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年闰土有感450字:价格管制既不利发展也不利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00:01
价格管制既不利发展也不利改革崔宇

在“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这一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逼迫下,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近期开始选择价格管制,将有形之手伸向了市场定价的商品,通过“约谈”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要求暂缓涨价或不涨价。4月13日,全国工商联24家商会做出了积极回应,发出了《保供应、稳物价和促和谐》的倡议书──“千方百计保供应,为国分忧稳物价”。

为人疑惑和诟病的是,在“千方百计稳物价”的口号下,发改委却于4月7起上调成品油价。而且,虽然从去年底开始发改委卷土重来再次介入了煤电谈判,要求稳定电煤的供应和价格,4月8日又发出了紧急通知,但价格管制仍效果不彰,在煤价上涨和供应紧张的压力下,发改委又打算在局部地区上调电价,以缓解电力企业成本压力。

由于油企和电企属于垄断行业,而且油价和电价都实行政府指导价,于是,一个很自然的疑问是,发改委为什么厚此薄彼?为什么自打耳光?一面不让产业链中下游的市场化企业涨价,一面却让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产业链上游的垄断企业涨价。

如果从价格形成机制的角度来看,这种厚此薄彼换一种说法就是,一面是对市场定价商品加强价格管制,一面是对政府指导价商品放松价格管制,尽量让其随行就市。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你反对针对任何行业的价格管制的话,想必会同意所有有提价压力的商品涨价,包括油价和电价。因为国际原油价格在上涨(当然,这两天在下降),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也在上涨,而这种联动的定价机制正是改革的方向。否则,无论是2009年实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还是始于2004年的煤电联动改革,都将开历史倒车或形同虚设。

当然,如果你认为石油和电力等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同时又是行政垄断的行业有必要实施严格价格管制的话,那么,自然就不太会同意油价和电价上涨。因为垄断企业有谋取垄断利润的动机,而且它们赚的已经够多了,特别是上下游通吃的石油石化企业,如果一遇到“莫须有”的成本压力就抱怨亏损,就制造油荒电荒或者寻求补贴,它们还有什么资格成为国有企业呢?因为国有垄断名义上的目标就是为了能源安全和保障供应。

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这也正是发改委面临的困境──如果油价和电价不涨,市场化方向的定价机制改革就如同泡影;如果油价和电价上涨,一则难逃被垄断企业挟持的指责,二则也增加了通胀压力。于是,发改委最终的选择是,上调油价和酝酿上调电价,同时对市场定价商品实行直接或间接的价格管制。这样看起来会一箭三雕,既维护了定价机制改革,又让垄断企业满意,同时至少在短期会稳定CPI涨幅。去年11月中国国务院就表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看来现在到了“必要”的时候,而且也并不违反《价格法》。

但是,客观地说,发改委只做对了一半,油价和电价逐步放松价格管制使其随行就市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对市场定价商品实行价格管制则有些目光短浅。价格管制既不会增加商品供给(反而会打击生产者积极性减少未来供给),也不会减少货币供应(这是央行的责任),这样怎么会稳定物价呢?这只会将物价上涨压力推向未来,又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最重要的是,价格管制具有连锁反应,管制完一个商品后,还要管制它的替代品,管制完下游还要管制上游,最终管制面会越来越广。这是“发展”的倒退,也是“改革”的倒退。

对于油价和电价的价格管制来说,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它们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行业,理论上,要通过价格管制控制其垄断利润,避免垄断损失。但是,如果价格管制过于僵化,使成品油价不能与国际油价联动,在国际油价上涨时,既作为国有企业又作为公众上市公司的油企有着不可调和的角色冲突,为了保证利润,它们或者会制造油荒,或者会以亏损为名向财政索要补贴。因为在价格管制下,垄断企业并没有降低其他成本的激励,因为降低了成本则意味着可能要被降价,垄断企业无利可图,还不如亏损要补贴。当然,这个补贴表面上流向了油企,最终流向的却是享受了低油价的企业和个人,对于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这种补贴模式,与其一直提倡的节能减排目标背道而驰。

至少从2009年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之前的情况来看,发改委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油价,每年只有一两次上调油价,它似乎比公众还担心高油价,因为这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速。因此,以与国际油价基本联动为目标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尽管目前还不尽透明,但却是一个必须要坚持的正确改革方向,如果该涨的时候不涨,那么该降的时候发改委就有充足的理由不降。而且,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价格杠杆,僵化的价格管制和限电停产最终不会推动节能减排。至于垄断利润,则可以通过资源税、暴利税和分红等手段来“回收”至财政。即使短期难以彻底实现这一目标,也不能让定价机制改革倒退,给垄断企业留下口实,从而让其他改革止步不前。

总之,发改委此次厚此薄彼的价格管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市场定价的商品过于“野蛮”,这既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改革”。而同步提高油价使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似乎是正确的选择,这既是为了“发展”,也是为了“改革”,最重要的是逼迫中国政府不得不直面通胀压力。如果发改委试图以一己之力,通过行政干预将上下游价格一起捂住,重新扮演“国家计委”的角色,那才更加令人担忧。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其撰写的“财经点评”专栏曾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10年度“最佳评论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或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