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研究所陈捷:第七一一卷——第七二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3:0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四,起具因缘偈颂第三首看起:

  【菩萨趣于一切智,勤修种种自在力,无量愿海普出生,广大剎土皆成就。】

  这一首偈是讲「自受用土」,清凉大师告诉我们,「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面两句讲因,后面两句讲果,上一次跟诸位也说得很多。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意思也非常好,我们今天把他的注解念一念,他说:「《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末后「配经可见」,就是论跟经合起来,你能够看得很圆满。其实在前面这个意思都说过,不过我们没有照这个论文这个句子来讲,为的是大家更好懂,容易明了。佛经内容究竟说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其实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说的是说得很多,说了四十九年,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把它归纳起来,只给我们讲三桩事情。第一桩就是给我们说明有情世间的来由,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生命、生物是怎么来的?第二桩事情就是讲的器世间,也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世界,宇宙之间,我们现在讲的星球、星系是怎么来的?第三桩事情是讲的智正觉世间,我们现在所谓是天地鬼神,这是什么回事情?从哪里来的?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讲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你要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要是不清楚、不明了,我们的想法看法统统都错了,与自然的法则相违背,那就造成很多很多的灾难,所以天灾人祸。

  圣人所讲的大道,什么叫道?什么叫大道?大道就是这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我们现在讲的生命、生物、星球、星系、天地鬼神,它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运行秩序,它一点都不会乱的,这个叫大道。

  我在前几天答复天津有两个单位,他们来访问问到道德,什么叫道?什么叫德?我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举大家容易体会的。什么叫道?道是宇宙全体的原理原则。什么叫德?德是宇宙某一个部分,某一个部分的原理原则,这叫德。这个说法还是很抽象,还是很难懂,我就举一个人的身体,譬如我们这个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它有一定规则在运作、在运动。整个身体的运动原则,这就是道。天道不是哪个人设计的,这个身体不是父母亲设计的,自自然然的,这叫道。

  什么叫德?德是局部,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有它的特殊作用,它也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不能错乱,一乱掉,我们就知道生病了。人身是个小宇宙,我们外面是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跟诸位说,复杂的程度是相等的,所以绝对不是人设计的。我们这个身体不是人设计的,这个大宇宙的运作也不是人设计的,但是它很有规则,很有规律,我们称这个叫天道。

  人这一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行为,要能顺乎天道,那就非常健康。违反天道,所以现在人很麻烦,人定胜天,这个就麻烦了。也就是说,我的想法做法可以能够胜过大自然。是可以胜过,但是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人发明这个科学技术,你看把地球生态环境破坏了,这就是人定胜天,这是把自然环境破坏了。破坏之后,大自然的报复对我们就非常不利。它用什么报复?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现在我们澳洲上空臭氧层破了一个大洞,这都是你破坏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有得你受的,这是我们讲的天灾。哪里是天灾?是人要胜天,看看你是不是真正能胜过天?你胜过天得到享受,那是说得过去。你胜天,天给你的灾害,你没有办法抗拒。

  所以古圣先贤、佛菩萨都教我们要随顺天道,就是随顺自然的法则。冬天要吃凉的,这是随顺自然。古人晓得,住在寒带地方,他们生长的东西都是寒性的,冬天吃大白菜吃萝卜,寒性的;夏天要吃热性的。

  你看现在人他弄反了,夏天热了他要吃冰,冬天他要吃火锅,违反自然法则。违反自然法则得什么效果?你的身体不健康,生病,你短命。你本来寿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的,现在六十岁就完了。你要胜天!你胜天,你付出的代价是多少?总要懂这个道理。你要问佛经典里面讲些什么?佛经讲这个道理。

  我们学佛希望得些什么?这个佛经上有没有?给诸位说,有!就是讲这个。学佛的人希望得什么?第一个、得财富,这是不管你信哪个宗教,或者是信教、不信教,你都想发财,佛经上教我们发财。第二个、你都想有聪明有智慧,佛教你怎么开智慧。第三个、你都想健康长寿,佛在经典教你怎么健康长寿,它真管用。释迦牟尼佛自己做榜样给我们看,你看我们称佛,「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报。福报里面包含着财富、寿命,长寿是福,释迦牟尼佛得到了。

  你看他的福报,当年在世,受到帝王人民的爱戴,这是福。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当时印度十六个大国王,不是小国王,是大国王,都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那些大国王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你说这个福报多大!谁都想供养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不搞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我们现在叫出家,作和尚。中国人讲的,但是他不懂得出家作和尚是什么意思?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老师,我们中国翻成叫「亲教师」,亲自指导我、教导我的老师。就像在一个学校里面,学校里头亲自教导我的、上我课的,这是亲教师。没有上我课的,学校里面一般的老师,我们佛门称呼是有分别的,称为「阿阇黎」,称为法师。称法师,称阿阇黎,不一定是教我的,和尚是直接教我的,那个关系很密切。和尚翻成中国是亲教师,或者现在大学里面讲指导教授,他是指导我的,佛门里称为和尚。

  这个行业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如果我们现在讲,可以加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搞这个行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他做个国王不行,他做国王,做个好国王,顶多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尊敬你、爱戴你,你得不到全世界,你得不到后世。释迦牟尼佛,就照外国人的讲法,他老人家过世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全世界还有这么多人来学习,还有这么多人来顶礼、膜拜、称赞,哪一个做国王的有这么大的福报?

  第二个是聪明智慧,他讲的这些经,讲的这么多道理,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这真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第三是他的健康长寿,我们在经典上都看到,佛告诉我们佛有三身。其实我们也都有三身,我们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佛觉悟,我们迷惑,差别就在此地。众生跟佛一念之差,一念觉悟众生就作佛了。所以佛,用我们中国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明白的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道理、一切程序、演变、一切因果都统统明了,这个人我们称他作佛。印度人称为佛陀,我们中国人称圣人,圣人跟印度人佛陀的意思是很接近,圣人也是通达宇宙人生的道理。所以这些名相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产生严重的误会。

  我的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很听话依教奉行,我得的这个果报,你们大家不都看到了吗?第一个福报,你们想想,我的福报不小!现在全世界听我讲经,依我提倡的《大乘无量寿经》来学习的,跟着我念佛的,在全世界概略估计超过两亿人,这个影响还不断的在扩大,这是福报,这一点勉强都没有。我们要用一点钱,实在很简单,一个人供养一块钱就有两亿。我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不需要用钱,我已经差不多三十年没用过钱了。财富!

  聪明智慧。你们听我讲经,这些年来,我在讲台上讲了四十四年了。如果你们是常常听的,一年一年比较,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在进步,一年一年不一样。

  健康长寿,你们能看得到,我七十六岁了,一生没有生过病。到澳洲来检查体格,去年第一次检查,没有毛病。今年第二次再检查,医生就给我说:法师,明年你不要再来了。健康长寿!我怎么得来的?依照经典的方法去做,自自然然得到。我没有求财,也没有求聪明智慧,也没有求健康长寿,我一无所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它自自然然是这样。

  我们人能够顺天行道,顺乎天道,顺乎大自然,它是自然的果报,没有丝毫自己的意思在里头。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甚至于比我学得还久,他不如我?什么原因?关键就在此地。我完全随顺经典的教诫,经上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意思。你看看,凡是得不到这样殊胜的果报,他自己有意思,我们中国人讲他有成见,自己想怎样做怎样做,那你就是违背了自然。

  我这些年来总结经典上的教诲,我把它制成总纲领,我写了二十个字,我就照这二十个字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用心。我们的心一个念头起来,跟这十个字一定相应,我就是顺乎天道,顺乎自然。生活行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如果有自己意思那就不是随缘,攀缘了。攀缘,果报要自己负责任,吃很大的亏。我不攀缘,我完全随缘。

  凡是接近我的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称我作好好先生,什么都好,没自己意思。吃东西,很甜的很好吃,很咸的也好吃,很淡的也好吃,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随顺,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是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什么意思?烦恼习气!那个因果你要负责任。所以佛菩萨随顺自然,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看法,你说多自在、多快乐!我末后有个「念佛」,这是将来的归宿,我一定到极乐世界去,一定见阿弥陀佛,这个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凡是违背了天道,违背了自然法则,错了。

  经上这一首偈是讲「自受用土」,随顺自然法则,自受用土就这样庄严。你看,『菩萨趣于一切智』。所以佛陀的教育,它是智慧的教育,这是我早年就说过: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个话我说了四十多年,我开始出来讲经就说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这一次我到韩国、日本去访问,那边从来没有听到这个说法,我把我这个看法跟他们提出来讨论,很难得,都能接受,都非常欢喜,没有反对,相当不容易。中村康隆老和尚,今年九十七岁了,他完全认同我对于佛法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认同,完全支持,我非常感激!

  所以世间人拚命想追求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不知道有这样正确的方法,你说多冤枉!多可惜!我讲的果报,果必有因。佛教我们修什么因?财富是果,财布施是因。你不肯修因,哪里能够收得到收成?就像庄稼一样,种子种下去那是因,将来收获这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肯勤恳地去耕耘,你才有好收成。所以财布施得财富,决定不可以吝啬,而且要抓住机会,机会错过了,你想布施,没有缘分了。

  我们看到世间人,当他有需求的时候,他有困难的时候,不一定等他找上门,主动去帮助他。我们看到了听到了,立刻伸出援手,尽心尽力了就是圆满的功德。

  人家找到我们了,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但是帮助别人、布施、供养,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尽心尽力,我们很快乐,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布施,这不可以,这没有功德。为什么?你已经有负担了,你就有过失了。所以是多余的,我自己在生活上还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点,我能过得去,我能够节省一文钱,这一文钱功德就不小。

  布施不是指财物,你布施的钱很多,你将来就赚得很多,不是这样的。是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这个就说明,一切众生都有种大福报的机会,你不知道就没办法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认识机缘,知道自己怎么个做法。做得很如法,我们中国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你的果报是自然来的,没有一点勉强。

  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看到有亿万富翁,累积财产上千亿的,他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财?给诸位说,前世修的大布施。这个大布施不一定他是多少钱财布施,甚至于几块钱的布施,他今天得亿万富翁。为什么?他完全是合情合理合法。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有例子,诸位细细去读,你就明白了。不是要钱积多少才去布施,那你完全就错了;有多少布施多少,这就如法。

  我命里头没有福,前世没有修,这一世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的时候,连前面出家十五年,日子非常艰苦。刚刚出家谁认识你?谁供养你?在那个时候,我在台中认识一位甘老太太,现在她住在美国旧金山,她是最早帮助我的。她找了十五个朋友,一个人一个月十块钱,台湾钱十块钱,凑一百五十块钱,每个月供养我一百五十块钱的生活费用。很难得,这样维持了十几年,让我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师学教,在生活上面稳定了。

  李老师的生活了不起,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当时台湾钱六十块钱,一天两块钱。六十块钱合美金是多少钱?那个时候美金好象将近四十块,一比四十,美金一块半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李老师他有收入,他的收入全部拿去做好事去了。我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看他的样子,我佩服,但是我的生活费用没有办法,我一个月要九十块钱,一天要三块钱;没有三块钱,吃不饱。他吃得比我少,我吃得比他多,我们都是吃一餐,一天中午吃一餐,剩下一点零用钱,我还能够节省一点点来放生、布施医药,送到医院作医药费给那些穷人,布施医药。

  布施医药、放生这属于无畏布施,果报健康长寿。所以我一生当中,跟人家讲我不会生病。为什么?我没有医药费,我的医药费都布施掉了。所以有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自己要储蓄一笔钱,将来怕自己老,怕自己生病,作为养老,作为医药费。他已经准备好了,他当然会生病,他当然会老,因为他已经准备好了。我没有这个钱,所以不可以老,也不能够生病,没有这个费用,心理上就不一样。

  学佛五十年了,二十六岁学佛,今年七十六岁,整整五十年,讲经四十四年。我学佛第七年出来讲经,第七年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法布施。讲经需要用身体,这个身体叫内财布施,内财布施福报超过外财布施。所以说佛,释迦牟尼佛一生,一生干的什么?干的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天天干,干得不亦乐乎!得到这样圆满的果报,他做给我们看,我老老实实的跟他学习,现在这个样子大家也都看到了。

  经教不欺骗人,怕的是你不相信,你对它怀疑,或者是你过分的自负,总认为自己很行,那你就完全错了,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华严经》到最后,往下四卷,我们现在念到的是「世界成就品」,下面是「华藏世界品」,这部分是讲器世间;末后还有一品「毗卢遮那品」,是讲智正觉世间,也是讲这三种世间的真因。因果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怎么不自在?你怎么不快乐?这个是真实智慧。

  《华严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分,清凉大师把全经分做四分,这是第一分,我们现在叫部分,《华严》分作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把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为我们展示出来,全部都和盘托出。托出来之后,你看不懂,你不明了,第二部分给你介绍,给你讲解,那个很热闹了。

  第一部分是叫你参观,你看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但是这一部分,我们差不多要使用将近两千个小时来介绍,相当不容易。现在差不多已经讲了一千四百多个小时,这是过去讲《华严经》没有这个讲法。这一部分,如果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往后《华严经》那就跟吃点心、吃冰淇淋一样,轻而易举,一点都不费力了。所以诸位要真正在这上下功夫,要想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这一部分的经要特别重视。

  清凉大师这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开头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转过来,相宗讲的「转识成智」,这个话是佛家的术语,很多人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把它讲白话:把念头转过来。从哪里转起?从分别执着转起,从自私自利转起。

  读了《华严》,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我们用个方便话说,一切众生是一家人,这个大家好懂。年岁跟我父母差不多的都是我的父辈,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年龄比自己小,晚一辈的都是自己的儿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一家人,我要以「真诚、清净、平等」爱护他们,关怀他们,照顾他们,帮助他们,没有任何条件,这个你觉悟了,你明白了。明白人一定是这个做法。不觉悟、不明白的人,他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他想自己,他没有想别人。

  再进一步把妄想分别放下,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放下怎么办?随顺经典的教诲。佛菩萨他们明心见性,他们完全明白了,他所表现的,他所说明的都是心性流露出来的。我们随顺经论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心性,这就正确了。所以随顺经典的道理,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想法看法,就是随顺自性,要有这个认知。

  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你自己要觉悟,那是错误的,要放下。依照佛经上所讲的,你就对了,你这一生路子走的完全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那你得的果报就是自然的。自然的福报,自然的智慧,自然的健康长寿,我们常讲回归自然,随顺自然,就是讲的这一桩事情。只要你能回归、随顺,你得大自在。这个地方所讲的,这叫真正自利。

  所以诸位要晓得,世间人不懂得自利,世间人是什么?自害,他不是自利。他所想的、他所思的、他所理解的、他所作所为是自己害自己,哪里是自利。谁懂得自利?佛懂得、菩萨懂得、觉悟的人懂得。没有觉悟的人,他怎么可能自己利益自己,不可能!都是自己戕害自己,他还不承认,这就是迷惑到所以然,称之为凡夫。经典里头佛菩萨称他作「可怜悯者」,他真可怜。世出世间一切真假、是非、邪正,他没有能力辨别,他怎么不可怜?

  所以经上讲的佛菩萨「往昔所修自利」,真正是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他得的是报身,这一个居住的环境,清净庄严,没有灾难,风调雨顺。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有麻烦。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得大自在。什么时候证得?从初成佛。

  初成佛是什么时候?《华严经》上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初成佛,初成佛是分证位佛。尽未来际,那是究竟位佛。《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指的这个。初成佛的人,不但超越六道轮回了,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六道是凡夫。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也称凡夫,我们佛经上称那叫外凡;六道里头是内凡,凡夫有这两大类,超越十法界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称他什么?称他圣人,称他作佛。

  诸位要读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看看江味农居士讲这个四十一位都称之为佛,经上讲诸佛,诸佛是哪个?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不是指一般的很多很多佛,不是这个意思,是讲的这四十一个真佛,不是假佛。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现前怎么修?要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心净则佛土净,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修自利纯净纯善的心,心净则佛土净,心善则佛土善,你能把这个纲领抓到了,你这一生决定有大成就,不可思议的成就。

  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什么是染污?我常常讲「自私自利」是染污,那人很可怜;「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这十六个字沾上一个,你学佛不能成就,肯定的。你学佛,不管你怎么精进,不管你怎么修,你脱离不了六道。

  你要把这十六个字统统断掉了,起心动念为众生,不为自己。为众生的福报最大,为什么?你为众生,众生为你;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都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都帮助你。你要是很小气、很吝啬,不肯尊敬别人,不肯帮助别人,这个世间谁会尊敬你?谁肯帮助你?这里头就是因果关系。你不了解因果的道理,你也不了解因果的事实,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错了。

  所以末后『无量愿海普出生,广大剎土皆成就』,这两句讲的是果报。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在往生经上看到极乐世界,就是末后这两句。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第四首:

  【修诸行海无有边,入佛境界亦无量,为净十方诸国土,一一土经无量劫。】

  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一首颂是颂前面第六句「严净愿力」及第七句「不退行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里面讲「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祖师大德的注解,你就晓得因果不虚。人生在世,一切的际遇都要自己负责。无论这一生遭遇是称心如意,还是有许许多多不称心的事情,一定要晓得与别人不相干。怨天尤人,这又犯了大错误,一定要知道是自己过去种的业因,感得现前的果报。

  众生在这个世间,富贵贫贱穷通种种差别,真叫是千差万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人为的,是果报。《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讲得非常有道理,里面讲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世法,连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法是能够脱离因果的。所以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从起心动念,我们决定不能够损害别人,不能害事,不能害物。

  物包括所有一切动物、植物。不但动物有灵性,我们现在跟蚊虫蚂蚁都能沟通,都能够相处得很好。花草树木也能沟通,你对于花草树木真正有爱心,真正欢喜勤劳的去照顾它,它有报答。它的报答,树长得特别茂盛,提供给你欣赏;花开得特别艳丽,特别香;草特别的绿,是它对你的回报。你要是没有爱心,不是常常照顾它,它就枯了、黄了、干了,草木都通人情,何况动物。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得细心去体会,你才能看出整个宇宙,不但是连植物,连矿物,中国古书里记载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是矿物,不可思议!

  我们读了《华严》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有机体,有机体就是有活力有生命的,连矿物都是有生命的。《华严》讲得更透彻更详细,微尘、毛端、毛孔,这里面都有不思议的境界。谁知道?八地菩萨知道得非常详细。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常常听,常常接触,深信不疑,随着他的品位增高,逐渐逐渐入这个境界,世界是重叠无尽的,我常讲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所以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这四句偈里面是八地菩萨境界,不动地的,地位太高了;但是我们也有学习的地方,特别要注意要修利他行,要修纯无漏。总而言之,要以纯净纯善的心去帮助所有一切众生。前面一首(第三首),着重在自利行,这一首着重在利他行;但是你一定要晓得,利他跟自利是一桩事情,确实不是两桩事情。

  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就像永嘉所说的,「分别亦非意、执着亦非意」。亦非意是什么?分别亦非意是妙观察智,执着亦非意是平等性智。凡人哪里懂得?为什么?人家已经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了,哪里还有意?哪里还有识?转识成智。

  所以我们应当学习,在思想观念上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才能够学《华严》。用现代人讲的话,现代人讲的话很粗,不够精密,现在人讲的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说老实话,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还没有离开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是六道里面的事情,属于天道了。佛法里面讲这个观念做个大转变,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这个才讲的极为细密。

  修行,『修诸行海』,海是比喻,比喻深,比喻广,无有边际。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我们心理的行为;言语,口的行为;身体动作,身的行为;这三大类的行为无量无边,修是修正。由此可知,我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你对宇宙人生,对一切人事物,你的想法错了,你的看法也错了,你的说法、做法全都错了。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以为你做得很对,你的果报在六道轮回,你出不去。果然做对了,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展现出的境界叫一真法界,那你完全对了。如果你还是在十法界,在六道里面,那你就肯定错了。谁承认?没人承认。承认的人就觉悟了,承认的人就有出头的日子。

  《地藏经》上所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佛经上讲的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为什么?不承认!总认为自己想法是对的,佛讲的未必是对的,自己想的是对的,这就没有法子。诸佛菩萨,一切神圣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什么原因?不承认过失。

  我们学佛,要想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首先忏除业障,修忏悔法。忏悔法里头一条承认自己过失;承认自己过失,你才能改过。修就是改,修改、修理,把我的一些过失、错误修正过来。

  哪些是错误?真正是说不尽。佛总是抓住纲领,从我们观念行为上来说。不孝父母是错误,孝顺之道是自然的,自然的法则。不孝,违背自然法则,是错误的。不敬老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这是天然法则。儒跟佛讲错误,先讲这两个根,根本上你错了。

  所以佛教人,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话「奉事师长」。古人确实从小父母就教他,他有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有孝,有「孝悌忠信」这个观念。现在人不教了,没有这个观念,怎么学佛?学佛从这个起点,你这个起点没有了。

  一个小孩长大成人,谈何容易!圣人之道,他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性,一切动物植物的性,都是纯善纯净。为什么会变成不善?在生活习惯里头养成了,中国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污染了。被污染了,纯就没有了,善也没有了,净也没有了。

  这个染污,今天来说就是社会教育。你看看现在小孩,你怎么教他?谁教他最多?电视。你看现在婴儿出生,眼睛一张开他就看到电视了,电视里面演的他都印在心里头,变成他的成见,他就以这个来做标准,这就麻烦了。现在人不懂得「孝悌忠信」,所以社会这样的混乱,人生这么痛苦。

  现在人活在这个世间,仔细去想想,跟畜生有什么两样。从前人讲,人跟畜生的差别在哪里?人明了人生的大道,畜生不明了。人要是不明了人生的大道,人跟畜生没有两样。这个话我们今天读到听到,真正是感到非常悲哀。这个世界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一个人的长成,父母跟老师恩德最大。他们从小教你养你,父母养身命,老师养你的慧命,而且老师跟父母一定是密切的配合才能教得好。教一个小孩孝养父母是老师的事,教儿女尊师重道是父母的事。父母怎么教?表演给他看。现在没有了,师道孝道断掉了。师道没有了,孝道就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就没有了。它们两个相辅相成。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就没有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这样的年龄还沾到一点点边缘,我跟诸位报告过,佛法不怕啰嗦,千遍万遍的重复,常常提醒你。父母怎么样教我们尊师重道?我们在五、六岁又不懂事,父母表演给我看,这个印象一生都记住了。我记得大概我五、六岁的时候上学校,那个时候学校是私塾。我念私塾大概只念了四个月,四个月以后就改成学校,课本什么都改掉了。

  私塾设在我亲戚家里的一个祠堂,亲戚家里面的祠堂在乡下,这个祠堂大厅里面供养一个很大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这个字我记得都很清楚,供个大牌位。我们上学,父亲带着我上学,带着礼物送老师的,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最敬礼,那个时候是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老师站在旁边。拜完孔老夫子之后,我父亲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带着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我父亲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能不听老师的话吗?这是什么?父亲教小孩尊师重道。然后把礼物献给老师,老师也不需要教诲,太小了,教什么。父母嘱咐听老师的话,严加管教,我们乖乖完全接受。父母要这样表演,你这个小孩才记住。小孩,说老实话,从小他所见到的是父母,模仿父母,学习一切都是跟父母学的。父母今天对老师是这样的表态,那就没有话说了,一生都会顺从老师,一次表演一生受用。

  现在人没有了,现在的小孩看不到了,尊师重道的心怎么能生得起来?老师的教诲,怎么能百分之百的顺从?不可能!学生还可以任意批评老师,你说这个怎么办?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民族文化的根没有了。

  中国文化的根、儒家的根、佛法的根都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我小时候有这么一点根,根虽然不很深,它起了很大的作用,一生都受这个规范。我敬老师,尊敬,我对于老师没有疑惑,百分之百的顺从。所以老师很爱护我,很愿意教我,什么原因?我跟老师非亲非故,偶然当中遇到的。没有别的,我常常跟同学讲的,好学!我确实从小好学心切。

  这个与环境有关系,苦难当中长成的。我十四岁离开家,一个人要独立要生存,你没有学问,没有智慧,没有技能,你将来怎么能活得下去?所以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就会非常认真努力。为什么?自己没有依靠,要靠自己。

  现在人年轻有福报,他有依靠,有依靠那个学习的情绪就低落了很多,他无所谓。学,我日子也能过,我不学也一样能过得很舒服。学习的情绪低落,所以他不能成就。这是经上讲的,因跟缘不一样,所以我遇到的是真善知识,真正好老师。

  作学生从哪个地方尊敬老师?不是表面上恭恭敬敬,不是的,老师也不需要你这种态度对他。老师希望是什么?依教奉行!教给你的,你是不是都能够做到?你要做不到,你对他再恭敬,他也不以为然。真正能做到,老师欢喜。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多有几个传人?

  所以我常常讲,提醒大家,世间法里面任何事业,如果你离开了,后继无人,你的成绩等于零。无论你做的怎么样轰轰烈烈,你死了事业就完了,这等于零,没有成绩。修道的人,做学问的人,如果身后没有传人,他也等于零。孔子伟大在哪里?释迦牟尼佛伟大在哪里?代代有传人,两三千年了,传人不绝,这个伟大,这个了不起!

  近代大家晓得孙中山先生很了不起,创造三民主义;今天三民主义完了,没有传人了;没有传人,他就断绝了。

  学术同样一个道理。佛法在中国,大乘有八个宗派,许多宗派衰没了,为什么?没有传人,没有传人这一宗就衰了,有名无实。传人才是真正佛法讲的续佛慧命,传人是真正修行人。依照这个宗派的典籍经论,真正做修行的功夫,修正自己所有一切错误达到纯净纯善。所以后面说明他的目标,第二句:

  『入佛境界亦无量』,一般大乘佛法里面只讲到入佛境界没有无量,《华严》有无量,这是《华严》跟一般大乘不一样的地方,《华严》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一般大乘经,佛也曾经说到「芥子纳须弥」,我们常在大乘经上听到,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为什么须弥山能够装在芥菜子里头?这我们想不通。可是在《华严》里面就更不可思议,微尘里面能容无量无边虚空世界,那不只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大了,我们肉眼看得见,手摸得到。微尘我们看不见,天人天眼也看不见。佛在经上讲阿罗汉,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由此可知,阿那含、斯陀含都看不到,那个功夫还不够。《华严》叫大不思议经,说的就是这个境界,这个是佛果地上的境界。

  菩萨修行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华藏世界,一真世界。往生经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亦无量。这两句第一句修因,第二句证果。真学佛,诸位要记住,真学佛决不求人天福报。我们在前面讲了,世间人所追求的是富贵、智慧、健康长寿,学佛的人是不是以这个为目标?不是。学佛的人目的在哪里?「入佛境界亦无量」,这是学佛人真正的目标,不能搞错。你要是把目标订在富贵、智慧、健康长寿,你将来所得的是三善道的福报。如果你的烦恼习气没有完全断掉,你也可能到畜生道,饿鬼道享福去了。这个事情很多很多,我们要明了。

  成佛之后也不是享福,虽不是享福,福在其中。成佛之后,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教化众生。帮助尽虚空遍法界,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觉悟的众生,应当去帮助他们。所以『为净十方诸国土』,你看成佛之后为的是这桩事情。净就是庄严,我们天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净是清净庄严。成了佛之后干这个事情,不是去庄严一尊佛的国土,庄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国土。

  国土、剎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的范围,那个范围很大。我们今天讲,一般在天文上讲银河系就很大,这个银河系太大了。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实际上多大?最小的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这是范围小的,范围大的没有办法想象。千亿万亿个银河系都不止,那是教化范围大的,这是说明空间。

  末后一句讲时间,『一一土经无量劫』,在时间永远这样下去,没有休息的。像《普门品》里面讲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有求,你就到那里去,这个时候你有能力,你有能力分身,同时可以去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说哪个地方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失时节因缘,灵得很!感应道交的道理,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现在在此地我们要问,「为净十方诸国土」,用什么?就是经上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说是加以说明。诸位要晓得,演是主要的。

  你看《华严经》初分,前面这一分经,这是演,第二分这才说。清凉大师把这四大部分,简单的说:信、解、行、证这四大部分,我们现在才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演,表演。你看了之后,你生起信心了,生起信心,我想学佛了。虽有信心,不甚明了,再详细给你解释,给你说明,完全明白了,你自己自然就做了。那个「做」是你自己的事情,行、证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能帮上忙的,帮你信、帮你解。信从哪来?信从表演,所以为人演说。

  我跟你们同学说得很多,常常讲我们的形相很重要。形相是什么?是演。你说学佛好处,好处在哪里?我这个样子就是成绩,这个形相就是三种果报,富贵、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样子摆在此地,这叫演。你的样子不好,那什么原因?你修行的功夫不好。所以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你修行功夫到什么程度,不用说话,一看就知道了。外行人看不出来,内行人清楚。

  所以释迦牟尼佛接引大众,用什么?形相。你看佛在经上讲菩萨成佛,菩萨到将要成佛的时候,特别用一段很长的时间专修福报。为什么?这个相是福报。用这个形相去感动人,让人家对你生起信心,我们现在讲招牌、包装。你的招牌、你的包装不好,谁肯相信你?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冒充的,外面包装得很美,里面不行,人家一打开就拆穿了。佛菩萨的包装表里一致。这是什么?真的,自自然然,没有一点造作。如果有一点点造作,你就是仿冒的,就不是真的了。一丝毫的造作都没有,心地纯净纯善,我常说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国土清净,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学佛三年,你的相貌没有改变,你是毫无成绩可言。你身体不好,多病。你学佛三年,你那个病要没有完全断掉,恢复到健康,你学佛功夫不得力。你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检点,你没有依教奉行。你果然依教奉行,哪有不转变的道理!你看中国民间算命看相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你学佛三年,你的相貌没有变,你的心没有转!你的心善,你相貌自然善。你心里面充满智慧,你的相貌人家一看,这个人有智慧。心地很清净,一看这个人很清高。诚于中必定形于外,哪里能骗人?哪里能够瞒得住人?全在外面。

  我们今天提出大乘学习的十个纲领,「真诚」,内真诚,你的相貌言谈举止自然真诚,人家一接触就欢喜。为什么?你是个真诚人,你不是虚伪的,你有信用,你很可靠,自然就愿意接触你。你的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正觉是智慧)、慈悲」,你是这个心,它自自然然形诸于外。那些毁谤造谣生事的是误听谣言,没有接触!一接触,什么问题都化解了。

  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看破是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圆满的后得智,《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放下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人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你为什么心不清净?为什么不平等?为什么没有智慧?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障碍着你的「清净平等觉」。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要认真去学习。

  生活处世的态度「自在、随缘」,这是有密切关系,随缘你才自在,自在你一定随缘;你要是攀缘,你不自在了。你不自在,你不可能随缘?末后选择「念佛」,求生净土,你说这个多么殊胜。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的第五首:

  【众生烦恼所扰浊,分别欲乐非一相,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剎海斯成立。】

  经文前面是讲菩萨净土,这一首是讲众生的报土。我们是六道凡夫,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这首偈里头所说的。报土为什么这样的浊恶?佛在经上称我们居住的环境叫「五浊恶世」。浊就是现在人讲的污染;恶,造恶业。造恶业,当然就有恶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个可以用现代人所说的,这是真理。众生为什么造恶业,不停止的在造业,恶业愈造愈广,愈造愈深,果报现前依然不知道忏悔,反而怨天尤人,这样下去还得了吗?

  所以有许多人曾经来问我: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只是用一句话答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佛是老人,菩萨是老人,孔子、孟子是老人,这一些老人说的话不但是圆满智慧,实实在在讲,经验之谈。他们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集古来圣哲经验之大成。他的话,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从真如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流露出来的形相。言语跟形相肯定是随顺性德,用现代人的话:随顺自然,回归自然。这才是最健康的,最真实的。但是现代人不能接受,不相信。他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排斥圣人的教诲,这个因果得自作自受。经文上这首偈,我们看到了,实在说是很难过、很悲痛,百感交集。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说前面长行文里头第三句:「众生行业。」古时候这个「行」念去声,念行(音「恨」),去声是当动词用,现在人已经不讲究了;如果我们念行(恨),他听不懂。从前这个音不一样,有的时候意思不相同,我们现在随顺大家了,都念行业,行是行为,行为结的业果。业果一定感得报应,这才是事实真相。

  「加造业因,烦恼所扰,造于秽剎,欲乐非一,感土有殊」,我们先来说说这一段。什么叫众生?名词术语的意义我们要搞清楚,生是发生、是生起,众是众缘,绝对没有单纯的。佛经上讲,无量因缘而生起的这个现象,任何一个现象都要具足无量因缘。克实而论,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是小宇宙,跟外面的大宇宙那个复杂的程度完全相等。你能够把小宇宙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宇宙的问题也解决了;你把大宇宙搞清楚了,这个小的宇宙也清楚了,是一不是二。

  人为什么不能够随顺性德?佛说得很好,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生包括了一切动物、植物、矿物,还包括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它的意思非常非常之广,但是在此地,这个『众生』是的指十法界里头没有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动物,也能包括植物,植物属于生物,这些众生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后就生烦恼;觉悟之后,他生智慧。诸位要知道,烦恼跟智慧,体是一,体都是真性,真性觉生智慧,真性迷生烦恼。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烦恼跟菩提跟智慧是一体,迷悟不同作用就不一样了。

  迷了之后,你看看,把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实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把它变成了阿赖耶识,把妙观察智变成了第六意识,把平等性智变成了末那识,你说冤不冤枉!把成所作智变成了前五识,迷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这里面简单的说,三类烦恼:「无明烦恼」,这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变成无明烦恼。「尘沙烦恼」,第六意识。「见思烦恼」,第七末那识。很糟糕!

  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佛菩萨觉了,觉了,八识就变成四智了。凡夫在迷,迷了自性,你本来的四智变成了八识。学佛没有别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说,无非是做个转变而已。转八识成四智,你就作佛去了,作佛、作菩萨了。迷四智成八识,你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凡夫,这是讲烦恼。烦恼是迷失,迷了四智,变成了八识,变成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三大类,三大类的烦恼无量无边。

  『所扰浊』,扰是扰乱,这个境界我们非常清楚。我们的心很乱,妄念很多,执着非常坚固,这是我们现前状况。浊,浊就是污染,现在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地球污染非常严重。这种污染根源,没有别的,「人定胜天」带来这些污染。现在讲的是高科技、高的工业技术,虽然能带给我们生活某种便利,但是我们付出去的成本太高了;我们一般讲代价,付出去的代价太高了,我们实际上得到的享受有限。

  今天的社会跟一个世纪之前比较,我们回头想想,一百年前这个社会的状况。在那个时候我们住在中国,中国还是相当落后,许许多多小城市没有电灯,大城市里面才有。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我们点的是油灯。你们现在只有在电影演古装剧里面,能够看到以前点的油灯。我看过几片中国大陆拍的聊斋志异,那里面能够看到一百年前的社会状况,事不方便,交通也不方便;那时候交通最快速的是帆船,陆地上没有汽车,也没有公路,大道,那个路很大,大道,马车道。

  那时候交通工具,马车就是很大的车了,可以坐十个人,最多能够坐到十二个人。马拉的车,骑马,还有独轮车,苦力推的独轮车,这是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在都市里面有人力车,现在都没有了,那时候没有脚踏车。虽然不方便,那个社会人情味浓,人心安定。它没有电话,也没有什么无线电广播,甚至于小城市里面,报纸都没有,大城市里头才有报纸,小城市报纸都没有。哪个地方发生事情,大概总得十天半月才听说,社会人心是定的。

  现在你看看科技发达了,样样得到一点便利,我们人情味没有了,安全感没有了,那一种生活在大自然乐趣没有了。换句话说,从前过人的生活,现在过什么生活?你要仔细去想想,你才知道,究竟付出多少代价,换这么一点点的受用。这个受用,我都不说享受,只有用,没有享;苦受,不是乐受。今天报纸、杂志、出版品很多,染污我们的真性。电视、广播,现在加上网路,更不必说了,你看什么内容?

  中国古代也有歌舞,也有戏剧,它的内容还是守住孔老夫子的最高艺术指导原则,它还能遵守。老夫子指导的艺术标准,「思无邪」,你所表演的节目,中国过去这些歌舞戏剧,「忠孝节义」,都是以这个为原则。你看他所表演的,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结归到因果报应:善人有善报,恶人有恶报,对于世道人心大有帮助。现在社会教学,这些工具教的什么东西?教的是杀盗淫妄,旧社会里头禁止的,现在完全开放。旧社会里头,这些美德,良好的教诲,我们都拋弃掉了,造成今天整个世界动乱。

  旅行是方便了;但是所有这些交通工具,地上的汽车,轮船、飞机,它所排出来的气体,染污了大气层,引起温室效应,破坏了气候的正常,对我们造成伤害之大。科学家知道。现在大家都在说地球病了,地球为什么会病?我们「众生烦恼所扰浊」,地球病了。地球是我们生存依靠的地方,它病了,我们要吃大亏,我们要受极大的苦难。我听到有许多人告诉我,科技再往上发展,到最后世界末日!我听了这个话,我能接受,我相信,我不怀疑。从以往的历史,这种进展、变化清清楚楚告诉我们,我们前途究竟是吉还是凶?不能不觉悟。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佛在经典上讲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我并不以为然。我认为浊恶是有,释迦牟尼佛讲得好象太过分了一点,没有浊恶到这么严重。哪里晓得短短三、四十年间,半个世纪,一下浊恶到这样的程度,这个不得了!这个浊恶是加速度在增长,再这样下去,二十一世纪的末期,这个地球还适不适合人类居住,真的不敢想象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政府,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提出环保。

  「环保」这个名词过去没有,半个世纪之前,我们没有听说过「环保」这个名词。是觉悟到了,有没有效果?我们生活环境有没有改善?大家心里都有数。这是什么原因?今天这个世间人依然参不透,都在外面找,哪里能找到根源?浊恶的根在哪里?根在人心。人心被环境污染了,真心本性完全迷失了。所以环保要从哪里做起?一定要恢复圣贤的教育。

  圣贤的教育保护人心,佛法标榜得最明显、最清楚: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没有污染,平等就没有烦扰,觉就不迷。由此可知,古圣先贤的教诲,从心地上下手,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所以环保真正的因是在人心。我们今天讲环保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只治标不治本,怎么治都治不好,要从根本上下手。标、本在今天要同时并行,这个社会还能挽救。第二句话说:

  『分别欲乐非一相』,这里头讲了三桩事情:第一个是妄想分别,各个不相同。第二个是讲欲望。第三个是讲爱好,你所喜欢的。总而言之,我在讲席里面归纳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贪念(心里头贪瞋痴慢),这就是迷惑烦恼真正的起源,根本的根本,原因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

  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的生活环境,那一个国土居住环境叫清凉世界,我们这里叫浊恶,人家清凉又叫清泰世界。为什么?他们没有自私自利。那个世界是怎么成就的?无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经上又说「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它就变成那样的世界。这个世界环境,佛说的话真正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

  「境随心转」,我们居住的环境是随人心转,人心善,山河大地也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善!人心不善,这个大地也就变得恶了。哪些恶?洪水、干旱、地震、飓风,我们今天讲这是自然灾害,哪里晓得自然灾害是从人性变现出来的。所以真正根本的原因是众生心业,他用的是什么心,他造的是什么业,偈子里面讲「非一相」,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怎么得了?

  圣人的教诲、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家明了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遵循自然的法则,纵然有一点点越轨,幅度不大,这个世界众生一般的生活还能维系一个平稳这种局面出来。现在标准没有了,这些现象差别的幅度太大太大了。末后讲『随心造业不思议』,这个心是妄想分别执着,每一个人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在造业,那还得了吗?

  『一切剎海斯成立』,这个「一切剎海」是讲十方剎土里面,六道的众生、三途的众生;我们这个世界有,他方世界也有。业感的力量不可思议,你到哪一个世界去受生,完全是感应,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人在佛法里面说,最低限度是阿罗汉,自己能做得了主。做什么主?决定不随外面境界的影响,这人能作主。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做不了主。学佛,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他能做得了主宰,外面环境无论怎么样诱惑,佛菩萨的心永远是不动的,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悟的。

  我们今天学佛,要学佛菩萨这个本事。顺境,生活环境很好;善缘,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顺境善缘,心地清净平等觉悟,绝对没有一丝毫贪念。这个环境不错,好!你喜欢、贪爱,你是凡夫,你没有觉悟。生活环境非常恶劣,灾难频繁,遇到的人都是恶人,都不是善人,你有没有瞋恚心?若有瞋恚心,你被境界转了。我们凡夫有,这个执着分别很严重,因为他的心情,他的生活受外界影响,造成这个现象,诸佛菩萨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

  他到十法界舍身受生,又是什么原因?缘分!不论环境顺逆,也不论人事善恶,哪里有缘哪里去,就是讲的感应道交;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去。《普门品》里面讲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如果那里环境很不好,观音菩萨一看,你那里不好,我不能去。这不是菩萨的言语,不是菩萨行。菩萨要说这个话,他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没有。再恶劣的环境,那个地方的人真心求,佛菩萨立刻就感应。佛菩萨永远住清净平等觉,永远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你说为什么?因为他无我。

  我们为什么受干扰?有「我」,总认为这个身体是我,这是错误观念。「我」都没有了,诸位想想,那个顺境善缘谁享乐?逆境恶缘谁受苦?「我」都没有了,所以「苦乐忧喜舍」他断掉了。什么人有「苦乐忧喜舍」?执着身是我,这个人有「苦乐忧喜舍」。如果这个妄想执着放下了,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虚空法界是我,剎土众生是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要能在这上面认知肯定了,那就恭喜你,你是法身菩萨了,你已经证得法身了。所以「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他没有了,他得的是什么受?平等受。他在天堂心平等,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乐;他在阿鼻地狱也平等,没有感觉到苦,圣人!圣人是明白人,觉悟的人。我这样讲大家概念更清楚,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他的受是平等受。

  诸位同学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看到许许多多无量无尽无数不同的众生剎土,不要讲他方世界,单说我们这个地球,有历史记载,这几千年当中,这地球上的变化,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地区,各个不同地区里面的现象,就多得没有办法计算。如果所有众生都造恶业,五逆十恶,这世界还能存在?在理上讲这个世界不能存在,要毁灭了。毁灭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星球爆炸,这个星球死亡了。当然这里面所有一切的生物都不能存在了,这是恶业感召的!

  这一种事情,现代人观念当中相当清楚。我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夜晚太空当中的星球,有新生的、有爆炸、有毁灭掉的,我们一般人讲的世界末日。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到那个地步,像我们今天这个地球还能存在,众生造的恶业已经非常严重了,还能存在是什么原因?前面讲的,这些众生曾经与菩萨同修善业。现在这个世间人造恶,概略的估计占大多数。

  上一次从达尔文来的一位居士(那也是一个灵媒)告诉我,现在世间人造作罪业的,至少占百分之八十五,还有百分之十五,他在同修善业。善恶混杂,以善行抵销部分的恶业,这个世间还能维系。如果这百分之十五的人都没有了,那这个世界肯定是走向末日。

  这个百分之十五,是我们佛经上讲的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到这里来还是有条件的,因缘!什么条件?这个世间还有一些人心地善良,希求善法,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心地善良,好善,佛菩萨都来,一个都不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目前这个世间还能维系道理在此地。我们认识清楚,要认真努力把我们的善根不断地增长,这是正确的。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偈颂第六首看起:

  【佛子剎海庄严藏,离垢光明宝所成,斯由广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是赞颂「菩萨的胜解」。我们人生在世,真正聪明有福之人应当效法菩萨,向菩萨学习,你就没错;不能跟凡夫学。我们既然是六道里面的凡夫,就要肯定自己业障习染很重。古人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话非常有道理。我们接触哪些人就会受他的熏习,受他的影响,古人讲熏陶。

  如果我们亲近善人,不知不觉也就变成善人。亲近佛菩萨,不知不觉你就变成佛菩萨。常常跟恶人在一起,不知不觉就变成他的同类了,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一生,我们亲近哪些人物,就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前途,我们这一生努力的方向。所以在这个地方,古来祖师大德们常常提醒我们、劝导我们要亲近佛菩萨,我们的前途不但是光明,我常常讲金色光明,无比的殊胜。

  亲近佛菩萨最重要的条件是信心,信心很不容易建立,信心要建立在胜解的基础上。解是明了,胜是殊胜。也就是说,我对于对方认识得非常清楚,透彻的了解,我对他有信心。纵然许多人在我们面前造他的谣言生事,我也不会接受,也不会相信。这个信得深,不容易!

  世间人在这一点,圣贤人都很难做到。譬如有人说这个人是个贤人君子,圣贤人看他,不错,对他有信心。一个人说他不好,说他的过失,说他的造恶,这人不相信:你在说假话,你在造谣生事。第二个人又来说,他就有点怀疑了。第三个人也说他,没有法子了,就信以为真了。你才晓得「胜解」两个字的分量之重。亿万人来说他不好,佛菩萨听了无动于衷,那才叫真正的胜解。这个到哪里去找?不容易。

  这些事情,我相信每一个人在你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我们一定要知道,过去生中的冤业、报应。过去生中,我造他的谣言,我障碍他,这一生中他造我的谣言,障碍我,正常的现象。所以真正修行人、觉悟人遇到这些事情,回过头来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对的!决定不怪罪对方:你造谣生事。不但不能说,念头都不能有。为什么?这个业才能消除,这个帐才能消得掉。有丝毫怨恨的念头、意念,这笔帐还在,没消掉。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觉悟的人、菩萨心地永远是清净的,世间毕竟有智慧的人少,没有真智慧的人多;随顺圣贤教诲的少,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人多。早年也曾经有人在中国大陆对我提出一些批判,还拿出一些证据,政府把这个东西送到赵朴老那里,赵朴老一看,摇头:我决不相信。我跟朴老见过多次面,他了解我。所以他就讲:你们这些证据都是断章取义,你把原东西拿来给我看。拿不出来了,假造的。另外还有一位大德茗山老和尚,他听到有人对我这些恶意的批评,他笑笑:我不相信,净空法师绝对不是你们所说这个人。

  早年在中国大陆这两位大德了解我,现在这两位都往生了。特别是赵朴老,给我讲了许多次,几乎每一次见面都劝我:法师,回来!落叶归根。我说:这是我在海外多年来的心愿。现在两位真正知音的人都走了,所以我现在这一叶落到澳洲来了。

  说到这些事情,实在也是无限的感慨。但是对学佛的人来说,学佛的人是以虚空法界为家,一切众生是我的亲属,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也没有信仰界限。特别是我们读《华严》,希望入华严境界,《华严经》确确实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剎土里面的一切众生。

  所以在中国,无论是有意无意阻止我再回到中国的这些人,统统是菩萨摩诃萨,我很感激,我懂得。为什么?他们要我把心量拓开,要走向太空,不要变成小心量。回到中国,没有其他的国家,没有其他的世界了,心量愈走愈小。所以他把我小的那一边堵塞了,要我从反方向走,愈走愈大,愈走愈宽愈广。我不但对他们没有丝毫怨恨的心,我感恩!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所以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放不下,被他打掉了,连根拔除,意识里头都没有了,这才能与华严大经有少分的相应。这种相应,诸位在最近听我讲这部经,你能够觉察得出来,好象是愈讲愈契入境界,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触。

  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统统是增上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好榜样?一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心来对待,我们才能够入佛境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经文:

  『佛子剎海庄严藏』,「佛子」在此地我们把它作为最浅显的解释:随顺经论教诲修行的人,这个人是佛子。我不说出家人,我不说菩萨、罗汉,怕大家对这些名词产生了错觉。一个真正百分之百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接受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说的方法,所说的境界,依教奉行,这个人叫佛子。

  「佛子」两个字要用中国古时候的解释,意思也很好,佛是觉悟的意思,子是男子之美称。你看古时候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称子,「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尊敬的一种称呼,我们现在称「先生」。孔夫子称孔先生,孟夫子现在人称孟先生,非常尊敬的称呼。佛子,佛是觉悟,觉悟的先生,这按中国古时候传统的称呼,你不是个迷惑人,你不是糊涂人,觉悟的先生。这样子解释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意思就很明了,不致于把意思错解了。依照经论方法修行,这是觉悟的人。

  「剎海庄严藏」,这五个字用现在的话说,美好。我们讲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环境,现在人是这个说法,真、善、美还加上智慧。真善美的生活品质,真善美的生活环境,佛经里面就叫做「剎海庄严藏」。我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境界你们没有法子想象,意思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慧」的生活品质,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这讲境界了。这个境界够大了,还不是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意思要照《华严经》上这个数量来称说,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这个庄严不容易。

  在我们一般人讲,哪里能够做得到,在佛法里面讲,给诸位说做得到,人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境随心转。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都是境,小境界随心转,大宇宙也随心转。《华严》上说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立体的大宇宙还是随心所转,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出现品」里头说得很好,无量无边无穷无数的重叠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能够转识成智,整个都转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大觉的净土,庄严大智慧的净土,庄严真善美慧的净土,就这个意思。这一句是说你「所庄严」,下面这三句是讲的「能庄严」,你用什么来庄严?下面教给我们,这很重要很重要。

  『离垢光明宝所成』,垢在此地代表染污,代表烦恼。离垢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你要断烦恼,你要永离一切的染污。只要你能够离垢,自性原本是光明的。自性里头有三个东西,佛在经上常讲的:第一个般若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光明宝。第二个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也是光明宝。第三个真实的解脱,真实的解脱也是光明宝。般若、法身、解脱,佛在经上称为「三德秘藏」。这个秘不是秘密,佛法里头没有秘密。

  没有秘密,为什么称「秘」?深密,太深了。一般凡人你跟他讲,他不懂,所以称之为秘。「藏」是藏在里头,藏在哪里?藏在你的烦恼里面。你的烦恼,你的染污,你的恶业,把这个宝藏盖覆住了。宝藏像太阳,你的烦恼、恶业像云彩一样,浓云密布,把太阳遮住了,看不见了,是这么个意思。什么时候你把云彩驱散了,阳光不就又明现了!你的般若智慧、法身、解脱,就像太阳一样又重新出现了。

  所以凡夫在迷,迷失了我们自性的宝藏,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迷不是真的,所以迷一定可以破。悟是真的,悟肯定可以得到,可以恢复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迷本来没有,觉跟悟本来有。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这给我们增加了信心。所以前面讲的这个殊胜的果报是「离垢光明宝所成」。

  我们不断烦恼怎么行?断烦恼从哪里断起?我不晓得讲过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同学们,要从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从那里断起。绝对没有一点点意念,我要控制人、控制事、控制物,不能有这个;这个念头是我们烦恼的根,迷惑的根,不可以。包括身体,我想对这个身体控制,这不能有,有这个念头你就迷了,愈迷愈深。

  第二,不能对一切人事物有占有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一切祸害的大根大本,包括对我这个身体,我对我的身体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那身体怎样?随其自然就好,你得大自在。你爱惜这个身体,你糟蹋这个身体,你都有意思,就是刚才讲了控制的意思,占有的意思。没有这个意思,完全随顺自然,那是最健康的。

  念头很可怕,念头怎么样?念头使我们的身体失掉了自然。怎么失掉自然?念头一生,我们身体里头的组织结构细胞就改变了,它不是自然的了。就像人工一样,我把它改变一下,它就不自然了;不自然,那个地方就有病了。这个道理很深,要懂,我们才能够恢复健康,恢复正常。

  正常、健康就是佛菩萨,不正常不健康这叫凡夫,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

  说,天天在说,几个人听懂了?听懂了的人他就回头了。看看大家天天在听经,天天在学讲,你没回头!没有回头,什么原因?没懂,这给你说老实话。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那时候我二十六岁,曾经有一次跟大师谈到这个问题,解跟行的问题,「能解不能行」,大师听了摇摇头:「能解一定能行。能解不能行是他解得不彻底,他解得不够程度。」这个话有道理。就好比我们桌子上摆了一堆黄金,这一边摆的是一个苹果,你要叫个小朋友,这两样东西你随便拿一个,他一定拿苹果,不要黄金。为什么?他不知道。苹道很好吃,黄金那个东西没有用处,又那么重,他取苹果,不取黄金。懂得的人,他不要苹果,他一定要黄金,为什么?黄金买很多苹果,不是一个。佛法亦复如是。

  真正懂得,真正理解,哪有不依教奉行的道理,肯定的!为什么?好处利益没有边际。这个世间万万亿财富不能跟他相比,万万亿财富就像一粒苹果,《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像黄金。所以世间人都是小孩,三、四岁的小孩不识货,怎么跟他讲他都听不懂,他要是去拿,还是拿苹果。「离垢光明宝」没有人认识,这个东西在哪里?就在眼前。但是人人贪图世间「财色名食睡」,贪这个,他不要佛法,你说这多可惜!

  我们今天总算是有幸,佛法里面讲的无量劫善根成熟,过去所种的善根,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对佛法稍稍有一点了解,了解得不够彻底,所以不能奉行。要怎样才真正能认识它?我在这个门里头学习五十年了,根据自己以往学习经验,什么时候才真正了解?得好好很认真的学三十年,三十年之后,你真的了解了才入境界。

  我们是凡夫,面对社会这样复杂严重的诱惑,你能真正在里头都不动心了,都提不起意念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理解力?理解力就是甚深禅定,才对世缘不为所动,世间一切诸法不屑稍顾。你没有三十年很认真很努力的修学,你到不了这个境界。小小风动,你还是禁不起;大风大浪,你怎么能够保证你不会被覆灭?由此可知,现代人修行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就在此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丝毫都不能够沾染。一切随缘,随缘你就得大自在。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生活压力非常沉重,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生活压力、工作的压力,压得真的是喘不过气来。这么沉重的压力,他的身体怎么会健康?怎么会不出毛病?我们知道,他的身体常常感到不适合,常常感觉得有病痛,当然之理。只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他得轻安、轻松,身体、精神毫无压力,他的生活随顺自然。这个人当然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秘诀在此地。

  人生在世,诸位仔细去想想,你能享受什么?充其量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有什么能享受的?你有钱、富贵,你一天吃三十餐,不到两天你就翘辫子了,受不了!真正需要就这么一点点。然后你有没有想到,你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冤枉操了心。为什么这么迷惑颠倒?为什么不觉悟?菩萨明了,菩萨觉悟,清清楚楚,所以他不为自己,自己生活太简单了,太容易了。

  我记得我有一次在台北讲经,讲完了之后坐计程车回去,计程车司机跟我发牢骚,钱很难赚,生活很辛苦。我问他一家几个人?三个人,夫妻两个、一个小孩。我就跟他讲:你在生活方面处处要跟别人争,你就活得很辛苦;你要不跟人争,你就活得很快乐。他说为什么?现在市场花样很多,日新月异,你要向它追求,你当然很辛苦。你要看破了,譬如你家里一个电冰箱,一个电冰箱好好保养使用,应该可以用十年。他说对。不管出什么新花样我理都不理会,等我冰箱用坏了,我再去买一个。不要看到新样子来了又要换一个,你不是天天替他赚钱吗?他说:对!是有道理。

  我说一件衣服好好的穿,也能穿个十年二十年,十年二十年不要买衣服。家具选一张坚固的桌子,咱们中国古时候家具讲求要使用一百年,房子建筑要使用三百年。他心是定的,他不去追求,日子好过。他听了有一点觉悟:对!法师,你讲的是有道理。你天天跟人家争,人家穿这个花样,你好象衣服不时髦了,穿不出去,穿了人家笑话。我就跟他讲:笑死是别人死,你不死!他也笑起来了。

  你要追求时髦,跟大家一起学,你会累死,你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你要是为自己活,自己有主宰,清心寡欲,你的日子很好过。你开计程车,你开一天可以过一个星期,赚的钱一个星期就够用了。一个月你工作一个星期,你看看有三个星期可以放假,多自在!何必那么拚命?你拚命到底为谁?实在讲都是为了妄想分别执着,冤不冤枉!所以人在享福。谁会享福,谁懂得享福?佛菩萨、觉悟的人懂得,迷惑的人一天到晚在追求,那个人是可怜悯者,他有福,他不知道享。

  我记得我过去还教过一些同修,他们工作环境收入都不错。我跟他说:你工作一年,能不能吃三年?他说差不多。我说好,你工作一年,三年休息,不要工作,你的生活能过得去了,三年老实念佛。三年之后,钱用光了,你再去工作。他说:怕找不到。你三年念佛,感应不可思议,佛菩萨一定给你安排很好的工作。你再去工作一年,大概你就可以七年不要工作。你能不能相信?真正理解了,你就相信了,你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粗茶淡饭保平安,平是平静,安是安稳,这里面有真正的自在幸福,这里面生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要把时间要把精力去找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佛法,真的东西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的,这是永恒的;不会随这个身体,不会随这个世界消灭的。灵性!所以真正聪明人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境界,决不是提升物欲的享受,那就完全搞错了。物欲享受提升,那是往下坠落。要提升我们的灵性,提升智慧,提升境界。这个提升永无止境,一直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成佛之后,广度众生,众生无边我愿无尽,这就对了,这就完全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了。

  『斯由广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你看他一点分别执着都没有。家在哪里?处处都是家,处处都是家亲父老,无论在什么地方,决定是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如果还有一念差等分别,你就错了,那你自己要认真反省,仔细观察,你纵然修善修净,不纯,这里面还有少分不净不善夹杂。

  这一点点夹杂,不要看小了,这一点夹杂害了你的大事。你什么大事?你这一生不能够修行证果,念佛不能往生净土,这个大事坏了。你今生修得不错,你来生得人天福报;福报享尽了,你还是迷惑颠倒,你还是要往下堕落。只要不出六道轮回,你一定要懂得,肯定是在三途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你仔细去读《地藏经》就明白了。六道众生,三途是他的家乡,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时间都很短暂。

  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所以「广大信解心」不能没有。我们今天初学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养成我们「广大信解心」,要养成十方所住一律平等,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跟什么人相处,真诚、清净,一家人!肯定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没有一丝毫妄想夹杂就对了。这是真正修学有所得了,有心得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第七首:

  【菩萨能修普贤行,游行法界微尘道,尘中悉现无量剎,清净广大如虚空。】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颂是赞颂「普贤菩萨的愿力」。普贤在佛法里常说有三类:第一类叫「位前普贤」,第二类叫「当位普贤」,第三类叫「位后普贤」。普贤菩萨这个当位是等觉;换句话说,等觉以前修普贤菩萨这个法门的人都称为普贤菩萨,这个普贤菩萨就叫位前。他还没有证得等觉之前,通称为位前菩萨。

  能发普贤心,『修普贤行』,这个人全是普贤菩萨。哪些人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从凡圣土下下品,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全都是普贤菩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根本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可以作证明。我们在经上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是全部,极乐世界全部都是修的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全部都是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难怪彭际清居士他就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也就是圆满的《无量寿经》,这样我们才晓得净土跟《华严经》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无量寿经》可以说就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略本,我们今天讲的节要,《华严经》的节要。经文虽然有多寡的不同,内容实际上无二无别。这些事,我们学净土的同学不能不清楚。

  发普贤心就是发普贤菩萨十大愿,十大愿是普贤心,修普贤行。全经的教诲就是「普贤行」,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可以说一样都不漏;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无量寿经》、在《华严经》里头,细细的来学习。

  普贤行的特色是心量大,心地真诚,没有一丝毫虚伪。心量广大,常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在《华严》里面才真正明白了太虚、沙界,沙界是恒河沙数的世界,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华严经》上讲不是这个讲法,世界哪里只恒河沙数?恒河沙数跟华严比是微不足道!

  《华严经》上讲的佛剎是世界微尘数,下面还要加一个「海」,决不是数量能限制的。这个数量说实在话,不但是等觉菩萨不知道,如来也说不出,重重无尽的法界。这个心量有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一般大乘菩萨的心量,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心量比这个大的太多太多了,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想想,我们的心量多小?一点点小事情都那么样的计较,分别计较,我们怎么能学普贤行?但是真正修净土,希望这一生能往生,你真正把心量展开,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就能生。生到哪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能生这二土。实报庄严土那不行,实报庄严土那是华严境界,你的心量还要扩大,量周沙界还是没有办法到实报土。所以心量小怎么能成就?

  众生实实在在可怜,可怜的实在讲就是心量太小。拓开心量是我们现前修行第一门功课,从哪里拓开?我常常讲放下自私自利,我、法二执不能不除。你还有我执,还有法执,你学佛,鬼神都讥笑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

  所以实在讲,我们今天常常讲学佛不难,修行不难,讲经不难。为什么说不难?形式!形式简单。样子!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发心难,要发心破我执,要发心断自私自利,这个难。要发心舍己为人,为什么人?为你的冤亲债主,为你的冤家对头,这个难。为你自己亲爱的人,不难。为你的冤家对头,你要用纯净纯善的心,对那个存心想害你的人,这个难。难,你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说了。

  普贤菩萨的心跟如来果地上心是一,不是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要满分,真修行的人就在这上面用功夫,这叫从根本修。表现在外面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那就是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体性现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看破。看破之后,他自然就放下了。放下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理事现相,心里面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放下是这个。

  彻底放下,纯净。圆满的明了,纯善。纯善纯净,你才能帮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你有能力帮助他。你自己没有做到纯净纯善,你用什么帮助别人?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自己没有度,要想度别人,哪有这种道理?这些话我们听得很多。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头一桩事情修自己的纯净,彻底放下;纯善,真正看破,自行化他都得自在。自行化他总是随缘,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要真正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真正的成就是把自己提升到华严境界,这是我们一生修行纯正的目标。

 

  大乘经不能不读,多读!多,不是样样都读,就这一部经要多读。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把《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上一千遍,这个意思你自然就懂得了。你说为什么?一千遍念下来,心定了。

  昨天有个居士送我一个小图章,圆形的,刻了几个字,我看起来很有意思,「成于一,败于二三」,没错!你搞一样你就有成就,你搞两三样你肯定失败。佛这样说的,古圣先贤都是这么说的。四弘誓愿里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话怎么讲?这个话到你成了之后再讲,你现在没成,那你是一门深入。成了之后,这一门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成?我学这部经,我把这部经已经讲了十遍了,算不算成?不算。我讲一百遍,我讲一千遍了,算不算成?不算。什么算成?在这一部经上大开圆解,那你就成了。你讲一遍,大开圆解了,你就已经成了,一遍就成了。你讲一千遍,没有大开圆解,没有成就。

  大开圆解是什么?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你才算成就。为什么?明心见性之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一接触就通了。古人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摆在面前不通,你没有成。一切经摆在你面前全通了,你成了。那个时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就明白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学一门。我这一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全通了,就这么个道理。你要那一切法门统统去学,你学一百年、学一千年,你都不通。为什么?心是乱的。由此可知,我们走一条路,通到哪里?通到自性,通到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才叫真正通了。

  今天几个人懂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老实,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摸,不但是佛法没有办法成就,世法都不行。你看世间法有成就的人也专攻一门,现在学校最高的学位博士,其实他博不博?他一点都不博。他只是专攻一门,在一门里头有成就,拿博士学位,他并不博。佛门那个开悟之后那真正叫博士,为什么?世出世间法他全通了。所以佛法是以见性,不见性不算成就,明心见性才算成就。

  念佛人,你看一句「阿弥陀佛」,行!一句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乱,通了,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学一部经,全心全力就在这一部经上,不论经大小,学一部《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都能明心见性。在教下不叫明心见性,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通了,整部《大藏经》展开,没有一部他不通。佛法如此,世间法也如此。世间法在他面前,你说给他听,就跟六祖讲的,这一门东西我没有学过,你说说,我听听。他听了之后全通了,全明白了,你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地方,他来给你讲解。他确实有智慧、有能力指导你,什么原因?通了!这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智慧。

  李老师以前教我,他非常着重这一点,叫我学教,把重点放在教理上,不要放在文字上。我问他为什么?教理通了,世出世间法你全部贯通。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在佛门里面常讲上根利智,不是普通人。

  老师又告诉我,如果这一层你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在教义上入门。教义是通达一部分,虽不是全体,佛法大乘有八个宗,你没有办法通八个宗,你能通一个宗,通与这一个宗有密切相关的,也能通两三个宗,那就不错了。决定不可以学一部经,你就不懂得第二部经,这种修学叫做死读书,念死书,不能够贯通。这个念,念得很辛苦。但是有没有好处?也有好处。至少种了善根,不堕恶道。

  所以佛法里面讲五乘佛法,五乘是讲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个五类。学一部经只懂一部经,不能通其他的经,人乘佛法,可以保人身;你依一部经修行,你不会堕恶道。你能够学个十部、二十部,你很聪明,你有很好的记忆力,有很好的修学环境,你一生学个十部、二十部,你将来能得天乘,出不了三界。

  出三界不简单,出三界要得禅定。什么样的禅定?大乘经上讲得很好,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前面八个次第定是三界之内,到第九定超越了,阿罗汉证得,辟支佛证得,他们超越六道轮回。前面八个定就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四空天,称之为四禅八定。四禅单讲四禅天,八定把四禅跟四空合起来,这个禅定功夫八个阶级;到第八定,这是世间禅定最高的了,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个定功能够支持八万大劫。

  八万大劫有多长?一般人不知道。你要是想想佛在经上讲的,一个大劫是这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我们今天讲星系,这个星系不是太阳系,我们过去以为是银河系,现在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不是银河系(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是整个一尊佛的教化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三千大千世界,要用一般我们计算来讲,十亿个银河系。这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一个星系,一次「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这样的银河系经过八万次的成住坏空,你知道这个时间多长?

  八万大劫,那是什么?那是非想非非想天人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但是时间再长,总有到头的一天,时间到了,他的定力退失了,退失他就往下堕落,出不了轮回。他为什么不往上再去修?他不知道还有上面一层,他以为自己已经到顶了,自己觉得他已经成佛了。你看世界「成住坏空」,他没有事情,与他不相干,他知道得很清楚,世界「成住坏空」。我们不想不知道,仔细去想一想、去观察,你就晓得第八定的境界已经是很殊胜了。

  阿罗汉聪明,辟支佛聪明,为什么?他们接受过佛法,听佛讲过经,知道这不是究竟境界,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所以他不住在第八定,继续修行证得第九定,超越了。九定上面还有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往上去没有止境的,愈往上面去境界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都在世间。你就是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菩萨,甚至于成了佛了,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是没有见性,你才晓得见性之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你要真肯放下,你马上就成佛,这个佛在经上讲得非常清楚。

  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放不下。自己很想放下,但是事实上还是放不下。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你就完了,你就是凡夫!你的心对万物,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你自己好好想想,不平等。放下的人平等;你不平等,你没有放下,你还有执着,你没有放下。你还有妄想,你没有放下。你什么时候能像佛菩萨一样,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完全没有执着,完全没有分别,这个时候你入华严境界了。

  华严境界里面的菩萨,跟诸位说,妄想执着是丝毫都没有了。但是妄想没有断尽,妄想是属于根本无明,所以破一品,粗重的妄想没有了,还有非常微细的。那一种微细的妄想,我们体会不到,我们也想象不到,很微细。愈是微细愈难断,所以从初住菩萨到十地菩萨,断那个微细妄想要多少时间?经上一般讲三大阿僧祇劫,那是断微细妄想。可是菩萨修行,总而言之,烦恼不断就进进退退。在凡夫位子上,我们要晓得,总是退得多进得少。因为这个原因,佛菩萨才劝我们求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有个什么好处?极乐世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原因是什么?环境好。修学的环境好,没有障碍。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最大的障碍是人事,人事环境不好,其次物质环境,两种环境都给我们做出严重障碍,所以退缘太多了。它不是帮助我们进步,它是帮助我们退步,所以这个世间修行非常困难。

  但是话又说回来,非常困难是对一般人来说的,一般凡夫来说的;如果对于一个真正善根深厚、觉而不迷的人来讲,这个世界修行是最好的环境。佛在经上不是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给诸位讲这个修行是真修行,我们这些人不能算,假的,不是真的。真修行,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换句话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夫,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人功夫一百年。什么道理?实在讲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个路难走;难走,你能够走通了,你了不起;那边路容易走。什么人在这个世界修行有成就?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行法,《华严经》后面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非常具体的显示。

  这个世界的境界是大风大浪,大风大浪在这里头是不惊不怖,不受影响,这个人的功力了不起,名闻利养种种诱惑在你面前,如如不动。这一种诱惑,说老实话,很多大乘菩萨要是遇到了都会退心。你能如如不动,你的定力,你的智慧当然超过他,道理就在此地。

  不要说别的,今天我们在现实这个社会里面修行,我们的定功,我们的智慧,超过隋唐那个时候的祖师大德,肯定超过。什么原因?那个时代社会上没有这么多诱惑,他们那些祖师大德如果生在今天的社会未必有成就。我们今天这些修行人,要把他放在隋唐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没有污染、没有诱惑的环境,我们也成就。

  所以你就晓得在末世这样环境里头,浊恶到极处,你还能成就,你还能不染,你还能保持清净,你还能修成平等心,那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不佩服你?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我自己的心。那个心是什么?就是一个觉,一个迷。你是不是真正觉悟了?说老实话,没有觉悟,自己以为觉悟那就坏了,那你觉悟就没有指望了。如果常常想我自己还在迷,还没有觉悟,你还向觉的路上走,你还有觉悟的可能。自己以为觉悟了,那就没有法子了,你永远迷下去了。

  所以今天修行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大事情,无过于经典的熏习。我们处在现前的社会,如果每天至少有四个小时经典熏习,决定不能少过四个小时,再能够有八个小时念佛,一天认真干个十二个小时。八个小时念佛,四个小时研究经教,接受经典熏陶,八个钟点念佛,一天真正干十二个小时,你才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现代社会这个恶的习气染污,不会受他们的影响,你的功夫平平稳稳的向前迈进。你要不认真去干,把世缘统统放下,你就不可能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环境影响,你不可能做到,你做不到。

  我们在这个地方两三年,不到三年,我们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你们不认真干,我马上就走了。你要以为我对这里还有丝毫留恋,你错了,你完全想错了,那是你,不是我。你们要仔细观察,我是怎样离开台湾的?怎样离开美国的?现在怎样离开新加坡的?我也会怎样离开此地。我跟大家相处只有一个条件,你们真正肯学、肯修,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你们如果搞假的,我就走了。不要以为这个地方,这么多的产业,这么多的这些条件,我告诉你,我死了这身体都带不去,哪一样是我的?没有一样。我不会等到死的时候我才放下,我老早就放下了。这些道场所有一切,跟你们结个善缘,我走得很干净,一丝毫留恋都没有。

  我去的地方非常非常多,哪里有缘我就到哪里去。我自己很清楚,我的福报、我的资财一丝毫不缺乏。我两手空空,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再建一个道场,比这里又殊胜,我相信这个你们应该能懂得。我一次都比一次殊胜,我把这里放下,两手空空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相信不到三年,建一个道场比这个地方还要殊胜。这是什么道理?自然之道,天然之道。你不懂是你没有真正听经。这些年来你要真正听我讲经,你就完全明了。福德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你要问真正的原因,没有别的,开发自性。

  我为什么这样感谢老师,感谢护法?没有老师指点,我怎么知道这条路?没有韩馆长这三十年的护持,我怎么能把这条路走通?这条路走通,那不是个容易事情,就是说你修行要有好环境,这个环境是得力护法帮助我的。我走通了,馆长才走。我没有走通的时候,她始终照顾我。谁知道?没有人知道。你要能知道,你的境界跟我平等。你的境界不如我,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境界高过我就会知道。

  我遇到两个人,在中国国内黄念祖老居士,可惜他走了。这一次在日本遇到一个中村康隆,他知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虽然访问短短的时间,我们在一起见面不到一个小时,见面谈话当中他知道,他今年九十七岁,那是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不是普通人。完空上人也很了不起,今年八十五岁。真正的大德愈来愈少了,希望年轻的法师要真正发大菩提心,真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还看第七首:

  【菩萨能修普贤行,游行法界微尘道,尘中悉现无量剎,清净广大如虚空。】

  这一首偈前面虽然跟诸位说了很多,无非都是强调普贤行的重要;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是发广大心。偈颂里面跟我们讲『游行法界微尘道』,这句话不好懂,「游行法界」没有问题,我们知道菩萨在十法界里头,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游行法界没有问题,「微尘道」就不好懂了。诸位听这部经,从头一直听下来的,没有问题,你会懂得,这是经上讲的「一一微尘」。

  微尘太多了,每一粒微尘里面都有无量无边际的法界,都有无数无尽的剎土众生,这个没有人知道。微尘如是,每一粒微尘都如是,我们正报里头毛孔、毛端亦复如是。你要果然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这个知道是听说的,我们六根的能力都达不到。这个话是佛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佛说的话句句是真实的,那我们就要相信,整个世界是活活泼泼的,是个有机体。

  今天科学的技术算是很不错了,没有办法探测,微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法界剎土众生,没有法子发现。这个事情如果哪一天被科学家发现了,那是在整个科学界里头最重大的发现。

  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许许多多的事物,现在有局部、少数科学家证实了。连这个法界,种种不同的法界,现在科学家他们说是种种不同维次的空间,这个科学家证明确实存在。但是那种种不同维次空间里面的状况,他不知道,他一无所知。佛法讲的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状况,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科学家知道确确实实有不同维次空间,但是里面的状况是一无所知。

  我们在等待,看科学再进步,能不能有所说明?这些说明跟佛在经典上所说的相不相同?相同的,他没有错;不相同的,他也没有错。不管同与不同,在佛法里面全是法界:佛法界、众生法界。佛法最被人称道之处、被人尊重之处,那就是佛所说的,绝对不叫人迷信,我说怎么样,你就要相信,佛不是这样说的。佛所说的,有一套方法教你自己去证明,这个很了不起。我所讲的是真的,你可以相信,你自己必须真正证得才是你自己的。譬如我们东方人从来没有到过西方去,现在我告诉你,地球的那一边是美国,是南北美洲,我曾经去过。我把那边状况告诉你,你可以相信,最后的目的希望你亲自到那边去一趟,你证明我跟你讲的没错。

  佛法终极的目标在证,证是你自己去证明,所以它不迷信,它只是把宇宙人生真相说出来,你自己去证明。你证明之后,你再跟佛所说的去核对核对一样不一样,佛有没有说错?这种教学是最高的智慧,是高度的艺术,决定不欺诳一切众生,在这里显示佛菩萨的真诚。

  「游行法界微尘道」,微尘里头还有微尘,微尘世界里头还有微尘世界,重重无尽。底下这一句话说:

  『尘中悉现无量剎』,说微尘,「尘中悉现无量剎」,所现剎土跟我们现前虚空法界完全相同。你看看虚空剎土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毛孔、毛端亦复然,我们毛端没有放大,无量无边的剎土没有缩小,怎么容进去的?后面会有一段很长的文字,清凉大师来给我们介绍。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不是凡夫常识能够达到的。不但凡夫想象不到,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佛门叫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不知道;言语、心思所不及,就是达不到不思议的解脱境界。

  微尘里面的世界,毛端里面的世界,『清净广大如虚空』,无法想象。普贤行门能入,我们在「入法界品」,四十卷《华严经》的经题上看到了,它的这一品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一首偈里面讲的境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你不修普贤行,你怎么能够入得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究竟真实圆满的境界,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是真实。人间天上的享受是假的,是梦幻泡影,不值得一提。自性唯心所现的境界一成不变,那就是一真法界,是经上讲的重重无尽的法界。

  人不能没有志,佛家说人不能没有愿,你要没有大的愿力,你就没有成就。实在说现在人,我们讲同学,我们的同学心愿都很小,很小很小一点他就很满足了。就像小朋友一样,三、四岁的小朋友,给他一颗糖,他就很满足了,他没有任何奢求了。他有什么成就?到什么地方去找一个大心、大欲望的众生?大心大欲望,他什么欲望?作佛。这个欲望大,我要得、我非常想得。我得到什么?得到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欲望大。

  你得到一个城市,得到一个国家,得到一个地球,作地球上的王。甚至于比这个更大,我得到了整个娑婆世界,我作娑婆世界的王,摩醯首罗天王是娑婆世界的王。我作大梵天王,这是色界天的王,这个欲望小,很小,微不足道。佛作法王,佛的愿望是得到尽虚空遍法界,佛要得到法身,不是这个肉身、色身,不是这个。真正觉悟的人,心量大的人,我要得法身。法身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剎土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佛要证得这个。这个才是大心、大愿、大欲,与华严境界完全相应。华严会上这些菩萨们,没有一个不是广大心愿欲解;解是理解明了,我们要学习、要觉悟。

  你为什么不能学习?你不觉悟,你不了解。觉悟、了解,那不在经典上下功夫是办不到的,没有人给你讲这些事实真相;只有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会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要是不通过《华严》的学习,我们哪有这么大的心量?哪有这么大的想法?完全是得力《华严》的学习。

  我们今天可以肯定这是世出世间第一本好书,无上的法宝。非常可惜这个世间人,认识它的人太少太少了;我讲认识它的人,不是普通人,佛门四众同修,真正对它认识的太少太少了。

  现在请看底下两首偈,我们把两首合起来念,这两首的内容非常丰富。第八首: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剎。】

  再看下面一首:

  【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这两首偈包括前面的两首,一共是四首偈,就是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这四首偈希望大家把它念熟,最好能背。常常记在心里,常常去读诵,去观想,对你拓开心量,会有很大帮助。我们心量这么小,怎么样把心量拓开?这四首偈好,很管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第八、第九这两首偈是赞颂如来的自在,如来果地,「颂如来自在」,第八偈是讲「果用」,第九偈是讲「善流」。大师跟我们说经上没有讲「法尔」,法尔就是法性,所以他没有说,但是这一句非常重要。大乘法里头常讲「法尔如是」,那个「法尔」很难讲。我的上一代老和尚也常说,但是讲不清楚,我们那个时候听到「法尔如是」,就问老和尚什么叫法尔?法尔就是法尔,所以我们永远对「法尔」两个字含含糊糊。清凉在此地给我们指出来,「法尔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叫法尔。所以这个地方略而不说。

  又说第七偈里头「依中有依」,第八偈里头是「正中有依」,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看清楚。这第七偈里头为什么说依中有依?第七偈的「尘」是依报,微尘是依报。依报里头又现无量剎,剎是依报,依中有依。第八首里面正中有依,正是什么?身,身是正报。『一一身包一切剎』,剎是依报。我们在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的是「一一身」,一一身是讲一一身中的毛孔、毛端。因为偈颂这是七言颂,每一句一定是限定七个字,所以用身来说。

  这个地方说的是普贤菩萨身,说的是佛身,那我们要问众生身怎么样?众生身跟佛身有什么差别?理上讲没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相上讲也没有差别。佛菩萨一一毛端包一切剎,我们身上每一个毛端是不是包一切剎?当然包一切剎。众生跟佛差别究竟在哪里?在觉、迷。众生在迷,迷而不觉;佛菩萨在觉,觉而不迷。就这一点差别;除此之外,跟诸位说,毫无差别。

  但是觉跟迷受用不一样,觉了的受用,自在随缘,佛菩萨的受用。凡夫的受用,就是迷的人,经上讲的三界统苦,迷的人三苦、八苦,他的受用只有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天的坏苦。欲界里头,苦苦、坏苦无一不具足。无色界天,虽然是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行苦;就是他那个境界不能永远保存,称之为行苦。决定没有自在,决定没有随缘;众生的心是攀缘心,哪里懂随缘。

  「随缘」这两个字,境界也是深广无际,不是凡夫境界。我们能随缘?你想想,你心里头还有分别、还有执着就不能随缘了,那就是攀缘;分别执着断了,那个时候是随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给我们示现的、做出的那个样子,那是随缘。你看看以饮食,日中一食,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是欢喜恭敬,随缘。

  学生们都跟老师学习,学生不一定都有老师这种境界。我们在安世高传记里面看到,安世高不错,真的跟佛学习,那是佛的好学生。他有个同学那就差一点了,这个同学要在我们今天来看,好法师,了不起。安世高给我们说:他明经好施;明经是对于经教他通达,又喜欢布施,好施,喜欢布施是修行。这个人是有智慧、有修行,后来做了龙王,什么原因?就是不能随缘。有时候偶尔出去托钵,施主给的饭菜很差,很难吃。当然出家人的形相要维系,表面上也欢喜接受,也给他祝愿、祝福,心里头有一点不舒服。就这么一点点原因,死了以后堕畜生道。但是他有修行,他有慧,他也有福,畜生道里面去作龙王,这个事情我想许许多多同学都知道。

  你们听我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是安世高大师翻译的,我们介绍安世高大师,一定会说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警惕。

  我们今天要跟他那个同学相比,相差太远了。我们的分别执着,我们的贪瞋痴慢,比他严重不知道要多少倍。他堕落畜生道当龙王,我们今天干的这些,以后堕在哪个道?以为自己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你一心一厢情愿。西方极乐世界欢不欢迎你,你没有去考虑到。

  李老师讲的那个话,人家听起来都摇头,都不能接受。李老师说:在家出家念佛人,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两三个。所以自己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想一想,我这样子,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诸上善人,能不能容纳我?如果你真的想通了,我这个行为诸上善人不能接纳,你就要好好的去修正你一切错误的行为。西方极乐世界接纳一切众生的标准在《无量寿经》,展开《无量寿经》,那些条件,我一条一条核对一下,我具备哪几条,要认真检讨。果然认真,你要从「净业三福」开始,那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凡夫作佛,第一个条件,三福十一句,我到底做到了几句?我做到的程度怎么样?

  我再告诉大家,我们凡夫,说老实话,取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有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达到圆满成佛,行不行?我给你答应是行,看你怎么做法。这个话我也说过很多次,《无量寿经》这里头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要做到百分之百,完全做到了,你往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成佛了,你成的是究竟圆满佛,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你说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还差一分,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等觉菩萨。顺着这个次序往下降,降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过去曾经说过,你也得把《无量寿经》这里面的教诲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净业三福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净业三福里面一共是三条,你能做到第一条,凡圣同居土。你能做到第二条,第一、第二条能做到,你生方便有余土。三条统统做到,你已经是实报庄严土的根性,你能不能到实报庄严土,那就看你在《无量寿经》上得多少分。

  往年我讲过很多遍,讲这个九品。九品你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全做到了,上上品往生。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上中品往生。你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两成做不到,上下品往生,就八十分。只能做到七成,七十分中上品往生。降到下下品要做到两成。两成都做不到,这一生跟西方极乐世界种了善根,这个善根这一生当中不能成熟,还要搞六道轮回。

  知道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为什么不真干?每一天自己还在骗自己,那怎么得了?想想看同学当中有人真干的,他到极乐世界作佛了。我们自己敷衍塞责,样样不认真,依旧搞六道轮回,这两个不能比。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错了,到极乐世界那是真的菩萨,他不是假的。

  而且到极乐世界永远不退转,不像他方诸佛世界,他还有退转,极乐世界没有退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明白告诉我们,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念四十八愿里头都有,阿惟越致是圆证三不退。初证三不退是圆教初住,这是《华严经》上的,他不圆满。圆证三不退是什么菩萨?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极乐世界的殊胜没得说,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这是一个希有难逢的法门。

  你看下下品往生是凡夫,不是圣人,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的神通道力几乎跟八地菩萨平等。这找不到的,你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个说法,所以极乐世界是个很特别的修行环境。阿弥陀佛慈悲到了极处,给我们这样圆满周全的设施,那么好的修行环境,在那个环境里头没有退转的因缘,享阿弥陀佛的福报,这个要知道。种种设施是阿弥陀佛的大智、大德、大能所现,有缘众生到那里去安然享受,自然成就不可思议。

  我们这一生没有遇到这个法门,那没有话说,那是你没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自己不能成就,真叫可惜!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值得惋惜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这个抓住,你这一生空过了,无论修什么样的智慧,修什么样的福德,跟这个相比是天壤之别。真正明了,真正有能力认知这个法门,他才肯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修专弘。专弘就是劝别人学习;劝别人学习,自己当然是一心一意认真努力在学习。

  世出世间佛缘世缘统统放下,帮助这个世间,帮助一切众生,那个时候才是随缘,在随缘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出世法一定要知道总在「缘」字,你要能够观察清楚。缘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机会,佛家叫缘,世间人叫机会。你要认识机会,你要抓住机会,你就成就了。你不认识机会,你抓不住机会,空过了;空过了,再等一次这个机会到来,难了!可能你一生、两生、三生都遇不到,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这个机会也许才碰到一次,也许还碰不到,你就晓得这个机会是多么多么的难遇到。

  为什么不珍惜?为什么这么容易错过?还贪念世间五欲六尘,还要去管别人是是非非的闲事,你错用了心,你白操了心。怎样成就众生?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这个道理你能懂吗?自己真的成了佛、成了菩萨了,你跟《华严经》上这些诸菩萨一样,你能够「游行法界微尘道」,你能够『悉诣道场诸佛所』。我们自己要早一天成佛,我能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那里去度有缘众生。我不着急,现在这几个人、这个小道场赶快要帮助他成就;是的,我成就他们,误了自己,误了自己就误了众生,这个帐你总是算不清楚。到哪一天你才能把这个帐算清楚、搞明白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万缘放下,一切随缘。

  你们这个小道场,你们做得好,我帮助你;做得不好也很好,我走了,我才不管你。这不是不慈悲,这叫大慈大悲。为什么?你们不学好,暂时放在这里,我要到别的地方去教化成熟众生。百千万年之后,你这里成熟了,回心转意你想学了,我再来。现在在这个地方陪你们没有用,白浪费时间,你不肯干!到你真肯干,我就来了,你不肯干,我就走了,这才叫大慈大悲。这个慈悲是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世间人的慈悲是以感情为基础,佛菩萨的慈悲是以智慧为基础的,不一样。智慧是真情,感情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第八首、第九首: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剎。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这两首末后这一首清凉给我们讲,「融于三世」,所以七、八、九这三首偈都显示「融摄无碍」。《华严》讲「无碍」,讲十种,这是《华严经》的体例,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十」不是个数字。讲到无碍,实在讲那是没有数量的,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无碍,把它归纳为十大类,称为「十种无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说无碍只有十种,那我们就搞错了,你就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了。

  清凉大师说「诸教说土」,「但是无常」,或者说是「心变」,这个我们常常读到,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到。土是依报,我们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的国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说法没有说错。像《八大人觉经》上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也没有说错。可是华严宗里面,《华严》的宗旨说得比一般的大乘要讲得透彻、要讲得圆满,所以说到无碍,它就讲了十种。清凉说得好,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个说法通大小乘,这是从现相上讲的。如果说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大乘说,小乘没有这个说法。

  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前面跟诸位说过,讲得再多,归纳起来三桩事情:第一个就是讲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个地方讲的剎土,现在人讲的星球、星系;佛给我们说经,第一桩是说这个事情。第二桩讲到人跟所有一切的动物,人也是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所以叫有情世间。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里面讲生命的起源。第三个就是讲到诸佛菩萨,讲到一切鬼神,现在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跟大家说的,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讲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你统统明白,你都搞清楚,一点都不迷惑了,你就叫圣人,你就叫佛。

  印度人叫佛,中国人叫圣人,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是个明白人,就如此而已。你不知道不明白,你是个糊涂人。所以凡夫就是糊涂人,圣人就是明白人。释迦牟尼佛搞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目的在哪里?希望大家都做个明白人,如此而已。你要是反对他,不接受他,排斥他;换句话说,你甘愿做个糊涂人,不就如此而已!圣人的教诲,本质上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说实在话,你也不愿意做个糊涂人,为什么?今天科学家、哲学家在不断研究,还不是希望把这三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吗?

  你们在这里希望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已经搞了几千年,累积非常丰富的经验,你不要,你要从头搞起,这绝对不是学习的态度。譬如说今天科学家在研究造飞机,你去学习,你去学造飞机,你是不是要学一百多年以前,最初发明那个时候,是不是从那里学起?你不,你不会从那里学起。你还是借助过去这么多年大家研究累积的经验,你在这个经验在这个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不是从这里学起吗?你为什么不从最初发明那个时候学起?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明显的觉察到,现在人学东西问题很多。

  这个学问里头有尖端的科技,有高深的哲理,世间所有一切学术无所不包,非常可惜没有人认识。这是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对佛法对经典产生这样严重的误会。谁的罪过?我要不是遇到方东美先生给我做了明确详实的介绍,我也始终认为它是迷信,不值得一顾的。没人给我说!

  我们四众同学只会念经,不懂得经典里的意思,修行完全着重在形式,没有内容,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于还天天在增长。冷静思惟,我们惭愧到极处,上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下对不起后代。

  你们年轻人发心出家了,我也曾经跟你们讲过,你们出家的动机我不知道,总而言之一句话,糊里糊涂出家的。你真的把佛法搞清楚了,你才出家吗?未必然。佛法是什么,没有搞清楚你就出家了,你不叫糊里糊涂出家?但是这个不要紧,不管你是什么样动机出家,出家之后要认真的学习,这个重要!

  我跟大家稍稍不相同的一点,我是搞清楚搞明白才发心出家的。为什么发心出家?发现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好象大学里头的课程,这个课程好得不得了,就是没有人肯修这个学分,我才来干。如果修学的人多了,我未必会出家。我们在世间干人家不愿意干的事情,好事!不要跟人竞争。这个社会上许多事情有很多人争着去做,我也去做,你说有什么意思?别人不肯做的那个好事,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去做。有人争着要去做的,我双手捧着让给他去做,我还在当中帮一把力,希望他早一天能做成功,我们多省事!

  在世间什么样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给诸位说,最有福报并不是有地位,并不是有财富。什么样的人?清闲的人有福。心地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安稳,粗茶淡饭,游山玩水,这个人是世间第一等福报的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们世俗人讲神仙生活,真正是懂得享福。但是一般世俗人不以为然,他不懂得真正的乐趣。

  我早年没有学佛之前,喜欢读历史,《二十五史》里头有「隐逸传」。我最初看的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青史垂名。隐逸这些人叫闲人,对国家、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为什么要给他作传?想不通。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就是刚才讲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像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顾茅庐,他是隐士,他自己种几亩田,每天跟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过这种隐逸的生活,真会享福。

  没有出来为社会为人民做事情,为什么给他作传?以后学了佛我才明白,他是我们社会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范;他不是没有本事跟人争,他有本事;不是没有能力,有能力;就是用身体来教化社会,不要去争。隐士就是教这么两句话,「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这个原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了。也许有很多人反对,这样的社会不是永远没有进步了?跟诸位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平稳缓和地在进步,世人永远是幸福的。现在大家鼓励竞争、斗争,斗得头破血流,得到什么?这一生细细想来,人家过隐逸的生活有道理,对!

  从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是哪些人?都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的人。这里面有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长,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们从另一个方向去发展,从事于社会教育。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名词,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教化众生,现在的名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们想想对不对?

  这个行业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物质生活很简单。衣服能够穿得暖,三餐饭能够吃得饱,睡得很甜,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这才叫真正会享受。尤其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绝对不是一般世俗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俗人他们能够了解的。

  这十种无碍,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出,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华严》的宗旨。「无碍」,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所有一切障碍都破除了。你看看华严家他怎么说法?第一种「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理」,我们一般讲道理,这是一个很深很深的道理。一切事的发生,它一定有个理。没有理,哪来的事?现在哲学里面的名词是把发生事相的原理称之为「本体」。从大的来说,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个现相,虚空是个现相,时间也是个现相。我们讲十方,十方是讲空间,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也都是现相。

  时空里面许许多多这些星系,星系现在我们知道,发现这些星系它都有规则,像星球绕着一个小星系,这个星系里头有一个大的星。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个大的星它有引力,吸引住周边这些比它小的星球,围绕着它旋转。像太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星系,这个星系又绕着一个更大的星系去旋转。这样一个套一个,它很有规则,它一点都不乱。这什么道理?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是不是真的?纵然不是真的,他也能说得出一番道理来,至少从小星系围着大星系这个是能够解释的;但是更广、更深、更大的,就没有法子解释。

  所以科学许许多多的定律,那就是佛教讲的教义,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整体的称之为本体。在佛法里面,整体的称为性、理,本性、真理;称理是对事讲的,称性是对相讲的。所以我们把事相立一边,事相对面的是体性,或者说是理性,理体都是一个意思。世间有许多人认为理跟事是有碍的,不知道理跟事是无碍的。为什么无碍?「全同真性」,哪里有碍!真性是无碍的,理事是真性的现相。

  所以「剎相宛然」,剎相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系。我们今天肉眼能看到的不多,我们晚上看空中的星星,闪闪的星星,空中的星星有多少?这个科学家确实计算过,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大概六千颗。在望远镜里面看的那就多了,望远镜的倍数愈大,你就看得愈多,能看到几十亿,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颗星星。这是什么?这是剎,就是经上讲的剎相。宛然是什么?清清楚楚,你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障碍。

  真性没有现相,理体没有现相,所以佛经里面常常用「空」这个字来代表它。你看看《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念得最多,许许多多同学都能背诵。《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此地讲的相,剎相;空就是此地讲的真性。它是一不是二,它没有妨碍。相从哪里来的?相是真性变现出来的,事是理变现出来的,事跟理没有碍,相跟性没有碍,无碍。

  在我们人,以我们人来讲,我们人的身是相,这里面理就是性,性跟相有没有碍?没有碍。谁在里头发生障碍?「识」发生了障碍。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有障碍。譬如诸位说宇宙之间,小而身心,大而世界,障碍都是产生在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一真;一真是没有障碍,你就得大自在。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你就全部得到,你享受到了。

  为什么不会享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享受不到,你的享受完全是错误的。你的享受是什么?酸甜苦辣咸,那个享受是痛苦。真正觉悟了,酸甜苦辣咸统统没有了,那个享受是一味平等,这是正受,佛教里面讲的「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换一个名词来讲,还是佛教名词,叫「离苦得乐」。什么是苦?酸甜苦辣咸是苦,平等一味是乐。

  这个乐的意思,一般普通人也不懂。一般普通听到离苦得乐,他都想歪了,他根本不懂得乐的意义。他想的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相对的,不是真乐;真乐是苦乐两边都没有,才是真乐。相对的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到你乐事衰了,乐事败了,乐事消灭了,你就感到苦了,所以叫坏苦。那个真的乐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那是真的。所以这种乐是真实智慧、是大德大能,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自性里头、从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乐。

  儒家也懂得,这个乐怎么样才能够、现在人讲开发,我们要怎样开发这个真乐?《论语》里头头一句话就讲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说就是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头环境刺激,那是真乐,那个才叫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那个乐是从自性里面真乐开发出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乐,那个乐是快乐,容易懂,意思很浅。好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这下来了很快乐。好朋友过几天走了,快乐就没有了,所以这一种乐是外面境界。我们讲缘聚则乐,善缘!缘散,乐就没有了。你看弘一大师作的「送别」这一首歌,那是好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看心里头多难过,乐没有了。

  不是读书乐。读经更乐!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许许多多人读书、读经,他读得很苦,他不乐,读得不想读了,那是什么原因?古人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好,「囫囵吞枣」。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那个念书就念得很辛苦,没有乐趣了。如果你要是细细的去咀嚼,嚼出里头的味道出来,欲罢不能,真正味道念出来了。日常生活当中,把经教里头的这些道理又能够落实到生活上,那真叫快乐无比!

  现在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了,为什么?没有耐心。没有内行人指导他,这是外缘。自己没有耐心,所以永远得不到法味。世味,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那个味跟法味不能比。尝到法味的人,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自自然然就放弃了。还要人劝?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不学,不认真的学,真的东西你得不到。无障碍,这一种自在解脱的境界,你怎么能获得?

  下面他举出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底下经文里头的:「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你看这个多美好,这是底下一品所讲的华藏世界。什么人住的?毗卢遮那佛住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报环境,你看看他好在哪里?好在「法界无差别」,这是因,「庄严悉清净」,这是果。后面还有一句,这是一首偈子,你看小注里头有,小注也是清凉大师注的,就是《华严经》第十卷。诸位要知道第十经就是第十卷,有这么一首偈,末后说「安住于虚空」,这四句偈。在此地引用到的,庄严是事,法界是理,无差别是无碍,它取这个意思。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无差别」,我们今天处处都有妨碍,理跟理妨碍,事跟事妨碍,理跟事妨碍,事跟理妨碍,所以说处处成障。六根接触的地方,哪有没有障碍?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差别,差别就是分别执着。什么时候我们把分别执着放下了,障碍就没有了。凡事,世出世间碰到障碍了,你去找,把因找到了,什么原因?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这是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但话不是这个说法,理是一个。他老人家给我讲的。

  我们初学,初学是凡夫,对世出世间法都想求,那个求的心很切,向老师请教。老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我们听到很安慰,有求必应。但是他后面又说:当你求的时候,你求不得,不是有求必应吗?有求必应,为什么你有求他不应?大师告诉我:你有求不应,是因为你自己这边有障碍,佛那边没有障碍,障碍总在自己这一边,你要细心去找,你把你的障碍找出来,把障碍消除,感就应了,你有求就应了。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

  他教给我这个方法,我在这一生应用非常灵光,我感激老师!我这一生当中,它真的给我解决了许许多多障碍的问题,一句话,我们一生受用无穷。当你把这个障碍的原因找到之后,你就晓得怎样做最妥善的处理。

  古德常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一个人把做人能做好了,这个人就成佛了。换句话说,凡夫不会做人,佛是很会、很圆满的做人,做到究竟圆满了。你说,佛要不要学?做一个最圆满的人,一丝毫缺陷都没有的人,这就是佛。佛不是神,佛不是仙,佛是一个处事待人接物究竟圆满而没有一点欠缺的人。佛不在了,我们到哪里学?经典在。经典上所记载的就是佛的心、佛的行、佛的言语、佛的境界,我们从这里面学习就能得到。

  要记住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的,有差别就不平等。要想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没有一样不是平等的,我们明白了,他不比我矮,我也不比他高。平等里面尊重别人,平等里面称赞别人,平等里面自己谦虚、自己卑下。为什么这样做?佛经里面的术语,「法尔如是」,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自然之道,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佛尊敬别人,不要说对人佛尊敬,对畜生,你们在经典上也许看到,有人送供养,吃的东西;送供养,恭恭敬敬的供养佛。佛把吃的东西分成两分,一分自己受用,一分喂狗。这是教你佛跟狗是平等的,你对佛是什么样的恭敬心,你对畜生也应该像对佛那样的恭敬心。这是教育!宇宙之间,人与人要互相尊敬,要互相敬爱,要互相照顾,要互相帮助。畜生遇到灾难,你帮助它,它懂得,它通人情。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早晨到公园散步,看到一群鸽子,里面有一只鸽子走路时好象脚有问题,一跛一跛的很痛苦。我们仔细一看,它的脚不知道被什么人用绳子绑了很多。我们对鸽子招手,它就过来了,我们把它解开,通人情!解开之后,它飞走了。到第二天,这只鸽子又带了一只鸽子来,走到我们面前,它自动走过来,我们一看它带来的鸽子那个腿上也是被人绑的绳子,我们明白了,它知道我们会帮助它,走到我们面前求帮助。它不会说话,我们一看就明白了,赶紧把它解开。通人情!

  你看到真生欢喜心,你对它好,你肯帮助它,它有困难,它来找你帮助。畜生通人情,植物通人情,你细心去观察。我们彼此要和睦相处,要平等对待,要互助合作,这个世间是美好的,这个世间就是华藏!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这十种无碍的第二句:

  「成坏无碍」,这个意思是讲,「谓成即坏,坏即成」,这个意思不好懂。什么叫做「成即坏,坏即成」?我们必须先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成坏都是缘,缘聚就成,缘散了就坏了;成中就有坏,坏中就有成,成坏就无碍了。

  我们这个地方的同学,现在我们道场净宗学院的工程还没有做完,旧的房舍整修的工程完了,新的还有一栋房子要拆,另外一栋房子要迁移,把空地让出来,我们要建一个活动中心,建十个教室,这个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了。

  我们的摄影棚这是新建的,你们看到了;六十一号的小楼,你们也看到了。你们现在看到摄影棚的房子盖好了,成了;六十一号盖好,也成了。没有盖好之前,你看看钢筋水泥砖头,那一些建筑材料不是堆在旁边?堆在旁边那一堆材料,那个材料是成,把材料排起来搞成一个房子,那个材料坏了,它不叫建筑材料了,现在叫房子。从房子这边看,房子是成了,那些建筑材料坏了。

  我说这个话你懂不懂?恐怕还有一部分人,还是听不懂。你要细细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为什么?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盖这个房子,土地、所有一切建筑材料、人工,缘!缘要具足不缺乏,缘具足这个房子就成形了,像个房子,有遮蔽风雨居住的作用了。原来这一大堆建筑材料堆在旁边,堆成一堆,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它没有遮蔽风雨、没有居住的作用,统统都在一起,你说哪个成?哪个坏?那就是我刚才讲了,把材料统统架起来变成个房子,材料不见了,材料坏了,不见了叫坏了。房子见到了,房子成了。哪一天房子旧了不要了,再把它拆掉的时候,房子坏了,建筑材料成了。

  世出世间一切法,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成跟坏是同时的,成跟坏是相即的,不相分离。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吗?要明了。为什么?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才会放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断不掉!明了是智慧,智慧能转烦恼,烦恼转成智慧了。你要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智慧就变成烦恼了。了解事实真相,烦恼变成智慧了。变成智慧才得正受,你才有正常的享受。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正常的享受。你不明了,你一切享受,一生的享受不正常,道理在此地。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这个课程对我们这一生有多么重要。欧阳竟无大师所讲的,「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所必需」,他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非常可惜在他那个时代,他那个时代民国十二年那个时候讲的,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大众传播工具。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用的这个题目。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我曾经去访问过。他的学生王恩洋先生,把他的讲演做成了笔记印出来,数量不多。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这个本子,薄薄的,两个讲演印在一起。那年我把这个小本子带到台湾,在台湾翻印过一次,好象以后又印过一次,印过两次,数量也不大,大概一次是两、三千册的样子。他说得很好,很有道理。

  佛法确确实实是人生必读,人生必需要学习的,学了马上就管用。非常可惜,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天天追求,我不是常说,追求财富、追求聪明智慧、追求健康长寿,全都在佛经里头。你要果然把佛经念通了,不管是哪一部经,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部经上你要是搞通了,你这三种希求统统得到。这是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经典里面讲,你所希求的那个「应」的道理、理论、方法都在其中。你依照这个理论、道理、方法,你去求,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这个世间最难求的是成佛,这最难求了。最难求的都能求得到,世间的升官发财,这叫鸡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轻而易举。你要懂得这个理,懂得方法,这个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这些诸大菩萨、祖师大德,都展现榜样给我们看。这么好的东西。不过在从前是很难得到的,以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部经书不容易。现代容易,科学技术发达了,印刷的品质愈来愈进步,价钱愈来愈低廉。在清末民初,这一部《大藏经》谈何容易,一个人家庭说是拥有一套《大藏经》,没有这个道理,再富贵的人家也不可能。在中国,那时候只有大的丛林寺院,皇帝才送一套《大藏经》。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安徽省,这一个省好象才有两套《大藏经》,两套当中有一套残缺不齐,我们常讲这个一套半,这一个省!

  我学佛的时候,经书就非常缺乏,我们想看一本书,只有到寺庙藏经楼借它的藏经;又不能借出来,在那里头抄,在藏经楼抄。古时候读书人,他想读的这些书都是自己抄,没有的卖。你就晓得书本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难得,从前人珍惜。古圣先贤留下来这些文字都是宝贝,无价之宝。现在科技发达,印刷传播非常便利,反而不珍惜了,反而不如古人。古时候代代都有传人,现在传人失掉了,不重视这个东西,为什么?太容易得到,太平常了。从这个地方来看,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我早年学佛,二十六岁学佛,那个时候经书很缺乏,我抄过不少本,知道这个东西艰苦。

  抗战期间在学校念书,国文课念的这些古文没有书,抄!老师手上难得有一本。在那个时候,如果是用蜡纸油印印给学生,那就了不起了。一般老师不会这么做的,为什么?那也需要钱。老师哪有那么多钱?所以老师把古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抄来读。你以为书本这么容易得到!现代人真是生活在天堂,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惜!哪里晓得古人读书的艰难。我们现在图书馆里头藏书,是我几十年收集的,收集来干什么?供养你们大家的。

  《四库》、三藏,藏跟库的意思是一样,藏、库都有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像保险柜一样,这两把钥匙你拿到,这个宝藏你可以受用,你能得到。两把钥匙要拿不到,这个仓库门是锁的,你得不到受用。这两把钥匙是什么?第一把是文言文。我曾经劝过你们,一定要用一年的时间去背五十篇古文。可以请杨老师在《古文观止》里面去选,或者是在台湾往年出版的《古今文选》,在那里面选古文,选五十篇。要能背诵,要能够讲解,那这把钥匙你拿到了,你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这是从前李老师教我们的,你能够读一百篇古文,能背能讲,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你们同学曾经看到过,我收藏的这些书里头,有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过去我大概将近有十册,搬家都搬不见了,现在还有两、三册。你们看看小学生的作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不懂;不要说写了,他看不懂。小学生怎么能写得出这个文章?读!给你讲,他熟读五十篇,熟读一百篇,他就能写。

  第二把钥匙是什么?那个比这个难了,诚敬的功夫。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这一把钥匙比前面难。真诚恭敬,实实在在讲就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讲的「孝亲尊师」,这是一把钥匙,你能够契入境界。你没有这把钥匙,你学的是文字、是表面,表面那一层你没有问题,你要想契入境界,这个功夫,你有问题。两把钥匙,你在家是真正的孝子,在学,你是好学生。好弟子、好学生的标准,古人所着的《弟子规》你们都念过,懂了没有?做到没有?真正懂得里面的意思,了解它的精神义趣,完全落实了,这是第二把钥匙。世出世法,这两把钥匙是相同的。

  这两把钥匙拿不到,我收集这么多的典籍放在此地,你们只有看看望望而已,得不到受用。你说可惜不可惜?只要用一年的功夫,这两把钥匙你就拿到了,你要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无可奈何了!

  这一次学院下个月初要举办,目的是为了要祈求世界和平,我们要办一个佛学讲座,办一个佛七,期限七十天,十个七。学院里面办佛学讲座,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办佛七,打佛七,十个七,这七十天大家好好的用功。在这七十天当中,因为我们自己的教室还没有盖好,我们上课都是在新教堂,大家在一起上课。将来新的教室盖好之后,我们就分开来上课,就不在一起上课了,分开来上课,专修专弘。

  这一次也是我们第一次的尝试,作为一个试验,大家共同在一起学习,所以科目很多,担任教学的法师、居士有十几位。希望明年开始,我们就分班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共同科目,古文是共同科目,英文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将来在德行德育,德育里面包括戒律,我们要把《沙弥律仪》也放在德育的课程里头,共同科目。

  这一次我看到你们教学课程里面没有《沙弥律仪》。哪一位菩萨来发心?如果不学《沙弥律仪》,这是戒律里头所说的,不是佛弟子。我们要多想想。我们现在发给诸位的本子是有注解的,如果没有注解这个本子很薄,分量不多,只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那是出家德行的根本。

  儒家德行的根本,我们取《弟子规》就够了。道家的,我们取《太上感应篇》,和佛法里面的《沙弥律仪》,这三种东西诸位果然能够落实,你就是现代社会的圣贤。没有这样的修养,没有这样的德行,怎么能够做天人师?怎么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这个合起来一共是五门东西,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部经论,这个科目是一定要学。

  我们今天住在澳洲,所以要学英文,要学华文,华文是国文,要学道德,道德我就讲这三样:《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这是净宗学会的道风,诸位在这里面将来专精一门经论,那是学风。这个道场有它的道风,有它的学风,不但是社会大众对你另眼相看,实实在在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每一天接受供养,饮食起居,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我们的供养来自全世界,他为什么供养你?我们凭什么能够接受?有没有去想想。接受别人的供养,我们以什么回报?出家修道,要以德行回报。我的德行天天在增长,你接受供养是应当的;德行不能够与日俱增,我们接受这个供养,惭愧!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接受这个供养,古大德有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欺骗人。我们有没有想过?

  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学院在此地成立,总希望大家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没有空过。我们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祖承传,对得起这一切护法。忘恩负义,后来会有果报,果报都在三途,信不信由你,我在这里把话都讲清楚。

  说到「成坏无碍」,这个意思很深,要很细心去观察,在所有一切法里面你都能看到。大至世界,小而微尘,你都能观察得到。譬如我们常常用这个毛巾,从这毛巾的相,成,毛巾「成」。什么是坏?线「坏」了。它里头是一条一条线织的,纤维织的,线不见了,变成毛巾了。如果我们把线头拉开,整个再拉开,拉成一条线;线成了,毛巾坏了。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无论是哪一法,你要了解它的真相,你不要被这个幻相欺骗了,这是智慧。哪一法都不例外,你仔细去观察。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引用了一首偈,「一一剎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这一首偈好象也是在第十卷里头,《华严经》第十卷里面。如果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般若心经》上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现在不是世界灾难很多?灾难再多,你不受了。为什么不受?成坏无碍。

  许许多多众生为什么还受这个灾难?他成坏有碍,他觉得受苦受难。你要到无碍的话,苦难就没有了,度一切苦厄,你知道「成」跟「坏」是一不是二。成坏到无碍的话,实在讲,成无所谓成,坏无所谓坏。真正懂得成是缘聚,坏是缘散,缘没有成坏。缘没有成坏,再给你讲事没有成坏,物没有成坏,理没有成坏,确实是无障碍的境界。非常可惜,你没有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果然透彻了解事实真相了,恍然大悟。《法华经》上里头佛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常住)」,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你要真正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佛法里面讲的「无生法忍」;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无生,佛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给你讲老实话,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不生,当然不灭。这一切法好象我们看了都有生,树从树苗慢慢长成树,开花结果;人、动物有生老病死,他怎么不生?我们看不出来,佛菩萨看出来了,明白人看出来了,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

  我们现在想象里头,生跟不生是二不是一,我们错在这里。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这个事情你要是参究通了,你很开心,为什么?你知道你不死了。你看一般人,连动物都贪生怕死,为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没有生死,生死是一不是二。再跟你说真话,「觅生死了不可得」。你才知道,佛讲不生不灭的真正的意义,你才懂得佛讲这句话,这是给你讲真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这个道理、现象,前面我们用过很长的时间跟诸位说过,在「世主妙严品」里头、「现相品」都曾经讲过。现在我们讲的是第四品,是给你介绍大宇宙。下面第三:

  「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大师引经说,「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广跟狭对立的,怎么会无碍?或者说广不碍狭,狭肯定碍广。怎么会无碍?这个地方所说的「相」,相狭小,普周广大。不坏相而普周,怕的是我们很难体会,大师再引经说明,这个经是第八卷里面的一首偈,没有讲完全,只讲了两句,「体相如本无差别」。为什么会无碍?无差别!把因说出来了。下面这个相说「无等无量悉周遍」,经文的意思,我们到第八卷读到这个经文时,再跟诸位细说。

  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离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没有定慧。所以戒定慧称为三学,戒定慧称为三宝。戒是僧宝,定是法宝,慧是佛宝。大家只晓得佛法僧是三宝,你就不知道戒定慧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是僧宝;平等是定,是法宝;觉是慧,是佛宝。所以你从《无量寿经》经题上看,三学、三藏、三宝具足,你才知道这个经的内容,这个经的价值。

  佛法称经,现在称为课程。这个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的价值,你对它不认识,你学习的兴趣、愿望就不高;你对它了解得愈透彻,修学的意趣就愈高愈浓。世出世法没有例外,人与人之相交亦复如是,了解得愈透彻感情就愈深;了解不够透彻,了解得很浅,当然生疏。所以古人常讲朋友是老的好,交情旧的好,他有道理在。为什么?往来的时间长久,了解够透彻。

  「不坏相而普周」,《华严》里面我们处处都看到,毛孔我们没有损坏它,微尘我们没有损坏它,没有把微尘想办法把它变大,没有!不坏相。一毛孔、一微尘周遍法界,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没有法子想象的。换句话说,你跟人说,人家也没有办法接受。

  从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不要认为我们起心动念微不足道,错了。你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善念,周遍法界;这个念头是个恶念也周遍法界。形相,这个躯壳形相没有丝毫破坏,它起的作用,我们今天讲它所产生的影响,不要讲言语造作,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不周遍法界的,你才晓得你的影响的力是多么广,是多么的深。这一句讲的是这个意思。就像一个池塘里面水一样,非常平静,我们投一个小石子,很小的石子投下去,它就起了波纹,波纹逐渐逐渐扩大,扩大到整个池子。这个现象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做儿童的时候,也常常喜欢看到池塘,小石头丢下去,看它的水纹在波动。

  广狭无碍,我们起心动念,人不知道,鬼神知道,佛菩萨知道。古人所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什么知道?这个波能达到很远。波的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象。现在我们知道波动,这是近代科学里面很新的学说,西方有科学家说这个世间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波动的现象。他这个说得很有道理,相当聪明。他这个说的跟佛经上说的一样,佛经可以说不承认有物质存在。物质是什么?物质确实是波动的现象。相宗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全是波动的现象。

  所以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们去想想看,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人的体质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很细微的一点点,你要是得到了,养生之道大有帮助。你要相好,要心好。你要身体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样样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第八首跟第九首,我们将这个文念一遍: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剎。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这个两首偈,清凉给我们讲了十种无碍,前面跟诸位说了三种:理事无碍,成坏无碍,广狭无碍。第四是「相入无碍」。我们把这十种无碍介绍过后,然后再细细看这八句颂文,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是无障碍法。无障碍为什么变成有障碍?原因说得很多很多。从这些地方我们想到古人有一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两句话听起来好象是容易懂,实际上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深入《华严》才知道这两句话的味道。如果不能够明了「一切无碍」,这个十种,「十」是代表一切,古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始终参不透。你要是参透了,我相信你肯定是圆圆满满的放下;你之所以放不下是你没有参透,你不晓得天下本无事。

  我们人的一生有没有事?跟诸位说也是本无事。事从哪里来的?事是你自己找来的,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本来没有事,你自己要生事,你自己要找事,你能怪谁?既然生事了,把事情找来了,佛很慈悲、难得,佛还是教导我们如何把这些事情化解、消除,恢复到无碍无事,佛法教学的目的在此地,无碍无事才是真善美慧的世界。这桩事情需要真实的智慧,世智辩聪不能解决,要真实的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来?从纯净纯善当中生起的。我们一般讲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纯净纯善的心,一丝毫染污没有,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这个心生智慧,智慧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无碍的真相。

  「相入无碍」,相是互相,互相契入,没有障碍。佛说这个意思举一个例子,小入大没有障碍,这个我们一般人能理解的。大入小也没有障碍,我们很难懂,但是它是事实真相。小入大容易懂,我们这个杯子大,这个杯子小,小的装在大的里面,谁都会装;大装小,我们就装不进去了,就好象有障碍了。大乘经上佛常常举个比喻,「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大概跟芝麻粒差不多大,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入芥菜子没有障碍,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确实容纳进去了。

  现在这个比喻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了。我听说现在做情报工作的那些工具有很小的照相机,叫针孔照相机,大概他那个照相机的镜头就像针孔那么大,藏在房间里,你没有办法发现,你看不到。它的能力能把你整个房间的状况统统照进去,这是大入小,没有障碍。我们平常用的照相机镜头不大,你看看整个山河大地都入了它的镜头,镜头没有放大,外面的山河大地没有缩小。在今天我们不难懂。

  古时候古德讲这一段文,常常用镜子作比喻。这一面镜子不太大,镜子放在里面,外面的境界统统照在里头,用这个作比喻。现在我们用小照相机作比喻,大家更清楚更容易明了。大小没有障碍,大的境界可以入小的里头,小的境界可以放成大的。下面经文,引经文来说:

  「以一剎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剎种很多人不懂。「剎种」,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大世界,是很大的星系,现在天文学里面还没有发现。在《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是一个剎种,这一个剎种是一个大世界。大到什么程度?实在讲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佛在经上常常说,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都是很大的星系,这两个星系距离多远?佛说了,当中有十万亿个这么大的星系,十万亿个这么大的星系,我们在这个星系的东面,极乐世界在这个星系的西面。

  在华藏世界里面给我们说,我们的世界跟极乐世界是在一个平面,这一个世界种,这样大的平面世界有二十层,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同样都在第十三层。我们没法子想象!我们这个世界下面还有十二层,上面还有七层,世界太大了,这叫一个世界种。这一个世界种能入一切世界种。这个世界种有多少在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一能入一切,一切也能入一,「一切入一亦无余」,大小不二。

  所以给你说真话,无论是大宇宙,无论是小宇宙,小宇宙是我们的人身,我们的身心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完全相同。为什么?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里面没有大小,自性里头没有来去,自性里头没有生灭,自性里头没有差别。我们这个经前面偈颂里面讲「一一身包一切剎」,也是这个意思。

  一一身是正报,正报小的是身,一一剎是依报是大的。大的依报入小的正报,没有障碍。清凉说《华严经》上像这样的句子太多太多了,都是说明一多无碍,大小无碍。他所引的前偈,前面这个偈颂的前半,这个偈子我们念过,「一一剎中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这是讲「相入无碍」。

  依照《华严经》修行的人,他要修法界观。通常在大乘法里面讲修行,你修的是什么法门?用什么方法来修?用观想。净土宗修观有十六种,《十六观经》。这十六种方法实在讲是十六大类,每一类里面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这十六大类,随便哪一类都能成就。这里头一定要记住「一」,「一」就能成,二、三就不能成就。为什么?你分心了,分心你不能得定,「一」就得定,定则开慧,慧你才能照见。《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换句话说,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没有观照的功夫怎么行?在在处处显示出修行人心念要专一。法门无量无边,你要专注一个法门,你才能得定,你才能开慧。你要学得太多太杂,你这一辈子一门都不能够契入,那你就错了,你什么都得不到。

  第五种「相即无碍」,前面是说「相入无碍」,这个地方讲相即无碍。经文说「无量世界即一界故」,这话是真的。无量世界是一个世界,无量众生是一个众生,无量的神圣是一个神圣。这个道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纵然不能够全断,应该可以断个七、八成,七成、八成是可以断的了。对于世出世间许许多多的争论,那种争论,佛法称之为戏论,不是真实的,是有害的,不是有利的,统统可以化解了。

  譬如讲宗教与宗教之间,现在在这个世间是最敏感的问题。这几年来我们极力来做宗教之间的团结,宗教之间的沟通,无论怎么个做法都是形式。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这个关系再好,深层的问题不能解决,矛盾始终存在,不能化解。最深层的问题是什么?神的问题。我供奉的神跟你那个神不一样,我的神一定比你的神大,你的神不如我的神。彼此都这样的分别执着,这是深层矛盾隔阂的第一因素;虽然和睦,里头还有不和的东西在。

  如果入「华严境界」、入「相即无碍」,这个问题没有了,你的神跟我的神是一个神,问题不就没有了吗?《华严》真能解决问题。我们本着《华严》的教义,跟所有一切宗教往来,讲出世间他们不懂,我们就讲世间,世间就包括出世间,世间跟出世间是一不是二。世间只有一个真神,这是任何宗教听了都会点头,世间是一个真神,这个真神是我们宗教的真神。你的认知没有错,这唯一的真神也是你的宗教真神,也是他的宗教真神。这是什么?

  你就拿基督教来说,新旧约里头,宇宙从哪里来的?上帝造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上帝造宇宙、造万物,上帝造了这个地球,地球上有这么多族群,又有这么多宗教,全是上帝造的。所以上帝在你们基督教称上帝,在天主教称天主,在伊斯兰教称真主,在佛教里面称佛陀,这全都是上帝。这一看这不都是一家人吗?平等的,是一不是二,「相即无碍」。

  真神无量无边的化身,他要去教哪一个族群,他会变成什么样的身分,就是那个族群里面的圣人,那个族群里面的神圣,统统是一样的。你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再分了,你供奉的神跟我供奉的神原来是一个神,我们还能打架吗?还能够说我的神高,你的神不如我吗?不可以这样说法,唯一真神!这是把最深层,最原始的矛盾化解了,这是事实真相。

  我这一次访问日本,中村康隆老和尚跟我们讲:世间所有宗教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中国道教里面的老子,儒教里面的孔子,佛教里面的释迦牟尼佛,全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中村康隆他老人家讲的,这一位今年九十七岁的老和尚,这个就是此地「相即无碍。」

  岂不闻《华严经》上佛讲的真话,尽虚空界,遍法界,一切剎土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如果不相即,这个话就讲不通。我跟你有障碍,你跟他也有障碍,怎么能到无障碍?无障碍是真的,有障碍是假的;无障碍是真正觉悟了,有障碍是迷惑颠倒。学《华严》不入这个境界,始终都有障碍。我们知道,有障碍就有苦恼;真正要想离一切苦,得自在乐,必须把障碍除掉。

  除障碍不是从外头境界里头除,外面境界是除不掉的。为什么?境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找到它的根,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根本是心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自性、要把本识里头的障碍消除,外面的境界自自然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我们要找所有一切障碍发生的真正的原因在哪里?你找不到你的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里面,佛教初学称之为业障。业障是障碍里头极为明显、粗重,你要有能力把它找到。佛找到了,菩萨找到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根源再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类。

  佛门里面的老同学,接触佛法、学习佛法多年了,为什么这个障碍还不能消除?不能消除的原因我们现在知道了,妄想分别执着不能放下,真正的原因在此地,你放不下;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解决了。麻烦在此地。我们想不想解决?是不是真想?要是真想,没有别的,你一定要发心契入华严境界,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你要不入华严境界,你的问题解决不了,无论你怎样学习,总是拖泥带水,不干不净。

  《华严经》的解决方法,是从心理,是从意识,所以它称之为「内学」,它不是从外面外表来解决,它从内在解决;内在解决了,它影响外表。为什么?外表是境界,境随心转,心地要生智慧,要放光明。心地不生智慧,就生烦恼,烦恼不会放光,烦恼是乌烟障气。因此,这十种无碍,我们要搞得很清楚,要会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能够入少分,你就会很快乐。

  《华严》我们这些年来真不容易,虽然不能够讲得十分清楚,至少我能讲出五、六分。如果诸位真正细心来学习,诚心诚意的来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得受用。得受用的多少,那完全是你能够契入浅深程度。你入得深,你得的受用大,你入得浅,你得的受用少,这个是世出世间第一法门。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了,佛教是社会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大德大能的教育,跟我们世间教育完全不相同,世出世间一切教育的大根大本。世间所有一切法,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枝枝叶叶。这是根本。

  如果用树,一棵大树来形容,你从大树里头仔细观察,这十种无碍都具足,「相即」、「相入」,整棵大树是一体;就像经上讲的毗卢遮那,全体是一个清净法身。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棵大树里头一片树叶一样,这一片树叶跟整个大树是一体的;没有人知道。佛与诸佛,佛与一切众生,为什么这样的慈悲爱护、照顾帮助?因为他知道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一体,所以从这里面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慈悲就是爱心,爱一切众生是没有条件的。同体大悲,一切众生有苦难,这一切众生跟我同一个体,他有苦难,我怎能不帮助他?我怎能不理会他?不可以,同体!确确实实相即相入。

  我们的身,正报,包一切正报,也包一切依报,还包一切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天地鬼神。宗教里面讲世间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在佛法里讲,那个唯一的真神名字叫自性、叫本性。自性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往后经文还要细说,说得真的很清楚、很明白,不能不学。我们要希望这一生生活达到究竟圆满,释迦牟尼佛这部经典是肯定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满足我们的愿望。如果我们自己不肯认真学习,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能怪佛菩萨不保佑,佛菩萨真的保佑你,你自己不肯接受。这个意思下面还要细说,下面在第十七卷;《华严经》第十七卷里面,我们还没有讲到。

  第六句讲「微细无碍」,「经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这是显示微细无碍的境界。清凉大师这两句话是《华严经》的经文小注、《钞》里头给我们说出来,不必我们去查经。查经是很麻烦的事情,祖师大德很慈悲,把这个出处给我们说出来。这一首偈就是「第八香水河的偈子」,全文是「清净珠王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这是全经的偈子。清凉在此地只引了第一句跟第四句,显示微细,这是用比喻来说。清净珠,佛法里面讲清水珠,水不干净、混浊,这个珠放在水里面,水里面这些微尘、尘土混浊的东西就会沉淀到底下,使这个水清净。

  在中国过去,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大都市里头才有自来水,自来水过滤,一般城市里面都没有。中国在抗战期间,一般城市都没有自来水。水从哪里取?一个是取河水,一个是井水,水要人挑。我们做学生的时代,挑水。你不挑水,谁给你挑?我们学生每一天劳作这一堂课活动,常常到河边挑水。学校距离河边还有这么一段路,不算是很远,我们学生排队把水传递,一个人传一个人,传到厨房里面去,把水放到大水缸里,学生排一条长龙,拿着水桶一个接一个传过去。

  但是那个河水混浊,在那时候用什么方法使泥沙沉淀?用明矾。我们没有清水珠,清水珠是宝物,我们用明矾把水沉淀,水就好用了。清水珠跟明矾的作用是一样的,当然比明矾要好得太多太多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接着讲第六「微细无碍」:

  经文本意是讲的净水珠。这个珠多,不是少;珠王,这个珠大,不是小;覆盖在一切香水河上,我们能想象到这个香水河的庄严壮观。后面两句是形容它的作用,这个珠「等佛眉间相」。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中有一个白毫相,佛两道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白毫中间是空的、是透明的,盘旋在一起就像一颗珠子一样,在眉间,这是三十二相之一。经上讲这清净珠王的大小,差不多就像佛的白毫相这么大。

  这个珠清净光明,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头,这个我们懂。我们今天看到玻璃球、水晶球都能把外面的境界相照在里头,所以他说「炳然显现诸佛影」。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的,「诸」,不是一尊佛的影相,而是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那个相都在这一颗珠光显现之中,才显现出它的微细。经上虽然举这么一个例子,我们重要的是要能体会得到真正的事实,一切诸佛如来的相,在这个珠当中显现出来。

  那我们要问,一切剎土的相?一切众生的相?前面在「理事无碍」里头说过,一毛端、一毛孔、一微尘比白毫相小得很多很多,这里面都能够容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清净珠王当然显现,这哪里有疑惑!

 

  总而言之,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真正领会到宇宙,全宇宙,在佛法里面讲尽法界虚空界,我们现在人讲全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决定不能分割的整体。

  我们现在人常讲,要照顾到、要考量到整体的利益。可惜世间人讲整体范围不大,最小的讲到我个人,我个人名闻利养方方面面的利益,个人整体利益。再大一点,我的家庭,我家庭里面有不少成员,每一个人的利益要兼顾到。更大一点,你经营一个公司行号,你是老板,你有伙计,你有员工。有些大企业的主持人,公司员工可能上万,甚至于几十万人的大公司;整体的利益,他是公司全体,包括他所有员工。再扩大,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于今天有志士仁人起心动念考虑到全世界,整个地球的利益,不容易了。

  但是比不上诸佛如来,比不上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讲的整体利益是整个宇宙,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星系。全宇宙整体的利益,起心动念这样思想的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称他作法身菩萨,心量跟我们真的不一样,我们要学习。

  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个,要把心量拓开。心地要纯净纯善,心地里头决定没有一个恶人,要认知、要肯定大乘经上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一切众生」,我们应该理解,包括植物、包括矿物、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因为佛讲无情的这些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可以说无情众生也有佛性,它是一不是二。

  既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个世间哪里有恶人?所谓恶人不过是一时迷惑而已,他的迷惑是假的,不是真的;是短暂的,不是正常的。好比一个人喝酒,酒喝多了发酒疯,我们都会原谅他酒喝醉了乱说话。由此可知,今天我们看世间人,做恶之人不过是一时迷惑,他会清醒过来的。清醒过来之后,他不就正常了!

  人有迷惑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没有学佛的时候,学佛功夫不得力的时候,还不是跟他一样的糊涂?我迷惑颠倒,希望别人能够谅解我、原谅我;别人迷惑颠倒,我怎么能够不谅解他、不原谅他?将心比心。永远记住「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清净的,本性是纯善的。所有一切不净不善,那叫习性,它不是他的本性,习性是可以改变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总得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真正搞清楚搞透彻了,我们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相处,上到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众生,我们都能够把关系处得非常好。我们世间一般人讲,你很会做人。会做人的人,我们就尊称他是佛,他是菩萨。不会做人的人,这是六道众生,三途恶道众生,不会做人。

  怎么样才能会?我们是凡夫,我们迷失了本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现在如何回头?没有别的,学!已经觉悟的人要教,没有觉悟的人要学,觉悟的人帮助没有觉悟的人,这叫教学。教学不拘形式,一切时一切处,所谓生活是教育,工作是教育,应酬处事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教学?要会!你要把这些理事参透了,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不是小成就,作佛、作菩萨,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第七句讲「隐显无碍」,这个意思说得更明显了,「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染」是讲六道,「净」是讲四圣法界,这是一般大乘法里讲的。在《华严》里面讲,九法界都是染,唯有一真法界是净土。异类,跟我们不同类。人跟人是一类,天跟天是一类,天跟人不同类;畜生跟畜生是同类,畜生跟人不同类。由此可知,异类是指九法界。九法界里头,四圣是净,六凡是染。

  「隐显等殊」,等是等等,殊是不一样。大小乘经里头都说,讲到十法界,一法界显,九法界隐,隐就是不见了,这一个法界现前了。现在说这个意思好懂,现在一般家庭都有电视机,而且电视频道不止一个,至少也有六、七个频道,少的;多的,有一百多个频道。我们按一个键钮,这个频道影像现前了。我们知道这个画面是许许多多的频道,我现在选择我喜欢的频道,这个相现前了,还有许许多多的频道我没有去按它,隐!我再想按另外一个频道,这个频道出现前,现前这个频道又隐了,又不见了。我们今天在电视上选择频道很自在,没有障碍。在法界之中,也是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频道,科学家称为不同维次的空间。

  以一般归纳的方式来讲,佛将无量无边的世界归纳为十法界,一个法界显,显示出来了,另外九法界就不见了,看不到了,隐了。隐不是没有,它存在,只是我们见不到而已,所以「见不同故」。我们这一生到人道来,这个六根很适合人道这个环境,这么一个境界,适用。换了一个境界,我们的六根就不起作用了。譬如说鬼法界,我们人跟鬼实际完全生活在一起,人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彼此不相妨碍。人见的是人法界,鬼见的是鬼法界,「见不同故」。他们生活的空间不一样,他们的业力不相同。法界的形成,或者说不同维次空间的形成,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

  清凉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很好,「隐显中,略不引经」,这一段没有引经文,「以义多故」,境界太深太广了。经文偈颂里头说,「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剎土斯成立」,这就是「同处异见」。人鬼杂居,同在这个时候,同在这个处所,人看的是人法界,鬼看的是鬼法界。或者说两个人在这个房间里头,睡觉的时候做梦,各人做各人的梦,不相妨碍,各做各的梦。梦中有境界,不但彼此各个不相同,就是自己天天晚上做梦也不一样。这些都可以显示「隐显无碍」的事实真相。

  这里头特别要注意到的,经文里头有这么一句话说,「随心造业不思议」,所感得的报土,「一切剎土斯成立」,这一切剎土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大乘教里面很含糊的说一句,没有说错,阿赖耶识变现的。我们眼前所有这些境界是不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是的,一点都不错。但是谁认识?谁搞清楚了,谁搞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搞清楚搞明白了,法身菩萨们也搞明白了。地前的菩萨虽然没有像大菩萨那么样清楚、那么样明了,他也了解少分,这个少分在六道里面受用无穷;多分就更不必说了。由此可知,这个境界是不能不契入的;学佛不能契入境界,错了,错得太大了。

  大师在《钞》里头,引用偈子说明「形状」,众生造业不思议,果报亦不思议,剎土形状是属于果报。偈子里头说「一切尘中所现剎,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大师自己有注解,既然一尘随着自己心想,这个乐是爱好,随着自己心想,「种种皆作」,这就是「隐显自在」。清凉说得好,在解释里面给我们举了两种,我们学习要知道触类旁通,所谓的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我们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这两种的第一种「染净隐显」,我们娑婆世界「染」,现在是严重的染着,五浊恶世;五是五大类,我们要记住。五大类的根是「见浊」,见是见解,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产生错误的见解。我们不认识人,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是坏人?哪个人是善人,哪个人是恶人?我们能有能力分辨吗?根本就没有能力。为什么没有能力?我们的能力被虚妄的幻识取而代之。

  这个幻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想是妄想,分别也是虚妄分别,执着还是虚妄执着,我们错在这里,不知道回头。佛在经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我们听了没有在意,以为这不是说我的,是说他的,与我不相干。你说糟不糟糕?善财童子何以一生证得无上菩提?他跟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他所听到的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是为我说,不是为他说的,也不是为你说的。佛经上常讲「直下承当」,就是讲的这回事情,这叫做「直下承当」。

  所以什么时候你觉察到,释迦牟尼佛在一切经上统统讲的是我,统统是为我所讲的,恭喜你,你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学生。如果你要是以为佛所讲的是讲别人,不是讲我的,你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你是偶尔到这个地方来旁听一下,听了之后也是耳边风,充其量在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个佛法种子;除此之外,你什么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学佛得要会学,我们常讲善学,善就是会。你不会学,你什么都学不到;你要会学,那学的东西太丰富了。显隐自在,同样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无一不是。「染净隐显」这是一类。

  第二类举的是「异类隐显」,清凉大师也举了例子,「如须弥山形」,须弥山形状的世界,这一类显的时候,「江河等形」统统都隐了。「长剎显时,短剎则隐」,其余可以类推了。这里头我们要懂得,许许多多的世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我们的耳朵听不到的,我们的心思达不到的。这个世界在哪里?世界就在面前。这个道理,你要是参不透,我从另一方面讲个比喻。

  现在全世界有多少卫星广播电台,你知道吗?他们所传播的画面、影像、声音遍满了虚空,一切时一切处无不遍满。你知不知道?我相信你点头,我知道。这些色相、音声我肉眼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它存在,它不是不存在。怎么样证明它存在?我这里放个电视机,架个天线,频道一播它就出现了。我这个房间放十个电视机,哪个拐拐角角上它都有,不是说它只在这个拐角有,那个拐角没有,统统都有,墙壁也障碍不住。异类的显隐自在,没有障碍,我们从这个可以证明,彩色变化多端都是事实真相。

  所以法,哪里有定法?我们一个人的形状、颜色,在不同的角度,样子就不一样;不同的光照之下,色相不一样。这一种情形,现在玩电脑的人太清楚了。电脑把你的相片放进去了,他一按钮,你的形相就改变了。你会变大,会变小;会变胖,会变瘦;会变奇奇怪怪的面孔,会变化各种不同的颜色;变成红色的脸,变成绿色的脸。从电脑游戏里面,我们就明了了,才真正懂得佛经里面讲的形相是不一定的,没有一定的。所以佛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一定的色相,没有一定的名号。

  他的色相名号是如何建立的?随缘,这个话说得好,这才是真话。随缘现相,应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为什么?随缘!自己没有丝毫意思在里头,这个人就是佛,就是法身菩萨。我们作不了佛,作不了菩萨,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自己的意思在,这很糟糕。有自己的意思在,跟诸位说,这叫思,这叫我执,世间人讲这叫有心。有个什么心?妄心。佛菩萨没有妄心,无心,无妄心;无妄心,他有真心。我们有妄心,真心隐了,隐显自在!真心隐了,妄心显了,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佛菩萨于一切法没有丝毫意思在;有丝毫意思夹杂在里面,就变成凡夫。实在讲说穿了,一回事情。

  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不是给我们说,「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有一点点意思在里头,那是不善,那是夹杂。我们要怎样学?学什么?在生活上,穿衣吃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夹杂一点意思在,你就是佛。六祖惠能大师跟永嘉的谈话,就说的这个意思。你看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的答复:「分别亦非意。」这个意思是什么?有没有分别?我有分别,我也有执着;但是我的分别、我的执着,没有一丝毫自己意思夹杂在里头。六祖点头给他证明,对了!六祖说:你如是,我也如是。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诸佛如来的境界。入这个境界,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我们要在这里用功,在这里学习。

  分别是以众生之分别而分别;不是我,我没有意思。这个东西递出来,人家问你:这是什么?这是毛巾。你看我说毛巾,这是分别;我执着,这是毛巾,我执着。其实我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你们叫它做毛巾,我随顺你们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你们的执着而执着,我自己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这是菩萨示现在世间,跟我们凡人不一样。

  凡人是真的分别,真的执着,那你造业,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言语造作是无量功德,不一样!佛跟众生最明显的差别,众生有得失,有自私自利;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没有得失。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并不是很喜欢,决定没有贪心;没有,决定不会有烦恼。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这是受用,享受跟凡夫不一样。真正学佛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一切众生,《华严经》上讲的,这是自己,不是别人。我用比喻说这一桩事情,虚空法界就好比我们的身体全身,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是我们身体的细胞,不是别的。我身上的汗毛,我身上的细胞,我怎么会不爱惜它?我怎么会不照顾它?哪有这个道理!这个细胞、这块地方不正常了,局部麻木,不正常了。不正常是它造恶业,我要帮它恢复,不能说把它割掉不要了,这不可以的,这割不掉的。你要认为动一点外科手术,这问题就解决了;错了,解决不了,永远解决不了;要帮它恢复正常才是真正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很深,但是并不是我们没办法理解。总而言之,要很细心微密观察,我们才渐渐能够体会,能够契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末后两首:

  我们讲到清凉大师所说的十无碍,我们接着看第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剎,剎内尘中见剎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帝网」,帝是指的天主,也就是帝释天,帝释天的罗网,佛常常用这个来作比喻,比喻重重无尽。罗网当中都系着有明珠,这个网就非常庄严了。明珠相互的照耀,所以每一颗珠里面,现所有一切珠的相在里头,显示重重无尽。早年,贤首国师用镜子来显示,他造一个八角亭,每一面都放一面大镜子,这个镜子互相照,人要站在亭子当中,你就看到四面八方,你这个人影子重重无尽,没有数量的。帝释天的罗网当中,珠子也是显的这个境界,所以佛讲到重重无尽的境界,往往用这个来作比喻。

  我们现在看清凉大师这一段文,特别要注意到的是「尘中见一切剎」。依报最小的是微尘,前面跟诸位说过,微尘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不但是凡夫,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见不到;要到阿罗汉,阿罗汉的天眼才能够见到微尘。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是不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粒子?比原子、电子还要小的叫基本的粒子,是不是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佛法里面讲的微尘是最小的物质,大的世界、星系都是微尘集聚组合成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那个「一」是微尘;除了微尘之外,什么也没有。微尘组合的变成了星球,变成了星系。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证明了,星球与星球当中的这个空间,在过去认为是没有东西,是空的,是没有物质的。现在科学家发现了,那就像经上讲的微尘,极小极小,充满了,整个宇宙到处充满了这些微尘。星球是它组成的,动物、植物也是它组成的,一合相!

  这是最小的,比芥菜子小得多了,芥菜子我们能看得见。微尘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的剎土,前面说过「相入」,大能入小,小能入大,「相入无碍」,「相即无碍」,所以「重现无碍」。无量无边的剎土,你在这一粒微尘上统统看清楚了。我们凡夫要不是佛说出,我们怎么会知道?

  刚才说过我们这个身上全是,现在的话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些东西组成这个身体。所以佛说我们身体的正报一毛端,汗毛尖端很尖,这已经是很大了。我们眼睛看得很清楚,它是许多微尘组成一根汗毛。每一粒微尘里面都能够现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毛端怎么会不现?毛孔怎么会不现?这是「于尘中见一切剎」。

  尘中有一切剎,剎里头又有尘,尘里头又现一切剎,剎中又有尘,重重无尽,所以「剎内尘中见剎亦然」。这是什么境界?你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相?佛给你讲的「法尔如是」。诸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决定不是人设计的,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自性,佛在经论里头讲得很多,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本来具足说明它是自然的,它不是造作的,它也没有什么因缘;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本来具足圆满的德能,现在我们讲能力、才艺,本来具足的。

  第三个,本来具足一切相好。经上跟我们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太小了,太少了。那是讲什么?讲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化的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的身,应身、化身,不是报身。佛给我们讲了,佛如是,佛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佛说亦如是。既然亦如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智慧没有了,能力也丧失掉了,也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

  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明白,「出现品」里头说,「出现品」在后面,佛讲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在内,包括了十法界,畜生、饿鬼、地狱都包括在其中,「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讲的自性,真如本性,这一切众生各个都有。有如同一切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真的是一句话把这个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把自性本具的德能丧失掉了,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着。

  换句话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一切世间,帮助这一切众生,教化这些众生,教他干什么?教什么?无非是恢复性德而已。教我们回头,回归自性,回归性德,把我们久远劫迷失了的智慧、德能、相好,把它找回来,恢复过来,这就是佛陀教育。你完全恢复过来,那你成佛了;成佛,你本来就是个佛。禅宗里头讲得好,「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性德起用,一一法都具足这十种无碍,依报里头微尘,哪一物不是微尘?都是微尘组合的。正报里头身体,身体里头哪一个细胞不是微尘组成的?你在这个上面要真的想通了、明白了,依、正是一不是二。随拈一法,这一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境界真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不但不是凡夫境界,二乘、权教菩萨,乃至于华严会上三贤位的菩萨都不能够契入,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我们不能说是不幸运,不能说是与佛无缘;你果然不幸,果然无缘,你在这一生当中怎么可能遇到《华严经》?你能够遇得到,哪怕一生当中只有一次遇到,都是不可思议殊胜的缘分。关键是这个缘分你认不认识?你能不能把它掌握住?你要是能认识,你把这个缘分抓住,你这一生的成就不可思议!什么叫抓住?我认真学习,确确实实帮助我们改头换面。

  改头换面不是随便说的,是真的。头面是相,因为你的心,心思变了,你从前心里头所思所想都是迷,你的头面不好看。现在你觉悟了,觉悟了,这不是常说吗?相随心转,你的心转变了,你的相就改变了。相随心转,这个身、体质也随心转,你的相变成佛相,你的身变成佛身。

  佛的相是什么相?圆满的相,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仔细去观察,极其细微的相都好。佛的身是最健康的身,没有毛病;我们的身体多病,不能跟佛相比。佛的眼能看到微尘里面所现的世界、所现的一切剎土;我们不行,看不见。我们用显微镜、放大镜也看不见,我们的眼不行。佛的耳很灵,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他在这个地方听得清清楚楚。佛身,我们讲是最健康的、最圆满的。从这个地方说,确确实实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境界!

  你一定要记住,佛说我们的境界跟他的境界是一样的。今天他这个能力完全显示出来了,我们的能力不见了,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我们的能力就又恢复了。佛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

  我学佛,二十六岁学佛,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我向出家人请教,去拜访出家人,第一个是他老人家。我跟他见面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也是这么一个问题。我给他老人家说:「我知道佛法好,知道佛法非常殊胜,请教大师,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契入?」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一段往事,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也做了很多次的报告。

  大师听了我这个问题,一句话不说,眼睛看着我的眼睛,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真的,我们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听大师的开示,半个小时之后,他才说:「有!」首先这个字肯定我想很快的契入,有没有方法?有。这又停了大概五分钟,给我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是我第一次向出家人请教,他教我的。在这五十年当中,我真的证明了。

  佛法修行的功夫是什么?就这四个字,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放下一些,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你要不放下,你就没有法子进步,所以不能不放。等觉菩萨还有最后的那一品生相无明,他没有放下,所以他住等觉。那一品生相无明一放下了,他就圆满成佛。

  在大乘教里,尤其是《华严经》,讲得太清楚了。我们放下见思烦恼,就出六道轮回了。见思烦恼是执着,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见思烦恼就是执着,无论对人对事对物稍稍有一点执着,不能放下,你就要知道,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六道轮回的因就是执着。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有一丝毫执着,你就不能脱离。

  六道上面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四圣法界怎么来的?分别来的,他没有执着,他有分别。所以分别断尽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也没有分别了,你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这契入一真法界,契入佛的境界了。虽入佛境界,你的无明烦恼没有断,《华严经》上讲的妄想,这个妄想是非常微细,微细到你自己都不能觉察到;你自己以为没有妄想了,其实有。

  佛说无明有四十一品,你断一品,你这个菩萨位次提升一级。破一品你是初住菩萨,破二品你就叫二住菩萨,破十品你是十住菩萨,破十一品你是初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上面一个等觉,所以无明总共四十一品。你破一品,菩萨的位次升一级,最难断的!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一丝毫都没有了,你圆满成佛,你的功德圆满了,你证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果位。佛法修学如是而已。

  所以我们不在断烦恼上下功夫,你怎么会有成就?真正在断烦恼上下功夫的,这就叫佛法,这也是佛教令人佩服的地方。佛菩萨非常开明,譬如佛菩萨讲经说法,绝不是专利,我讲的才算是经,佛不是这样说的。五种人说法,只要合乎事实真相都称之为「经」,跟佛讲的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这个很了不起。不是他一个人讲的,任何人讲,只要你讲的是事实真相,你没讲错。

  所以佛法讲求「法印」,中国古时候征信,用什么来证明你是真的,我能够信得过你?印信。中国人讲印就是代表信。所以佛说佛法里头也有印信,大乘法的印信只有一个,叫「一法印」。这个一法印是什么?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你讲的是事实真相,佛点头承认你,你说的是大乘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事实真相。小乘经里面有三个原则:无常、无我、涅盘。你所说的,不管什么人说的,确确实实内容讲的是无常、无我、涅盘,佛点头:跟我说的没两样。佛不专制,佛的作为用现在的话来说,真的是民主自由开放,绝对不是自以为是,「除我讲的是经,别人讲的都是邪法」,这佛经里头没有。

  一切大乘经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华严经》是讲整体,这个很难得,那一切大乘经是讲局部的。好比《华严经》整体是介绍我们整个人身,其他的经是介绍某一个器官。有的经专门讲眼睛的,有专门讲耳朵的,是讲局部的;《华严》是讲整体的,面面俱到,没有一面不讲到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已经能体会到了,一切法中,全体也好,局部也好,乃至到一个细胞、一个毛端、一粒微尘,跟全体无二无别,这个不可思议!确确实实权教、二乘、凡夫不能理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权教、二乘、凡夫都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所以不是他的境界。

  我们要入佛境界,实在讲没有别的方法,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而已。我感谢老师,老师没有给我谈玄说妙,没有给我说许许多多法,你看这么简单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们再简化一点,变成四个字,「看破放下」。我从章嘉大师那里得到的,这个真正叫得道,这是大道,无上菩提大道。这么多年来我修什么?你们就应该晓得,放下而已。年年放下,月月放下。把烦恼放下,把贪瞋痴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五欲六尘放下。这是我常常跟诸位说的!

  放下之后的好处,你不知道,为什么?你没放下。但是你要是仔细观察,你看我这个样子,我这个样子、我这个形相就是放下的结果,放下是这个样子!你再看看跟我一起的修行人,有些不在世了,有些还在世间。你再看看他那个形相,他没有放下,我们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放下,他放下的没有我放下得多。他放下百分之三十了,我放下百分之六十,我们两个形相就不一样了。你放下的愈多,你看破的层次就愈多。你放下的少,你看破的范围愈小。

  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要执着要分别?妄想很难断,实实在在讲我们这一生要想断妄想不容易,但是我们在分别执着上放下,这是可以做的。我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了,这个能做得到。但是你要晓得,这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点点滴滴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奋斗。

  人为什么放不下?烦恼习气,它是妄想执着的守护神。这个守护神很厉害,多少修行人很想放下、很想看破,很想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不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办法,想放下放不下,想看破看不破。想放下执着,偏偏没有法子,还是执着。想放下分别,起心动念依然在分别。所以我说:习气是烦恼,是妄想分别执着的守护神。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愿心、毅力,亲近佛陀。佛陀在哪里?经典。读诵大乘,随顺大乘的教诲,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自己习气里头,严重的我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彻底放下,从这里修起。念头才动自己就觉察到了,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念头打掉?用「阿弥陀佛」。念头才起,「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归到阿弥陀佛,前面那个念头不再想它,那个念头就断了。

  执着的妄念,分别的妄念,决定不能叫它相续。古人教我们用功的秘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肯定的,你是凡夫,你怎么会不起念头?不起念头是佛菩萨、圣人,六道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所以起念头是正常现象。起什么念头?我刚才讲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的念头,五欲六尘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就起这个。不怕,才起,马上就觉察到,念头又来了,又起来了,赶快把它伏住。

  《金刚经》上讲降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念头,那个「其心」就是念头,怎样降伏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烦恼习气起现行,它起作用。什么时候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这个念头起来了,我们要怎样去降伏?降伏的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的法门是「持名念佛」。念头才起,第一个念头起,第二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就把前面的念头伏住了,决定不叫它相续。这个叫念佛功夫得力。很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不能降伏烦恼。口里念弥陀,妄念还照起,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是什么?念头才起,佛号就把它降伏住了。

  宗门里面参话头,道理跟念佛没有两样。话头是无意义的,目的是要把妄念止住。佛号比话头殊胜多了,为什么?佛号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里就接收到了。这不是很明显的吗?阿弥陀佛接收到,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话头没有佛菩萨神力加持你,佛号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

  不但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在《观经》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除阿弥陀佛之外,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你,持名功德不可思议。这一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他真的知道了,他就老实念佛。

  我对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大概是学佛三十年,我才搞清楚。早年学佛,老师常常告诉我,我没在意。我的心目当中向往经教,对于净土法门,净宗法门,没有在意。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真正回头皈依净土,我真正皈依净土,大概只有二十年。以前不认识净土,老师苦口婆心劝导,还是对于经教兴趣浓厚,到我自己讲《华严经》、讲《法华经》、讲《楞严经》才逐渐逐渐明了净土的殊胜,这才皈依。所以你要不是真正认知,你对它生不起真正的信心,那个信心古人讲的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继续谈谈「重现无碍」:

  这里头意思很深的,就像我们看电视频道一样,萤光幕在哪里?每一个微尘都是萤光幕,每一个毛孔也是萤光幕,每一个毛端都是萤光幕,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一法不是萤光幕。我们看这些树叶,这个树叶你仔细去观察,它也有毛,它的毛我看看比我们的毛还要微细。那个毛端里有没有世界?肯定有。一一毛端亦复然,只是我们今天被妄想分别执着覆盖了我们的根性,严重的覆盖,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见不到。

  佛在经上说无碍,无碍到什么程度?喜欢看哪个频道,这个频道就现前,这就无碍。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还有我们不能理解的,就在这一个频道,同时同一个萤幕里面,看到无量无边的频道,而且各个频道不相妨碍,不可思议的境界,性德的流露。

  重现无碍,清凉大师在《钞》里头引用后面经文的一首偈,「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罗各差别」。「因陀罗」是梵语,翻成中国就是天主,帝释天,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玉皇大帝,大概许多西方宗教称上帝、称天主都是帝释天,梵语称为因陀罗。因陀罗王,帝释天王,他宫殿里面的罗网,罗网当中,前面给诸位讲了,系的有宝珠,摩尼宝珠。摩尼宝珠光光相映,佛用这个来比喻微尘毛端光光相映,这里面影现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

  全偈我们看这个意思就更清楚了,「或有国土周法界」,从字面上看,或者有佛国土周遍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哪一个国土?毗卢遮那佛的国土周法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周法界。这是世尊在经论里头常常跟我们介绍的,我们大家熟知这两个国土是周遍法界的。何以能周?「清净离垢从心现」。周法界的国土,因缘如是。我们要怎样才能见得到?很简单,你做到清净离垢,你就见到了。垢是烦恼的代名词,离垢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真心就现前了。真心是清净心,决定没有毫分不净夹杂。大家一定要知道,修行,这才是根本修。

  古来祖师大德常常劝人,聪明人修行从根本修。哪是根本?纯善是根本,纯净是根本。只要抓住这四个字,「纯净纯善」,一丝毫不净,一丝毫不善,都不能够夹杂。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是善缘恶缘。佛经里面讲缘,是讲人事环境,讲境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好叫顺境,物质环境恶劣不好叫逆境。人事环境里遇到的人都非常好,善人,这是善缘;遇到的人事环境不好,都是恶人,都是障碍自己找我麻烦的,恶缘。逆境恶缘,决定没有丝毫不善的念头,没有不净的念头。那个不净是心里不高兴,心里难过,有瞋恚。不可以,决定没有。在顺境好环境,遇到都是好人,绝对不能起贪念;一丝毫的贪念,你的心被污染、不清净了,你的心也不善了。所以不论是什么环境,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事,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叫从根本修。用纯净纯善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各种不同的境界,功夫就得力了。

  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自他要平等,不能够偏重在自修,忽略了利他;也不能偏重在利他,疏忽了自利。一定要晓得,自利利他是相辅相成,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稍微有一点偏,有一点邪,你的真心就失掉了。修行人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诸佛菩萨他们行,行在哪里?他们能,能在哪里?永远保持中正,用心不偏不邪,不迷不染,这就是佛,就是佛心、真心。我们本来也是这样的,现在努力要恢复,没有别的。

  所以「清净离垢从心现」,这个境界是清净离垢心,法尔如是,自然显现的。我们的心要回归到清净离垢,这个境界当然你就看见了,你就把佛在这个经上讲的话证明了。佛说这一毛端里头有一切诸佛剎土,你见到了。这一一剎土里面有诸佛如来,有无量菩萨众生,你也见到了。你才晓得佛所说的话,「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你完全相信了。佛所讲的真是大实话,实话实说。所以我们在这里学,要学纯净纯善。

  你见到的是「如影如幻广无边」,这一句是讲的事相。下面一句是比喻,「如因陀罗各差别」。十方无量无边剎土,一一剎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是总的说,要是细的说,一一剎土当中都有无量无边的法界,你都看清楚都看明白了,这是重现自在;必须到自己清净心现前,你就入这个境界。

  我们今天修行,清净心是第一重要。我们用功,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你才能够得清净心,你才能够真正的离垢。三轮体空,也就是断恶修善这里头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是永嘉大师所说的「分别亦非意」。你把这些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功,怎样修行。修行没有离开生活,修行没有离开工作,也没有离开待人接物。

  所以会修,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一桩事不是修行?这是说功夫得力的人。功夫不得力,需要环境来帮助他,助缘对初学是必要的。功夫真正得力的老修,没有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都是他修行的道场,他在这个境界里头,不管是什么境界,都是增长戒定慧三学,决定不会退转,不会堕落,这是功夫真正得力了。再看下面第九段:

  「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剎海皆清净。」种种剎海就是眷属,依报有依报的眷属,正报有正报的眷属,这里头主跟伴我们要清楚。但是主不是唯一之主,伴不是唯一之伴,这一点佛法了不起,跟我们讲事实真相。一个是主,其他的都是伴,非常合乎现在人心目当中所说民主的精神;不是这个主永远他作主,不是的。

  譬如我们讲这一切诸佛,在《华严经》里面,毗卢遮那佛是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到这个地方来都是伴。在《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毗卢遮那、阿弥陀佛也是伴。在《无量寿经》里头阿弥陀佛是主,毗卢遮那、释迦牟尼佛都是伴。你看看,这就好象开会一样,谁当主席都可以,当主席的人他是主,不当主席的人都是伴,很有意思。这才真的叫公平,它不是专制,它确实是民主。佛法里面好的东西,值得学习的太多太多了,这是讲的人。

  如果讲的事,像我们现在学习,我们学习《华严》,《华严》是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这是我主修的,其他的是我选修的、是助修的。如果我以《阿弥陀经》为主,我专修《阿弥陀经》,《华严经》也是伴,《法华经》也是伴,真的是公平。所以「主」绝对不是独一,而是任一,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被你选为主修,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被你选为助修,所有一切事相当中,无不如是。

  所以佛给我们讲,世出世间没有定法,定法是错误的,没有定法。但是有时候说到定法,那个定法怎么讲法?在某一个处所,特定的,某一个时段,以这个法作为主修的,这是定法。它是有时间性的,它有局限的,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永远不变的;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局限里面,它在那里是定法。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后你才能讲得通。

  经里面说得好,所以主跟伴没有碍,可以互为主伴,伴可以做主,主也可以做伴,没障碍。如果伴永远是伴,主永远是主,这就有障碍了。主席大家轮流做,陪伴主席的、替主席办事的也大家轮流。决定没有高下尊卑,佛法是平等法。平等里头有没有高下尊卑?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好象有高下尊卑的相,佛是老师高高在上,弟子当中有大弟子有小弟子、有老修有初学,学生里头分班还要选个班长。对的,相上有,理上没有。

  相,这是经论里头说得很多,「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现相里头有尊卑、有阶级、有差等,为什么?这样才能维系世间的秩序,圣人的教诲。儒家有伦常,佛法里面讲求戒腊,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讲求资历。排班的时候,资格老的站前面,初学的站后面,出家十年称为上座,也有的地方说三十年是上座,二十年是中座,十年是下座,它都有个次序的,一点都不乱。这是什么?随顺世间法。心里面是平等的,心里头决定没有差等。心里头也有差等,那是凡夫。相上有差等,心里没有差等是佛菩萨,这叫做「不坏世间相」。

  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决定遵守世间的法律,决定遵守地方上的规章,乃至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不会违犯,所以他得到一切众生的爱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一样不随顺的,佛菩萨所在之处,一定能令那个处所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我们所在之处,是不是能叫这一处的人都生欢喜心?这些教诲在经论里头我们常常看到。

  我在初学,老师常常叮咛,也就是常常提醒,在自己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这一点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修学的机缘没有成熟,你看看古大德,无论是中国外国,学习的机缘成熟是在一个地方。成于一,败于二三。常常到外面去跑的不会有成就,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心是散乱的。什么叫成就?戒定慧三学叫成就。

  你到处讲经说法,法缘很广,你要问问,你戒定慧有没有?如果戒定慧没有,你一无所成。讲经说法是修福,没有戒定慧,你有这个福报,来生也会得福,到哪里去享福?我们今天看到,畜生道,变成人家的宠物。你这个法师讲经讲得不错,听众很喜欢你,信徒跟你结了很好的法缘,彼此之间都有爱慕之心,你死了之后到他家里去,变成他家的宠物。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为你能够出六道轮回?以为你能往极乐世界?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要戒定慧,要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所以现在人修行总比不上古大德,古大德修行在一个地方、一个道场,多少年不下山,他心清净。

  我们净土宗,你看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集合起一百二十三个同志,大家都喜欢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在庐山建个小道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进入这个道场就不下山了,心是定的。道场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一般人不会上去,他在这里头容易成就。你看看中国大陆,寺院丛林都是建立在山林里头。但是现在都变成观光点,都开了公路,还有些地方很难走的,现在有缆车了。换句话说,修行的环境统统被破坏了,到哪里去找道场?

  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我修行道场这个缘没有,所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讲经,哪里邀请我,就到哪里去,自己没有道场。没有道场,我做什么工作?我有目标,广结法缘,我的目标在此地。到什么时候我缘成熟,我有个道场了,我也会像古人一样,常住在这个道场不再下山。真正有几个志同道合,人不必多,三、五个人不算少,二十、三十不算多,真正志同道合,居住在一个道场里头,不再走动,真正会有成就。凡是喜欢到处跑的,心是浮动的。

  我们今天有一个道场,我是很想在此地不再走动,但是大环境需要我,没有法子,我不能够推卸责任,帮助别人发展道场,我今天退下来做护法的工作。我自己感觉得我相当幸运,五十年当中,我的道路纯正,没有偏邪。五十年当中,你们大家都晓得,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我没有被污染,我没有被境缘所动摇。这是什么原因?心行在道、在经论上,没有一天不读经,没有一天不契入,世味没有法味浓,我尝到了。

  我说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们能放下?如果你们不能放下,你们的心自己要反省,还常常受这个影响,还常常被它钩牵,你自己要觉悟,赶紧回头,你还有救;你要不回头,你没救了。你一生在佛门里面,充其量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这一点有漏福报,在《六祖坛经》里说得很好:「福不能救。」上面一句话:「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么?了生死的大事。了生死,证菩提,这个事情福没有用,你修福报没有用,你要修戒定慧才有用。

  今天这个大时代,众生福薄,不要看到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福报是真薄,修学的环境糟透了。处处都在诱惑你,都在帮助你增长自私自利,增长贪瞋痴慢,诱惑你争名夺利,诱惑你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修行?你在这种环境里头,你能够克服得了,你有相当功夫。一般人确实没有能力抗拒,所以修学环境不能不选择。

  实在没有法子,你要晓得,一个人的成就,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同学。有老师没有同学很难成就,你没有人跟你切磋琢磨,我们今天讲的研究讨论,像行路一样要有伴,彼此互相照顾。没有老师不行,老师是指路的,指导你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要怎样达到;那个路是要你自己走,自己要有好的同参伴侣。我过去在台中有李老师指路,我有七个同学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你们很多人晓得周家麟、徐醒民,是我们七个人当中的成员,我们在一起学习十年。师跟友是我们修行成败关键的所在,物质环境决定不能够疏忽。

  这个地方讲的主伴,无论是哪个宗派,这个原理原则都不能违背。这个经里头讲的,「毗卢遮那昔所行」,往昔的修行,「种种剎海皆清净」,他虽然讲的主伴,伴是眷属,主清净,主影响伴,伴也清净了。说剎清净,依报环境的清净;依报环境清净,我们就能想到正报清净。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第一句是「毗卢遮那昔所行」,是正报,正报是讲的心。我们常说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你要能做得了主,这是真实智慧,真实功夫。也就是说你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能影响人,能影响环境,而不为别人、不为环境所影响,你成功了;至少我们肯定的说,你功夫得力了。如果你还是被外面环境所影响,被外面环境所干扰,那你不能不选择修学的道场,这很重要。

  但是,还要看我自己有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我想选,哪有那么简单?老师、道场、同参伴侣,能随我选择的吗?要大福报。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大福报?有没有这个缘分?都要想到,面面都要考虑到,你才晓得缘分不容易。所以古人常讲要珍惜缘分,缘分遇到不容易,多生多劫修成的。这里头有道理,有事实真相;但是世间人,包括在家出家修行人,往往把这个事情疏忽了,造成终身的遗憾,那是真的遗憾。该帮助的人、有道心的人疏忽了,没有帮助他;不应该帮助的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到后头一败涂地。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很多,不是少数。

  一般人讲这是「不知人之过」,可以这个说法。不认识人,不知道人,自己为什么不知人?为什么不认识人?要回过头来回光返照。自己缺少智慧,自己缺少真正的修行,还缺少诸佛菩萨的加持。不是真修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佛门当中常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不是真修,你得不到。由此可知,真正的原因就是真修。不要去想环境,我过去生中没有结这个好缘,我哪里会遇到好环境?

  因此,我们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要走上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好环境不好的环境、善人恶人,统统都是我自己的增上缘,这是华严境界。虽然没有得到,能够入一、两分,受用就不可思议。这个例子、榜样善财五十三参,学到他这个本事,那环境就不重要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统统都是增上缘,都是好因缘。这是什么?这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心转境界。你要有能力转境界,你不会被境界所转,那境界对你就没有妨碍了。真的像清凉大师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这个时候菩提道上才可以说一帆风顺。

  这个话容易,事可不容易,你要没有坚定的毅力,克服种种的障难,还得要有二、三十年的功力,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去锻炼,很不容易成就。锻炼的时间是愈长愈好,然后你是坚毅不拔,你会走向成功的道路。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清凉大师在末后所说的十种无碍,看最后的一种,第十「时处无碍」。「谓或于一剎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量剎」,这一句是讲的时间跟空间。处是讲的空间,剎就是处所,这一个佛剎。这一个佛剎里面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劫是时间的单位,在此地我们就不多说了。空间里面现时间,时间里面现空间。这第二句讲一念,一念是时间里面最短的,劫是时间里面长的。一念是很短暂的时间,能够现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实际上,这个现象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这一念剎那的时间很短,我们现在用照相机,高级的照相机,它的镜头好,照出来的微粒非常细微。快门速度快的能够照到千分之一秒,或者能照二千分之一秒,这个速度非常快了。我们用高度数的感光软片,夜晚照星星,如果再把照相机接在望远镜的镜头上,我们照空中的星系,很远很远地方的银河系,能够把整个银河系照出来。这一按钮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五百分之一秒。大概晚上照星空一般都是用六十分之一秒,或者三十分之一秒,速度放慢,感光的时间比较长,照出来的影像非常清晰。这是一剎那,一剎那里面现无量剎。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很短的时间,你能够看到无量无边的剎土。这个不难懂,比前面这一句好懂。前面这一句讲一剎现三世劫,这个难懂。

  这个我们要从比喻来说,好象我们看电影的底片,我们知道电影它的原理,它的技术,这些常识我们多少能理解一点。在过去电视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电影是大众所喜爱的。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有小型的电影,八米厘的小型的电影,自己可以拍摄,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的常识。电影银幕上的动像,画面是动的,它为什么会动?是速度太快了。我们的心太粗了,其实它是不动的,我们看起来以为它是动的,这是错觉。

  放映机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镜头打开有一张画面放出来,立刻关住,再打开第二张画面接着,它是个连续相,我们讲的相续,一张一张连续的,张张都是不动的。但是它连续的速度太快了,移动太快了,我们就看到好象它真的有动作了,是错觉产生的幻相,不动以为它在动。所以佛经里面讲「动静不二」,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得出来,动静确实是一不是二。你要没有这样微密观照,你怎么了解事实真相?果然了解了,你才晓得整个宇宙动不动?不动。谁看到?八地菩萨不动地。

  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就像个大电影一样,银幕一样,八地菩萨看到放影机里面的底片原来是不动的。我们一般人看的是银幕,没有看到幕后,确实是不动,误以为它在那里动,而且动的速度还很大。错了。这个道理要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才知道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到这个真相,你才晓得佛经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你完全明白了。

  「时处无碍」里头,一剎现三世劫,就像我们看电影的底片,把这个底片一展开拉开来,前一张,后一张,现在现的这一张,这就是三世,都在你面前,这个三世你同时看到。这个比喻容易懂。

  可是事实上,我们如何打开宇宙的底片?电影底片很容易,动画的底片很容易,我们一看就明了了。甚至于我们读历史,我们读唐朝的历史,那是唐朝当代,唐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再以前的春秋、战国、秦汉,这是前面的,后面的宋、元、明、清。你站在唐朝这个当代,前后历史你都看到了。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如何看到宇宙的过去与未来?这要禅定,要智慧。禅定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能突破空间,也能突破时间。智慧能照见,照见过去、未来,十方三世如对目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时候眼见的德能恢复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能看到此界,能看到他方,这是「时处无碍」。

  清凉大师也引用经文一首偈,「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这个三世就是讲的有过去、有未来,这是时间!「诸庄严」是诸佛剎土,种种庄严,这是处所!在什么地方建的?摩尼果中,这里头显现。这个话是佛经上说的。

  我们在现前这个世界确确实实有许多巫术,大多数用水晶球,他的精神意志专注在这个水晶球上,水晶球会现相,也能够现过去、未来。对过去正是历史的镜头重演,未来还没有到,你已经看见了,就变成了预言。这个预言准不准确?准确,非常准确。

  可是过了若干年之后,那个预言不准确了。为什么不准确了?当中有变化。因为相随心转,人心的变化有加减乘除。所以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刚才讲了你有定慧,他在水晶球看到,譬如说看到十年以后的情形,二十年以后的情形,你有能力突破时空维次,你现在看的一定跟他水晶球现的相一样。那是什么?现在的。过几年以后,相就变了,因为人心在变。十年、二十年的相为什么我们现前看不到?前面讲「隐显自在」。我们在今天显的这个相,明天的相今天看不见,明天就现前了。

  但是所有一切的现相都不是固定的,都在那个地方转变。什么原因转变?转变由心。因为众生的心、念头会变,所以这个相就会变。这里头都有道理,你要了解这个道理,对于一切的变化你一点都不希奇了,确确实实象《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到如是本末究竟。

  这是经上讲摩尼果。果也是个球,实在讲摩尼果就是摩尼宝珠。世间人多半用水晶球,也有用宝石,也有用水,许许多多东西,大概他所取的都是比较容易反光的这种物体,精神专注能够突破部分时空,能够看到过去未来。

  最后这一句话很重要,「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诸文,可以六相融之」,这个一定要懂,十种无碍是同时具足。在哪些当中具足?给诸位说是法法具足,没有一法不具足。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对于一切法迷得是多么深、多么重,为什么?在一切法里面我们都不能得自在,处处都是障碍,所以我们生活得这么辛苦。

  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那些法身菩萨们,他们生活的那么自在,那么样的快乐,那么样的活泼,为什么?他们觉悟了,他们确实生活在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真解脱。总的因缘,就是常说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妄想,这个念是真念,真心起用;稍稍夹杂妄想,你是妄心起用,妄心就有碍,真心无碍。无碍的意思我们就说到这个地方,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经文的意思就好懂了。偈颂的第八首、第九首,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剎。】

  普贤菩萨如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哪一个不如是!我们凡夫把自性德用迷失了,看到经文上这种说法,感到不可思议!殊不知这就是我们自己原本的境界,众生与佛无二无别。

  『等虚空界』,等是平等,不但我们的心量跟虚空法界平等,我们的身体跟虚空法界也平等。不但平等,前面讲过,相入相即,你要懂得相入相即无碍,你就晓得是一不是二。

  我曾经在讲席里多次报告,心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我们的自心相。虚空法界里头有无量无边的剎土,无量无边的众生,佛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菩萨也不例外,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这个名词包括了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全都包括了,这是我们自身相。身心是一不是二,所以宇宙是一个整体,什么时候你证得了,你契入这个境界了,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就是法身如来。

  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不能够突破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的心量就变成非常窄小,小到有时候都不能包容自己,你说多可怜!从这些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他迷得多重?他迷得多深?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等虚空界!

  『现神通』是展现自性的德能,全体大用,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也不是思惟想象能够明了的。学佛的同学一定要记住,言语的功能是有限的,超越它的功能的,它说不出。思惟想象的功能也是有边际的,边际之外的思惟想象达不到。性德的全体大用,超越思惟,超越言语。佛在经上常讲,这个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意思就是说宇宙人生真相,心性的大德大能,言语跟想象都达不到;不用言语,不用想象,用定用慧就清清楚楚明明了瞭。

  于是人不能不求定慧,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定修慧。但是你要想成就如是功德,你不能不在「戒」上下功夫。我们讲古往今来,这个时间不长,应当像佛法中所说,过去无量劫中,所有一切修行人成菩萨成佛的,都是通过戒定慧三学而成就的。我们今天学佛把戒舍掉了,想得定慧,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昨天看到大家把六月份我们佛学讲座的课程表给我看,不错,这里面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经》,有《地藏经》,有《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但是我没有看到《沙弥律仪》。大家不知道《沙弥律仪》的重要。这个地方是个佛学院,佛学院里头的净宗学院,净就是戒律,没有戒怎么行?你们哪一位菩萨发心来讲《沙弥律仪》,非常重要。因为《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地藏经》,可以说都是戒律的补充教材,《沙弥律仪》是戒律的正规的课本。佛门当中常讲正助双修,现在我们都搞「助」,「正」的没有了,要正助双修。我们从这里头得定,因定开慧,这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入华严境界。

  「现神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没有障碍才通,有障碍就不通了。一切法,法法里头都具足十无碍,它怎么会不通?哪里会有障碍!凡是不通,你就要多多想想,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才不通了。毛病的根是妄想、分别、执着。

  第二句:『悉诣道场诸佛所。』这个通了,诣是到达。这一句话用浅显的句子来讲,就是你有能力到达一切诸佛的道场。这一切诸佛包括微尘里面的剎土、毛孔里面的剎土,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世界,你统统都到了,这是华严境界!确实其他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其他经给你讲的顶多是个平面的大世界。《华严经》里面给我们显示是立体的大世界,平面没有边际,立体也没有边际。再看后面这两句:

  『莲华座上示众相』。莲花座,莲华是表法的,不要以为真的有个莲花给你坐,莲花表清净,这个我们都知道。莲花是生长在池塘里面,它的根在泥土里头,茎是在水当中,花跟叶开在水的上面,佛用这个来表法,把泥比作染污,就是六道;六道染污,水清净,染、净,水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个。花开在水的上面,这是什么意思?染净两边都不沾。这个意思是说染净两边都放下了,染净两边都没有障碍了,染净两边对我都不产生任何影响了,取这个意思。

  你要到这个境界,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坐在椅子上也叫莲花座,你坐在草地上也叫莲花座,你站在那个地方也叫站在莲花里面,取这个意思。这个我们就明了了,莲花座实际上代表什么?清净心。所谓的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莲花座。

  「莲华座上示众相」,这个众相就是诸佛剎土,一一剎土之中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这个相。你要想多了解一些现的是哪些相?我可以告诉你,这全部《华严经》上所说的就是示众相,全部的《华严经》在你这一身里头统统现出来了。下头一句讲得很清楚,很明显:

  『一一身包一切剎』。这里头最难懂的是「一一身」,我们这个人只一身,怎么会有一一身?我们一个人确确实实不是一个身,你要以为你是一个身,你是迷。我们这个身到底有多少?无量无边。这个经你念过了,你要记得,常常在心里面,对于这个境界你就不感觉得奇怪了。一微尘里面现无量无边剎土,我们要问,那一微尘里头现不现娑婆世界?这里头有没有娑婆世界?有!有没有地球?有!微尘里头有没有图文巴?有!有没有我们这个身?当然有!怎么会没有。一微尘里头有,一毛孔里头也有,你才晓得微尘有多少?毛孔有多少?毛端有多少?无量无边。我们的身有多少?我们这一一身,一一身里面的毛孔,一一身里面的毛端,一一身里面的细胞,一一身里面的粒子,都现一切剎。剎现身,身现剎,重重无尽。

  也许有人问了,我们这个身有生有灭了,对!一生一切生,一灭一切灭。再告诉你,生灭同时,这里头的真相愈说愈玄,但是是事实。佛如是,普贤菩萨如是,一切众生皆如是。只是佛菩萨他知道,他对于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糊涂,虽然跟佛的境界是完全相同,但是一无所知。差别就是迷悟,除迷悟之外,哪有差别!

  你要是稍稍参透几分,完全参透了你就成佛了,你能够参透几分,你得的受用就不可思议。这个受用我们说白一点,你这一生的享受就不可思议,你享受到真乐;这个真乐与物质境界不相干,与精神境界也不相干,你会得到真乐。你才晓得佛菩萨过的是什么生活?那是真正的正确的生活。然后看看六道众生过的是偏邪的生活,所以他有苦。佛菩萨过的是中正的生活,不偏不邪,佛法里面称之为「正受」。凡夫过的哪有正受?再看后面这首偈:

  【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我们读这一首偈颂,观想这个偈颂里面所讲的境界,这是享受;怎样以观想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你就真的得享受了。观想是听说了很欢喜,自己没有亲临其境。佛教导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我们亲临其境,这是佛对我们无比殊胜的大恩大德,我们永远没有法子报答。

  『一念』是非常短的时间。『普现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在一念之间,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是智慧,这是定功。

  『一切剎海皆成立』。刚才说了,一成一切成。但是你要晓得,这个境界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想象。为什么?《金刚经》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够占有,就像做梦一样,梦中境界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占有。为什么?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没有醒来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梦境如是,我们现前境界亦复如是,你要参透!好,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得接着来看末后这一首偈:

  【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虽然是佛的境界,我们要知道怎样学习,才能够得到受用。前面两句是说宇宙万物的形成是于剎那际,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以什么样的心态生活、待人接物能达到究竟圆满,这就是佛法。佛在此地说,他以『方便悉入中』,「方便」就是善巧,就是随缘,现代人的名词称之为艺术。我们常讲高度的艺术,最高的艺术,佛的生活可以说是最高的艺术。「悉入中」,着重在「悉」,悉是一切剎海,一一剎海。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就是一切时一切处,这个讲法大家好懂。

  一切时一切处,话虽然是很容易听得懂,境界你不见得能体会到。为什么?境界是你的智慧,你的见解是你境界的范围。换句话说,你还不能脱离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境界不广不大。读《华严》确实是可以把我们的境界、心量拓开,随着我们的心量能够契入一切时一切处,与其中的众生相处。

  如何相处?那就是末后这两个字,『严净』。严是庄严,佛法里面讲庄严,世间人讲美好,庄严跟美好是一个意思。但是佛为什么说庄严,不说美好?就像慈悲跟爱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佛法讲慈悲,不讲爱?事是一样,体性不一样。佛法的体性,诸位要知道是慧,它的体性是定慧。世间人的体相是情识,我们现在讲是感情跟常识。他的美好是建立在情识的基础上,他的爱也是在情识的基础上,跟佛法不一样。佛法的慈悲是从定慧里面生出来的,庄严也是从定慧里面生出来的。

  就现象上来说,世法的美好会变,世法里头的爱情也会变。为什么?他的心会变。就是说他的想法、看法会变,想法、看法一变,那个境界事相上也就产生变化了。这跟佛法不同,佛法的庄严慈悲是从定慧里面生出来的,定慧永远不会变。所以慈悲不会变,绝对不会变质,庄严不会变质,不同在此地。

  我们再把它说白一点,大家更容易懂一点,佛法是真的,世间法是假的。真的是什么?真的不变,假的会变。真的里面,众生对我有小小的好处,关怀我、照顾我,感恩报恩的心永远不变。即使这个人对我有一点好处,但是对我有很多不利,很多的坏处,我只记他一点好处,永远感恩他。他对我不好的地方,我忘得干干净净,心里头连印象都没有,这是真的。决不像世间人,世间人对你怎么好,最后对你不好了,把前面好处都一笔抹消了,感情用事!哪里能教化众生?要懂这个道理。这里头是非常明显的因果的事实。

  尤其是学佛要学觉悟,觉悟不仅是为自己,要顾到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要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个才有价值。否则的话,你觉悟有什么价值?你对社会你对众生毫无贡献,你再好是你一个人的,你能好到哪里去?一定要帮助社会,一定要帮助众生。你要帮助社会,帮助众生,你一定要做社会的好榜样,做众生的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模范,这个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现在看到今天的社会,为什么社会这样动乱?为什么举世之人,哪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有安全感?他没有忧虑,他没有恐怖,找不到!现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哪个国家地区,你去接触,你去问问,都有恐怖,都有忧虑,都有不安。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现象?这个现象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每个人都要顾自己的自私自利,我的自私自利跟你的自私自利一定有冲突,我的心怎么能安?身心都不安。我天天想着怎么样损人利己,人家那边也这样想到损人利己,整个社会发生严重的矛盾,严重的冲突,变成严重的竞争、斗争、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世界末日,就是这么一个现象。挽救之道,我们把这些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放下。

  庄严是讲的事相,清净是讲的心行;严是在外,净是在内。心清净,思想清净,见解清净,身心世界就庄严了。我如是,我希望人人都如是。应当以严净去影响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这是教育,这是佛陀的教育,这是今天这个世间最迫急需要的社会教育。

  我们有幸遇到了,现在发心要从事于这个工作,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圆满。你怎样才能做好、做圆满?要从本身做起。本身从哪里做起?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时时刻刻记住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好样子就是对治社会的毛病;今天社会大众不肯吃亏,不能忍让,处处要竞争,才把这个社会搞乱了。

  我们今天晓得这个道理了,我们能吃亏,能上当,能够忍,能够让,做出来给人看。深信因果,福慧双修,真正有福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灾难,古人所谓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人有福报,这人有德行。

  福跟德是连着的,德是福之因,福是德之果。人不能够不积德,不能不修善,要原谅世间所有一切众生的过失,决定不要把这个放在心上,要教化众生知恩报恩,众生对我们有一点点的善,一点点的恩德,念念不忘。佛菩萨在世间示现,在九法界示现干什么?就干这桩事情。我们今天学佛学什么?就学这桩事情,「知恩报恩」。

  我跟诸位说过,大乘经教里头二地菩萨主修的课程,就是知恩报恩。我们今天在初学,初学也不离开这个原则。初学从哪里学起?净业三福学起。所以我们学院定的学程是九年,九年当中,前面的两年是要落实净业三福。我们头两年学什么?我们的课程「净业三福」是指导的原则。用哪些教材来落实?三福里头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我看到你们的课程表了,刘居士负责来讲这门课,这门课是世出世间法的大根大本。这个内容,在家怎样做个好子弟,在校怎样做个好学生,世出世间法都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第一个科目。「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把它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上,这是第一福。

  我们选择的课程,用这个来教才能真正落实。实在讲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佛法的根,在世间不能做个善人,你怎么能作佛?怎么能作菩萨?哪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是人中之好人。

  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选的课程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太上感应篇汇编》、《沙弥律仪》,用这三个课程来落实。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这个教材取《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这个经的分量比较大,就没有再选其他的了。两年当中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学好,要做到。不是说你念得很熟会背了,你也讲得不错了,你做不到有什么用处?我们今天要求是做到。你读得很熟,你解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你要把它做到。这是佛法修学的根基、基础。

  从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再认真的修学净宗,净宗有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都要学,因为每一部经都有相辅相成的效果。所以我们当中这个三年,五经都要认真的学一遍。最后四年让你专攻一门,五经里面你自己喜欢哪一部经,或者是五经之外你喜欢的经论也可以。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大德有很多例子,像民国初年,清末民初,江味农居士专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宗般若,行在弥陀」。经典,他一生专攻《金刚经》;他修行,专修阿弥陀佛,念佛求生净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有成就,真往生了。

  周止庵居士他一生专攻《心经》,《般若心经》,在《般若心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你看他写成的《心经诠注》,真了不起!他也是行在弥陀。天台家那就更不必说了,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家的祖师,他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天台历代祖师念佛往生的人就太多太多了。传到近代谛闲老法师、倓虚老法师、宝静老法师,这都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都是念佛往生的。

  所以我们的基础完成了,然后你选一部经专攻,选净宗的可以,不选净宗的也可以,你有净宗的底子了,净宗五经一论给你作底子、作基础。我们净宗,过去,像弘一法师,这是大家都非常仰慕的,弘一法师一生专修「普贤行愿品」,他「普贤行愿品」背得很熟,他特别喜欢《华严》,对一些知识分子介绍佛法,他都是劝大家读《华严经》,尤其劝大家读清凉大师的《疏钞》,给知识分子介绍佛法几乎都是这么说的。对于专修净业的同学,他是特别赞叹《印光法师文钞》,劝人多看多听,依教奉行。影响的人很多,功德无量,这些都是庄严。

  祖师大德他们心地清净,世出世间法都放下,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对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之后要提得起。提起是什么?舍己为人,认真努力全心全力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你放下之后,你自己没有事,你要替众生做事。我们今天替众生做什么事?我们选择的是教学,讲经实际就是上课。为了便利许许多多同学的学习,我们用网路,我们全心全力把网路的设备更新,做到一流的现代化,让大家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地区,都能够收到画面清晰,音声清楚,每个人在自己家里面好好的学就可以了。

  学院这边的课程,前两年我们偏重在德行上,德育!教育里头道德教育是根,现在社会上没有了,我们重新在这里扎根。这两年以后,我们的要求希望真正能够做到每天学教八个小时,念佛八个小时。诸位学教八个小时是严,庄严;念佛八个小时是修清净心,一切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成绩出来,自然就能影响人了。别人到这个地方来观光、来参学,我们欢迎,欢迎他来看看我们这个地方是怎样学?怎样修?希望把这个学风跟道风能够影响他自己,影响他的道场。

  我们只做个带头,希望他们做得比我们更好,我们就有功德了。他们做得不如我们,我们对他没有很好的影响,我们就失败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愿无不是希望后来居上,我的学生成就一定在我之上,老师的光荣。学生成就不如老师,不能超过老师,老师失败了,老师没能教得好。这个我在讲席上不晓得讲过多少遍,做学生的人在老师的基础上,老师两个肩膀是他的基础,我们的脚踏着两个肩膀上往上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师欢喜,这是老师求之不得的事情。

  时代永远在进步,教化众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这就对了。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那就错了。今天这个世界最缺乏的是什么?道德、伦理。我们今天需要讲的是个人的伦理道德、家庭的伦理道德、社团的伦理道德、社会的伦理道德、国家的伦理道德、整个世界的伦理道德,在佛法这是扩大到全宇宙的伦理道德,科目名称是一个,内容有浅深广狭不同。

  《华严经》所讲的是宇宙的伦理道德,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的是宇宙的和平,宇宙的和平是从我本身做起,宇宙的伦理道德也从我本身做起。所以我自己做不好,不要认为这个无所谓,这是我自己的事情。那你完全想错了,你个人最后影响到宇宙,影响到虚空法界。你一念善是好的影响,一念不善是恶的影响,人生在世哪有那么简单!如果有那么样简单,哪来的十法界?怎么可能会有三途六道?所以一定要知道,佛经上说得好,无量因缘,那就是不简单。

  我们遇到困难了,遇到挫折了,遇到灾难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冷静思惟观察它的原因,什么样的缘?什么样的因?你能够观察清楚了,你就会很自在,逆来顺受。对于自己伦理道德不但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把自己提升。

   儒家讲伦理道德,佛法讲戒定慧三学,说法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伦理在戒学里头,道德在定慧里头。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说的名词术语不相同,内容是一样的,无二无别。所以,我们要平等的尊敬,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对佛是怎样恭敬,我们对孔夫子、孟夫子恭敬的心、恭敬的礼节跟对佛没有两样。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在欧洲那边教化众生,他们教化的方式、术语不相同,你再仔细观察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对耶稣、对穆罕默德的尊敬心、尊敬的礼仪也跟对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教导社会把这些分别执着放下,社会才有祥和,世界才有和平。

  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总在觉悟。无论是什么人,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你只要觉悟了,你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就跟大圣大贤接近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最怕的是迷惑颠倒,怕的是这个。但是迷惑颠倒的人多,觉悟的人少,觉悟的人一定要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全心全力帮助他。因为他不觉,你帮助他,他未必能接受。你以善心对待他,他怀疑你的居心不良,所以觉悟的人要受很多的冤枉,要受很多的委曲。不能说你这个态度对我,算了,我就不帮助你了。那你就错了,一定要帮助他回头,这是觉悟人的义务,诸佛菩萨如是示现。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骂他的人很多,还有想陷害他的人也不少,他没有放在心上。祖师大德的示现,哪有一生一帆风顺的,一个也找不到。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还在猎人队里头避难躲藏了十五年,不是个短时间。到社会大众大家把他忘记了,嫉妒障碍逐渐淡化了,他才出头。诸位想想看,如果他早十五年就得到大众的尊重,他来教化众生,对于整个社会一切大众幸福美满带来多大的利益。因为嫉妒障碍对他曲解,使他的教化推迟了十五年。能大师并没有灰心,并没有打退堂鼓,很有耐心等十五年,缘成熟了之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

  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环境跟六祖能大师相仿佛,我们处境比他更苦,我们的障碍比他更多。自己要有定慧,要有耐心,要认真努力。哪个地方有缘,全心全力去做,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没有一点个人的欲望,我们才能得清净心,才能让自己的定慧增长。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违法的事情决定不能做,成就自己的德行,等待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成就,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定慧,我们时间决不空过。时节因缘成熟,不辞辛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所以因缘成熟他们乐意接受,欢喜接受,缘成熟了。还有障难,还有排斥,还有反对的音声,缘没有成熟。这时候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戒定慧三学,提升自己伦理道德的修养,这个重要。决定不能够浪费光阴,古人说得好,「退则独善其身」,缘不具足,退一步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回过头来修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的戒定慧三学。「进则兼善天下」,障碍没有了,缘成熟了,要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社会大众,奉献给世界一切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应化。佛菩萨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

  我们既然发愿做佛的学生,就要向佛陀学习,佛怎么做,我们学他的做法就对了。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佛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向他学习要学得像才行,不能学走了样子。要想学佛,一定要记住,佛离开我们世间给后世弟子留了两句话:「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你要想学佛,你首先要记住,我一定能吃苦,我一定能守戒。吃苦是净,守戒是严。佛怎么样严净?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剎土,一切众生剎土,我们在这里要好好的去学习。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所依住」长行: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这一段文说明一切众生所依靠居住的环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段「通染净」。换句话说,也就是通圣凡。圣,一真法界,华藏、极乐都包括在其中。凡,则有内凡有外凡,我们平常讲的九法界。这个地方说的十种,完全都说到了。第一句把境界给我们说明了,『一一世界海』,就是每一个世界海,每一个世界海都有『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世尊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略说十种,十是表法的,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待,十代表圆满,代表无尽。清凉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解释里头这十桩事情并不难懂,然而『依住』里头有差别。实在讲这个差别相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一样,欲望也不一样,这个道理就说得很清楚了。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境界就不相同了。严格的来说,不但说每一个众生,我的境界跟你的境界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今天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照理说这个境界是一样的,这个环境是我们共业所感的。共业当中有不共业,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所感受的,跟你在这个境界感受的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也能理解,都是我们在日常经验当中所见到的事实。再说到微细一点,说我们个人,不管别人,我居住在这个环境里头,一年四季感受不一样,甚至于早晚感受不一样,你才晓得「依住」之复杂。

   依住不是一定的,剎那剎那随着我们的心在变现,这才是事实真相。凡夫包括九法界众生,实实在在讲,我们一般人常说粗心大意,真的是粗心大意。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样的圆满,我们众生的心不圆,解不圆,见不圆。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总而言之,放不下烦恼习气。这到底要怎么办?实在讲没有第二个办法,多听,多熏习。

  古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长时」没有限制的,可以说从初学就开始接受佛法熏修,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中断。

  这个熏习,不但是在思想上、见解上熏习,还要落实在行为上。单单在思想见解上熏习,不能落实到行为上,没有办法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祖祖相传,我们要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换个方法行不行?说老实话,换个方法不行。你千万不要误会古人不懂得科学技术,你就错了。

  佛法里面传授的这些原理原则,古佛代代相传,佛境界里面那种科学技术,比我们今天这个世间所发展的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我们今天的科技跟诸佛菩萨相比,那是幼稚园。他们传的这个方法肯定有真实的价值,如果能够顺从,一定得好处。如果疏忽了,认为现在的方法超过古人,你就错了,你肯定要吃亏。我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佛菩萨是老人,古圣先贤是老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

  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我们能见到吗?这一句里头所说的境界其深其广,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去想象,圆教三贤位的菩萨都没有办法想象,不是我们现量境界。经文跟前面第一段体例相同,有长行,有偈颂。我们先读长行,有十句。第一句: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

  这个经文关键是『或』,「或」是不一定,或者有一类众生他『依一切庄严住』。这个字是活的,有众生依一种,有众生依多种;依多种的多,占多数,依一种的少数。大概依一种的是什么人?明心见性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我们的依住多半是多种的,我们今天讲多方面的。「依住」的大意也相当之深,我们可以冷静的思惟,不要去思惟别人,思惟自己,我这一生到这世间来是依什么,我在这个世间住了几十年?常常想想自己,我在这世间住这几十年是依什么?

   第一句「或依庄严」,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说的一个总原则,众生心里面的爱好,你的喜欢,所以众生的依住各个不相同。刚才说了,就是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兴趣不是稳定的,也常常变化的。去年喜欢的东西,今年厌倦了不喜欢了,又喜欢新奇的了,那个依住就不一样了。

  第一句是「或者依一切庄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好,「依庄严住者,乐饰好故」。乐是爱好,你喜欢美好的装饰。喜欢是一桩事情,得要有福报。我们看到富贵人家,他所居住的环境,楼台亭阁,宫殿建筑,里面的(现在人讲的)装饰,美不胜收。一切众生随他自己的财力物力,总是想把自己居住的环境(现在人讲)美化。一家如此,家家如是,现在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城市,美化社区,美化城市,都是属于这一句。

  经上讲的一切庄严,我们现在用「美化」两个字,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美化自己居住环境。这个观念、爱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你看有一些清高之人,他喜欢在山上住个小茅篷,茅草搭个篷他欢喜那个生活;你要给他像这种宫殿楼台亭阁,他住得一身都不舒服。所以经文上用个「或」字,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人喜欢。

  说实在话,我对于这个我就不喜欢。为什么?这样的居住环境虽然美好,付出去的代价太大了。你居住的环境是不是要整理要去照顾?居住环境大,整理照顾需要用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财力,很多的人工。我想想这不值得,有一个小小房子,舒舒适适的,不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去照顾,我喜欢这样的环境。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要想建一个大的道场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我们没有做。许多同学你们曾经到台湾见过,我们台湾的华藏图书馆要用一般的话来说很简陋,我跟韩馆长在那个地方住了将近二十年。曾经有不少人来跟馆长商量,我们把这个道场扩大,馆长也跟我商量过几次,我不同意。我跟馆长说道场大了,人力物力财力都要用很多,势必要向信徒开口要钱。你看看许多大规模的道场都是这样的,还得想尽方法去做法会做佛事。为什么?你没有大的收入,你维持不了,很苦!哪有这个小道场这么自在!自给自足。馆长同意我的话,所以我们不发展道场,我们有财力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我们的法缘结到全世界,另有收获!

  在台北第二个道场,简丰文居士供养我一个小楼房,以后慢慢发展,大概是台湾的二百五十坪,跟华藏图书馆的面积差不多,小的道场。简丰文居士也跟我商量多次:法师我们可以扩大。我说:不要,扩大开销太大了,我们就得求人,我现在小道场多好!一直维持到今天,还是小道场。我们所有的供养,所有的收入,我们只做一桩事情,这跟印光老法师学的,全心全力在修法布施。我们做得非常愉快,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不做。我们决不是限制自己一年要做多少事情,那个人就很傻了,那攀缘了,我们随缘。所以做得很快乐很自在,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

  这些年来我们做出一点成绩出来,个个都欢喜。我自己实在讲也很有一点福报,图书馆韩馆长管理,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居士管理,所以我这一生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我常常说我叫三不管,这样才能够把整个精神精力集中起来讲经教学,一生做这一桩事情,才能做出一点成绩。如果要是对这些道场人事上操心,经教就没有办法契入。你操心的事多,不要说是我们凡夫,再来人都不容易。

  我们想到古时候唐朝初年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这是了不起的人,日本、韩国提起智者没有不尊敬的。他们国家早年的那些祖师大德到中国留学,许多都是智者的学生。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你老人家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告诉大家:我因为要管理道场,受许许多多人事之累,只得五品位往生。如果要是不管这些人事,品位就很高。这给我们说出来,为了管理道场,管理人事,牺牲了自己的品位。本来是上上品往生的,现在变成下上品,或者中下品往生,差很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菩萨发心。菩萨可以舍弃自己的高品位,帮助初学的众生,这叫大慈大悲。

  实际上是示现的,因为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中国,以祖师大德的身分出现来教导我们,他现的这个相,虽是示现,确实是真实不虚。我们应当明了,也应当效法,不要自私自利:我一切都不管,我的品位还很高;我要照顾大众,我的品位就低了。应该做的,值得做的,只要能往生,品位低一点不在乎,多多帮助别人,希望别人往生品位都在我以上,我的牺牲值得,有价值,有意义。

  但是自己要晓得要守住自己的底限,那就是最低的底限,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这一生是肯定能往生,这是底限一定要守住。不能说帮助别人,自己这一生往生不了,那就错了。品位低,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统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在这一生当中,佛说世出世间法都是缘分,我的缘分好,遇到韩馆长,遇到简丰文居士,他们两个替我管,这是缘分好。要是遇不到,自己还不是要管,逼着你不能不管。现在韩馆长离开我们了,她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在图文巴建这个道场,我不能不管。虽然管,总是佛菩萨慈悲,大家知道韩馆长在我们这个道场没离开,她找到一个替身,许秀叶居士是韩馆长找来的,她现在在此地就是馆长。

   我知道,同修当中有一些人也知道,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馆长虽然走了,始终在我们这个道场,始终在护持这个道场。我们道场每个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你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馆长知道。你要做得不如法,这个地方你住不住,你自然会离开。谁教你离开的?馆长在这里把你开除了,叫你离开,真的一点都不假。再看第二句:

   【或依虚空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好,「乐无碍故」。哪些人?给诸位说,四空天的众生。虽然你喜欢,你得有这个条件;我们也很喜欢,没有这个条件。跟前面一样,你喜欢居住的环境非常美好,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行,那得要有福报。可是学佛的人要记住,宁愿享清福,不愿意享红福。红福是什么?红尘的福报,荣华富贵。为什么?容易堕落!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能体会到,古时候寺院丛林,你看建得那么样的富丽堂皇,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庄严,你到中国现在还能看到这大道场。可是大道场里面真正修道的人,他住不住这个地方?他不住。他到哪里住?他在道场附近比较清净的地方,他自己搭个茅篷,他住茅篷。虚云老和尚一生住茅篷,寺院里头不是没有寮房给他住,他不住。你想想什么道理?寺院的住持,他有个寮房,不大,方丈。方丈就是他住的房间,你去量一量,横竖一丈,所以丈室,有道理!

   寺院为什么要盖得那么样的富丽堂皇?是为接引众生的,绝对不是自己享受的。所以出家人居住的环境,僧寮也都是很简陋。一个人居住的面积有多大?大概就是一张床铺那么大的铺位,这是一个如法的道场。居住环境大了,居住的环境舒适了,道心就退转了,留恋这个世间。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苦好,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超越三界容易。道场是为了接引众生的,这个可以,让众生生欢喜心,一切为众生,而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道场建立是为自己享受,附带为众生,这个人决定出不了三界,这个人决定离不开烦恼。

  三界当中,欲界很苦很苦,有一些觉悟的人知道把五欲六尘断掉,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放下了;统统放下了,得禅定了。禅定得到之后,你离开欲界了,你在色界。色界,「财色名食睡」断了,寿命很长,色相殊胜,他不要饮食了,饮食很麻烦,色界天人不需要饮食。用什么来维持他的生命?我们今天讲他的营养从哪里来?从禅悦,禅悦为食,从这个里面得的营养。身体健康,确确实实一生不生病。但是他有身,身有坏苦。

  所以更高级的觉悟者,他连身也不要了,还是个讨厌的东西。你看老子就讲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老子说的,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所以高级的凡夫连身体都不要。

  身体都不要,住哪里?住虚空。第二句说,『或依虚空住』。这就是三界里面的四空天,四空天人他欢喜这个境界。换句话说,物质的境界他统统丢掉了,我们一般世俗人讲灵界,那就是指他们。他们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空间,他们没有物质的身体,物质的身体总是一个累赘。既然没有物质身体了,当然不需要这些房屋、房舍,当然不需要了,这是四空天。那要修四禅八定,你的愿望才能得到。

   佛不许我们修这个法门,为什么?出不了三界。寿命虽然很长,最高的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想象。可是八万大劫有到的时候,到了,你的定功失掉了,你这个定保持只能保持到这样一个阶段。定功失掉之后,你从二十八层天往下坠落,你不能往上,只有往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佛不希望我们修这个法门。

  而且四空天里面没有佛法,佛菩萨没有应化在其中。色界天有,欲界天有,有佛菩萨应化在当中,讲经说法广度众生。无色界里头没有,所以无色界天在佛法里面叫八难之一,八难里头有长寿天,长寿天就是指四空天,「依空而住」的。第三句:

  【或依一切宝光明住。】

  清凉大师说,这一类的众生「乐即质光故」。乐即质光,「质」我们现在讲物质、性质,「光」是光明。他喜欢这个,爱好这个,欢喜这样的居住环境。经的意思也很明显,『一切宝光明』,他欢喜这个,爱好这个。如果在人间来讲,他的嗜好就是喜欢宝石这一类的。在我们这个世间有许多经营宝石这个行业的,他这一生依此而住。欢喜宝石,收集宝石,买卖宝石,从事于这个行业的,那就属于这一类的。我这个说法,诸位容易懂。福报大境界高的欲界天、色界天,他们居住的环境七宝庄严,那是自受用的。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无比的庄严。这个庄严要知道它是性德自然变现的,绝对不是有心贪图享受,不是的。那个境界就是经上讲的法尔如是。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实在讲没有那么大的福报,那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是阿弥陀佛居住的环境,教学的环境。我们跟他有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阿弥陀佛的福。这个享福里头有大道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学,学校环境虽然很好,但是并不是在那里享福,是在那里求学,每天从来没有间断。不像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读书,每天有几个小时课程,当中还有休息,常年还要放假。

  我们晓得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没有听说放假的,没有听说当中课程有间断的,没有。所以那个地方没有退转的缘,我们讲机会,没有机会让你退转,没有机会让你堕落,你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在教导你。这是「宝色光明」。第四句:

  【或依一切佛光明住。】

  第四句清凉注解注得好,「怖众苦故」,怖是畏怖,害怕、恐怖,世间太苦了。那怎么办?我们『依一切佛光明』。我们今天学佛是依这个住。佛光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光遍照之处。确实我们把我们整个的身心都沐浴在佛光明之中,每一天不离开经典,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依一切佛光明住」。

  在这里面,只要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我们现在不敢讲,月月有进步,我们跟这个五浊恶世愈来愈远了,跟佛的清净光明一天比一天近了,远离恐怖颠倒妄想。真正学佛人,真正修行人,他「依一切佛光明住」。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第二段,「所依住」长行第五句:

   【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

  清凉大师说这是「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这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跟下面的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的明显。偈意要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社会,这一句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重大的庆典节日,张灯结彩。在外国像看到国家的国庆、圣诞节;在我们中国,我们看到的时候新年、灯节,特别是灯节,年节喜庆的日子。由此可知,这一种欢欣是中国外国都相同的。虽然国情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重大节日张灯结彩,这些庆祝似乎都没有两样。

  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光作宝色」,不是宝发光。宝石的光是反射的光,在灯光、在太阳光下,它的里面的角度不相同,反射的光颜色不一样,非常之美。在实际生活当中,从后面偈颂的意思对起来看,就是我们讲的张灯结彩。有人欢喜这个行业,经营这个行业,大的是社会团体的喜庆日子,小的是个人、家庭,公司行号、社团喜庆的日子,都欢喜做庆祝、祝贺,凡是这一类的行业都属于这一条。所以在依住里面是离不开一切众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业,在这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第六句:

  【或依一切佛音声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奉圣教故」,注得虽然不多,意思很清楚。这一句是专门指学佛的四众同修,遇到佛法之后,我们一般人讲与佛有缘,欢喜佛法,爱好佛法,依教修行。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属于这一条。

  我这一生与这一条相应,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一无所知,对佛法有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想去看看它,了解它,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一直到遇到方老师,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作为一个单元来教我,我才认识了佛法,才知道经典是一门大学问,不迷信,这才生起去接触、去探讨、去了解它。这一接触之后,才发现方先生讲的话是正确的,没有欺骗人,确确实实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这一门大学问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称之为「正受」。古人所说的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这一句话我才听得懂,我才能体会得到他讲这一句话的意义。

  所以佛法实在讲,除非你不接触,你接触之后你肯定对它生起无比的爱好,你才真正后悔了解它太迟了。这是我自己学佛的经验,我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为什么不在十六岁接触?二十六岁才接触,晚了十年。诸位同学,你们有人在家学佛,有人出家学佛,无论你们是在家出家,说老实话,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你们。什么原因?我对佛法有正确的认知,有真正的爱好,所以学习非常认真努力,这一点你们大家比不上我。在缘分上来说,你们比我殊胜;在学习上来说,你们不如我。我那个时候学佛没有经典,要到寺庙里借经书自己来抄。你们今天太方便了,一切经应有尽有,垂手可得,你不肯读,不肯用功,这就没有法子了。

  你要问为什么?你的认识不够,对佛法认识不够,对经典了解不够,烦恼习气太重,自我意识太高,缺乏虚心学习,缺乏真诚恭敬向人求教这个心态。所以缘虽然殊胜,你们的进展非常缓慢,甚至于还倒退。这些情况自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但是不管你学佛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因缘,既然出了家,既然入了佛门,动机我们可以不问,只问现前要怎样努力修学,要怎样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凡夫初学也得要有一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要懂得原理原则,守住原理原则来制定课程标准。早年我初出家的时候,四十多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一年办四届。寒假、暑假这两届是专门为台中外地同学办的,便利他们来修学。那时候办讲座期限大概是两个星期,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四个星期好象只办了一届,以后都是两个星期。他开了六门课,六门课不是随随便便开的,为这个功课开哪些功课,李老师想了三个月。我对于他老人家这样认真负责,这样细心,我非常感动,不是草草率率的,遵守原则。

  最后课程讨论,老师特别找我,那时候我已经出家了,找我到台中跟我商量做最后决定。这六门功课有两门是介绍佛法的,就是我们今天讲认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要有正确的认识。他编了一个讲义,「佛学概要」,他是用表解编的大纲,一共有十四个课题,我们称它作《慈光讲座十四讲》。每一讲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这是用十四个小时把佛法介绍出来,让你认识佛教。他老人家编的。

  另外从经典里面找出一部小部经,这个小部经也可以说是佛学概论,介绍佛教的,不简单!他选的是《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经不长,很短,只有八条,前面两条讲小乘法,后面的六条是讲菩萨六波罗蜜,是大乘的,大小乘统统介绍到,经典里面的。因为讲座的时间不长,总共只有两个星期,这是介绍佛教、认识佛教的。

  佛教典籍多,法门多,宗派多,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给大家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所以老师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两门:解门、行门,从这个来选课程。解门里面也非常非常丰富,再归纳,解门里头不外两大类:一类是法性,一类是法相。在法性方面就选了《心经》,《般若心经》,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讲义,简单明了。法相属于法相唯识宗,也找不到理想的课本,他编了一个「唯识简介」,然后再采取《百法明门》,把《百法明门》也编成一个表解。课程是要有标准的,不是乱编的,佛教在解门不外乎性、相两宗代表了。另外行门,行门有普通的,有特别的。普通的就选择《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最后的一卷;特别的就选择了《佛说阿弥陀经》。

  六门功课,想了三个月,最后这样定下来。课程定了之后,再依照这个课程去请老师,哪一个人对这门功课有专长有研究,请他来担任这一个课程。不是像一般人办佛学讲座,随便邀几个人来,你喜欢讲什么就开什么课,不是的。李老师做事情负责任,精心在策划。最长一次是四个星期,也是这六门课,每一门课时间多一点,讲得详细一点;时间少,还是这六样东西,少讲一点。不容易!

  我们佛学院,我们这个学院是净宗学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净宗有学有修的法师。在家居士也称法师,为什么?你们将来要肩负起弘扬净宗的使命。我们也要解行并重,戒定慧三门等学不能够偏废。我们也考虑了很久,不只三个月,确定这几门课程,确定修学的期间。修学期间我想的是九年,一直都没有办法做最后决定。

  这次在日本访问没有白去,访问比睿山的时候,在那个道场看到日本各个宗派创始人,所谓是第一代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他们修行的期间是十六年。于是我们学院九年的学程我才坚定了,不能改变。儒家在《学记》里面说到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不采取十六年,十六年太长了,十六年不下山,恐怕找不到学生,九年我想还可以。九年的耐心没有,你还会有什么成就?真用功,锲而不舍,自己一定要发愿九年不下山。

  这个道场护法的人很多,我也是在护法这一边,全心全力照顾你们,务必让在此地修学的同学们身心安稳。四事供养不需要你们操心,安心在这一边修学,成就你自己的德行道业。学成之后,你愿意留下来,来经营这个道场,我们很欢迎;不愿意留下来,希望你去弘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缘,你在那边建道场教化一方,将净宗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依一切佛音声住』。下一句:

  【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求神护故」,就是我们世俗人常常说的求神保佑,这只举一个例子,『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他代表所有一切求神明保佑的这一类的众生。这我们看得很多,在台湾民间最普遍的是妈祖,信仰妈祖,求妈祖保佑的那些众生,人数的数量决不在学佛之下。我的客观看法,台湾信仰妈祖的人数超过信佛的。

  民间信奉这些神道教的人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冷静去观察,神道庙的香火那么盛,拜拜的人那么多,你就知道了。这些神道是这一类众生精神生活的支柱,他心里头有忧虑、有疑惑、有困难,他都去求神问卜。神明到底灵不灵?这里头有个原理原则,诚则灵。你看《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给了凡的一番开示,不是讲到画符吗?画符不是佛教里面的,画符是神道教。

  符箓家有秘诀,那个秘诀就是真诚。他这一道符从笔一点下去,一直到一道符画完,他的心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这个符就灵。如果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不灵。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符灵不灵秘诀在此地,念咒,咒灵不灵秘诀亦复如是。你念咒,咒灵不灵?一般人念大悲咒,特别是念大悲水,这一杯水,你拿在手上,或者是放在佛案前面,你用大悲咒来加持,这个水就变成大悲水了,可以治病,很灵。

  怎样用大悲咒加持?你念大悲咒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这个大悲水就灵了。如果你念大悲咒的时候,里头还夹杂着妄想杂念,这就不灵了。所以它的效果超过符箓,为什么?功夫比符箓要深。画一道符的时间很短,平常你练得很熟,这一道符画下来一分钟就够了。一分钟当中,没有杂念,容易做到。你念大悲咒,通常念三遍念七遍,这个时间很长,这么长的时间里头不起一个妄念,不容易!楞严咒就更长了,两千多个字,咒愈长愈是不容易,有一个妄念夹杂就完全破掉了。

  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大有道理在。佛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是容易多了。为什么?时间短!就是念十声,十声阿弥陀佛只一分钟,这一分钟当中不夹杂一个杂念,这十句佛号就非常管用。你在念佛堂念一个半钟点、念两个小时,不一定能够抵得过这个十念。为什么?你两个小时念佛夹杂许多妄念在里头,人家就是这十句佛号,他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念佛的原理原则相应。菩萨讲念佛怎么个念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净念相继,句句是净念,都是都摄六根;句句是净念,十句相继,符合念佛的原理原则。它管用!

  我早年在吉隆坡传授大众这个十念法,我这个十念法跟慈云灌顶法师的十念法不一样。灌顶法师他是一口气叫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一口气里头不拘多少,成为一念,念十口气。我这个不是的,我比他还简单,我就是十句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十句里头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一天至少念九次。

  这个九次就是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家里有佛堂,你就在佛菩萨面前念;没有佛堂,面朝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句佛号,只要一分钟。三餐饭吃饭的时候合掌念十句,决定不夹杂一个妄念。早晨你工作,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一次,一天九次,养成习惯,一次只要一分钟。所以再忙的人都不妨碍,你用这个方法准有效。我这个方法提倡之后,有不少人打电话给我说很有效,他们念了三个月,念了半年,觉得很有收获。所以功夫就怕夹杂,只要有一点点夹杂,你的功夫全部被破坏了,很可惜!祖师大德传授我们的方法是经验之谈。

   我这个一天九次,这个修法时间很短,从哪里学来的?我跟你讲,我是在吉隆坡讲经,最后一天传授给大家这个方法。我这个方法是从伊斯兰教里头学来的,伊斯兰教每天有五次的祈祷,时间都很短,有很殊胜的效果。我看到了很感动,他一天有五次,我一天有九次,我的时间比他还短,愈短愈容易摄心。慢慢养成习惯,一天九次是基本数,次数愈多愈好,时间久了,功夫得力了,你就能得到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这个比依靠神明加持,神明确实有,不是没有,诚则灵。我们求佛,多少人天天求佛没有感应,不诚。他求的念头不干净,夹杂妄念。我教你用这个方法。下一句:

  【或依一切世主身住。】

  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求天护故」,这个最明显的是世间一些宗教,宗教里面供奉的神明大多数都是天神,天神、天主、上帝是依这个。最明显的就是一生从事于宗教的神职人员,是属于这一类的。第九句:

  【或依一切菩萨身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菩萨愿力所任持故」,这是修行人,真佛弟子。这是一个觉悟的人,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我要干些什么?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走菩萨的道路,要学菩萨,要成菩萨。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你要依教修行,你会得到佛菩萨保佑,佛法里面讲加持;佛门里面常说,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你,你要真修。末后一句:

  【或依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普安众生故」,这个话的意思很深。上面一句「菩萨愿力任持」,自利的成分多;这一句「普安众生故」是利他这方面多。诸佛菩萨念念希望成就众生,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脱离生死轮回,早一天证无上道,这是佛心,这是菩萨的弘愿。我们能够舍己为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跟普贤菩萨志同道合,当然得诸佛护念,一切菩萨威神加持。

  经文上说,『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普贤弘愿所生一切差别,不是菩萨的愿有差别,是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人有差别。哪些差别?我们的信心有差别,我们的理解有差别,我们的修行有差别,所以各个人的果德当然不一样。这也就是印光大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得利益多寡不相同就是差别,果上的差别;你个人用的心,诚敬心不同,因上的差别,因果一定是相应的。尽管在仪式上是相同的,用心不一样。譬如说我们十几二十个人在一起诵经拜佛,每一个人心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得的功德也不一样,同一堂功课各个人不相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末后这一句总结:

  【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这一句是总结。总结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宿因力」,宿世的根性不一样;第二个原因是「现在转变力」,就是你现前用的功夫得佛菩萨护念加持不一样,要懂得。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所依住的偈颂,我们从第一首看起: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仪,前面我们读了很多了,值得提醒的是谦虚恭敬。这个虽然看起来好象是小事,为什么世尊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提醒那就不是一桩小事情。上从诸佛如来,下至一般的庶民,彼此互相往来,如何维系着一个很好的关系,不要把这个关系搞坏了,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就是谦虚恭敬。所以佛在经典,任何一部经典,无数次的提醒我们。

  『承佛威力』,这是谦敬谦虚。『观察十方』是恭敬,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接触,要知道保持这样的心态。不但是对人,对一切动物,对一切植物,花草树木,都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喜欢花草,我能喜欢的这个心是承佛威力加持,我才能够为花草树木去服务,帮助它们。对花草树木尚且如此,何况对动物,何况对一切人。

  古圣先贤的教育,往往从一般人都疏忽的地方做起,决定不是说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虽然自己有智慧有能力,他也说是「承佛威力」,还不说是自己。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普贤菩萨』讲的,前面给我们讲过三种普贤,这个普贤是「道后普贤」,早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后,退居在普贤菩萨的位子上,帮助佛教化众生,还是这样的谦虚,这样的恭敬,无非是给我们做个榜样,给我们做模范,慈悲到了极处,善巧方便到极处!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去体会。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把谦敬落实在自己实际生活当中,永远保持谦虚恭敬,你就对了,就像个佛弟子,佛弟子像佛菩萨。如果你还有贡高傲慢,粗心大意,你不像佛弟子,你不是个学佛的人。

  向下偈颂有二十二首,比一般的经文多出了很多。经文多,当然就说得详细,让我们对于宇宙之间的真相多一分的理解。现在请看第一首:

  【遍满十方虚空界,所有一切诸国土,如来神力之所加,处处现前皆可见。】

  这是普贤菩萨的境界。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一首是「总显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这个地方的「佛」含义很深很广,我们看到这个「佛」字,就会想到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上想到毗卢遮那佛。一切世界是不是依释迦牟尼佛的威神力而住?如果我们是这个说法,有很多人听了不服!尤其是不同宗教的信徒听到,他们不会满意,不能接受。所以这个佛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不是一个人,没有形相,我们常讲是法身佛。

  法身,清凉大师在这个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法身,也叫做法性土、法性身,身土是一不是二。这个说法我们能接受能理解了,因为这个经里头说得很好,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法性。唯识所变,那个识也是法性。一切诸佛如来跟世间所有宗教的神圣,他们都已经证得法身了,这样的人是大智大觉。我们说世界依他们的神力而住,能不能讲得通?能!世界之所以能够形成,能够住一段时间,确实它的因是法性,它的缘就是诸佛如来,这是那些修证的智慧德能相好圆满的人,他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缘。有因有缘,这个世间就常住,世间相不坏。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

  众生的业力,尤其是恶业,它是在破坏这个世界。这些现象说起来也不难懂。现代人可以说是盲目的一味向科学技术上发展,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引导,「人定胜天」,这句话古人说得没错,可惜现代人把它解错了,以为自己的聪明智慧能够胜过大自然,改变自然环境,改变自然的生态。确实你是有能力改变它,改变之后带来的灾祸,你无法避免。地球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恶化。这个恶化如果不能够防止,科学家提出警告说,这个地球五十年之后不适合人类生存。

  这是科学家提出的警告。在我们学佛的人看如何?我们学佛的人听了科学家这个警告,不能说他没道理,但是事实并不像他说的那么严重。他说得没错,现代的人生活在现代的环境,如果要是在五十年之后,现代人生在那个环境里头活不了。可是五十年之后,地球上的人在那个环境一样生存。这是什么道理?

  你们看看农作物那些病害虫,你就晓得了,你就能体会到。现在人发明的农药喷洒之后,病害虫都死了,可是过个半年之后,那个病害虫又生起来了,现在这个农药喷洒对它不产生效果了,它的免疫系统、它的抵抗力加强了。就正如同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居民,要到那些没有开发的地方,那种农村里面去生活,他过不惯,他到那个地方会生病,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你所居住的环境,现代化的环境没有污染,住成习惯,你抵抗力没有了。

  偏僻落后的地区,你看那个脏乱,他们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很正常,他的免疫系统,他的抵抗力比城市居民要高很多倍。那些人到都市里生活没有问题,都市人到他那个地方生活就有问题了,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科学家讲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在那一个时代,地球上的人免疫系统、抵抗力都不断的在提升,五十年后地球上的人还是可以生存,不过就是我们这些人在那个时候不能生存。佛法看不一样!

  但是虽然能够生存,生活得很辛苦,这是肯定的。为什么?不善的因,不善的缘,果报怎么会善?果报当然是不善。所以那个时代的人灾难比现在还要多,生活比现在还要艰苦,这是肯定的。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大慈大悲,众生愈苦,他们的悲心愈重,只要有念头想离苦想得乐,这就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佛菩萨会到这个世间来现身说法,帮助大众。所以佛菩萨的住世不是业力,他是愿力,他是感应。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因是业力,缘是机遇,因缘成熟,果报就现前了。

  这里头的缘最重要的是父母,你跟父母有缘遇到了,业力是因,六道众生得的这个色身缘因如是。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佛菩萨的因是愿力,本愿威神,佛菩萨的缘是众生有感,因永远不断,缘就不一定。众生喜欢佛想学佛,佛就来了,佛来教导你,佛来帮助你,佛现什么身不一定,总是缘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稍稍明白之后,我们来看经文,经文是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

  『遍满十方虚空界』,你一看就晓得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事实真相,究竟圆满的事实真相。我们见不到,我们意识里头完全没有这种观念。这是什么原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实际上讲这是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平等的境界,佛如是,众生亦如是。

  『所有一切诸国土』,前面经文里面我们念得太多了,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诸佛剎土,这个剎土还是重叠的、立体的,此地只用「一切」两个字包括了。说国土是依报,依报里面一定有正报,正报是有情众生。

  也许有同学提出疑问,有依报一定有正报,依报跟正报是分不开的。好,有人提疑问了。地球没有问题,我们这里头有正报,许许多多居住在这里的有情众生。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有能力登陆月球了,月球这是一个星球也是个国土,为什么那个地方没有有情众生?这依报正报一体是不是讲不通?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应该要问的,应该要解释清楚的。否则的话,你有疑惑。

  这个星球的依报跟我们有共业,所以我能看得见它,有共业。月球里面住的有情众生,那些有情众生跟我们的业不一样,不共业,我们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我们。这个好比是什么?这个土,这个星球跟我们还是同一个空间维次,它里面住的有情众生跟我们是不同空间维次,我们见不到。有一天你有能力把空间维次突破了,你就见到了;不但你能够见到月球里面的有情众生,太阳里面的有情众生你也能见到。

  太阳,我们晓得是火球,温度极高。对!有一类众生他习惯在那么高的温度,没有那么高的温度他就冻死了。这个世间有情众生很多,依住环境不一样。就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在南北极的人,习惯于那个地方的气候,你要把他送到赤道这边来,他受不了,他没有办法生活,习惯在冰天雪地。生在赤道里面的这些众生,每天在大太阳底下,要把他送到南北极,他会冻死。

  在地球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现象,何况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剎土,这里头一切有情众生,前面讲了,他的乐欲不相同,境随心转,他的居住环境也不一样。我们中国一般人讲水土不服,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是在那个地方生长的,对那个地方的生活环境有一些不适应,甚至于完全不适应。从这些地方你去体会,你的疑问就可以消除了。

  所有一切诸佛国,『如来神力之所加』。但是你这里要记住,这个文字上很清楚,「之所加」,加是加持,之所加,可见得它不是因,它是缘,如来威神加持。这个世间众生普遍造恶业,这个世界还能存在,还没有完全毁灭,如来神力之所加。这个里面的道理,我们在过去讲席当中说过很多很多次。众生造业,恶的念头,恶的思想,极具破坏力。他破坏了什么?破坏了伦理,破坏了道德,破坏了自然法则,大自然的原则。这个对于自然环境,现在加上生态是极大的伤害。

  佛菩萨教我们,古大德劝导我们,我们以纯净纯善的这个心、这样的思想,缓和他的恶念,以善念缓和他的恶念。他的恶念像大风大浪,善心善念像平静的海水一样平静的,他那个是大风大浪,我们跟他一缓和,虽然不能把这个风浪消除,他的这个风浪减弱了,这个道理我们懂。不要以为这个地球上行善的人少、有善念的人少,这个善心善念如果要纯要真,那个产生的力量不可思议。何况这个力量又能感应诸佛菩萨的神力,跟这个力量结合起来,缓和一切造恶众生的恶念的思想波。这是为什么修行人、念佛人在这个地方,自己积功累德,能够利益整个世界的众生,道理在此地。思想波的快速是所有一切光波、电磁波都不能比的,无论你是恶念是善念,念才动遍满十方虚空界,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说确确实实蒙如来神力之所加,如来弟子们善心善愿善行的力量之所加。

  『处处现前皆可见』,这里头的因缘果报,确实是处处现前皆可见。什么人能见?入这个境界的人就能见,不入境界的人见不到。当然要契入境界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把我们不能入境界的那些因素、那些障碍找出来,要把它消除。这种因素、障碍佛讲得很清楚,因素是迷,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放下,放下得干干净净,我们的障碍没有了,处处现前皆可见,你也见到了。

  由此可知,在今天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如何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然后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去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好事,我们就能入佛境界,就能恢复正常。如果不能这样做,那我们永远堕落在六道三途,永远过不正常的生活。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多想想。你果然想通了,我相信你立刻就回头了。再看下面经文第二首: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向下有二十一首偈颂,别颂前面是长行文,长行文只有十句,后面的偈颂有二十一首。二十一首分九段,每一段对前面的一句。这一首是第一段,他颂「依庄严住」,前面我们念过了,依庄严住。清凉大师注解里头简单明了,「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偈颂里面很清楚,『或有种种诸国土』,或者,并不是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前面跟诸位说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欲望不相同,所以国土的依报的差别无量无边。这个是喜欢珍宝,我们在世间都能看得到。有些人对这些珠宝特别爱好,收集珍藏,他有这个爱好,他将来感得的果报,就有这样殊胜庄严。这里头真的因,我们必须要晓得。

  如果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自己贪瞋痴不断而且在增长,那他的果报就不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是菩萨、诸佛如来,菩萨何以还需要这么多的珍宝?菩萨烦恼习气断尽了,他要这些东西做什么?我们能想象得到,他要这个东西是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行,这完全正确;决定不是自己享受。众生喜欢这些,佛菩萨有大福德,他就示现,你看了欢喜,你自然就进门来了。这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先以利欲钩」,用利用欲来勾引你,「后令入佛智」。由此可知,菩萨种种珍宝庄严是为了接引众生的。

  但是你要知道,接引一类众生,还有一类众生不喜欢这些东西,富丽堂皇的宫殿建设,他对这种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看了俗气,俗不可耐,他喜欢清净幽雅。你看看确实就在我们这个人世间,你就能够区别出来,个人爱好真的不一样。我出家受戒的时候,戒和尚道源法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他们家乡的事情,真人真事。有一个老乞丐每天在外面讨饭的,他的儿子做生意发达了,发大财了,父亲在外面讨饭要饭,人家骂他不孝。他自己也觉得很难为情,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找了一两个月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叫他不要讨饭了,给他很好的生活环境,有人照顾他、侍候他。他住了一个月之后,偷偷的又跑掉,又去讨饭去了。有人问他,你那么舒服的生活你不过,你为什么讨饭?他说,我这个自在,我这个快乐!那个天天有人照顾,好象天天有人看管他,他说我一点都不自在。

  所以个人的境界不相同,他这个讨饭一天到晚游山玩水,走到哪里随便都可以住下。真的像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的乞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那个乞丐到这个境界,他是一桩乐事。他看到你们富贵人家是俗不可耐,他瞧不起他儿子那种生活。所以这个乞丐他的境界确确实实是跟佛家所讲的一样,他入这个境界,快乐无比!那么他依住环境当然不相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偈颂,第一首意思没有讲完。我们先把文念一遍: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偈文虽然没有细说,大意都说出来了。我们知道这种依住是怎么回事情。依住很复杂,无量的差别,佛说法把它归纳为十大类,把这个摆在第一有他的道理。世俗人大多数贪爱金银财宝,羡慕荣华富贵,把它摆在第一。所以说「种种诸国土」,我们在世间看到的,大家都清楚,许多宗教里面讲的天国、天园,甚至于佛法里面讲的欲界天、色界天,诸佛的净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我们看古人画的那些变相图,也画的是宫殿楼阁,岂不就是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世间这种荣华富贵是六道众生心心所羡慕的。佛菩萨要度六道众生,当然随其欲好,他的欲望、他的爱好,随众生!《楞严经》里面讲的「随心应量」,变现出这个境界接引大众,这是个手段。

  所以『清净摩尼最殊妙』,实在讲人间这些七宝比不上佛菩萨变现的。『炽然普现光明海』,加上个光明海,我们就晓得这是诸佛的净土,是佛境界。由此也能体会到这个习气之深,就是到一真法界还没有办法断尽。在华藏世界里面,我们看到三贤菩萨就是没断尽,断尽之后就登地了。而地上菩萨到八地才真正断尽。由此可知,九法界里面断习气,是断粗重的,极其微细的习气很难很难。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第三首。第三首讲了两桩事情:

  【或有清净光明剎,依止虚空界而住。】

  这两句是一段。一共分九段,这两句就是一段。这两句是颂「依空」而住的。有『清净光明的剎土』,它『依止虚空界而住』。在前面我特别举四空天做例子,这是依空。四空天没有色身,也没有物质的宫殿,我们一般称为灵界。实际上他有没有形相?还是有!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无色界天人无色是无粗色,他还有微细的色相,我们佛法里面称之为无表色。

  哪些色相?譬如,我们一般人睡觉都会做梦,我要问问梦中有没有色相?有,梦中的色相别人看不到。两个人在一个床上睡觉,他在那里做梦,你有没有看到?没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我们六根接触不到,我们称它作空。由此可知,实际上空里面还是有有。佛经上常讲「空有不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很有味道,那是讲宇宙人生真相。由此可知,四空天是没有粗色,它有微细的色;粗色能坏,微细的色不坏。梦中境界一样,定中境界亦复如是,定中有境界。这些人欢喜依空中而住。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观无量寿经》上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大众,有欢喜依地而住的,有喜欢依空而住的,他也有居住的房舍、宫殿,他不是建筑在地面上,他是在空中,依空而住。现在在我们人间有没有依空而住的?有,我们称飞机,飞机飞在空中,依空而住。他飞一个小时就是依空住一个小时,飞十个小时依空而住十个小时。现在的太空船、人造卫星,卫星里头有载人的,它在空中环绕地球,在里面生活几个月,生活一两年,依空而住。这个我们更容易懂了,有欢喜过这种生活的。下面这两句是颂「依宝光明住」的: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这是「依宝光明」,偈子里面比前面长行讲得清楚,讲得明白;长行只是讲宝光明,偈子里面把宝跟光明分开了。可以说作两桩事情,也可以合并为一桩事情。

  『摩尼宝海中』,民间传说大海里面有龙王的宫殿,叫水晶宫,那就是依住大海,海里面有宝藏。现在我们人间也有对这个有兴趣的,喜欢潜水的,潜入到深海时间虽然不长,他潜入海底里面十分钟,他那十分钟是依大海而住,潜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依大海而住。如果带的有氧气这些工具,他潜入得更深,潜入的时间更久。

  我们想科学技术发达,现在也有,我听说许多大国在海底建军事基地,那就跟经上讲的差不多了,可惜他的目的还是在战争而不是和平。希望将来人类能够把竞争、斗争、战争这个念头消除,趋向于安定和平。海底可以建立城市作为观光旅游,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我们人间也能够做得到。

  『复有安住光明藏』,光明藏里面没有黑暗。前面说过了,不是宝放光明,而是宝反射的光彩。光明从哪里来的?光明真正的因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真因。所以真正的因在佛法里面讲是根本智,缘是后得智,因缘和合,那个光明是属于果报,果德就现前。凡是爱好光明,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人爱好智慧,他所依住的与他的爱好一定相应。下面第四首是颂第四句,依佛光的。

  【如来处此众会海,演说法轮皆巧妙,诸佛境界广无边,众生见者心欢喜。】

  这第四首是「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清凉大师这个解释得非常明显。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从小而言之佛化家庭,扩大来讲佛化社会、佛化国家、佛化世界。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最多见到的是佛化家庭。我们讲最多见到的是从比例上说的,佛化国家、佛化世界,比例上讲,佛化家庭多。在这个世间代表佛化家庭的就是寺院庵堂,我们讲道场,居住在道场的人,人人都修学佛法。

  「禀」,禀承佛陀教导的这个光明,这就是依佛光住。这里面最明显的道风跟学风是我们修学之所依。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生活之所依。佛陀的教诲也是无量无边,我们在深广无尽的大教之中取一分。像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依佛光明,禀佛教化。佛给我们讲的戒律,诸位要知道,戒是佛身,教是佛的言语,禅是佛心。什么是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们想想这是不是禅?禅心就是真诚心,禅心就是清净心,禅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正觉心,就是慈悲心。禅是佛心,我们依佛光住,要依这个。

  我们要把心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把行安住在「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正依佛。真正依佛,哪有不和敬的道理!六和敬自然在其中。你们想想看,不和,虚假就不和,真诚哪有不和的道理!染污就不和,清净哪有不和的道理!有高下就不和,平等哪有不和的道理!迷惑不和,觉悟的人和合。自私自利不和,大慈大悲哪有不和的!六和敬圆满在其中。道场,这一句就非常重要了。

  『如来处此众会海』。如来是自性是性德,我们在这个道场跟大家共同生活是依性德。这个地方一定要懂得,不要求别人用性德,要求自己用性德。人人都要求自己,人人都自觉,人人都自正,人人都自净,觉正净。佛法之殊胜,佛法不要求别人,佛法要求自己,人人自觉,人人自爱,人人自重。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

  『演说法轮皆巧妙』。佛经上讲的巧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高度的艺术。演是表演,说是宣说,法轮就是诸佛菩萨的教诲。这句话要是合起来说,用现在的话来说,「诸佛菩萨的教诲,以最高的艺术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行为当中」。演说是我们生活行为,「演」是表演,做到了,落实在生活上叫做演。「说」是为一切众生讲解。高度艺术,那是手法,能令一切大众欢喜接受奉行。

  『诸佛境界广无边,众生见者心欢喜』,这是真话。现在的问题就是众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烦出在这里!为什么有这样的障碍?这个障碍是我们身为佛陀弟子的人,没有善巧方便,不懂得艺术的表演。所以令一切众生对佛法在当中产生了障碍,造成了严重的误会。这么好的东西众生不知道,实实在在讲我们自己本身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也表演不出来,这是本身不知道。「诸佛境界广无边」,我们自己不晓得,欢喜心生不出来。你晓得才生欢喜心,你真的懂真的搞明白了,真懂真明白,你不可能不去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你真不懂,你做不到。你要真懂了,哪有不落实的道理!

  真懂得了,这是自性性德的圆满流露,你才真正觉悟到杀生、偷盗、邪淫违背性德,那是造作恶业,把一真法界变成三途地狱,干这么一个糊涂事情,那叫自找苦吃。唯有真正觉悟的人,他欢喜随顺佛陀教诲,身心得大自在,得大安乐!成就一切法,心地清净平等无为,这是诸佛境界。你看现在世间人他成就一切法,他很辛苦!我们一般人讲他伤神、伤脑筋、伤体力。菩萨成就一切法轻松自在,安乐无比。为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要很细心去观察,很细心去体会,真正的因素,菩萨无我。

  像《金刚经》上讲的,确确实实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得大自在。帮助一切众生,工作再繁再多再辛苦,他都得大自在。凡夫何以不自在,凡夫四相没有破,他有我,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无论大小事情他有苦受。他所受的是「苦乐忧喜舍」,没有办法超越这五种不正常的受用。菩萨无我,超越这五种不正常,他得的是正受。

  所以这首偈我们要很认真努力的学习,我们今天的依住就在这一首,务必要好好的学习,要契入诸佛境界,我们这一生的修学就有了成绩,在佛法里面讲有成就。下面一首第五首也是一段,这一首偈是一段,第五段,颂「宝色光明住」:

  【有以摩尼作严饰,状如华灯广分布,香焰光云色炽然,覆以妙宝光明网。】

  我在前面长行文里面是用张灯结彩作比喻,大家好懂。道人修行证果了,证果之后真的是神通广大。到什么程度就有这样的能力?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做到,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佛身来教化这些众生。应以声闻身或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比丘,现身自在,现土也自在。如果要现宝色光明的修学环境,他就现这个环境。现身现土这里头必须要知道,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我们如果体会到这个意思,你怎么会不自在!

  我们今天在图文巴建这个道场,我不是为我自己建的,是为大众建的,所以我取舍自在。我建,建得很自在;我丢,丢得很自在,随时随刻对这个道场没有一丝毫贪念的念头。我什么时候放下?念念放下,这就自在了。如果说你还有控制这个道场的念头,有想占有道场的念头,你怎么会自在?你就不自在了,你就有苦头受了,你没有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意思很深,好象是懂了,其实你没懂。念念心里头清净,一丝毫染着都没有,这是你真的放下了。

  不但心里头没有这个道场,心里头没有这个世界,心里头没有一切人事物,心里头没有六道三途,心里头也没有十法界,你这才叫真正放下,你得清净自在,然后这个身就变成感应了。你看我们这个身,我常常跟同学们说,说很多次,但是你们没有听懂,没有体会得到。我这个身到这个世间来是业报身,跟大家一样,学佛之后我会转变,我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力身,你就自在了。还要把这个愿力,这个愿力是不为自己,为自己还是很辛苦,为自己里头有业;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就快乐无比了。

  我每天穿衣吃饭为众生,每天读书工作为众生,每天在此地跟大家解释佛陀的经典为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要为自己,没事,什么事都没有。为自己跟为众生是一不是二,这里头决定没有冲突。就像《华严经》讲的重叠的世界一样,虽然无尽的重叠,一点都不混乱,层次分明,不相干扰。你能体会得到吗?不能。为什么不能?你没有入境界。

  要怎样才能?要放下。我教给大家了,我讲的真的是很清楚,「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你就入不了境界。我给你讲得这么清楚,你还是不会懂,你体会不到。果然放下了,你一听就明白,你就懂,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问题统统解决了。古人讲的一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听了之后会点头,很有味道。为什么?你懂。现在给你讲这两句话,甚至于你也会讲,真正的意思你不懂。囫囵吞枣,你真的不懂!这就是俗话里头讲的,你要有真正修行功夫,你才会懂,你才能契入境界。我说的这些话与这首偈都有关系,真听懂了,这首偈子你就了解了。

  法身菩萨有能力示现这种境界,接引这一类众生,这一类众生他对这个很有兴趣,喜欢热闹!你喜欢热闹,法身菩萨示现一个热闹场合来引诱你,世间人真是如此。你看我们这个城市,图文巴这个城市是花园城市,我没有到这个地方来以前听人家讲,这个地方每年九月是花季,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全世界喜欢看花的人在这个时候都到这个地方来赏花,这个地方的旅馆都爆满,你不预先订房间,到这儿来你找不到住的地方。菩萨亦复如是,你喜欢宝色光明,他就现这个境界,你就统统喜欢来了。一个道理!

  『状如华灯广分布』。中国人年节、灯节,现在这个情形我们常常见得到。在外国你看圣诞节的时候,整条的街道布满了花灯。有些地区在这天晚上为了赏灯,这条街道禁止车辆通行,车辆改道,这条街让大家在这里欣赏。在新加坡的乌节路,那条路也很长,跟这个是一个意思。『香焰光云色炽然』,炽,是非常旺盛的意思。

  『覆以妙宝光明网』。空中的灯饰真的是五光十色,我们常讲美不胜收,很多人喜欢。我也曾经看过一次两次,以后再不想看了。为什么?人太多了。年岁大的人看到人太多太吵杂了,不喜欢。所以这个东西年龄不一样,境界不相同,年轻人喜欢这个热闹场所,我们曾经经历过。年岁大了,喜欢安静,喜欢清幽,不喜欢这些热闹地方。所以大的城市我们不习惯在那里居住,小的城镇还可以,最适当最欢喜的是乡村,安静。你看随着年龄境界不相同,依住不一样。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二0卷)

  诸位同学,请看「所依住」偈颂的第六首:

  【或有剎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接着看下面一首:

  【或有剎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这两首偈颂是赞颂「佛的音声」,清凉大师说:「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前面长行有「依音声住」。众生个人兴趣不相同,长行里面讲:「或依一切佛音声住」,偈颂里面讲的就多了。每一句前面都加个「或」,这是不定词。但是在十方世界确实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喜欢色相,爱好音声,特别是在九法界,人数肯定是占相当大的数目;如果不相信,我们稍稍观察一下就明了。你看音乐,举行音乐会、歌舞会、杂技表演,观看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这种场所多半都是卖票的,不像佛教里面讲经是免费的。那个地方票价都很高,但是参与的人很多,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众生的喜爱。

  佛菩萨那叫真有智慧,这是我学佛之后,对佛陀、大菩萨们,他们接引众生的手法佩服到五体投地,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夫子这两句话意思很深,我们很难体会到,学佛之后明白了。大乘经上常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世间众生的风俗习惯。他们种种的喜爱,佛都能随顺决定不会破坏,这个做法是极高明,就是随缘,恒顺众生,这是「极高明」。「道中庸」,他把你引导到正法,这个在今天世间说法,这是最高的艺术。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以及释迦牟尼佛以后他这些大弟子们。印度是非常古老的宗教之国,婆罗门教的历史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告诉我,传说有一万多年。因为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跟中国人的性格完全不相同,中国人很注重历史,哪一件事情,你看史书上年代都记得很清楚。印度人没有历史,传说,代代相传有一万多年,现在世界上承认的八千五百年。世界上承认婆罗门教,现在我们称为印度教,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我再过几天二十四号要参加他们一个盛会,在新加坡举行的,这跟佛教关系很密切。印度有许许多多宗教,佛经里面讲的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我们对这个名词含义要清楚,决不是轻视别人。外道怎么讲?心外求法。跟佛法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所以称为内学。如果你向外求就叫做外道。我们佛门里头有没有外道?很多,我们称之为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他没有懂得佛法的教义,依旧是心外求法,这样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我们心外。你这样子信仰释迦牟尼佛,拜阿弥陀佛,也是外道。

  佛法里头到底怎么讲?佛法里头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在外。不但弥陀净土不在外,尽虚空遍法界,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虚空法界是自心相,自心显现出来的现相,剎土众生是自身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但是这个真话对一般人讲,一般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一定说你头脑有问题,你怎么胡说八道。由此可知,心外求法的人很多很多。凡是心外求法的,在佛门里头都称他作外道。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这是说一般宗教有九十六种。佛高明,这九十六种宗教里面许许多多宗教领袖,宗教里面的修行人、传教师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在《华严经》后面,诸位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长者,这都是宗教领袖,在佛门里面他们是菩萨。佛教讲理,任何宗教里头,他只要明心见性,只要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契入境界,佛都承认那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之中。这些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教经典里面说得出,而且说得很详细。

  真正悟入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家人,这个关系多么亲密!说一家人还隔了一层,应当怎么说?是自己,不是别人,毗卢遮那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讲得最透彻了,所以佛菩萨绝对不会批判,或者劝你不要去相信这些神明,佛菩萨没有这么说法的。而是什么?而是把你所信奉的神明,解释为高深的哲理,把你的迷信转变成智信。这是「道中庸」,活活泼泼!

  你说印度人拜神,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天神,都是古印度各个宗教所信奉的神明,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给它的意义,《华严》上讲表法的意义,于是它们全变成教育,全变成教学了。这并不局限于佛教,表法的义趣展开来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的懂得,真正的学会了。在课堂里面,佛法的教学是结合最高的艺术。佛像是艺术教学里面的一环,凡是佛像都是代表自性,都是表性德,我们不能不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是表法的意思。名号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教学宗旨就是这两个字。

  他观察得很清楚,这个世间一切人,他缺少什么?人与人之间缺少仁慈,所以提出这个作名号。他自己呢?自己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所以提出清净,用清净对待自己,养自己、养自己的德行。教你用仁慈对一切众生。我们常常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没有仁慈的心、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回过头来,要依仁慈、要依爱心、要依慈悲心待人接物,那你就皈依释迦了。对待自己要清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的境界就清净了。你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念这一句名号是这个意思。你要不懂意思,不知道回头,不晓得依靠什么,那你这句佛号叫白念了。后面那个「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

  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提醒自己回头。就是声声佛号提醒我,我对一切人事物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这个名号就代表他一生,在这一个阶段,在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地球,这个阶段是一万两千年,这是佛的法运。在这一万两千年,在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少慈悲心,少清净心,用这个名号来唤起。名号就是一般好象政治里面喊口号一样,要把它呼唤出来。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现在人讲的落实,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哪个菩萨、哪个佛的名号,你们想想统统是教育的理念、方针、原理、原则。本来这些神明人家拜的都是迷信,佛把他这个意思一加上,变成智慧了,极高明!

  因为佛教的历史短,中国人的记载也不过三千年,古印度宗教的历史比佛教长得太多,特别是婆罗门教,今天讲的印度教,它的历史悠久。他们那些大德定功很深,都有禅定功夫,我们今天讲是高级宗教。在禅定当中突破了空间维次,六道轮回是他们讲的,六道轮回不是学说,是他在甚深禅定当中看到的。在佛法术语里讲「现量境界」,它不是理想,不是推测,不是推算,亲眼看到。他看到有诸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看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许许多多这些天神、鬼神,他们常常交往,造这些天神、鬼神的这些像,教一般人民崇拜祈福消灾,所以信奉神明的人就很多很多。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出世,并不禁止他们拜神,而给神加以教育的意义,高明到极处。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懂得这一点的时候,真的对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经上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我体会得很深。普贤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懂得。所以佛菩萨到任何不同的地方,任何族群,任何宗教,都会广受欢迎,道理在哪里?智慧、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因此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的生活习惯,佛并不破坏你,随顺你,帮助你提升境界,改变你在生活上的理念。生活方式不妨碍,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错误的观念,你错误的思想,他从这些地方帮助你纠正。这是了不起的一种教育。

  非常可惜,到晚近,我们可以说最近三百年来,应该要算前清道光、咸丰以来,我们佛门大德没有继承过去祖师大德这样的智慧善巧方便,所以佛教一直在衰退。这个里面如果我们细细的去想想,不无原因。原因在哪里?大乘经论没有人讲。纵然有一些讲得太少了,时间太短了,因素在这个地方。到今天,讲经说法的人愈来愈少了。我常讲学讲经的技巧不难,契入佛菩萨的境界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自私自利,你根本没有办法依照佛菩萨表法的去做,你都不能落实,你不能修自己的清净心。

  我学佛这么多年,总结佛教导我们最高的原理原则,对自己对别人,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对自己「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这个后面还要加个「慈悲」,所以慈悲里面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人!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做?有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一切都是为众生。

  为什么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凡夫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有好处不做;纵然去做,他也不能尽心尽力。觉悟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只要与众生、与社会有利益,全心全力去做。做了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他把自己早就忘掉了,早就没有了,不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哪有我?没有我。所有一切的机缘都是为众生造福。

  所以佛有能力把所有一切民间奉祀的神明,都给他加以教育的意义。连我们中国民间拜的山神土地,都赋予他社会教育的使命,不可思议!土地称为福德正神,赋予他社会教育哪一种课程?因果教育。得要有人去讲,有人去开导,变成我们生活里面真善美慧的象征。不但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生活的智慧,美化人生,哪里是迷信!

  迷信,说实在话,是你对于这里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什么人迷信?你迷信,神明不迷信。你没有了解,没有搞清楚,你信他是迷信,你不信他也是迷信。你们仔细想想对不对?《华严经》里面可以说把世间所有一切杂神都说到了。这些杂神众在《华严经》里面都是佛菩萨,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广度众生,我们要懂。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首偈。这两首偈完全是依佛声教,欢喜听闻佛陀的教诲;或者是把境界扩大,喜欢听从神圣的教诲,就在这一段里头。

  『或有剎土无边际』,这是讲大,剎土就是道场。无边际我们很难懂,可是现在好懂了。我们今天上课在摄影棚,这个摄影棚里面没有学生,我面对着的是摄相机,摄相机经由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这不就是无边际了?我这个说法你能懂,你能够体会得到,说更深一层你就不懂了。更深一层,那你要懂得原理原则,就是境随心转。如果这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我们讲上课的老师,他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他在此地上课,虽然没有这些科学机器的设备,在讲堂上课,他的心量是虚空法界,他的音声就达到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我们讲有缘众生,都能够看到,都能听到。有缘是什么?有能力突破时空维次的众生统统接收到。这个说法说得很玄了,有些人未必能接受,说我在这里讲笑话。我们今天讲网路传播你相信,为什么?你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你拿到我们网路的网址就能收到,所以这个道场是无边际的。

  『安住莲华深大海』,这个安住不但是心安住,身亦安住。莲花也是表法的,莲花表清净;大海也是表法的,大海是讲的性海,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在这样广大境界当中,你的身心安住在清净之中,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是真心本性。在这个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诸佛剎土有净土有秽土、有纯菩萨的世界、有六道杂染的世界,像佛经上讲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无论是净是染、是善是恶,心地永远清净,总不会沾染,这就叫「莲华深大海」,丝毫不染着。我们讲学习,学习的功夫就从这个地方见。

  怎样才能学得会?没有别的,放下!我初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章嘉大师他就教我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用了五十年了。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就是这两样东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看破是明了,对于事实真相明了。放下是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学佛的同学,大家修净土的多,把什么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见可以听,不能放在心上,这就对了。

  『广博清净与世殊』,殊是不一样,广博清净跟世间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并没有离开世间,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在世间一切不染着就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是跟世间一般人不一样。世间人染着,他有烦恼,他有习气;觉悟的人不染着,他了解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他非常清净,非常明白,所以一丝一毫都不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安住莲华深大海」。

  自性清净心现前,这是真正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高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相同。在《华严经》上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我们讲他们程度高下有四十二等,上面的、高等的知道下面的境界,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境界。

  『诸佛妙善庄严故』,这个妙善清凉大师讲「妙善所感音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以善感,佛以妙应。佛菩萨不断在帮助你,提升你的境界,往无边际深广处去悟入。

  第二首『或有剎海随轮转』,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随着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剎是道场,实际上道场是道人,有道之人,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不一定要有什么硬体的设施,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最初教学,你看看在什么地方?在草地、在旷野。经上记载在鹿野苑,鹿野苑是旷野,那个地方是野鹿活动的地区。这五个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连释迦牟尼佛才六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释迦牟尼佛教诲之后,他们很佩服,愿意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最早的僧团出现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佛教的创始。佛在的地方,佛说法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此地讲的剎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以佛威神得安住』。道场的安住,诸位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它的意义,它的真实义。跟着佛修学的这些人,佛的威神,威神是教学。演说,演是佛都做到,佛的(我们今天讲是)德行感召。他的道德、他的行为感召,那是演。师生在一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他解答。佛陀的教诲,以答问这种方式是最普遍,而且是最多。没有人提出问题,佛自己说的很少,叫无问自说,少!十之八九都是答问。我们看许多经典一问一答,有时候学生问老师,有时候老师问学生,学生与学生当中互相问答,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见。《华严经》亦复如是,这个经里面菩萨们总共提出了三百一十个问题,由普贤跟诸大菩萨分别来跟大家解答,这是《华严经》的形式。

  『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诸菩萨」这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道场。众生愚迷不知道大宝,这些菩萨们知道。宝也是比喻,世间人有了宝,他就发财了,他的物质生活可以过得非常丰富了。有宝就解决问题了。佛法是大宝,为什么?能帮助你解决生死问题。世间财富再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不能帮助你成无上道。佛法能。所以佛法是大宝,这个世间再多的财富是小宝。菩萨识货,凡夫不识货。所以末后这首偈,你看到有威神的加持,诸大菩萨协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所依住」偈颂的第八首:

  【或有住于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那无上尊,常于此处转法轮。】

  这是九段里面的第七段,也只有一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首偈是说前面长行第七、第八两句,就是第七「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第八句「或依一切世主身住」。前面七、八两句意思很明显,长行都给诸位做了报告。

  『或者有住于金刚手』,依天神。『或复有住天主身』,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佛教里面确确实实有许多信徒对于佛教并不了解,他们把佛教里面的佛菩萨当作神明一样的看待,所以佛教就变成宗教了。这些信徒在现在社会可以说占大多数,几个人学佛对于佛教有深刻的认识?真正在经教里面去学习?大家都晓得确实从经教里头学习的是少数,而一般拜佛拜菩萨,求保佑、求消灾的占大多数,这种属于宗教。但是后面这一句好了,这一句决定不能少的:

  『常于此处转法轮』,在宗教里头为他们讲经说道,我们学佛的人要懂。早年,说这个话大概总有四十年了,我住在台湾大溪香云寺。那是一个很破的庙,没有人住,房子都漏水,我们有三个出家人住在里边。有寂光老法师,他的徒弟法融跟我同戒。我们三个人住在这个破庙,也没有人供养。生活来源怎么办?我到大溪关帝庙讲经,讲经的时候有一点供养,来维持我们这个小庙三个人的生活费用。关帝庙在台湾很多,神庙。我们讲什么经?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太上感应篇》,因为关帝庙旁边供养的文昌帝君。我们看到大家在拜文昌帝君,我们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常于此处转法轮」。我在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请我到他们那个地方去讲《玫瑰经》,我去讲了两次,很有意义。我们尊重他们的宗教,我们崇敬他们所供奉的神明,我们尊敬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变成一家人、好朋友,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隔阂当然就化解了。

  所以有一次我们替回教筹款,举办一个健行,好象全程有七公里。主办单位请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长参与,这位副部长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两个人带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虽然很长,一点都没有觉得。我们谈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宗教与宗教之间,法师要密切往来,常常往来,有助于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那一次的筹款成绩相当不错,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就是不同宗教之间,要往来,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义上的交流,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初交往的时候,方式是求同存异;我们经典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提出来,不同的地方暂时放下。实在讲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们的境界还没有到。我们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个从前不同的地方,现在一看也同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教学真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只要你细心去体会,所以这是不同宗教之往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兼显说法」,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这个比较长六首偈是第八段,赞颂「依菩萨身住」。在长行里面只说到菩萨身,偈颂里头除菩萨身之外,还有佛身,那就是长行里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萨身住」。菩萨身,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里面去看,读《华严》,前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里面讲五十三参,这些都是把它归类,每一个大类里面,真的是无量无边身,有有情身,有无情身。

  这些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古时候中国佛教里面修行的人,他们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谈当中开悟的;有些在山林树下,观察自然现象而开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听水声。从这些地方开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萨示现,冥显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显是明显,你自己感觉到佛在加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们一首一首来念: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一首里面讲到的树、讲到的水。树,菩萨示现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萨的?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我这个答复你听了未必满意,但是我这个答复是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在你有没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你没有这个念头,那就不是。

  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个总原则,境随心转。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统统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欢佛,我根本不喜欢佛法,那就统统都不是。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这个树,他开悟了。别人看树,天天都在看,怎么不开悟?他看就开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没有开悟,这一天突然开悟了。这里头是什么原因?你知不知道?

  苏东坡游庐山不是一次,很多次,为什么只有一次他突然灵感来了,写了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怎么一下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叫灵感,佛法叫感应,剎那之间触动了你的灵机,契入这个境界。苏东坡是个文人、学者,他触动的灵机发挥在文章上。参禅学道的人不一样,他的灵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威神加持也都有时节因缘。加持什么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们不用功的人,佛菩萨想加加不上,我们天天看山色,天天听流水的声音,不开悟。为什么?不用功。要怎样用功?用功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处,你要继续不断的去干。

  凡夫为什么没有办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长,这就是所谓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怎么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永远精进而不退转,成佛一生的时间就有余,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不需要!佛在经上为什么讲凡夫成佛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进得少退得多。退转太可怕了!为什么会退转?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触到,你能不动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动心,若无其事,这个时候你就能觉察得到诸佛菩萨围绕着在你身边。

  经上讲的诸佛护念,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境界。这是什么?依佛身住,依菩萨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个佛,依菩萨身自己就像菩萨。哪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不是佛菩萨应化的?于是对佛菩萨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报恩?不知。他要知道,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这个东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体会,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进不了,只有往后退,不会往前进。这个是世人学佛学道的难处。

  这一首偈里面『宝树』,在我们的境界里头,树木是草本、木本的,不是宝树,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极乐世界是宝树,华藏世界是宝树。你要明理,你就晓得草本、木本跟七宝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境随心转。这个话我只说到此地,点到为止,你慢慢去参去。后面这三个字『平均住』,平是平等,均是均匀,这个里面说明没有贪爱,常生欢喜心。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率领他的这些学生,这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僧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世尊教学生晚上住在这棵树下,明天换一个树,不要老在这个树下,老在这个树下,你对它产生了感情。这个树荫凉好,你起了贪心,那你就被它诱惑了,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树下一宿,第二天一定换别的地方,这个树再大再荫凉,我也只住一晚上,决不在这个地方久住,于一切境缘不生贪念。在那个时代,世尊已经这样教了,这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防微杜渐,真的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知道我们是凡夫,禁不起境界诱惑,这样教导,他自己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最好的榜样。

  『香焰云中亦复然』。前面讲依树,这一句是「香焰云中」,有菩萨住在这边。你看看我们佛寺当中,总是唱赞,唱赞总免不了「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这一句就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第三句,『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这两句都是讲菩萨现的身是大水、是海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观海而悟入的。修行人住在海边,每天观海,他开悟了,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菩萨示现的。这个意思很深,没有契入境界很难理解。再看下面一首: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于华海中,广大神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毗卢遮那是佛,前面讲菩萨,依菩萨住,长行里只有依菩萨,偈颂里头有佛,佛也示现,毗卢遮那佛,好!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自性佛。

  『或有依止金刚幢』,幢是幡幢一类的,扁的是幡,圆形的是幢。这个幢不是普通布做的,不是的,这是以金刚做的。我们曾经看过有石头做的幢,有铜造的幢,在经典里面有七宝做的幢。古时候道场的幡幢,它是信号,因为从前道场的活动要通知远近的这些信众,要用一种标志传递这个讯息。不像现在,现在可以发函件,有邮局。从前没有邮局。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传真。在古时候都没有。用什么方法?用幡幢。所以寺庙前面都有旗杆,那个不是挂国旗的,旗杆很高,如果今天道场里面做法会,多半挂上幡。远方的人看到寺庙旗杆上挂的幡,就晓得今天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他就去了。如果悬的是幢,幢是圆桶的,圆形的,道场今天讲经,喜欢听经的,他就去了。它是一个讯号的传递,是这么一种工具。

  现在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不需要了。不需要是作为纪念,所以佛像两边悬挂着幢幡作为纪念。我们看到幢幡就要晓得,教化众生!这是道场主要的活动。有依止金刚幢的,也有住在华海中的,华海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花园,花园很大,品种很多,形容它是花海。有喜欢花草树木的,热爱花草树木的。下面一句是:

  『广大神变无不周』,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举几个例子而已。诸佛菩萨能现种种身,不一定是有情,无情的也很多,现无情身,绝对不会比有情身少。

  『毗卢遮那此能现』,这是说出「佛住」,依佛身住。第十一首: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这首偈第一句,『修』是长,跟短是相对的,这是讲时间的长短,或者示现的时间长,或者示现的时间短,『无量种』!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长。有许多人遇到佛菩萨的化身,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文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那个不容易!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个精神毅力就叫人钦佩。在中途两次生重病,没人照顾,他并不退心,遇到这个要饭的叫花子,碰到了。叫花子好心照顾他,一直到他身体恢复了继续再走。

  三年当中两次生病都遇到这个叫花子,所以他很感谢,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他正好到五台山去,去拜文殊菩萨。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人家,人家都知道我。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老和尚到五台山之后就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文吉这个要饭的这个乞丐,别人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这个示现的时间就短,只有几天他就走了。走了,你也找不到他。短时。佛菩萨的应化,时间的长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他就应现,感要是没有了、消失了,佛菩萨就走了。他那个身是感应的,应身。我们凡夫是业报身,不自由!他那个是感应自在。

  『其相旋环亦非一』,他所示现的相状,有情众生的相,无情众生的相,旋是旋复,没有一定。他凭什么显现?我们要晓得,凭众生的业感。佛菩萨现身是自自然然的现身,佛菩萨并没有意思。所以这个经很不好讲,讲都不好讲了,当然不好懂,讲只能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什么人知道要现什么身?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人,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佛菩萨现身叫法尔如是,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如果有丝毫意思在里面,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四相四见都断尽了,转八识成四智,完全回归到清净自性,丝毫妄念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意思?还会想我现个怎么样的身?没有!所以佛在经上只用个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由此可知,众生的业感很复杂,不但是眼前,眼前是缘,还有因。因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修行决定不是一生,多生多世,那种善根所触动,加上现在的缘。所以佛常常讲无量因缘,这个话是真的。

  『妙庄严藏与世殊』,他所现的境界,「妙庄严藏」是形容,境界无比的殊胜,世间所没有的,人间天上都没有。什么人能见?『清净修治乃能见』。换句话说,清净心的人,真诚清净平等这个心就见到了。这个心感应的缘,因缘具足,佛或者是菩萨所现的、变现的境界,你就见到了,这个境界无比殊胜。下面第十二首: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这是总结上面所讲的『种种各差别』,实在讲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我们曾经读过天众、杂神众,杂神众里面有树神、有水神、有海神。你从这个地方去类推,树木花草皆有灵性,所以差别无量无边。

  『一切皆依愿海住』,这一句话把因说出来了,菩萨本愿。本愿是什么?四弘誓愿头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众生的缘成熟,这是缘。众生有感,缘成熟有感,菩萨就现身就有应,感应决不失时。

  『或有国土常在空』,都要有缘人才能见到,在空中见到佛菩萨的道场,见到佛菩萨数量之多,就像一层一层的云层一样。这种境界一般普通人看,这是一种虚幻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他说这个话也没有说错,为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云层当中看到诸佛菩萨的道场,甚至于看到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大众围绕,在空中出现的时间不长,短暂,几分钟、十几分钟境界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很多。

  我还听说那个时候妙善老和尚还在的时候,普陀山老和尚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山上观世音菩萨开光,非常希望我去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去参加。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我是很想去参加,大陆那边的信徒太多了,信徒非常热情。我去的时候怕信徒太多,引起治安人员的困难,他们维持秩序不容易,是为这个原因我没有去参加。

  李木源居士告诉我,那天开光的时候,看到空中,天上好象门打开了,打开之后有四朵莲华出来,接着四大天王,非常清楚。他们有录相、有照相,那一天参与的人听说有两、三万人统统看到,这跟经上讲的一样。他看到的时间大概有十五分钟,以后慢慢没有了,大家磕头祈求,那个天门又打开了,又看到了,五分钟。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