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镜设备: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8:12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公社体制(6)

 

    在此前后,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在各地相继开展。到5月下旬,辽宁全省将9272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1461个,基本是一乡一社,平均每社约有2000户左右,最大的是盖平县花园坨乡由7个社组成的一个大社。这个大社长宽都有40来里,总共有18000多户、95000多人。河南把38286个社合并成2700多个社,平均每社4000户左右。一些地方还直接将新合并的大社称为公社。这年6月底,浙江诸暨县城门乡成立了“红旗共产主义公社”;同年6月底至7月初,辽宁安东县委在该县的前阳地区建立了一个农业公社;7月,河南鲁山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人民生产公社”。此外,还有的大社叫集体农庄,有的叫社会主义大院或社会主义大家庭,有的叫“共产主义农场”、“国营农场”、“合作农场”等。不久,这些合并成的大社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人民公社。当然,人民公社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而是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二、北戴河会议的决策与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决定深入农村去亲自看一看农村“大跃进”的火热场面,实地调查农村新的基层组织的实现形式。当天下午4点,毛泽东在中共河北省委、保定地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大跃进”运动中崛起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徐水县。4点半,他在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的陪同下,首先到了县城东面的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社。“大跃进”发动后,各地不断地报告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而且一些“卫星”田号称亩产已达数千斤甚至上万斤,因而毛泽东对徐水粮食产量很关心。在农业社的俱乐部里,他问乡党委书记詹登科、农业社党支部书记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泽东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阎玉如回答说:“754斤!”

    毛泽东听后笑着“啊”了一声,用赞叹的语气说道:“不少呀!”

    随后,毛泽东又询问大秋作物的预计产量和全县的总产量有多少。张国忠汇报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听张国忠这么一说,毛泽东不觉睁大了眼睛,满脸笑容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又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如果徐水年产粮食12亿斤,等于每人平均有3000多斤,怪不得毛泽东要问粮食多了怎么办。)

    众人没想到毛泽东会问这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过了一会,还是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毛泽东又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说罢,毛泽东自己笑了起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