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贵近况:正文显示页面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8:28
科学地把钥匙交给学生刘少雷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2000年03期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地科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达到二个“自能”的境界呢?我想应主要从以下几个带有规律性的方面去作刻苦的努力。
      一.教学生认清钥匙
    面对丰富多彩而又门类众多的知识体系,如同站在琳琅满目的钥匙摊前,我们应该谨慎地教学生认清这些知识,因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钥匙拿错了,拿乱了,锁就无法打开。那么怎样才能教学生认清钥匙呢?
    (1)教学生学会画语文知识树。我们知道零散的、 无系统的知识总是很难记准记牢,但一旦在头脑中形成了一棵高大完整的、枝叶系统茂盛的知识树,那么老远就一眼看清它。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阅读教学中,他引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分析初中六册的教材,按听、说、读、写四类,画出语文知识树,知道语文知识的总体结构,从系统论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每天所学的知识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最后学生一步步地爬到树顶,居高临下,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学生想摘哪片树叶,想取哪把钥匙,都会信手拈来,毫不含糊。
    (2)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规律。任何事物, 只有认清了它的规律,才能掌握它。学生要独立思考、迅速地领悟某一课题,就必须要掌握有关这一课题的规律性知识。我们以篇章结构教学为例。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组合材料的方式方法,我们从每一个单篇具体分析出发,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篇章加以抽象归纳,并找出组织材料的规律。概括起来,常见的材料组合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并列式,文章的各部分互为并列。如《风景谈》。②领属式,文章的内容层次间有领属关系。如《改造我们的学习》。③串珠式,就是用一根线索贯穿全文始末。如《荔枝蜜》。④连环式,各环相套,一环连一环。如《海市》。⑤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有层层推进之意。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样一来,学生就认清了打开各类文章结构层次这把锁的钥匙。
      二.教学生拿稳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把钥匙硬塞给学生或抛给学生,学生不一定接得准、拿得稳,那么怎样让学生拿稳钥匙呢?
    (1)教学生学会生疑、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才能了然于心,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比如面对一篇文章,我们告诉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等。回答了以上问题,就理解了此篇文章之纲,就等于拿稳了打开这篇课文之锁的钥匙。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力。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牢固。
    (3)带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知识是人们长期通过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任何一篇文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那么在阅读文章时就能保持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同步,这无疑大大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及加强了对课文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为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其对生活的体验深度成正比。
      三.教学生善用钥匙
    学以致用这是原则。那么怎样去开锁推门进入知识的殿堂呢?
    (1)进行模仿性实践,让学生当临时小老师。 比如我在教初一《小小说二篇》时,运用所学的有关小说三要素的知识(即钥匙),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示范性开锁训练:①《鞋》写了几个人?主要写谁?(人物)②为了赞扬谁?赞扬他什么精神?(主旨)③大个子军人自始至终正面出场了吗?看来作者用了什么写人的方法?(写人方法)④故事情节吸引人吗?为什么?(构思法)⑤小说设置了几个悬念?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情节)⑥对话时瘦个子军人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他心情沉重?几处省略号包含了什么感情?(语言品味)我逐一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把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了《鞋》这篇小小说所营造的一个小小的知识殿堂,并告诉学生我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小小说的方法和思维(即交钥匙),然后叫学生当老师,用我教给他们的方法来引导大家学习第二篇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经过短时间的准备,有一名学生自报奋勇上台当老师,我下位做学生。这位学生引导大家学得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总结了一下这两篇小小说的异同。
    (2)进行放开性实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比如我叫学生用学到的批改作文由易到难的十点知识,进行彼此批改、互相交流,效果很好。又如组织学生成立“桂花文学社”,自己动手编写《桂花》杂志,学生搞得热火朝天,且作品质量还比较高。再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写新闻或通讯等。放开性实践的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陈述。总之,努力让学生充分地做到学以致用,能独立地打开知识的大门,从而达到二个“自能”的境界。当然,进行这一项实践时,老师还要充当好组织者、督促者、裁判员等角色,只能如此,方有所成。
    不过要实现“自能”的目的,还有与课堂教学配套的一系列措施改革问题,都要同步进行改革。下面简单地谈主要的几点。
    (一)教材要同步改革。①基本篇目要典范、稳定,数量宜少,一学期12篇即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贯穿其中。非基本篇目与基本篇目要有某些相似相关之处。这样便于教师熟练地操作和学生的模仿实习。②很难读懂的或不适应今天生活的文章应少选或不选,便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境同步。③非基本篇目要多样化。或选一些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反面文章”,供学生读写时作对比;或学生习作;或乡土教材;或时文。便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考试方法要同步改革。①出题要紧扣大纲。②以考作文为主。这是一种最高级最综合的能力考查形式。③阅读题不要“挖肉放血”,考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④直接来自教材的考题应少之又少。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被捆绑的手脚。我们不要担心会失去教材的权威性。
    (三)课时安排制度要同步改革。在常规排课的基础上,应间隔一周或二周安排一次课时集中的课,或半天或一天。如语文一周6课时,第一、二周按常规排法,即每天保证有课,第三周就把6 课时集中安排在某一天或二个半天里。其目的是便于学生利用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只有这些配套措施进行了同步改革,师生教和学的负担才能大大减轻。教师才能腾出时间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灵活地处理教材,才能不担心怕什么地方没讲到,才能教出特色来,才能翻出“如来佛”的掌心。学生才会学出味道来,才会认清钥匙,拿稳钥匙,善用钥匙,从而最终达到“自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