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的门禁卡用不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41:39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5)

 

    1958年4月下旬,刘少奇等人去广州向毛泽东汇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准备情况。据刘少奇后来讲,在火车上,他与周恩来、陆定一、邓力群等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吹公社,吹乌托邦,还吹过渡到共产主义。说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候就要为共产主义准备条件,要使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条件,我们搞革命就是这样的,开始搞前一步的时候,就想下一步,为下一步创造条件。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就要为共产主义创造一些有利条件。此外,还吹托儿所,生活集体化,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等等。车到郑州时,刘少奇还对河南省长吴芝圃说,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你们可以试验一下。一个“吹”字,充分反映了领导人的兴奋心情。在广州,毛泽东向刘少奇等人谈了他对于农村发展的设想。5月19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陆定一的发言中,将这些设想透露出来了。陆定一在发言稿中说:“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谈到几十年以后我国的情景时,曾经这样说,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乡村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其他教育事业,也将朝这个目标发展。”

    紧接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新设想,由他的秘书、新创刊的《红旗》杂志总编辑陈伯达公开发表出来。1958年7月1日出版的《红旗》第3期,发表了陈伯达的《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文章在介绍湖北省鄂城县旭光一社土法办小工厂的经验时说,这是“把一个合作社变成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党的机关理论刊物第一次使用“人民公社”一词。同一天,在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7周年大会上,陈伯达在讲演中称:“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是反映这种物质生活基础上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是为着保卫这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全世界人剥削人的制度还没有彻底消灭以前,这种全民武装是完全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关于这种公社的思想,是从现实生活的经验所得的结论。”这篇讲话随后以《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为题,发表在7月16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4期上。

    实际上,“大跃进”是率先在农村发动的。1957年底至1958年初,全国农村兴起了一个大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水利设施建在甲乡甲社,占用其土地,但受益的却是乙乡乙社。社与社之间围绕用地、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并于4月8日得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批准。《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在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