到。《合论》里面讲,东方是金色,西方是银色,南方是琉璃(就是翡翠),北方是玛瑙,说法不一样。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这些,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而且我们要着重它的表法,自己才真正学到东西,不必执着这些名字相。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教给我们,听经学教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离言说相」,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要执着言说,也就是不要执着文字,这是正确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分别执着;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像此地讲的四宝都是名词术语,懂得它的意思就好;第三个要不执着「心缘相」,就是你怎么样去想,不可以去想它,一想就落在意识里去,智慧不开。所以听,听懂就懂,听不懂不想它,为什么?还会听到第二遍,还会听到第三遍,这是佛说法的慈悲。这跟我们中国教学有点不一样,中国教学老师不愿意讲第二遍,你听不懂不再给你说。佛很慈悲,一遍听不懂,两遍,两遍听不懂,三遍,十遍听不懂,二十遍。佛是很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来教你,慈悲到极处,只要你肯学。佛这个说法也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要学佛的慈悲心、要学佛陀的耐心。

  下面讲「一切草木鸟兽等物,随所至处则同其色,自常不变」。这是给我们讲天上那些物质环境跟我们人间不同,人间这些东西有,但是它的颜色常常变,尤其现在变化更大。什么原因?境随心转,现在的众生心浮气躁,妄念、妄想太多,所以外面境界都是不定的,都产生变化。为什么天人他变化少?他心比我们定,他妄念比我们少。实在说这些事情我们能体会,不难懂,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历史,中国人常讲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就以香港来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香港人很可爱,还挺厚道的,这三十年起了很大的变化,不一样了。可是六十年之前的人更纯更厚。这是讲香港这个地区,那时候是英国人统治的。到中国内陆,愈是偏僻,人愈纯厚、愈老实,妄念少,他每天生活的圈子就是他那个小范围。农村里面的人甚至一生没有进过城市,到城市里面去,这开世面,开了眼界;确实像古人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你就晓得他的生活多么简单。妄想少,所以他居住的环境变化不大。现在变化大,连香港这个地方,两年没有来,再看的时候,很多变得就不一样,甚至于年年不相同。从前人常讲,古人常讲,河山依旧,可是人事全非。但是现在河山不依旧,河山跟人事一样的变化。只有找到很偏僻的地方,还是过原始生活,跟外界不相往来,那个地方还是依旧。我们如何在这个众生妄念纷飞中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如不动,这叫功夫,这是修行。

  你看现在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他把目标、方向失掉了。人到世间来为什么?中国古人懂,现在我们看到美国魏斯医生的几本书,他那个报告都说得很好,你来到这个世间是提升你自己,你这一生有很多功课要做,做到功课及格你就上升。就好象在学校念书,你上学校来干什么?是要把你这学期的功课做好,下学期升级。到人间来,人的功课是什么?是伦理、道德、因果;在佛法里面,十善业道、三皈五戒,你统统能够修好,来生生天。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方向目标,你染上不善的习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起心动念损人利己,那你就下降,你很可惜,不但不能提升,你自己在人道都保不住,来生再到人道是留级,你堕落你到三途去了。这个事情很可怕,总要晓得。人跟畜生为什么不一样?人懂得伦理、道德、因果,畜生不懂,愚痴。人要不懂,那跟畜生有什么两样,造的业比畜生还重。换句话说,那真是佛门古大德所说的,来生想做畜生都没有分,到哪里去?地狱、饿鬼,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四者德妙」,德是道德,「谓八方猛风不能令动」,四面八方的风,须弥山能禁得起考验,不会被风吹坏。这也就是说明我们信心清净,不会被外面环境诱惑。外面环境是境风,你能不能禁得起诱惑?自己一定要做得了主宰,你才会有成就。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在定力,定力是德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内不会起心动念,内如何能不生烦恼,外面不受诱惑,这是真功夫。顺境不贪,逆境不怨恨,所以顺逆境界都是我们学习的增上缘。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那你完全错了,你不会修行。真正会修的,古来祖师大德测验学生常说,「你会么」?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如如不动,统统成就自己;不会的,那就是在境界里面有选择,他会分别执着,特别在佛法里头,要懂这个道理。

  「五眷属妙」,眷属是说它的四周,「谓七金山,七重围绕,及七香海,海印旋流」,这是它外面的环境。七,诸位要晓得不是数目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那就错了,七代表圆满。为什么说七?它是讲四方、上下,这是六,还有当中,七是这个意思,从空间上来说的。《华严》常常用十来代表圆满,十是从数字来讲的,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不是讲数目字,它是代表圆满。大山旁边有小山,有很多小山围绕着它,有山必有水,所以它有海水。这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就很清楚,陆地,如果把海水统统抽干了,你就晓得我们都在高山上住。海还很深,往下面看,我们都在当中,或者在山顶,确实是这个样子。所以有山有水围绕着它,这个山才不至于是孤立的一个山,它有很多围绕着,它有依靠,这是眷属妙。

  「六依持妙,唯天依住,得通者居」,只有天人才住在那个地方。天人有神通,有五通,如果没有五通的人,这个地方他住不住,住在这个地方要有神通。这里头又讲到科学,我们现在没神通,从香港到美国去,我们坐飞机过去,这是工具,要靠人工制造,天人不需要,天人有神足通。我们看到古人笔记小说里面,看到有修行人得神通,他要远游,他化一道光就走了,你说那个速度多快。我们知道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绕地球很多圈,他化一道光,光落下来之后,他看到是个人身。要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要有神足通才行,没有神足通他达不到上面去。神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修得、有报得。天人的神通、鬼道的神通都是报得,你生到那一道,他自然就有,人道要靠修行。我们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看到有这个记载,有人看到一道光从空中下来,落到地上,走到那地方去一看,看到一只小兔子,或者看到一只小动物。牠是不是兔子那就不知道,变化的。天人、天神,这里面也有善恶,像修罗、罗剎都有这个能力,他变一个小动物。像《西游记》里面写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孙悟空也有这个能力。不但有能力变动物,他还有能力变树木花草,这是属于修得。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修得的,畜生里也有修得的。畜生里修得的,最普遍的,一般都是说大仙,北方人叫「大仙」,狐狸、黄鼠狼,修成的。我们一般听说狐狸要修能够变成人身要五百年。所以它们对于人很羡慕,人是报得的,你一来就得人身,它们从畜生身修到变成人身要花五百年的时间,得人身之后才能修道,才能学佛。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常说,而我们人听了当耳边风,没在意。畜生道里修行对这个话很敏感,它们听到之后的确是感触很深,确实时时刻刻提醒它们要认真努力的学习。在从前,像这些高山,妙高山,没有飞机,没有直升机,没有电梯,你没有神通上不去。

  「七作业妙,不离本处而镇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昼夜」。不离本处而镇四洲,须弥山在当中,这个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在过去我们都把它看作是在地球上,须弥山在哪里?大概就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雪山。喜马拉雅山的四面是不是四洲?我们是在东面,东胜身洲;北面,喜马拉雅山的北面是西藏,那西藏是不是北俱卢洲?而佛在经上说,北俱卢洲人的寿命一千岁,福报最大,衣食、一切用具都是自然的,很少短命的。那我们看看北面西藏这些人,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不是我们的空间。这个说法几千年了,实在说还不止几千年,因为讲六道轮回、讲宇宙之间一些状况,婆罗门教讲得最早。婆罗门教的后身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我跟他们接触,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教至少有一万多年。可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现在世界上承认他们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五千年。为什么这种说法没有人质疑?而是古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派都修禅定,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他们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功夫。换句话说,禅定当中所看到的,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他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最好,「唯证方知」,要怎样证得?要修定。《华严》讲得最究竟、最圆满,它不跟你讲次第,它讲顿超、顿悟,教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如来的境界,那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阿罗汉只放下执着,菩萨放下分别执着,不是究竟圆满,但是正知正见。这三样东西放不下,你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里面摸索;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你说错了,你做错了,所以才有善恶果报。

  至于映蔽日月而成昼夜这句话,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的昼夜不是什么映蔽,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佛在当时为什么不说出来?这是我们一个质疑的地方。我们可以能想象得到佛为什么不说,这不是学佛人所求的,学佛人所求的是要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这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足以为道。而且昼夜有没有映蔽?没有,如果你在禅定当中,在定中的境界,日月常明,没有黑暗。这个事情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就看到,有一段记载老和尚走路也在定中,他没有分别执着。譬如说,他五点钟黄昏的时候,从寺庙回到他的小茅蓬,那段路也很长,天黑得也很早,离开时候回去是黄昏,虽然太阳下山,但是空中很明亮,就回去。走到半路上,碰到两个出家人手上拿着灯笼,老和尚没起心动念,结果他们两个就问起来:老和尚,天这么黑了,你怎么灯都没有一个?他一听天黑了,天马上黑下来。这是什么?天黑是什么原因?你分别执着,你没有分别执着,天是明亮的。我们读这段文字,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语,不是欺骗我们,是真的事实。这是说昼夜不是真的,是假的。

  第八「生果妙,谓波利质多,能益天众」。波利是周遍的意思,质多是讲无量珍宝交错的庄严,用我们的话来说,它的矿产非常丰富。天人需不需要开这些矿产?不需要,他们一切用的东西真是心想事成,天衣无缝。我们生活很累赘,四季衣裳一大堆,天人不需要,就在身上穿,他要想换一件,念头一动,马上就换,他变化所作,他要这个干什么。所以能益天众,天人的享受,益是利益,用现在话说,他有享受,天上人的享受是自然的,是随心所应,有这种意思。不像人间,生活起居、饮食起居都要自己去经营,要操作,天人不需要,就是心想事成,这属于科技、科学。现在科学家懂得,确实物质跟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变。如果你有能力把能量转变成物质,那就跟天人一样,所以我们从这里讲,他的科学技术比我们高明。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转变,他有办法转变,能把能量转变成物质,不需要这个物质的时候,又把它恢复成能量,就没有了,所以他们居住的环境干净,一尘不染。饮食起居都是自然的,需要的时候它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没有。这是我们科学家梦寐所希求的,还没有办法做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昨天我们学到第二「释名」,讲到「妙有十义」,须弥山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妙高山。妙有十义我们讲到第八,第八是「生果妙,谓波利质多,能益天众」,波利质多都是梵语音译的,波利是周遍的意思,质多是间错庄严。这就是依报庄严里面,实在也包括正报,依正庄严之果报,这些天人都能够享受得到,益就当享受讲,天众能享受到依正庄严的果报。这个间错,间是间杂,错是错综复杂。有人问我间错庄严的意思,我就告诉他,就像万花筒一样,万花筒里面就是间错庄严。我们把万花筒比喻作阿赖耶识,里面它构造很简单,里面这些不同颜色的那些碎片,就像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种子。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种子,你不动,它不起作用;一念不觉,它就起作用。不觉是什么?不觉就是动,觉就是不动,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

  觉心不动,就像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第四句说本无动摇,它不动的,那就是觉。一动,动就不觉,就产生变化,所以万花筒你只要一动它就变。我们六道凡夫,不要说六道了,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心都是动的,不动的觉性没有现前,都是动的,动是什么?起心动念,你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什么?是无明,佛经上讲无始无明,无始是没有开始。这个意思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有相当深刻的体会,确实没开始。使我们想到电影放映机的这种现象,你想到这个,你就知道没有开始。你一动就好象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打在银幕上,但是它立刻就消失;第二念又一动,镜头又打开,又有一张幻灯片。第二张不是第一张,第一张也不是第二张,但是它又相似。所以我们说这种现相是虚幻不实在的,虚幻不实,相似相续,是这么一个现象。你一念不动,这现象就没有了,一念不动就成佛了。这一动速度非常快,一动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银幕上的画面一样,就出现了。如何叫一念恢复不动?在佛法讲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榜样,他在菩提树下入定,那就一念不动;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所示现的,也是一念不动。不动就是究竟圆满佛,他没有阶级,他没有次第。所以凡夫成佛,在理上讲就是一念,这一念是亿万分之一秒,时间非常之短,只要你这一念停下来,不动了,你能保持住,永远保持不会动,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如如佛了。

  我讲《弥陀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弥陀经》上讲六方诸佛,东方五尊佛的名字都用须弥,须弥代表什么?代表不动。须弥山不动,须弥山王,它把这个摆在第一。凡夫这一动之后他就收不回来,愈演变那个震动幅度就愈大。不论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也不论古今,就是一念。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给你讲,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空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换句话说,是不相应行法,不是事实。在《百法明门论》里面,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讲的方分,就是现在讲的空间,时分就是讲的时间。所以时间跟空间,在大乘教里面是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可是凡夫迷了,认为时间、空间是真的,所以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永远没有办法理解。科学怎么研究,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只是看到什么?看到变化。就好象万花筒里面的变,你只看到变化,那个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不可能有个重复的。很难得有个同修给我找了一个万花筒,这个万花筒很小,比我们小时候玩的小得太多,我们小时候玩的应该比这个大一倍的样子。这里面就看到千变万化,将来我们看怎样照相,把这个画面放在电视机的屏幕上,转动的时候你看屏幕上现的相,你就知道没有一个是真的,全是假的。

  了解事实真相,你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什么妄念都没有了。那就是能大师给我们讲的五句,五句是个提纲,略举五个例子,说明自性的体、相、作用。自性之体是清净的,他头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体,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妄念。第二句给我们说「本不生灭」,不生不灭,这就是印度宗教跟学术里所寻求的大般涅盘,一般宗教也讲永生,永生就是涅盘。我们现在讲的生死那是假的,根本没有生死,哪来的生死?你真正了解的时候,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怎么会灭?它的现相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你没有办法觉察得到,这是真相。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现相的相续相,真的就像看电影的银幕上现相,完全相同。电影的速度很慢,一秒钟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个生灭。我们现前实际上的现相,《仁王经》上世尊方便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一秒钟至少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那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一秒钟它的镜头开关两个十万八千次,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这要不是很深的定功,你怎么会见到?佛说这个,我们说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为什么知道这是方便说?因为我们现在知道光速、电磁波的速度,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你从这个去计算,还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现在发现了。所以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这是事实真相。只有大彻大悟的人他清楚,他看到了。大彻大悟就是心不动,那是自性本定,你入定入到自性本定,这所有一切现相你都看到,不是想象,不是听人说的,摆在眼前,现量境界,一点都不假!所以科学是借重机器来观察,永远得不到真相,什么原因?佛说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全叫世间法。放下是出世间法!放下执着,你是阿罗汉,你的智慧、能力,超过现在科学家、哲学家,超过了,为什么?他们出不了六道,你超越了。再要能放下分别,你是菩萨,你的智慧、能力、功夫、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最后能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圆圆满满回归自性。

  自性是什么样子?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讲自性的体、相、作用,不是别人,《华严》是讲自己。佛讲这部经的目的在哪里?是叫我们入华严境界,入《华严》就回归自性,不是听故事,这个道理要懂。我们今天怎么听法?还是用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去听。能不能解《华严》真实义?不能。开经偈里面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有这个心愿,但是没有办法,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执着,所知障就是分别。你只要有这两种东西,十方一切诸佛亲自给你讲,你都听不懂,这叫你有业障,这两种障碍。你真的想成就,你就得要放下!这个事情完全靠自己,与别人不相干,佛不能帮助你,佛对我们的帮助,只有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明白之后,你自然放下,放下原来就是,你把佛所说的全证明了。

  所以整个宇宙是自己,生佛(众生跟佛)不二,是一;自他不二,我跟一切众生不二。这讲不通,怎么自他不二?诸位有没有做过梦?大家都有做过梦的经验。梦中有自己,也梦到别人,那些别人是不是你在梦中境界里出现的?全是你自性变现的,绝对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进入你梦中的。所以你梦中所见的山河大地,所见一切众生,你也会梦到佛菩萨,你也会梦到天人,也会梦到饿鬼、罗剎、种种畜生,全是你自己心变现的,自他不二。绝对不是外面的人,是你阿赖耶识里这些种子起现行。你知道梦境这个事实真相,然后你回过头来,醒过来的时候,你看现在整个宇宙是梦境。迷了,迷了就作梦,哪天省悟过来,省悟过来就是清醒过来,这梦境全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十法界是在梦中,醒过来之后没有了,醒过来是什么?成佛。什么人醒过来?初住菩萨醒了,刚刚睡醒,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了,恢复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吗?一真跟十法界不二,入不二法门。还有那些作梦在梦中的,你都看得很清楚,他们在作梦。就像有定功的人一样,有定功他在那里入定,眼睛闭着在那里,你在这里打妄想他知道,他看得很清楚,你有妄想它就有相,你自己不知道,他看见。就像你作梦,我们凡夫见不到,有定功的人见到,你梦中的境界他完全看见。所以梦中境界是个不同空间维次,只要有能力突破这个空间维次,你梦中境界能看到。你平常打妄想的时候,又是一个不同空间维次,我们坐在这里,突然想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马上你自己就有印象,突破空间维次的人就看到,你现在到天安门去了。这些都是事实,真有其事,阿赖耶识里面种子起现行。

  所以依正庄严能帮助这些天众,不觉的人他在享受;觉悟的人他不仅是享受,而且知道这些现象来龙去脉,知道这些现象的体、相、作用,他都知道。在世间人心目当中,这是科学、这是哲学,佛菩萨有没有科学、哲学?没有。如果有的话,不就起分别、起执着了吗?众生无论想什么他都知道,他能够恒顺众生,你说什么他都点头,你问他,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自性「本自具足」,阿赖耶识的种子什么样都不缺,所以能现一切万象,末后说「能生万法」。万法是什么?生果妙,万法是生果。能益天众,益是两种利益,一种他在迷,他没有悟,他享受,天宫里面享乐,乐受;如果接触到佛法,他开悟了,这些森罗万象他知道,他非常清楚,他觉悟了,觉悟是提升自己境界。

  再往下面看第九,「九为首妙,于四洲地」。四洲就是我们单位世界的四大部洲,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在佛法里称为南赡部洲,就是须弥山的东南西北,四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这四洲。「于四洲地,最在先成」,首妙,这就是说明我们讲的依报,山河大地,现在扩大讲就是宇宙,星球、星系。「最在先成」,没有时间的,我们学《华严》一定要知道,就是你一念,前面我们读过「迷唯一念」,这一念起的时候,宇宙就成了,就现前,就能生万法,就在一念,实在说它没有先后。妄想分别执着也是在一念就完成,就有了,速度太快了,理上我们能明白,它有次第,但是速度太快,因为起心动念,这叫「真如不守自性」。迷唯一念是对凡夫说的,诸佛菩萨有没有这一念?有,他要没有这一念,他就不能够跟众生感应道交了。凡夫这一念是错误的,是迷;佛菩萨那一念不迷,觉迷不二,妙就妙在这里。

  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千处祈求千处应,可以同时应,可以同处应,可以异处应。为什么?见性之人,就证了法身。大乘经不是常说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分法身跟圆满法身不二,证一分就是证圆满。这是《华严经》跟一般大乘经上讲的不一样,所以《华严》才叫真的,是真经、真说。为什么佛在其他经上讲的跟《华严经》不同?其他经对三乘人说的,程度不齐。对小学生就得说小学生的话,你讲大人的,他不懂;对中学生,得讲中学生的话。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不同,佛慢慢教。而《华严》不是的,《华严》就是把诸法实相圆圆满满的一下说出来,它没有次第。所以《华严经》一般人没法子听,听了他疑惑,他不能理解,不听还没事,愈听疑问愈多。不像大乘经,大乘经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好办!

  凡夫能听《华严》,那不是容易事情,他能听得有兴趣,真正渐渐听懂了,过去生中曾经学过,阿赖耶识里有《华严》的种子,这一生缘具足又遇到了,把阿赖耶种子又拿出来了。如果过去生中没有学过《华严》,这是决定不可能的。这是个根本的原因,同时这一生当中你又能发大心,发大心舍己为人,念念为苦难众生,念念为大乘佛法,总是希望正法久住,普度众生。你有这个心,你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一个心愿,自然你得一切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过去生中有《华严》的种子,现在得诸佛威神加持,你听了才有味道,所以这不是容易事情。《华严经》真听明白了,这一生有《华严》的加持,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品位大幅度的提升。如果你真能放下,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肯定有分。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方便土,这才叫什么?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一大事因缘」。

  你这一生,你是愿意成佛,还是愿意跟这些众生去计较?如果愿意成佛,那就不再计较,一切放下,一心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修清净心。你管人、管事,你的心不能清净;管人、管事还是清净心,你是菩萨再来,你不是凡夫,你是来度众生的。所以这个自己要很清楚。转凡成圣,我常常讲,效果在哪里看?效果在转命运,你念头一转,命运就转。你色相转了,你是菩萨相;你体质转了,你是金刚不坏身。不是说到极乐世界转,现前就转,一念,念头一生它就转,因果同时。所以佛法里表法用莲花,很有道理,莲花是因果同时,花没开的时候里面就有莲蓬,莲蓬里就有莲子,花一开莲子就熟了,所以因果同时。为什么不用别的花来代表,用莲花?就取这个意思。你心一念善,我们讲凡夫分别执着没放下,一念善,天宫里面果报现前;一念恶,地狱现前。不是死了以后才去,现在动一念,天宫那个地方,等于说你所居住的、享受的地方,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一个恶念,地狱里将来受苦,那也准备好了等你去。所以这种现象,实在讲《华严》是圆满的法轮,它讲得清楚,能信、能解、能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信解行证一生圆满,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末后一句「坚固妙,于轮围中,最在后坏」,这是说什么?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是佛在大乘教上常讲的三灾,三灾有大三灾、有小三灾。佛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五十一年,外国人讲法。中国人讲的不是这个,中国记载,今年是佛灭度之后三千零三十多年,我们中国过去祖师大德都用这个纪年。佛讲小三灾,这三千年来小三灾没发现,佛说这东西肯定有,但是现在小三灾的预兆我们看到了,小三灾是什么?战争、瘟疫、饥饿这三灾。战争佛讲七天七夜,瘟疫七个月七天,饥饿是七年七个月七天,佛在经上跟我们这么说法。这桩事情自古以来,讲经的祖师大德都没有给我们讲清楚,含糊笼统。从前人老实,老师不说,也不敢问;纵然问了,老师说唯证方知,你也不敢讲话,都老实。现在人不行,现在人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真不容易解答。

  我是三十年前第一次到日本去访问,去参观长崎、广岛,那是被原子弹炸过的地方,一定去看看,去凭吊。这一看之后恍然大悟,原来佛所讲的小三灾就是核武战争。日本被原子弹炸了之后,大概是第九年还是第十年,地上刚刚生草。所以七天七夜战争是核子战争,不是普通战争。瘟疫就是被辐射尘,核子弹的光照了之后,就得这个病。核辐射你要能够熬过七个月,就是半年这才能存活下来。多半被核辐射的光照了之后,半年都死掉,这是佛家讲瘟疫。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草木不生就饥饿,你没东西吃,就是七年七个月七天之后地上才长草。我们去的那时候地上长草了,他们告诉我们,我们这一想,佛在经上讲的小三灾。所以小三灾就是今天讲的核武、生化的战争,不是普通战争。现在全世界拥有核武的国家不少,这些原子弹加起来,听说可以毁灭地球两百次。所以这个预兆我们看到了,我们也知道佛所讲的小三灾是什么意思。但是小三灾并不能把地球摧毁,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摧毁这个可能,地球并没有毁掉。

  这几天我听说有个报告,说在太空当中,有两颗彗星爆炸了。这个报告我今天才看到文字,还没有看,我回去仔细把它看一下。这是佛经上讲的大三灾,大三灾是讲星球、星系的毁灭,太场系没有了,银河系没有了,这讲大三灾,那就很可怕。大三灾,佛说的是水火风,火灾烧毁初禅天,就是水灾可以毁坏一个小千世界,水火风,水灾可以淹没二禅天,风灾可以吹毁三禅天,四禅天没有大三灾。所以四禅天叫福天,福报大,也就是说定功深,禁得起贪瞋痴的考验,贪是水灾,瞋恚是火灾,愚痴是风灾。你看初禅不行,贪瞋痴到一定的程度他还受不了,二禅也不行,三禅也不行。到四禅这个定功深,只要你内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了,你就不受三灾。

  内心里面还有贪瞋痴,像我们现在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外面小小的风动你都受不了,你什么灾难都要受。到第四禅这个功夫,你才真正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就是外面境界不会引起你心里的贪瞋痴。你贪瞋痴断掉没有?没断。没断怎么不起作用?定功伏住,四禅八定是定功伏住了。什么人断了?阿罗汉真断。所以没有断,只是伏,佛讲这是世间禅定。三灾,世界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之后,它总是在轮回、在转,世界坏了之后空了,空了之后它又现前,又生、又成,成了又住,住了又坏,坏了又空,永远在轮回。这一个轮回叫一个大劫,成住坏空这四个叫四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

  「轮围中」,轮围是讲轮围山,轮围山我们看不见,佛在经上这么说,说六道状况,说七山七香水海,轮围山、香水海、须弥山,不是我们这个空间维次,所以我们见不到。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这个问题,他告诉我,须弥山决定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不在地球上,地球充其量是佛经上讲的一个洲,南赡部洲。现在我们从宏观世界里面来看,南赡部洲的范围一定很大,地球是南赡部洲,就是南方,须弥山南方一个星球而已。所以黄老居士认为,须弥山应该是中国古老天文学里面讲的黄极,黄极是什么?是银河系的中心。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这个说得我们有点能相信。因为佛讲太阳、月亮都是绕须弥山的腰,须弥山的形状像腰鼓一样;你看北方人家敲的腰鼓,两头大,当中小,这是腰鼓。而太阳、月亮都是绕须弥山腰鼓当中,它在这当中转,正好象现在讲的银河系,确实太阳是在银河系的边缘当中,绕银河系走。所以他说须弥山应该是银河系的核心当中,现在称为黑洞,这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也是过去古印度修禅定的人,他们见到的宇宙的样子。佛讲经随顺众生,佛是依二谛说法,这个要记住,随顺众生知识所说的,这叫俗谛;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那叫真谛。随俗大家好懂,教初学;随真谛那是教阿罗汉以上的,登堂入室的弟子,教菩萨的。《华严》是教大菩萨,不是教小菩萨,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不是小乘阿罗汉;换句话说,是法身菩萨,随真谛讲得多。所以须弥山在世界成住坏空它最后坏,坚固妙!

  下面简单介绍须弥山的形相,「高者,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度量衡的单位,量长度的,它有三种,就是大中小。一个小由旬合中国四十里,四十里是一小由旬;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一由旬八十里。普通人走路大概一天可以走八十里,一个大由旬,八万四千由旬这可以能计算得出。「入水亦尔」,它四周围是香水海,香水海下面也是八万四千由旬。我们知道佛经里面所讲的,很多是表法的意思,八万四千不是数字,代表什么?代表圆满。什么叫圆满?我们今天讲星球的构造,星系的形成,太阳系、银河系能够这样有秩序,这星系。小星系绕大星系,大星系绕更大的星系,在太空当中运行,这就叫圆满。小星系是小的圆满,中星系是中的圆满,大星系是大的圆满,它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可以望文生义,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

  「下据金刚,上邻空界,顶上纵广,量亦如之,独出九山,故称高也」。我们可以说它在大星系里面,实在讲它是个单位世界,在单位世界里面这最高的,其他的星系都不能跟它相比。用黄念祖老居士说法就能讲得通,我们太阳系是个小星系,在银河里面像太阳系这种星系太多了,都是绕这个银河,围绕着银河旋转。可是银河在太空当中也不大,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星云,星云都是属于银河系,有很多比我们这个银河系大得多的,也有跟我们这差不多的,也有比这个小的,佛法总说都说八万四千由旬。「下据金刚,上邻空界」好讲,不但上面空界,下面也是空界,四周围四面八方都是空界。佛经讲下方世界,《弥陀经》上跟我们讲东南西北、上方、下方,下方也有世界,这就跟你说了。下据金刚,下据金刚这个下应该是中心,星球的中心,像我们这个地球,地球的中心,地球是个火球,我们知道地球的核心温度很高,高温,高温里面决定是有金属,金属都融化了,这是地心。透过地心又到对面的表面,所以上可以说地球的表面,表面外面是空界,地心是金刚。这样的解释我们就不难懂,所有的星球、星系亦复如是,这是高的意思。可见得前面都是表法的。

  「十住之行,亦复如是」,这是我们真正要留意的,十住菩萨的修行就像须弥山一样的,所以用它来表法。须弥山说成十妙,十住菩萨也有十妙。须弥山是以四宝为体,你看十住菩萨,「闻思修解而为妙体」,四宝。这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要想入佛门,从哪儿进去?头一个闻佛法。闻思修解这个妙体,你可不能把它分作四个阶段,分作四个阶段那你错了。我记得我早年讲经,跟诸位讲过一个公案,那是事实,有个学生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我那个时候是总主讲。有个同学那天突然来找我,跟我说他听经听了三年,他说下次我不来听经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闻法闻了三年,我要回去想想,思。我明白了,他闻了之后,要做第二步工作「思」,想通之后再「修」,一定是循这个路。我就问他,今天这堂课你要不要听?他说今天要听,今天听完之后回去就不再听。我说好,我就在那堂课讲闻思修,什么叫闻思修,他弄错了。这是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小乘是戒定慧三学,菩萨是闻思修三慧。

  三慧是什么?就是戒定慧的慧,这个慧里面给你细说,就有闻慧、思慧、修慧,都叫慧,它是一次完成的。那我就说:你搞错了,你在这里闻法,你闻的是什么?你所闻的是佛学常识,你没有听懂,你没有入境界。听了三年自己以为学得不少、听得不少,回家去不再听了。回去做什么?回去胡思乱想,想完之后你就修,修是盲修瞎练,你不就全错了吗?什么叫闻思修?闻是接触,慧,戒定慧,你把前面戒定慧丢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你有戒、有定,慧开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闻慧,用这个做代表,是讲接触,不迷。思是什么?思是明了,用这个字代表一接触就明了。修是什么?修是破迷。这是菩萨的三慧。可千万不能误会,误会的时候你就错了,你在这里闻法,是道听涂说;你回去就想,叫胡思乱想;你去修行叫盲修瞎练,你到最后不是成佛,成魔!他听了之后,我再问他:下次要不要来?他说要来。全搞错了!所以学佛真的要按顺序,不按顺序是不行的,按顺序是什么?戒定慧。

  我们今天看到国内、海外,我看了这么多年,在家,十善业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佛法怎能不衰?换句话说,我们的修学都达不到佛所讲的标准。我们跟古人不能比,古人真修,他有戒定慧的基础。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没有接触佛法的,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修学,接受到道家的因果教育的熏陶,他有基础,那就代表小乘。所以他一进佛门,十善业他做到,很容易就做到了,然后受三皈五戒。这是过去一百年之前,佛教是这样的,所以在家、出家成就的人真多;现在没有了,原因在哪里?把基础失掉了。闻,真的是一知半解,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我讲得不过分!

  这个地方初住已经破了无明,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了,他还要闻思修解。所以这个闻不是听经,这个思不是用头脑去思惟,它是一次完成的,闻代表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思是明了、修是破迷,思是开慧,我们讲开悟,修是破迷,破迷开悟一次完成。这个解是解脱,不是理解,理解是在思的阶段,这叫解脱。三德秘藏里头,法身、般若、解脱,解是什么?烦恼解除了,也就是分别执着妄想解除了,没有了。脱是什么?脱离十法界、脱离六道,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这是十住菩萨的妙体,十法界里面来讲没有,这一定要懂。

  我们读了这个经,能不能做得到?说老实话,做不到,太高了。所以我们读这部经,好处是什么?了解,知道人家的境界,自己做不到。自己从哪里做起?持戒念佛,我们这一生就得度,不要忘记持戒。《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我们讲得很清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提心,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五句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我们没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反面是什么?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造轮回业,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佛的种子。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你决定逃不过因果定律。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常常劝人「真干」!不能干假的。真干没有别的,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真干就是放下,放不下那就是干假的。

  现在的佛教,修福的多,修慧的没有了。修慧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是修福,但是福报在哪里?如果你没有十善业,你的福报不在天上,天要修上品十善,你在佛门修的福到天上去享,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有五戒,你修的福,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你不失人身。如果这个也没有,中品十善没有,五戒没有,你有的是什么?贪瞋痴慢,那你在佛门修的福,你在饿鬼道享、在畜生道享,这些是享福的,真有福报。如果造的罪业重,先到地狱受果报,地狱出来之后再到鬼道、畜生道享福,你要明白这是因果定律。起心动念是因果,言语造作是因果,动个念头都有因果,何况还有言语行为?佛讲真话,都苦口婆心劝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说的。不能吃苦不能成就,你有享受的念头,你贪瞋痴没放下。真的贪瞋痴放下,什么都随缘,随缘的心清净,为什么?你没有执着、你没有分别,你才能随缘。有分别、有执着,你怎么会随缘?不可能的事情,那叫什么?攀缘,攀缘是轮回心。所以人超越轮回,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的同学,可以说每个人过去生中,《金刚经》上所说的,你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学佛,这讲你过去世的善根。你过去世修了多久?你能够听《金刚经》,你能够听《无量寿经》,能够听到《华严经》,你过去是无量劫种的善根。无量劫为什么还搞成这个样子?原因就是放不下!这一生当中还是放不下,还是老样子。但是老样子要晓得,来生能不能得到人身?你今生所修的,够不够中品十善的标准?要是不够中品十善的标准,那三途去了,三途进去容易出来难,你自己一定要晓得。饿鬼道跟我们最近的,也最容易去的,贪心变饿鬼。饿鬼道的寿命,饿鬼道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有时差,不一样。鬼道的寿命至少是千岁,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你去算算。你总得在那里受满了,然后你要到畜生道去还债,债得还完,那真的经无量劫又到人间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闻到佛法。

  如果你真的把这些事情想通、看透了,我相信你什么都放下,认真学佛。这种永脱轮回的机会千万劫难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你遇到了你愿不愿意把它抓住?真正抓住,跟诸位说,修行需要多少时间?三年、五年就够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三年、五年是决定得生,生到净土你就成佛了。你要到世间来,应以天王身得度,你就现天王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你就现大富长者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还想什么!你现在是凡夫,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你有八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你在这个世间,人生百岁实在讲一瞬之间,几个人觉悟?几个人真的明白?修福,几个人懂得修福?几个人真的在修福?所搞的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明眼人看在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你,说你什么?说你得罪你了,你不会接受,你还说别人胡造谣言,胡说八道。所以说真话的人少了,没人说真话。

  这个妙体,你看妙体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有体当然有现相,「四德八圣以为妙相」,这用须弥山来比,所以这才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四德是「常乐我净」四净德,这四德凡夫没有。「常」是什么?永恒不变。我们现在天天衰老,有生老病死就无常,青春不能永驻。天人化身青春能永驻,但是他有死亡,他不能不死。我们在佛经上看世尊给我们介绍,像忉利天,忉利天人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是快乐的,寿命到的时候前七天马上就变老,所以他那个衰老衰得很快。平常不会,体质就变了,五衰相现前,五衰相一现前,他的寿命只有七天。可是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这七天是我们人间七百年,他就死了。死了不会往上升,往下堕落,往上升他没有五衰相,很麻烦的事情。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真的放下了,好好用功,把握时间。而对于护法生真正感恩的心,护法提供我们道场修行;没有人提供,你修学的困难就多了,障碍太多了。可是你要晓得,道场是无常的,世界是无常的,所以你要非常的珍惜,有一天要真干一天,有一年真干一年,而且一定要有克期求证,三年到五年我真的成就。成就之后你要是有缘,跟众生有缘,跟佛法有缘,发心护持佛法你是再来人,你不是凡夫,你智慧开了,你知道怎样护持,你不会犯过失。你弘法也好、护法也好,你是菩萨再来,你生死自在,即使有什么灾难来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往生,你不会有恐怖,你心是清净的,你心是定的。古今许多大德都给我们做了示范,三年、五年决定成功,为什么不干?这就等于闭关修行一样,我闭三年关、闭五年关,出来之后再护法,菩萨!生死了了。那你真的是大慈大悲,留下来为苦难众生服务,绝对没有自己,有自己一念私心你是凡夫,你成就不了。你真是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你来救苦救难的,所以他常。

  「乐」,永远没有苦,八苦、三苦都没有,这叫真乐。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内里面的烦恼,妄念纷飞,这个没有了。三苦是讲苦苦、坏苦、行苦都没有了,超越六道,六道里头都有,你超越六道,这是真乐。「我」,我是自在的意思,你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你跟自性相应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常乐我净谁有?最低限度阿罗汉,菩萨更不必说了,六道凡夫决定没有,这是四德。八圣就是小乘四果四向八个果位称为八圣,也能够讲成八圣道,就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里面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那是从法门上来讲的,妙相!「四辩为色」,四无碍辩才,这在前面都介绍得很多,无碍的辩才是你的色相。

  下面讲妙德,「令物解同」,物,它不说人,说人只有人道,物的范围大了,包括九法界众生。你有能力帮助九法界苦难众生,能够理解诸法实相,你所能了解的,你都能帮助他,教导他们,这是解同。「虽同众音,自智不变」,众生言语不相同,人类的言语就不一样,畜生、饿鬼言语亦复如是,都不一样。但是你不必学,你到这个境界自然就会了,什么人给你讲话你都听得懂,你也能够用他的语言跟他两个交流。自智不变,自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智慧怎么现前?智慧从定中现前。只要你心不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现前,不要学的。六祖大师没有学过《楞严经》,他讲《楞严》;没有学过《大涅盘经》,他讲《大涅盘经》;没有学过《法华经》,他讲《法华经》;没有学过唯识,他讲《唯识论》。你看《坛经》里面所说的,讲得多精彩,什么原因?自性般若现前,没有一法他不通。如果世间人学哲学的问他,他跟你讲哲学;学科学的问他,他跟你讲科学。为什么不真干?为什么要做个迷惑颠倒的人?你要晓得,迷惑颠倒是多可怜、多么可悲。

  「八法不动而为妙德」,八法就是常讲的八风,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为什么?因为你深深的明了外面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的看破,你怎么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还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你是迷在虚妄的境界里,迷在假相当中,完全不了解。古德形容六道凡夫起心动念造业受报,如同春蚕结茧,自己束缚自己,你的苦难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作自受。佛在经上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自作的,真可怜,没有别人给你。这讲妙德。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那就是你真放下了。我们常讲得很简单,自私自利放下没有?名闻利养放下没有?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没有?贪瞋痴慢放下没有?我讲了多少年了,几十年了,这十六个字是我们学佛最初的障碍,头一道关。这个关不能突破,无论你怎么样苦修、勤修都没有入门,都在门外。

  老师劝我们,我们要真干,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第一天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而且还嘱咐我认真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真干!那时候对于这两句话,甚深的奥义不懂,只懂得表面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什么?放下什么?放下身外之物,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过最简单的生活。真的,差不多五、六年的时间,出家的缘成熟了,我出家的时候真是一无所有,身上一分钱没有,统统放下。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一床很薄的三斤重的被子,有个被单,没有枕头,还有个小蚊帐,我全部财产打个小包袱,背在身上就走了,什么都没有了。一生喜欢读书,书统统捐赠给慈光图书馆,那个时候我有一套《大藏经》,都捐了。

  我的另外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抗战时候他是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我在学校念书念初中,到台湾又见面了,他也跟李老师学佛。看到我把东西全部都捐掉,他跟我说「你学佛,这经书应该要留着」。当时我年轻,说了一句很冒失的话,不应该用这个态度来说,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一心一意学佛,我相信我想要什么书,一定会有三宝加持,我会得到。」老师一听没话说。以后真的果然如此,心想事成,想读什么书,都有很好的版本,都有人送来。所以要真干、要真学。年轻的时候我知道寿命很短,我又不求长寿,所以我就定了期限求往生,一定在四十五岁之前,四十五岁寿命没有了。四十五岁那一年生一场病,病了一个月,寿命到了,不看医生,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念了一个月的佛求往生。一个月之后,病好了,这个关口过去了。

  我那个时候同时有两个同学,同参道友,我们同年寿命都一样,算命说我们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记得二月间,法融法师走了,五月明演法师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晓得我要走了,三个人。到最后我没走,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去想,好了就继续讲经。这样子好象是二、三年之后,在仁王法会里面,我讲《仁王经》,遇到甘珠活佛。甘珠活佛非常亲切的告诉我,他说「你这些年讲经的功德很大,你的命运转过来了,过去我们在背后常常议论你。」我说议论什么?「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短命,没有福报。」我说这个不需要在背后,当面可以说,我说我很清楚。

  他说「你这些年讲经功德很大,你不但很长寿,而且有很大的福报。」他老人家说,我是姑妄听之,没有在意。他第二年他就往生,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他大概大我十岁,我那时候四十几岁,他五十多岁,大概大十岁的样子。这命运可以转,我也没有转命运,自然的,自自然然的就一切随缘,绝不攀缘,也不想长寿,总是把自己这当作一种任务来看。有寿命多替佛教做点事情,没有寿命就赶紧往生,这个才自在。世间没有一样值得留恋的,就是弘法利生都不可以留恋,都要随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前面我们学到第二段「释名」。前面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妙高山,就是须弥山。介绍完之后,说十住菩萨,「十住之行,亦复如是」,我们就晓得,这里表法的用意,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学到第四个小段「妙德」。今天接着看第五段,「七支奉戒,金山围绕,七识流转而为海印」,这就是眷属妙。七支,什么叫七支?在三十七道品是讲整个修学的纲领,大小乘都包括在里面,尤其是天台大师跟我们讲的藏通别圆。讲到戒律,七支还是说到根本的戒律,根本戒律是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七支就是讲的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做人的根本。

  一切经里面都说,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实在讲,下品并不是说他行善不得力,不是的。他修善的功夫,十善的功夫真正是上上品,为什么变成下品?实在是跟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意思相通,不谋而合。你看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这个人他的才华如周公之美,周公是圣人,是夫子心目当中最崇拜的一个人。这个人他的才干、才华像周公一样,可是怎么样?他有个毛病,就是傲慢、吝啬,「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这就说佛门也不例外,修十善业道,他傲慢的习气没断,好胜的习气没断。现在讲竞争,竞争不是好事情,竞争是属于傲慢。修善积德,他为的是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他得不得福报?得福报,得大福报,这是阿修罗跟罗剎,到这一道去了。那真的是修上品十善的阿修罗,阿修罗王;中品十善的,阿修罗王底下这些干部,他的大臣;真正是下品十善,那阿修罗的喽啰。属于这两道,阿修罗跟罗剎道去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如果有骄慢、骄傲,有吝啬,吝啬就是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贡高傲慢没有放下,你即使是修十善业道,奉持戒律,戒律守得很好,不是佛道,这个要知道,你的路走错了。阿修罗、罗剎统统称为魔道,你不是成佛,你是成了魔。这桩事情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在世,很多,不是少数。佛教我们从根本修,你想想看,这个意思多深。

  这一节是讲眷属妙,佛的眷属,佛陀的眷属有菩萨、有阿罗汉。最下面的修十善业道,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这是佛眷属。我们今天受了三皈五戒,是不是佛的眷属?你就想想,七支你有没有做到?七支是举的十善业,十善业要没有做到,受三皈五戒不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佛弟子,这一点我们要懂。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实在说不是做不到,是我们不肯去做,不愿意去做,不想去做,所以你做不到。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一切法从心想生」,作佛都能做到,做一个三皈五戒的学人,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太容易了。作佛好比是博士班的毕业生,博士学位,三皈五戒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哪有做不到的?有人说:我很想做,做不到。你的想不是真的,为什么?真的一定做到,你想不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想做到。

  可是我们中年以上的人,是有困难,困难在哪里?习气养成,谚语所谓的,习气,从小养成不良的习气,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从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这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祖先不是如此,中国是最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五千年来到清朝末年,一般人从小父母教。我们传统教育疏忽、丢掉不过一百年,一百年不能说长,也不算短。所以不但我们不晓得,我们的父母不知道,我们的祖父母也不知道,大概要到曾祖父母他们才知道。学什么?学《弟子规》。你看《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跟十善业道去比较一下,十之七、八都是十善业道的意思。你把弟子规做到,十善业道你就可以打七、八十分,有七、八十分的基础,努力一点就可以拿到满分。这桩事情我们这两年,通过在庐江汤池做的实验,证明人民是教得好的,而且人民是非常好教的,不难!问题在什么?没有人教。所以我们认真学习不难。

  你看看汤池我们开学的时候,我要求老师们要先做到。不做到不能教学,你教了别人不相信,所以你自己要先做到。你如果要你家里面儿孙好,你要做到,为什么?上行下效。你的儿孙看你,你是他们的榜样,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要正才行。我要求老师们四个月做到,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我非常感激,真难得。这些老师他们的基础,是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有教小朋友的经验,我限他四个月,他两个月做到。我们现在想学,我叫你四个月做到,你八个月能做到已经不错了,你根扎下去了。有这个基础,你再好好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我相信有一年半的时间,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了。这三个根扎稳,你是圣人、你是贤人,你是佛、你是菩萨。基础奠定了,凡夫作佛不难!难,难在你不肯做,你愿意搞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的,「迷唯一念,觉止一心」,这就说明,十法界、六道轮回从哪来?迷了。什么迷了?念头起就迷,有念就是迷,无念就是觉。我现在什么念头都没有,你还不觉,为什么?你还有个「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念头没拔掉,那还在迷。真正一念不生,心地清净光明,放光,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是相同的,你成佛了。跟六祖惠能大师半夜听五祖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跟那个境界相等。那是佛境界,那个境界成佛了,这不能不知道。佛法知难行易,你对于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个难,太难了;但是修行容易,只要你肯放下。所以放下是好事,不是坏事。现在一般人把放下看作坏事,放下不是好事,我把名放下、利放下了,好,名利都是你的,好象对我损失太大了。其实不然,我名利放下,你都收去了,你在搞六道轮回,我超越十法界,你有没有想到这里面的利害得失?

  佛门有句话说,你要害那个人,你就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为什么?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那真叫害惨!这个话祖师说的,不是假话。你愿不愿意做住持?愿不愿意做当家?好象没有人不喜欢做。可是怎么样?你坐在这里管人、管事、管钱,你脑子里有这些东西,道没有了。所以美其名,恭惟你一点,你修福,这修福是恭惟你,给你讲假话。如果跟你讲真话,你护持这个道场,如果要是不如法你堕三途,你在造罪业。你造罪业没人告诉你,没人敢讲你,为什么?跟你说了你会生气,你不但不感激,你还跟人家结怨恨。真正聪明人不说你,看到你堕落也没法子,救不了你。佛都救不了,人怎么能救得了你?这是你自作自受。

  我这一生很幸运遇到韩馆长,她统统包去,所以我什么都不管,心才能在道上,才有这么一点成就。可是我这一点成就,她也得到利益,为什么?她的护持真正有一个成就的人,所以她没有堕三途,她生天!你护持,你底下将来能出几个真正觉悟的人,那你就有福报,你也不会堕三途,这个福报会帮助你生天。如果你底下所护持的,没有一个能出来,都是庸庸碌碌的,那你问题严重了。见了阎罗王,阎罗王会问你,你护的什么法?所以不懂戒律的,那没有法子谈,懂戒律的人知道。我们这一生,佛说得很多,得人身闻佛法,你的目的何在?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不论宗派、不论法门,佛领导我们、带我们走的路就是一条,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离苦得乐。哪里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苦,离苦是离十法界,那真的是离苦得乐。

  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方便法,不是究竟,脱离六道轮回,就是告诉你,你永远不会堕三恶道。你在六道里面,虽然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到了还是要堕三途。所以佛讲三界统苦。脱离六道,这是小果阿罗汉,不是大的果报,小果,就是告诉你说你不堕三途,你不再造贪瞋痴。贪瞋痴慢疑断掉了,不是伏断,是真断。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修什么?就修这个。你还要争名、还要争利,这是跟佛教诲一百八十度的违背;佛叫你把它摆脱掉,摆脱掉你成就了。你还天天在争,你争这些东西就是增长贪瞋痴慢,疑在其中,你对世出世法都怀疑,所以你才搞贪瞋痴慢,分别执着严重的在增长、在提升,这就错了。你不是佛的眷属,你是魔的眷属,修得再好,积功累德做多少善事、善行,你是阿修罗的眷属,你是罗剎的眷属。简单的来说,佛是以清净心为宗旨;罗剎就以好胜、好强、竞争,以这个为宗旨。我们要学佛,就要把这些不善的习气统统淘汰掉。

  在今天的社会,你这样的做法,一般人看到,你这个人没出息,阿Q精神。我就是这个例子,初学佛的时候处处都让,总是吃亏,出家之后也是如此。所以我的朋友、同学、认识我的人,出家之后包括悟字辈的这些同修,他们怎么批评我?净空法师只会讲经,除了讲经之外他一无所能。一生都受别人摆布,都被别人控制,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我是这么一个人,他们批评得一文不值。到这么多年来,慢慢的对我有了点信心,看出因果报应上的一桩事情,那就是什么?吃亏有福。你们处处占便宜,我处处吃亏,吃亏的人后福无穷,这些人他们看到了。难得,现在对我另眼相看,证明古人讲的「吃亏是福」。你不肯吃亏,福报从哪来?有些人这福报是前生修的,我前生没修福,我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学佛之后修的,没学佛之前不知道!

  这个也很好,给大家做个样板、做个样子,你细细去观察。我这一生当中,观念里头没有道场,一生不要道场,我知道我是凡夫,我要是搞一个道场,我肯定堕三途。澳洲这个道场是不得已而建的,这大家晓得,我们离开台湾之后,有二十多个悟字辈的同学跟着我,没有人收留,没有依靠,这建个道场给他们,建好就想交给他们。但是在国外人地生疏,我年岁大,讲经的时间长久,还有些人能信得过、能支持我,所以学院挂个名,他们好办事。实际上只是挂个名而已,什么都不管;你要叫我管事,我名也不挂,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十善业道要特别重视,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真正现在我们想到这几年在这里提倡的,要从《弟子规》下手,要从《感应篇》下手,然后才到《十善业道》。如果你不从这个顺序,你专修十善业你学不到,你没有根。中国历代在家、出家学佛成绩辉煌,靠什么?靠儒释道三个根,你想把这三个根舍掉,无论是修哪一家的都不会成就。充其量像从前李老师所说的,你成就世间人所谓的学者,不是学佛,也不是学儒,也不是学道。你搞的是佛学、儒学、道学,搞这个东西,成就再大,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最后就是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李老师说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真正修道人一定要以释迦牟尼佛做为榜样,他老人家你看看,开悟之后,三十岁开始教学,就是讲经教学,七十九岁走的,一生没有道场。走的时候在野外树林里头往生的,不是在房子里头,这就是告诉我们舍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一丝毫留恋,我们学佛要以他老人家为榜样。我学佛第一个出家老师章嘉大师,他就告诉我学释迦牟尼佛,所以第一本叫我念的《释迦谱》、《释迦方志》。我们对世尊有了认识,知道他一生的行谊,产生真诚的恭敬、仰慕,真放得下。

  「七支奉戒」是因,「金山围绕」是果报,像前面讲的七金山、七香水海,果报。「七识流转而为海印」,七识是前七识,这不单讲末那,末那、意识、前五识流转在十法界。海印是什么?同时,海印是没有先后。印,像中国人印信盖印,你看印章上很多字,一盖下去统统现前,没有前后。你书写的时候有前后,盖印没有前后。转八识成四智也没有前后,也是一剎那当中,这是华严教义。「第一义天,依持而住」,大乘教里面讲天,有讲五种天,五种天最后一个是第一义天。第一义,着重在义,天是比喻高,最高的,第一义天是最高,没有比这个更高。那就是佛陀、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这称第一义天。所以大乘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可以称为第一义天。第一义天里面,也就是见性的人,见了性的人,我们常讲四桩事情,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他真的得到。六道里面包括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有生老病死;四圣法界里面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他没有了,有变易生死。到这个地方,生死没有了,初住以上没有了,见性了。

  在佛陀教学目标里面,目标就是大家常念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学佛学什么?就是要求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可以翻,不是不能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为什么?这是佛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你所求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各个人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在因为你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在六道里,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染污太严重,真的是想放下没有办法放下,佛有方便,佛教我们慢慢放。这章嘉大师以前教我的,不能一下放,慢慢放,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只要你肯放就有进步,就慢慢提升。像爬楼梯一样,这是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跟章嘉大师教的是一个意思,像上高楼爬楼梯。顿悟不是爬楼梯,像现在讲坐电梯上来,他不是爬楼梯。可是方老师没有用电梯比喻,方老师说他有本事,一跳就上去,一步就上高楼了;你没有那个本事,不行。你能不能十层、二十层的高楼,你在底下一下就跳上去?那要功夫,你没有那功夫,那我们爬楼梯。

  此地讲「第一义天,依持而住」,就是破了无明以后他们的住处,他住在这个地方是不生不灭、不老不死,这就是大涅盘的境界。惠能大师住在这里,所以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本来没有生灭,生灭尚且没有,哪来的老死?「可以神会,非情能升」,你可以能体会,情就是情识,也就是烦恼,你还有烦恼习气,你上不去。可以神会,我们一般讲解悟,你在佛法有长时间的熏修,跟你讲你能懂,你能体会到几分,这就很不容易。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你能看破,你还不能放下。从前李老师讲经常常讲,世间人不能成就,好象经听得很多了,甚至于他也会讲经,也能上台,说看得破、忍不过,放不下。名闻利养现前还是不行,他还是忍不过,这就是他不能彻底放下。彻底放下,在佛法里说大英雄,英雄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称之为英雄。所以非将相之所能为,将是元帅、将军;相是什么?是总理、是宰相。他们做不到,他们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你能把名闻利养给放下,真英雄。我们供佛的大殿叫大雄宝殿,雄就是英雄,大英雄宝殿。大英雄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是什么?是放下。别人放不下,他能放下,放下本来是佛。

  下面说「不离本处,遍应十方」,这一会是在须弥山顶。前面一会第二会是在菩提场,菩提场上释迦牟尼佛在那边没离开,可是天宫的天人他们有感,佛同时应身。忉利天宫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我们人间是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场,在我们人间讲经说法,不离本处升忉利天。清凉这句话说得好,不但升忉利天,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他同时都应,遍应十方,这是神通广大。这种能力,佛说一切众生各个都有,一点都不希奇,为什么?自性。你只要见性,性没有时间,性没有空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我们凡夫是受了时空的限制,出不了时空的范围,所以有先后、有此处、有他方,必须离开此处才能到达彼方。见性的人不需要,为什么?性无穷大,没有边际。就好象我们现在用的网路、用的电视一样,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这个地方跟大家一起学《华严》,在整个世界,在这个时候你只要打开频道都能收到,也是遍应十方没有离本处。不过我们还是受这些机械的限制,自性里面没有这些机械限制,它是自然的应现。

  这桩事情很像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同样的一杯水,每个人对着它,统统都应。没有人呢?没有人还是有应,为什么?自然环境里头有磁场,它还是应。这个感应是自然的,没有原因,没有理由,有感就有应,感应是因果。所以因果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迷的时候有,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悟的时候还有,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时应现,没有先后,没有彼此,这桩事情唯证方知。我们现在是从经上听到佛这么说,佛说这些话终极的目标,希望我们自己亲自证得。什么时候我们不离本处遍应十方?应当学,放下执着你就能遍应十方,应的范围不大,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千世界。在我们听起来,小千世界也不得了,小千世界多大?一千个银河系。你在一千个银河系里面,你不离本处遍应十方,这是阿罗汉。菩萨能力就强了,菩萨能力能不离本处遍应十方,那个十方是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不是一千个。阿罗汉是一千个银河系,菩萨是十亿个银河系。初住菩萨到佛,就明心见性,那就没有数量了,遍法界虚空界。

  学佛,诸位要记住,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最后的目标是什么?统统是明心见性。我们在此地娑婆世界,这个环境不好,没有好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修学非常困难。世尊为我们介绍有好地方可以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换个地方去学习,到那个地方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而且就是时间不需要很长,就达到明心见性。所以到极乐世界不是去享福的,到极乐世界去证明心见性,是为这个事情去的。见阿弥陀佛,你就晓得我见阿弥陀佛,我来干什么的?我来要学成佛的,我到极乐世界是来作佛的这就对了。就像六祖当年到黄梅见忍和尚,忍和尚问他:你到这个地方来,你想学什么?他说:我要作佛。他来作佛的,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去作佛。

  下面说「映蔽佛日,及菩萨月,而成涅盘生死昼夜」,佛日、菩萨月都是代表教学。要知道佛菩萨的示现,佛菩萨的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普度众生,统统叫方便法。所以佛在经上讲得很好,「佛法因缘生」,因缘生就不是真的,你要明了。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不可以执着。你学佛法,你执着了,执着就变成所知障。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学教,要用什么态度?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就教你听经学教把分别执着放下。你有分别心、有执着心,你学不到,你所学的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如果你不执着、不分别言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着言语、不执着文字、不执著名相,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去想,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一研究是第六意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全是自己的意思,看经望文生义;听经亦复如是,随着音声生义就错了。你所生的全错了,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由此可知,佛言语文字是什么?是做个桥梁。我们所谓这个东西是指路牌,指示你的方向,不是目的地,要懂这个意思。把指路牌当作方向,错了,自古以来犯这种错误的人,不计其数,太多了!《华严经》在哪里?这经本是《华严经》,错了,这哪里是《华严经》!真正《华严经》在哪里?自性华严,唯心华严,那是真的。可是我们学习,我们中下根性的人要依佛的方便,依靠佛的方便慢慢的契入到真实,就是一面学,一面要懂得放下,不要执着,你才有悟处。悟处也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所以说你心有体会,可以神会。

  「成涅盘生死昼夜」,涅盘没有生死昼夜,这句是说你成大般涅盘,这是正说;另外一个衍生的意思,有涅盘生死昼夜,那是什么?你的应化身,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不离本处遍应十方,你在天道随顺天道,随顺天道的生死昼夜,你在人间随顺人间,我们现在讲时差,你在哪里你就随顺那个地方,随顺那个地方的众生。我们现在一般讲此时此处,在这个地方应化随着这个地方的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印度,随顺印度众生的生死昼夜,他有没有生死昼夜?没有。示现是不是装着做?没有,没有装着做作。也就是说世尊的示现、诸佛如来的示现、法身大士的示现,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就堕落,那不是示现,为什么?起心动念迷了。这个道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认真努力去学习,这叫真学佛,这叫真的回归自性,真的回头。我们得走我们的路,决定要奉持禁戒,这是世尊最后的遗教,在《涅盘经》里面讲的。如果说把戒律废除、戒律舍弃,决定不能成就;已经成就的人,诸佛菩萨没有不严持戒律的。为什么?给众生做好榜样,就是大慈大悲,就叫普度众生。你不能给众生做不好的榜样,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严持戒律,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的心,没有一个妄念。自自然然,往上面说,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从下面讲,跟一切众生也感应道交,这是真正学佛,真正在行菩萨道。

  下面讲生果妙,「生教行果而为妙树」,这些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这是讲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十方世界,自自然然生教行果;教是言教,行是身教,果就是把因果报应做出来给众生看,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三转法轮。对于上上根的人示转,一指示他就明白,像惠能大师那种人好教,几句话一说,他就开悟、他就证果,上上根人。对中根人,你指示他,他还不懂,必须苦口婆心的劝导他,那就是行教。劝人是一定要做榜样,用行动慢慢叫他看到,他觉悟。对于钝根的人,劝他,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能接受,怎么样?果。果是什么?拿果报作证,现在人讲要把证据拿来,真正把证据拿出来,你相不相信?这些都是能够得度,都是有善根的。

  如果说证据拿来还不相信,佛法讲那是一阐提的众生,一阐提是什么?没善根,佛来了也度不了他,他还是不会接受的。但是一阐提现前不能得度,将来还是会得度,为什么?教行果他接触到,接触不信没有关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大乘教的种子他种下去了。你现在不相信,你造种种业,你受种种报,报受尽之后,以后再得人身会遇到大乘,你相信,为什么?阿赖耶识有种子。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得度,一阐提有佛性,「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顽石也承认。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它不叫佛性,它叫法性。

  见性的人,不要说见性,就是说把执着放下的人,执着放下没有见性,阿罗汉,就能够跟天地万物沟通。实在讲,我们一切众生跟天地万物也是息息不住的在交流,有感应,但是妄想执着太严重,你没有觉察到。不是没有觉察就没有感应,有,没有觉察还是有感应。这与清净心有关系,心愈清净你能够觉察到感应,跟天地万物的感应,跟诸佛菩萨的感应,跟一切鬼神的感应。因为它是一体,怎么会没有感应!所以你逐渐的往上提升,你生活的境界不一样,渐渐扩大那才叫受用,佛经上讲的境界。我们今天很可怜,被烦恼习气严重的拘束,我们的生活圈子太小,苦不堪言。如果放下执着,圈子就大了,你的生活范围一千个银河系,在一千个银河系里面,你想到哪里立刻就到,不需要交通工具。见性,那个大自在你就可想而知,遍法界虚空界。

  下面讲第九资具,「世界初成,菩萨先出,为众生现种种资具」。世界有成住坏空,现代的天文学家借着高科技的手段,把望远镜装在无人驾驶的太空船上,发射到太空。二十多年前发射出去的,现在距离我们地球有几十亿公里,要用公里来计算。我们看到一张照片,在柯尔报告里头,他选择了一张,我们看到,在银河系里有个小点,蓝色的,那就是地球。是我们太空船距离多少?距离四十亿英里,距离地球四十亿英里拍摄下来传回来,你看到一点点蓝色的星。如果我们不需要用交通工具,比它更圆满,你能够生活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个星球上众生有感,你就会在那里现身。不是说到那里去,没有来去!为什么?法性遍一切处。相是什么?相是性变现的。性就像虚空一样,实在讲虚空还是自性变现出来。

  我们现在用简单的比喻,性好象什么?好象电磁波,我们在这里讲经用电磁波传遍在虚空,在地球上无论你在哪个地方,你有接收的设备,频道按下去,画面就出来了。是不是我们这个画面从此地用电磁波,有距离传到那边?好象是有,实际上没有。因为电磁波已经传遍整个地球,外太空还达不到,这个地球,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接收的设备就能看到。当你见性之后,你的自性是遍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的万法,能生万法。这个虚空无数的星球,星球里面有各种不同的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有分别执着也能有变现,小通,小小神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神通,这神通叫德。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能现的是德,所现的是相,智慧遍法界虚空界,德能遍法界虚空界,相好遍法界虚空界,有缘就现,没有缘不现,不现不是不在。什么叫缘?感,众生有感,自性它就现,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世界初成,就有众生移居到那个世界,移民一样,与那个世界有缘的众生,他自然就到那里去了。可是众生还没去的时候,菩萨先去,为什么?菩萨知道那批众生要到那边去居住,菩萨在那边先替他们安排,现种种资具,就是他所需要用的、生活的都给他准备好。在很多宗教里面说神造世界,大概就这个事情。譬如我们地球,这个地球形成的时候,菩萨先来,地球上还没有人,他先来,早就给你安排好。这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将来人在这里居住,他就能运用这些、采用这些。可是现在的人不知道爱惜大自然,随着自己的意思还要糟蹋大自然,破坏大自然,那麻烦就来了,这世界就会毁灭。世界的成住坏空也不是自然而然的,是众生的业感,这个要懂得。众生心地善良的时候,这个世界是成住;众生心行不善,这个世界就坏空,离不开因果。

  「世界将坏,菩萨后没,为说上定,令免三灾」。这有道理,真叫慈悲到极处,世界将要坏的时候菩萨最后走;换句话说,菩萨先来,菩萨后走,佛菩萨没有不在世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不在了,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怎么样?没走。我们现在明白了,佛菩萨是法性,他没有来去,这就是缘现与不现,缘成熟的他现了,缘不成熟的他不现,不是他不存在。好比我们收看电视一样,我们频道按下去,这就是缘,画面现了。我们再按一下频道没有了,不看它就没有,不是它不在,诸佛菩萨的示现亦复如是。我们迷了,迷了把自性变成什么?变成叫灵魂,灵魂是怎么有的?执着有的。你执着要是没有了,放下了,灵魂就恢复,恢复什么?恢复叫自性。我们佛讲灵性,就不是灵魂,迷了叫灵魂,悟了叫灵性,灵性遍法界虚空界。灵魂在法界虚空界横冲直撞,自以为是;不知道我,我是遍法界虚空界是我,真我。迷了之后,只把这一点点东西认为是我,这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

  世界将坏,这也是个缘成熟,有很多众生警觉到世界坏了怎么办?我到哪里去?佛菩萨趁这机会,来帮助你,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脱离将要坏的世界,坏的世界是什么?三灾。三灾是大三灾不是小三灾,火灾、水灾、风灾,水火风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贪瞋痴来的。瞋恚是大三灾火灾的因,如果这个世界上众生瞋恚心都很重,这个世界毁灭了,被火烧掉了。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居民瞋恚心很严重,你看明显的,地球上的温度上升。科学家的解释,是从相上说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从性上讲的。相不能解决问题,现象是果,性是因,如果我们居住地球上的人,都能够把伦理、道德、因果找回来,都能够遵守,「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地球上的温度又会降低。瞋恚灭掉,火灾就没有了;贪爱放弃了,不再有贪婪,水灾就没有;不再愚痴,风灾就没有。不再竞争,地震就没有,竞争是心的不平,就是傲慢。地震就没有。佛从性上讲的,真的,只有佛法能救一切苦难众生。

  佛是说过世间人有共业、有别业,这个地区要受三灾,但是这里面也有好人,也有真正能放下的人他不受。这些人杂居在一起,所以使这个灾难缓和了,是有灾难,降温、降轻了,没那么严重。要看如果断贪瞋痴的人愈来愈少,就是修戒定慧的人愈来愈少,具足贪瞋痴的人是愈来愈多,这个世界上灾难就逐步上升、逐步的扩大。我们就晓得,怎样化解?提倡教育,帮助人觉悟。教育没有别的,帮助别人觉悟,了解事实真相,贪瞋痴慢对自己决定没有好处。人内有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这三种严重的病毒,外面有诱惑,五欲六尘诱惑勾引你里面的贪瞋痴,你就很容易生病,病从哪来的?病从这么来的。里面把贪瞋痴息掉,外面虽然有诱惑,诱惑也是病毒,外面的,你不受影响,你不受它的诱惑,这里面产生不共业。如果你有智慧高、福报大,你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虽然造种种不善业,沾你的光,不是没有灾难,灾难减轻,灾难缓和。你要是离开这个地方去了,舍弃这个地方走了,这个地方灾难就多,灾难就严重,就这么个道理。

  你就晓得,你一个人修福,你一个人放下,虽然自己提高,这提高是你的性德提升,同时你也修了大福报,为什么?因为你的善能够跟这个地区人的不善冲击,把他们的不善降温。这利益一切众生,众生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你到一定的程度,那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原来自行就是利他,要利他决定要自己修行,自己不修行不能利益众生。这个世间,《坛经》上讲得好,苦难众生福不能救,你有大福报,你发大财,你把这财布施给他们,你救不了他的苦,你化解不了他的灾难。怎样能够真正救他化解灾难?你自己好好修,你是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大家都沾光,道理在此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财富能解决问题,也不是你的权位能解决问题,是你的德行,是你的智慧。

  佛菩萨的德行、智慧,统统都用在教学上,释迦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一不如是,他都在教学,再看世出世间的圣人亦如是。然后你就晓得,我们在世间要成就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事业,是什么?是教育,教学相长。我遇一个人教他,两个人也教他,只要跟人见面都教他。而且教人最重要,首先你要肯定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可不能轻视他,他造极重的罪业要堕阿鼻地狱,你还是尊重他,为什么?他本来是佛。他为什么造罪业?他迷失了自性,堕地狱是他的果报,他自作自受。我们帮助他,尽自己的心,他能信、能解、能行,他就回头,他真的得度;他不相信、他不懂、他不能行,你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还是真的帮助他。

  所以佛教菩萨,菩萨跟一切众生接触,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讨厌我,我赶快避开,他很欢喜。这个避开不是怕他,是不让他生烦恼,大慈大悲。因为他生烦恼,对他是很大的伤害,他起了怨恨,看你就不高兴,那个怨恨是地狱因。我回避,不让他生气,他就少堕一次地狱,真慈悲。世间人不懂,佛菩萨清楚,我们如果不深入经教,我们对于佛菩萨的用心、弘愿、大行,就完全不知道。说这些,都是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至于佛菩萨在一真法界,那没法子,不能体会,也说不出。到你功夫渐渐往上提升,你渐渐契入,所以这个地方可以神会,不可以言传,你自然会知道。

  下面说高者,这解释高的意思,前面是讲十桩事,「高者,具成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自在障外」。这是须弥山的高,也是表法,高是什么?具是具足,成是成就,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具足成就八万四千诸度法门;换句话说,具足究竟圆满的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方法、门径,究竟圆满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方法。自己怎么样?自在障外,障就是十法界,自己在一真法界,在障外。「为众生故,入生死海,亦具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这就说出来了,你看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就是初住以上,这不是十信位的菩萨。为众生故,众生有感,入生死海,记住就是前面所说的遍应十方。不离本处是一真法界,障外,不离障外;遍应十方,十方是障内。十方里面就是什么?他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愿消三障诸烦恼」,这是十法界,遍应十方。应化也具八万四千诸度法门,前面是性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应化在十法界这是讲修德,他在那里修行,他的修行就是身教,就是前面讲的教、行、果,他要示相,性具里头没有形相。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不是学来的,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见性全都出来,惠能大师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

  「据金刚性,邻胜义空」,金刚是讲不坏、不变不异,这是什么?自性。邻是做邻居,胜义空是真空,佛讲空讲了几十种空,胜义空是第一义。空不是没有,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空有不二是胜义空。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没有形相,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它不是色法,耳也听不见,心里想也想不到。心里想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也缘不到,所以叫空。它什么都有,样样具足,只要有缘马上就现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八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大科第二段「释名」,今天接着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第二段。「又智入佛慧,必穷其底。德超方便,迥出群峰。为显十住功德妙高,是故须升妙高山顶。」我们从这段看起,升须弥山顶是表法的,这才是世尊说法的真实义。入佛的境界就是入真如自性,诸位要晓得,佛慧就是自性,特别是讲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要怎样才能入?入跟证的意思是相同,你就证得、契入,必须是智,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意思?戒定慧的慧,这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前面的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定是方便,戒律叫最初方便,定还是方便,目标是智慧,因定开慧,慧才能契入自性。佛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不是修来的,前面戒定慧是修的,这不是修的。修德与性德相应,佛慧是性德,前面的智是修德。你不修,你永远不能够契入,永远不能够证得,也就是说你迷了,你回不了自性,这个地方讲的佛慧就是自性。

  佛法常讲回头是岸,回头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在我们凡夫分上来讲,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回不了头来。什么人能回头?佛法说得好,信佛的人能回头。我们听了这个话很安慰,以为什么?我们信佛了,可以回头了,其实不然。我曾经跟诸位做过多次报告,我学佛九年,学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受戒之后在佛法的习惯,第一桩事情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栽培、教育的恩德。这个世间,古时候世间人考取功名,考取举人或者考取进士,第一桩大事回家去拜祖宗,去祭祖,这都是什么?不忘本。佛门里面出了家受了戒,头一个去拜老师,报本反始,这人心淳厚,一生当中不忘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所谓孝亲尊师。我到台中去拜望老师,还没进大门,看见了,老师在里面,我在外面,他看见我了,在里面就指着我「你要信佛」,说了好多声,说了好大声,你要信佛。

  你想想看,学佛九年,讲经教学也两年,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开始讲经教学两年,现在受戒回来,难道不信佛吗?说实在话,真的不信。老师给我这次的教训印象非常深刻,我走进去之后,他让我坐下来,然后问我,你懂不懂这个意思?我说我不懂,真不懂。我不信佛能学佛吗?不信佛能出家吗?不信佛能受戒吗?他告诉我,许多老和尚都八、九十岁了,到临死的时候还不信佛。我这句话就楞住了,我们才初学,老和尚一生都不信佛,这个话怎么讲法?老师跟我说明,信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我们充其量算上个正信,不是真的。正信是什么?你不迷信,你对佛法道理已经懂得相当多,这是正信。什么叫真信?真信是你做到,才叫真信;你没有做到,你会讲,你不能行,不是真信。你就想这个,这个我们一想就服了,确实佛讲的十善业道没做到,做到的都不够标准。十善业道做不到,那其他就不必说了。从这个地方才知道,信难。

  真正信佛的人,他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入佛慧,入佛慧就成佛。我们现在《华严》学了这么多年,对这桩事情理解很清楚,没有怀疑了,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真心想学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们读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书,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大声疾呼,劝导人要真干,真干就是真信,可不能干假的。干假的是做给别人看的,那是假的,真干是提升自己的性德。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知道这桩事情要紧,为什么做不到?烦恼习气障碍住了。烦恼习气里面实在讲,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个烦恼是什么?骄傲、傲慢,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吝啬、小气,虽然也做了许多好事,还是吝啬,为什么?你做的时候心不诚、心不敬,力没有用到。譬如我有十块钱,做布施的好事我只拿一块,这吝啬。不像菩萨,菩萨布施是圆满的,一丝毫不留的,菩萨能做到。世间人做不到,这做不到情有可原,为什么?赚钱太难,得来不易,所以使放下也不容易,这些在世道人情,我们能体会得到。

  总要搞真的,你才能入住,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就是入佛慧。入佛慧必穷其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只要见性,虽然你刚刚见性,你的智慧、德相决定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你功德圆满了。上面虽然还有那么多位次,十住上面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那些没有关系,那些是佛随顺众生说的。实际上证到初住位次就平等,你们想想这道理,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你说平不平等?究竟佛的果位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初住菩萨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么不平等!所以菩萨称为正等正觉,等是平等;阿罗汉不平等,因为阿罗汉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这不平等。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叫权教菩萨,不平等,他不是正等正觉,他还在正觉位,这个诸位要知道。叫权教菩萨,名字是菩萨,他的地位、他修学所证得的,跟阿罗汉、辟支佛是平等的。

  见性的菩萨这就是法身大士,智者大师称为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没有圆满,什么不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法子断,你要想断它,那你马上堕落了,为什么?你一想断它,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来了,那不叫六道凡夫吗?所以在这个位次上修行,叫什么?无功用道,所谓此处用不得力,你只要稍稍一用力就堕落。前面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用酒瓶盛酒,那个习气是味道,酒倒尽了,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点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叫习气,所以它不碍事。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前面所讲的遍应十方,十方众生有感他就能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他就现菩萨身,得大自在。他跟究竟果位上的佛没有两样,不同的就是一个习气全断了,没有了,再闻闻瓶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他的味道怎么消除?随着时间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根本就不要管它,一管就坏了,愈管味道就愈浓,那就错了,所以根本不管。

  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虽然有应,而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这个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不但释迦牟尼佛没有,这现佛身,现菩萨身像龙树菩萨、无着、天亲,或者现比丘身分、祖师大德,像惠能、智者、善导、永明延寿,不都是古佛再来吗?他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是凡夫。他们的示现,是自性法尔如是。以前我们对这桩事情确实很难体会。我们参观了江本博士的水实验,我两次到东京参观他的实验室,我也在显微镜底下看看,这问题解决了,明白法尔如是。水,我们给它个意念,「我喜欢你,我尊重你」,它的结晶就非常美;「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它的结晶就很丑陋,随着人心它起变化。它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叫什么?这叫法尔如是,这就是性德起用。性德起用是佛方便说出来的,其实不能有性德起用的念头,有这个念头,你就马上妄想分别执着同时具足。

  佛跟法身菩萨有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叫什么?叫不二法门,入佛慧也就是入不二法门。说跟不说是一不是二,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执着跟不执着是一不是二,好难懂,真不容易懂。我们说执着,执着跟不执着怎么是一?执着就是不执着,不执着就是执着。这话怎么讲法?执着是性德起用,不执着是性德的理体。起用是什么?起用就像水现的结晶,这是它的起用。水里头有没有结晶?没有,真的没有,它如果有,它结晶就不会变化,所以它没有。我们同是一个人,同样用爱心来对待它,前一秒钟、后一秒钟它所现的相不是一个相,决定有不相同的地方。那是什么?我们的爱心成分不一样,前一念的爱心打九十分,后一念的爱心是八十几分,现的就不一样,这大同小异。江本博士告诉我,几十万次的实验当中,从来没有看到两个图案是相同的。这就显示出「迷唯一念,悟止一心」,把这个道理显示出来了。到什么时候完全相同?到佛的境界,那我们可以说到初住以上的,明心见性的境界,相同了。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我们今天讲爱、讲讨厌,念念里面的程度都不相同,从水实验里面可以很清楚的显示出来,那个爱的意念大同小异。念念都有差别,是凡夫,所以叫无常;佛在经上用这名词用得好,不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决定是相同。

  所以智入佛慧必穷其底,底就是究竟圆满,跟十方如来所证得的完全相同,只要你把起心动念放下。这都是教导我们修行最高的方法,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方法,放下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着不起心、不动念。参禅的人要求是什么?要求自己坐在禅堂里像个木头人一样。当然你没有变成木头,木头人是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你有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之触,都能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如如不动佛。虽不起心、不动念,知不知道?清清楚楚。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叫无明,那就错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法身菩萨,这是三世诸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只要你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不吝啬,佛没有丝毫隐瞒别人,统统都说出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听懂?你有没有体会到?听懂了、体会到,你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不能够这三种一起放下,佛有方便,你先放下执着,执着放下之后再放下分别,最后再学不起心动念。这三个同时一次放下的,那叫上上根人。在印度为我们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一次统统放下;在中国是惠能大师,为我们表演也是一次全放下。所以惠能大师开悟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境界是相同的。在印度是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在中国是应以祖师身得度,他就现祖师身,三十二应里头的。所以真正用功没有别的,放下。

  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因为第一天我就问他这个问题,我说我现在知道佛法好,有没有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了,这是讲真话,没有丝毫隐瞒。我问他老人家:从哪里下手?布施,这是最初方便。我们听他的话,了解的意思很浅,不像现在有深度,那是刚刚入佛门,了解得很浅。好,学布施,布施是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外财,然后能再进一步用内财布施,内财就是做义工,在道场做义工。我在忏云法师茅蓬做义工,在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做义工,这是内财布施,这叫最初方便。以后慢慢懂得了,放下那些外面是小事,但是想想看也不是小事,为什么?那外面都是障碍,障碍统统放下之后,真正的正意,这是如来真实义,是教我们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这是如来真实义。但是如果你身外跟内财都放不下,执着分别你就别想,所以真的还是最初方便。老师给我们引导让我们上第一个阶梯,上第一个阶梯,慢慢会发现有第二个阶梯,还有第三个阶梯;可是这第一个阶梯,没有人指导你,你不知道。

  样样都要放下!尤其是修行,你要想真正能够契入,首先放下你的自尊心,你要学什么?谦卑,那你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这个自尊心,不肯低头,处处要跟别人争,不肯谦虚卑下,你就永远入不了佛慧。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退后原来是向前」,这个话说得太好了。成语里头有说「以退为进」,那是真的进步,你进是什么?你进离不开烦恼,你往烦恼里面进;可是一退的时候,烦恼没有了,彻底明白了,几个人懂这个道理?老子懂得。老子从来不跟人争,《道德经》里面,他最推崇的水,教我们要常常学水。佛法里面也重视水,你看看供佛菩萨最重要的供具就是一杯水,但是佛门里面这杯水是取它的清净平等。老子取的是什么?水往下流,它不往上,永远不跟人争,不跟人争,跟什么人都好处,谁都喜欢你。为什么?你跟他没有利害冲突。你跟他争就有利害冲突,你能够不跟他争,就没有利害冲突。别人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权,权给他,他要势,势给他,要什么都给他。那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见性,成佛了;你还要留一点,留一点你就永远脱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你要是懂得,参透了,叫什么?叫看破。所以你不看破你永远不肯放下,你看破多少你能放下多少。从你放下,知道你的智慧达到什么程度,看你放下多少,那是功夫。所以入佛慧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必穷其底,这就是说跟究竟果位没有差别。

  「德超方便,迥出群峰」,群峰是代表十法界,十法界高高低低像山,不平,最下面是地狱,饿鬼道就比地狱高,畜生道又高一级,就像大大小小的山。到十法界的佛法界,那就是须弥山,最高的山,上面就没有了,上面到虚空。这个德超越方便,怎么超越方便?彻底放下了,十法界全放下了,他才能出得了十法界,放不下就出不了十法界。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要常常讲,要天天讲,为什么?你还没有放下。现在我们要放下什么?要放下贪瞋痴慢,要真干。为什么?贪放不下,饿鬼有分,你将来到哪里去?到鬼道去。瞋放不下,地狱有分,你会堕地狱;痴放不下,畜生;傲慢放不下,修罗、罗剎。你愿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这些地方,很简单,贪瞋痴慢放下,这些地方你不会去了。你阿赖耶里虽然有因,有贪瞋痴慢的种子,你现在放下现行,缘断掉。

  所以入佛门第一步,真的入佛门,真正是佛弟子,《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你看,信多重要!那是真信不是假信。真信的人,将见思烦恼里面的见烦恼放下了。见烦恼有八十八品,世尊很慈悲,把它浓缩分为五类好讲,我们学起来也方便,五类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身见是什么?身体,凡夫都把自身当作我。身见破掉,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诸位要晓得,我相没有了,人相就没有了,我人是对立的。四相只要有一个破了,四个都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个破了四个都破。小乘须陀洹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他怎样?贪瞋痴虽然没断,贪瞋痴的现行没有了。于世间一切法,我们通常讲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没有贪心、没有瞋恚心、没有愚痴心,没有愚痴是样样明了,没有傲慢,所以他不堕三恶道。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他总是天上人间,而且是有期限的,最长的不会超过七次,天上人间往返七次他就超越六道了。所以证得初信位,保证不堕三途,他真的不会把这个身当作我。你看世间人把身当作我,对这个身多么重视,他怎么放得下?对这个身的爱惜,很麻烦!头一关。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我们用现在话讲,诸位好懂,对立。边见没有了,对立没有了,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是初信位的菩萨。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竞争、斗争,这都没有。所以他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于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丝毫贪恋。在这个世间,经上常常教我们,随缘不攀缘,不要想着这个事情非我做不可,没这个道理。众生业力感召,佛菩萨念念在照顾,这在《华严经》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众生造极重的罪业,佛菩萨也不舍他。佛菩萨对众生一切照顾是法尔如是,这里头没有感情的,刚才讲过,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不可得,哪来的分别执着!所以我们对佛菩萨是永远不能理解,都把佛菩萨当作人看待,「他也有分别、他也有执着」,就全错了。

  德超方便,唯有超方便才能真正用方便,凡夫不能超方便,那就是什么?他起心动念,他有分别执着。佛菩萨用一切方便法,你看现身、说法、教化众生,看起来是好象有分别执着,其实他真没有,这叫德超。佛菩萨功德圆满,还有什么持戒?还有什么修定?自性本定。你拿惠能大师的五句话,你仔细去想,「自性,本自清净」,还有什么戒律!戒律的目的无非是修清净心。「本无动摇」,不动摇就是定,自性本定,还修什么定!「本自具足」是智慧,戒定慧,不就具足了吗?「本不生灭」,那是法身;「能生万法」,统统具足了,圆圆满满的,那是自性体、相、作用,能生万法是作用,平等平等,一切众生没有两样。所以真正学佛,能尊重一切众生,平等的,我没有比他高一点,他没有比我少一点。真正契入之后,知道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换句话说,一个自己。说爱人如己还是对立,人跟我还是对立,父母爱儿女还是对立。佛菩萨没有对立,众生就是自己,是自己自性变现的,自己这个身也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它平等的。

  我们晓得了,这个方便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前面讲过,自性里面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应化在十法界里也具足八万四千法门,那就是性德的方便起用。起用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超了,德超。因为权教菩萨跟阿罗汉他们没有超越,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权教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不能叫超,他还会起心动念。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没有了,超越了,超是这么个意思,迥出群峰就是超越十法界。「为显十住功德妙高」,这表法的,所以用升须弥山顶来表示。须弥山顶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贤首菩萨这个地位,再往上升。

  下面说「四王处半,旁而非正」,它为什么不说升四王天?从菩提树下面,他为什么不讲升四王天,而讲升到须弥山顶?四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当中,那是一半,不是最高的,而且四王天分在东南西北,它位置不在当中,它不是正位。忉利天主在须弥山正当中,他是正位,最高的正位。「表住不退,异信轻毛,故越彼天,居妙高顶」。表住不退,这个不退是信心坚固,《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不退。生实相就是此地讲入佛慧,实相般若是自性本有的。异是不同,跟哪些人不同?跟十信位以下的人不同。为什么?十信位以下的那个信,轻毛是比喻,我们中国人讲鹅毛,这是表示轻。送礼谦虚,「千里送鹅毛」,这就讲十信以下的信。我们现在都讲信,我们的信一个阶层不如一个阶层。我们今天信比不上初信,为什么?初信能够把身见放下,把对立放下了,我们还放不下,我们不如他。初信不如二信,二信不如三信,到九信还不如十信,十信不如初住,初住才是真信。初住以下,天台大师讲相似位,像菩萨,不是真的,初住以上这才是真的,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这是不同,信轻,就是信还不到位,我们一般讲还不及格。故越彼天,居妙高顶,这个彼天是四王天,超过四王天,到须弥山顶了,这就比喻说超越十法界,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清凉大师举个证明,这个证明很好,「善财童子于妙峰山顶见德云者,亦表斯位,弥显有由」,这句话说得好。《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五十三参第一参就是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称为吉祥云比丘,吉祥云就是德云,这两个翻译翻的不同,是一个人,吉祥云比丘。在须弥山顶见到他,这是代表初住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他要不到初住,见不到初住菩萨。所以讲参学,参学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才有这个资格参学?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这才开始五十三参。没有见性的时候,怎么办?跟着老师,不能离开老师,就好象学校念书,你没有毕业,你不能离开学校。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会下,他所示现的是渐修,不是顿修,不是像惠能大师一样,这都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慢慢放。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统统放下,毕业了,就大彻大悟。

  毕业之后老师不留他,老师叫他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注解里说得好,这是教我们参学是历事炼心。你现在是彻底觉悟了,那你到处去访问,访问什么?看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有分别、会不会有执着?你要在境界里处处去接触,你才晓得你真的断掉了。如果参学发现还会起心动念,赶紧回来,还有分别执着,你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就造业。你在老师眼睛范围里面,老师看到你,帮助你,道理在此地,这在古代讲是师承。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你解惑,你有疑惑、你有疑问,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这三种烦恼断尽,疑就没有了,你才有资格离开老师去参学。

  参学,五十三参,这五十三是密宗里面的表法,代表大圆满,不是只有五十三个人,五十三代表大圆满。密宗表法的数字,有十六、二十一、五十三,都是表法的。你看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是五十三尊佛他们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们示现的不是三十二应,示现的是五十三。这五十三个人里面,有出家、有在家的,出家的五个,少数,其余全是在家的。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可以接触。你接触,看你还有没有执着,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通过实验。所以方东美先生早年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华严》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不但它有理论,有最高的理论,有周详(周遍详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五十三参表演,做出来给你看。他说这种书全世界找不到,全世界哲学的书顶多跟你讲理论、讲方法,没有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才叫真正大圆满,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的生活,这个你一定要懂,我们从早到晚,你接触的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参。无论是你家庭的生活、你的工作、待人接物,你接触,有没有执着、有没有分别?不执着那你是阿罗汉,不分别你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是佛,这是要练功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表顺境的、有表逆境的,在我们讲有善人、有恶人,善人、恶人善恶不二,他都平等。可是在表法是教我们初学,无论是善人、恶人平等恭敬,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决定没有说两种态度对人,那你就错了,你不是学《华严》的。我以什么样的心对释迦牟尼佛,以什么样的态度对阿弥陀佛、对毗卢遮那佛,我对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心态,这叫真的学《华严》。

  可是称赞,称赞就有差别,他的人是心善、行为善,称赞他;他心行不善,不善有恭敬,没有称赞。就是绝对不批评,再坏的人你不要批评他,这里头意思很深,当然最重要的,成就自己入不二法门。所以菩萨示现作恶,让你什么?让你真正契入善恶不二,染净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叫你入这个,这是一真法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凡夫没有法子,总是要批评人,这就是很大的障碍,你不容易成就。供养,平等的,不管是善人、恶人都要很恭敬的供养,很恭敬的,有礼貌,礼敬。你看看只有赞叹,赞叹什么?因为你会影响社会大众,所以不许可批评负面的,只可以赞叹正面的,这个好!如果大家都赞叹正面的,都不提负面的,这个社会多和谐。我们今天看这社会动乱,动乱真正的因在哪里?就是互相批评,这社会乱!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门里只有赞叹,没有批评,中国古人教诲也是如此,不可以说人的过失,要学着包容,要学有度量。

  人有过失,谁去教他?两种人,一个是父母,可以批评,一个是老师。还有个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批评得有分寸,这要智慧,他能接受,劝导他;他不能接受,不提,一字不提。为什么?不能接受,你批评就会结冤仇。只要结冤仇,你一定要知道,你没有本事出六道轮回,在六道里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很可怜、很凄惨!这个事情,你们如果去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你就明白,你就晓得冤冤相报那个凄惨。那个罪恶滔天,都是从很小的事情结的怨,一世比一世严重,他报复,不会报复恰到好处,都是过分。所以你何必跟人结冤仇?跟人结怨,这是愚痴到极处,只要能够稍稍忍一点,问题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能忍?《金刚般若经》里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得成于忍,什么原因成就的?忍辱。任何人有意无意羞辱我们,都要能忍,忍是真正的德行。不能忍,不会成就;不能忍,很好的修学机缘都会丧失掉。

  古时候,我们从书上看到的。在这一生当中,我们亲眼看到的,是个正法道场,是有好老师,由于不能忍,掉头而去,可惜了。业障深重的凡夫,在善知识会下,不是几天几个月就成就。我跟李老师十年,你没有十年根扎不稳。他老人家虽然很谦虚,告诉我五年,我加一倍,你不能忍,这十年你能过得下去吗?学成之后,我跟韩馆长三十年,得力于她的护持,你不能忍,那你就不能成就。怎么忍法?你认识她是善知识、她是佛菩萨,她的一切都是把我的无始无明习气烦恼磨掉,这是真善知识。凡夫在世间,头一个贪恋的是财、名利,不容易放下。韩馆长是佛菩萨再来,我心目当中她是佛菩萨再来,她是来度我的。我的三个老师,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是把佛法的理论传给我。我在生活上、在教学上,磨炼要靠韩馆长,我能认识很清楚。钱很难放下,我从小是看得很淡,可是供养一多的时候往往就增长贪心,没有的时候还无所谓,供养多了贪心,地位高的时候贪名,贡高我慢就会起来。

  我跟她三十年,建华藏图书馆,所有一切供养是常住的,我没有钱,我需要用的她都照顾到。收入,钱我不可以过问,我如果一过问,「怎么?你来查帐,你对我不放心?」三十年我不问,收入多少不能问,怎么用的也不能问,心清净了。人事她管,建立华藏图书馆她做馆长,名是她的,权是她的,势是她的,财是她的。我所要的是讲台,天天有机会上讲台我练习讲经,这个她不要。所以她要的,我能放下,我不要,我要的她不要,我们三十年和睦相处,没有冲突,没有利害关系,三十年的磨炼你才知道。你看我在各个地方,无论在哪个地方,当地这些信徒供养这些财物,我绝对不会留一分钱,统统供养常住,我不会带走的。早年有很多来求皈依的,我给他主持皈依,皈依证上是当地寺院老和尚的名字,是他的信徒,所以我的法缘殊胜,每个寺庙老和尚都欢喜,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到一个地方,信徒红包统统收来,再发很多皈依证,那个地方缘就断掉了,「这个法师以后不要请他,你看请他,信徒被他拉走,供养被他带走了」。他们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这就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我们所要的,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所以要懂这个道理。

  真正契入这些境界,才可以参学,参学的时候你接触群众,你不会被名闻利养诱惑,不会被五欲六尘诱惑,你就有资格参学。如果面对着名利、面对着五欲六尘,你还会有执着,你没有资格参学,你一参学马上就堕落,道理在此地,真要善知识看住,善知识帮助你。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然后出去就是实习,实地去实验,看看是不是真断?果然真断,他就节节高升。你看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后面「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我们今天讲感谢善知识的考试、考验,通过了,感谢他的恩德。礼辞是什么?就是放下,礼敬,辞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对每位善知识都是这样的,所以他最后遇到普贤一生圆满成佛,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方老师讲《华严》这部书编辑的方法,编得好!最后看到是你一生成就,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真实的智慧,哲学里面所说的真实智慧。举出后面这段说明入住的菩萨,从后面这五十三参来看,有道理,他住在妙峰山顶,到这里是一段。

  下面说「然上所释,皆圆教意」,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解的,都是大乘圆教的教义,讲得圆满。「故下发心品云」,初发菩提心品,下面一品「发心品」里面说,「应知此人」,此人就是刚刚证得初住的这个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这成佛了,这个人就是刚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讲得比较清楚,大家明白,不会误会,我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讲四句。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妄想没有了,起心动念是妄想,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佛在世间示现的时候,应付这个好象是起心动念,那不是的,他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可是他表演的时候真有。那个有是什么?就我现在用江本胜博士的实验,水自然法尔如是的示现,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性德起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讲得好,佛菩萨在世间恒顺众生,众生善,顺他的善;众生恶,顺他的恶,没有一样不随顺。随顺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叫功德,那叫随喜功德。如果恒顺里面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叫造业,那业就有善恶,出不了六道,恶业就是三恶道,善业就是三善道。如果恒顺众生,做一切事情像善财五十三参,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功德,功德怎么样?把他无始无明的习气就断掉。无始无明习气用这个方法断,除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不能说我要用什么方法断、我要修什么功,那就错了,一起念头你就堕落了,所以叫无功用道。他与三世诸佛同等。

  「与三世诸佛功德平等」。佛法里有句话说,「初发心即成正觉」,初发心是发菩提心,「发心品」里面所说的。初发心是发什么心?不是真的有发,如果真的有发心,你这一个发心,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具足,那不是发心。发心是什么?你自性里头本有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现出来。从前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把它盖住了,它是有,它现不出来,现在把这个障碍去掉,现出来了,这叫初发心。障碍没有去掉,永远不能现前。要知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遍法界虚空界,人人都有,蚊虫蚂蚁也有,不但有情众生有,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没有,情与无情统统有,就是这个障碍障住了,只要把障碍拿掉,它就现前,这叫初发心。你可不能着名字相,马鸣菩萨说得好,不可以着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不着言说相就是不要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不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你看到这个心里想它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了。你一想,不是自性的智慧、德能,是你自己妄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不能想。这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要研究,要叫你去想;佛法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它是直觉,它没有弯曲。

  所以佛法不讲研究,佛法讲参究,参究跟研究不同,参究里面不用心意识叫参,用心意识叫研究。心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是指什么?是过去的经验;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就是说你用阿赖耶过去那些经验,用现前的分别执着去看一样东西,去研究东西,绝对得不到真相,这是佛法跟世法的差别在此地。离心意识叫参,离心意识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离分别、离执着,离思想、思惟,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怎么懂?不要去想你真懂了,你要去想就不懂。那个懂是似是而非,是你自以为懂得,不是真正懂得;真正懂得是不要想的,那个时候你懂的,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为什么?诸佛如来都把这个放下,统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得要相信。你还会用这个东西,那是什么?你不信。你才晓得信多难,信多可贵!你知道这个标准,才晓得李老师指着我叫我信佛,那个意思你能够体会到几分,什么叫信。

  底下一句「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一身是什么?是自性,是没有身;无量身是什么?众生有感,他就现身。跟诸位说,这不是分身,这不是化身,你说什么都是错误。为什么?一身是法身,法身没有相,法身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什么地方有感他立刻就现相,不是说他从那里过来一下,不是的,就在现前。连虚空,我们今天讲时间、空间都是法身现的,《楞严经》上佛说得清楚,我们都以为虚空很大。《楞严经》做比喻说,我们的自性好比是虚空,我们现在的虚空好比是天上一片云彩,你说云彩大,是虚空大?虚空太小了,虚空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法身是无穷大的,虚空是法身里面的一点。所以不是什么从那里来、到这里去,没有。你证得法身之后,没有距离、没有先后,没有先后是没有时间,没有距离是没有空间。十法界里面众生当然有感,不但有情众生有感,无情众生也有感,你说他哪里不现身?处处现身。现的身不是一定的,千变万化,这个道理你想想江本胜的水实验,你就有一点体会到。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说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叫得大自在、真解脱。所以一身就是无量身,无量身就是一身,这个无量身包括依正庄严。

  「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共所称叹」,才发心就是什么?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候,也就是说你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的时候。这个一放下,你的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现前了,这叫才发。不是我要发个心,发不出来,为什么?我要发个心,这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有,把它盖住了,你发什么?只要把这个拿掉,它自然就现前,那叫才发。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面,半夜三更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全放下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那叫才发心时。豁然大悟,对于宇宙,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彻底通达明白了,这个时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讲的经教全通了。为什么?诸佛所说一切经教,都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见了性,好象长江大河你看到源头,你还有什么不知道?全明白了。

  你看六祖给我们的示现,不认识字,无论遇到什么人,他学的是什么经教,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要不要学?不要。这是说他给我们示现的不学,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学了十二年,学十二年放下,功贵放下;如果十二年所修学的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是烦恼障,除烦恼障之外还有个所知障,你学的那些东西不肯放下,这里头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你学的佛法也是所知障。所以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话说得好。学再多的佛法,能不能学?可以学,没关系,事事无碍,就是要放下。放下什么?不是放下不学,放下分别执着,我们现在不谈妄想,放下分别执着。我们的目标定在什么?定在正等正觉,不是无上,定在正等正觉就超过阿罗汉,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目标,那距离佛就不远!一下讲无上正等正觉,真的我们做不到。

  我三个老师,三个老师没见过面,讲的话是一句话,完全相同,「像惠能大师这个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学不得!」都是这样教我,不能跟他学,学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晓得自己的根性,循序渐进。他是顿超,就好象十层高楼,他一步跳上去,他有这个本事;我们不行,跳不上去。跳不上去,能不能上得去?能,爬楼梯。三个老师都是这么教我,我们只有爬楼梯,一阶一阶慢慢爬上去,这就对了。这就是顿超跟渐修,我们走渐修的路。实在说我学了到今年五十六年,五十六年不是证悟,解悟,确实五十六年天天在学习,锲而不舍,终于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功夫就是不断的放,可以分别执着同时放,放得不究竟,放得不彻底,没有关系,慢慢放。记住天天要放,月月要放,年年要放,别人要的给他,欢欢喜喜给他。给他是不是没有?给他一定自己层次就往上升,这个现在许多同学见到了,你见到的是果,我每个大的舍,后面所得到的一定比前面提升,绝不止一倍。

  欢欢喜喜的放,没有一丝毫怨恨才会提升,你才得到真正的法喜充满,不会有缺乏的,什么都不要,什么都现前。现前,记住,现前绝对不能有丝毫分别执着,一有丝毫分别执着立刻堕落。名现前了,利现前了,声望现前了,地位现前了,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求的不是这个。我们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终极的目标,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佛,本来是佛,你现在成佛了。无上得不到,得到正等正觉是菩萨;正等正觉得不到,得到个正觉那你是阿罗汉、是权教菩萨,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权教菩萨。所谓权教就是没见性,地位在哪里?地位在四圣法界,不在六道,这叫成就。不能离开六道轮回,你没有成就,你还要在六道轮回里面去打滚,这很可怜。虽然阿赖耶识里面,你种了大乘的种子,种到《华严》是一乘的种子,难得,希有难得。如果你不肯放下的话,你在六道里头还是要受罪,还是要受苦,李老师讲:长劫轮回。到哪一生、哪一世你再得人身,再遇到大乘教,你会又提升一级。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想想我们自己过去生中必定修学大乘,修学《华严》,没成就!阿赖耶里头有这个善根、有这个种子,这一生当中又碰到了。碰到现在就想,如果现在还不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那来生还是这样的,那这一生提升,提升得很有限,解悟,搞这么多年搞明白了。如果这一生真干,真放下,那就证悟。证悟我们不说别的,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有分,生到极乐世界叫大幅度提升。所以从《华严》结合到净土,圆满的成就,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共所称叹,称赞你,赞叹你希有,难得你这一生成就了,你这一生回头了,你这一生回家了,这落叶归根了,这个根是一真法界,这个根是真如自性。

  「不可同于方便教说」,什么是方便教?三乘都是方便教,大乘,中乘是缘觉,小乘是阿罗汉声闻。三乘,不是这个说法。三乘,就是大乘里面也没有讲得这么究竟,也没有讲得这么圆满。不能像此地斩钉截铁,叫你一丝毫疑惑都没有,遇到真不容易。不肯放下执着,这就是佛门讲的业障太重!无量劫来你得人身,你今天遇到圆教法门,遇到净宗法门,你这一生就可以成佛,你把这个机会舍掉,还要在这个世间名闻利养里头斤斤计较,大错了。这一错,又要搞轮回,不晓得搞到哪一劫,不是给你用年月日计算的,你还要受多少苦。你不说别的,你想想自己跟一切众生冤冤相报,怎么得了?一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怨结都解掉,所有跟你有怨结的人,你统统看到,你成佛了你会度他们。

  这个机缘遇到了不能错过,佛才赞叹你。遇到之后你还不相信,还相信眼前的名闻利养,佛摇头,不会赞叹你,佛看了摇头叹气:你这一生又错了。所以遇佛法谈何容易,遇到小乘、遇到权教、遇到缘觉,都不能有这样圆满的成就。遇到那些,真正用功学,生天有分,证果很难,但是生天要断恶修善,你才能生天。你不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想想你自己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摆在面前,饿鬼、畜生、地狱、修罗、罗剎,你到那里去了。大福德的做鬼王,阿修罗王、罗剎王,小福德的是他们统治之下的小干部,不能不知道。统统了解之后,方向、目标就很清楚,我们要走哪条路子。到这个地方刚好也是一段。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第二大段「释名」,解释这个题目品题「升须弥山」。看清凉大师《疏钞》最后一段,「若观心妙高者,谓三昧须弥,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本心地」,这是一小段。前面把须弥山给我们介绍出来。学佛必须要知道,佛说法就是上课,就是教学,佛说法他是依二谛,就是他凭什么说法?他凭借的是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真谛,那是什么?就是事实真相,讲真理,讲真的事实真相。这是很多我们常识都接触不到的,就是如来他自己亲证的境界。我们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非常高深的哲学跟科学,不是一般人能懂的事实真相、宇宙真相。第二个原则是依俗谛,俗谛是依一般大众的常识,这就好懂;换句话说,是依我们世间的科学、哲学,这就好懂。

  须弥山是古印度宗教、学术里面,大家都肯定的一种宇宙观,这讲宇宙,一个小世界,就是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同一个日月所照,这是古印度对于宇宙的看法。他们的看法跟现在的天文,你要是细心去观察有相同的地方。你看佛经上讲世界,讲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讲上方,这我们都好懂。它讲下方,你就想想这味道,下方有世界,那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悬在空中?要不悬在空中,这十方就讲不通。虽然没有明白给你说出来,地球是个圆的,宇宙之间是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星系组成的。在我们从前,总以为一个单位世界是个太阳系,总是这么想法的。我在美国遇到了黄念祖老居士,他在美国讲学时间不长,一个月回来了,我们算联系上。他回到中国之后,我也就回到中国来,去拜访他,他住在北京。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谈到大千世界,他告诉我说,单位世界就是一个小世界,不是太阳系,那是什么?是银河系。

  他这一提示,我想想也有道理,为什么?我们太阳系是绕银河系转的。那须弥山在哪里?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我们中国人讲黄极,太极叫黄道、黄极,这讲宇宙的核心。现在人认为银河系当中是黑洞,那也许佛经上讲的须弥山,就是科学家讲的黑洞。但是古印度的说法,他说须弥山上下大,当中细,黑洞是不是这种状况?也有这个状况。黑洞是个漩涡,引力非常大,是个漩涡,你看漩涡它前面大,慢慢愈转愈小,愈转愈小,我们只看到上面这一截,没看到下面那一截,他说下面它从小慢慢它又转大,这样看起来确实它像一个腰鼓,形状像个腰鼓,所以它并不是像我们地球上的高山,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尤其懂得佛所讲表法的意思多,用它来代表,表法的意思多。实际上从形相来讲不是很重要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不懂,你看佛经你就看不懂,你就会产生很多误会了。

  你看他把它介绍完了之后,后面讲观心妙高,这个才重要。观心这是功夫,这是佛法里最重要的修行理念跟原则。心,心才是妙、才是高,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离不了心,所以佛在教学里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是这个心不好懂,我们看到这个心总以为这是心脏,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心脏。这个心是什么?用哲学的话来说,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这个大乘教里讲得好,所以这个心不是在我们身上。这个问题,诸位要是读《楞严经》,你就明白,《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征心」。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心在哪里?

  这个故事要从头说起,楞严会的发起,是阿难遭摩登伽女之难,佛用咒,就是楞严神咒,派遣文殊菩萨把阿难救回来,摩登伽女也带来,他们两个有宿世因缘,都不是偶然的。带回来之后,就问阿难尊者,你最初发心要出家是什么原因?阿难就说出来,最初出家的原因,是看到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相太好了,这个相决定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你修行成就的。换句话说,阿难尊者出家的念头,他不是学道,他是羡慕佛的相好,也想出家修行有这样的相好,他用的是这个心。佛也不说是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就问他:你用什么当作心?头一个他讲「心在我身体里面」,佛给他反驳,「心不在内」。你看接着不在外、不在中间,七处,阿难也很了不起,他能想七处,全部被佛否定掉了。否定掉之后,阿难就慌了,这样我不是没有心吗?心到底在哪里?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是什么?心就是真如本性,在《华严》里面称为法性,宇宙森罗万象这叫法相。相从哪里来的?相从性变现出来。所以相是心现的,心是本体,宇宙的本体那是你自己的心。

  心是一个,没有两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心现的。为什么会那么复杂?那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有十法界,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只要有妄想,妄想就会现出现相出来,你要问它为什么会现这个相?这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所以说不可思议。能现、所现你不但说不出,你都不能够想象,为什么?你一想象,你看看是不是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全出来了?佛教我们,你怎样才能够彻底了解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讲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全明白了。他给我们做了榜样,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谓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就是他同时把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这叫明心见性,就彻底明白了。在中国也有一个示现,六祖惠能大师,他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里头,半夜五祖跟他讲《金刚经》,那当然是提纲挈领,不是详细讲,讲《金刚经》的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

  这个大悟,我们现在明白,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是起心动念,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所悟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所证的境界,是完全相等。释迦佛,经上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释迦牟尼佛现佛身;惠能大师,应以比丘身而得度,他就现比丘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就明白了。悟了之后,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就是自性,讲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一切众生,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包括在里头,甚至于《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那就包括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不包括,它都有法性。体是法性,相是法相,法相是从法性变现出来的,这里头就是佛门里面所讲的哲学、科学。

  真正讲到究竟圆满,宇宙从哪里来的?佛说得清楚,不是科学家讲的大爆炸,大爆炸讲不通,没法子自圆其说。佛讲得好,怎么来的?一念顿现。一念是什么?一念是迷。你看佛在大乘教教给我们,「迷唯一念」,什么叫迷?你起了念头,就是起心动念你就迷了。起心动念迷了之后立刻,时间非常之短暂,真叫是亿万分之一秒。它有次第的,先起心动念,接着就分别,再接着就执着,这样一来就把你的真性、你的法性、你的自性就变成阿赖耶,一动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它就带妄,不是纯真,纯真称为自性,迷了之后就叫阿赖耶。起心动念是阿赖耶的体,就是第八识,连着生起来的执着,末那第七识;分别,第六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什么时候来的?一起心动念就是的。三心二意就不觉,三心二意它就现相,末那执着阿赖耶的见分以为是自己,由见分立刻就产生境界相,境界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的世界,森罗万象,那是相分。这就是讲的四分,每个识都有四分,每个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是本体,就是阿赖耶识,是自证分;见分是精神,我们今天讲精神,心法。相分是物质,佛家讲色、讲心,《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物质。它讲了个空,那个空讲本体也讲精神,这是讲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的来源,是一念不觉,立刻就现前。怎么现的?一时顿现,不是有次第,也不是什么爆炸。为什么会现这些?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它就是这样的,法尔如是。

  所以能大师开悟之后说出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把自性的本体、现相、作用,全说出来。你看他悟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的心是清净的,一尘不染;你的心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本自具足」,具足就是佛在《华严》上说的,智慧具足、德行具足、能力具足、相好具足,跟一切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没有丝毫差别。第四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是自性本定。我们现在的心是动的,念头多,妄念纷飞;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动摇,就是没有念头。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的。这讲到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说得好,很不好懂。

  我讲到这些事情我就常常想,想到什么?在做小朋友的时候玩过万花筒,有同修给我找到,但是找到很小的,这是个小的万花筒,这样看看在里面转的时候。我就想找一个大的,我们用摄相机把这个画面放在屏幕上,注意看到。万花筒用来比什么?能生万法,你看你只要动,它就比前面变化,你不动它就没有变化。自性不动的时候没有相,叫大光明藏,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是你念头一动它就现相,就森罗万象。而且这个相,不管你怎么动法,它现的就不一样,绝对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相。到什么时候相同?相统统没有了就相同,大光明藏这就相同了,所以说佛佛道同。等觉菩萨都不同,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相,到究竟佛果上就一样,完全相同。这个意思深,宇宙的真相是什么?佛讲无常,无常就是剎那剎那,就像我们放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所以我用电影来做比喻,电影,诸位晓得,电影是幻灯片,放映机一打开,这张幻灯片就照出去,照在银幕上它有没有先后?没有,没有先后,不是爆炸,它就是这样就出来了。可是它很快,它镜头一关,这相没有了,再一打开,第二张起来了,一秒钟二十四张。所以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上现的相是二十四分之一秒,这样的速度,我们就被银幕的影像欺骗了,以为好象是真的。我们现实生活,能生万法它速度多快?佛在《仁王经》上所说的,我常常讲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方便说已经就不可思议了。方便,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也就是一剎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个时间,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像放映机的镜头开关有九百次。我们弹指弹得快的话,我一秒钟至少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仁王经》上说的,我说佛是方便说,为什么我说它是方便说?因为用光速来讲,它比光还慢,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所以我们晓得,真正速度确实是亿万分之一秒,你没办法,我们现在讲起个念头,那就不知道是多少个画面出现,你就没有办法计算。所以这个才是事实真相。

  观心妙高,什么人能观心?大乘教上佛常讲,八地菩萨,也就是说八地菩萨他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生灭,阿赖耶种子现行的生灭,也就是说我们现前森罗万象生灭的真相,也就是好象他看到电影的底片了。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看到银幕上的影像;他看到底片,看到底片快速度在那里旋转,他看到这个相,八地菩萨。七地菩萨还不行,还见不到,七地菩萨叫远行地,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我们就晓得,真正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是什么地位?八地菩萨。通常佛讲经的时候,多半是讲的别教,智者大师判教判藏通别圆,这是八地。在《华严》,《华严》是圆教,前面清凉大师说得很明白,《华严》是个特殊法门,不能用三乘来解释。三乘就是大乘、中乘、小乘,中乘是辟支佛,小乘是声闻,大乘是菩萨,不能用三乘来解释。为什么?别教讲的,三乘里面讲的八地,在《华严》上讲是什么?第八住。实际上初住菩萨已经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就是成佛了,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相似佛。

  初住菩萨往上去还有四十一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我们要问,圆教初住跟圆教的妙觉位,有没有差别?理上讲没有差别,事上讲有差别。理上为什么讲没有差别?初住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妙觉位的果佛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他哪有差别?所以没有差别。事上讲差别,清凉说得好,虽然初住菩萨是顿断妄想,妄想是无始无明,这个断掉、破掉了,证法身,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这就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他所显现出来的智慧、德能、相好,没有两样,也就是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就能应。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示现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身,众生有感,他有应。在中国,历代祖师很多都是诸佛如来来应化的,应比丘身分、在家长者居士身分,其他身分多了。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世间人造罪业,世界早就坏了,这是他们来缓和,所以造罪业虽然重,世界还没有真正走入末日。外国宗教都讲世界末日,末日就在眼前。可是佛教没说,佛教讲末法,末法有一万年,现在才过一千年,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佛说的。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为什么?佛把烦恼习气全都放弃了,这才知道事实真相。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破妄想分别执着的,就叫做佛法,就叫出世间法;妄想分别执着还有,就叫世间法,道理在此地。我们读《华严经》,我们依《华严经》来修行,是不是出世间法?不一定。如果我们还有执着、还有分别,念《华严经》也是世间法。如果你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你什么都不念,一个字不认识,你是出世间法,惠能大师就是这样的,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就能讲给你听,他就讲得透彻,为什么?智慧现前。佛说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前,他障碍去掉了,这个你不可以不知道。真正去掉之后,他观心妙高。

  观心妙高,说老实话,阿罗汉还做不到。阿罗汉妄想分别执着,他只破执着,执着没有了,他还有妄想分别,所以他没有办法观心妙高。观心妙高的人是什么人?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能观心妙高。这是在《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经的当机者。观,是佛法修行的一个原则,重要的原则,叫修观。观有三等,观照,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只能做到这个功夫,观照。可是这个做也不是简单事情,什么叫观照?离心意识就叫观照。这个功夫浅,不是把心意识断掉;心意识断掉,那你就照见,照见是法身菩萨,那就是此地的意思。所以初级的是观照,中级的是照住,照住是什么?得定。最高的是照见,你看《心经》很多人都读过,同学们都读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万法,能生万法。万法什么?万法皆空,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什么万法皆空?我们刚才讲的,物质现象、精神的现象,它的存在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今天看的现象是什么?是这种幻相的相续相。但是你要晓得,这个相续它是不真实的,它是虚幻的,相续相真的就像看电影银光幕上的相一样。所以《大般若经》我读了一遍,做了一句话的总结,它说明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的,这里头含的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我们今天的能力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你就得受用,这个受用跟《华严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我们今天理解,受用得到的那真是九牛一毛,得这么一点点,味道就尝到,就法喜充满。我们往上怎么提升?往上提升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能放多少,地位就不断向上升。

  所以懂得这个原则,在生活当中要放,工作当中要放,待人接物当中要放,不要执着、不要分别,我们真正用功就在这两方面。不执着就是转末那识,不分别就是转第六意识,你看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不执着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里头识转过来是清净平等,妙观察是什么?妙观察是觉悟,一点都不迷。《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那个觉就是妙观察智。所以法相宗告诉我们,转识成智要从因上转,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果上转你就不要理它,因上转过来,果自然就转过来。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中上根性的人真正想修行,就是尽可能减少分别执着,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转过来?阿赖耶跟前五识统统转过来,你的修行功夫才叫到家;还没有转过来,还没到家。你必须要继续努力,努力不在其他,努力统统在放下。所以说老实话,凡夫成佛,放下就是!在理论上讲是一念之间。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里面修行,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一个放不下的。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了解也不少,不透彻。真正透彻,都是从你功夫上看,你是不是真放下,从这里看,看你的真功夫,你真正了解多少。然后才知道心妙、心高,高明,这个高跟妙都是形容词,能生万法。

  这是个名词,下面有解释,解释还是用比喻来说,「谓三昧须弥」,你看这就不是假的,事上的须弥,须弥是妙高,三昧妙高。三昧是佛法修行的总枢纽,总的原则,三昧是印度梵文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妙高!我们凡夫,凡夫没有。凡夫的享受佛讲了五种,就五种受,这个五种是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这两大类的受;心有忧喜,你的心有忧、有欢喜,身心这四种;另外一种,身暂时没有苦乐,心里也没有忧喜,这叫舍受。舍受好,舍受是正常。它为什么不叫三昧,还叫舍受?因为你舍的时间很短,你不能永远保持;舍受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希望舍受的时间,每天时间愈长愈好。实在没有办法做到,我也遇到很多从事于公务的这些人士,他们事务太忙,尤其是一些国家领导人,真的是日理万机。碰到我,我总是告诉他,你每天不要多,十分钟,十分钟什么?修舍受。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十分钟,什么都不要想,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什么?养生之道。那个真的你能够做到每天十分钟,你永远保持头脑清楚,这就像什么?禅宗讲静坐,不要多,坐十分钟,养成习惯,每天坐十分钟。坐的时候,不管什么姿势没有关系,实际上不坐也行,你站着、散散步都可以,十分钟。只要你把苦乐忧喜放下,你就生智慧,你就心地清净,能量就充足。要晓得苦乐忧喜消耗能量,我们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为什么佛陀在世他们一天只吃一餐?他消耗得少,没有别的原因。也就是说他们统统都大部分在舍受,他没有苦乐忧喜,他消耗能量少;苦乐忧喜愈多,消耗能量愈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他心更清净,他得三昧,阿罗汉得三昧;辟支佛的定功更高,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他就够了。我们凡夫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好多点心,那就证明他的能量消耗太多了。

  八万四千法门,这佛家常讲无量法门,法是方法,修行的方法,门是门径,通到无上菩提的门径太多了,说之不尽,统统叫三昧,也就是禅定。所以禅定,绝对不是只有禅宗修的,只要是佛所教的,不分宗派、不分法门,全是修禅定。修禅定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叫无量三昧,无量法门。念佛,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三昧,用这句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修什么?禅定!你看《弥陀经》上讲,你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一心不就是禅定吗?不乱就是智慧,所以定慧双修。世尊在《大集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这佛说的。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法门,你要懂得念佛是修什么?念佛是修清净心的,用这句佛号。也就是说念头起来了,不管是善念、恶念,总而言之,全是妄念,念头一起来你立刻就觉悟。宗门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觉悟什么?赶快把这个念头打掉,用什么方法?阿弥陀佛。所以禅宗是要靠觉,净土宗方便,我念头起来,不管什么念头,统统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叫念佛三昧。

  大乘教常讲「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那你就晓得,「谓三昧须弥,寂然不动」,这句话讲什么?就是讲念佛三昧。你有什么理由,这样肯定它是念佛三昧?《华严经》做证明,《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他修什么法门?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文殊是他的老师。惠能大师是在忍和尚会下大彻大悟,悟后怎样?悟后起修。起修就是五十三参,第一个他所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名字叫吉祥云比丘,翻译的人不一样,意思是一样,梵文相同,一个翻成德云,一个翻成吉祥云,德跟吉祥意思是一样。他修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弥陀佛。般舟一期九十天,它的方法要求很严格,九十天你不能睡觉,不能坐下,你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着,行动可以,走着可以,就是绕佛。站着可以,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叫佛立三昧,九十天。

  这个要年轻人,真有体力、有精神才行,年岁大了不行,体力不够,什么事情都要年轻才行。成佛也得要年少,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二十四岁,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三十岁,惠能大师二十四岁,都年轻。他们才真能干,做得到,九十天不睡觉、不能坐下来,叫勇猛精进。德云比丘在哪里?在须弥山顶,跟这个相应,三昧须弥,他在须弥山顶修般舟三昧。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这就是主修的法门,第一个参学的先入为主。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说得更清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明白文殊、普贤、善财修什么法门?全是念佛。这不就显示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吗?念佛三昧才是三昧须弥,寂然不动,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能闻到净土、能闻到《华严》,《华严》跟净土的关系太密切了。

  前清彭际清居士,这在佛门里面是个大德,也是才子,他不到二十岁;二十岁叫弱冠,成年了,行冠礼,戴帽子;他不到二十岁,是童子,考中进士,这个不容易。虽然考中进士,一生不做官。学佛,对佛法造诣非常之深,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大德。他家环境好,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干隆皇帝时候,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高干子弟,一生学佛。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是他讲的。他把《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说成一部,只是讲得详细、简单。换句话说,《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讲,《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略说,非常有道理。所以他自己做了一部论,《华严念佛三昧论》,黄念祖居士有注解。这是告诉我们,在佛陀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这是他最重要的课程,我们在末法这个时期能够遇到,真正是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可不能辜负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寂然不动,念佛三昧。

  「无思无心」,思是思虑,你看中国的字,心上面有了格子,田就画上格子,这是什么?分别,你有了分别,有分别就叫思。如果上面写个相,相就是现相,想,想就有相,思就有分别,这就有差别的。思想不一样,思是有分别,想是有相,现相,你一想,想个人,人的相就现出来。我们现在想北京,想天安门,天安门的相就浮现出来,那叫想;思是分别,没现相。你看这个字,无思就是没有思想,没有思、没有想,心就是想的意思,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不收不摄的意思就是不取不舍,对于一切万法不取也不舍,这是真的随缘。我们处在顺境,很好的环境,你也不要故意把它舍掉,你舍掉怎么?你起心动念!你就错了。我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很苦难的环境,也不取不舍,平常心对待,就是无思无虑,无取无舍,这就对了,这就是寂然不动。不要故意的,随缘就好,这是《华严》圆教。在小乘教他一定要舍,要修苦行,那是什么?就着相,又有分别、又有执着。大乘圆教,永远保持无思无虑、不取不舍,你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能办事吗?能,事情现前的时候是智慧处理,高明。你有用思想,我要研究怎样处理,没有不出乱子的。你看现在人,现在人没有智慧,现在学校也是如此。我想到当年我非常感激方老师,没有让我到学校去旁听,到学校里去旁听你就有思有虑、有取有舍,不就学这些东西吗?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每个星期天让我到他家里,小圆桌上就是我们两个人,上课就跟聊天一样,真有受用。他的教学还会天马行空,确实显示出得大自在。「任性而定」,这就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任性,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一丝毫造作,它本来就是定的。「称本心地」,本心地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自性的流露,没有通过意识。通过意识就不是《华严》圆教,通过意识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乘,上根大乘、中根辟支佛、下根声闻阿罗汉,这三乘人,为什么?有修有证。圆教无修无证。为什么称本心地,任性而定?这叫上上根人,这不是普通人。

  再看末后这段,「入佛智海,湛然不迁」,这个佛是自性,你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跟十方诸佛的智慧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我们通常讲性,讲法性、讲佛性,法性跟佛性有什么差别?法性是宇宙的本体,佛性是本体里面的一分,哪一分?智慧。佛讲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法性是如来智慧、德相全包了,那是法性。单单讲智慧,佛性,就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当然可以作佛,不同在这个地方。所以智慧是你自性有的,你的心愈清净,透出来就愈多;你的心被染污,智慧就透不出来。自性智慧像阳光一样,要是有云彩遮住,它透不出来。云彩有厚薄,它透的光明大小不一样,云彩愈厚,亮光就逐渐减弱;云彩薄一点,它的光明就显得大;没有云彩,就全部透出来,三层云彩。现在我们坐飞机知道,飞到空中的时候确实云是一层一层的,我们往往在同云层飞行的时候,看底下有好几层。三层的云彩,这就好比佛所说的,妄想是一层,分别是一层,执着是一层。

  智慧不是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应该要学着放下,放下你就有智慧。你要不肯放下,你只能学到知识,一般人学到佛学常识,自性智慧你是一点都不能透露。学佛经学成佛学常识,那就现在变成佛学,这不是学佛,这不是佛的意思,佛不叫你学这个。《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这佛讲的,佛讲的这一切经教,你听了要放下、要舍掉,连佛法都要舍掉,何况世间法!这个不能不懂。所以佛跟你讲真话,没欺骗你。如果你跟着佛学,处处都是依靠这些,对经教分别执着放不下就完了。你所学的是什么?佛学,现在的术语叫佛学,要用佛经上说的,世间法。为什么?执着没有放下,世间法。执着放下是阿罗汉,你超越六道轮回了,超越六道轮回可以说你出世了。

  但是你住在十法界四圣法界里头,你出了第一个牢笼,六道,第二个你没有出去,第二个叫十法界。为什么?你还有分别、你还有妄想,分别妄想放下你才出十法界。出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萨,那真的成佛,得大自在了,就是跟你说法性里面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显现出来,不要求的,全出来了。相好是什么?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的实报庄严土相好,不要求,本来有,样样都具足。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叫你从心性里头去求,不要从外面求,外面永远求不到,为什么?心外无法,你要向内去求,那就对了。「入佛智慧,湛然不迁」,不迁是不变,湛是比喻像水一样干干净净,像泉水,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一丝毫波浪没有。

  「是妙法乐」,你学习得受用,什么受用?法乐,不但是法乐,妙法乐!这个乐没有法子形容,给你讲你不能体会。所以祖师大德讲得好,「唯证乃知」,你自己入这个境界,你才晓得;不入这个境界,怎么跟你讲你都不会体会,体会不到。又有句成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杯水是怎么样?热不热?你要喝才晓得,你不喝,怎么给你说?热,你不晓得热到什么程度,温,也不知道温到什么程度,你要尝一口才知道。法喜充满,这是学佛真正的受用。方老师把佛经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地方是最高的享受。孔子是世间法,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放下,但是他能够专,专一,所以他也能得到法喜、法乐。《论语》头一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从内心里面的欢喜,不是外面的。与外境不相干,内心里面的欢喜,佛法是妙法乐。

  再跟你讲这是人生,我们讲养生之道,这是人生养生之道里头最好的补品。我们谚语不是说吗?「人逢喜事精神爽」,你长年生活在欢乐之中,法喜里面,你人不会老、不会生病,到最后跟你说不死,不老、不病、不死,真有方法。秦始皇求,没求到,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所以他生不逢时,他没有遇到。遇到大乘教真是如此,所以学佛的人,他不是死,他最后是提升自己,这肉身不要了,臭皮囊丢掉,提升到另外一个境界上去。现在讲比较容易讲,不同维次空间,这就是佛家讲的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空间。你往上提升,你提升,下面一定放弃、放下,你提升了。也就是说,生从哪里来,清楚,死了到哪里去也清楚。真的跟你讲,有没有生死?没有,永远没有生死,一切法永远没有生灭,这是跟你讲事实真相。这是佛依真谛而说的,这不是俗谛。

  下面两句,「触境自在,合本性净」,触境是什么?六根对六尘境界,眼对色,耳对音声,鼻对香气,舌对味,身接触,意就是念头对法尘,六根对六尘境界得自在。什么叫自在?六根触六尘境界,里面要是生七情五欲就不自在,为什么生七情五欲?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不自在。你有欢喜,你讨厌,你要晓得喜怒哀乐爱恶欲,欲是欲望,统统是烦恼,你还起这些东西,你哪来的自在?所以触境自在,是触境五欲六尘不生,这就跟你自性清净心相应,所以合本性净。《坛经》上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跟这个相应,这是真正的享受。这是谁的享受?法身菩萨的享受,诸佛如来的享受。方先生所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晓得,佛菩萨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这个一定要懂得。所以佛教,你真的明白了,它不是宗教,它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

  我们从经典上面看到,《释迦谱》、《释迦方志》里面看到,世尊当年在世一生求学,给我们示现的,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把所学的放弃了,这讲你学的东西要放下。你要不放下变成所知障,贪瞋痴慢、七情五欲是烦恼障,是执着;你所学的这些东西,你不肯放下是所知障。都是障碍,障碍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所以佛示现学了十二年放弃了,学跟不学没有关系。特别是现在这些学校,问题确实很多。佛教里面教学,跟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的教学,都讲求师承,都讲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个能开智慧。智慧开了,如果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叫世间智慧;分别执着放下了,佛知佛见,那是佛家讲的智慧。差别在此地,所以要放下。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榜样,一生没有建道场,但是他很活泼,他并不固执,与当时他在家这些弟子,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豪门贵族这学生很多,提供精舍、提供别墅花园,请佛去讲经说法,他答应,他也去住。竹林精舍他住的时间很长,祇树给孤独园住的时间也很长,讲了不少经典,现在讲在那边开课。可是讲完之后还人家,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你的供养我接受,我接受使用权,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的,我要使用权,这个好。为什么?他底下这些弟子们不会动恶念,想争财产,这个念头起不来,为什么?他没有财产,那是主人的。佛这个课程讲完之后,还人家,你说这个多好。

  佛教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就是现在新疆这些地方,把法师请到中国来,皇帝请来的时候,皇帝以老师之礼对待他。中国跟印度的习俗不相同,佛到中国必须要随顺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尊师重道,绝对不可能让老师去托钵,让老师去住在野外,那人家不把这学生骂死了,那大不孝。所以帝王要给老师建宫殿,帝王住的是宫殿,供养老师也要宫殿。你看看摩腾、竺法兰这两位法师,学释迦牟尼佛接受,接受供养。可是这宫殿是十方常住,寺院就是十方常住,这不是自己的,是国家的财产,到中国来是国家财产,国家供养的。所以寺,这要晓得,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直接属于皇帝的,用我们现在话说,属于中央领导人他底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寺。所以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主管称卿,从前三公九卿,九个寺的主管是九卿。三公地位高,他是皇上的顾问,就现在来说,三公是皇上的顾问,九卿是他底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的主管。用寺,它不用部,寺是要永远继承下去的,不能改变的才称为寺。像宰相下面一级单位办事情,称部,部可以增、可以减,可以改变,寺不能改变。

  佛教到中国不归宰相管,归皇上管,皇上把它称为寺,你就晓得对佛教是多么尊重,要懂得历史。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直接归皇上管的教育部,教育的机构。归宰相管的教育称部,礼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这归宰相管的。他所教的,就是汉武帝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面,选择的是孔孟,用孔孟学术做为国家的教育主流,这样定下来。在这之前,孔子的地位跟诸子百家是平等的,没有特殊;汉武帝这样一选择,孔孟地位就突出来。以后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他有这么高的地位。所以这要感谢董仲舒的建议、推荐,汉武帝的决策。这个教育政策定下来之后,一直到满清没有改变,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不因改朝换代的影响,为什么?任何一个政权都尊重他,都采取他。什么道理?我想了很久,也真的有了答案,孔孟跟释迦牟尼佛有相同的地方,同在哪里?诸子百家都有创新,都有发明,都有自己的主张;孔孟没有,孔孟讲仁义不是他说的,祖宗说的。

  这个说法,「孝悌忠信、仁义道德」,应当从伏羲氏的时候就传下来,所以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为什么?他没有创造,他没有发明,没创新,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是老祖宗的东西,世代相传他继承。所以我说孔孟是老实人,老实人有福,没有创新。释迦牟尼佛老实人,你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就是注解里面,解释经题的时候,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好,他一生所讲的这些经典,都是过去古佛所讲的,我没有敢在上面改动一个字。这个启示的意思很深,社会要安定,人民要幸福,世界要和平,要靠什么?要靠老实,不能有新花样。像科学技术新的花样,你得到的利益是得到一些,时间是短暂的,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现在科学日新月异,人过的是什么生活?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饮苦食毒」,人过这个生活,这个动物不能吃了。

  我有一次在方老师家里,方老师已经过世了,但是师母我照顾她,那时候我们有三个同学照顾师母。我曾经有一次问她,我说师母,你们现在吃的猪肉、鸡肉,这个味道跟五十年前,你想想看,那个时候味道一样不一样?她想了五分钟告诉我,不一样。什么原因?五十年前你们吃的猪,这些鸡、鸭都是在野外放的,这些家畜都是自己去觅食的,养猪也是都养在野外。现在养鸡场养在笼子里面,你就想想看,鸡一出生一直到被杀的时候都在小笼子里头,小笼子就跟监牢狱一样,这个鸡生下来就在监牢狱,一辈子关监牢狱,它那是什么心情?它那个肉能好吃吗?我是从这里想的,肯定不一样。我是五十六年没有吃肉食粥糜,所以我想决定不一样,从前有鲜味,现在不可能有。不但是动物,连植物都不一样,植物,你吃的稻米、蔬菜都农药、化肥,把它的基因都改变。那味道怎么会一样?怎么能吃?所以现在人这个病很多,奇奇怪怪病很多,病从口入,这是什么?科技带来的。你看东西很好看,中看不中吃,逼迫着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农耕。我们在澳洲虽然没有种稻米,我们种菜,蔬菜、果木都自己种,我们没有化肥、没有农药,那个味道跟市场买来的不一样,你这才吃得安心,所以市场不敢去买。

  现在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从前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从前人过的是人的日子,诗情画意,不分贫贱,他过得快乐;现代人生活得痛苦,所谓说压力很重。从前没有听说有什么压力的,哪来的压力?所以,还是老实人有福,孔子是老实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不要有什么新奇花样,再好的花样,都比不上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比不上。我们也看到,街道上常常看到招牌,美容整容,我们看到的,美容整容是破坏自然生态,破坏自己的,你父母生下来的面孔,你要把它改变,你破坏。他是可以把你整容一下,你觉得很美,但是十年之后,你整容的毛病全出来了,苦不堪言。我在澳洲见到一个义工,每天很痛苦,我问她怎么搞的?她鼻子里面是常常流血,告诉我,二十年前整容,现在得的后遗症,破坏自然生态。你那个爱美时间很短,可是你后头,长时间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你说这个人他有智慧吗?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触境自在,合本性净」,这句话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什么人能得到?老实人能得到,老实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贪瞋痴慢,做个本分的人。如果说是贫穷天天想发财,孔子也讲过,如果发财是巴结人、侍候人能够得到的,我也愿意干。如果得不到,我还是过我的贫穷日子,过得心安理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中国世世代代从前人都相信,相信什么?命运,这个很有道理,你的一生富贵穷通无不是命,命里注定。《了凡四训》,诸位好好念念你就明白,袁了凡先生碰到一个算命的孔先生,算得真好,把他一生的命都排定。他的寿命五十三岁,他的官只能做个小县的县长,死在任上,他做县长只有三年。告诉他,到三年的时候赶快辞官回家,不要死在异乡。给他算的,你每年你考试考多少名,你官位升到多少等级,你一年收入多少,统统给他算定了,而且十几年年年看的都一样,一点都没错。所以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全是注定的,想也想不到,不必想,到时候它自然就有。

  有一年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妄念,云谷大师很惊讶,因为一般人都是妄念纷飞,怎么这个人没有妄念?就很称赞他,你功夫不错,三天三夜居然没有一个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实,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一点差错都没有,有妄念也没用处。云谷禅师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一听这个话,就追根究柢向他请教,这才告诉他,人不是圣人都有妄念,没有妄念是圣人,你不是圣人,你还是有妄念。你什么妄念?命给人算定了,虽然不是妄念纷飞,你是无明,堕在无明里头,然后告诉他,命运可以改变。你的命运谁给你定的?不是上天给你定的,不是佛菩萨给你定的,不是阎罗王给你定的,是你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恶决定的,道理在此地!譬如财富,你命里有财,有财库,为什么有财?你过去生中曾经修财布施,你肯用你的财力去帮助苦难的人,那你命里就有财;你愿意修法布施,那你就有智慧;你愿意修无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长寿,这是真正的因。你过去生中没有修,那你就要受苦受难,这是真理。

  我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个朱镜宙老居士七十岁了,我二十六岁,他七十岁,我刚刚开始接触佛法,他是老佛教徒,也很喜欢我这年轻人,给《了凡四训》给我看。我看到这本书好象在一个半月,因为它书分量不多,我看了三十遍,非常受感动。了凡先生的毛病习气,我全都有,他那些福报,我没有,他是寿命不长,五十三岁,我的岁命更短只有四十五岁。明白之后,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修学,但是我并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财富,可是佛在经教上教我的,我真干,老师教导的我依教奉行。以后遇到李老师,李老师慈悲,看到我们几个年轻人,相貌很薄,就是短命相、贫贱的相,贫贱短命,他很慈悲,劝我们发心出来讲经,讲经的功德很大,能够把命运转变。我也没有想到转变命运,但是讲经这个事情,我很欢喜,我很认真学习。所以我一出家就开始教佛学院,就讲经,讲了十几年,我处境就愈来愈好。

  我三十三岁出家的,好象四十八、九岁,那四十五岁过去了,四十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遇到甘珠活佛,甘珠大我十几岁,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是个小活佛。碰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平常我们在背后都说你。我说:说我什么?说你人很聪明,很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事情不必背着我,当面可以讲,我很清楚、很明白。他说:现在你不一样了。我说:怎么不一样?他说你这些年讲经说法,你的命运完全改变了,不但将来你的财富很多,寿命很长,他告诉我这些。他自己第二年就往生,这在密宗里面是个很好的上师,很难得,很如法的修学。我们交往时间也很长,互相都很尊重。所以李老师那时候帮助我们这些年轻人,教我们全心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改变自己命运。

  下面这句话说,「是四德宝而自庄严」,四德是常乐我净,须弥山是四宝所成,这是自性,自性的四宝常乐我净。常是永恒不变;乐就是前面讲的妙乐,法喜充满;我是自在;净是清净,身心清净、环境清净。只要你自己身心清净了,居住在秽土也是清净的,也没有丝毫染污。「斯则本觉如来,升法须弥之顶」,本觉如来就是初住菩萨,他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就是本觉如来。所以比喻升须弥,这不是世间的须弥,是法须弥,升须弥之顶。这个意思,我们在经里面讲得很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八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大科第三是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说目标,我们修学,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能得什么样的果报。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证果。这一会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它的宗趣先从「会」讲,就是第三会的宗趣,「以十住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这就很清楚,我们特别要注意行德。佛法确实重行,解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经是以华严三圣来做代表,毗卢遮那佛代表大方广佛华严,文殊菩萨代表解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这两位菩萨在本经的地位,华严会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长子,老大,文殊为庶男。你就晓得了,《华严》解行都重要,还是偏重在行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华严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会会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这都要知道。十住菩萨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摄位就是入位、摄入,你证得十住菩萨的果位。这里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这是修学的果报。

  十住里面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们念的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没有超过十法界。初住菩萨超越了,什么原因?初住菩萨把妄想断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那什么境界?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明心见性又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他说得很好,你什么时候明心见性,你会跟他是同样的境界,真正见到自性,就是见到真心,见到真心就真心用事了。我们现在是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妄心。他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丝毫染污,给诸位说,什么是染污?起心动念就染污,这是最微细的染污。要知道,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你这一染污就坏了,麻烦就大;所以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没有生灭,生死永远没有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盘的境界,你证得大般涅盘。第三个是「本自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具足。第四个「本无动摇」,这是说你的心是定的。不像我们现在念头很多,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念不住。所以这个心是什么心?这心是无常。你看四念处里面世尊教我们「观心无常」,那个心是什么?念头。念头起灭,念头不住,不停住,它在那里生灭。你见性之后,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本无动摇。

  最后一句是「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不是起心动念?不是。起心动念你出不了十法界,这个能生万法是说什么?说你在迷的状况之下。你迷,性不迷,性是大光明藏,是一片光明;可是一动念的时候,它就生万法。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这个现相就出来了,宇宙现相为什么会出来?因为它本自具足,它不是心外的。我们用万花筒做比喻大家好懂,自性就像万花筒,这一动念就像它里面的变化。你只要动,它不就变了吗?你不动,它不变。但是我们看到万花筒不动,它里头还是有现相。真正的自性,不动的时候没有现相,像一片光明,所以很难比喻。一动就像万花筒,你不断的动,它不断的变,千变万化,找不到同样的相。我们今天看的相是心动,动了就是迷了,不动就觉。所以为什么教你修定?修定觉悟,修定才回归自性,自性本来不动,动是错误,这个理很深。所以学佛的人学什么?我们凡夫迷得深,佛有方便法教我们,先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最后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放下执着你就是正觉,放下分别你是正等正觉,放下妄想你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回归你自己的本来,你本来是佛,正等正觉是菩萨,正觉是阿罗汉,这三个人叫觉者,觉悟。六道凡夫都是迷,不觉,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有。

  色界、无色界虽然苦乐忧喜他断了,这个断不是真断,是他的定功把它伏住,这个断叫伏断,石头压草没有除根。所以它在大乘教里面它不叫禅定,它叫舍受,不叫三昧,叫舍受,真的断掉就叫三昧。佛法里面有三昧,世间法里头没有三昧,舍受是相似的三昧,定失掉了,他烦恼又起现行。所以我们要真断,真断在哪里断?在生活当中断,在工作当中断,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断。学什么?不再执着,不再分别。当然你一下断不干净,分别执着降温、减轻,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这是真精进,这是大精进。只要这个东西减轻,智慧就增长,为什么?它障碍了你的智慧、德能,也就是《坛经》上讲的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本自具足。这个东西把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障碍住,不能现前。你放下一分它就透一分,放下两分它就透两分,放到一定的程度,《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初住菩萨的境界。你不能把无明破掉,你的心不清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清净。所以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现前了,这不要求,本来有的,果!为什么要学佛?现在人讲的我要求聪明智慧,我要求无量的财富,今天把整个地球财富给你,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的福报都给你,太小了,九牛一毛,不值得一提。你只要一见性,你得到的是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你要问,你学佛为的是什么?我要得到整个宇宙,给我地球我不要,太小了,这算什么!你只要一见性,初住菩萨就得到了,能生万法,那才叫真实的智慧、真实的福报。

  古德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了《华严》之后,才晓得佛家富贵,天上人间找不到,不能比!你贪那点小富贵算什么!愚痴到极处,你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只要不离六道轮回,你肯定还是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你用贪心来学佛,没有关系,你看阿难就是贪心,楞严会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佛问他,你到底为什么发心跟我学佛?他很坦白说真话,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生起贪心。他说:你这种相好,绝对不是父母生的,是你修成的,我也希望有这种相好,所以我跟你出家学佛。贪心!那我今天告诉你,你要得到整个宇宙,这是大贪,你不学佛得不到;你要是学佛,你得到是整个宇宙。给你做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那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要那干什么?我说的话句句都是真话,你只要证得初住你就得无量寿。为什么?「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是无量寿吗?第一句说的「本自清净」,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般若智慧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东西不是向外求,向内求,求明心见性,只要见性什么都得到,什么都具足。真能得到吗?能,为什么?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外来的。外来的就不容易,本自具足,把障碍去掉,它自然就现前了。

  你才晓得,佛菩萨,包括阿罗汉,绝对不会轻慢一个众生,绝对不敢对一个众生无礼,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虽然堕成众生身,他的性是佛,他的真面目是佛。在六道里受生,那是他的假面目,不是他的真面目,他真面目是佛,所以他尊敬。凡夫不知道众生是佛,产生贡高我慢,这错了;他证到阿罗汉之后,他就会很谦虚、谦卑。谦卑是性德,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自尊必定知道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自尊。傲慢是烦恼起现行,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的,这个东西必须要把它舍弃,要把它放下。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我们用老实念佛。为什么你不能成就?因为你不老实,虽念佛不老实。怎么不老实?你有贪瞋痴就不老实,你念佛里头夹杂着自私自利,夹杂着是非人我,夹杂着贪瞋痴慢,所以你不老实。老实念佛,哪个人不成佛!各个都回归他的佛位,这个要知道。

  也许诸位同学要问,十住行德是什么?我们要怎样修十住行?十住菩萨的行德跟初信位菩萨的行德,没有两样,全都是修十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度,后面再加四个,方便、愿、力、智。初发心就学这个,十住还是学这个,后面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的是十波罗蜜。不同的地方呢?初信位的菩萨修这十个法门,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放下,没放下;初住菩萨修这十条,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个不一样。往上去,当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放下了,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始无明习气断掉的成分不相同。而无始无明这个习气,是没有办法用什么方法去断的,没办法。怎么断?不理它就好,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去理它,自自然然断掉,所以这叫无功用道。十信位的菩萨是有方法,那是有方法去修;十住以上没有方法,他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方法!随着时间慢慢自然它就没有了。

  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法界,随感,随众生的感他就应化,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现佛身,应以比丘身得度他现比丘身,他得大自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应,不离本处,能够遍十方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那里就有应,有这么大的能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现身说法,他还会不会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个要懂。不懂没有关系,后面一遍一遍的来说明,你慢慢去体会。不懂不要去想,愈想距离就愈远,为什么?想是妄想,放下妄想你真正契入,你就真懂得了,只要有妄想就不行,这是佛法。佛法里面确实有最高的科学,科学说什么?拿证据来。拿不出证据就不合科学,科学的精神就是要证据,成佛得拿证据来,证据向谁拿?找成佛的人。譬如你入定,你这个定的功夫能够到四禅八定,六道里面的事情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拿证据来,这证据拿不出来。可是我要知道,我看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要找谁来作证?找个也有这样的定功,我就向他请教,跟他讲我看到的境界,他跟我讲,对,没错,我看到跟你一样。然后再找第三个人,那个人也有这种定功,你去问他,他说我看到的跟你们两个人一样,这证据。而且它平等,只要你把执着放下你就见到,它怎么不是科学!高等科学。科学家要用仪器,佛法不用仪器,仪器永远找不到真相,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放下,你怎么能见到真相!所以开悟的人要找祖师大德给他做证明,祖师大德他是开悟的人,你说出你悟入的境界,他知道,你一提他就了解,他给你印证。印证他就是你的老师,你就是在他会下开悟的,他给你做证明。佛成佛了,要找别的佛给他做证明,它是讲要证据的,所以佛法讲信解行证,后头有个证,没证不行。我们这里讲宗趣,趣就是证,这就科学精神,你要说佛教是不科学的,那信解行证,证,科学讲得通。这是会,第三会。

  「二品」,这品「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它的宗趣是什么?「以严处请佛赴感为宗」,你看它的宗旨是什么?严处是什么?处是道场、处所,严是庄严。我们要搞一个很庄严的道场,请佛,请佛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这是这一品的宗。「根缘契合说法为趣」,你请佛来的目的干什么?请佛来目的为我们说法。庄严道场是因,佛到我们这里来说法是果,这是这一品。所以这一品里面讲庄严道场,我们要学,学了之后要跟它一样的庄严,我们就能请得很多佛菩萨来教导我们。你看看忉利天宫,须弥山顶就是忉利天宫,忉利天宫是如何庄严道场来请佛说法。是不是佛一定要你道场庄严,他才来?不是的,庄严道场是对佛的恭敬,恭敬他就起感应道交。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庄严道场是从外表上、形相上说,最重要是他那个诚敬的心。如果外面做得很庄严,再庄严,诚敬心没有,那是假的;如果外面什么庄严都没有,就是个诚敬心,佛菩萨都来。

  这就是章嘉大师过去讲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你真有诚意,你庄严道场,你自然会尽心尽力,没有这个条件,没有关系,真诚心就感得佛菩萨来临。道场里面设的种种庄严,它另外有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是教一般人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是影响大众。因为一般大众对老师不知道恭敬,我们做出样子给他看,是这个,用意在这个地方,真正感得佛菩萨来的是自己的诚敬心。所有一切的设施,是教导一些人,他还没有觉悟、还不懂得,教他对于老师要知道尊重,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演说。根缘,根是根性,缘就是机缘,根到清净了,缘成熟了,这是契合,自自然然感得佛菩萨应化。这是这一品的宗趣,宗趣就介绍到此地。

  底下这段《论》,李长者的《合论》,也非常的精彩。前面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教导,我们再看看李长者,都是入华严境界的大德。长者说「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经」,前面清凉大师也是这样跟我们介绍的,像这样我们念念就行。第一「升须弥顶品」,第二「顶上偈赞品」,第三「十住品」,这是正说,第四「梵行品」。《华严经》上有两品是菩萨行门,就是戒律,前面我们读过「净行品」,净行品是戒律,十信菩萨修的;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梵行品」,十住菩萨修的,梵是清净,清净心。第五「发心功德品」,也叫初发心功德,这是赞叹发心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发心是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心一发出来就是初住菩萨,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无比的殊胜希有。第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这就是第三会,这先把六品经介绍出来。

  下面长者的解释,「将释此品,义分为三」,它分为三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释品来意」,第二个「以处表法」,第三「随文释义」,我们在这个经本里面统统都能够看到。现在先看第一「释品来意」,这一品怎么来的?把《疏》跟《论》合起来看,我们对于《华严经》的大意就会更清楚、更明了,看两个老师的讲法。「明前于普光明殿人间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终」,十信圆满,终就是圆满。前面的修行是在普光明殿,普光明殿是在人间、是在地上,我们今天讲的在地球上,你在地球上修行已经圆满,圆满当然要向上提升,从地面提升到须弥山顶。「此妙峰之顶」,妙峰就是妙高山,「明从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进故,此品须来」,那这品经不能少,给你说明须弥山顶表什么意思?表你从十信位修圆满了。第十信的菩萨就是贤首菩萨,放下了起心动念,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华藏世界现前。他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把这个比喻作须弥山顶,不是真的须弥山顶,这意思要懂。所以这品经就有由来,必须要说它才能接得上,这是说明这品为什么要来、为什么要说。

  第二讲表法,以处表法,处是须弥山,「以处表法者,明此山于七重金轮围山,七重大海之内,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尔,四宝所成」。这前面都说过了,跟清凉大师讲的没有两样。不过他这里说的什么?说的就是古印度婆罗门教,许多宗教里面讲的宇宙,他是不是讲错了?这个话我们不能说。须弥山到底在哪里?讲的七重金轮围山、七重香水海,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观。现在一般学者称什么?这神话,神话我们该不该相信?神话从哪里来的?神话从四禅八定里头来的。我们没有得定,我们凡夫看的世界,跟有定功人看的世界不一样,就像什么?像现前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你说这个有没有?有,他真看到一些东西。我们人看不到,他能看到鬼道,他能看到天道,能力大小不一样,看到范围广狭也不一样。这些特异功能多半他是报得的,就是与生俱来他就有。会不会失掉?会失掉。我遇到过,很年轻,二十出头的样子,一般人称他的眼睛叫X光眼,佛法里称为天眼通。他有能力看你的内脏,你也不必脱衣服,他看到你内脏里面活动的情形。如果有疾病的话,他会给你指出来,你什么地方有毛病,他说得真准确。我是过去在洛杉矶讲经,遇到了中国有十几个特异功能,派到美国去参学;美国也有,我在美国也碰到过,美国人。我讲经他们也来听,同修当中有人好奇,就向他们请教,每个人都让他透视,看看身体状况。我们有位同修给他看了之后他就指出来,他说你曾经得过肺结核,肺病,现在钙化,没有问题了,但是还有个疤。里面,不是在外面,指出那个部位,他真的把她吓到。为什么?这桩事情是她的秘密,她跟她的先生结婚那么多年,小孩都很大了,没有告诉她先生,是在她结婚之前真的得肺病,被他说穿了。所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然后我们就问他,你这个能力,他说与生俱来的,会不会失掉?会,年岁大了,接触外面境界多,妄念多了,能力就失掉;如果保持着清净心,不受外面干扰,他这时间就能保持长久。所以这种能力是属于与生俱来,有这种人,少数。另外一种人,修行人,修定的,修定他得到这种能力,定,他能开智慧、能发通。不但佛家有,道家也有,修学其他的法门也有,能力大小不一样。在这么多年来我们接触得很多,这不是假的,所以他们看世界跟我们看世界不一样。可是我们从科学里面推理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眼见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知道我们离开光波就看不到东西了。阳光、月光、灯光这个光波是相同的,我们只能看到这段,比这个光波长的看不见,比这个光波短的也看不见。而实际上比我们能见的光波波长的很多,短波也很多,如果我们真有一天有这么个能力,所有不同光波你统统都能看见,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样子,就不相同。

  从这个道理上,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古印度这个不是神话、不是传说,是他们在四禅八定里面见到的宇宙,这么说出来。可是佛菩萨见到的宇宙比他这个更大,佛在讲经借用他们所讲的这叫俗谛,随顺世间人他们的知识来讲,好讲话,他也很容易懂。如果随顺佛来讲,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东西统统不存在,他就不懂了。佛看到更深一层真相,这现象怎么来的,佛知道,是更深的禅定,观察到物质的来源。现在科学家用精密的科学仪器,也发现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钟茂森居士给诸位做过讲演,西方最近科学的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实际上是不存在,所以科学家承认宇宙之间只有场存在。场是能量,物质是能量变现的,变现成物质,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今天看的物质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相续的相续相、相似相续相,念念不住。佛讲无常,这话讲得太好了,无常就是没有一个现象是常住的(也就是是存在的),剎那剎那在变化。真的就像我们看电影,看银幕上的画面,银幕上画面这个我们知道,剎那剎那在变化,它是无常的,看底片是无常的、画面也是无常的,这是佛经上佛讲的诸法实相。可是四禅八定,他认为这现象还是正常的,他认为是真的,他不知道是假的。所以佛经里面有哲学、有科学,佛随真谛说的才是真话,才是事实真相,大乘教里说得很多。我们一看此地,这是世尊的方便说,世尊随顺众生所知所见而言。

  四宝前面说过,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矿物,这里有金、有银、有翡翠、有水晶,这是代表,可能是这四样东西它多,比例占多,其他还有许多杂宝庄严,成分可能少一些。下面讲「东面黄金」,须弥山的东面黄金很多,「西白银,南吠琉璃」,琉璃就是翡翠,绿色的玉,「北玛瑙」。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这个跟清凉大师讲的不一样,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讲,东面是银,南面是琉璃,西面是水晶,北面是黄金,跟这里说的不一样。像这些地方不要去辨别,佛教给我们学佛要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对了。山里面矿产很多,可能是四面它统统都有,说多少,我们只能够这样想,成分比较多一点,东面黄金比较多一点,清凉大师东面白银比较多一点。从这两个合起来看,宝山上到处都是希有珍宝的矿藏。

  「上有四埵,埵有八辅天众,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顶,天帝释在其上,居宝宫殿,通为帝释天,三十三天总以帝释为主」。这段清凉大师省略了,这是把忉利天大致的形状,长者给我们做了个描绘。须弥山上有四埵,四是四方,须弥山的四方,埵是突出的地方,这个山好象突出一个小的山顶,大山它有小的山顶。这个小山顶,埵有坚固凝聚的意思,就是我们讲山头,这话大家就好懂。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山头,这四个山头每个山头有八个天王住在那里,四面就是四八三十二,每一方都是这样。帝释天,就是忉利天主,他在当中,所以合起来称为三十三天。这个意思就好比是个国家,当中是中央政府,四边每边八个天就好象是省分一样,中国人讲省,外国人称州,它有三十二个省。每一省省长就是天王,统统都是以忉利天王做他们的总领导人,所以总以帝释为主。这是说明忉利天也叫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是一层。有很多对佛法没有深入研究的,他就搞错了,佛家讲天有三十三天,那就错了,三十三天就是第二层忉利天。往上去是夜摩天。所以天有二十八层,不是三十三层。甚至很多学者引用佛的说法,都把意思搞错,佛家讲天有三十三层,错,三十三天是第二层。

  二十八层天也不是佛教说的,比佛教早五千年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都修四禅八定,他们见到的。六道轮回是婆罗门教讲的,释迦牟尼佛承不承认?承认,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我在讲席里做过多少报告,曾经都提到这个问题。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婆罗门教没说到。他们的定只能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再不能向上提升,原因是什么?分别执着没有放下,所以他最高就到这里,再不能提升。四圣法界他们没有看到!他们的神通,我们讲天眼、天耳、他心,甚至于到宿命、神足,只限于六道这个范围,他不能够超越六道。

  佛在恒河边上,大树底下入定,他给我们做示现,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是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宇宙之间世出世间法彻底明白,这不要学,彻底明白了,六道怎么回事情,佛知道,六道之外的统统都知道。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这就示现成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惠能大师开悟的五句话,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惠能大师放下之后,那个境界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他们证入的相同,没有两样。一个是以佛身示现,一个是以比丘身示现,他出家做比丘,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世尊在印度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佛法学跟不学,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学了,这我常说,学了之后要放下,如果不放下都变成外道了。变成什么?世智辩聪,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变成所知障,障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什么东西障碍?分别执着。所以你要把你所学的,把分别执着放下,你学的就不是障碍,也变成了真实智慧。没有放下分别执着,全叫所知障,或者称之为世间的聪明智慧,就是六道里头的,出不了六道,这不能不知道。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就在此地,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差别也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学《华严》,我们念佛修净土,如果没有放下分别执着,世间佛法,能不能往生?不能。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放下执着就往生;执着放下少分,生凡圣同居土;真的完全放下,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放下,生实报庄严土,怎么会一样!坚固的执着,对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统统没有放下,念佛不能往生,那叫世间佛法,你来生可以得人身,来生或者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学佛,心里面有严重的贪瞋痴慢,果报在三途,人身都得不到。好处在什么地方?阿赖耶识里面有佛的种子,你到哪一生、哪一劫有机缘又遇到佛法,这个种子会起现行,什么时候放下执着,什么时候就往生,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障碍不在外面,外头没有障碍,障碍在自己。你要问,我这一生学佛能不能成佛?不要问别人,问自己。你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

  下面长者很慈悲,给我们介绍帝释有四个名字,「一名天帝释」,我们中国人常常称,实在讲中国人称的玉皇大帝就是天帝释。「二名憍尸迦,三名释提桓因」,这里头应该加个字,因果的因,释提桓因,「四名因陀罗」。我们在这本子上看到的是省略的,释提桓,可是你看李长者的《合论》里面是释提桓因,它多一个字,应该要用释提桓因。意思总的说,「大意名能主」,这几个意思都相同,能主。「为能为诸天作主故」,诸天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二天对释提桓因都尊敬。像中国古代这些诸侯尊某个国王为天子,很有这个味道,尊重他,有疑难问题一定向他请教,由他做最后的决定。所以他是三十二天的共主,包括他自己称三十三天。「此妙峰山,四宝合成,诸天宝宫殿,在上庄严,故为妙峰山」,这些意思都好懂,跟前面清凉大师的介绍大同小异。

  后面这些是清凉大师没有说的,长者给我们补出来,这些都是佛学里面的常识。常识里面有很多,都是古印度学派和宗教里面常常说的,这刚才讲的他们在定中所见到的境界,我们不可以看它作迷信,不可以看作神话,这样看法我们就错了。但是这些与佛法,老实讲关系不大,不重要,佛法重要是教我们放下。「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广量」,山跟海的量都广大。有「金翅鸟」,这金翅鸟是八部鬼神里面的一种,这鸟是真大,「两翼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两个翅膀张开,张开有多大?三百三十六万里。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鸟?如果真的这个鸟飞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可能它的翅膀张开,那边是在美国,这边是在中国。我们晓得太平洋现在距离西岸到东岸,我们这边是西岸,美国那边东岸,太平洋,现在飞机飞行,常常飞我们知道,差不多就是一万公里。它这里说三百三十万里,这个里到底是什么里?印度的里,应该是的。印度的里,是不是比现在的公里要小很多?现在公里是一万里。不过从印度去美国距离比我们远,我们中国比较近,因为它还有印度洋,它要通过印度洋、太平洋,是比较远,但是也差很多。

  所以说这个鸟之大,这个鸟肯定不在我们地球上,这是讲什么?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讲银河系。多少个银河系?黄念祖老居士讲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那金翅鸟就不大了,要是地球来讲它很大,它两个翅膀张开会把地球包起来,它有这么大。「迅疾能飞」,它飞得很快,「一鼓翼」,鼓翼是翅膀只是摇一下,「万万九千里」,你看它飞的速度,翅膀摇一下万万九千里。要飞多久?要飞「七日七夜」,才飞到顶,才飞到须弥山顶,你就知道须弥山有多高。「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腰鼓是两头大当中细,这是腰鼓,它说须弥山的形状像这个样子。「崒然高耸,非以手足攀揽之所能登」,这就是说须弥山,决定不是凡夫能够攀揽登得上去的,不可能。你看金翅鸟要飞七天七夜,它的翅膀动一动万万九千里,你就想须弥山多高,所以这绝对不是在地球上。我们晓得,地球,佛经上讲这是四大洲的南赡部洲,它所讲的香水海,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太空。你要想真正了解这个状况,一定要入定,定中突破空间维次,看到这个现象。但是你要记住,佛说的一句话,总的指导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婆罗门教里没有的。

  说出这些比况不是重要,重要是下面,这表法的,「为表此十住法门,创生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这话重要,用这个来表示十住法门高!十住法门好象在须弥山顶。你今天证得十住位,你是真正生如来家,真正是佛弟子。我们常讲入门、登堂、入室,我们今天有没有入门?没有。什么是入门弟子?入门是入了大门,佛家的大门。这是讲从前,不是讲现在,从前富贵人家,大门里面是庭院,不是一入门,你就入它的房间,没有。它庭院非常大,里面才是堂屋,堂屋后面是它的住宅,古时候房子是这样建筑的,富贵人家所谓是一进、二进、三进。诸位如果到北京看旧的四合院,我去过几次宗教局,宗教局现在住的房子是醇亲王府。醇亲王好象是宣统皇帝的父亲,所以它的王府比一般的亲王府要大。它有三进,它的银安殿,银安殿是堂,有五进,五间房那么大,通常一般亲王府银安殿是三间,它是五间,后面才是它住宅的地方。你入门,什么人入门?阿罗汉入门,也就是说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执着放下,你入佛门;分别放下这是菩萨,你登堂了,你进到它的银安殿;起心动念放下去,你才真正入它的卧室,这叫入室,入室弟子,初住菩萨入室了。

  我们从前面来看,真正入门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七信位的菩萨,《华严经》七信位的菩萨,入门。如果我们要把门槛放低一点,说什么人入门?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也能讲得通。初信位是什么?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上讲的初信。能够这样讲法,他断八十八品见惑,见思烦恼,见烦恼断尽。八十八品见惑,佛在一般教学上把它归纳五大类,好讲,第一个是身见,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初果,不再执着身是我。凡夫都执着身是我,这身见,非常爱惜这个身,这是很严重的烦恼,你不能解脱。身不是我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象衣服一样,我们把人身当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这一关很重要。这个破掉之后,你就入《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我相那就无人相了,你看到别人也不执着了。「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是宇宙,寿者是时间,你渐渐能突破时空,这入门。登堂,阿罗汉以上就登堂,十信位里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所以入门、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真佛子入室。

  「不可以有生灭寻思观察,及多闻心想攀揽所得」。这个境界,如果我们还有生灭心、还有思惟、还有观察,你得不到,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面,生灭心没有了,我们思惟也没有了,观察也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东西统统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没有了。下面这句很好,多闻心想,我们现在学经教,天天在搞多闻,心里在想,想什么?想断烦恼,想得禅定,想开智慧,有这个观念,你统统得不到。要怎样得到?把这个全放下,全放下自然就得到。因为初住菩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决定不是用思惟能够得到的,你见不到,放下就是!三个都要放下,放下一个两个还得不到。放下执着,你仅仅是正觉阿罗汉,你得不到;放下分别,你是菩萨,你是正等正觉,还得不到,因为他是无上,必须把起心动念断掉,起心动念断掉之后才真正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刚刚证得初住。这个住,我们现在讲学位,你真正拿到学位,佛法里最高的学位你拿到。

  「故以妙峰山,用况表之,令后人仿学」,用须弥山来做比喻,希望后学的人要真正发心学佛,要学作成佛,不要说是证阿罗汉、证到菩萨就满足,那你就错了。好象世间人念书一样,念到小学毕业不想再念,念到中学毕业不想再念,这都错了,一定要念到大学,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你这才算圆满,初住菩萨是拿到博士学位。所以勉励后学,这是妙峰表的意思,一定要登妙峰,学佛要有这个志向。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为登妙峰。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努力,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换一个环境,用现在的话说,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亲近他老人家,他会帮助你走向最高峰,这是求生净土真正的目标。如果说我求生极乐世界,到那里就好了,什么都不要想,能不能去?不能去,释迦牟尼佛不会帮助这种人。释迦牟尼佛帮助什么人?帮助发心真正成无上菩提的人,这个人他一定要帮。得少为足,十方诸佛剎土很多,你都可以去,用不着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帮的是帮你成佛,这意思要懂!

  下面再说山,「山者,高胜义故」,所以要懂它的意思,高,殊胜,无比的殊胜。「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用这个来表佛的法身,用这个来表佛的妙慧。「是出世高胜义故」,世就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在大乘教里面都叫凡夫,六道叫内凡,六道之内的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它是六道之外,十法界之内,没出十法界。十住超越十法界,他不在十法界里面,所以这叫出世高胜。「妙峰山者,不动义」,它还有个意思,须弥山「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里,四王天住在当中,住在半山,山顶上是三十三天住的,这有妙乐、有庄严,有这个意思。「像此位菩萨」,这就仿佛好象十住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方便三昧是什么?应化,他的活动空间大了,不是一个大千世界,他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跟妙觉果佛没有两样。

  这是我们在讲席里讲过很多,初住菩萨的智慧、德能,它的作用跟究竟佛没有两样,这个意思你应该要懂。为什么?究竟佛果把妄想分别执着永远断掉,初住菩萨也永远断掉,怎么会不一样!当然是一样的。当然一样,为什么又有这么多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为什么有这些位次?清凉给我们讲得好,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从习气厚薄才分出四十二个位次。但是这四十二个人在应化来讲,度众生、帮助众生,应化来说,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个作用是相同的,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初住菩萨他要是用佛身,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身,是不是他自己有意思现身?没有,如果有意思的话,他就是六道凡夫,他没有意思。所以凡夫我们有心,起心动念有感,他是无念而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来应,这叫什么?方便三昧。

  寂然不动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些地方不能不详细辨别。谁起心动念?阿罗汉起心动念,因为阿罗汉只放下执着,妄想分别没放下,他起心动念。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跟菩萨,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着放下了,所以他还起心动念。像前面讲的贤首菩萨,他还起心动念,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是初住,他就离开十法界。离开十法界,在十方世界六道里面去应化,寂然不动。我们就晓得,十法界里面的四圣位,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能不能应化在世间?能。但是他的应化只限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他不行,他没有出离十法界。每尊佛的国土都有十法界,他出不了那个范围,这道理我们懂。初住就不一样了,初住的活动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会认真考虑,真要放下!这放下得大自在。放不下那真叫愚痴,这桩事情与别人不相干,自己的,迷是自己迷的,悟还要自己悟,佛菩萨帮不上忙。

  所以《华严经》要不要?「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不要?要。要,但是要知道舍,就是你不要执着,对《华严》不执着、不分别。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要有这个概念,《华严经》我天天读、天天研究,天天跟大家讨论,绝不执着。然后了知,《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我们的生活,《华严经》是我们的工作,《华严经》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是《华严经》,我们就得《华严经》的大用!如果经是经,我们日常生活还是自己这一套,根本就不相干,那这《华严经》白读了。佛法你没有学到,你学佛法的形相,佛法的实质你一无所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造《华严经》讲经说法这个业呢?这个业是善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天上,真的果报在须弥山顶,在忉利天、在四王天,出不了六道轮回。

  放下就超越,放不下不能超越,念佛求生净土,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要放不下,你不能带着这个世界去往生,没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这放下多重要,学佛的秘诀就是放下。我很难得,头一天见章嘉大师,第一天见出家人,我向他请教,有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够很快的契入佛境界?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真的没有保留,头一天见面就告诉我。我还问他: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教我「布施」,布施就是舍,真的用行动去放下这才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讲到「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平等理,与法身合」,我们明天从这个地方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