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新招聘信息:第一三二一卷——第一三三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9:1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释文,我们从经文第一句看起:

  【佛子。心性是一。】

  这一句是立宗案定。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这就是来问难,『心性』既然『是一』,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别』?下面是举例:

  【所谓往善趣恶趣。】

  这一句是总说,前面都跟诸位介绍过了。

  【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下面是「结成前难」有十事五对,我们也把这个文念下去。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这是第一对。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这是第二对。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总共是五对十句。这个问题前面给同学们报告过了,真正是世间最尖锐的问题文殊菩萨提出来,说老实话别人问不出来的。下面要请十位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我们这些旁听的人开智慧。菩萨之所以作略之目的就在此,教化我们的。清凉大师这个疏文,前面这一段都说过了,末后这个结论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讲,现在要把它补出来。

  「上之五对,前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展转异同,成多差别,故云种种不同。心性是一,其义安在」。这个对我们来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疑惑,这个问题问得好!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的两句话是非常重要,那就是「前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一切众生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带着多生多劫的习气。这一桩事情我们学院同学学英语,我们的教材用凯西的报告,凯西也承认这个事实。他说这世间所有的众生,他讲这个众生是指人道,世界上所有一切人这一生当中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决定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没有;无论大事、小事都与过去世的业与未来世都连在一起。换句话说,因因果果冤冤相报,后面是没完没了。凯西看到这个事实真相。这就是菩萨在此地要问的。这里面的理太深,事是太复杂,种种不同是复杂,可是心性确确实实是一。

  心性既然是一,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这十法界里头有善道、有恶道?十法界不一样,这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相宗里面所说的引业、满业不相同。引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在前面我们依大乘经教,佛给我们说的因缘无量。无量因缘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这佛常说的,譬如十法界里佛道,佛道的业因,引导你这个业因是什么因?平等心。诸位同学要记住我们的心不平,看到这个人喜欢,看到那个人讨厌,看到这个事情很高兴,看那个事情不满意。无论是对人,无论是对事,无论是对物;物是一切万物,我们眼前人能够见得到的动物,我们眼前见不到的所谓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维次空间里面的生物,我们肉眼见不到,天道、鬼道、地狱道我们见不到;如何对待诸佛菩萨、一切凡圣到阿鼻地狱,我们的心都是平等的。

  什么叫平等?六根接触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了。起心动念就不平等,分别执着就更不必说。然后我们想想六道里面的众生为什么成不了佛,这不就明白了吗?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确实不平等,这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我们成佛?实在讲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不着问人。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了很多很多次,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成佛那个引业引导你到佛道里面去受生,这十法界里的佛法界受生!。

  讲业因,一切众生圆满具足,任何一个众生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有一个业力引着你,引业,带着你去受生。菩萨道六度心,接触一切众生起什么心?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起这个心。起这个心菩萨道,到菩萨道受生。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四圣法界。六凡,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个人生天,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心,中品十善;阿修罗道是下品十善,带着贡高我慢。实在说,天阿修罗也是上品十善,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上品十善,所以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这我们要明了。然后我们自己在这一生日常生活当中,跟外头境界接触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将来我来生到哪一道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三恶道,饿鬼道贪心,畜生道痴心,地狱道瞋恚;贪瞋痴是三毒的引业,引导你到三恶道去。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起什么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是贪瞋痴,那么我们这一生就是造三途的业因,来生这个引业引导你入三途,这不能不知道。

  无论在哪一道受生,你的身体六根是具足还是有欠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些是满业。满业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实在说就是修善、造恶所感得的。这是凯西说,没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是偶然的、是没有前面因的,没有。他非常肯定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遭遇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一定要懂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样念佛才能往生。

  佛是天天念,心行不善不能往生,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那么这一生我们修净土只是跟净土跟阿弥陀佛结了个缘,这个缘这一生当中不成熟,那你就不能往生;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你就把这个缘要抓住。这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大乘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上讲得也很清楚,八个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引业,我们念佛一定要念到这样的功夫,这才行,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再告诉同学们老实话,不止三辈九品,三辈九品是讲大的阶段,不止三辈九品;三辈里头还有三辈,九品里头还有九品。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都有因果。

  我们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浅,品位就低。不是说念佛多少,念佛功夫的浅深。那这什么意思?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一心不乱里头有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就深,事一心不乱功夫就浅,还有更浅的叫功夫成片。行,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由此可知,功夫成片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

  那大家要问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个什么样子?我用最浅显的话告诉大家,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就成片了。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功夫成片,对西方极乐世界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对极乐世界不疑惑,对阿弥陀佛不疑惑,对三经一论不疑惑,对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不疑惑,这不怀疑。不夹杂?那就是万缘放下,不夹杂了,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就夹杂,统统要放下。

  放下不是说事放下,心里头没有,事照做。所以我讲过多次世尊在中国应化,唐朝时候的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老人家在中国这个示现就是教给我们,我们只要学他这个样子,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他示现的不高,凡圣同居土。这个示现得好,让我们真正明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示现的出家人,寺庙里面的方丈住持要管事,万缘放下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工作随缘或者叫随喜,他修的是圆教的五品位。五品第一个知见同佛。知见,他老人家一生讲《法华经》,《法华经》是佛门里头大乘经里面的一乘经,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肯定的。中国翻译的经典一乘经,一乘经就是佛知佛见,只有三部在大乘之上,这三部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可惜没有能够完全翻成中文,只翻了一品,《梵网.菩萨心地戒品》,就翻了一品,但是在这一品当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经的全貌。这一乘经,佛知佛见,所以见解同佛,没有怀疑。往生条件里面不怀疑,那真的不是假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的方法,那智者给我们示现的第一个随喜,就是随缘;随缘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第二个读诵。每天读诵大乘,古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他专攻《法华》。我们没有他那样的根性,也没有他那样的缘分、福报,所以我们选小部不要选大部,选《无量寿经》就好,或者选《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最好是选蕅益大师的《要解》,连经连《要解》一起读,文字不多。《要解》注得太好!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赞叹到极处了。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在我们想象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才能当得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这我们要知道,决定不能够疏忽。这《要解》好。这是说我们修净宗在这个时代,我们选择读诵大乘这两样东西最好,两样选一样就可以。

  第三演说。这自利利他,菩萨要利他。智者大师天台讲席演说,一生讲经说法帮助别人。第四个修学的科目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我们以六度法门劝化一切众生,劝人布施,劝人持戒,劝人修忍辱,劝人修禅定、修精进、修般若,兼行。最后一个科目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度自己,就是正行。用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把我们无始劫以来悭贪的烦恼用布施把它化解掉,用持戒化解我们的恶作,用忍辱化解我们的瞋恚,用精进化解我们的懒惰,用禅定化解我们的散乱,用般若化解我们的愚痴,这样保证你得生净土。这智者大师一生所示现的。

  我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尊敬,许许多多寺庙里面都供养着智者大师的法像。所以我就劝导日本人我们要学智者大师,他们很高兴。智者大师是这样修成的,这是烦恼并没有断,只是烦恼伏住了,因为他有佛知佛见。这就是有力量把烦恼伏住,但是在事上还要用六波罗蜜,尽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烦恼化解。这里面化解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不一样。这是我们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同。

  我们自己要晓得修行要认真、要努力,不能够懈怠,不能够疏忽。净宗的好处我们依据经论少、不多容易修。抓住这个纲领,根本的纲领是净业三福,这个诸位不可以不晓得,你要没有净业三福,你就不能成就。而净业三福那个根是在《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话,为什么?从小都学过,哪里还需要讲这个。但是现在人不能不提一提,为什么?你从小没学过,所以你净业三福做不到。净业三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你看末后一句话,佛说的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话说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依净业三福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的基础上,你没有怎么行!

  我们今天净业三福为什么建不起来?总得要找原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净业三福一条都没做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一句都做不到,后头就不要说了。第二条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就好象三层楼一样,二楼是建立在第一层上面,三楼是建立在二楼的上面,你没有第一层哪有第二、第三?所以第二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对于净业三福讲过多少遍,讲得很详细。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童蒙养正,所以接触大乘,大乘基础的基础我们也不能够接受。这是我为什么这些年来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要认真落实《弟子规》。

  《弟子规》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讲的,是字字句句要做到!《弟子规》不难记,它一句三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比《太上感应篇》还短;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当然你要学习首先要背诵,然后了解其意思怎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东西要是一落实,你就有圣贤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就有学佛的基础。我们今天要从头来起,从零点开始,这个《弟子规》是零点,从零开始。净业三福那就不是从零,那差不多是六十、七十开始,高很多。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下面第三段。

  「第三结成前难」,这段的文意比较麻烦,确确实实有相当的深度,这段文就是十句五对,『业不知心,心不知业』。我们把十事五对,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当中他说,首先「略为二解」,二种解释。一种是「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意中辨」,前面已经说过了。再看第二个意思。「二直结成前难」。前面所问的这个难,『所谓往善趣恶趣』,这一段也是五句。「且依此释文,有二,一先明大意」。先明大意里头「自有三意,由前难意亦有三故」。这底下第一个是「直问所以,故今结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细细的来推想眼前的事,现事是我们眼前事事物物,「各不相知」。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教种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心令种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之所由也」。我们普通一般说,这个说的意思浅不是很深,大家好懂。像相宗里面讲的引业、满业,这个我们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讨论的本体、现象、作用,大乘经上常说体、相、用。心性是能现能变是一,种种是所现所变。佛在这个经后面「出现品」都有讲,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念头、心想,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从心想变现的,那个生跟现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现识变,所以从心想。为什么彼此互相不相知?因为它没有自性,心无自性,能现能变的性识无自性,所变所现的森罗万象也没有自性。后面清凉的注解以及菩萨的解答说得很妙、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段经文所问的,跟这个问答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个真相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知佛见。

  你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不必劝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为什么?你心里头会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现在不愿当傻子,你会放下。以前为什么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当作真的。现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讲的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再也不执着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彻底放下是绝对正确。诸佛如来如是,诸大菩萨亦如是,乃至于声闻缘觉亦如是,我们还有什么怀疑?

  它这三个意思,第二「怀疑重难,故结云,既不相知,为是一性,为是种种」。有这个怀疑的人很多很多。「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俗谛」。这是一般学大乘教的这个疑惑很不容易断除,这是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矛盾,这个东西摆在我们面前。心性是一,这是真谛,永恒不变;森罗万象变幻无常,那是俗谛。你说心性要随这个万象,万象是剎那生灭,那心性是不是也剎那生灭?心性要随万象剎那生灭,那真谛不就没有了,不生不灭的真性到底在哪里?如果是一切现象随于心性,那心性是一,永恒不变,那这一切万物也应该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俗谛就没有了。可是现在看到这个现象,「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并立」。这个问题谁能解答?这先把问题提出来了,下面正释。

  「二正释本文,亦有十事五对,略为二解,一通,二别」。先说通。「初通,谓总观前来总别二报」。这是通的意思,叫我们观察总别二报。「一业不下」。这三个字我们要把文念出来,「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就是指这一句。这一句是「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难」。能依跟所依来问难,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约本识」。本识是阿赖耶识。「谓业是能依,心是所依,离所无能,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故云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谁生种种」。「下并准之」是下面文同这个道理。这把问题提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再接着读下面的疏文。

  请接着看下面第二。

  「二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这个意思讲得粗显,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离不开第七识,七识是执着,真的造业就是这两个识。你看看相宗讲的修行纲领「转识成智」,从哪里转起?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那你就晓得修行从哪里下手?从第六、从第七。第七不执着,第六不分别,不执着就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着就不平等了,不执着平等智就现前;第六是分别,不分别就是妙观察智现前,这两个是因上转。这两个一转,第五、第八,第八就是本识就跟着就转,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无量无边功德,这就是大圆满。所以修行的功夫在哪里用?还不就是用在第六、第七。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学,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你们想想这是转什么?转第六识;再进一步,一定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转第七识,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控制的念头,你的心清净了。第六识清净了,第七意根清净了,这两个清净你的阿赖耶清净了,你前五识也清净了。相宗讲的是理论,通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不用这个功夫,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我们用执持名号修一心不乱。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你的一心不乱得不到。你还有占有的念头、还有控制的念头,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这一生当中就不能往生,你看这个害多大。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闻净土法门,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为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没有放下,这坏了,这一生又空过了。所以要放下,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能放得下。

  今天我们在图文巴建的这个净宗学院,谁问我要,我马上就给他,为什么?我要求生净土,我绝对不会为这个累赘自己,我绝对不会把道场看作这是我的。我的就糟了,你在图文巴就生根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分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要怎样去想?这个地方是旅馆、是饭店,我今天到这住一天在这休息一天,住两天休息两天,随时可以离开。离开之后念头都没有,你这样才干净俐落,这不是不负责任。没有人来接收这个道场,我要负责任。智者大师随喜、随缘,还是在管事,可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真放下,没有罣碍了。哪个人来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欢喜,管得如法不如法于我不相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的心才清净。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净,你还是没放下。所以说你真的有没有放下?从这个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门里面常讲的一丝不挂,形容彻底放下,这对于修行人无论修哪个法门,你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证果、能不能往生,关键之所在。

  这一段大师里头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你要懂得这一句「并皆速灭」,能造的心,所造的业,并皆速灭。速灭是什么?剎那不住,你才晓得它为什么不相知;相知,来不及,你说生已经灭了。这是我们在这个经前面讲过多次,我们也多次举《仁王经》这个例子,《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说得很清楚,这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如来这种方便说你要是真正懂了,你就悟了。如果说是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生灭,并皆速灭。速灭是什么意思?就是《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明白了吗?速灭。这个现象在哪?就在面前,就在当下。

  去年钟茂森居士在这里给我们做的报告,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最新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是时间跟空间是假象不是真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空间等于零。第二个发现物质无中生有,就是此地讲的并皆速灭,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物质,但是它生出来马上就灭掉了,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物相是什么?物相是相续相,你不是看到生的这个物相还存在、还能够停个几秒钟?没有,剎那不住,根本就不存在。《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它生灭的速度太快了,给你说真话,真话大概它存在的时间亿万分之一秒。《仁王经》上说的那个太粗了,那个只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说实在话还没有光的速度快。科学家证明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说明光走的速度,三十万分之一秒它走一公里,三十万分之一秒,那再加一个零,三百万分之一秒它走一百公尺,三千万分之一秒它走十公尺。所以真正给你讲生灭的速度,速灭的速度亿万分之一秒,你还能起念头吗?你这念头才一起,不知道多少个亿万个生灭过去了,所以它不能相知道理就在此地,它没有自性。

  《中观论》里头讲得好,讲得太好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这真话,一般人听不懂。诸法就是你眼前所见的一切法,你见到跟你见不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说真相,所以真相搞清楚了你还会执着吗?不会了。凡是执着,有执着、有分别,事实真相你迷了、你不知道,你以为这个东西都存在,其实怎样?梦幻泡影。你不能说它无,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这相假的,根本不存在,这速度太快了。我们今天六根都没有办法接触得到,就是说你连想象都想不出来,它那个速度那么快,所以佛经上用的一句话用得真是好到极处,我们读了之后五体投地,叫不可思议。思是动念头,你一动念头就错,那个生灭早就不在了;你一开口那更错,念头比开口快,怎么样都赶不上。所以跟你讲真话、讲实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实话!你在这里头还起一个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叫妄想,这叫无明。无明怎么起来的、无明几时起来你就明白了,无明就这么起来的,哪有这回事!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看电视萤光幕或者是电脑的萤光幕容易觉悟,宇宙真相就像这萤光幕现的相一样,但是萤光幕现的相时间长,差不多跟《仁王经》上讲的速度很接近。因为电磁波的速度跟光波的速度差不多,而实际上这心性里面色相的生灭那个速度绝对不是光波、电磁波能够相比的,无法比,所以佛用四个字「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用什么方法证?禅定,很深很深的禅定你见到了。深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经上讲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看到阿赖耶识里面那个现象。阿赖耶识里头什么现象?就是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动,动的现象,它不是静止的是动的现象,第二个看到见相,第三个看到境界相。见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境界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唯识里面也叫见分、相分。那这是什么?这最原始的,六根、六尘、六识最原始的真相你看到了。最原始的真相是什么?就在现前。我们迷了我们看不到,八地菩萨看到了,看到什么?全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生灭确实是同时,它怎么会有相知!

  再说宗门里面,《坛经》里面说的话很妙,说得好,我们用《坛经》的话解释这个,那很容易懂。「业不知心,心不知业」,业跟心二法,知跟不知也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们想想《坛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要是都懂得,文殊菩萨问这个问题你全明白,自自然然你就解决了,不是二法。真正要是入了门之后,整个宇宙是一法,哪来的二法?这一法就是不可思议。所以大乘经上常常有一句话,每个同学都知道,虽然知道,真正内容一无所知,那是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这里头找不到二,所以叫佛法,佛法叫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这个地方「并皆速灭」这个意思深。

  钟居士给我们报告说科学家发现第三个就是宇宙的原点,这些都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出来的。因为许多科学家都承认宇宙的现象是大爆炸。现在宇宙在望远镜里面观察,还是不断的在膨胀,膨胀的现象就是爆炸的现象,到底是什么东西爆炸?现在把原点算出来了,原点太小了显微镜都看不到,它有个公式,计算的公式,我记不得这个公式了,但是他有个比喻,这比喻我记得。他比喻我们人的头发,这一根头发,把它竖起来一根头发,把头发切断,切断这头发的平面,竖的这个平面,平面的直径上面可以排这个原点排多少?一百万后面是亿亿亿,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这宇宙的原点,就是这个原点爆炸出来的。

  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他讲的这个物质,这个色法这么样的小,跟佛经上说的相同。佛经上讲的物质,微尘。微尘叫极微之微,大概一根头发确实直径上可以摆上一百万亿亿亿个极微之微,这个很接近。但是这生了就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不生不灭」。如果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个话是毫无意义。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你说生,它已经灭了,你说灭,它又生了;不但你的言语赶不上它的速度,你的思想赶不上它的速度,它太快了。而且宇宙的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经上讲的顿现,不是次第的,没有次第,顿现,剎那顿现。就像我们现在用幻灯片打在银幕上,照到银幕上,以整个银幕上的现相同时现的没有先后,不是说这个相在前,那个相在后有次第的,没有,同时。

  这个一时顿现,现在科学家也渐渐肯定了,确实是这个现象没有先后。佛法比科学讲得透彻,讲得明了。所以非常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这些人心思敏锐、心念专一,专一就是禅定,他不会杂乱,一杂乱他智慧就没有了,专注。所以他的研究是专攻一门、专想一桩事情,都是属于禅定,唯有专注他才能发现。这个发现明了这也是智慧,跟佛法上所用的方法不一样,佛法这个方法正确,先求根本智然后开后得智,西方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发现在佛法上是比量不是现量,比量是用数理推测出来的,现量是亲眼看见的。八地菩萨亲眼看见,不是用东西来推算,所以清凉这一句话说得真好,并皆速灭。

  「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无自性,能生的性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所生的一切森罗万象,连时间跟空间也没有自体,无自性。无自性的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讲的心性是一,无性之性就是心性是一,所以它不对立了,永远没有对立。由此可知,诸法真相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我们今天要是与一切万事万物有对立、有矛盾、有冲突,我们跟性德就完全相违背,这是什么原因?迷了。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相应?也就是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万事万法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永远是和谐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互助的。我在讲席里头常常用身体做比喻,我把这个身体比喻作法身,我们身体里面每个细胞比喻作我们的报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全身每个细胞共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法身。那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什么叫生病?你里面的细胞、器官不合作就生病了,就这个道理。这叫做道、大道。

  大道要是通达明了了,随顺事实真相,随顺事实真相那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在内心里面决定没有对立,跟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没有误会、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就是大德。随顺大道就叫做大德。宇宙是和谐的,我们整个身体是和谐的,整个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误会,决定没有冲突,决定是互助合作。我们在平常还要再加几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其实全都有,自自然然的,自然上统统都具足,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动一个念头。我们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法你懂得了,你才懂得养生之道,你才能在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决不是假话,你求成佛、成菩萨都做到,求世间东西哪有求不到,世间东西全部鸡毛蒜皮。这些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的好处对老师相信,老师教导我的东西,我一定依教奉行,得真正利益是我自己。我今天想供养老师,老师已经不在了。老师把这些法传给我,他一无所求,无条件的,只是希望我好、希望我入门,那他就很快乐了。与宇宙真相相应,与大道大德相应。再看下面第二段「受不下」。我们也要把原文念出来。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这两句是「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准前就是前面所说的你懂得了,这个地方你也懂,前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一直贯下去的。前面所说的能所皆无自性,并皆速灭,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常常用佛陀这个教诲来看这个世间,你就能看破世间;换句话说,你会开悟。过去我讲《金刚经》、讲《心经》,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里面这些经句常常帮助我们起观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常常想着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虚幻而不可得,都是没有自性,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观,自然就放下,彻底放下,这一放下智慧就开了。

  这个地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是因,报是果,受跟报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重要的开示、重要的经句,我们都要常常能提得起来,这提得起来叫什么?提起观照。《般若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的?就是这种照法,常常提起来。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楞严经》上说的,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统统包括在其中,一个也不漏,二十五条。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二十五。这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分成这二十五类,一个都不漏,皆无自性。无自性是没有自体,它是一不是二,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叫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大白了,人才真叫痛快淋漓,我们讲万缘放下,不但是身心世界,森罗万象一尘不染。禅宗里面有个比喻「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这个境界,你真的得到解脱了。我们再看下面第三段,「三心不下」,也把全文念一念。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是「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能依所依来问难。「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故无相知,余义同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前面这个意思懂得了,后面就不难,一个公式,一个原理原则。那么细说将来在偈颂里面,菩萨答复文殊菩萨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是把文殊菩萨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他问的这些内容,掌握到原理原则这就不难了。再看下面第四「因不下」。这也把文念出来: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是这两句一对。「约因缘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为因,能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等」。这个不生是《中观论》里头所说的。《中观论》里头有一首偈,因为它讲因缘。《论》里头偈子说「诸法不自生」,一切万事万法没有自己生自己的,没这个道理。「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为什么?他从哪来的?他要是自生的话,那我也可以自生,既然自己不能生自己,你就不会是从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自他都不能成立,哪里来的共生,也不能说无因生。所以这首偈子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最后的结论,「是故说无生」。这是说明佛讲一切法不生的这个意思。

  《中观论》上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确实它是对上根利智人说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听不懂。你说不自生,好象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点,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怎么会无因?什么因?这个因就是佛家讲的因缘生法。佛在《华严经》一开头讲得很好,诸法所生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无量因缘。可是在此地告诉我们无量因缘都无自性,你要懂这个道理,都没有自性。能生所生都没有自性,显示出心性是一,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妄念虽然不能断除,这个妄念可以把它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妄念要减少,这真的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许多现在人讲的真理都在这一部经上,只要好好的去学,对我们断烦恼习气、培养戒定慧功夫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总别十事五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多,义理都讲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参考《疏钞》、《合论》。我们在此地也受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只将《疏钞》里头精要的部分,值得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部分,特别提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所以没有把《疏钞》的全文细细的来说明,那样耽误时间就太长了。这总观里面十事五对前面四对都介绍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五对看起。「五智不下」,我们也把原文念一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一对是「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怎么是相见虚无?大师下面说得好,「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说得也很透彻。境是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经文上讲的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大师在注解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他用的是心、用的是境。由此可知,智是心,心就是智。心、智有没有自性?没有。外面境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无自性之性,那就叫真性,这个事情我们总得要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不懂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勉强。如果是修学其他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你不懂不行,信、解、行、证,你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不能不懂。但是净宗的好处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这桩事情暂时放下。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可以把这桩事情留着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不需要向他请教他就会告诉我们。弥陀为我们说法,我们一听就明了,一听就觉悟,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们只有一个愿望,见阿弥陀佛,要见阿弥陀佛那一定要往生净土。所以今天这些诸法实相懂好,对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不懂也没有关系,不碍往生。这是净土宗第一殊胜之处,只要具足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个老实就得要万缘放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实。老实就是彻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心称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之事。所以境是心变的,正是世尊在「出现品」里面跟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前面跟诸位说过许多了,一时顿现没有前后次第。《中观论》上说得更好,前面引用《中论》的一首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中观论》的第三首偈。前面第一首这最重要的,说了八个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出就是不去)」。简单的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古德跟我们讲诸法无量无边,这八桩事情就破一切法,总破了,而实际上只是一句不生不灭已经总破一切法,后面为什么还说六桩,还要讲个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灭,所以这八句前面这两句是主,后面是陪衬的。由此可知,不生不灭一句就把一切法的义趣说尽了,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参透了,文殊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你听了一定现出会心的一笑。这个会心的一笑,彻悟,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是属于这个境界。

  而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在这部经前面也讲过好几次,那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在眼前,可是我们怎么样?我们依旧迷惑。怎么破迷?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有一个方法教导我们,这个方法是他们自己修学的经验,这就是长时熏修。所以佛讲经跟中国古大德讲学不一样,中国古大德写文章讲学很忌讳雷同,决定没有重复,而佛菩萨讲经说法不怕麻烦,愈是重要的地方重复愈多。我们看起来好象繁琐,这在前面说过怎么后面又说?没错,前面说过你没开悟,没开悟就是再听,这叫不断的熏修,不断的重复,正是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经验之谈,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你要问为什么他会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没有别的,定生慧。还不是三无漏学!因戒得定,叫你念一千遍这是戒,是教诫,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

  所以东西最怕的是杂、是乱,你修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的成就是常识的丰富,与证悟毫不相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证,不是要常识。所以古人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是什么?一经容易得定,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你要是涉猎太多、同时学得太多,妄想分别执着不但断不了,你不断在加强、在加深,这个东西障碍悟门,你还能开悟吗?许许多多修学的同学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一般叫好高骛远,一开头广学多闻,不到十年就退心了。为什么退心?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年岁再大了想学,精神体力不够,自自然然淘汰了。成就的人是什么?成就的人都一门,专攻一样。经论很多,我学哪一门?八万四千法门,千经万论,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换句话说,门门都好。只要你能够专攻,你一生都不改变,你就能成圣成贤。

  我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像童蒙小学《弟子规》,现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我们这里同学大家都看过。这一门你要是一生专攻,你也成圣人,你也通了大道。如果你要是问我:法师,《弟子规》不是佛经也能通吗?法确实有正有邪,正能通一切法,邪就不通了,《弟子规》是正法,是世出世间伦理道德基础的基础,它怎么会不通?像一棵大树,《弟子规》是它的深根,根在地底下也有浅深,浮在上面的浅,埋在地底下深根,《弟子规》是深根。

  诸佛菩萨的教诲,诸位都晓得经有四种:教经、理经、行经、果经,教理行果四种。四种最重要的是行,我们今天讲的落实,你能把这个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你就能证。证什么?证前面你所信的,证前面你所解的,证前面你所行的,全是大道,全是不思议法。何况佛讲得这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吗?平等没有大小、没有浅深,浅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弟子规》在诸佛如来眼目当中是菩萨行、是佛行,这就深了;在我们儿童五、六岁学了这个,他也学了这些规矩,这个浅。由此可知,浅深是从人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浅深,法确实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里面的义趣要证入方知,你没有证入不知道,证入之后你才晓得。

  总的来说《金刚经》、《心经》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无论是从理上、从事上讲,深广都没有边际,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部都包罗尽了,真相了解之后有没有作用?有,有体、有相、有用。这个体相作用在《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具体给你说就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也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得大自在!这些到后面还有多次重复,细心去玩味,义趣无有穷尽,只要你能体会得,肯定是法喜充满。读书乐,读佛经更乐。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别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小段。「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前面初是第一对,二是第二对。第一对我们要记住「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第一对,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初二对,这是总结趣善恶。这个善恶如果是讲六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如果在十法界里面讲,四圣法界是善,六道是恶。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在唯识论里面讲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受生。

  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佛法不怕麻烦、不怕重复,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你自己想想看,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什么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十法界的业因,你什么时候想到过?除非有人问你,没有人问你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不管用,你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着在造业。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不但是轮回业,三恶道的业,贪瞋痴,还有一个傲慢,这怎么得了!

  所以佛在经上多次的教导我们,我们总是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念头能浮得起来。什么样的业引导我们到佛法界去受生?佛给我们讲平等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平等心?给诸位说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这我们讲过很多次。平等心里面一定有真诚,一定有清净,一定有正觉,一定有慈悲,我们把大菩提心说成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个统统具足,绝对不会缺少一个,所以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用这个心他怎么不成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用这个心?果然是用这个心,好!那我们今天所造的是成佛的引业,这个业引导我们去作佛,十法界里头佛法界。

  这么多年来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在提醒同学们,我们要走成佛之道,清净平等觉是成佛之道!这五个字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当中。念《无量寿经》的同修很多,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心现前,你的《无量寿经》是真念进去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虚伪、还是不平、还是染污,你这《无量寿经》白念了。怎么说白念?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东西是吃下去了,不能够吸收它的养分,不是它没有养分,它有养分,我们这个身体有毛病不能吸收,白吃了。那再问到底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吸收?我们心不清净,愚痴没有智慧,天天读佛经、天天听佛法没有吸收,自己没有得到滋养,毛病在这里。我们要能够吸收养分,先要把身体搞好,先把病治好。病是什么?我常讲十六个字,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病。你想想你日常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是不是落在这十六个字上?这十六个字如果字字你都具足,你的病不轻。所以你读诵大乘、称念弥陀圣号都得不到滋润,好象吃东西一样都不能够吸收养分,这个道理不难懂。

  所以前面这两对,「业不知心,受不知报」,这两对是属于引业,引导你到善道,引导你到恶道。善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比较的。在十法界里面佛是善道,佛以下都是恶道。那在菩萨?菩萨以上是善道,佛菩萨是善道,菩萨以下是恶道,所以善恶是比较显示出来的。在六道里面人道以上是善道,人道以下三恶道;如果在三恶道里面,畜生是善道,饿鬼、堕地狱这恶道;饿鬼跟地狱两个相比,那饿鬼还是善道,地狱才是恶道。比较的说法,这是引导你到善还是到恶。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很好「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业是业力,业力在熏习,你受的是善业,你就得善报,你是有恶业,那你就得恶报。十法界你到哪里去,不是别人给你作主,是你自己作主,这个道理要懂。你真正明白了,你才不会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我用大菩提心来熏习,将来果报那是至善,佛道!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下联,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几年之前,至少有十五年了,我们在美国弘法的时候提出来的,作为我们自己修学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把这么多年修学落实到我们起心动念、落实到我们言语造作。无论怎么修,别说我们现在还是凡夫没成佛,就是真正成佛了,在这个世间应化教化众生有没有苦难?给诸位说苦难在所不免。果然是法身菩萨,你不管怎么样糟蹋他,他无所谓。为什么?没起心、没动念。你毁谤他也好、侮辱他也好、陷害他也好,像那个拳头打出去落空了,没反应。如果不是法身菩萨,他还没见性,那么世间人这是肯定的,你做得再好,这个社会上有人赞叹你,也有人嫉妒你、有人毁谤你、有人侮辱你,肯定的!释迦世尊,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赞叹他,对他顶礼膜拜;不信佛的人糟蹋他,说他迷信,说他消极,他还要受,他不能不受。

  从这些地方显示出佛菩萨的伟大,佛菩萨的大德、大慈大悲。为什么?众生在迷没悟,不知道善恶,邪正是非更不必谈,善恶都不晓得。什么原因?没人教!古时候有人教,特别是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出圣贤,有人教,所以这个地区的人善人多恶人少。现在特别是最近这一个世纪没人教了,时间久了都忘失,虽然没人教,虽然是忘掉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儒家讲人性本善,他的本性本善在,怎么知道?有很多人造作恶业、作恶多端,有个人跟他一讲,他听了就明白,他就回头了。这样的人我看过不少。在这个社会上虽然不是大多数,确实不少,证明本性本善,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起。

  还有常常提起依然不觉悟的,那我们晓得业障太重了。虽然好象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业,无明太重,烦恼障重,所知障更重,这是两种障碍,使他的本善、使他的觉性不容易现前。那还有办法吗?有,不是没有办法,长时熏修。这就要讲到缘了,他如果有这么好的缘分,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长年累月,有时候这都是我们在历史上都看到过。有人学佛十年觉悟了,有人学佛二十年、三十年觉悟了,有人差不多到临终的那个时候才觉悟,行!觉悟不论早迟,只要觉悟功德都一样。

  业障消除没有别的,忏悔。人要顾全自己的面子,不肯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个过失就最大,这业障很难消。真正业障消得速度快、消得力量强,没有别的,发露忏悔,我做我有勇气敢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消得快。别人无故加给我们的侮辱、毁谤,能够心平气和,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这个消得快,业障消得快。如果能发菩提心,发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发这个心教别人。什么时候教别人?我学一句就教人一句,我学两句就教人两句,不要认为等我学通了我再教人,永远没指望,我学多少教多少。我经教没有学,我今天只学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行,我就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这种心消业障也消得快,自行化他。我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是自行,我教别人念佛是化他,不管他信不信,不管他接不接受,不拘任何形式。我们一天到晚拿着念珠念着阿弥陀佛,人家听到了、看到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教他,不拘形式!讲经亦复如是,你要懂得善巧方便,广利众生,消业障消得快,总报才善,不会堕恶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再看下面第二。

  「二复以第二及第三对结受生同异」。下面这几段给我们讲的是「受生同异,诸根满缺,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些全都属于满业。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先总说一句,这对于我们关系太大了。前面别观第一条就是前面的两对说「趣善恶」,我们就要懂得人生在世间,现在人常讲价值观,活在这个世间究竟为的是什么不能不知道。真正觉悟的人,人活在世间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有价值、就有意义,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满业重不重要?也重要。

  满业是我们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是引业。什么业引导?五常、五戒。五戒诸位都知道,五常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跟佛法上所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所以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法讲五戒,意思都相通。过去生中我们大家都修了这个业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缘,这个业因成熟了,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可是得了人身之后,每个人相貌不相同,有人相貌很端正,有人相貌很丑陋;体质不相同,有人很健康,有人多病,有人六根具足,有人身有缺陷,我们今天讲残障。为什么会有这些不相同?这不相同是属于满业,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感得的果报。

  这业因果报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的,菩萨修行成佛,那个成佛是什么?引业。也就是说菩提心修成了,念念起心动念都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念念相应,这是佛的引业成就了。佛引业成就的时候,我们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属于满业。满业怎么办?你看看成佛之后,这些人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相好都有因,相好是果报,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理由很简单,他成佛之后他要兑现他的誓愿。誓愿里面最重要的就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都喜欢相好,所以相好就是接引众生最好的手段。佛菩萨要修相好,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发心学佛自行化他,相好重要!相好怎么修?《弟子规》就是修相好,德行。这不能不知道。儒家的所谓是仪礼三千,佛家的三聚净戒都是修相好的。善因得善的满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发心教化众生,我们的仪表(佛法讲威仪)不能不讲究,容貌不能不讲究,不是叫你去化妆。世出世间法都讲境随心转,我们的心纯净纯善,相貌就现出来了。气氛,现在讲波,我们人身上有波动,中国讲气,外国人讲磁场。磁场好,让人接触到的时候他感觉到非常舒畅,善的磁场;不善、恶的磁场,人家接触你感觉到寒毛直竖,恐惧,我们常讲杀气,真正能叫人感触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满业,满业无论是善或者是不善,像此地所讲的根是具足还是欠缺,端正还是丑陋,你的生活状况是苦还是乐,这都属于满业。一般来说四十岁之前是你宿世造作的善恶业力量很强,你受它的影响,就是受前世的影响;四十岁之后,前世影响的力量慢慢、慢慢就微弱了。这一生当中,就是从生下来到你四十岁,这四十年你的造作,四十岁以后统统现前了,这个现前佛门里称花报。所以看相、算命人常讲四十岁之后,你的体质容貌你要自己负责,那不是先天的,后天的。这些话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我就看到不少,人在四十岁之前端庄美丽,这个女孩子人人看到都喜爱;结婚之后到三、四十岁面貌变得很丑陋,性情也不好,真的会变。她年轻时候是过去生中的善业,她这个福报现前,可是在这一生当中享福的时候不知道修福,享福里面造作了恶业,贪瞋痴慢都现前,所以到四十之后,那面貌就变的不是以前那么样好看,变了,跟她年轻的时候照片拿来一看像两个人一样。我曾经看到一个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真的是有道理。四十岁之后你自己的相貌,你自己的体质,你自己的苦乐,要自己负责,是你这一生当中所造善、恶业因浮现出来的果报。

  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修行的人很容易看得出来,四十岁之前跟四十岁之后很强烈的、很明显的显示;如果你留有照片,那就更明显了,这就完全能看得出来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福报一般讲晚年的福报是真的,年轻人福报是假的,为什么?年轻人受一些苦难不在乎,有体力、年轻能受得了;年岁大了体力衰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福报,福报都是年轻时候享尽了,那真是苦不堪言,那才叫真可怜。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宁愿什么样苦头在年轻时候吃尽,修福,晚年享福,晚年有人照顾,生活不缺乏,身心安乐,这才叫真正有智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讲求的。

  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复以第二及第三对」,这第二对就是「受不知报,报不知受」,第三对是「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这两对「结受生同异」。「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这是第二跟第三,总结受生的同异。受生同异前面跟诸位说了,讲过了,同样是在这一道,这一道里头受生的现象有胎卵湿化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特别是在现代,就是到人道来,人道来受生,同,这是正常的受胎、出胎;不正常的现在有,有人工受孕的,这是不正常,你想想剖腹生产的,这都不正常,他不是自然的,都有过去生中的业因,这一生当中虽然同样到这一道来,他受生不一样。这是略说,细说微细相说不尽,佛知道。

  那个时候这个世间无所谓科学,佛把这些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说得我们现在都难以相信。就以人道来说,这个神识去投胎,佛说他投胎在母亲子宫里面,每七天是一个什么状况,佛都讲得清楚,好象佛那个眼睛是透明的,看到了。他在母腹当中慢慢的长成,第一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二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三个七天一直到他出生。在胎中佛经形容为胎狱,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苦不堪言,这十个月下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而不是像中国道教里面所讲的投胎,在转轮王殿里面喝了孟婆汤(孟婆汤叫迷魂汤)把前世事情都忘记了,不是的,佛不是这样说法;佛说法在现在科学来讲非常合理,他是在胎狱里头非常非常痛苦,人经过很大的痛苦会把前面事情忘掉。

  还有一种人夺胎的,这也都属于异同,这种人能够记得前生的事情。他在母亲受胎的时候他没受苦,为什么没受苦?在母亲坐胎的不是他,他在出生的时候,出生他的神识就离开了、就死了,那么这个神识与他有缘就借他这个身体,所以坐胎的时候是一个人,出胎的时候又是一个人。这个人没有坐胎这个苦,所以我们讲借身,借这个小孩的身体他来了,也是跟这个父母有缘,也跟前面坐胎这个神识也有缘,借他这个身体。这个小孩出世他会感觉的他原来是个大人,怎么一下变成小孩,虽然清楚他吓呆了,他也不敢讲,可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记得前世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受生同异,这讲「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再看这第三段「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第三对跟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丑陋」。端正丑陋,这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初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苦乐因是因缘,现受时是受苦受乐,这两对。「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媸,皆由缘令异」。下面说得好「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忍因,成妍媸果」。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损益,我们如果做的这个因损人益己,益是利,我们常讲损人利己,这是苦因不是乐因;翻过来损己益人,乐因。苦乐是这么来的,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乐,你要懂得一个道理。佛法叫我们布施,布施是舍,舍财帮助别人,以财帮助别人自己得乐,物质生活不缺乏;以法帮助别人,得聪明智慧;以无畏帮助别人,得健康长寿。这个无畏帮助别人最明显的素食,不杀生,要从意念里面不伤害一切众生,这不伤害连言语、行为。言语里面不说人过失,你看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就是他有过我没有过,说人过失就是伤人,你得的果报就苦,你不会得乐。

  许许多多人做好事、做善事,口业错了,常常喜欢讽刺别人、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他所修积的那个善因全从口业里面漏掉了;做善不能得善报,漏掉了,最容易漏失的。所以戒经里面佛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教导我们修戒定慧三学,身口意的三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因果的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就会很认真的学习,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不要有顾虑,你才能做到圆满功德。如果帮助别人常常还有顾虑,你所修积的这个因就不圆满,你所得的这个果报就不殊胜;不是没有,有,很小,得来也很辛苦。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去做绝无后顾之忧,今天布施完了,好,很快乐,明天有没有?明天还没到,不去想明天,那你得的这个乐就自在、就圆满了。所以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讲谚语所谓是「损人利己」,我不承认这句话,我说: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真正是利己,跟此地讲的相应。利他是真正自利,损他是真正自害,损他利己自己眼前得的是小利后面有大苦,损己利他眼前吃的是小苦后面有大乐,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容貌的美丑,身体的健康,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瞋忍因」,如果事事都能忍,你的容貌好,你的体质健康,从忍辱来的;如果瞋恚,你的容貌就不好看,你的身体不健康。佛法里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我们在新加坡许哲居士告诉我,发一次脾气五分钟,大怒发一次脾气,这个身体三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你一发脾气,别人有没有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很少。我常说你发脾气,谩骂别人、侮辱别人、毁谤别人,别人受害只有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做错了,你自己伤害自己身体,自己改变自己凶恶的相貌。

  翻过来看能忍辱的人,再大的侮辱,心地清净平等如如不动,他没有受到伤害。如果他还有正觉慈悲,他在忍辱度里面提升了自己,没有瞋恚,生怜悯心;没有报复心,还有感恩的心。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愿意接受他的考验,他以这个态度来对我,我像学生他像老师他来考试我,我这一关通过了、及格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通过了,所以我还感恩。为什么感恩?我升级了,我这个升级是因为他帮助我的。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一般人称他作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真是冤枉、误会,被歌利王凌迟处死,释迦牟尼佛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为什么?报你的恩。什么恩?把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提前了。这佛在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当中他是第五尊,弥勒是第四尊,因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大功德、大忍辱,把他成佛的时间提前,他作第四尊,弥勒佛要退到第五尊。

  所以世出世法里头说真的没有善恶,完全在你自己用心,你要会用心,恶的转成善的,不会用心,善的转成恶的。善转恶是什么?人家是善意,我们猜疑、我们对他有疑惑,把他的善意错解了,这是一类,我们遇到了。最明显的是前些年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第一届,中国大陆来了九位学生,他们对于居士林怀疑,对李木源怀疑,对我也怀疑。怀疑什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到底有什么企图?目的何在?这几位同学天天开会讨论来研究,搞了一个半月,我们这一个学期只有三个月,糟蹋一半的时间,到后来搞清楚我们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企图也没有。对人好是应该的,不是对他这几个,对哪个人都一样,搞清楚之后这些人痛哭流涕,再磕头忏悔承认错了。可是我们学习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是什么?误会,过去没有遇到过,突然之间遇到免不了怀疑。我们是亲身经历的,类似这些事情太多了!

  我们一生以真诚待人,人家以怀疑对我们,我们怎么样?我们还是一片真诚永恒不变。看他烦恼习气轻重,看他善恶缘分的影响,总有一天他会回头,总有一天他会觉悟跟我们往来不是坏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一片真诚。他这些不善的行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考验,来测验我们忍辱波罗蜜到底有没有功夫,来检查我们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在这严格检查当中我们及格了、通过了。所以我们对人家的误会、侮辱、毁谤,真的真诚的感谢,我们知道自己境界真的提升了。你说在从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初学佛的那个时候,要遇到这些侮辱,心里头还是有痕迹,虽然知道要忍辱,心里头还不平。这几十年来,现在遇到这个环境,心里面痕迹都没有;你不遇到这个境界不知道,不晓得自己这个境界提升到什么样的等级。这境界现前才真正知道自己到什么样境界,好处很多!我们念佛往生自己真的有把握。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经典的教诲,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对于宇宙人生的实相,性相理事因果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心开意解法喜充满!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顺境是我修行的道场,逆境也是我修行用功的道场。顺逆不二,善恶一如,你说这种境界多殊胜、多么美好。所以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转境界而不是境界转心,这个样子满业自然就美满了。

  我自己四十岁之前吃尽苦头、受苦受难,学佛之后晓得前生满业没修,特别是财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做,大概只修了一点法布施,所以这一生当中年轻的时候还有一点聪明智慧能够辨别善恶。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生活非常苦,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才真正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毛病,学改过。我这个改过自新得力于《了凡四训》,得力于朱镜宙老居士把这本书送给我。我刚刚接触佛法,这个书我读了之后感慨万千,了凡先生所有的过失我统统具足,他的长处我都没有。从这个地方觉悟、醒过来了,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所以到五十岁的时候那个运真的转过来,连相貌体质都变了,很明显!我自己并不知道,有个学佛的老先生年岁比我大,至少要大十几二十岁,这个老居士告诉我的。他说:法师,你变了,相貌变了,音声变了,体质变了,这都属于苦难当中改过自新所得的结果。损益、瞋忍不能不留意,要在这上下功夫,改变自己的命运。古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相信你也能做到,谁肯做谁得这个果报。你不肯做,不肯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佛菩萨都帮不上忙!

  末后这一段,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这两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是伤害别人还是帮助别人。这都是总说,细说,细说不尽。「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下一堂课再跟诸位研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三卷)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正释别观第四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满缺,故于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谁令种种」。这段文对于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前修学过程当中关系很大,我们要认真仔细的来学习。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它结归到诸根满缺。诸根分内外,外,眼耳鼻舌身这是外,外面这五根;内,内是意根,意根里面就是第五对所讲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清凉大师在《钞》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信进念定慧」,我们一念这个诸位都知道这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你具不具足?你圆不圆满?也指内根的满缺,如果我们在这上圆满具足,那修行证果就容易了。

  所以我们细心想一想确实是有问题。外面这五根大概都没有问题,眼,我们眼还没有毛病,还能看,还看得很清楚,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外面这五根没问题。虽然没有问题,你细心去观察每个人这五根利钝不相同。譬如我们见色,有人见得很深、很广、很透彻,有人见得很肤浅,真的不一样,千差万别。还有一些根缺,譬如说眼失明、耳失聪,耳失聪就是聋子,眼失明是瞎子,这叫根缺。我们根对外面六尘的境界不完全具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六根圆满,内外通利,通是没有障碍,利是伶俐、聪明。清凉在此地讲得好,「亦由满业因缘」,满业跟引业我们总要搞清楚、搞明白。引业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受生,受生之后这一切果报都是属于满业。此地略举大段,你的六根是不是圆满具足,这属于满业;受生同异、端正丑陋,你这一生当中受苦、受乐全是属于满业。无论修不修行,修不修道,哪一个人对这些事情不关心?关心又有什么用?遇不到圣贤,事实真相始终不能够明了。有幸有缘遇到圣贤,圣贤人为我们开导,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果然明白就能改进,诸根的缺陷可以改,失明的人可以复明,失聪的人可以恢复聪明。

  我们读过不少修学感应的报告。我想每个同学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看看他那个时候的状况多么的凄凉,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儿子死了,有一个儿子走失了、失踪了,腊月三十夫妇两个人哭泣!毕竟这个人还是有善根,可惜没有人点醒他,他家里的灶神不错,知道他这个情形,时节因缘成熟了,这时候示现来点化他。他也算是不错,一点就明白、就通达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去虽然在修善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敷衍,别人做跟着做,做也不踏实。灶神点醒之后,他觉悟了,从此之后诚诚恳恳的修学,老老实实的断恶修善,功名成就了。过去多少次的考试都不及格、都考不取,居然中了进士,年岁也太大了。在一个宦官家里头遇到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就是他失去的儿子,感应不可思议。这宦官也很了不起,成全他把儿子送还给他,带了儿子回家。他的太太因为常常哭他的儿女,眼睛都瞎了,眼睛瞎了根缺,儿子回去之后,母子抱头大哭,儿子用舌头舔他妈妈的眼睛,他妈妈的眼睛恢复视力,眼睛好了。像这一类的事情,史书里面有许多记载,真的是至诚感通!

  我们的同学大概是前面五根还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内根。内根是意根,意根有缺没有满,意根不在外面你觉察不到,意根不圆满则障道。今天所载的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每天学习,学了多少年了不相信!怎么知道你不相信?你没做到,这就叫不相信。我记得我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遍,早年我出家受了戒,我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受戒之后照规矩一定要回来拜老师;我到台中去拜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还没见面看到了(他在房子里面我在外面),老远他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多句信佛。我进去之后他让我坐下来,问我:刚才我讲的你听到没有?听到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我说:是!那个时候我学佛九年,出家两年了,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怎么还不信佛?为什么那么大声说那么多句要我信佛、信佛,你要信佛,我当然感觉到很奇怪。老师就跟我说:不容易,信佛不容易,信进念定慧。告诉我有许许多多七十、八十出家的老法师到临死还不相信佛。我愈听愈不懂。最后他老人家说出来,我明白了,没做到!真正信哪有做不到的?你没做到,不信。这我明白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冷静观察世间学佛的人(同学),在家、出家信佛真不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别人信不信于我不相干,我自己信不信?我们学佛入佛门,第一堂课是接受三皈,老师为我们传授三皈,我们做到没有?没有做到。什么原因?不信!没有信根哪来的信力?确确实实象李老师所说的,有人这一出家到老死三皈都做不到。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一进佛门首先把总的方向目标传授给你,你只要依教奉行,你就不会走入歧途,你走的是正道。

  我们想想我们出家、皈依多少年了,三皈依每天都念,早晚课最后都念三皈依,变成什么?有口无心。古大德诵经、礼忏有利益,利益在哪里?随文入观,时时刻刻念念能提醒自己。我们现在人每天读经、念佛、礼忏不得利益,是什么?没有信。这个信进念定慧的根没有,根缺了;这个根是意根,内里头的意根。所以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佛门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做不到,奉事师长做不到,世出世法德行功业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晓得为什么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根缺了。这个事不是小事,这是大事。

  我昨天跟徐醒民老师通了个电话,我们谈了很多,我是非常非常的感慨。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虽然指导我们从根本上下手,可是我们的根不牢固、不坚定,还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信心动摇了,依旧是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牵着走,学业、道业都不能成就。所以我跟徐老师讲,老师给我们奠的那个根,那个根下面还有根,深根!这个疏忽了。老师虽然提到但是没有特别强调,深根我们没有扎,根不够深禁不起考验。老师教给我们的,因为我们是学佛,教给我们这个根是净业三福、《十善业道》,还有选的一些小乘经,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类的,在这上扎根,殊不知这底下还有更深的根。

  更深的根老师说了,没有认真严格的督促我们学习,那个深根是什么?童蒙养正。当然我们这批人跟着李老师,年龄最小的差不多也有二十五岁左右,我那个时候三十一岁,都不是小孩。所以老师只是把《五种遗规》,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叫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修学,作为修身的读本,没有讲解,没有特别强调。我们拿到这个书也不过是翻翻看看而已,没认真下功夫。我们跟老师学习,老师是儒佛并重,他老人家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两天课,两次,一次是佛经、一次是儒学。

  儒家的根是礼。我启请老师给我们开《礼记》这门课,我大概启请了有三遍还是四遍,绝对是超过三遍的,老师才答应;不像我们请他讲经,我们启请讲经,一次他就答应了。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答应?老师告诉我讲这个东西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谁肯做?我就明白了,但是你要晓得肯做才扎下深根。《礼记》里面「曲礼、内则」这两篇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是一样的,根本的根本。很难得「曲礼」上、下两篇老师给我们讲完了,另外挑选的「学记」跟「乐记、礼运大同篇」,只讲了这几篇。所以「曲礼」跟「内则」你要做到,把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思想、见解、言行,你就生根了。社会诱惑力量再强大,你也不会被感染,也绝对不会被动摇,这个重要!我们今天提倡的,我跟徐老师讲我特别重视提倡的《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比「内则」比「曲礼」分量少,言简意赅,它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好念,总共也不过就是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果然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了,我们扎下了深根,用这个来补我们的缺陷,意根的缺陷。

  佛告诉我们三十七道品是道。中国人讲道德,三十七道品是道德,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天台大师讲得透彻,天台大师把它用四种方式来说明,这四种方式就是藏、通、别、圆;藏教三十七道品,通教三十七道品,别教三十七道品,圆教三十七道品,这讲得透彻!这三十七品就涵盖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一句都不漏失,我们不能把这个看轻了,这是纲领,总纲领、总科目。要按照三十七道品的次第,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四正勤,第三个四如意足,第四个才是五根五力。换句话说,如果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你就没有。中国佛教唐朝中叶以后大家都不学小乘了,那个时候行,为什么说行?那个时候有儒、有道,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没有不学道的,而且学儒、学道都在童年。换句话说,都在学佛之前他已经有儒道的基础,这个可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所以直接入大乘不难,他进来之后都具足信进念定慧。

  我在讲三十七品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放下,然后才具足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次第不能颠倒。可是今天我们学佛不管学哪个法门,谁又认真修行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的根力从哪来?所以印祖在这种机缘之下,教化众生不能不契机,在现前这个机缘之下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有道理,他提倡的。《了凡四训》这个科目、目标是教你深信因果,这个科目里面给我们讲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所以教学的目标深信因果。接着是《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个科目的目标是让我们正确的认清楚邪正、善恶,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你才会远离邪恶,充实自己的正善。最后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比前面两门更加深一层,末后指归净土。印祖用这三本书来帮助现前这个时代的众生,果然能够依教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印祖那个时代,《弟子规》、童蒙养正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普遍都在学习,所以这三种书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一点都不难,成就的人很多。今天这三本书我们也普遍的在宣扬、在劝导,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怎么样?好象效果不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去反省、去检讨、去观察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印光大师那个时候收到效果,现在收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就想到根下面还有根,从前人都具足,从小都学,现在人疏忽了。于是我才劝勉大家,世出世间德行、功夫、事业之成就与你扎根的教育决定是成正比例。扎根,这深根确确实实就是《弟子规》,深根!

  中国自古传承的小学,中国古时候讲的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小学里面所学习的就是扎根,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小教你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在家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是以这个为教学目标。所以古时候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赚钱,是志在圣贤。我们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要想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化解灾难,真正落实到安定和平、幸福美满还是扎根教育,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汤恩比所说的,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可以做代表。孔孟的学说就是仁义,仁是爱人,爱的教育;义这个字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尽义务而不计较报酬,这是义。义是舍己为人,宗教里面讲牺牲奉献,这儒家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大乘佛法。真的,这样一个原理原则确确实实可以化解现前社会的灾难,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化解误会、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

  汤恩比讲得不错。所以我们现在细心反省、检点、观察,我们的根真的是缺了,五根缺了。有些人这五根全都没有;有些人有信,进念定慧没有;有人也很精进也发愤努力,但是念定慧没有,不容易!念是什么?念是不间断。我们念佛会间断,我们学教会间断,还夹杂,夹杂、间断所以这个功夫不得力。如果这五根全都没有,那麻烦就大了,你要怎样去培养?如何来补救?如果有前面两个,不错,你要认真努力,你要真正忏悔,发愿改过自新,把下面这三个根培养出来。前面跟诸位说过三十七道品是大道,一切众生自性里面统统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只是我们的业障把它障住了,业障忏除根力就现前。有根就有进步,为什么?它能生长,到有力它就起作用。信根要是有力,外面邪知邪见你决定不会受它的影响,你信有根!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幸亏还有这么一点点底子,五十年不是短时间,半个世纪。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也经历过大风大浪,面临过正面的冲击也能够平安度过,靠什么?靠根、靠力。当然根力之前,我们确实有四念处的看破,有四如意足的放下,有四正勤的精进。这是说到根的满缺对我们现前修学非常重要。这个意思还没讲完,我们休息几分钟,下一堂课接着跟诸位报告。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我们就读到此地。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有损他益他之异」。由此可知,损是损害别人,益是利益众生,三聚净戒里面有饶益有情戒,这就是益他。有情是指的有情众生,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动物,动物有情。动物范围包括就大,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九法界上面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九法界有情众生。益是利益,饶是丰饶,用现在的话是以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来对九法界有情众生,这饶益有情。戒经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文字,有这一条就够了,全部包括了,对他。

  对自己也有一条没有条文的戒律,叫摄善法戒,这对自己的我们要懂。律仪戒那是有条文的,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这有条文的,这叫律仪戒;没有条文的,只要对自己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德能,这一类的就叫摄善法戒。譬如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律仪戒里头没有说不抽烟,有不饮酒没有说不抽烟,那我们要问抽烟对自己身体好不好?现在医学给我们作证明,抽烟对我们身体没有好处,学佛的人应当不抽烟,摄善法戒!

  那我再跟诸位说一条,现在这个社会上报纸,你看每天好象有几十张,厚厚的一叠,杂志、电影、电视这些东西对我们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我想没有利益,没有想到老师教我的。我也跟诸位在讲席上报告过,早年台湾政府提倡复兴中华文化,有个什么复兴中华文化的运动。那个时候教育部有三位官员,大概是处长、司长这样的阶级去看方东美先生,那天正好我也在方老师家里,不期而遇。他们向方老师请教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样落实,向方先生请教。方先生听了这个话态度非常严肃,至少有五分钟沉默一句话都不说,面孔很严肃。这些教育部的官员,我们在旁边也都是很恭敬、很慎重的等待老师的教诲。沉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方老师说有,这些官员很高兴。方老师说第一(那个时候台湾有三家电视台)这三家电视台要关闭,无线电播音广播要关闭,所有的报纸要停刊,杂志要停刊。官员都呆了,他说:老师,这做不到!方老师就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的文化,你要想复兴中华文化你不把它们统统关闭掉,你还谈什么复兴?

  我那天在方老师那个地方听到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损没有益。所以我从那个时候起不看报纸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统统拒绝。你们关不关闭我不管,至少我不接触你们,真的,这不接触就不会被污染,清净心就能现前。要是社会上发生什么大的新闻,会有人告诉我,我不看这些东西。这是什么?摄善法戒。你们想想对不对?方老师他自己不看这个东西,他每天读佛经,很不可思议!早年台湾第一次印日本的《卍续藏》,我把这个消息立刻就报告方老师,方老师非常兴奋,第二天他就去订了一部。他老人家这些书,你走到他的书房就像书店一样,四面书架摆满。他真读!他不是摆好看的,真读。读书真乐,他尝到法味,法喜充满,真的像《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学生来看他,都是来向他请教、请益,论道!你说这是多快乐的事情。

  所以这是讲摄善法,自利,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懂得怎么样保护自己不受污染,要懂得自己怎么样去帮助别人,饶益有情,这样子就能够修诸根圆满。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学习,你天天还接受这些染污,不肯去帮助别人,还有些人处处去障碍别人,那个问题更严重了!你要是真的常常有嫉妒心障碍别人,无论你生在哪一道,你的诸根一定是缺而不满。业因果报如是!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前世造不善业,根缺,这个缺有显、有隐,显是明显,譬如眼睛瞎了,明显;隐是怎么说?虽然有眼睛,看人不知道善恶,把善人看作恶人,把恶人看作善人,我们常讲有眼无珠,也是根缺。好事看成坏事,坏事看成好事,眼根缺;耳根有缺陷,专听不善,喜欢听信谣言;舌根缺陷,常常胡造谣言,说别人是非长短。这一生如果造这些恶业,来生不管生到哪一道,你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舌头,得这个果报。果报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有个神明在主宰,也不是阎罗王在主宰,都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这桩事情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证明大乘教里面佛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圣贤为什么他们那么圆满?真的是究竟圆满一丝毫缺陷没有,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诸根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他怎么修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损他,这种不善业没有。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言语行为,他诸根圆满。不但不伤害而且还要发心积极的去成就别人、帮助别人,中国圣人所说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别人做不善的事情,你不能去帮助他;别人做好事善事,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即使他是我的仇人冤家,我也要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好事!这个事情成就了,社会大众都得好处,当然要做,哪里还需要思考!

  所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要利益他,损不可以损他,损自己,就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你的果报诸根圆满,你的内根三十七道品自然具足。为什么?三十七道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迷失了自性这才要修。你现在不迷,不迷,性德自自然然现前,这道理讲得通,确实是事实,为什么不干?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福至心灵」,说这个人福报现前,豁然聪明了,以前看他是笨笨的,现在很聪明,很有智慧,福至心灵,有道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人在这一生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名闻利养,也不必去想长寿,寿命长短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我们活一天要断一天的恶、要修一天的善、要积一天的德。这个重要,你一天没有白过,你这一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天天帮助自己灵性上升,你活得多快乐!念念与道品相应,大乘教里面念念与六度、与普贤十愿相应,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落实四摄法,拓开自己的心量。

  我在前两年写了一幅对联「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学佛的人一看就懂;不学佛的人,这里头有几个佛学名词他看不懂。所以对不学佛的人,我把这里改了几个字,把慈悲改成爱心,把法界改成环宇,这个一般人会懂,「爱心遍环宇,善意满人间」。娑婆他不懂,人间他懂,对不学佛的,我就写这几个字;对学佛的人我就写,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多快乐,你多幸福、多美满!心地纯净纯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误会、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家要问我:净空法师,你学佛学了五十多年,你学些什么?我告诉他,我就学这个。

  真正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自自然然跟戒定慧相应。所以天天欢喜,天天在提升自己,天天在帮助别人。这一天要没出门,我这一天的慈悲善意,诵经、念佛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念念不忘!做人应该要这样,学佛应该要这样,这是内外根深,满缺业因一定要知道。所以我们的容貌、我们的体质,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心善,容貌善;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自然就是健康长寿。修来的。所以前面跟诸位说过,一个人四十岁之前,他受过去生中业力的影响,四十年之后,四十岁以后要自己负责;前世影响力没有了,完全是你这一生当中所修积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头有两句很重要,那就是「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这才是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这个意思深,问的意思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前面跟诸位所说的六道凡夫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出六道,自己不是上上根性,我们今天读这部经,如何得到现前利益?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所以契机、契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智不知境。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相知?这个意思深,意思怎么样的深,前面有一句总的说明,我们不能够疏忽。

  这个在前面我们读过的,也是清凉大师在《疏》里头所说的,他就第六识来讲,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就在这一句,所以不相知,这总答,这一句要明了。全部都明白了,并皆速灭就是不生不灭。《般若经》、《心经》大家常念的,你要真正懂得《心经》的意思,菩萨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些问答,你完全没有问题,自然通达明了!

  《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可惜的我们今天没有照,没有照的功夫,这个照是什么意思?照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像镜子照外面东西,照。镜子照外面照得清不清楚?清清楚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有没有起心?没有。有没有动念?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叫做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会起心动念,照就没有了。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生烦恼,把外面事实真相完全迷了、迷失了,不知道五蕴皆空;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五蕴皆有,有就有一切苦厄。天天念这个经,意思能懂吗?真懂就会照了。所谓是起观照,观照是功夫的初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向上提升是照见,照见就是智慧开了。所以观照是属于戒,照住是定,照见是慧,戒定慧三学,这种修法叫道共戒,比律仪戒殊胜,没有过失。

  经上接着又跟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套这个例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并皆无性、并皆速灭!速灭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楞严经》佛说的「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灭的速度太快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法子思惟、没有法子想象,所以叫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心经》上说的。《中论》里面昨天我们也引用跟诸位说过了,《中论》里面讲「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实际上讲主要的一句就是不生不灭,其余是陪衬的话。如果真的没有生灭,那说不生不灭是毫无意义,生灭说成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了。生灭的期间长短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这念头一起不知道多少生灭过去了,所以说这个事实真相叫不生不灭。这就是讲并皆速灭,它速度太快了,相知来不及,没有时间,所以一切诸法各各不相知。

  心性是一,没错,心性是能现能变,万法在这里讲的种种,种种是所现所变,但是你要晓得它为什么各各不相知?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是一不是二!二法才相知,一法怎么相知?这个道理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种子的生灭。换句话说,才能看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看到这个现象,那是多么深的禅定。《心经》的末后总结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正是跟此地第五对所说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一个意思。果然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是《心经》上的话落实了,「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圆满菩提!所以《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真正的懂得这个意思。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末后说了几句话,我把他这几句话念一念。「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谛」。真谛是心性,俗谛是种种。接着又说「一性即不相知」,换句话说,「种种随于不相知,则失俗谛。不相知随于种种,则失真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要用《坛经》上的说法,那马上就解决了。《坛经》印宗法师向能大师请教,印宗说:你在黄梅,五祖对于禅定解脱怎么讲法?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印宗听了就开悟了,跟这个地方的义趣相通。你看看这个地方一性、种种是二法,我们套六祖这个公式、这个例子,那可以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在大乘教里叫向上一着,真的上根利智听了这个对话他有受用、他明白了,中下根性不得其利。中下根性听了会迷惑,明明是二法怎么叫不二法?一性跟种种明明是二,怎么会不二?懂得不生不灭就晓得不二,懂得一时顿现就知道不二,真的各各不相知。懂得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就明了了,你才真的放下了。

  真放下了那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远离是什么?放下,这一放下就叫做究竟涅盘。实际上究竟涅盘有没有?你要执着还有个究竟涅盘,你还没有放下,那还是颠倒梦想。所以《般若经》上总结是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佛法讲心性,心性是一,这佛法;而种种这属于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对了,你才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你不要以为是真有。

  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觉了,大千世界有没有空?没空。空跟不空不二,才叫真空;空跟不空是二,那还是颠倒妄想。这愈讲就愈深了,你一下领悟不过来愈搞愈糊涂,所以你能听懂很好,你就能契入;不懂没关系,不要去想,愈想愈错。你常常读这些经文,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印象,不求解答,只要你的功夫不断的在进步,天天用功、天天读经、天天念佛,总有一天豁然大悟就明白了。

  心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在,这叫疑情。禅宗里面所谓的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大疑、小疑是怎么说法?问题的大小。像此地讲的心性是一为什么有种种?这是大问题,这是大疑;哪一天断疑开悟了,那大悟。像印宗问的那个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这小疑;豁然觉悟的时候,这小悟,所以大小是讲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浅深,是这个意思。不能解答,机缘没有到愈解答就愈麻烦;机缘到了,不定这一接触他就通了。这叫疑情不叫疑问,没有疑问,为什么?佛所说的决定是真的,只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智慧太浅听不懂,一下意思会不过来,所以叫疑情不叫疑问。

  清凉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很好,给我们提了个问题。这问题怎么办?不要紧,下面觉首菩萨就给我们解答了。所以这里问题不要解释,下面觉首菩萨以十一首偈颂,来给我们解答这问题。今天我们时间到了,下一堂课我们再学习觉首菩萨的解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一段看起,觉首菩萨答复: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前面文殊菩萨提出来的问题,清凉大师在问题的总结里面说得很好,他说心性是一,为什么会有种种,「一性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俗谛」。佛依二谛而说法,这二谛都不能够成立,我们学佛的同学这问题就严重了。清凉又说得好,他说一性就是不相知,换句话说,种种要是随于不相知,俗谛不能成立;不相知要随于种种,真谛不能成立,这个问题怎么办?我们就看觉首菩萨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觉首菩萨在这一大段总有十一首颂,第一首是赞叹文殊菩萨提出问题,我们在偈颂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从第二首到第十一首,这十首是解答,真的解答得很详细。我们先看「赞问许说」。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

  这四句偈意思非常的深长。在形式上觉首菩萨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文殊菩萨是等觉菩萨,就好比是大学博士班的学生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来解答,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味道?十信位是佛教的小学,虽然是小学他所理解的跟等觉、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解相同。为什么地位差这么多?证不一样。所谓是信解行证,信解没有两样,行证不相同。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初学佛的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不是我们的常识,我们也没法子来做比喻。譬如我们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来做比喻,形式上是相仿佛,实际上不相同。

  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介绍天台智者大师的修学,他老人家修学的是五品位,五品位要知道见解跟佛没有两样,也就是说佛知佛见,初信位的菩萨佛知佛见。而行证的功夫,我们要问智者大师有没有到觉首菩萨的地位,有没有?觉首菩萨所示现的,十个菩萨代表十信,第一个是代表什么?初信位的菩萨,小学一年级。我们要问智者大师的示现有没有到小学一年级?给诸位说,没有。知见没有错,佛知佛见,烦恼习气一品也没断。觉首菩萨在这个地方,见思烦恼这是两大类,见惑断掉了,大乘教里常讲三界六道里头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才证得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一样,须陀洹也是断八十八品见惑,可是智慧完全不相同,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是佛知佛见,所以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他能解答,佛知佛见。

  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所示现的那也是佛知佛见,这是《华严》在前面给我们讲十类当机,也就是说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够学《华严》,最后一种人叫「大心凡夫」。智者大师就是为我们示现这种大心凡夫,能信能解。既然信解是佛知佛见,那我们就能够肯定他的烦恼能够伏住,并没有真正断。断很难,伏容易,伏烦恼!所以智者大师往生,在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如果那一品烦恼这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他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他要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头也是三辈九品,像须陀洹往生、初信位的菩萨去往生,是方便土里面的下辈。下辈也有上中下,下下品往生应该是小乘须陀洹,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纵然在下辈,可能也是上品,为什么?智慧高。这两个人断烦恼的功夫是相同,可是智慧完全不一样,那不能够相比。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那你要问究竟是怎么个道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楞严经》里面佛说的,一切众生障碍自性有两种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小乘人烦恼障轻,所以他能够断见思烦恼,所知障重不开悟,没有佛的知见。四果阿罗汉他的见解也比不上觉首菩萨,我们从什么地方能看见?楞严会上看到。《大佛顶首楞严》是圆教大乘,你看看佛讲十番显见,阿难听懂了。阿难是初果,觉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听不懂。富楼那是四果罗汉,对于阿难说偈赞佛他觉得很奇怪,阿难初果为什么听懂了,他为什么没听懂?四果罗汉听不懂。这佛就说出来,阿难烦恼障重,所以证果比不上富楼那,富楼那证四果,他才证初果。富楼那尊者虽然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阿难尊者所知障轻,所以听佛讲经他开悟,他能懂。两种障!两种障都重,那就没法子入门。我们现在是两种障都重。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就知道十信位的菩萨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到了初住这个位次两种障都轻。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称为法身大士。所以《华严》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信没有。那我们现在读的这一分是十信,所以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

  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学佛成就,那就是我常讲的智者大师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中国史书里面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在中国示现,专门教化末法时期众生。他给我们的示现念佛往生净土,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有智者大师的传记。这是说明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已经过去一千年了,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的众生修净土行,能成就。即使两种障都重,只要宿世有善根,这一世当中遇到好缘,这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唐朝善导这很多人都知道,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在中国史书上明白记载三次,第一次善导,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第二次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宗第六代的祖师,净土宗的六祖;第三次示现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诸位晓得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化身,丰干是阿弥陀佛,他们同时代的在天台山示现。

  佛菩萨常常示现在世间,身分不暴露,我们看他也是凡夫,实际上那是圣人,所以智者释迦如来示现。我们看到他那种行持,想想这个还行,我们还做得到,信心就具足了。圣贤大道最重要的就是信心,如果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诸佛如来来教你也没法子,他这一示现给我们带来了充分的信心。佛知佛见当然也要过去生中的善根,这是一定要的。过去生中要是没有这个根性,这一生开始学那可真困难,总是过去生中有善根,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缘。这是善导给我们讲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话说得好!我们去查经,愈想愈有道理,总在遇缘不同。

  缘最重要的你要得人身遇佛法,那是头一个条件。遇佛法一定要遇大乘,遇大乘一定要遇净宗,这就缘具足。遇到净宗之后要遇真善知识,真善知识有修有学,在古时候讲有证,现在说有证找不到,那真的没法子。所以在末法时期,我们找到一个有修有学那就是真善知识。同参道友、学习环境这都是缘!如果我们讲到佛法里面所说的缘,前面也提到佛常常讲「四缘生法」。诸位要知道,这不是《华严》说的,《华严》这一段里面那是讲得太深了,真的是第一义谛,四缘生法是第二义谛、第三义谛。也就是说随顺俗谛说的我们容易懂,随顺真谛说的我们就不懂。这一段经文很多同学讲真难懂,是随顺真谛说的,我们很难理解;随顺俗谛讲的我们就很容易懂。俗谛就是随顺我们的常识,好懂!

  所以佛说一切法四种缘,第一个「亲因缘」,我们平常讲像植物,用植物来做比喻,亲因缘是什么?种子。我们要种个桃树,先要找个桃核,这叫亲因缘。还要「所缘缘」,所缘缘就是它所需要的条件,我们有了桃的核、种子,它要能长树能够结桃,它必须有好的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这些都是它的所缘缘,它必须要具足的,少一样它就长不好。这些缘统统具足了,所缘缘,你把它种下去,三年之后它就长成树,它就结桃了。这个所缘缘不能间断,不能间断叫「无间缘」,不能间断。还有一个缘就是「增上缘」,增上缘是人工,有人爱护它,有人天天照顾它,给它浇水,给它上肥料,它长得就更快、长得就更好。这四缘生法!这我们一说很好懂,这是我们的常识,不难懂。一棵桃树如是,你仔细观察世间所有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所以佛讲四缘生法,那里头每一个缘也都很复杂,也都不简单,所以讲真的是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归纳为这四大类,叫四缘。一切万法生住异灭,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生老病死,矿物像我们这个星球有成住坏空,总不离这四种缘。佛这种解释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是我们的常识。如果在今天这个问题上那就不一样。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心性是一,云何各个不相知。这个问题四缘生法就没法子解释,这种问题在佛家讲这是向上一着,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初信位的菩萨虽然没见性,他具足佛知佛见,他也正在修学这个课程,正在学,所以他能答。

  这在天台贤首家,这是讲教下,都肯定大心凡夫具足佛知佛见,但是烦恼没断。清凉大师对这种人赞叹,他说过能知不能行,他所知解没错误,他所知、所理解的跟佛讲的相应,佛知佛见,他没做到。清凉说这种人「国之师也」。他有能力教化众生,知见不错,正知正见,他自己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没断。但是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智者大师讲他没断,真的是没断。净宗讲是伏断,我们肯定决定伏断,为什么?他有智慧。烦恼习气虽然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有高度的智慧控制住不起作用,伏断。这在世间人来说那就是圣人,孔子、孟子所示现的都是这个境界。孔孟正知正见,烦恼习气有没有断?没断,伏住,真的是有能力伏住没有灭断,世间圣人,国之师也。大师又说能知又能行,「国之宝也」,那是国宝。国宝是他真的开悟了,宗门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种人是国宝;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不要说理一心,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国宝;国师,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就是智者大师所示现的,我们努力一点能做到。我常常讲,只要我们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修五品位你就成功了。这个东西要放不下,五品位也得不到,就是功夫成片你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往生净土就没有把握,这个要知道。为什么叫你放下?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前可以受用不能占有。这我们在讲席常常劝勉同学,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受用,就像什么?就像住旅馆一样,我们把地球当作旅馆,我到这个地方是来观光旅游的,我到这里来一样也没带来,我将来离开一样也不会带去。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可以受用,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个太重要了。所以你真正对于经教明白、通达了,你自然就放下。我常常讲对于一切人事物,这就把世间全部都包括了,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那你就自在了。你是个观光客,尽情的观光欣赏,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都不染,这是什么?这是功夫成片,这是功夫刚刚得力。

  所以五品位的修学,五品第一个随缘随喜,能真正做到随缘随喜,没有控制、没有占有。有控制、有占有就不会随缘,那要随自己了,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缘的人是放弃了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我能够随顺大家,你们说好就好,正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学这个。五品位里头第一个科目就是这个。第二读诵,你要不读诵,你怎么能有佛知佛见?有佛知佛见不是你开悟,你没开悟。没开悟佛知佛见从哪来的?读诵大乘来的。譬如说我们常常读《华严经》,读《华严疏钞》,读《华严合论》,明白、清楚了,这就是佛知佛见,这不是开悟的,是从经教里头学来的。天天读诵,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天天读,我读了五十三年了。不但要读诵,底下一个科目是演说。演说这两个字要搞清楚,演是表演。你所懂得的、你所学到的一定要能够落实在生活当中,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叫演。我做到了,我做给大家看。

  菩萨道里面修学六个科目,头一个布施,我做给人家看,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做就是演。有人来问你,向你请教,你给他解答叫说。譬如我们果然能够如教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得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身心清净,内里面没有邪知邪见、没有烦恼牵挂,外面不受境界干扰,自在、快乐、幸福!那么我们现前所得到的身心清净。身心清净你的身体一定健康,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你的相貌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庄严。别人看到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你修行的果报,实实在在的;再看你的生活环境,你所居住的场所,必定受你的(外国人讲磁场)磁场影响。一般人进入到你这个范围之内,他会感觉到很舒服、很舒畅,感觉到很欢喜。人家一定请教你:你是怎么修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他解说了。

  前一次好象是今年年初一月,我到日本去开会,我去访问江本胜博士,他比我年轻,他今年好象才六十五岁的样子。我们也是一见如故,他马上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法师,你是怎样保养身体的?我告诉他,我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你做实验出来的那个结果,「爱心,感恩」,我用这个来养生;爱心遍寰宇,善意满人间。你做实验实验出来了,你没有做到。我这个不是从实验当中得来的结果,我是从圣人教训经典里面学来的。人有爱心,决定没有害一切人的心,决定没有害一切物的心,你这个心多么清净、多么欢喜。我们中国谚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一生要生活在快乐当中,快乐才真正幸福美满,这才有意义、有价值!人一定天天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

  我们今天知道有十法界,科学家讲宇宙之间确确实实有许多不同维次空间,有很多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天、称之为神,高维次的。在佛法里面讲佛的维次是最高的,菩萨其次,声闻缘觉又其次,诸天还在底下。天就有二十八层,二十八层就是二十八种不同维次空间,我们要不断向上提升,不能堕落,堕落就错了。是我们从经教里学到的。所以我对于江博士的实验我很欢喜,我也很赞叹,他把佛经上讲的这个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我这么多年的学习,我是从相貌、体质、生活上表现出来,真得受用!这不是假的。

  觉首菩萨在此地说的这四句,『仁今问是义』,这个「仁」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我们通常对菩萨称仁者,仁是仁慈,仁慈的人。菩萨是仁慈的人,称仁者。你今天问这个义理,就是心性是一跟宇宙这个现象,种种现相无量无边,你问这个关系。心性是一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现相,这些现相又彼此不相知,这是什么道理?你今天问这个意思不是你不知道,你清楚得很。你清楚得很,为什么来问我这个意思?『为晓悟群蒙』。我懂得,你是替众生问的,让我们这一问一答他们在旁边听了就觉悟、就明白了,所以这个问叫「利乐有情问」,双方都明白。如果不明白,明白得不透彻,这个问题你问不出来;你能够问得出来这个问题,这不是容易事情,不是过来人则提不出这个问题,也没法子解答。

  华严会上这在前面我们讲得太多,每一个人,觉首菩萨在此地代表是初信位,他是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萨?不是,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示现的。示现就是舞台表演,他表演得很像、很逼真,让你看不出来他真正的身分,演什么角色就得像什么角色。这是说明明知故问,这个问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他不问不答我们在今天也不能在这里讨论,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在这里学习,那真是蒙他们一问一答之恩。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赞问,谓文殊自究深旨,一向为他,仁心弘益也」。这几句话很重要,文殊菩萨是不是自己在探讨、在参究甚深的旨趣?有这个意思,不能说没有。为什么有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更深了,给我们初学的人做榜样。你看等觉菩萨对这些问题还是在探讨,还是在参究,那何况我们!这就是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为他仁心弘益。菩萨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弘是弘扬,益是利益,为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自他不二。现在时间到了。

  请接着看觉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

  这两句前面介绍过了,我们再看后面这两句:

  【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

  这两句的意思也很深,深在什么地方?深在问的人是等觉菩萨,不但是等觉菩萨而且是古佛再来。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文殊菩萨是过去七佛之师,七佛里面有释迦牟尼佛。换句话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学生已经成佛了,老师还在当菩萨,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大慈大悲!就像地藏菩萨发的愿一样,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一切众生都成佛了,最后我成佛,慈悲到极处,愿意以菩萨的身分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佛教众生有时候不太方便,因为佛是老师的地位,学生对老师总是很尊敬、很严肃,不敢随便问问题,同学就无所谓了。文殊菩萨示现同学的身分、学长的身分。听佛说法,疑难的地方肯定是有,不敢问老师,问学长,学长帮助老师解答,帮助老师教化。文殊师利菩萨不只帮助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前面还有六尊佛他都帮助到了。世尊告诉我们他本身久远劫早就成佛了,现在在这个世间以等觉菩萨的身分帮助佛弘法利生,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了。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次句许说分齐,称性说故也」,这是讲第三句『我如其性答』。这是什么?说他答复这个问题的态度,他用什么方式答?称性。这就不容易了。称性是随顺真谛不是随顺俗谛,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我们听他这一问一答都很难懂,称性。这些真的我们不但没有学过,听都没听说过,突然听到这个问题,我们只感觉到这个问题才叫做真正的尖锐问题,真的是不容易答复。所以这种问答我们听了之后确实开智慧。智慧要不开没有关系,多读几遍,多读好、多听好,多读多听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着。多读多听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时间愈久,会把你的障碍化解,你自性的般若智慧现前,那你就入境界了。那不只是解悟,是证悟,真正是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实在不解也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净宗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话说得好!真话不是假的。只要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华严经》里面许许多多的疑问自然就开悟了。

  所以这一句是「许说分齐」,分是等分,齐是整齐。我的答复是依照哪一个程度、哪一个阶段来说,就是最高的一个阶段称性,也就是对象是法身菩萨。后一句「劝听」,劝听的意思很长。「言同意别也,故令谛受」。谛是诚诚恳恳、真真实实,不但听,你要接受。接受,用现在的话说,你要落实,这一落实,在解门上来讲入佛知见,行门上来讲同佛所证,那就不是十信位的菩萨,最低限度也是十住菩萨。十住菩萨初住是发心住,发什么心?菩提心现前,菩提心是真心。真心怎么现前?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十信位的菩萨确实是佛知佛见,但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断,刚才跟诸位说了,伏住没有断。断烦恼在佛法里面是两种,一种是断,一种是伏,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伏就是功夫成片。断,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浅的是断见思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深的不但断见思,他还断尘沙、无明,生实报庄严土。这个事情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得详细。

  『惟仁应谛听』。「仁」跟前面这个仁是一个意思,仁者。这个字里面含的意思比前面那个字的意思不一样,前面那个仁是指文殊师利菩萨,这个仁除了文殊菩萨以外,还包括五十一位菩萨。这五十一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五十一个位次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初发心的文殊师利菩萨,十信文殊,十住文殊,十行文殊,十回向文殊,十地文殊,等觉文殊,全都包括了,连我们也在其中。那我们现在连初信位也没拿到,初信以外幼稚园班的文殊,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那我们是幼稚园的、幼儿班的也包括在其中。这个范围大!等觉菩萨都要谛听,那我们不谛听行吗?所以这个意思是无限的深广。清凉说「言同意别」,言是称仁,跟前面是言语相同,意思不一样。前面真的是等觉文殊菩萨,这一个仁者那就是统统包括了。只要有缘读到《华严经》,只要有缘接触到这个法门,这个字全部概括了。再看第二首,第二首以下一共有十首偈「正答」,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你看看文殊菩萨问得好,觉首菩萨答得妙,四句话答尽了!为什么后面还有九首颂?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疏》「二正答,答势纵横,具答前来三重问意」。前面文殊菩萨问的三个意思,四句话答尽了。觉首菩萨所答的总有十首偈,十首偈分两段,「前五答前结成之中,以何因缘而不相知」。这就是第二首到第六首,这前五首。「用此释成,答前难故,首而明之」。开宗明义就把问题解答了。这种答法文殊菩萨当然点头没有问题,中下根性的人还是不懂,诸法怎么没有作用?怎么没有体性?

  佛在大乘教上常常教导我们体相用,一切诸法,我们要认识。从前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为台湾大专学生开了一个佛学班讲座,慈光大专讲座,一年办四次。寒假、暑假是对台中以外的学生,他们利用假期可以在台中住几个星期,专门来接受佛陀教育。学期中是每个星期上一堂课,这是对台中市这个地区,因为近,每个星期天放假,利用假期来上一堂课,所以一年办四届。他给同学们编了一个课程叫「佛学概要十四讲」,介绍佛法。第二讲里面真的是教我们对一切万法怎样去观察,首先就教我们看东西要「微细观照」,你才真正能够看得出来、看得明白。

  万事万物都有体相用,就像我们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现象、作用,至少你要能看三方面,你才对它真正有认识;除体相用之外,你再细心观察一切万事万物都有因、缘、果,这又是三面;除这个之外,万事万物都有事、有理。所以老师教我们观察至少要从这八面,你才真正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么我们要问一问,现在这个世间,什么人对人、对事、对物同时能够从八面来观察?所以说你糊涂,你对于一切事物认识不清楚。如果从八面观察,你有智慧,你看人也好,看事也好,看物也好,你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了。这八面的观察实在讲是什么?最粗、最浅显看什么?看皮毛。我们一般讲看表面,没有深度。深度怎么讲?深度给你说,这不是给你讲了八面吗?每一面里头又有八面,譬如讲体,体里面有体中之体,有体之相,有体之用,有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这样八面。八八六十四,你能对于一切事物观察到六十四面,你就有深度了,你看问题比别人看得透彻,比别人看得深。

  告诉你深,其深无底!六十四面每一面又有八面,八个六十四,再往下去重重无尽,我们这样才体会到如来的智慧,常常在经上看到的赞叹「其广无边,其深无底」。这两句话我们普通看经典的人都知道,但是没有概念。无边,究竟无边是什么意思?无底,究竟无底是什么意思?李老师这么一教给我们,我们明白了。对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自自然然五体投地,没有话说,再不敢自以为是了。为什么?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八面都照顾不过来,六十四面才入进去一分,这讲入佛知见,八面是完全看外表。对佛、对法身菩萨那种恭敬心,自己的惭愧心,油然而生。你要不知道这个道理,自己还狂妄觉得自己还很不错,其实说实在话,我们连表层都没看到。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经典所说的怎么能不尊重?怎么能不佩服?尊法、敬法这个心是怎样才能生得起来?老师这样教导我们,把我们对于佛法尊重、仰慕、惭愧之心都生起来了。

  在这段经文里面,这段经文很长,清凉大师注得很多,「答势纵横」。在这个地方我们看看觉首菩萨给我们的表演,你看看他是看八面还是看六十四面?还是看更深更深的?所以它分为两段,前面就是第二首到第六首五首偈,主要答的是「以何因缘而不相知」,这是大问题。「用此释成」,以偈颂来解释。「答前难故」,前面的问难这样答复出来。「后五正答前难」,后面的五首偈正答前面所问的难,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读到的十事五对,十事五对是举例,你能够在这上十事五对明了了,一切法你就通达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相知。

  「今初分二」。今初就是答前结成之中,这前面五首,这是初。初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先一法说」,法说就是我们念的第二首这四句是法说。后面有四首偈是比喻,「后四喻况」是比喻。「今初,意云,特由从缘种种,故不相知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结归本宗」。上半是前面两句,『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这是说明为什么一切诸法彼此不相知,这个因在此地。『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把为什么不相知说出来了,结归本宗。

  清凉大师这一段注解注得很多,首先用法相的因明立量来解释,这是现在所讲的科学方法。那我们哲学里面所讲的科学方法是逻辑、是辩证法,佛法里面有类似科学方法,称为因明。清凉在此地说「后四即为同喻」,这一段我们暂时可以把它省略掉,这就是有宗、有因、有比喻。因明立量,他举的例子「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这是宗,主要的宗旨说出来了。因是什么?因缘,「从缘无体用故,同喻云,如河中水,河水无体用,河水不相知。眼等无体用,眼等不相知」。这是用因明,宗因喻来解释。下面说。

  「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这是《华严》,华严十玄。「初句因缘相假,互皆无力」。这是讲诸法无作用。「次句果法含虚,故无体性」。这是亦无有体性。「至下喻中,别当释之」。下面偈颂里面有解释。「是故虚妄缘起,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知」。这个意思深!这是说明一切法不是真有,真有它一定是有体有性,那就是真有。一切法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因缘生,因缘就是许许多多条件不是单纯的,它哪来的体,它哪里来的性!那为什么又讲心性是一?无性之性是一,这个意思就深了。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无性之性,无体之体,那叫做心性。这很难懂,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的境界。这用现在科学来讲,讲到宇宙的源起,我们常讲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大问题!

  《华严经》上给我们讲这桩事情也是多次重复,这是如来说法的善巧慈悲,你前面第一次没听懂不要紧,后头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听不懂没有关系,还有第三次,一遍一遍熏习。但是这个听有方法,你可不能去研究,你可不能去思惟,一研究、一思惟,错了。你只管听,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不要去想,用听这种方法得禅定。禅定是什么?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禅定。我读经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种方法世间没有的,这种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恭恭敬敬读诵,如同面对着世尊在讲经,我在这里听,恭恭敬敬的听,佛在这里给我讲,这是戒,生起真诚恭敬心。佛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着,那我们真离了,不用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戒学。一心专注,譬如我们读这一卷经需要一个小时、二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心里头没有起一个念头,这是修定!经文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样天天在这里训练,当然训练的时间愈长愈好。

  所以修戒定慧方法多,八万四千法门。你用读经这个方法可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对于喜欢经教的人,你就用这个方法。可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象,我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道理。你这一想就把你戒定慧全部破坏掉了。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执着;参究不用,不分别不用第六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不用第八识,叫离心意识参。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识,不用。离心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起心动念,这样去听,这样去读,功夫到家了会开悟,会得定,会开悟。古时候无论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用这个方法,这是大乘教里面修学总的原则、总的纲领。

  我们怎么迷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搞成这个样子!把自己的真性迷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失掉了。诸佛菩萨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所以你成就了,佛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教导你不居功,你自己觉悟的,你所悟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除了自性本具之外,无有一法可得。给你讲真话!这是属于真谛。所以对于中下根性人,对于九法界众生,特别对六道讲体相用、讲因缘果、讲事理,你好懂,你容易接受。慢慢再把你向上提升,《华严》是提升到法身菩萨境界,讲真的不讲假的。

  真的是什么?真的没有。你可不能执着没有,执着没有错了,为什么?有、没有变成二法,二法是什么?这里头你又有分别、又有执着,真难!什么时候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有跟没有你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着,都没有起心动念,你入境界了。你才真正懂得大宇宙的真相,小宇宙的真相(小宇宙就是说人身),这真相大白,确确实实心性是一,种种差别,各各不相知。你要问为什么?这里讲得很复杂,《般若经》上讲的简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很深很深!现在的科学确实帮助我们理解佛这些话的甚深义趣。他这里举的比喻用水做比喻,底下一首偈我们才能读到。现在科学发现的很接近宇宙种种现象。

  《中观论》里面讲不生不灭,《般若心经》里面也是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同时,生灭不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生灭不二;不常不断,常跟断不二;不来不去,来去不二;不一不异,一异不二,入不二法门。怎么才能入?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入了;起心动念,迷了。那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没有法子不迷,眼见色起心动念,耳闻声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能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迷了,不起心动念是大觉。我们对这个道理很清楚,大乘经上常讲的,你看我们也能说,这就是什么?知见可以同佛,可是没做到,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这就是说解同佛,行是凡夫。为什么解同佛?大乘经念多了,已经在大乘经教上养成习惯了。这个习惯有好处,好处是什么?我们虽然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那就是善的没有恶的,这叫伏烦恼。

  从虚妄缘起,你看缘起上加个虚妄,缘起不是真的。说缘起你好懂,缘起是什么?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面没有自体。从这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去思惟,这凡夫,凡夫用这个用成习惯了,好象能体会到一点佛说的没错,没有体用。譬如这是个毛巾,这大家都知道,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我们要把它抽出来是纱,这是纱织起来的才有这个相出来。那纱的体是什么?在从前纱之体大概是棉制品,棉。棉之体是什么?这样再分的时候就变成科学里头所分的,分成分子,分成原子、电子、粒子,分到最后没有了。从分析当中我们就知道,所有一切万物通过分析都没有了,没有体,没有用,它怎么会相知!你看第二。

  「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它有知有性,缘起的现象就不能成立,缘起的现象一定是无知无性。「由此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这句话讲得好!真,真性,真性就是无性的真理,恒常现前,你要是见到了就叫做明心见性,就称你作法身菩萨。无性真理的样子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人事物,可惜我们就是迷了就是不见。你要是真的在大乘佛法学会了之后,常常见,时时见,从来没有间断的见。你要没有证得,那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你知见跟佛没有两样,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那么你修别的法门是不容易,这一生难成就;如果你要是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就跟智者大师示现一样,没有两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我们还是要把经文念一遍: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昨天我们看到清凉大师《疏》里面的「正答」,我们学习到虚妄缘起略有三义。今天接着来看这一段文,因为这段文的意思很深,不太好懂,我们先把文念一遍。「是故虚妄缘起,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知。二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三由此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这讲缘起,缘起大师在前面加了个虚妄,这就是真相,诸法实相,是如来、法身菩萨果地上的境界,十法界里面都没有的。不但是六凡不知道,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声闻、缘觉也是听闻而已,没有实证。证入那就是法身菩萨,真正觉悟,佛法里面称为正等正觉;闻而能解但是没有证得,这算是正觉。我们可以说四圣法界是属于正觉不是正等正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究竟圆满佛,那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境界是正等正觉的境界,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你看看在十法界里头讲缘起不加虚妄,在正等正觉法身菩萨,缘起也是虚妄,这才叫事实真相。为什么?略有三义,第一个是由互相依。佛在大经上给我们讲世出世法任何一法,在我们现前来说,一根小草、一条线、一丝一缕,一条线这是微不足道,无量因缘,不单纯,无量因缘。那通常讲四缘生法是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因缘是互相依存的不能独立,互相依存,所以各无体用,故不相知。

  为什么叫虚妄?记住前面有一句话说「并皆速灭」。这一句话千万要记住。你如果真的体会到并皆速灭,文殊菩萨所问的,你完全通达明了。并皆速灭就是《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哪来的灭?既然不生,怎么会有?所以《般若经》上的总结,世尊讲般若二十二年,总结的经文就在《般若心经》,玄奘大师翻译的二百六十个字,那是二十二年世尊所讲般若的总结。我们从《心经》上再把它省略,结出来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心经》最后说「无智亦无得」。因为一切法没有体用。这个现象很难明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说过多次,不是没有说过,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此地觉首菩萨也讲了四种比喻,后面在偈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用比喻来说明诸法无作用,无体性,不相知。

  我在年轻的时候,实际上在读书的时候(抗战期间),那时候很不容易!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我有一个照相机,小照相机,那个时候用的底片还是玻璃板,硬片,现在讲叫软片,现在胶卷是软片,我用过硬片的,玻璃板硬片的。这现在都见不到了,古董店也许可以看得到。年轻的时候喜欢玩这些东西。以后在台湾也有一个机缘,有人送我一套八米厘的电影摄影机,送给我一套,有摄影机,有放映机,还有剪接的机器。所以我对这些东西也都很内行,我自己能拍,自己能够剪接放映。这些东西对我在《华严经》上学这样的经文就很有帮助,我一看这经文我就懂。因为这小的电影机拍摄的时候,一秒钟二十四张,那每一张就跟幻灯片一样,二十四张,放的时候速度相同。所以在这银幕里面显的这个相就跟电影院里的一样。它是大的,我这是最小的。

  放映的时候放映机镜头一打开,这一张幻灯片映在银幕上,立刻镜头就关起来,再打开来第二张。你们想想看,在一般讲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是随顺世间所说的,严格的讲相不相续?不相续。前面这一张幻灯片不是后头这一张,前面没有生到后面这一张,后面也不是前面这一张,它怎么会相续?这就说明它不相知,说明它无作用,说明它无体性。它的速度太快,正是佛在《楞严》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镜头打开,画面照在银幕上,当处出生,随处马上就灭了,镜头一关就灭了;第二张镜头打开,那是个新的画面,立刻又灭了。我们从这想张张都是这样的,前一张不是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不是前面那一张。所以说相续,这是方便说,方便是般若。中下根性的人他能懂,他会接受,他点头。实际上是不是真相?不是。

  佛给我们说法,说法也是方便。真实说能不能说得出?说不出来,《华严经》上讲的还是方便。那真实法到底是什么样子?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好,那真的是真实说,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四句话讲得好!那是真相,那才叫诸法实相。在哪里?就在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能见到?他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眼见如是,耳闻亦如是,鼻嗅舌尝,身触意知,无不如是,妙极了!这法称为妙法。那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到?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你起了无明。起了无明,真相就失掉。真相在你眼前,你怎么失掉?你的六根没有正用。这个意思要懂得,眼正用是见性见色性,不是正用是什么?眼识见色尘。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开示,交光法师的注解,叫《楞严正脉疏》。他说得好!

  佛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舍识用根」。古大德注《楞严》,差不多都是依据天台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里面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唯独交光他的看法跟古大德不一样,三止三观还是用的意识。而《楞严经》上确确实实十番显见教导我们舍识用根,不要用眼识,要用见性,用见性见你就见到事实真相,你才见到一切诸法无体用,一切诸法不相知,你真正见到事实真相,你不迷。如果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见不到真相。交光大师讲的是对的,正确的,没错!但是难懂。我们用电视这个现象来解释,诸位细心去体会能够体会到几分。纵然不能契入,你能够得到正解。契入是入境界,境界虽然不能入,我理解得不错,我知道诸法没有体性。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能所都不存在。这是真的事实真相,哪来的能所!

  这一切法?佛有一句话说得妙极了,「法尔如是」,这话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见到,你就契入。入什么?入不二法门。所以这一起心动念,二法!能现所现,能变所变,能现所现二法,能变所变二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二法,落在意识里头去了。怎样能不落在意识,那才叫高明。文殊菩萨所问,觉首菩萨所答,不落心意识,难就难在这里。所以觉首菩萨答的「我如其性答」,称性而说,完全说的事实真相。这种在世法里面是高深的哲学,真正能帮助一个人净化!我们常讲纯净纯善,儒家讲本性本善,契入到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实实在在,这里比喻虽然好,我们用电影的放映,影片快速的在更换,用这种比喻仔细去观察,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后一张不是前一张,并皆速灭。并皆速灭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作用,所以各各不相知。这是讲现实环境就是这么回事情,现实境界里面那个速度之快,真叫不可思议!电影我们知道一秒钟二十四张,慢动作是十八张,快的是二十四张。那我们用《仁王经》上,还是佛的方便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佛说一个年轻强壮身体非常好,弹指弹得快、弹得有力,弹得速度快,举这个例子。像我们这个快速弹的话,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用我这个速度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那就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好象我们电影放映机的镜头,一秒钟它的开关二十一万六千次。你要记住现在我们看的电影是一秒钟二十四次,要加一万倍,你怎么能知道外面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动个念头,我们说一句话,我们用底片来换、幻灯片来换,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多少片?一秒钟换二十一万六千片。我们一个念头就算十分之一秒,应该差不多。十分之一秒已经换了二万多片了。二十一万的十分之一是二万多片。这是方便说,真实说?真实说亿万分之一秒,所以我们念头才动,这个画面已经更换至少十几万张。所以你只「想」的时候,那个想已经早就不存在,再也不会回头。这个现象我们在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他这个工作已经做了十年,看水的结晶十年,看了无数张画面,他告诉我:没有一张两个画面是完全相同的,没有。几十万片的画面摆在面前,没有一个相同,各各不相同,各各不相知。

  所以大乘教里面佛方便说。方便说我们容易懂,真实说不懂。可是大乘菩萨、大心凡夫入佛知见,见解同佛。那就是什么?我在前面说过大乘经念多,佛所讲的这个能懂、能接受,能肯定承认佛所讲的是正确,我们自己并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那就成佛了。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见性就是入这个境界,你自己真的证得这个境界。我们现在是解,了解这个境界,我们没有证得,就是佛知佛见。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会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少,大幅度的减少,所以跟一般人来比较,我们的心清净,妄念少;跟法身菩萨比,我们的妄念就太多太多,他没有妄念。他没有粗的妄念,他有很细微的妄念。这个细微的妄念我们无法想象。

  也就是说法身菩萨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有妄念。妄念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起心动念,他那个起心动念是非常非常微细,我们凡夫觉察不到。我们凡夫:他没有起心动念。实际上他还有。这起心动念是个波动,波动非常非常的微弱,非常非常的微细,要在很深禅定的境界里面才会发现。大乘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禅定功夫可深,八地菩萨能够发现阿赖耶识里面的波动。八地往上去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觉),再上去究竟佛果,没有了。所以到等觉,极其微细的念头,那个念头断了就证得究竟圆满佛果。这都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意思,实在讲用电影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细心在这里观察体会,能懂这个意思,能够理解,然后承认真的是不相知。是不相知,你才真正肯定《般若经》上无知亦无得,无知无得就是究竟涅盘。

  他的三义第二个「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这个偈子里头没有这个意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很清楚。为什么会有缘起?缘起也是方便说,因为前面讲的是「虚妄缘起」,是方便说,这个方便缘起,虚妄缘起是依无知无性它才有。如果有知,如果有体性,缘起法就讲不通。无量因缘,这里面是无知无性,有知有性的时候,缘聚缘散那就有条件,缘聚缘散没有条件。第三个意思「由此妄法」。妄法就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就是虚妄,「各无所有」。在无所有当中显示出什么?无性的真理。无性真理就是法性,恒常显现,你要是见到就叫见性。佛家常讲的「明心见性」,他见的什么性?无性真理恒常显现,他见到,他见性。

  《金刚经》在中国不但学佛的人必读,不学佛的人也必读。这是讲过去不是讲现在。在中国过去凡是读书人,儒家、道家没有不读《金刚经》。《金刚经》确实如江味农居士所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纲要。《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总结,纲要的纲要。所以《心经》跟《金刚经》在中国佛教里头,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必读,而《心经》列为朝暮课诵,它有道理。佛在《金刚经》嘱咐我们,「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法,因为无为是无性真理,一切有为法确确实实「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就是比喻并皆速灭,不存在;「应作如是观」,你应该要这样的看法,那就对!

  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虚妄不实,缘起也是虚妄,何况现象。常常要想到并皆速灭。并皆速灭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如露亦如电。你常常作如是观,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那个豁然大悟是什么?无性真理见到了。见到之后,就像古大德所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是讲参学,苦!到处去参学。目的在什么地方?目的就是希望见性。法性、佛性在哪里?什么是法性?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无性?《肇论》里面讲得好,一开端就把这个说出来。所以「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没有见性。一旦豁然开悟,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法法皆是,无有一法不是,恒常显现。

  偈颂里面清凉讲得很好,「现文但有初后二意」。这是这一首偈颂里头,这三义里头有初有后,当中这个意思没有。当中讲的是「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这个偈子里头没有这个意思,这偈子里头前面跟后面的意思有。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接着看。「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十事五对是举例。「亦该一切有为法也」。这个要知道,十事五对是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明白,实际上它已经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一法不漏。

  什么叫一切有为法?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从前人讲造,现在人讲著作。《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著作的,他将法界虚空界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展开就是一切法。天亲菩萨看到这个好!但是教初学太多,初学的人不容易接受,所以他老人家又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为一百法,作为法相唯识入门。他造的这个论叫《百法明门论》,把它归纳为一百法。这一百法里头,前面九十四法有为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无性真理。有为法,《百法》里面所分的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这四大类。心法有八,八识,这八心王;心所法有五十一,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讲心的作用,起心动念,作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不相应,我们现在人讲的抽象概念。为什么叫不相应?它不跟心法相应,也不跟心所法相应,也不跟色法相应,但是它是心心所色法里面产生一个错误的念头,叫抽象概念,二十四。这些都是属于有为法。

  有为是什么意思?有生有灭,凡是有生有灭的都叫做有为法。那我们看看宇宙之间什么东西不生不灭?我们今天看到动物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矿物有成住坏空。宇宙之间没有一法是不生不灭。大概在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虚空是不生不灭,所以虚空在《百法》里面属于无为法,虚空无为。它是不是真的无为?不是,不是真的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到它的生灭,所以把它列在无为法。无为法有六个,六个里面只有一个是真的无为法,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此地所讲的无性真理,这是真的无为法,前面五个是相似的无为法,不是真的。定中境界也是属于无为法,因为有为法里头没有办法包括它,所以它是相似无为。「诸法」这两个字把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进去了,这我们要知道它范围多大。经典里面要说出这个事实真相,让我们通达明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迷惑。不迷,你就不会做错事,心安理得,你得大自在,这就是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现在时间到了,下面我们等下一节的时候再说。

  请接着看清凉大师下面这段文:

  「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我们先看这一句。这里面讲到因果,佛法里面我们常常听到两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我们要问因果算不算在万法之中?还是它在万法之外?我们想一想因、果这是二法,既然是二法,那当然在万法之中,还能跑到万法之外吗?它是有为法,它决定不是无为法。从这里就看到因会变成果,因就没有了,果又会变成因,那果也没有,没有体性,所以它是属于有为法。

  说到因果,我们要对因果有正确的认识。因果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它不是真实法,它也是属于虚妄缘起,也是属于虚妄有为。何以说它不空?这个不空是随顺俗谛说的,世间人能够理解,很容易接受。第一个转变,譬如我们用植物来做比喻,我们种一棵桃树,桃核是因。我们把桃核种在地下,过不久桃核就生芽,慢慢它就长成树苗,长成树苗,我们仔细去看它,桃核不见了,因变成果。树苗就是果,它长成小树,因没有了,果现前。树长大的时候,树又结桃,树是因,结成的桃核又是果,这个果又是另外一个树的因,这转变!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核桃的种子它会变成树,树又会结桃,转变不空。第二个现象它相续不空,因果相续;第三个现象循环不空,因果循环。所以从这三个现象里面我们讲因果不空。

  在事上说,善因一定感善报,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这是世间人,无论是学佛不学佛,佛法或者是其他宗教,乃至于不信宗教的人他也能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对人好,这是因,别人对我们的回报也好。中国人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宗教里面,许许多多的宗教都讲因果,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中国的道教、儒家,都讲因果轮回报应,都说。在外国宗教虽然没有说六道,至少有三道,有天堂、有人间、有地狱,善因将来生天堂,造恶将来堕地狱;他也承认三世,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古兰经》里面「信前定」,你的命运早已经注定。「信末日」,末日是你的造作到最后有审判,你行善积德,将来你生天堂;你造作一切不善的恶业,你将来会堕地狱。这些都是讲因果,道教讲得很多很多。江逸子老师最近完成的「地狱变相图」,多分是依道教。也引起我们对于佛在经典里面所说地狱的状况,我们去查经,查到有二十多部经论,很大的分量,佛给我们讲地狱状况,说得比道教还要详细。这些经论,我们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常常忽略。这一次我们查出来,我们把它汇集在一起,将来印成一册,现在已经在台湾编排。我们把这一册题了一个名称,《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让我们看看佛所说的。

  因果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要问六道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有没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肯定是有。怎么说肯定是有?《华严经》上给我们讲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有因果。你修什么样的因,你证什么样的果报。十信有十信的因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所以《华严经》上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五周因果」,有平等因果,有差别因果;诸佛如来是平等因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差别因果。佛法也没有离开因果,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因果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到如来果地上平等因果,《华严经》里面讲妙觉位。

  可是我们要知道,六道十法界这个因果明显,一真法界里面的因果,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那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因果?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那就肯定有因果。祖师大德给我们讲得很明白,见思烦恼没断,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能够破除八十八品见惑,一直到断见思烦恼,这种人念佛往生,生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说像小乘从初果到四果,那这里面就包括了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还有佛。四圣法界里面的佛,天台教里面称为藏教佛(贤首五教里面称为小教佛)、通教佛,没见性,念佛往生还是生在方便土。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天台别教佛,别、圆往生西方净土生实报庄严土;贤首五教终教、别教、圆教,这三个位次是生实报土,这没离开因果。因果通世出世间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此地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知道有这回事情,只要无明没有断尽,你就离不开因果。可是一真法界纯善无恶,四圣法界跟我们六道凡夫来比也可以说纯善无恶,六道里面才有善有恶。因果的理、因果的事实不能不知道。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华严》告诉我们「唯识所变」。识是妄心,所以佛在经论里面也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情识。真的,你怎么想,它就变什么样的境界。能变所变都是虚妄不实,所以法身菩萨眼目当中,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平等的。能所平等,苦乐平等,胜劣平等,无有一样不平等。为什么?四圣是梦幻泡影,六凡也是梦幻泡影;天堂是梦幻泡影,地狱也是梦幻泡影,它怎么不平等!可是堕落在其中的人他不平等,苦乐不平等,就像作梦一样,他把梦境当作真实。所以他做的好梦他很快乐,他做的恶梦他很恐惧、他很苦恼,不知道好梦跟恶梦是一样的都是梦境。但是他不知道那是梦境,迷了!

  觉悟了之后,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于四圣法界的圣者,应化在六道里面,示现的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舍身受身,好象也受苦受乐,其实那是唱戏,那是表演,舞台表演,不是真的。而六道凡夫、没有觉悟的人当真,真的在享乐,真的在受苦,真的在造作,这个麻烦就大!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一世不如一世,他往下坠落,他不觉悟。不是说他永远不觉悟,他有觉悟的时候,什么时候?报尽了的时候才能觉悟。这个就太难太难!佛家常讲无量劫又无量劫。这是形容时间之长,形容迷了之后很不容易觉悟。

  觉悟要遇真善知识,要你的业障消的差不多。消业障真的是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忏悔。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再严重的业障都能忏除。普贤菩萨教我们的不错,「忏除业障」。我们学大乘一定要知道,《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法门亦不例外。我修忏悔忏除业障,我的业障是不是真的忏除?普贤菩萨教我们十个纲领,十是多,忏悔是第四。你记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我对于诸佛有没有真诚的礼敬?如果果然是真诚礼敬,我这个忏悔法修的有功夫,得力了。「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时、一切处恭恭敬敬,没有丝毫怠慢,没有丝毫分别,平等的恭敬,清净的恭敬,这个人业障消除。「称赞如来」,见到一切众生行善积德,称赞;见到一切众生作恶,违背道德,不但是绝口不提,心上都不落痕迹,这才叫做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看到别人有需要的,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为他服务,这叫供养。所以这一条忏悔,忏除业障这一条包括其他九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这个忏悔法门功夫得力。

  那我们现在修学这个法门,怎么忏悔业障都忏不掉,为什么?都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我做了什么错事,看到人恭敬心生不起来。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着,喜欢批评人,甚至于还喜欢毁谤人,嫉妒人,障碍人,你那个忏悔有什么用?五戒十善真正修好就是忏悔法门。三皈真正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已经得到觉正净,忏悔有功。如果还在迷邪染,如果还在造十恶业,纵然天天修忏悔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业障没忏除。所以六道凡夫(我们现在住在六道)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

  佛教化众生,我们常常讲三桩事情。教上根利智是性相,教中等根性理事,教中下根性因果。所以今天要化解劫难,消除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因果的教育。要把因果的道理讲透彻,因果的事实真相讲清楚,每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收敛。知道什么?我造的好因将来得好的果报,我造不善的业因将来就得恶报。谁愿意得恶报?恶报从哪里来的?恶因招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这段经文这是说真话,教法身菩萨不是教我们的。法身菩萨懂得这个,他悖不悖因果?不悖因果。这就了不起。《肇论》里面讲「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沤和是什么意思?方便;般若是智慧,是觉,大觉。所以真正大彻大悟,证到如来极果,他在九法界应化帮助众生不离因果,这叫大觉,这叫真实智慧,这叫方便。所以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方便不能教化众生,示现是方便,言语是方便。没有证得法身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也是方便。那是什么人?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应化在世间还会起心动念,但是你要知道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四圣法界称之为正觉,一真法界正等正觉,六道里面是不觉。这个标准是唯证而说的,解不行。解悟六道凡夫里头有,佛知佛见有,没证得。没有证得,这个佛知佛见要紧,一定要求生净土。因为有佛知佛见的人求生净土是很容易的,决定得生。

  如果你不求生净土,你还想我来生再到人间,再当法师来教化众生,那你就错了。为什么?你虽然有佛知佛见,你没有证得,你在六道里头做不了主。你来生得人身,行!因为你这一生戒律持得不错,你的五戒十善可以打一百分,你确实是能得人身,不会堕三途。可是你这一转世隔阴之迷,过去一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现在再投生到人间来,就又变成小孩。那么你想想看你虽然是个再来人,你会不会受到现在社会的染污?这太可怕!你有什么能力不受污染?你见到财色名食睡还会不会起心动念?我现在行,不起心不动念。你一投胎,一隔阴之迷,你想想你来世看到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会不会动心?一动心就完了,马上就堕落了,这在历史上太多太多。所以不求往生是大错特错!

  我们见到这个世间这么多苦难众生,有慈悲心不是没有慈悲心,我们希望乘愿再来帮助这些众生。决定要先见弥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来度众生,那叫再来人,你不会迷失自性。为什么?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加持,你真得的到。你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见阿弥陀佛,得不到。世尊在往生经里面、大乘经论里头说得很多,给我们做了充分的介绍。那我们不相信,还相信自己的妄想执着,那就没法子,不能不晓得。

  所以这段经文首先把因跟果无体性说出来了,「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生的。那因是不是果的体性?「因由果立」,就像我们想想看那个桃核跟桃树,你就想这个关系,都没有体性,因由果立。桃是桃树上长的,桃树是种子生的,互为因缘,彼此都没有体性。下面说「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可是它真的会结果,因会变成果。因变成果也是无量因缘。是不是这个因生的?当然不能离开这个因,也不能完全说是这个因。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这个因是缘里面的一种,不能没有它,也不能说这个桃树就是这个桃核长成的,这个现在学科学的懂得。这一棵桃核它生成根,根你看吸收多少水分养分慢慢长成一个树苗,树苗又吸收多少的因缘,慢慢才长成一棵树,不是单纯的,真的是《华严》上所讲的无量因缘,那不是一个因缘。所以单单说这个因,哪里有感果之用?

  「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果没有体性,感果酬因,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这个经是一乘教。大乘教是教菩萨的,教声闻、缘觉是小乘,教化一切众生,佛都讲酬因感果。特别在六道里面,这个说法非常的明显,我们自己也常常真正能够感觉到。譬如说善因感善果,善果酬善因;恶因感恶报,恶报酬恶因,六道里头真的一点都不错。可是向上一着,这经里头讲的是向上一着,讲到究竟之处,因果都不能立足。真的是大乘教里头所说的佛氏门中,一法不立,因果这个法也不立,这才讲到诸法实相。因果这个法要不要废弃舍掉?不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为什么?教化众生要用它,虽然是个假的。

  我相信大家也都听到佛法里头所说「借假修真」,相是假的,事是假的,因果也是假的,借假修真!你要不用这个假的,真的你得不到,你不会觉悟。特别是在六道里面的众生,诸法实相你没有办法悟得,不要说是证得、证悟,解悟你都没有办法。你要问为什么?我常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东西就是你的障碍。你这十六个字不能放下,解悟都没分;这十六个字放下,悟门的障碍除掉了,你能够悟入。这个悟入是解悟不是证悟,你能够大开圆解,那就像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的知见同佛。烦恼没断,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不再执着、不再追求了,五欲六尘可以随缘也不追求了,贪瞋痴慢没有、放下了。放下不是没有,我们常讲伏住,没断。断才是证,没断,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功夫成片,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伏烦恼不能超越六道,你是凡夫不是圣人,断烦恼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能往生。所以你遇不到净土法门就没有办法,遇到净土法门,能相信、能发愿往生,那就是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五品位的往生,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

  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的是什么?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第一个是随喜、随缘,不攀缘。也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你真做到,跟人接触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第二个读诵,天天读诵大乘,保住自己的境界,还不断向上提升,不会退转。读诵大乘就是接受佛的教诲。第三个是演说。演说是把你的读诵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真的做到,表演给别人看。所以你修行有没有功夫,在哪里?从你相貌,从你体质。

  修行,我常常讲学佛好处在哪里?好处就在你的面孔上,你学的法喜充满,你得法喜。读书学圣人、学贤人好处在哪里?《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好处,你得到。得到是真正的快乐,这不是假的。佛法你真正得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染污。在你的面孔,在你的身心,在你的环境当中就看出来了。你能瞒人吗?从前李老师说你瞒糊涂人可以,你瞒聪明人瞒不住,一眼就看到你修行的什么功夫。佛家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是看你功夫的标准。你还有贪瞋痴,那你就没有戒定慧,你有戒定慧你就没有贪瞋痴。你看一个人修行功夫的浅深从这看,哪里能瞒人!真正修行人一片慈悲,心量开阔,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几句的意思还没有讲完,时间到了,咱们明天接着来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接着看下面。「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使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佛门里面讲因果讲得太多,正如谚语所说「先入为主」,我们对于接受因果的概念确实是先入为主,这个概念根深蒂固!因一定感果,果一定酬因,这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为什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否定?这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谓的「向上一着」。

  从什么地方向上?从菩萨。你看看菩萨法里面,佛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没有离开因感果、果酬因,没离开。向上一着是究竟佛位,佛位里面有没有因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向上一着就是入不二法门。正如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所说的「本无」,这句话很重要,本无,因果也是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个意思。缘会是什么?因缘会合森罗万象就现前了,这缘会。缘会是必然的,所以因感果、果酬因也是必然的,向上一着是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大彻大悟。大悟那个相就是僧肇大师所说的「沤和般若」,沤和是梵语,般若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沤和翻成方便,般若翻成智慧、翻成大觉。所以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大智大觉,法尔如是的形相。这个形相你也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大彻大悟里头有方便。没有方便,有没有彻悟?没有,彻悟一定有方便。

  彻悟是什么?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是彻悟。没悟的时候这个二合不拢来,二不是一,一不是二,合不拢来。那个二也就代表多,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才真的入不二法门,真的开方便般若。你看菩萨常讲的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波罗蜜,在《华严》文殊菩萨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说为五句,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总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不增不减,后面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第一个就是方便,第二个是愿波罗蜜,第三个是力波罗蜜,第四个是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合起来就叫般若波罗蜜。

  所以通常在大乘教里面,古大德给我们讲,如果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无知是真实智,后面这四条,方便、愿、力、智叫权智,权巧方便。般若有体有用,般若是体,方便愿力智是作用。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叫根本智,方便愿力智叫后得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权智就是后得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体与用当中它一定有现相,这个相就是缘会,因缘聚会它起相,这个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包括了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如来报土都是缘会!

  你要知道,缘会跟实相、跟法性、跟性空,一个意思,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要懂,这才叫入不二法门。入这个法门,我们通常讲入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哪来的言语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就是这个样子。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入这个境界了,入得不够深,入得不彻底。为什么?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有断干净,是断了没错,跟我们十法界来比他是断了,跟上面比,他不干净,断得不干净。统统断干净,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才是如来究竟果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他没有念,因果这个法也不能成立,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很不容易去体会。

  我在前面一再跟诸位提出,前面清凉大师有一句「并皆速灭」,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并皆速灭就是《金刚经》四句偈里所说的「如露亦如电」,但是如露亦如电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事实真相,并皆速灭说得好。并皆速灭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有为法,因果也在其中,一切有为法并皆速灭。我们在这句里面,这个速不容易体会,速是快速,快速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想象。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法身菩萨也没有法子想象,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那个速度快是亿万分之一秒,或者是亿亿万分之一秒,没法子想象。《楞严》上讲的,这一切有为法缘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讲得很清楚。明白人点头微微笑笑,讲得好,讲得清楚,我们六道凡夫听这句话还是不懂,原因在哪里?我们想不到那么快的速度。

  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这个比喻用电影,电影的影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我用这个速度,这个速度很慢,一秒钟镜头的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一秒钟那个生灭已经二十四次,这是一般电影这样一个速度。我们在看电影,全神贯注的时候好象自己也投入这个境界,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以为银幕上都是真的,他哭你跟着哭,他笑你跟着笑,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现象。这个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灭。所以像《仁王经》上所讲的,那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这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是在哪个银幕上?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生灭速度这么快!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仁王经》上所说的,你怎么能够觉察到我们现在眼见、耳闻、手所接触的、意所知的并皆速灭,你怎么会晓得?知道并皆速灭,你就晓得这个话可以同意、可以承认了。所以因果,幻相!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看到因果好象有相续、有转变、有循环,是有这些现象。这现象从哪来的?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不是向上一着。六道轮回如是,十法界如是。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佛在经上说了一个名词,其实那个时候名词都没有了,叫做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也不存在,为什么?一切是缘会而生。缘会,那边缘去掉了这边就不生了,所以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果确实没有体性,没有自体,但是在缘会而生,它确实有因有感果的作用,果有酬因之能,它真的有这个。

  所以我们讲因感果、果酬因,在六道、在十法界这是讲得通的。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定律,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们地球上没问题,讲得通;如果从整个太空来讲可能它出了问题,它讲不通,这个道理稍稍懂得,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肯定的,叫俗谛;随顺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那叫真谛。所以这两句这属于真谛。因没有体性,哪来的感果之用,果没有体性,哪来的酬因之能,这向上一着的。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这个因果是相对的,相对一定是双方,如果一方失去了,那一方能力就没有了,这叫缘会。所有一切法无不如是,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应用在自己修学功夫上,我常常劝勉同学,化解怨怼。这个化解怨怼,换句话说,消除业障。我们自己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怎么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有意无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些事情,哪里知道什么因果报应!饮食一道,你吃不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这些众生是不是甘心情愿被你吃的?它要是不甘心、不情愿,你吃它的肉就跟它结了冤仇,这种冤仇累积起来,愈积愈深,总有一天要爆发的,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这是大问题。所以觉悟之后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永远不再吃众生肉,绝对有好处。

  我又常讲,从自己内心里面放下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对立的这个念头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不能跟一切众生对立。对立,无始劫以来这个怨结解不开。解不能从对方,对方没法子解,从我这边。缘会两方面的,我这一方解除了,他这一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又互相待故无力,它相对的,我这边没有了,他那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先从自己这边来做,跟一切众生矛盾的念头要化解,冲突要化解,自己本身这里没有了,对立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冲突没有了,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外面,对方他对我有对立、有误会、有冲突,不要紧,于我有没有影响?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那他对我伤害呢?他伤害,我不接受,我明白了。他毁谤我,他侮辱我,甚至于他伤害我,我知道这是应当的,我这边虽然化解了,他那边并没有化解,我接受,接受就化解了。

  就是说你对我的毁谤也好,侮辱也好,伤害也好,我没有瞋恚心,我没有报复的念头,我还很喜欢。喜欢什么?帐消了,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这么对我,应该,应该,帐结掉了,来生来世见面好朋友,冤业彻底化解了。这个很难做到!没错,觉悟的人才做到。你为什么很难?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要是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多痛苦。觉悟的人,这些痛苦我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受,纵然他把我害死了,我没有怨恨,我没有报复,我的灵性上升了,那我对他感谢!业障消了,人就要往上提升,最低的生天。五欲的念头没有断,欲界天;五欲的念头非常淡薄,生色界天;贪瞋痴慢疑断尽了,超越六道生四圣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生到诸佛报土里面去了,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叫实报土。

  这个时候对于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感激,为什么?他帮助我早一天生实报庄严土。他要不把我害死,我还要等几年才能到实报土,现在把我往生实报土提前了。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提前生实报土,成佛了。这释迦牟尼佛自己跟我们讲的,本来他成佛的顺序是第五尊,贤劫第五尊,弥勒是贤劫第四尊,结果释迦佛超前了,在弥勒之前成佛,这是什么?这是歌利王帮助的,叫逆增上缘。所以菩萨感恩,在受害的时候曾经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来度你,报恩。那个歌利王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菩萨说话算话。

  那我们要问,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害忍辱仙人,他有没有罪?有,不能说没有罪,他瞋恨心,但是他所害的是个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那么他的罪是性罪,冤冤相报没有,受害的人不报复他,因此,他堕恶道所受的罪就轻。所以世尊成佛的时候他又来了,跟着佛做学生,由于过去世这个缘分,佛发的这个愿,这个愿力加持他,头一个觉悟,头一个证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永远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孟夫子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过失,不要说别人不对,这个我也是常常讲,回头想想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你怎么能怪别人?什么都是我对的,别人错的,这个人觉悟是非常非常困难,人我见太深了。真正修行人,不仅在佛门,在中国道家、儒家,在今天全世界,你看看正规宗教里面,我们讲正教,那些创教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人。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知过,人要忏悔,人要改过。觉悟的人责备自己不责备别人,只有迷惑颠倒的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都是别人错。

  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实,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不能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观念不好。这个观念是制造对立,制造矛盾,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念头转过来,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想「我错,别人都是对的」,和平很快就落实了。人人都能这样谦虚,都能认真反省。我还特别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这是一般人很难听得懂的。人家听了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我们对于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意思深。

  后面这段结语,「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他是对立的,对立的是以他为自,所以他没有自体,凡是对立的都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凡是缘会而生的都没有自体。法身菩萨才知道!这后面有一小段,「下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下半这两句话里头有「是故」,这经文里头第三句「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故两个字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是?前面所讲的体用俱无,「是」是指体用俱无;是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如果有体有用,它怎么会不相知?这就是让我们想到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心性是一,云何种种」。

  那我们再想想《肇论》里面,僧肇大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说「本无(他第一句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名词)、缘会」,他说「一义耳」,一个意思。缘会就是本无,用在这里恰好。为什么说缘会本无?缘会没有体性。体性两个字,体就是性,性就是体,我们通常讲没有自体,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说法说得好。所以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性空,一个意思。佛说许许多多名相,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去觉悟。森罗万象一时顿现,现了立刻就灭,并皆速灭。这几句话再合起来、连起来你去读,你去观,可不能想,愈想愈错。佛法用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你看,你去听,可不能分别、不能执着、不能起心、不能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我常常用这个说,大家好懂。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叫观照。诸佛菩萨在因地用这个方法开悟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开不了悟你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境界,肯定分别执着。我们要是讲妄想是第一层,分别是第二层,执着是第三层,我们一接触马上就执着,已经落二、三,不是第一义了。第一义是真相,第一义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实相。真正看到缘会,缘会就是并皆速灭,这缘会。《楞严》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缘会,缘会是本无。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

  根,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中下还不行,中下再用比喻来说。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还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说就明了了。《肇论》是一本好书,文字不多,它是属于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的,宗经论。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解释诸法实相。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是一不是二,这就正好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用《金刚经》也妙得不得了,《金刚经》里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也解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当真就错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六道众生对于这个知很重视,要求知。《般若心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烦恼障。无知无得是法性,无知无得是实相,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好,你有了悟处;实在体会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错,想不得也,就是说不可思议,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错。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不明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二喻况」,前面第一首法说。佛说法,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譬如我们讲用电影,电影放映这是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对于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那更好的比喻电视、电脑萤光幕的影像。我们现在面对着电视,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电视萤幕里的影像,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点延长为线,线延长为面,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萤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象是真的。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线条变成点,画面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粗心大意,我们看到的是画面;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真有点。

  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晓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于零,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于零,空间等于零没有远近,时间等于零没有先后,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显现出来。电视萤光幕里头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我们天天看电视,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一时顿现,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这几句话,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说绝了,这叫事实真相。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不会有念头?一个妄念不生,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权教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再向上一着,实教菩萨、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离开比喻很难讲,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两个意思,我们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这第一个意思。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风,正好四大,用这四种来做比喻。第二个意思「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前是前面所问的,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先问他们,出难题,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你都能够解答。

  下面说「今初」,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这四句我们要记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水流注,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来合这个相续。第二个,这第二是讲火,依火焰有起灭,这个起灭是「依真妄起灭」。第三「妄用依真起」,这个起就是起灭。第四句「妄为真所持」,这个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么,每一首是比喻一桩事情。从比喻里面就是流注、起灭、动作、任持,在法里面,那法里面都是讲真妄,流注有相续的意思,火焰的起灭;动作,动作也是有起有灭,妄用依真起,就像风有动作一样;妄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这四首偈比喻些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先做了一个总的交代。

  下面大师告诉我们,「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每一首都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们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里水是流动的,讲河水、江水,从水源那个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来,流出来一定就有前浪、后浪。中国谚语常讲「长江后浪催前浪」,从这个现象里头感发到世间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换旧人」,就跟长江流水一样,旧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长大了,相续相,起灭相,所以前面说这四喻通一切法。这个地方这一首主要就是讲流动、流注,「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就是十义不相知,「而成流注」,给我们说明不相知。你看这十句怎么说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这水怎么会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为什么它流?后面推它,「由后流排故流」,后面排挤它,把它挤到前面去了。「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我们仔细看这流水,实在说,我们真的这个我们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主要是说前流无自性,无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个「后流虽排前」,它排挤前面的,「而不到于前流,故亦不相知」。后面流把前面挤,挤到前面去了,它永远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后面,后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后流不自流」,那后面为什么会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这要很细心去玩味、去观察。看小河、流水,最明显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干净,从上面看到溪的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看这个溪水在流的现象很明显。前面流受后面排挤,后面流,前面位置移开了,那个位置正好让它去填补,让后面去填补,这叫引。你们有没有在这个地方体会到缘会?你能看到这个现象,前面前流要不把这个位置让出来,那后流进不去,前流要没有后面的排挤它,它不会流,到底谁起作用?都没有起作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众缘和合,法尔如是」。从这个法你要是明白了,整个宇宙之间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那么想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一法,跟河水没有两样,河水有前流、有后流,我们身体这个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没有两样,不是说到一个阶段这才换一换,不是的,剎那剎那之间就在那边换。如果照佛法说起来,那是我们没法子觉察到的,并皆速灭,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万物就是这样的,无有一法不如是。整个的宇宙,无量的星球、无量的众生,就如同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个画面我们知道是幻灯片影片投射而现的,真的是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在电视萤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怎么样?那就把这个起灭、相续就改变了,改变变成怎样?不正常,不正常就变成什么?叫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里头有改变,都是不正常。四圣法界还接近,改变的幅度不大,跟正常还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样了,大幅度的改变,跟正常的不一样,完全相违背的是三恶道。那为什么会这种现象?这现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有净有秽、有善有恶,这念头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四大类,我们通常讲染、净、善、恶。如果是净就到四圣法界去了,净善就到四圣法界去,染善是六道里头的三善道,染恶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今天学佛,佛修的是什么业?叫净业,我们是不是真的净了?没有,还是染。我们今天纵然是修得很好的,这人都赞叹了不起,染善不是净。净是什么?净是清净心现前,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你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放下了,误会放下了,怀疑放下了,冲突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净善。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对于万事万物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个善就是染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放下这些,都是不执着,对不对?基本的要把这个在这上面不执着,我们才能修染善。如果这个东西还要是执着,染善都修不成功,为什么?他有报复,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没断。人要能从这个地方断掉之后,冤冤相报就断掉了。顶多我们看到外面对我们的报复,那就在这一生,来生不可能有,为什么?我这边撤掉了,他那边就是一捶打来落空了,没有人还手。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这是转染成净。

  净,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才是净,只要有分别、有执着,哪来的净?然后你就晓得净业不容易。净业的标准不可以不知道,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这就是净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着,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放下一切执着,还有分别,执着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也没有了,生实报庄严土。净宗法门殊胜,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什么?我们执着没有放下。执着没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执着暂时放下,这叫伏没有断。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们今天讲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虽然是没有断,但是明白了,绝对不坚固的执着,微细的执着有,坚固的执着没有了,这就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还有坚固的执着,不能往生。这个人跟我有过节,这个人对我有仇恨,非报不可,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报仇了,你因为还要报仇,那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有理性了解事实状况,放弃了,不要了,不再计较了,吃一点亏,受一点冤屈,一笑了之,这行,这种人生凡圣同居土。我们高层次做不到,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太苦!决定不羡慕人天福报。羡慕人天福报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德,这就错了。

  真正认识念佛往生的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万缘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没有抓住。释迦牟尼佛做的那个样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他统统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继承他父亲坐王位,国王;权力放下了,荣华富贵放下了,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看他一生表现,你看看当时确实国王大臣拜他作老师,向他学习,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提供道场给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这些学生(常随众)安居、修道、教学,佛是什么态度?这个我常讲,佛只要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出家。你供养这个道场,祇树给孤独园这诸位都知道的,我们晓得这个财产主人是谁?给孤独长者。释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养,不要他的财产,我在你这个地方安居、教学,我离开之后,道场是你的,所有权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暂住。

  暂住有使用权,就像我们现在住旅馆一样,所有权是旅馆老板的,他有所有权,我今天在这里住一天,这一天我有使用权。我们用这个话大家容易懂。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那就是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说个实在话,对自己身体亦复如是,这个身体我有使用权,我能不能占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连身体都没有所有权,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这些财产、房地都有所有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们人到世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所有权?所以多想想身体都不是自己所有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所有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只有使用权,这个身体我现在使用它,我没有办法占有,它决定不听我控制,如果听我控制,是我所有的,我要这个身体年年十八,我要这个身体永远健康长寿,没有一切病痛,我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这身体怎么一回事情?缘会,我们这个经文讲到这一段!缘会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法性,就是性空。要知道当体即空,无有所得,你才心开意解,你知道事实真相。然后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示现的,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众生是佛心、菩萨心,一切为自己是凡夫心、是颠倒心,为什么?没有自己。佛法头一桩事情就是跟你讲无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本无;「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本无;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实相,那就是缘会,本无,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分别?所以我说我对了也是错了,你们懂得我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说我对了也是错了?我对了落在分别执着里头,错了,那什么才叫真对?本无才对,用大乘教的标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才对了,那就是本无,那就是真性显露。我还有个对,还有个错,我就错了,所以我说这个话意思很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在大乘教里头有相当长时的熏习,我这个话他能懂,一般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我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所以你看看,从流水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就是真理。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说,「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我们换个字,无一事可得,离开真理什么都没有。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就是性空,就是缘会。契入,所以心开意解。整个的自己,我们讲身心跟宇宙融成一体,那还有生灭吗?没有,生灭没有了,一异没有了,断常没有了,来去没有了,这在佛门里面这叫证果、这叫证悟,这不是解悟,这证悟。我们解悟之后没有别的,求证,这个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去磨炼,炼什么?炼放下,放下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够证悟?放不下。放不下,这事实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你看看人家看流水为什么能看出十条,我们看流水一条都看不到。

  我们再看它第四,第四条「前流虽引后」,引后流,「而不至后」,前流绝对不会到后面去,后面绝对不会到前面去,「故亦不相知」。我们换个比喻,意思跟这个一样,像我们看电影影片一样,你看那个胶卷前一张后一张,那不像流水一样吗?它在放映机里面快速度的转动就跟流水一样,前面一张不会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会到前面一张;那我们看的就看放映的银幕上,前面一张要不抽去,后面一张就不会上来,前一张不到后一张,后一张也不到前一张,就跟这个流水一样的。它相不相知?不相知,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诸法不是讲吗?当处出生,就像那个电影放映机一打开,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马上关起来,这一张没有了,下一张又现前了,上一张不知下一张,下一张不知上一张,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不到前流,彼此不相知。

  第五句「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能排是后流,能引是前流,前流跟后流不二,无二。什么是无二?本无,那常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从性上看,你从理上看,不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这个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只是能引所引、能排所排合起来统统不二。「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这几句话意思说得好,什么叫不得俱?俱是能所俱在一起,它不得俱,能排在后面推着前面,所排的就是前面、前流,把它往前面推,不能俱,也就是它有先后,后不能到前,前不能到后,不相知。

  所以它后头有个总结,「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你要很微细的观察,从这个流水你就能体会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灭相续,这个道理你就看明白、看清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我们先把偈颂念一遍: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这一首偈是比喻。从这一首往下一共四首偈,这四首偈是从四个比喻,地、水、火、风,它的顺序第一首是依水有流注,流注就是相续相;下面一首是依火,火焰有起灭;第三首是依风,风有动作;末后一首是依地,地有任持。显示法里面也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清凉大师一开头也给我们提示出来,这很难得。法中四个意思,第一个是依真妄相续,这就是这一首偈子所显示的;第二首是依真妄起灭,用火来做比喻;第三首是妄用依真起,也是起灭,是用风来做比喻;末后一首是妄为真所持,这用地来做比喻。法喻各有三义,第一个意思唯就能依,第二依所依,第三唯所依,这四首偈都有这三个意思。

  所以在第一首里面,我们从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明有十个意思,「不相知而成流注」,这十个意思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佛是教导我们在任何一个现象里面,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必然能够觉察到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就是体性,也就是文殊菩萨在前面所问的心性是一,从任何一个事相你都能够见到心性是一。心性是一,是诸法实相;心性是一,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本无,就是缘会。所以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讲的,经论上佛说种种名相是一桩事情,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你从许多名相里面去体会,你才能觉悟,这是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我们从善巧方便里面悟入真实,明了事实真相。

  你要问为什么要明了?不明了行不行?不明了就叫无明,从无明生出来的知见就叫邪见,不能见性;不能见性是不能了解事实真相。不能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妄动(念头起灭)你决定伏不住,纵然伏住还是无明。有少数无想定伏住了,他是无明他并没有觉悟,果报在四禅无想天,也很了不起!我们凡夫看起来也很有功夫、很有道行,他出不了三界,寿命到了还是要往下堕落。这是佛在大乘经教常讲,正是谚语所谓的「爬得高,摔得重」。无想天跟四空天人寿命尽了的时候,差不多都是堕地狱,从最高的堕落到谷底。你要问为什么?你要问这个话,他把他得到的这个境界误会是无上涅盘,他自己以他成佛了,已经证得了无上大涅盘。这是一种误会,不是涅盘境界。证得大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到寿命尽的时怎么还有生灭?这个时候他怀疑、他批评诸佛如来所说的话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到这个境界我为什么还有生灭?这个念头起来毁谤三宝,谤佛、谤法,由于这个罪堕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得到无想定,这是属于四禅境界,功夫是相当高,到色界天顶;如果不真正觉悟,往往还不如一个凡夫,我们人间的凡夫。人间凡夫遇到净宗法门还真能成就,善导大师的话不错「总在遇缘不同」,他这个话是对念佛往生的人,是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总在遇缘不同。那我们要把它用在八万四千法门,这个话也是正确的,也是总在遇缘不同。你在末法时期你遇到禅、遇到密、遇到教、遇到律,真正遇到善知识一样能成就,不是不能成就。末法时期善知识少,我们细心观察、细心去参究,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真的是大慈大悲!众生在苦难的时候,愈是苦难佛菩萨应化愈多,他来救苦救难,怎么会说没有缘!

  没有缘这句话怎么个说法?这里头不是没有道理。末法时期众生习惯在邪法里面、在虚妄里面,于是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认假不认真,喜恶不喜善,这种现象只要我们冷静去观察不难明了。现在这个世间你跟他谈正经的很少人有反应,你跟他讲暴力,你跟他讲色情,你跟他讲杀盗淫妄,他竖起耳朵来听,听得很欢喜、很开心,我们这才知道众生难度。想起《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在什么时候?在末法时候,刚强难化。由于心行不善,跟一切众生有意无意广结冤业,冤家债主!招得来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心里头都是怨恨、都是不平,甚至于什么?对父母,儿女对父母怨恨,父母对儿女怨恨,夫妻兄弟怨恨,这成什么世界?我常常讲这就叫做世界末日。人生在这个环境里多苦!什么原因?不了解事实真相。

  果然了解事实真相,虽然我们是业报来受生的,明白之后也能够转迷为悟,也能够转苦为乐,这是佛法,是世间圣贤教化的效果。可是这里头又必须要知道,你能听得进去,你接触之后能生欢喜心,这是佛经上讲的都是过去生中有相当深厚的善根。纵然在这一生当中造作许多恶业,一接触就省悟过来,就能忏悔、就能回头,宿世善根!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缘。但是在广大群众当中,真的,这种人不多。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信愿?缘分我们真的具足,得人身遇佛法,佛法当中能遇到净宗,缘殊胜!遇到之后,我们信不信?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大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是不是真的相信?境界一现前,还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经典的教诲忘得一乾二净,所以从这个地方你细心去思惟,你就晓得那信没有根,真正境界现前它不管用。

  信为什么没有根?了解不够彻底,所以你的信心会动摇,说实实在在的话,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我学佛这么多年,我是个过来人,学佛前面十年、二十年都还有疑,我遇的老师好,修学环境也还不错,断疑生信是真不容易。我对于净宗,早年读《印光大师文钞》相信了,有没有怀疑?有。赞叹净宗,绝不毁谤净宗,初学佛的时候不相信,认为净宗是世尊度老太婆的,不是对知识分子的,读了《印光大师文钞》之后,才算是认识净宗,净宗很殊胜,很了不起,可是我心里面真正向往的是教!李老师常说的佛法的理论,真是妙,真是高明,能够吸引知识分子。对于净宗不怀疑了是在《华严经》里面省悟过来。

  《华严》我早年讲过没讲完,讲了一半,八十也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断断续续十几年,那个时候不但没有录相,录音都没有。我们的录音是华藏图书馆成立之后,美国那边的同修赞助我们的。我记得好象是送了二万美金,那时候很值钱,我们图书馆才买了一套视听设备,有这个录相的机器,所以这个图书馆称为视听图书馆,华藏视听图书馆。那是我出来讲经二十年,二十年才有个图书馆。保持录音,录相那时费用太高,虽然有这些机器,我们还是不常使用,可是录音保存下来了。当然那个时候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境界不一样,可是在那个时候对我自己的影响,对净宗法门真的相信是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文殊、普贤这是我们最尊敬的两位菩萨,学教的人最尊敬,我们对于文殊普贤的尊敬超过观音、势至,这学教人的习气。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文殊普贤到最后统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再看到《四十华严》,想到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得意的门生,他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门?他自己是依什么法门成就的?这四十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认真细读才知道他的确传老师之法,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教他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第一个善知识先入为主,他接受了念佛法门;再看到最后,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我们明白了,彻始彻终就是净土法门,当中的参学是广学多闻,没有动摇他自己的修学,没动摇!你看每参访到最后一段「恋德礼辞」,我明白了,还是老实念佛,参访并没有去跟他学习,只是了解。了解什么?了解是增长智慧,就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对于自己的行门没有丝毫妨碍,不是参访一个就学什么,不是的,只是了解。我这样才对净宗法门死心塌地!真是不容易,没有这些大经大论,显不出净土殊胜。

  净土实在讲非常难讲,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讲经,他跟我说最怕讲《阿弥陀经》。他在台中《阿弥陀经》讲过六遍,最难讲、最不好讲。我跟他老人家学过,一切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弥陀经要解》、《弥陀经疏钞》,对于我们现前修学最得真实利益。这两种著作一个是蕅益大师的,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在大经,像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诸法实相,如果能稍稍有一点体会,对于我们修清净心大有帮助!

  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注解,昨天我们念到第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我们念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下去念,「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这是用河水做比喻。河水叫流水,我们讲波。前波不到后波,后波也不到前波,也就是前波是前波,后波是后波,互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这句话的意思深,我们明明看到水在这里流,为什么说不流?这不是我们的常识,这个事情僧肇法师看到了。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江河竞注而不流」。僧肇法师在那个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的时代,他是罗什的弟子。罗什大师在中国弘法时间虽然不长,影响非常大,他弘法只有七年。他门下有四大弟子,僧肇是其中之一,在中国著名的道安法师,道安也是罗什的弟子。他怎么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江河竞注而不流,这是他见到实相!

  我们用比喻来说,现在科学发达,用科学的仪器来观察会看到。现在速度最快的喷射飞机,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的。我们做洲际飞行(长途的飞行),飞机在一万公尺以上的高空,所谓是同温层里面飞行,速度一个小时飞一千公里,这差不多是标准的速度,这飞机有没有在动?如果我们用照相机去拍摄飞行当中的飞机,你拍摄这个画面。你用五百分之一秒,或者是更快速度的千分之一秒去照,这个速度最快的一小时一千公里在飞行,你照到的画面清清楚楚,它没动!就这个意思。如果说更普通的我们讲汽车,汽车正在高速公路奔驰的时候,大概时速一个小时一百多公里,通常速度是一百大概到一百二十公里的样子,我们用普通照相机去照(在高速公路上照),车没动!百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车没动。连续照五张,张张都不动,清清楚楚,没有看到它移动。

  我这些话不晓得同学们有没有听懂?你要是没有听懂,清凉大师在前面总纲领里面给我们说过,业是所造,心是能造,一切法从心想生,能造的心,所造的一切法,「并皆速灭」,这一句话重要!在高速度里头不存在,那我们眼前在不在?不在,我们眼前确实把这些现象看走了眼,看花了,迷在这个境界里面,确实没有,确实不存在。《金刚经》上的偈子说得是非常好,可是这里头的境界太深了。偈子文字容易看,都认识,都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都能够背诵,可是这里头的意思太深了,我们没体会到。我们要体会到,真正体会到,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确确实实不但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那是什么?清净心现前了。

  清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实报庄严土!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四土三辈九品人人有分,说得好。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会有这么多差别?那是个人功夫浅深不一样,功夫浅深与你自己见解关系太大。你是正知正见,你的功夫得力,你的品位高。这个正知正见是佛知佛见,你的知见跟佛没有两样,也就是说你真正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心当然清净。你还会有念头吗?你还会有分别,你还会有执着?没有了!

  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在这个世间真的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这两句修学的纲领你才真懂,你才真正能落实。你对这个世间就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度一切苦厄。苦、灾难全都没有了,为什么?并皆速灭。这个时候你看万法,万法一如,万法平等,万法没有高下,法门无有高下,诸法亦复如是,这才真正叫入不二法门,诸法不二。这是讲佛门八万四千法门不二,回过头来再看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不二,这样的知见念佛,功夫哪有不得力?不但得力了,你的功夫必定是节节高升,所以一生确确实实可以取得实报土。

  古时候科学技术没有发明,像僧肇这些人看到自然现象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我们不能不佩服,没有话说。现在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意思,即使体会不到也靠近边缘,得力于科学这些仪器给我们的方便。现在照相的机器成本都很便宜,在半个世纪之前,照相机可以说是奢侈品,很贵重的,现在变成是日常生活好象必需品一样,价格低廉,人手一机。我们再想想手机刚刚发明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手机是在香港,在香港讲经的时候手机刚刚发明,那个手机很笨重、很大,大概总有这么长,拿在手上很笨重。手机是奢侈品,那时价格贵,哪有像现在的手机这么小、这么便宜,那时候只有这些商界的老板才用得起,所以现在变成一般人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过手机我还是劝同学们愈少用愈好,因为它的电波对我们人体确实有伤害,常常用,不知不觉的我们的脑会受伤,尽可能少用,还是老式的电话带着线的,那个比较安全。

  现在知道电波的伤害也很普遍,这是我们现在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常常得一些怪病,从前人所没有的。这些怪病从哪里来的?在我想与这些电波有关系,我不用手机,我旁边的人用。所以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如果电波就像水波一样我们能看得这么清楚,你就晓得电波是多么复杂,我们生活在这里头,从前没有!这一些波动影响我们的精神,影响我们的生理,所以有这些怪病,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觉悟之后,要怎样去防范?这些在现在讲是都属于养生之道。

  这一段的意思「不流而流」,我们从今天在照相机快门,我们照飞机、照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能体会到,确实是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现象还是难懂,是的。再进一步跟你讲真相,真相是怎么?真相是原本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距离没有了,距离没有了远方就在现前。科学家也发现到这个事实,但是他说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没有了。现在我们说高速飞行这个条件之下,空间没有了,空间距离缩短了,还没有到立刻就现前,现在还需要有几个小时它才现前。你就想这个道理,不但空间是假的,时间也是假的,时间是假的就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实相。这是佛与大菩萨不思议神通境界,我们只有这个说法,神通,佛说了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本能,我们的本能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丧失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清凉大师的《疏》:「然上云前后者,通于二义。一生灭前后,谓前灭后生,互相引排」。这个意思从流水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细心从这一个现象悟入、体会到了,你看到(我们现在讲)大自然的现象,所有一切万物也是前灭后生,前一代雕谢了,后面一代长成了。中国人所谓「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一代一代的!人事如是,自然环境也如是。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还不就是前灭后生!讲得更微细的,植物,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矿物,山河大地,现在讲到星球这个常识我们都有,我们讲到地球、讲到太阳系、讲到银河系都免不了成住坏空。这些现象就是前灭后生互相引排的现象。

  一般凡夫你跟他讲,他都能体会、他都点头、他都承认这是事实真相,可是就在这个现象里面再微细观察,然后才知道所有现象念念不住。前一念过去了,后一念生了,前一念不是后一念,后一念也不是前一念;就像流水一样,前面一波不是后头这一波,后面这一波决不是前面这一波,可是前波跟后波都离不开水。正如同所有一切缘会,缘会就好象前波后波一样离不开心性,心性就像水一样,你从这里去体会心性是一,为什么有种种差别。原来种种差别是缘会。缘会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当体即空的空性就是心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法性、本性就是本无。大乘教里面讲的毕竟空,讲的无所有,讲的不可得,都是讲这个。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真正能够放下控制占有。这个东西放下了,这是真正把烦恼放下了!

  我们的烦恼为什么断不掉?不了解事实真相。佛在经上虽然讲的四缘生法,四缘生法的根就是缘会,众缘聚会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实际上就是缘聚缘散,哪来的生灭?生灭就像前波跟后波,这个相是妄相,是缘聚缘灭,缘聚缘灭没有自性,前面讲它没有性体,没有体性。这我们要知道,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你就不会执着,你也不会打妄想了。不可能在这个世间,包括自己的身体,你也不会想有个念头去控制它,我要占有它、据有它。你要知道占有控制这个念头是妄念,本来没有。本来没有你起了这个妄念,妄念就会破坏自然。自然是本来没有,我没有对一切事物控制的念头,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是自然。自然就是与法性相应,我起了这个念头就是与法性相违背,不相应。不相应就出麻烦了,什么麻烦?十法界六道三途就出这个东西。要知道这个东西本来无,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无,你把无当作有那有什么法子!这就是迷悟不相同。

  悟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得大自在,顺境、逆境都自在,为什么?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当体即空,并皆速灭。所以无论什么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对他有没有干涉?没有,他如如不动,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极高明;他应化在世间,帮助一切众生,叫道中庸。那叫方便,大开放便之门,广度一切迷惑颠倒众生。这就是诸佛菩萨常说,古大德赞叹的「方便般若」,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叫什么?方便叫你悟入真实,悟入真实就是归元,归元归到哪里?本无。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心经》末后「无智亦无得」,归到这里。

  第二「此彼前后,即前波后波」。这从比喻上说的。总而言之,这都是属于缘会。为什么有前波?为什么有后波?这里面你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前不到后,后也不到前,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前后能相到,那你要是起个念头想控制、想占有,正确的,讲得通,前后不相到。不相到就是前不是后,后不是前,你想控制,你想占有,这是妄想!为什么?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妄想只有伤害你自己,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的伤害、肉体的伤害,真伤害!为什么会伤害?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个心想是错误的就变成伤害,你的思想正确那就没有伤害,那就叫健康,精神健康,肉体也健康,你没有伤害。

  我们现在看看几个众生不打妄想?六道众生没有一个懂得养生之道,可以说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在伤害自己,用佛法来讲,头一个伤害你的法身慧命,这是极大的伤害!你有法身,你有慧命,你今天法身没有了,慧命没有了。讲到现实,现实就是伤害你的精神,伤害你的肉体,精神忧虑、烦恼、恐惧、牵挂、伤心,伤什么心?伤清净心,伤了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你都把它破坏掉了;伤害我的肉体,肉体有疾病,身体不舒服。这个伤害肉体,我们从江本胜的水实验里面证明到了。肉体是我们最贴近的物质,这个身体、这个物质随着我们的念头起变化,我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念头善良,每个细胞都变得很美;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烦恼很多,忧虑很多,我们的念头不善,都是恶念,那就跟实验的结果一样,这个细胞就非常难看,非常不好。整个身体每个细胞产生不良的反应,你身体怎么会好?你怎么会不生病?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想好、想幸福、想美满、想吉祥、想如意,没有别的,你有个清净心、有个善念,统统得到!

  所以我说了两句很浅显的话跟同学们一起互相勉励「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善意,我们就健康。我们不破坏自己,这是佛教我们的,佛法讲慈悲,现在很多人他看到慈悲就说这是宗教、这是佛教,我们讲爱心、讲善意。别人对我们不爱,他不爱我们,他讨厌我们,他瞋恨我们,他破坏他自己的精神、肉体,他在破坏。我以善意,我以爱心对他,我增长我自己的精神物质的生活,我在这里充实,我不受他的影响。世间人是很麻烦,自己不晓得事实真相,受外界影响,人家赞叹就非常欢喜,人家批评他、毁谤他,他就难过多少天,这个人是愚人,这不是聪明人,聪明人不会受外界影响。他恶意的批评我,他对我不知道,我也用不着去跟他表白,随他去!我们对他真诚的爱心、善意,绝不因为他对我们的不善而有减损、而有改变,没有,这真的觉悟了。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乃至声闻缘觉亦如是,我应当学,这叫学佛!

  别人毁谤释迦牟尼佛,造释迦牟尼佛的谣言、生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为他所动,有没有瞋恨他,有没有报复他,有没有自己去辩别?没有!我们在小乘经里看到这些记载,有人恶意在骂释迦牟尼佛,批评他、毁谤他,也有几个人听到之后就跟他说(这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听众),听众怎么说?你这样毁谤他、侮辱他,他不生气,他没有报复也没有辩别,这就是大德,这个人就了不起。可见得听众当中还有明白人。什么叫德行?这就是德行,你骂他他不回口,你打他他不还手,他还是以爱心、善意来待你,叫德行!不必自己说,别人都看见、都能体会得到,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好处。

  那个毁谤的人、侮辱的人总会慢慢的省悟过来,他就想想你一生当中,你曾经对待许多人这种态度,几个人受你这个侮辱、受你的毁谤,没有报复的念头,没有瞋恚的念头,有几个?你总有一天会想到,自自然然你就知道这个世间什么叫善人、什么叫恶人,你会发现到。发现到之后,惭愧心生起来,真正发露一忏悔你就回过头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都在一念之间,你细心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去观察,会开智慧,要冷静、要细心。

  「小乘亦说当处生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而不知无性缘起之义耳」。小乘不知道这个。无性缘起之义,大乘教里头说的,但是小乘教里头也讲当处生灭,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并不多。小乘人比较容易分别执着,但是他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认真的去执着、去学习,有好处不是没有好处。譬如说真的修四谛十二因缘,能破见思烦恼,能出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就是了。可是出了六道到四圣法界,佛再帮助他,佛不是不管,等于说把你提升一级的时候还是照顾你。

  真的,佛菩萨照顾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没有把你保送到无上菩提,绝不退心。你在修学过程当中进进退退,佛菩萨总是照顾你,你进他照顾你,你退他也照顾你,佛菩萨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的恩德是一世,佛菩萨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得他的恩德,不信佛的人,毁谤的人,灭佛的人也得他的恩德,他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相信,向他学习他喜欢,我们不相信,我们毁谤他,我们要把佛法灭掉,佛就生气,没有!佛如果还有喜欢,还会生气,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

  那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众生?道理很明显,一个生命共同体!大乘教里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法性、一个佛性、一个心性。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我常常讲经做比喻,我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作法身,比喻作心性,我们今天这些一切众生是什么?就像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我们今天迷了,不知道全身所有细胞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这个细胞迷惑之后,看旁边的细胞它不是我,我不是它,它不是我,就对立了,迷失了自己。

  诸佛菩萨觉悟了,知道事实真相,遍法界虚空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心,所现的境界,能变的心,所变的境界是一不是二!佛法里虽然讲能所,能所是一,能所不是二,又何况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总的来说缘会而已!这是真正把原因说出来了。说到究竟本无,哪里还会有分别执着?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了,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才是跟整个法界虚空融合成一体,比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还要高明,真正叫高明到极处!这真的自在了,真的解脱了,法身、般若、解脱统统现前。大乘懂得缘起,也就是僧肇大师讲的缘会,他的缘会实在讲也是从佛经论里面所说的、常常讲的这些名相。这是第一段的意思「唯就能依」。

  再看第二段意思「依所依者,谓前流后流,各皆依水,悉无自体,不能相知,然不坏流相,故说水流」。这些话要细心去参究,什么叫参究?我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执着,你不容易了解大乘经教的义趣,要参究。参究是我不用分别,不用执着,离分别执着。妄想不必说,那太深了,不分别,不执着。怎么参?多念,多念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分别它,多念、多观察你就有悟处。悟有浅深不同,就是所谓是小悟、大悟。常常去读,常常去观,那就常常有小悟,积小悟就变成大悟;常常有大悟,积大悟就变成彻悟,彻悟就见性了,事实真相就会现前。真相正如经上所说的,正如清凉大师所讲的。清凉入这个境界,不入这境界说不出来,真的是大乘菩萨不是凡夫!

  这个地方讲「流」,你要注意流动的相,这个现相;前流也好,后流也好,流动的相是什么?都依水。依所依,没有水流动的相就没有了。所以前流没有自体,后流也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当然不能相知,可是流动的相存在,所以说水流,这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今天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什么?气流,我们现在旅行常常坐飞机,飞机靠什么?靠气流。正如船,船靠水流它才能航行,离了水,船就不能动了,飞机是气流;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现在有电流,电有波;科学里面发现光有光波,光波是光也流,日月星辰都有光波,光波不止一种,很复杂,现在这些常识我们都明了。电流跟光波有长波、短波不一样,统统都没有自体,都无自体,那它的现相确实有,「不坏流相」,所以说水流。

  你回过头来看电流、看光流,这里头总显相续。其实有没有相续?没有,前后不相到哪来的相续?由此可知,相续是一种错觉,相续不是真的。那我们要问用世谛来说相续有相续,用真谛来讲相续不存在。但是真谛不坏俗谛,真俗不二!这正是僧肇所说的,真谛是本无,俗谛是缘会,缘会跟本无是一不是二,所以真谛不坏俗谛,俗谛不碍真谛,不妨碍真谛,真谛也不坏俗谛,这个现象称为方便般若。所以法性有体、有相、有用,随顺法性,觉悟、证果(修行证果);违背了法性,你的思想言行跟法性完全相违背,就把一真法界转变为十法界,转变为六道三途。要知道十法界六道三途本来无、本来没有,就如同水结晶的实验一样。水里面的结晶本来没有,没有现相,没有好丑,看你怎么随顺,善心善意随顺它就现很美的相,恶心瞋恚随顺它就变很难看、很丑的现相,它本身没有现相,随缘现相!这就是大乘教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心善没有一法不善,心恶没有一法不恶。换句话说,心恶没有一法是善的,心善没有一法是恶的,敌人、冤家都很可爱,你跟人怎么会处不好?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应化在九法界跟一切众生相处,为什么相处得那么融洽?为什么我们跟人不能够和睦相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那就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没有不善。他们的心,我们是用分别执着来讲,他们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跟九法界一切众生能和睦相处,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从利害生的。利害与别人无关是自己,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害,我自己本身就冲突,我没有利害!我没有利害,对一切众生只有利没有害,我为他服务,我为他服务是做义工不求报酬;换句话说,对他只有利,对他没有害,对我自己利害两边都没有。佛菩萨是这样的心态跟六道三途众生相处,无往而不利。

  换句话说,佛菩萨念念随顺法性,没冲突,法性没冲突。凡夫迷失了自性,念念都执着自己的利害,唯恐别人要谋我的利,要来侵犯我、要来占有我的,那我就受害了,念念没有忘记利害,这与法性相违背。有这种念头就叫造业,起心动念是意业,这不是善业。那什么叫善业?损己利人是善业,己没有忘记,所以叫善业。如果自己没有了,像《金刚经》上真的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不叫善业,净业。净业不但超越六道,还超越十法界。

  你看看是不是祖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你要真的遇到殊胜的缘,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是多么有意义的,怎么会跟世间人相争?哪有这种道理!世间人你们所要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们所要的。明白人对这个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怎么会要虚妄的?真正明白了,对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讲控制的念头没有了,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他一定会将自己跟法界虚空界合而为一,真正是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个话不是形容也不是赞叹,是事实!他里面所得的乐,叫离苦得乐,离三途苦,离六道苦,离十法界苦。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想不到,没有法子体会,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能体会到?现在时间到了,第三是「唯所依」这一段,我们留到下一堂课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我们将偈子念一遍: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有很详细的开示。这一些经文开导,正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随拈一法,无不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随拈一法是法相,任何一个法相,大而虚空法界,小而芥子微尘,都能见到真性。这首偈是把水比作真性,是把波、把流动比作法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相都无自体,所以彼此『各各不相知』。后面还有许多比喻都是说明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对于我们学习大乘非常重要。为什么?一向我们对于宇宙现象的观察都错了,都误以为这些现象是真实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怎样能够真正明白、觉悟这个现相是幻相不是真的?真正透彻明白了,我们的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才能放下。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那就正是宗门里面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的叫是一了百了!

  现在我们接着前面的疏文再往下看。看第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我们凡夫说水在流,水是不是真的在流?真的在流,一点都不假,凡夫知见。为什么真的在流?为什么佛菩萨说不流?我们究竟错在哪里?错在佛菩萨用真心,真心如如不动。能现能变不动,所现所变的它怎么会动?这样子慢慢就把原因找到了。我们的妄心在动,就像流水一样。他这里有,你看前水后水,我们的念头有前念后念,念念不住。我们有前念、有后念,所以看到一切万法都有,都像此地讲的有前水后水,有前浪后浪。

  前水后水无二性,所以无可相知。前不知后,后不知前,前面这个意思说过,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也不到前流。我们在前面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电影的底片就是幻灯片,前面一张不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到前面一张,所以各各不相知。幻灯片这一张一张的放,它有没有流动?没有,本无流而说流。我们看在电影里有流水,有瀑布,实际上流了没有?真的没有流。你看看底片,底片哪一张在流?这个常识我们现在一般人都很熟悉。可是这个底片放映的速度太快,我们以为它在流。这个速度说老实话不算是很快,也不过一秒钟二十四个镜头的开关。好,我们再看这个水,水的速度,瀑布速度最大。我们不要用多,用百分之一秒的快门这个照相机去照瀑布,瀑布水有没有流?你连续按几次快门,譬如说你按个五次,按个七次,就照了五张,就照了七张,这照片里面你看水流了没有?没流,确实不流。

  六祖惠能大师初到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听众里面有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争什么?那个讲堂外面有幡,风吹着那个幡,一个说那是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个人互相争执,谁也不服谁。六祖看到这个情形在当中去排解,「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马上就平了。风为什么会动?幡为什么会动?根源在哪里?心在动。你的心要不动,看外面什么东西都不动;你的心在动,整个宇宙都是动的,跟江本胜做那个水实验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真心是什么?真心离念,真心不动,妄心在动。可是真妄是和合的,所以动中有不动,不动里头有动,妙用无穷。重要的是你要觉悟,性相都不迷,性相都不着,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都不动念,诸法实相就在面前。

  这三个意思说出来了,后面这段这第二段说「法中三义者」,前面是比喻,比喻三个意思唯就能依,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依所依,第三个意思唯所依,比喻里头有这三个意思。实际上比喻什么?比喻真心、妄心。所以法中也有三个意思,「一流喻能依妄法」。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法是妄法,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才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要舍?妄法。这个流水流的这个相是比喻妄法。

  「二妄依真立」。真是什么?把水比喻作真,流这个动的相依什么?依水,没有水,流动的相就没有了。这个妄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空间、包括时间。这个法你要想到,这经上前面也讲过一切有为法都是妄法。有为法里面有心法(八识),有心所法,有色法,有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那是真的,其他的五个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无为,相似。因为有为法里头这个排不进去。有为法是有生灭的,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现象,所以虚空算作无为。虚空有没有生灭?实在讲有,迷了有,悟了就没有。你没有悟那总是有,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在没有觉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没有了。

  妄依真立,离了真哪来的妄?真妄是一不是二。那到底怎么回事情叫妄?你不认识真就叫妄,迷了真就叫妄,真永恒不变。所以那个妄,妄是变而不变,不变而变,妙!这种现象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就是妄,妄相,为什么千变万化?随着你心想,你心要不想,这妄相、这变化就没有了,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是一样,也不能说是不一样。我们从这些名言里面去体会、去悟入,所以名是假名也不是真的,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悟入。怎样才能悟入?不能够执着名言,执着名言是决定不能悟入,这就所谓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舍,真相、实相就现前;你执着不肯放下,这实相是在面前,但是你永远体会不到。妄依真立。第三类是「妄尽唯真」。这就前面比喻唯所依。你看看大乘经里面佛讲,见思是妄,尘沙是妄,无明是妄,这三个统统都断尽,真心现前了。见思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断了证菩萨果,无明尽了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地方讲妄尽是无明尽了,如来究竟果地。

  现在我们再看下文,「初中」。这个初是唯就能依来说。「妄缘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有而非有也」。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要特别留意。大小乘经里头佛常常讲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四缘生法。缘是什么?妄缘。由此可知,佛讲四缘生法、讲无量因缘生法是随顺俗谛说,是方便说,也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方便会带你契入真实。你不能说它全是假的,你要没有这个方便,你不能悟入真实。四种缘,四种缘展开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不是单纯的,这个现象生起来了,《华严》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跟四缘有没有抵触?没有,四缘是归纳,无量因缘归纳不外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展开就是无量因缘。哪怕最小的一个粒子,我们现在讲原子、电子、粒子,在佛法里面讲微尘,都说无量因缘,不是简单的、不是偶然的。

  现相,从所现境界相上,我们对于世尊讲无量因缘体会就更深刻了。譬如我们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这现相里头形形色色,有人,有物,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有树木花草,什么都有,这里面点点滴滴都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实的这个境界。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楞严经》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大类,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任何一类点点滴滴无不是无量因缘成就。可是你要晓得缘也是妄缘,所以生起这个法相,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似互相藉」,似就不是真的,好象彼此为依缘,这个现象能建立,不是真的。事实真相,前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并皆速灭」,这也是大小乘经里头佛都说过,剎那生灭。正是给我们,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上那个幻灯片剎那生灭。所以你在银幕上面看到好象彼此相藉,实际上各个不相干,各各不能知,那是真的。前面一张幻灯片跟后面一张不同,前不到后,后不到前,它怎么会相知!所以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没有电影,如果有电影,我相信他一定会用电影来做比喻,让我们更清楚、更明了。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所以佛在经上讲「梦幻泡影」,佛用这个做比喻,「如露亦如电」就是剎那生灭,所以各不能相到。

  「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无性之性就是真性,所以自性、真性也叫做本无,这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自性,缘会,一个意思。你在这么多的名词术语里头你去体会。这里头缘会是讲物质,其他的讲本无、实相、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从理上讲的,性体上讲的;缘会是从事相上讲的。相,性在相里头,相是依性生起的,没有性哪来的相?我们佛法里头称法相,加个法字,法相是依什么起来的?依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就在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大彻大悟之人跟我们有什么两样?他们见性不着相,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差别就在这里。

  见性的人,给你说,生死没有了。他生死没有了,那明心见性的人不也死了吗?释迦牟尼佛死了,我们过去很多不少菩萨、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的,不也都死了吗?没有死,他死而非死,非死而死。那怎么回事情?相有生灭,性无生灭。讲他没有死是讲性,法性没有生灭,法相有生灭,见性不着相,所以说他没有生死。凡夫着相不见性,说他有生死,他不知道相里头有性。这桩事情,世尊在楞严会上,楞严会前面有一段很长的文十番显见,讲得好,讲得真是清楚明了。佛在六根举一个比喻眼根。眼根是相、是法相,这个眼根能见,那个能见的见性是法性,它不是法相;如果法性要离开法相,这眼睛就不能见,没离开,所以是一不是二。可惜凡夫对这桩事情不明了,总是执着在眼根上,不知道眼根的见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楞严》参透了,那肯定明心见性。

  所以这末后一句结得好,「是则有而非有也」。有而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没有,它有相,你说它有,真的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讲法相;无所有,这个无所有我们现在有那么一点模糊印象,并皆速灭。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当体即空,你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相。你心里面患得患失的念头没有了,患得患失是烦恼的根本,贪瞋痴的根本。得失没有了,贪瞋痴从哪里生起?生不起来。所以这叫烦恼的根,烦恼的根叫无明,这就是无明。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烦恼从这生起。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所以森罗万象,就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你决定不能执着,你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控制,决定不能占有。你从看电视、看电影,如果有这样的一个觉悟,把这个觉悟应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电影,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平面的,我们今天这个画面是立体的,这个立体跟电视电影平面的画面无二无别,确确实实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并皆速灭,皆是虚妄。有而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本无」,《般若经》上说得多,根尘识七大,本无。本无就是实相。

  我们再看这法里面第二个意思「依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这里面字字句句都不能够疏忽,妄法,一切法都是虚妄,有而非有。《金刚经》上这一句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有相就是此地讲的妄法,皆是虚妄,各各自虚。自虚是没有实体。怎么没有实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哪来的体!那相从哪里生的?含真方立,就在这个现相里面有真性,性是什么?性是能现。能现种种,种种能现的性是一不是二,那为什么现的种种差别?妄缘不同。

  缘也要加个妄,妄缘不同,所以它有种种差别。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梦里头有种种不是单纯的,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虚空法界,芸芸众生,好象跟现实没有两样。梦中境界一时顿现,所以从这梦幻泡影里面能够悟入,悟入本无,悟入实相。本无、实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含真方立,所以森罗万象。能现能变的,能现的是性,能变的是识,性跟识是一不是二。性上带着迷惑就叫做识,迷惑去掉了就是真性。所以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带妄之真,在哪里?在所有一切现相之中。性,相,识,一而三,三而一,不即不离。

  「含真方立,何有体用」。没有自体,没有作用。这接着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所以你看到相知相成也是妄相。《金刚经》只一句话包括尽了,「皆是虚妄」。这句话说得好,跟清凉在此地前面《疏》里面给我们说的「并皆速灭」,一个意思。皆是虚妄、并皆速灭,不存在,所以它哪里有体、哪里有用?我们迷惑了,看到它好象有体,好象有用。大小乘法里头常讲体相用,现在把体相用都否定掉,这叫向上一着。对中下根性的人讲体相用,对上上乘人说哪有体用。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根机给你怎么个说法。法,没有定法可说,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无有体用,无有体性,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后面我们还会读到法尔如是。再看下面。

  「即由此无知无成,含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前面讲的是唯就能依来说,有而非有;这一段讲是依所依者,这结论是非有而有,这叫我们从方方面面去观察,真的是无知无成。它在含真方立,含真故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性上没有,相上幻有、妄有,妄就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一法不如是,你怎么能执着?你怎么能分别?你怎么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着就更错了。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也就跟诸佛菩萨一样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能令一切众生皆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悟了,悟有浅深不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小段,「唯所依者,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为隐」。这一段文里面说得也很清楚、很明白,处处提醒我们法是妄法,让我们常常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时刻刻能把这句经文提起,那就叫观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才有分别执着,你马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分别执着就放下了,这是初步功夫。

  你能够做到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有功夫了,这个功夫就是一般讲的你有定功,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被外面境界所转,那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上是讲转物,物,实在讲就是讲境界。你不被这个物境所转,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转境界,那就是转凡成圣。再向上一着,那高了,根尘相接之处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不执着是破见思,不分别是破尘沙,你在一切诸法里面你见性了。这个时候心性就像此地所说的隐而非隐,非隐而隐。果然能在境界上不为物转,你能转物。所以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就是不执着,这一点很重要。世法我舍掉了,我不执着了,执着佛法还是错了,佛是教我们破执着,不是教我们破执着的对象,为什么?对象是妄法。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今天我看到南京一些居士,理工大学的念佛小组,都是些老年人。他说念佛之前都要念三遍《弟子规》,原来听讲《地藏经》,现在也改成听杨老师讲的《弟子规》。不必要,《弟子规》我觉得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必听。《弟子规》,想想看是童蒙的课本,谁要去读?这是在这个时代大人就是为人父母的,为人老师的,他没有学过。今天你教子弟,你教学生,你教他要去做。他学了之后,看看,看看你们没有做,他怀疑,他不会接受。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要求父母、老师、儿女、学生一起学,到做祖父母就不要了。这些东西在佛法里面讲是戒律、是威仪,是属于律仪戒。那我们做祖父母的人不要再搞律仪戒了吗?对,我们做祖父母的有定共戒、有道共戒,不会犯这个过失。什么叫定共戒、道共戒?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一心求生净土;这是儿女的事情,我们要懂。所以在一般五十以后,大概你都有孙子了。有孙子,你应当督促你的儿子、媳妇、孙子要学,要好好的学;老人还是听经,还是听《地藏经》,还是老实念佛。我们看到年轻人、小朋友学《弟子规》,欢喜赞叹,这样就好。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从这扎根,这好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这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有一位钟居士他问了一个问题。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有说,《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国师《三时系念》,大概有人问,问印祖可不可以用它来做助念?印祖不赞成,我也不赞成。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一句佛号。这么多年来我们送往生都依照《饬终须知》,都依照这个做法。《饬终须知》前面叫《饬终津梁》,那是文言文写的,写得比较深,也写得很详细。《饬终须知》是给一般通俗,大众化,把里面重要的东西用浅显文字重新写过,现在人能看得懂,我们都依这本书来送终。送终里头连经都不要念,开示不可以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开示什么时候用?这个亡人还没有断气,他跟家人讲他看到什么人,看到什么,都是死去的人,或者看到什么菩萨。他只要说这个话,这个时候讲开示。开示讲什么?不要理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除了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任何人看到都不要理,跟着我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叫开示。除跟他讲这个话之外,没有二话好讲,这要知道。

  中峰《三时系念》,这些年来我们提倡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什么时候做?多半是在佛七,佛七是自利,七天圆满之后,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超度在佛七当中所带的牌位,同修或者是家亲眷属有要超度的,在佛七当中我们不做任何法事,就是每天念佛给他回向,所以佛七圆满之后做三时系念,冥阳两利!它跟净宗完全相应,里面诵经,念《弥陀经》,念往生咒,里面的开示都不错,都非常之精采,是属于这么一个法会的做法,不是平常助念,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我们修净宗的人念念与我们本宗相应,我们看到许多超度佛事的仪规,与净宗最相应、最契合的是这个仪规,这是我们采取它。这么多年来确实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可以用它做临终助念,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我做这个,跟前面这个仪规讲的是有一点差别。他本来好象是对亡灵,我们今天不是对亡灵,我们今天对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灵,所以我做不是对某一个亡灵,不是为一个人做的,是团体,大众一起做的,所以收很好的效果。这附带跟诸位说说。

  学佛要开智慧,佛法着重的是圆解,圆修,圆证,你才能得到真实圆满的利益。所以经不能不听,而且要多听,佛更要多念。年岁大的人在一块共修,我还提倡的是多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拜佛也是真正修忏悔法门。年岁大的时候,我们是以拜佛、绕佛,以这个为主。绕佛的时候我们念佛出声,拜佛的时候我们心里面默念,不要出声。因为拜佛的时候出声伤气、伤身体,可以听。在念佛堂里面,大众绕佛出声,我们恭恭敬敬在听,一面听佛号,一面拜佛,好。如果自己一个人修,那现在用念佛机,用念佛的录音带也非常好,一面听,一面拜。如果每天把它当作定课,用录音带是最好,因为录音带它有时间,你要放一面,短的半个小时,长的一个小时。你拜佛不要计数,你就拜半个小时,或者拜一个小时,这样就好,我们身体运动量也够了。现在这科技进步了,现在用光碟,用CD比这胶带要好得多,这个带子用久了会变质,它会损坏,光碟用的时间久它不会变质。这一个光碟大概也是七十分钟的样子,这对我们老年人来修行时间真是恰到好处。早晨拜一个小时,晚上拜一个小时,以这个来做早晚课里面主要的功课。

  年岁大了,佛法所说的诸法实相微妙至极!我们可以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讹,愈想愈错,想不出来的,想是第六意识。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是从真性里面流出来的,真谛、真言!我们用妄心、用情识,你怎么能理解?你所解的全都是错误,所以前面我们也报告得很清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都是虚妄的。用虚妄,你永远见不到真实,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难处。这不用心意识反而容易,所以宗门讲参究,参是什么?不用心意识。不用识,识是第六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着;末那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妄想。《华严经》上说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心意识,统统不用。

  念佛一直念去,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你看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教导我们,念佛要不要拿念珠去计数?他说不要,为什么?你掐珠子念佛的时候你的心不能专一,你还在计数,不用了。这个计数是在什么时候?初学,初学的时候怕你懈怠,怕你没有办法摄心,用这个方法。所以这个方法是阶段性的,功夫纯熟之后不要计了,手上拿一串念珠是可以,不是计数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念佛,也提醒别人,念珠的用途很多。心里面的佛号,最好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中断,这睡眠睡熟了断掉,醒过来之后佛号就接起来,这样会到功夫成片。印祖教的方法,好,那都是古大德经验之谈。最忌讳的妄想分别执着,因为你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念功不纯。念功果然真纯,你决定能够证得念佛三昧,那就是《弥陀经》上讲的,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如果我们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中品是事一心,下品是功夫成片,必定得生。清净心中最怕夹杂,夹杂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这个东西不能有。

  听经,为什么我们对于听经很重视?实际上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要不要听经?不要了,听经也打闲岔,也会让你起分别。听经对初学是必要的,为什么?他要不听经,他胡思乱想,他的怀疑不能断,这个事情麻烦。大乘教里头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是对大乘讲。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听经是什么?破疑的,断疑才能够生信。所以我们没有到达这真正的信心,听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帮助我们到信心清净,清净就开智慧了,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智慧开了。所以听经的好处在此地。尤其现在道场如果规模大的,共修的人多的,那听经很有必要。听经可以帮助你这个道场建立共识。人多,各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长年累月住在一起,总是见这个讨厌,见那个不欢喜,这是人情。怎样能把这个问题摆平、把这些妄想见解化除?听经是好方法。他才有意见,听到经上讲,算了,算了,不要计较了,他就平息。所以听经能够促成见和同解,六和敬里头最重要的一条。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堂强调听经,道理在此地。

  我本来劝念佛堂同修不要听经,结果试验了几个月,这些人告诉我:法师,不行,不听经的时候,每个人执着自己的意见,有的时候还有争执,还有吵闹。我想想也有道理。为什么?大家没有契入境界,所以听经重要。现在有些地方的念佛堂,每一天念佛八小时,听经八小时。有些念佛堂,那是我劝导他们听经四个小时,每一天听经四个小时,分两堂,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念佛十个小时。每天十四个小时不要中断,持之有恒,他会成就。

  这段经文里面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菩萨苦口婆心无非是叫我们觉悟,舍妄归真。想是妄想,相是妄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皆是虚妄,并皆速灭。所以这地方讲「能依妄法,迥无体用」,没有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怎么看不到?着相,着相就不见性了,着相就起分别,就起执着,分别执着是妄念、是妄想。从妄相生妄想,彻底虚妄。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焉能不妄?这个虚妄就造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是自己虚妄的心行变现出来的。善心善念是妄,恶心恶念也是妄,你没有在妄中见到真,妄中见到真,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大乘教里面实实在在说,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愿望希望我们在妄中见真,真就在妄中。这桩事情说得最多、说得最详细、说得最透彻是《楞严经》。所以在中国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这两部经的知名度高。《楞严经》里面就是告诉我们真妄是一不是二,妄在真中,真在妄中,跟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全相同。妄法里头有真心。

  「既无彼此,何有相知」。彼此是真妄,妄虽然依真而立,妄没有自体,真也无体性,所以不相知。所以「妄法有即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般若经》上总结给我们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什么时候能体会到?怎么才体会到?你真正做到,你真正把所有一切万象,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做到了。你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你没有悟,你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确确实实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都是虚妄的,真正远离虚妄。「以非有为有」,非有是相,那里头有性,见到是真性。所以只要放下身心世界,你见到的法性,法性遍法界虚空界。自己整个身心融入法性里面,法喜充满,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面是真乐,这个乐没有法子形容,古大德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别人也不能体会,唯证方知。

  所以后头讲「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为什么说隐?凡夫看不见,凡夫着相不见性,这个真性好象隐。烦恼轻的人、具足戒定慧的人他就在相上见到了。法法头头是道,我们看宗门的语录,那个开悟的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一不是,不是什么?真性。隐即非隐,非隐为隐,这里头也有三个意思,清凉大师《钞》里面注得很好,「妄法有即非有是初义,隐即非隐是第二义」。第二义是「以正为事隐之时而有所依故」,所以这第二义。「以非隐为隐,即第三义」,为什么?「理常现故」,理虽然常现,永远不断的在现,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见不到,离妄想分别执着的人他就见到,这是第三个意思。

  「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种问,思之」。清凉大师给我们这个提示,我们能不能想得到?他叫我们想。他还是晓得我们末法时期根性很钝,想不到!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也把它注出来了,这个注叫《钞》,钞就是疏的注解。你看他《钞》里头讲「思之者,以易见故」。可是我们还是见不到,见不到,他老人家就给我们说「若具说者」,这具体,具体说。「第一妄法有而非有」,大概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得一些了。「答前直问」,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答直问。「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谓种种是妄有,体即非有,故不相知」。所以这是答第一个意思。第二「答怀疑,为是种种,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种种」,这个种种是讲的妄相,「真常无知故」,这是答第二意。这就不需要解释了,前面都讲得很多,妄没有体性,真也没有体性,所以它不相知。

  「三答结成难者」,这做总结,问难的。「即妄即真故,种种不乖不相知也」。真妄是一不是二,妄依真,真在妄中,妄有起灭,真没有起灭;妄有流动,真没有流动。真就是心性,是一;妄相,不管是什么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你六根能接触得到的,包括我们的思惟想象,真的是六根、六识、六尘,总的来说,一定要记住并皆速灭,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常提得起,这叫观照般若。常常提起,能养成一个习惯之后,你对于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看淡了,这个看淡了,容易放下,放下真的就见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性?放不下,这些东西障碍了。彻底放下,真性就现前了,那跟古来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法身菩萨就无二无别,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教里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殊胜。

  下面这《疏》里面还有一段重要的开示,这段开示就是为什么用水来比喻真心?我们来看这段文,「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十义,同真性故」。这地方讲「同」,实在跟诸位说相似的同,不是完全同。从水这十桩事,这十义,你能够体会到真心,为什么?真心也有这十义。第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水很干净,自性清净心一尘不染,水之体清净,可是我们今天看这些水都有染污,很难得看到澄清的水。清凉这里有。第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水遇到泥,遇到泥沙它就变成混水,水就不干净,所以成了浊水,浊水就骯脏了。那么水是不是真的变成骯脏?没有,骯脏只是它的一个现象。你要把这个浊水沉淀下去之后,泥沙沈到水底下,那水还是清的,真的是不染而染。

  一切众生的真心是清净的,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一切众生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的清净心,他肯定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你的心是什么?不染而染,什么东西染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好象是泥沙混杂在你自性清净心里头,现在的心不清净。但是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体性,本来空。不相信,你去找找看妄想在哪里?你能把妄想找到吗?你能把执着找到吗?你能把分别找到吗?

  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来,二祖慧可去参访,冬天。达摩祖师在禅堂打坐他也不敢进去,在门外,门外下雪。雪下了两尺多那么厚,他站在雪地里雪到膝盖,站了很久都不走。达摩祖师看到这个人这么样的虔诚,站得这么久,在雪地里头冻的那个样子,怜悯心就问他:你来找我为什么?他跟达摩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这真的是大问题。达摩祖师听了之后: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问,回光返照,找,找不到,回答祖师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这一句话他就彻底觉悟了,那是什么?妄念!妄念是妄不是真的。你指着那个妄念,妄念打掉,这个真心就现前了。一句话下的时候,慧可就彻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达摩的衣钵就传给他。

  所以你要晓得分别执着妄想都没有体性、都不可得!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自性清净心就现前;放不下,那你的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就这么回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末后一段,就是「以水十义,同真性故」。

  这十句前面我们讲了三句,第三句是「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这个地方有比喻,有法合。浊是染着,如同儒家的教学,像《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净性,净性就是本性本善。可是这个本善,如果我们要不好好的来教就很难保持,他接触外面境界就被染污了。外面境界佛法归纳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灰尘,尘会染污。譬如我们这个书桌,我们一天不擦它,不把它擦干净,你细细的去摸,桌上有灰尘,它被染污,染污并不严重。如果我们一个星期不去擦它,一个星期不动它,你再来看那就有相当厚的一层染污。这种情形我们都知道,虽然它被尘染污了,浊不失净性,只是上面覆盖了这个染污,染污除掉,它还是清净。这句说它正是在被染污覆盖的时候,它的净性没有丧失。这个意思好,意思深。

  诸佛菩萨看九法界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成佛了。九法界众生是浊、是染,但是他的真性并没有失掉也没有被染,就像这个桌面干干净净,桌面上面有一层灰尘,染而不染。佛菩萨那个敬心(恭敬的敬)能生得起来。普贤菩萨教导我们行门里面十个纲领,是法身菩萨修的,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今天对人没有尊敬,不知道敬人;我们对佛知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敬是性德,就是清净心里面本来有的,圆满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真诚恭敬!这个敬心、敬意没有了,被污染,被秽浊盖覆住,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那个作用变质了。起什么作用?起傲慢自大、自以为是。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尊重别人,恰好跟性德相违背、相反,他起这个东西。

  法身菩萨所修的这十个纲领,第一条就做不到!没有第一条,当然没有第二条,后头统统没有。因为这十个纲领,我们都晓得后后深于前前。正如同十层大楼一样,礼敬诸佛是第一层,称赞如来是第二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广修供养是第三层,忏悔业障是第四层,所以到最后,最后是普皆回向,第十层。法身菩萨学的,权教菩萨都没有,我们今天是天天念念而已,有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心生不起来。为什么生不起来?不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知道一切众生佛性是染而不染,我们只看到他的染着,没有看到他的不染。这个染的相就是烦恼习气,只看到外表的烦恼习气,没有看到烦恼习气后面清净心、本善本觉,没有看到。法身菩萨看到了,所以法身菩萨对一切众生,就是对造作十恶的地狱众生都是真诚平等的恭敬心,礼敬,这叫成佛。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学法?从哪里修?对一切人真诚恭敬,决不是假的,决不是装的。即使对冤亲债主,对毁谤我的人,对侮辱我的人,对陷害我的人,真诚平等恭敬,为什么?他现在造的罪业是一时迷惑,他烦恼习气就是浮在外面的秽浊,下面的真性跟诸佛如来一样,丝毫没有受到染污,只是烦恼习气覆盖着。你不要去看这个,这个东西是假的。为什么这是假的?这烦恼有生灭,这染的东西可以除掉、可以清除的。自性清净心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灭就不是真的,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在人事上修,在一切万物上修。我们看到一个小蚂蚁会不会合掌蚂蚁菩萨。真的,不懂得的人看到你这个动作,这个人有点神经不正常,你看他叫蚂蚁菩萨、叫蚊虫菩萨,真的不是假的。那我们这种恭敬是在内心,缘具足则现在外面。什么叫缘具足?周边人看到不生毁谤。他看到你这个动作,你看到一个蚂蚁,在那里合掌蚂蚁菩萨,你给它念阿弥陀佛,劝它念佛,那个人(旁边人)看到不毁谤你,这就缘成熟;如果那个人会毁谤,那个人不懂佛法,我们就不这样做法,我们从心里面做,不要在形式上,免得他造毁谤的罪业。念念都是为众生着想,没有为自己。你对于一个小树、小草、蚊虫、蚂蚁都那样的真诚恭敬,对人哪有不恭敬的道理?没这个道理。

  普贤十愿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养成习惯。一切恭敬,佛如此,实在讲儒家也不例外。你看看《礼记.曲礼》第一篇,你翻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不恭敬的。一些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我们对人恭敬还可以,他还能接受,对事恭敬还勉强,对物他就不以为然了,认为什么?认为这是迷信。我们对畜生恭敬,他说我们迷信,不正常;我们对鬼神恭敬,那更不能接受。在中国很多地方很普遍,山神土地到处都有,现在在中国大陆也慢慢的又有了。我们对这些恭恭敬敬的在致敬,这是我们的性德流露。对这些鬼神恭敬,你想想看哪有不敬祖先的道理?所以圣贤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把我们性德唤醒,使我们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流露,处处流露。

  普贤十愿,性德;菩萨十波罗蜜,性德;讲到最基础的五戒十善,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就有,是因为没有人教,我们从小不知不觉被这五欲六尘染污了,性德透不出来,透出来的是烦恼,烦恼习气。又何况这个染污不是一生的,过去生中已经被染污了,过去还有过去,佛讲无始劫来迷失了自性,那个迷就是染。迷邪染是一桩事情,迷就不觉,邪就不正,染就不清净。自性里面的三德就是觉正净,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一切众生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丝毫差距,都是一样的。所以佛敬众生,菩萨敬众生,众生不敬佛菩萨,为什么?迷,众生是在迷邪染,佛菩萨迷邪染去掉了,透露出来的是觉正净,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懂得、要好好的来学习,把我们的迷邪染除掉,把本有的觉正净显现出来。佛家的教学头一堂课就教这个。这教什么?翻邪三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要把它翻过来。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都在迷邪染里头,我们把迷邪染反过来,迷邪染要舍掉,回归到觉正净。从迷惑回过头,迷不要,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从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自性正,正知正见,佛知佛见,这就皈依法;从一切染污回过头,依自性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净而不染。你一入佛门,就把这修学三个总纲领、总方向,你学是学这个,你将来证也是证这个,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在外头求的。迷邪染是假的,只要把迷邪染去掉,你自性觉正净就恢复了。觉正净恢复,那就是如如天真佛,你本来是佛。

  佛告诉我们蚊虫蚂蚁也是佛,它为什么堕落成这样?它的迷邪染比我们严重。最严重的堕落在阿鼻地狱,最严重,那迷得太深。所以这十法界怎么形成的?就是染污轻重差别而现的这个现象。菩萨的染污最浅,缘觉的染污比菩萨重,声闻比菩萨更重,那下面是六道;天道比阿罗汉重,人道比天道重,畜生道比人道重,饿鬼道比畜生道重,地狱道比饿鬼道还要重。染污虽然有轻重的差别,自性清净心没有差别。自性性德,觉正净是性德,没有差别。纵然堕落在地狱,他的觉正净跟如来究竟果地上是一样的。佛法讲平等是从这个地方讲的,真平等!大乘经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句话说出了事实真相。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六道三途?染而不染。

  我们再看第四句「若澄泥净现」。这是比喻,比喻「真心惑尽性现」。泥就是前面讲的染污,我们前讲六尘,尘是尘土,尘土就是泥,澄是清净,我们把这个泥除掉,除得干干净净,染污完全没有了,净水就现前了。这个现象好懂。

  早年头,我这个地方说早年头是七十年前、六十年前,六十年前我十几岁的时候乡下还有。乡下在中国农村没有自来水,水到哪里去拿?水要去挑水,用河里面的水,小溪的水,住在湖边上用湖水。大户人家、有钱的人家他打井,他用井水,一般小民都是挑水。挑水,水里头最干净是溪水,最干净。河水跟湖水都混浊带着有泥,水不干净。家里面厨房里都有个缸,水缸,大概这一个水缸可以能够容纳两担到三担水,那一担都是前面有小桶,桶不大,两个桶挑,大概挑三担水这个缸就满了。水挑回来之后不能用,因为它不干净,我们要把这泥让它沈淀,沉下去。我记得我们家乡多半用矾,用明矾,在这缸里面沿着缸的周围用明矾,明矾可以帮助水里面的泥沉淀下去。所以水缸底下是泥,这沉淀下去是泥,可是水清,水就可以用了,这是澄泥净现。现在没有了,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这个现象见不到。所以在六十年前你读这个比喻很亲切,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天天见到的。

  这比喻「真心惑尽性现」。把清净的水比作性,比作真性,这真心;把泥比喻作迷惑,迷惑太多太多。佛把它分为三大类,这经教里面常常称之为三惑。这三种迷惑,第一种叫见思,第二种叫尘沙,第三种叫无明。九法界众生总不外这三种迷惑;六道里面众生这三种迷惑统统具足,也称为三种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对于诸法实相一无所知。见思这是最粗的,见是见解,你的见解完全错了,不是事实真相;思是思想,也完全错了,见解、思想完全错了,还要加上尘沙。尘沙是比喻多,对于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不能够明了,那个数量就像尘沙一样无量无边,你一无所知。第三类这是最深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无所知。这三大类统统具足是六道里面的众生。

  如果这三大类,第一大类干净了,就像这个水缸里面的水,泥往下面沈,沉也是慢慢沈,先沉下去一些,水面这一层干净了;时间再久一点,大概明矾打下去之后,总得一、两个小时,这上面的水就可以用了,四、五个小时水缸下面的水也可以用了,舀水要轻轻的,不要把缸底下的泥土又搅和上来,那就又变成混浊,所以舀水要轻轻的舀,尽量使缸底下的泥沙不至于浮出来。所以佛告诉我们,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见思惑断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断掉之后,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有无明,《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圆成佛道。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惑尽性现,大乘教里面一般讲,无明惑断一品,真性就现前了。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一般讲真心显露。你没有破无明,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显露是破一品无明,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用的这个心跟诸佛如来用的心完全相同。所以大乘教里头才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虽是真佛,并不圆满。《楞严经》上佛讲的这个比喻讲得好,就是断这三种惑,佛用月亮做比喻。月亮比我们的真性,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凡夫用的心是什么心?水里头的月亮,把水中的月当作真月,这个误会严重。

  六道凡夫用的心,水中之月,不是真心。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权教佛,我们天台家讲的藏教、通教;贤首讲的(贤首讲五教)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没有破无明,在十法界,没有出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头有个佛法界,那里面的佛就是天台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华严》讲的小教佛、始教佛,没见性。四圣法界所用的心不是水中月亮,他聪明,他知道水中月是假的。他用的那个月是什么?《楞严经》佛说的「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所见是怎么回事情?像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看的时候把一个手指按在一个眼睛上面用力压一压,这用力压一压,你看天上两个月亮。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都懂,焦距!这两个眼睛焦距合不拢就变成两个月亮。两个月亮里头有一个真有一个假,但是那个假是相似的,比水里面那个要真一点,水里面那完全是假的。所以这叫相似,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真心,相似的。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真心。那什么叫一分无明?佛还是用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你看夜晚,初一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在它自转的时候被遮住;到初二、初三露一点月牙,刚刚露了一个月牙,我们在晴朗的天气里面看到,真的像一条线一样,那是不是月光?是!这个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十五只是光大,很明亮,这是刚刚露一个牙,刚刚露一个牙,就比喻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那个光是真的月光,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见之月,是真月,用真心。虽然只一个月牙放了一点光,跟十五的光决定没有两样,是相同的,只有光大跟光小。从月牙到十五的满月,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那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那真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满月就现前了。满月,我们称为如来究竟果地,还差一点点没有圆,那是等觉菩萨,就是真心;就是刚刚露一点点月牙,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来。

  真心的性德是什么?总的来说,觉正净。觉正净展开,菩萨的六度四摄、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是修的。我们今天需要修,什么原因?因为有染污盖覆住,真性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中国儒家所讲的,总的,他也有总的说法,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展开来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所以圣人教人没有别的,随顺性德,这就是圣贤,这就是大圆满、大自在!违背了性德就是染污。虽染而不染,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才会对一切众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你能够这样修,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你对一切人事物都是这样的。

  你的性德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还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个相应就叫做证。自性里本来有的,你证什么?证是这个意思,证是讲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在修学当中过程上来说的。跟你说真话,大乘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心经》上大家常念的,那是真的。在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有智亦有得,这不能不晓得。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修德重要。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应,这就叫正法;修德跟性德相违背,邪法,魔所教的。魔也有修行,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他与性德相违背。

  虽然高级的魔,魔里头有很高级的,他的修行跟佛菩萨差不多。你要是看看《楞严经》,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魔王外道他们修行的方法,你要是看到了,五体投地,你真的把他当佛看待,你看不出他的破绽。佛要是不跟我们说出来,我们决定不知道。学佛最后变成魔了,你说冤不冤枉?怎么会变成魔?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楞严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这就是标准,四种清净明诲是杀盗淫妄,他们戒不戒?也戒,也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饮酒,他也是这样教你。那为什么会变成魔?不干净。这里头有个绝对标准,他没有做到。形式上做到了,意念上不清净,这样就变成魔道了。正如同此地讲的澄泥净现,他确实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彻底,底下并不干净;上面这一段干净,下面并不干净,所以境界现前他烦恼还是起现行。那愈是功夫深的、高的,他烦恼现出来是很微弱,我们凡夫见不到。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的波动,我们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他也能现神通,他也知道过去未来,我们凡夫接触的时候,哪有不把他当作佛菩萨、当作活神仙来看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教后学,特别是佛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这太重要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你要善学,你一定要知道经典不是为我说的,是世尊当年在世,有人还向他老人家请教提问题,他对他说的,他不是对我说的。对我说的,契我的机;对别人说的,未必契我的机。就像大夫开的药方一样,处方,这个处方是替那个人开的,治他的病,不是对我开的。我们今天看到所有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药方,所以你要不会吃药,你会被药药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所以你要懂得,那佛真的慈悲,对于末法时期开了一服一般的方子,这不是对一个人开的,这个方子是什么?这个方子就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不是对某一个人开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这个叫万灵丹,无论什么病,用这个方子肯定有效,肯定得度,那是妙不可言。要没有这一服方子,那就难,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第五句「遇冷成冰」,这不是水,这是冰。遇到冷水就变成冰了,而有硬的作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这个意思很深,深度在什么地方?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这个地方就是讲本识,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识怎么回事情?记住前面的比喻,水比喻作真性,真性就像僧肇大师综合佛陀在大乘经教里面常讲的几个名词,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清净心、缘会,一个意思。一个意思说这么多名相?这是如来教学的善巧方便,教我们了解这一桩事情,而不要着名字相,不要着言说相,你才真正能懂得如来所说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着相,你用思惟、用想象,那你跟如来说的意思愈来愈远,甚至于把佛所讲的意思扭曲、误解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所以佛总是一桩事情说好多个名相,意思叫你不执着,不要分别,不要执着。

  在这个地方把水比喻作真性。水遇到冷,零度以下它就结冰。冰有冰的作用。昨天我们讲经的时候这个山上下了一阵冰雹,下得很大,我们以为是大雨,其实是冰雹。今天早晨我们到菜园一看,很大的一块冰还没有融化,才知道昨天下的是冰雹。零下的温度水就结成冰,冰有冰的作用,用途就不一样,它就产生变化。所以相宗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染,前面讲遇到染,那个觉本来是觉的就变成不觉,这一不觉就变成三细相,这个细就非常微细。无明头一个现象,动相,无明业相。

  所以诸位要知道,无明是动的,觉是不动的。这个事情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心动那就是无明,就是无明业相,我们平常讲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无量的差别。诸大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连等觉菩萨都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究竟佛果,这个人叫无上正等正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有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那我们凡夫还用得着说吗?我们凡夫这个起心动念是大风大浪,非常明显。你起的念头,在凡夫不能不起念,不起念就成佛,微细的念头是菩萨,粗显的念头是凡夫。这个念头也分三类,有善念、有恶念、有无记的念头,这个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口渴了喝一杯茶,这也会起心动念喝一杯茶,这没有善恶,这个念头叫无记心。无记心虽然没有善恶,但是它在无明里面,增长无明,破不了无明,麻烦在这里。

  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就是动,这一动就出现相,动它就会现相。这个相很微细,相宗里面讲三分,见分,从见分就变现出相分,见分叫转相,相分叫境界相,三细相。业相是动,起心动念。这一动转,转就是见分,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精神从哪里来的?从无明业相转变出来的,然后从转相就变出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物质跟精神同源,都是从业相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但这物质没有,精神也没有,那才叫「觉后空空无大千」。

  因为有转相,因为有境界相,这就是等觉菩萨最后一品无明,叫生相无明,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得到。等觉菩萨所破的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才是究竟圆满,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有极其微细的动相,大圆镜智上也蒙上了一层染污,这个染污是非常非常的微细,所以他的觉正净仅次于究竟佛,十地菩萨都不如他。从他发展愈迷愈深,三细相一发展就变成六粗,六粗再一发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佛在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总的来讲,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心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识变的境界,识里面就有分别、有执着,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末那识执着,这十法界就出现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本来没有,再跟你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前面讲过不少,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总得要明了。相是幻相、是妄相,事也是幻事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清楚,「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就是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宇宙的缘起跟生命的来源。《般若经》上佛给我们讲「无所有」,这个无所有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毕竟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的,给你讲真话。清凉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讲并皆速灭,并皆速灭就是不可得,毕竟空,不可得,这才叫真正的觉悟、明白了。你对于身心世界你还有执着吗?你还有分别吗?没有了。对于身心世界还有执着、还有分别,你还没放下,你还有觉悟。

  看破、放下。看破难,放下不难,这是我在很年轻刚刚学佛,章嘉大师教我的。释迦牟尼佛辛辛苦苦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为什么?教你看破,你为什么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九个字。世尊一生教学当中,讲般若二十二年,就讲这个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缘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都是属于缘会。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不可得、就是毕竟空、就是无所有,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不但是一切放下了,连分别执着也放下了,为什么?空的,哪有这回事情!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常常来,他为什么要来?因为从前发过愿。因地上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说话不能不算话,信用是性德,所以你发的誓愿一定是真的,一定兑现的,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感有两种,有显感、有冥感。显是明显的求佛菩萨,求助于佛菩萨。人遇到灾难都念观世音菩萨,求他救苦救难,这是明显的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应也有两种,也有显、也有冥。冥,我们一般讲暗中保护,决定有感。我们求佛菩萨也有冥显,明显的像刚才所说的,冥是什么?我们心里面有这个念头求佛菩萨,口里没有说也没有表现在动作,意念上有,甚至于意念上你自己还没有觉察,真有,微细的念头。他为什么会有?这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有这个习气,曾经求过佛,到现在灾难现前是自自然然他这个波就动了,这叫冥感。冥感,佛菩萨有的时候有显应,有的时候有冥应。感应的道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很多。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所有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的变化,都是这个地方的应用,就像水结成冰起这个作用。如来藏跟无明合起来,合起来就称为阿赖耶,阿赖耶叫藏识也叫本识。这个识在佛法里称它为神识,世间人称它为灵魂,它好象是不生不灭。我们肉体有生灭,神识没有生灭,它会去投胎,它会去找另外一个身体,所以经上讲它是「来先去后作主公」,它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投胎它先来,阿赖耶识先来投胎;在胎中慢慢发展成八识,来的时候只有阿赖耶,没有执着就是没有末那,没有分别就是没有意识,也没有前五识,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都没有,慢慢在胎胞里面发展,八识统统具足了。八识虽然具足,五十一心所不具足,胎儿生下来。胎儿生下来八识具足,五十一心所不显明具足。不能说没有,不显明,就是很难看到它起作用,它先来;人走的时候、往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说来先去后。

  人断气了,呼吸停止了,我们一般医学上讲就宣布死亡,在佛法里头不是的。佛法说他的阿赖耶识,人断气之后一般讲的是八小时阿赖耶识才离开。最安全的,我们的计算法是十四个小时阿赖耶离开了。阿赖耶没有离开,虽然断气八小时,你碰他的身体他有痛苦,这不能不知道,佛经里面才讲得这么详细。所以断气之后八小时之内,他的床铺都不要碰。真正懂得佛法的人至少八小时之后,最好是十二小时、十四个小时之后给他换衣服,给他入殓,安全没事,他神识真的离开了。从前韩馆长往生,我们照顾是十四个小时,那很不容易。所以这些道理,如果佛不是在经上这样给我们说,我们不会知道,哪里懂得有这回事情。本识的作用太大了,在六道轮回非常明显,粗显,很粗很明显。佛法的修行离不开这个原理。

  所以法相唯识是大乘教里头理论依据,净宗念佛是最后的归宿,戒律是德行的规范,佛门这三门功课叫共同科目。你要学佛,理不能够不依法相,事不能不依戒律,戒律是我们生活规范。没有生活规范就没有佛法,没有法相,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净宗,那你就没有最后的目的,你的修行到最后落空,这三个共同科目。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里头,这三个宗的典籍是共同科目。不管你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不能不持戒,你不能不明理,你不能不归净土,你要不归净土,你就错了。

  那也许我们要问,有很多其他宗派不求生净土,像法相唯识他们多半是求生兜率天,他们跟弥勒菩萨的缘很深,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的专家,多半都是跟他去的。行不行?行,他那里也是净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有内、有外,外面是凡夫、是兜率天人;内院是菩萨,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知足。由此可知,什么条件生兜率天?知足,知足常乐,人知足心就定,所以他还是修禅定生到那边。不过这个定没有到初禅,如果到初禅他就生色界天,他就不在欲界了。

  大乘教里头,真的是遇到净土那是大信大行,不是普通事情,遇到净土这才是真正成就。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遇到净土。可是遇到了有几个人真正相信、真正明了、真正珍惜?这一生决定求生不做第二个妄念,你要想发大愿来教化众生,生到净土以后再来,这就对了。你要把往生净土的修学疏忽掉,这一生想来干,这一生没有智慧,心不清净,烦恼习气没断,纵然你有善心,你条件不具足。所以要把往生摆做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情,其他是附带的。如果有机会、有缘尽心尽力的去做,没有缘,把心收起来,专念阿弥陀佛。生净土就是成佛。古大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开悟是明心见性,真成功了。你这一见性就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可以乘愿再来,圆教初住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圆教初住菩萨可以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得大自在。事理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们的心才坚定,才不会动摇。

  所以真正对净宗有深厚善根的人还是不多,难怪李老师以前常常跟我们说念佛修净土的,一万人当中只有一、两个真往生,其他都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不信。为什么不信?没搞清楚。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放下,就是希望多学几个法门也没有放下。这不是我教你的,我不敢教你把法门放下,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教你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尚应舍怎么解释?我今天修净土,我只取净土五经一论,其他的我统统放下;或者说,那更厉害的,净土五经一论里头我只取一种,其他五种我也放下,这个厉害,决定得生。

  所以在中国过去有这种人,一生专修《阿弥陀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二百多遍!我非常向往,非常羡慕。我这一生当中为什么讲了这么多经论?缘,这缘不好,这是没办法。你要是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道场,一生都在流浪,现在快八十岁了还是在流浪。别人的道场,当然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所谓是客随主便,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请我们讲什么,好,就得满他的愿,去给他讲什么。自他虽然都有利益,总没有一门深入那个利益深。我在讲经的时候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如果我一生随自己的愿望专讲《弥陀经》,我今天纵然不能说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早得到了。而一心不乱,事一心,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但是学多了、讲多了,分心。

  所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跟日本那边净宗同修接触,只能够大家互相勉励学智者大师。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崇敬,这是真的。智者大师五品位往生,我们今天只能走他的路子,这可以走得通。五品位在事上第一个是随缘,自己没有道场,那就随缘了。第二个读诵,第三个讲演,第四个兼修六度,第五个正修六度,我们可以做到。我们要晓得,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到中国来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是用佛身,又隔了一千年到中国现比丘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在中国给我们示现五品位,这个意义很深,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外面恶缘太多了,五品位行,我们能做到。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错。

  我们再看下面第六句,「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这个意思很深,确实是觉者的境界。虽成硬用就是十法界,诸位要记住,你落在十法界里面,特别是三途六道,这讲到我们自己身,业障习气、受的果报无量差别,但是怎么样?不失软性。就像水一样,不管是在江、在海、在河,在平静的时候,在大风大浪的时候,在种种不同程度染污的时候,水的性没有变,永恒不变,这就是硬用不失软性。这软性就是我们一般讲实性,水的性是实性,结成冰它也是实性,变成了蒸气它还是实性。所以这物体有三种状态,气体、固体、液体,在这三种状态之下统统是实性,实性不失。

  这句话的意思比喻即事恒真,事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真是真性的显露,就是性德的显露。性德的显露,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不昧」。良心就是善心、就是本善本性,本性本善良心不昧。再恶的人,某一种条件之下他也有慈悲心,他也有怜悯心。那一念慈悲、一念怜悯,真性里头性德显现出来。这桩事里头特别是讲因果报应,可以说这是因果报应的原理,恶是习气、习性,善是真性。你的性本来是善没有恶,你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德能,无量的智慧是觉,无量的德能是正,无量的相好是福报,你统统具足。为什么你在这一生会生活得那么苦?对人对事对物会有那么样的艰难、会有那么多的挫折?这与你的真性不相干,真性里头完全没有。那这个东西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东西在习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这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是染污,严重的染污,染污不是真的,此地讲泥沙、灰尘。只要你能把它去掉,惑尽性现,你要能把它去掉。

  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掉,那就是染污的时间太长,染污得非常严重。没有学佛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回事情,学佛之后,学佛的时间长了,受佛法的熏修,慢慢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觉察到,这就不容易。觉察是觉察到了,毛病习气还是照常发作,那是习气。能够常常觉,觉悟的时间长,觉悟的程度深,自然就产生效果,就产生一个力量,把你的烦恼习气逐渐就化解。不能彻底化解,你会感觉到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烦恼一轻,一定会发现到智慧德行一年比一年长。譬如从前别人要是侮辱我,我会生气;今年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我不生气,德行增长了,智慧增长了。为什么不生气?明白了。以前为什么生气?以前不明白,总是要跟人对立,总是要跟人计较,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还能算人吗?都是这错误的观念,现在晓得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是德行,这是应该的。

  我们整个社会,大家是吃亏上当都没有瞋恚,都没有报复,你说这个社会多么安详!这个社会人心淳厚,社会安定定和平。我们很希望这个境界能现前,不希望社会动乱。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待人处事当中,不知不觉良心发现,德行流露,特别是在真正肯发心修行,这是好事。真的不会失掉,妄的一定会消失。所以习气,烦恼习气真的会消失。不一定要勉强去断它,自自然然消失,自自然然减轻了。硬是要去断它,难!不容易。我这一生修学的经验,我没有勉强去断烦恼习气,只是在教理上下功夫。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你能多看破几分,你自自然然就多放下几分。没有看破叫你放下,好难好难。看破之后,不要劝你放下,自自然然放下,自己也没有劝自己放下,这正是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就是读经明理。所以经要读,教要讲,愈讲愈欢喜,讲是劝别人,实在讲劝别人充其量三分,二、三分,自己得利益八、九分,自己得利益大。自己为什么得利益?天天在熏习,熏习到一定的程度,慈悲心,真诚心,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勉强。我们在这半个世纪的学习经验当中看到成果,所以要长时间,时间短了不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三0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清凉大师《疏》最后一段水喻真心十义。从第七句看起,「暖融成软,喻本识还净」。这一句必须要跟前面第五句连起来。前面第五句讲水遇到冷它就成冰。水有三种形态,通常我们讲水是液体,它在零下寒冷的时候就变成固体结成冰,如果它在高温的时候就变成气体,水就变成蒸气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能随缘,它不执着、不分别,它不执着,上善若水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结成冰,冰在温暖的时候它又融化成水,成为液体,用这个来比喻本识还净。

  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染净和合。前面第五句讲得很好,遇冷成冰而有硬的作用。冰有冰的作用,比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的作用。本识的作用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论》里头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教里面讲宇宙的源起。宇宙里头万事万物,我们常讲宇宙怎么来的?虚空怎么来的?世界怎么来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星系星球是怎么来的?这里头万事万物,这我们常说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相宗为我们解释。总的说法,《华严》是属于相宗的经典,法相宗是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因为《华严》里面说宇宙的起源,「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识能改变这个现象,识就是念头、就是心想。所以说是无明不觉,心动!这叫做业相,业是什么?业是造作。

  真心没有念头,真心没有造作,真心是湛寂灵明,这大乘教里头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湛是水停在那里不动,不动没有染污,这水清水,从上面可以看到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寂是清净寂灭,这是讲心之体,用这两个字来形容。灵明,它不是死的,它与法界众生感应道交,灵;明,明是不迷,不是闇(昏闇),它明。这个灵明就是说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相本来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本来具足的,如果不是本来具足,它怎么会变现?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诸位想想看,从小时候常常作梦,有时候晚上一觉做了几个梦,一直到老有没有两次梦是相同的?没有。梦中的境界是哪里来的?心现。何以没有不相同的?识变,所以不相同。识是心的起用,我们常讲起心动念。

  本来是不动,现在动了;本来是明的,这一动就不明,一动就叫无明。所以无明是个动相,明是不动的相,像水一样,用水做比喻,有相似之处。水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明,照见,外面这个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它就有波浪,能不能照?也照,照得不清楚。微微的波浪还可以,照这外面的境界相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说是波浪大了,所看的这个相支离破碎;大风大浪,这个相就看不见了。所以水照见就像心一样,心在定的时候照见,定愈深照的那个功能愈大愈殊胜。到什么时候你能够照见诸法实相,那就叫见性,叫明心见性。这个时候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这就是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

  恢复自性需要定,定是个枢纽,因此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就是教你定下来。放下是定,看破是慧,慧帮助定,定帮助慧,定慧相辅相成,最后到大彻大悟。所以我们要知道静是觉相,动是迷相,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统统都是修定道理在此地。修定就是佛陀。佛没有分别,佛没有执着,佛没有说只有我说的才是真理,佛没有说!你看佛讲,佛的经五种人说,很符合现代所谓是民主科学的精神,佛没有专制、没有成见,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就对了,就没有错。佛经,当然是第一个是佛说,佛弟子说,天人说,仙人说,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佛都承认这是佛经。所以大乘经唯一实相印,我们通常讲法印,大乘法印就是实相;小乘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凡是说的是事实真相,佛承认它这就是经,他说得没错。

  事实真相叫实相。我们要晓得僧肇大师归结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第一义谛,缘会」,许许多多这些名相都是形容诸法实相,佛承认这是经,如佛所说,同佛所说。所以佛不执着,众生执着。因此佛所说的一切经有两种用途,一种对于没有觉悟的众生,这个经典帮助他觉悟;第二种用途,已经觉悟的众生,经典帮他作证明。他的那个觉是正还是邪用经典来做对照。他所觉的、他所悟的跟经典上讲的完全相同,正觉,正知正见,所以经典作印证的;他的觉、他的悟跟经典上所说的不一样,那个觉跟悟有问题,错觉,邪见,不是纯正的,所以有这两种用途。

  如来藏跟无明合,如来藏就是真性、就是法性。用这个名词,如来藏在里面,这里面有如来,真心,也称自性。从业相,业相是动,这一动,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说法就形成了能量,佛法里面的名词是能见相,也叫做转相,它就产生转变,它变得快!这一变就变成什么?物质就现出来了。物质从哪来的?我们现在科学讲从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从哪里来的?能量是从心动,这个心一动就产生能量。物质在法相宗里面称之为现相,也称之为境界相。业能见,境界妄现,这里要加个妄,告诉你这物质不是真的。正是《般若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就是妄相,不是实在的。

  佛法里面这个真跟妄有个简单的定义,真是什么?真是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讲是虚妄的?剎那生灭。经上讲「剎那不住,念念不住」。前念灭后念生,现相也是如此,前面相灭了,后面相生了。但是你要晓得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同样现相也是如此,前面相不是后面相,后面相不是前面相,没有相同的。念没有相同的,相也没有相同的,只是它的速度太快了,让我们产生了幻觉,没有见到真相,所以这就变成六粗。

  六粗,头一个是「智相」,智是什么?有分别执着。你看看《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你现在有智,有智当然就有得。智依哪里来的?智是依境界相起了分别。依这个分别的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起来了,相续相。依智相念头起来了,念头一个接一个。实在讲一个接一个,我们在前面念过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实在就是这个偈子里头教导我们的,前浪不是后浪,后浪不是前浪。我们看到好象是相续相,相续是一种错觉不是真相,这要知道,不知道那就迷了,知道就是觉悟了。依相续相就起了什么?起了执着。相续相,以为这个幻相是真有,以为它真的是存在,不知道它剎那生灭,误以为它是存在。存在怎么样?存在就想占有,存在就想控制,这个念头生起来了。依执取这就生起「计名字相」,计是计度分别,度是度量;计,我们一般讲计画、计较。有计较、有分别,计较分别就起名字相,种种名言术语。佛跟我们讲经说法也不例外,也说了很多名字相,可是佛常常提醒我们名字性空,它能帮助我们觉悟,可是你要是执着,分别执着这个名字,你就迷在里头,你就不觉了。怎样才觉悟?用名字不执着名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方法好,他教我们听经要怎么听?离言说相,讲经需要用言语,言语是佛对弟子传达的工具。你可以听可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分别都不能有,不分别、不执着你才能听得懂,懂得佛所讲的意思。言说里面一定有很多名相,名词术语。譬如说佛,说菩萨,说四谛,说六度,名字。名字相也是一种启发你的工具,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分别、不能执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什么叫心缘?你听了之后就想,这一想就错了。心缘是你心在攀缘,想不得!懂就听懂、就悟了,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佛说法还有第二遍,还有第三遍,虽然遍遍不一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效果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这个我们要懂。所以那叫会听,会听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这样听经他会开悟。一遍不能悟,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一百遍,二百遍,肯定开悟。

  回头想一想,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听经、读经肯定用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全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悟入真实!真心不动,妄心在动;真心离念,妄心有念。法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这话怎么说?没有真妄。你会了它是真的,你不会它是假的。如来一样说法,大众都在听,为什么有的人听开悟了、有的人证果了,有的人愈听愈迷惑,你说这个法是真还是假?你用真心去听它是真的,你记住真心离念,真心决定没有言说相;换句话说,真心决定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是真心。佛说的话是真的,妙法,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佛说的法是假的。给你讲真,没有真妄,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善恶,端看你用什么心;你用善心没有一法不善,你用恶心没有一法不恶。这就是大乘教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随着心想变,就这个意思。

  你心里怎么想它就怎么变,这是事实真相。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往好处想?所有一切不善不想它,看到也不想,听到也不想,接触到也不想,专想善的。《十善业道经》,世尊一开头就这样教我们,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特别强调,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到了没有?你看世尊在这个经一开头总纲领里面告诉龙王,龙王是当机者,就是学习十善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这我讲经的时候都讲过,表法的!龙善变,把它来比喻学生,六道众生善变,心性不稳定,妄念太多,所以用龙王来做代表。他告诉龙王「菩萨有一法」,总的纲领上说「能离一切苦」,有一法。我们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精神都起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法?得到这一法能离一切苦。这个一切就是十法界,不但是三途六道,四圣法界也苦没有见性。

  佛传下来就是心的念头。佛说得好,「专念善法」,身口意三业唯善是念。而且告诉我们不能够夹杂丝毫不善,这个话说得好!夹杂丝毫不善就把你的纯净纯善破坏了。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清净,念纯善,这就对了。这个经不是教我们学着讲的,不是教我们念着背的,是要求我们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善感善果,念恶则感恶报,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凡夫,《地藏经》上说得很好,「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后面就有报,这业报。业是因,报是果,「业系苦相」。业给你带来的苦,三途苦,三善道也苦。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里头也有苦,比我们轻,他的苦是什么?不能破无明。真正是离苦,那一定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真正能做到。

  这一句里头「暖融成软」,这是比喻。比喻遇到高温依旧还原变成水,喻本识。暖表什么?暖表缘!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他虽然讲的是念佛法门,讲的是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就是此地讲的暖。缘愈殊胜,就好比温度愈高,温度愈高那个冰融得快!好比你修行的时间短,证的果位高。在我们这个世间一生,一生时间不长。纵然世尊当年在世,弟子当中有一位高寿的一百多岁,一百多岁比无量劫、比三大阿僧祇劫,这太短太短了。

  修行证果不在时间长短,在缘不同,这个缘指的是真善知识。你遇到真善知识,自己本身还要具足什么?亲因缘,你自己真有善根,外面这个是增上缘,真有善根,过去生中的宿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表现?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表现,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孝父母、敬师长,所以他很容易成就。你要问什么原因?老师教他的他能够依教奉行。如果善根不深厚,老师教他,他不会做到,在今日之下,这样学生太多了,所谓是阳奉阴违。阳奉阴违是古人说的,老师面前顺承,老师不在的时候把老师教训都忘干净了,违背了,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现在当着老师的面也不接受,不是阴违,阴阳统统都违背。自己很自负自高,没有把父母看在眼里,总觉得父母不如他,老师不如他,这样的人不能成就。

  目中没有父母,不孝;目中没有老师,不敬。孝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真正要是觉悟了,佛法里头说的实相,这个名词说得好,只要你真正觉悟诸法实相,这个孝敬性德,用中国人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自然都现前。要不要学?不要,是你自己真心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那个障碍去掉,它自然就现前,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换句话说,这十二个字我们统统都没有,迷而不觉。我们自己要肯定,我在迷我不觉,我这十二个字没有做到。过去对这十二个字概念都没有,学了佛之后有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候还能想起来,这就是什么?你开始觉悟,可是很容易就迷惑,那是什么?烦恼习气太深了。这个阶段是所有修行人统统都要经过的,若有若无,你要坚持,你要努力,决定不能放松,希望怎么样?希望这个德行一年一年增长,烦恼习气一年一年减少。

  譬如说孝亲尊师,这个念头一年一年增长;对老师一年比一年恭敬;对父母一年比一年孝顺,那个不孝不敬一年比一年少,这好现象。跟一些人往来讲信用,以前不顾信用,现在很重视信用,这都是你修行有进步,你跟见性愈来愈近了。如果违反这些伦理道德,你跟真性是愈来愈远了,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不要问别人我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我自己到底有没有功夫?果报,还不可思议!我常常讲,果报在哪里?在你形象上,在你体质上,在你生活环境上。如果跟性德相应,你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欢喜,就不亦说乎,常生欢喜心;跟性德不相应,常生烦恼,常常生贪瞋痴慢,那是相违背,你容易衰老,你毛病很多,在果上看。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八句「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这一句。前面讲到「暖融成软,喻本识还净」,比喻本识还净。自性清净心能随缘,能随染净缘,它自己变不变质?不变。古人常常用金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以金作器就是金随缘,无论做成什么样的器,这个金始终不会变质。此地是用水来做比喻,水这个暖就是刚才我们说过不同的温度它产生不同的变化。零度开始结冰了,但是这个冰并不坚固,很容易化掉。如果在零下十度,二十度,三十度,四十度,温度愈低它就愈坚硬,那这随缘。如果温度高了它就还原成水,随着温度变化不同,凉水,温水,热水,沸腾的水,随着温度高不一样,温度再要提高它就变成水蒸气了,这句是这个意思。但是水的性质,识性,不管是在高温或者是在低温,不变!不但不变,它也不染,还是清净的。

  这句讲「随风波动,不改静性」。波动,为什么会有波动?风,这正是像《坛经》里面所说的,风动、幡动一样。水性有没有动?没动,平静它是水,起波浪时候它还是水。比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如来藏随无明风它现什么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风浪小,小风小浪,天法界、人法界大风大浪,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巨风浪涛!我们今天把风也分做很多等级,多少级的风。如果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十法界里面,佛法界一级风,菩萨法界二级风,缘觉法界三级风,算到地狱法界十级风,这样的比喻诸位容易体会到。那波涛大小就不一样,波浪起灭,这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是如来藏随无明风起变现出来的。

  前面跟诸位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就是讲到因果。真性虽然在十法界,我们现前任何一法没有离开自性。就现在这科学家所说的,动物,植物,矿物,大讲到虚空法界,小讲到微尘,相虽然不一样,作用不一样,体性是一样的。心性是一,而有种种差别,文殊菩萨这么问法的。心性真的是一,种种差别是什么?无明风动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这个波浪大小也不相同,但是它决定不会改变它的不生灭性。要知道心性不生不灭,这真正的自己。不生灭性就是自性,不生灭性就是法性。为什么它不生不灭?我们就相上来说缘会,缘会没有自性,经论里头佛常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会就是因缘所生法没自性,无自性就是不生灭性,所以也叫做本无,也叫做法性,也叫做实相,这才是真正的自己。佛法的修学教我们去证,证什么?就是要把不生灭性得到,这个问题才真正解决、彻底解决了。

  不生灭性里面具足一切法,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本来具足!如果不是本来具足,哪来的智慧?哪来的德能相好?这本来具足。相好,佛在经上用比喻来说,以人为比喻,我们人间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圆满具足。佛给我们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不生灭性本来具足。心里面圆满具足不生不灭,所现的相哪里来的生灭?这个道理要懂。能现能变的性识不生不灭,所变的、所现的事相,给你讲真话是不生不灭。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不生不灭的相?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到世界、看到矿物有成住坏空,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种现象是随着你妄心,妄心是什么心?生灭心,就是妄念,念头有生灭!是你的妄念看错了,不是你的真性。不生灭性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身上。

  楞严会上,世尊举出我们六根的根性,不生灭性。世尊在这个经上用十番显见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决定不随我们这个身体有任何改变。他跟波斯匿王讲,波斯匿王跟释迦牟尼佛同年,讲这个经的时候六十二岁。佛举例子,六根举眼根,眼根见性,能见是见性见不是眼根。凡夫不知道用见性,用眼识,识是什么?见性上染了无明。可是我们在此地读了,虽然染而不染,不染而染。第六句讲的「即事恒真」,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我们睁开眼睛见,闭上眼睛也见,见性见。可是眼识,睁开眼睛眼识起作用;闭了眼睛,眼识就不起作用,这是唯识讲眼识九缘生。真性不要,不需要缘。闭着眼睛见什么?闭着眼睛见暗,见明是见,见暗也是见,你不能说它不见。由此可知,见性永无中断,可是眼识有中断,证明识是妄的、是虚妄的,不中断是真的。我们如果见一切万物用见性见,那你就是不成佛也成菩萨。

  法身菩萨他们跟我们见色闻声不一样,法身菩萨用六根的根性,我们凡夫用六根里面的六识,我们见的是虚妄的,他见的是真实的;我们见的是生灭的,他用见性见,外面六尘也是不生不灭。见性见色性,眼识见色尘,色尘有生灭,色性不生灭。凡夫用耳识,声尘有生灭;法身菩萨用闻性,声性不生灭,这叫明心见性。所以交光大师,明朝人,重新注《楞严经》,他说世尊在《楞严》上教导我们是舍识用根,这才正确,不再用识了。古大德的注解多半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天台的三止三观依旧是用识不是用的根性,他说得很有道理。

  《楞严经》上确确实实佛的意思是教我们不要用六根里面的六识,用六根的根性,但是这个很难。好当然是好,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用六识用成习惯了,现在想把六识放下,用六根的根性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性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就是用性,用真性,这个不生灭性。可是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马上就自自然然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就有妄想,统统落到意识里头去了。落在意识分别,落在末那执着,落在阿赖耶里头妄想。自自然然变成这样,这就是久远劫以来用成习惯。《楞严经》好,交光法师点得一点都不错,让我们明白了这桩事情,可是实际上在境界上转不过来。

  转不过来也要转,这叫修行,这叫功夫。不能说转不过来就不转了,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困难,用现在人的术语讲那是真正的高难度,实实在在没有能力转不过来,怎么办?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转境界就是舍识用根这个方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好主意!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相信那不是难事。但是在此地我们必须要建立信心,信心就是要真正相信我这个身体有不生灭性,我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不生不灭,不随我身体转;随身体转的不是真的,不随身体生灭的这是真的,随着身体生灭的不是真的。

  识心,随着身体生灭很明显的能够观察得到。小孩从出生下来,阿赖耶先来,本识来先去后,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你看看婴儿他有没有分别执着?他拉的大便他自己会吃,你说他有没有分别执着?他要有分别执着他就不吃了。由此可知,他第六识、第七识没有起作用。所以你仔细观察,人到临终的时候连家里人不认识了,人家来问候他,他哼一声,他自己儿女:你是什么人?你叫什么名字?分别执着逐渐逐渐消失。我们还看过现在人讲的植物人,他一口气没断,家里亲人不认识,那就是说明第六识、第七识都不起作用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他一口气不断。凡是种种这些状况,现在我们知道都是业报!这种人很苦,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自己痛苦,家人更痛苦。你要冷静去观察,细心思惟,因缘果报统统在眼前。这一生当中,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遇到缘统统现果报。

  我们从大乘经里面听佛给我们的开示,知道我们自己生灭的身中有不生灭的性在里头,这个性是自性,这个性是真性,这个性也叫法性,能现能变,这才是宇宙万事万物起灭的根源。你对于这桩事情真的彻底明白了就叫明心见性,就叫觉了实相。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觉了,决定是湛然清净寂灭。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但没有执着分别,连起心动念都不生,这个境界就是法身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过去未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你要是问他,向他请教,他无所不知。他那个知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没有通过学习,知道过去未来。

  就像《无量寿经》上佛所说的,佛告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他们的智慧能力相好,确确实实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落实、愿愿都兑现,没有一愿落空,所以每个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恢复几乎就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洞视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就像在眼前一样。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面所有一切众生,这些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要问为什么?他障碍没有,起心动念是波动,言语也是波动,我们动作也是波动,这个波动再微细、再微弱,他们的心是定的。佛在经上说「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净的时候,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像现在我们用的科学仪器一样能接收得到。所以他统统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所以佛教我们诚实,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为什么?瞒不过人。既然瞒不过,为什么不老实一点?应当要诚实。我们欺骗人、瞒人,只能够瞒愚痴的人,糊涂人,可是你要晓得愚痴糊涂人不多,聪明伶俐、修行证果的人多,极乐世界的人就多。我们连这些人(下下品往生的人)都瞒不过,你还能瞒得过佛菩萨吗?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想通了,你一定会忏悔,一定会说应该老实。我要学老实,我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再没有一丝毫的隐瞒,对了就对,错了也没有关系。不断求改进,这叫修行。

  凡夫无量劫在六道里面打滚,哪有不犯错误的道理。中国古德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话讲得好。过失决定有,「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不掉,改不掉是我们习气太重,不怕,慢慢改,一次改不过来,十次;十次改不过来,一百次,只要我念念不忘改过,总有一天会改过来,这就对了。诸佛菩萨也是这样修成的,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会点头是这样修的,他也是这么修成的。所以过不怕改,改不过来没有关系,绝不灰心,绝不畏缩,绝不退转,决定有成功的一天。这就是首先肯定我有不生灭的真心,跟儒家读书一样,首先肯定人性本善,这一定要肯定。本来是善的为什么现在不善?习性,过去今生被外面环境染污了,以前不知道,现在觉悟知道被染污了,那我们自然就有这个念头我要脱离染污,一定要忏悔,我远离染污,这就对了。

  学佛的人,除了自己主修的经论之外,多看因果报应的书籍,多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能够激发自己的道心。他也是人他成功了,他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成功?多看因果的书,多观察因果的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都在眼前。那么你会深信不疑,逐渐逐渐你心地清净,因果的理你明白了,事实你肯定了,你自己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你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为什么?你知道果报不可思议!极其微细的念头都造下了业因。正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一个善念,善业;一个恶念,恶业;一念佛,一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叫净业。你造什么样的业,你受什么样的果报。

  昨天香港有同修有一个传真给我,告诉我广东某个地区现在又发生了瘟疫非常严重。起因是什么?这个地区的人喜欢吃生鱼片,吃醉虾、醉蟹(螃蟹),喜欢吃这些海鲜。这些动物都带着有严重的病菌,正是古人所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小心得罪人,让人家发生误会怨恨在心,都不知不觉做的。有意无意,言语造作,怎么能不谨慎?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人是处处赞叹人,没有教你批评人,没有教你毁谤人。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互相赞叹,这个社会祥和,这个社会平安。如果人人都喜欢批评人,都喜欢指责人,都喜欢毁谤人,这个社会人人对立,人人都怀怨恨,人人都想报复,这社会就动乱,这社会没有和平、没有安宁。谁造的?这共业!共业哪里来的?别业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本身做起。

  先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度他就是影响别人,自度而后度他。你自己把这些毛病统统改过来,你才会影响别人;自己做不到,讲得再好也不能影响别人,一切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从今而后,对于一切人,对于恶人,对毁谤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没有怨恨,没有批评,没有说他们的不是,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这叫修行。不懂佛理的时候,以前这是承受不了,你毁谤我,我一定要骂过去,一定记恨在心,一定批判你。修行什么?修正错误的行为。这些对立是错误的,互相批评是错误的,明了之后再不干这个事情。

  学菩萨,你看菩萨对一切人礼敬,真诚的礼敬;对恶人,对自己的冤家对头,平等的恭敬。他做的恶事恶行不说,不赞叹就是了;他做的善事善行,赞叹。不可以说他是个恶人,做了一点好事我还赞叹,对,他做很多恶事一句不提,他做一桩好事,赞叹他,这就是度他。时间长了他自己会觉悟,所谓良心会发现,我们这段经文讲的「即事恒真」,不生灭性不会改变,他有良心,时间久了良心发现。发现之后他一定会想到,我做的恶人家原谅我,提都不提;我做一点小善,人家都表扬我、称赞我,改过自新,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缘。我们要给他这个缘,一般人讲机会,我们要给他这个机会,让他自觉,让他自悟,让他自己改过,这就对了。

  他做的一些善事、好事,我们不提还把他抹杀掉;他做的一些恶事,我们大肆给他渲染,这是什么?这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结下去之后,你要晓得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是大祸的根源。没有学佛,这是世间平常事;学佛之后明白了,有人这样对我,我就想象佛菩萨怎么对他?我要学佛菩萨不能学凡人,凡夫的知见、凡夫的行为不可有,凡夫肯定跟人家结冤仇。佛菩萨,你看看怎样把怨结化解,这有道理。

  你要说是佛菩萨为什么要把他化解不结冤仇?佛菩萨知道宇宙是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凡夫不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心识是自己,真心只有一个,本识也只有一个;就好象一棵大树一样,根是一个,本是一个,枝干就很多,树叶花果那就无量无边,同一个根生,不可以不知道,这才叫学佛。所以你有分别、有执着,这是凡夫;离妄想分别执着,真学佛。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