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拳掌大全:新闻策划中解读视角再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53:43

新闻策划中解读视角再探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10年04月13日
来源: 《今传媒》杂志  作者: 李启松

  "狗事"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对老生常谈,一般人是持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不该老生常谈,或是不该常谈老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老生谈得好、谈得新、谈得妙,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常谈能变换视角,推陈出新,也是值得鼓励的。《大河报》最近老生常谈了一把,或说常谈了一把老生,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国内引起了共鸣。不仅引发郑州市市长的重视和批示,也引起了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数千家媒体的关注。从新闻策划方面说,是独特的解读视角让老树发新芽。我们还是先从新闻的本源“狗事”说起——

  一、从热线中发现新闻,紧抓不放

  《大河报》的热线网络是很庞大的,在当地影响很大。开办热线早是第一个特点;设备先进是第二个特点,有专用热线车,有专用热线手机;阵容庞大是第三个特点,热线部有近50名记者,接线员近10名,24小时监听。大事小事,几无漏网。每日热线记者都要在热线记录里扒新闻。

  一段时间以来,郑州养犬办只收费不办事,无证、违规养犬比比皆是,被狗咬伤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凡此种种,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养犬和不养犬的市民对养犬办这个机构都产生了质疑,不少人通过热线发问,养犬办存在的意义何在?

  新闻从热线来,问题是读者提出来的,不是记者无病呻吟。记者开始顺藤摸瓜: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郑州市实施新的城市养犬管理条例,养犬办配备了武装到牙齿的“铁甲威龙”。两年了,养狗管理怎样了?然后拔出萝卜带出泥,新闻就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打了防疫、注入了芯片,为什么不能领证?既然属于事业单位,办证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钱是怎么花的?

  二、寻找新的解剖点,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被做烂的题材

  “狗事”是只死老虎,在各地的情况差不多,如果仅限于对过去存在问题的报道,只相当于给死老虎挠痒痒,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新是新闻的核心,有了新的元素,老树才能发新芽,枯木才能又逢春。但新又不是故弄玄虚、危言耸听,应该新得自然,新得水到渠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顺藤摸瓜,直到搞清搞透。尤其是在做专访的时候,对一些敏感的话题紧追不放,让当事人谈,让专家谈,在谈的过程出新出奇。

  “你是不是党员?”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不是记者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直不停地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拜访,处长大人也是情急之下出此下策,昏招连连。养犬办有关负责人说的“养狗是少数人的权利”、“那时候狗还小,现在长大了。现在生活营养好了,狗的个子也长高了。”等言论在新闻报道中成了靶子,带动新闻链条快速滚动,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时间,网络评论如潮,专家评论如潮,新闻报道最希望出现的互动效应出现了,媒体关注了,官员也关注了,对新闻的做大做强极有好处,对问题的解决大有益处。

  新闻变得厚实了,主题也变得鲜明起来:“狗事”为什么办不好,不是拨款多少的问题,不是狗多少的问题,不是管狗人多少的问题,这是一种观念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如果管不好管狗的人,想管好狗的事,比登天还难。换言之,如果管好了管狗的人,“狗事”就迎刃而解。观点就这样一步步被引向深入,这样的报道,谁也不会觉得是没事找事的“四季歌”。

  三、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就是下面这段话,在国内引起热议。《大河报》“狗事”报道的成功,引来全国媒体关注,自2009年11月8日起,中央电视台四个新闻栏目陆续对此进行了报道,持续近20天,“新闻直击”栏目主持人还电话采访了记者。媒体也随着新闻声名大震。

  “记者通过郑州市财政局办公室联系上了该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城建处处长王冠旗。‘你是不是党员?’王冠旗质问记者。”这段话的引用频率很高。新华网有人撰文称,也许2009年可以被称为“最牛官腔年”。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发表评论指出:唯有“管理服务”,却是一笔烂账。《齐鲁晚报》评论员辛木认为:收狗钱不管狗事是办证经济。《华西都市报》陈英凤评论:全国有多少“养犬办”主动公开过管理费使用情况?印象中似乎没有!郑州市养犬办因“只收狗钱,不办狗事”引发群众的怒火,甚至有人提议撤销“养犬办”,这一事件足以让全国其他城市的“养犬办”引起反思。央视评论员王志安在“共同关注”栏目中接受采访时说,重要的是收取的费用是否真正用在管狗上,也就是说是否“取之于狗用之于狗”?费用用在狗身上是没问题的,挪用在人身上就有问题了。

  在十几天里,《大河报》几乎每天都对新闻的进展进行追踪,不仅刊发过“深度报道”,还刊发过“今日关注”,多次以整版或接近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封面破例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大标题进行导读,几万字的报道引发全国性的影响。

  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大河报》新闻调查系列报道《养犬办被指只管收钱不管事》《盈利式管理是狗患之源》《养犬办两年花了731万?》引发郑州市市长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有关部门公开账目。

  一个新闻如果能够引起政府官员的重视,事情就好办多了。尤其是一些问题新闻,单凭记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所以有些新闻在报道的时候,就会有意引起争议,引起轰动,把政府官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政府官员的批示往往对促进问题的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狗事”新闻本来就和政府部门有关,郑州市养犬办隶属于市政管理局,连续的报道引起市主要领导的重视,虽然人们想了解账目的目的未能实现,虽然记者想“打听”账目情况没能“得逞”,虽然律师要求公开账目没有答复,但领导一发话,事情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想遮掩的人遮掩不住了,想护短的人护不住了,想刁难的人没有机会刁难了。推进民主进程,有时候打官员牌不失为一种捷径。

  当然,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果事件在没有官员关注的情况下,也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也就是顺理成章地解决,那就更好了。

  经过步步为营的报道,加上领导的批示,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终于向媒体发布信息。2009年11月5日下午,郑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就曾来到报社表态,愿意公开相关资金情况。

  虽然让养犬办办好“狗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新闻报道还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市民质疑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公开解释,收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该不该收、该收多少,以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再那么神秘。直到2009年11月10日《大河报》发表郑州市新闻办解释养犬办经费去向,该系列新闻报道才算漂亮地画了个句号。

  五、几点思考

  一个成功的策划报道,一定有其成功的原因。该报道相比于一般的报道,至少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用事实说话,用法律说话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是舆论监督的典范,历届中央领导人都曾参观过它,关心过它。“焦点访谈”旗帜性的语言是“用事实说话”。“狗事”新闻在用“用事实说话”方面做得很到位。

  整个采访扎实厚重,材料翔实,没有空话大话。

  采访新闻的动机是热线读者有要求,读者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问题在采访的过程中得到验证,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验证,记者适时提供新的事实,进行恰当的佐证。记者没有站出来进行评论,而是引用网友的话,选择性地进行观点提炼,用专家的评论进行引导,加上国内强势媒体助阵,引起人们的共鸣,新闻火了是必然的,不火是偶然的。

  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巧妙地引用律师亲身经历的事和观点,形成“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基调,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是一个很讨巧的写法。

  二是提问尖锐,不回避问题,不留情面

  郑州市养犬办负责人两次来到报社接受记者采访,承认养犬办存在重办证、轻管理的问题。

  有些报道不深不透、隔靴搔痒,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顾虑重重、瞻前顾后,问的问题怕伤及情面,有所保留,有些伤筋动骨的问题反而被一带而过或避重就轻了。该报道读者问的问题针针见血,让读者读着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新闻报道触及了灵魂,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对事件进行毫不留情地解剖,让读者能看清事件的实质。“我们了解到,一只狗打疫苗、植入芯片的费用不过几十元钱,为什么郑州办理养犬证需要缴纳600元的管理费?”“养犬办人员的工资是国家发的,管狗除了打疫苗、植入芯片外到底还需要花什么钱?是不是不收钱就没有办法管理好狗?市民就该受狗患的骚扰?”“是不是只要你们给狗发一个证,狗的素质就自动提高了,从此就不会扰民了?”“就像一个公安局,不管打架、抢劫的事,只管给人办户口,这样的管理是不是太缺乏智慧了?”

  记者提问角度刁钻,让对方顾头不顾尾,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难以自圆其说,导致“雷语”不断:养狗是少数人的权利,不是生活必需品;你看到的那些办证的大狗其实都是两年前办的,那时候狗还小,现在长大了。现在生活营养好了,狗的个子也长高了。晕,正如网友指出的,一个专业管狗的人,竟然这样定义大型犬!

  账目问题在此次报道中是不能回避的,记者的问题更加尖锐。

  如“疫苗的价格是每份21元,狗链是16元,保险2008年是10元每份,2009年是20元,芯片的价格是和别的项目一起招标的,所以我不太清楚。”养犬办负责人说。记者表示希望看到这份招标文件,养犬办负责人先是让记者2009年11月6日上午去养犬办取,但当记者如约去养犬办时,她又说文件不在养犬办。

  针对2009年8月养犬办有关负责人赴乌鲁木齐等地以考察为名旅游的反映,养犬办负责人解释如下:“我们确实去一些景点旅游了,但那是乌鲁木齐市执法局花钱安排的。”记者提出查看相关票据,养犬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财务室的人不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所以没法查。”

  从文学角度讲,这属于白描写法,标准的现实主义写法,不同的是,这是新闻,是事实,不是虚构。

  三是发挥旁证的力量

  记者在写“狗患频发责任在谁?”时,先简写了“美国平均每户家庭养犬1.7只,在日本,猫狗的数量比该国的儿童还要多”的情况,接着写了我国香港的情况,旁证狗乱不在狗的多少,而在于管理方法是否恰当。

  记者为了把新闻做得更扎实,先后采访了香港律政司的王先生、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周一岳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负责人,了解到香港政府出于爱护动物的考虑不限制养狗,但管理十分严格。注射狂犬病疫苗不仅是为了人类健康,也是为了动物的健康。不仅杀戮猫狗食用违法,遗弃猫狗也会受到严厉处罚。对比郑州养犬办的做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记者还用律师武建新在办理狗证过程中的遭遇进行旁证,办证就是为了收钱;用“有至少5万没有办证的养犬人,主动带狗到各个畜牧医院注射了狂犬疫苗”进行旁证,讽刺“交钱办证了才给免疫、植芯片”。

  四用评论立言

  为了让记者的报道有立体感,《大河报》的评论员还在《今日观点》版配发言论《是企业,还不如企业》:

  当记者去郑州市财政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询问时,一位处长劈头就问:“你是不是党员?你的采访必须经过我们局党委和新闻发言人的批准!”天呐,难道“养犬办”的信息只向党员公开……记者的采访权是法律赋予的,记者证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放的,难道你们党委和新闻发言人的权力比法律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更大?

  这位处长大人,如果你想赶走记者、拒绝信息公开,也请拿出更加冠冕堂皇、更加高明一些的理由吧,抛出如此“雷人”的“高论”,只能让人觉得你与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有些不搭界。

  记者在报道中,除了引用网民的评论,还对著名公共行政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博士进行采访,就新闻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引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记者采访时事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的观点;还引用了《北京青年报》等评论员的评论。

  五是细节的力量

  文学离不开细节,新闻更离不开细节。有了细节,新闻才会生动,才会鲜活,才会有说服力。细节向我们展现的东西比记者概括的内容更多。美国记者布坎南说:在报道一起谋杀案时,她希望知道“他们中枪倒下之前看是什么电影”,“他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口袋里装的是什么?炉子上做着什么菜?唱片机上播放着哪一支歌曲?”“我总是问狗的名字是什么?猫的名字是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要展现,不要讲述。讲述不仅使阅读枯燥,而且使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展现则让读者自己想像、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顿悟。

  记者西亚迪说:“让事情发生,而不是讲它如何发生。”

  报道中,记者着重写了两个细节,一个是2008年11月《新周刊》刊载郑州“打狗”轶事中的一个情节。另一个细节也是关于穷人养狗的,记者浓墨重彩、洋洋洒洒,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残疾人张新建的狗被逮,因交不起费而无力救狗的事,力求以情感人。记者曾交600元钱替一位无力救狗的人办证,养犬办的人笑称是支持他们的工作。有了细节,新闻就有了力量。

  (作者系《大河报》特刊部金融理财和大河卖场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