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赤月传说2 6 14:策划中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8:21:25

策划中茶

一、古今中茶

1 百年沧桑

100多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10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出口茶叶均价为斯里兰卡的4成,印度的6成,肯尼亚的8成[5]。中国茶叶90年代末的价格为60年代价格的60%,茶叶界一片悲观失望情绪。近几年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现在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欢乐的少忧愁的多。

190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8.7万吨,首次超过了中国的8.37万吨,此后,印度占据茶叶出口第一大国达90年。是年,全世界茶叶出口量27.48万吨。1907年,日本绿茶在美国市场首次超过中国,此后,日本茶叶在美市场不断扩大。1913年,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茶叶出口8.68万吨,首次超过中国的8.27万吨,跃居世界第二,此后,中国一直落后于斯里兰卡。

1917年,Raymand C.Naekay在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杂志》上发表《中国与印度的茶叶贸易》,详细解释了中国茶叶由25年前居世界首位,而后一年不如一年,逐步衰落的原因有:一是生产者缺乏协调的组织;二是栽培茶叶不用科学的方法;三是税收的繁重;四是政治上的骚扰……印锡茶政府能够用全副的精神去奖励,而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栽培制造技术的改良……所以华茶市场就渐渐被人所蚕食了。

1934年,除西藏、新疆、内蒙外,全国22个省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为1.2市斤。

最近,外国同行眼中的中国茶叶指出,中国茶叶要么停滯不前,要么变革发展,但是至少目前对一系列必须应对的挑战缺乏行动。中国茶叶过去5年出口增长87000吨,国内供过于求,大量的低档茶叶转到国际市场导致茶价下跌。中国茶叶不是国际茶叶价格下跌的罪魁祸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一是经营分散,家庭小规模生产,更新设备和提高工艺缺乏资金支持;二是企业缺乏管理水平;三是没有行业权威协会。并预测中国茶叶出口量将进一步增加,出口额将继续下降。

但是,中国茶叶产业是有1700多万亩茶园、72万吨产量、8000万茶农、500万茶商、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和600多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光福建宁德地区的茶叶税收达到1亿元。因此,茶产业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2 十年前后

中国茶叶,从1992-2001年的10年内,发生了十大变化:一是产量从60万吨增长到70.17万吨;二是内销量从32.24万吨增加到45万吨;三是出口从17.65万吨增加到24.95万吨;四是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全国大的批发市场有10多个;五是茶店多,北京、上海各有6000多家;六是茶馆增多,上海、成都有5000多家;七是所有制中,股份制占31%、集体个体占41%、国有独资占24%;八是茶文化丰富,全国每年有10多个茶叶节会;九是质量提高,市场抽样合格率为90%(1998年70家营销企业抽样合格率为25.7%,比上年下降10%);十是基地化建设初具规模,如广西横县的茉莉花基地占全国的50%以上、福建福鼎县的高档花茶原料基地占北京市场的60以上、云南思茅的优质花茶原料基地、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福建安溪的乌龙茶、浙江嵊州的出口珠茶基地年产5万吨(7亿元)占全国的60%。

中国和斯里兰卡对比,10年前,出口量、值相当(90年中国出口量20.4万吨,创汇4.2亿美元。斯里兰卡出口量20.3万吨,创汇3.7亿美元);2001年后,中国茶叶出口24.9万吨,创汇3.9亿美元。斯里兰卡出口26万吨,创汇7亿美元。

3 中西茶业

有人说:“中国有茶无业,西方无茶有业”。全球茶叶年销售169亿美元,英国不产茶,却有世界著名的大茶商,100多年长盛不衰,。当“立顿”红茶打入中国市场时,媒体出现了“洋茶进口,龙井洗手”的报道,其年销售额超过我国年茶叶总产值,靠品牌占据全球60%的市场。美国不产茶,每年进口9万吨中低档茶,加工销售40多亿美元,而中国年销售额不过180多亿元人民币。

二、 软硬中茶

1 硬件不优:硬件指茶圆、茶厂、产品和市场载体.

1.1 茶园生产力低:一是无性良种少;二是高山优质茶产区茶园少;三是现有茶园因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四是茶叶采摘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浪费巨大。因为茶叶容易老化,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一把草”的说法。

1.2 茶厂生产力低:因茶厂规模小、设备差,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竞争实力弱。奇怪的是,茶厂规模仍有缩小之势。湖南五大花茶厂年产一万吨,面临私营企业低质低价争原料、抢市场,都陷入了亏损状态。猴王牌销量从96年的10万担下降到99年的7万担。各初制厂规模小、设备差,有一定规模的国营集体茶场却一分为几,掠夺式经营。

1.3 市场建设不足:由于产品没有市场信息指导,没有畅通无阻的渠道销售,盲目种植、盲目生产,销售困难。即便有,也是有一时,无一时;短期有,长期无。出口上,全国没有一个拍卖市场,生产无法与国际市场相联系。

1.4 产品竞争乏力:品牌多,名牌少,没有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产品质量差,原料差,感观品质差;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

2 软件不足:软件指政策、体制、科技、管理和人才。

2.1 管理水平不高: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整个行业对管理科学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现有企业潜力发挥不出来。

2.2 行业管理无序:当前茶业好似纯粹自由市场经济,放任自流。一是茶叶投资混乱,不仅投入不足(国外发展良种茶园,政府给予补贴,我国则没有。),而且投资失误。投资项目缺乏论证,缺乏监督,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西部边远某县,为开发茶叶一年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三大项目(儿茶素厂、老茶园改造、厂房设备),该县效益每亩近千元的良种茶园仅200亩。儿茶素厂因全国有50多家,有效益的仅有1~2家,该厂至今没有效益。又如,某企业,产品市场本来在萎缩,还在1999年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一厂房(其中大部分为无偿投入)。某库区移民安置工程,1992年总投资3000多万用于茶叶开发,实际上用于建园建厂的据说不足六成,现已进入高产期,而每年茶叶产值不到100万元!茶叶种苗工程建设,本来是中央的一项正确决策。但是,某地种苗工程投资几千万元,建了如下三大项目:征地;建宾馆;建母本园和苗圃。而该地区现有良种繁殖基地不少于10个。据测算,这些资金如用来进行种苗补贴,可以发展几万亩良种。二是利益分配失衡。由于“重商轻农”的观念作怪和“供过于求”的客观存在,茶园无人投入、管理。而城区茶庄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大城市每2000人一个茶庄、茶馆),何故?因为在茶叶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到的利益才30%,与其生产成本相当,无利可图,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因此,有“种茶得微利,加工得小利,流通得大利”之说。后者不管茶园基地,茶贱伤农,茶园抛荒也就不奇怪了。三是税收过重,税负不公。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私营企业实行包干征收,公有企业则按帐征收。因而,前者很轻,后者很重,至少相差5%。在当前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微利时代,私营企业足以用税收的因素置国营企业于死地。而多种税收(特产税7%+16%,增值税17%)比世界上税收最高的阿根廷还高1.5倍,斯、肯、日则免税。四是市场管理混乱。主要是价格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如花茶有“一压复提”工艺的创造;茶中掺黄泥、面粉、食盐;“猴王”花茶的假冒产品达10万担,与正宗产品销量相当,价值1亿多元,国家损失每年几千万元。在市场上,茶叶价格因实行随行就市,同等质量的散茶价格可能相差几倍。市场、商场只顾出租店面、柜台,对质量、价格、打假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缺乏有效手段。

2.3 人才严重短缺:由于茶叶全行业亏损,专业人员纷纷改行下岗。在岗的或者在政府机关,或者在效益较好的大企业,或者自立门户经商卖茶,而种植业、企业市场一线人才严重短缺。全国茶叶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驻茶叶企业的不到20%。如果说20世纪的茶叶是靠勤劳致富的,21世纪茶叶发家一定是靠人才与资源优势。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市场。

2.4 市场开拓不力:台湾茶商黄正达说,印度、斯里兰卡供养着世界上十大茶商,而中国为何没有世界级大茶商?因为“东方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将茶当商品”。中国茶文化丰富,而对茶行销不力。我国人均消费才0.34公斤,占消费支出的千分之四。

2.5 科技投入不足:茶为何斗不过咖啡?且看咖啡周边设备的研究增加,而茶之永远壶壶杯杯而已。咖啡商雀巢公司扬言要把中国人手中的“茶叶”换成“咖啡”,并在东莞投资3.5亿元,决心让“更香”的速溶咖啡在中国“更香、更甘醇”。“七五”、“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茶叶机械、茶叶加工的研究课题是零。湖南省茶叶研究所70多年的历史,70多名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最少的一年仅几万元。

三、规律中茶

1、 世界茶叶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南红北绿”,即:低纬度的地区(如印度、肯尼亚)只能生产优质红茶,高纬度的地区(北纬25-300)最适宜生产优质绿茶。中国茶叶的基本特征是:绿肥红瘦特优。绿茶品质优势强,国际茶价历年绿茶高于红茶。茶叶主产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绿茶品质不高,以上三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红改绿”,企图占领国际绿茶市场,都以失败而告终。到2001年,我国出口绿茶13. 58万吨,而印度、印尼、斯里兰卡三国的绿茶出口量仅为0.3、0.8、0.08万吨。中国名优茶、乌龙茶、花茶等特种茶一枝独秀。同样,中国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绿改红”的浪潮也是以失败而告终。2001年,中国红茶出口4.1万吨,其中重庆的低档颗粒红茶为1.5万吨(因质量问题2002年基本上没有出口)主要作为茶叶的填充料,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但中国的“滇红”、“祁红”、“宜红”等优质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2、 中国茶叶消费的基本规律是:潜力巨大,增长加速。一个人的年人均正常消费量为3.3公斤,当前全球人均0.5公斤,中国为0.33公斤。上个世纪前50年,年均增长不到1%,后50年年均增长3.89%。1976-1986年,国内花茶消费量年均增长24.6%;90年代绿茶增长10%;上海从1983-2002年人均销量增长5倍多、北京等地近年来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倍;2002年北京绿茶、乌龙茶、花茶分别增长了30%、30%、20%;各地茶艺馆的兴盛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年增长率为10%。茶有“三增三抗”的功能,茶能增力、增智、增美,茶能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吸烟有害无益,饮酒害多益少,饮茶有益无害,各种媒体“戒烟、限酒、倡茶”的报道不断增多,“不吸烟、少喝酒、多饮茶、饮好茶”正在逐渐成为生活的新潮流。一条芙蓉王烟的消费,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一年高档云雾绿茶的消费。我相信,“茶文化”一定能打败“烟文化”、“酒文化”。当内销年人均达到 0.7公斤,外销增长50%,我国茶叶的总需求量为13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2001年产量的1倍。当人们用茶礼品代替烟礼品和酒礼品的时候,以茶代烟、以茶代酒、以茶代饮的时候,茶叶就会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

3、 中国茶叶市场的基本规律是:市场总体相对过剩,大宗茶供过于求,名优特新茶供不应求。中国茶叶,要坚持“三为主”的市场方针,即“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绿茶、名优特种茶为主,红茶为辅;品牌包装茶为主,散茶为辅。”要实现“以产定销、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到“促销促产”观念的转变。中国茶叶市场的趋势是:内销,绿乌增花平红降茶饮料猛增,总量为46.57万吨,绿茶为26万吨,花茶为10.5万吨,花绿茶占80%,大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出口,量增值减价降,但名优特种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茶叶商品的特性是:生产弹性大,消费弹性小。当收购价变化很小时,产量增加很快;当买价变化很大时,销量增加银小。世界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绿茶上升,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70年代的9:1上升到现在的3:1;二是东欧、亚非进口国地位上升;三是贸易重心由消费国向生产国转移,现在斯的90%、肯的70%、印度的64%都在本国成交;四是国际竞争“国内化”;五是产茶国自销量上升,自销:出口,30年代为3:7,70年代为6:4,1996年为7:3。

四、潮流中茶:大市场、大调整、大投入、大发展。

大市场,是要瞄准全球市场,推行“市场国际化”。要有“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观念”。中国茶叶消费量的潜力为10倍,现有市场规模为180亿元。出口市场消费量的潜力为5倍,现有市场规模为30亿元。假设消费量的潜力挖掘一半,消费档次提高一倍,则中国茶叶的内销外销市场总规模为:[(180亿元*10*1/2)+(30亿元*5*1/2)]*2=2000亿元。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巨大的市场。

大调整,一是要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根据国家经贸委“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研究报告”指出,制茶业是国有经济需要退出的领域之一。茶叶行业包括加工、流通、出口均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退出,只能参股、不能控股,要实行多元化投资,搞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按此要求,茶叶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应改制改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之成为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还要创新体制,联合重组:核心是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市场的拓展能力。二是要调整茶类结构,主攻“绿名特”。培育“世界绿茶之王”、“世界花茶之王”、“世界乌龙茶之王”品牌。在茶类结构调整上,做得较好的是浙江。面对茶叶供过于求的90年代初的形势,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春茶比重、发展名优茶、多茶类生产、多形式宣传、多渠道流通和多口岸外销等措施,到1997年,已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1998年,茶园面积191万亩,采摘面积160万亩,64县110万茶农,产茶11.32万吨,产值17.3亿元,其中名优茶2.37万吨,产值11.93亿元。与1988年相比,面积下降48万亩,产量下降2.34万吨,产值增长2.6倍,名茶产量增长7.6倍,名茶产值增长19倍。2002年更上一层楼,产茶12.5万吨,总产值33亿元,并进一步向名牌、质量、效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三是调整市场结构。稳固国内,跨国经营,实现从“供货商”到“国际经销商”的转变。四是调整档次结构,多产好茶,少产质量差的茶叶。五是调整茶季结构,多产春茶少产夏秋茶。六是调整产区结构:向高山区、优质茶区转移。七是调整人员结构,增加市场营销人员,要达到茶叶从业人员的30%以上。八是调整经营思路,变“商品经营”为“品牌营销”。要扶大扶优,培育龙头,规模经营,做大品牌。知名大品牌的创立,都是与构建大企业紧密相连的。茶叶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和销售能力的竞争,最终决定于“人才”、“科技”和“经营管理”的竞争。中国茶叶的主要问题是典型的“鸡头文化”,小而全,恶性竞争(价格低、质量低)。茶叶竞争,品牌是载体,互联网是动力。现在急需一批既懂茶叶、又懂计算机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互联网在茶叶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应大力加强。英国伦敦一家茶叶公司,最初在网上只交易非洲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14%。现在,通过www.etearade.com网可以向世界各地的茶商直接购买茶叶。茶叶企业,前赴后继。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现代商业发展有三大阶段,美国的汽车业、电脑业、影视业、出版业,全世界的飞机业的发展,都有遵循这一规律。一是少数人发现了商机,于是进行开发性生产和推销;二是“春秋战国”阶段:很多人都认识到该领域的巨大潜力,纷纷跟进,形成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局面;三是“寡头竞争”阶段:经过反复拼杀、竞争,最终只有几个巨头竞争。按照这一规律,目前的茶叶行业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期。现在的市场更加分散,北方的经销商越来越大,大企业规模不断缩小,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或者说是黎明前的黑暗,大企业的春天就要来到。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全球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把千家万户茶农和大市场联系起来,打造“世界绿茶之王”品牌。

大投入,要对优势企业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全国前十名、各省前十名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战略。当前的竞争是低水平的数量和价格竞争,这是茶叶行业竞争的必由之路,是淘汰弱小企业,培植优势企业的选择过程,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是完全竞争行业初级竞争的正常现象。淘汰的终究是产品质次价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综合竞争力差的企业。品牌竞争正处于“春秋战国”阶段,将很快进入“三国演义”阶段。但国家应搞好宏观调控,引导到健康竞争的轨道上来。

要在生产上加大投入,实现优质(良种、无公害)、高效(规模化、机采机制)、低耗(低成本)。名优茶量增价升,江苏是全国高效茶叶的典范,2002年,全省3万多亩茶园,产茶1万多吨,产值6.5亿元,比湖南的110多万亩、5.9万吨、5.9亿元还要多。现有高山群体茶园春茶开发是重要途径。千家万户茶农怎么样与大市场联系,通过农场化(茶园茶厂一体化、实行机采机制)推行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是有效途径。

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重点是1、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技术;2、无性系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国家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10年即可实现全国良种化;3、茶叶工业化:现代化企业思想、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用食品工业的规范标准改造茶厂、产业化的“品牌”和“商标”;4、食品科学:方便、健康、多样、经济。5、茶与健康的研究:每年数以百计的论文。

要在软件上、在经营管理上加大投入。而软件和经营管理都是靠人去完成的。因此,要在人才培养和提高上加大投入。据测算,挪威从1900年-1955年的55年中,固定资产增加1%,生产增加0.2%;劳动力增加1%,生产增加0.7%;通过培训的管理人员每增加1%,企业效益增加1.8 %;现在到了21世纪,对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比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高的,最有效的。中国茶叶要发展,竞争是浪费,竞争是狭隘的;联合、合作、双赢才是繁荣稳定之道。要研究人性、迎合人性、引导人性,要琢磨人心,搞清人们需要的究竞是什么?然后用茶的特点去满足人性的潜在需求。茶叶企业,必须提高抱负、要有攻击性,要有提高价格、扩大市场的理念。“低质量、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家和消费者两败俱伤。

“鸡头文化”是中国茶叶做不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要从单纯的卖“茶叶”,变为卖“文化”、卖“智慧”。企业应成为中国茶叶振兴的主体。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这三大重组的集团化,不断从松散到紧密合作体制,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将是中国茶叶的唯一出路。集团要有国际国内的营销策划;要有大规模的资本运作;要有强大的人才聚集功能;要有产品开发的全新观念和全过程的设计,把手工采制、手采机制与现代营销结合;要敢于打广告、创品牌。标准化的企业建设,是茶叶企业的振兴之路。集团的建立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龙头带动”的原则,先联合少数主要企业,最后实行一体化管理。

合作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法治和诚信。法治,共同约定的规则大于任何人,要实行制度化、文字化管理。诚信,要公开、公平、公正、互相信任,在契约、理性、量化的基础上,解决利益和观点上的矛盾冲突,要求同存异,在小问题上要妥协、宽容。

大发展。中国茶叶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自己的“世界绿茶之王”、“世界特种茶之王”、“世界花茶之王”、“世界乌龙茶之王”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再造中国茶叶辉煌。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道路是曲折的。但我相信,只要中国茶叶制定好“大市场”战略,搞好“大调整”,进行“大投入”,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中国茶叶的春天一定会很快来到!中华茶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