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庚暴力希澈庚澈文:教书育人是良心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2:54:45
教书育人是良心活”

——贵州山村教师左相平素描

本报记者 袁新文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12日   01 版)

  “左老师,您还记得吗?在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家背负了几万元债务,全靠我母亲种地养家。看到母亲苍老而哀伤的面孔,我实在不想读书了,准备到外面打工。有一次,我背起被子往外走,是您拉住了我,把我叫回了学校。您不但鼓励我,而且每个学期都给我几百元生活费,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您一直资助我。而您的家境也不好,您那时每月工资才几百块,家中还有老人和妻儿。如果没有您的鼓励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是一位名叫李益文的学生写给老师左相平的信。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里执教已38年的左相平,被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称作“恩师”、“救星”,他资助孩子们读书,哺育娃娃们成长,用无私的爱温暖了12800多名学生的人生。

  14岁就当上老师,为100多人摘掉文盲帽子

  左相平看上去很质朴、很普通,但身为贵州省盘县响水中学校长的他,一聊起自己挚爱的事业就滔滔不绝。“我的教师生涯从14岁开始。从教乡村扫盲夜校时起,我就爱上了老师这一行,梦想着当一名真正的老师。”

  1973年,左相平初中毕业回村务农。公社要求各大队办扫盲班。在一位小学校长的推荐下,14岁的左相平当起了“童子老师”,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在破庙里点着煤油灯,教100多名学员识字学文化。

  回忆起那段岁月,左相平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扫盲班里的村民大多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他不仅教乡亲们识字,还教他们唱歌跳舞。山村单调的文化生活因为有了这位少年老师而变得丰富起来,歌声、笑声、读书声时常飘荡在山寨的夜空。

  整整两年时间、700多个夜晚,左相平从未间断过一次。虽然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报酬,可是,他为100多名青壮年村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也为自己的从教之路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让左相平倍感幸运的是,16岁那年,他被村办小学正式聘为民办教师,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教师梦”,生命从此与大山里的孩子们紧紧连在一起。

  辍学的孩子被他拉回校园,命运因此改变了轨迹

  左相平告诉记者,在自己的人生辞典里,有一个最不喜欢的词叫“辍学”。上世纪80年代初,左相平从盘县特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高山乡小学任教。学校辍学现象严重,特别是农忙时节,常出现家长跑到课堂上把孩子硬拽回家放牛的情景。

  为了把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左相平放学后或周末、假期,常常翻山越岭到10多个村寨家访。各寨之间来回要走几小时,每到一处,他就找村干部商量,给群众开会,与家长谈心,为孩子补课。有一次,他家访回来天黑了,在山林里迷了路,由于天冷,他不敢睡、不敢坐,只能在一块大石板上走来走去,直到天亮才回学校。在他苦口婆心劝说下,农忙季节流失的56名学生回到课堂,13名长期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在高山小学教书时,左相平既是老师,又当家长。除了上课,他要为住校的学生煮饭、理发、上山打柴……学校一年有半年缺水,他还帮年幼的学生到3公里外的水塘洗衣服。在左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孩子们取得了一流成绩,命运因此改变了轨迹: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成了政府工作人员……

  左相平常说,“教书育人是良心活。它和种庄稼不一样,庄稼没种好,只耽误一季收成;书教不好,那可影响孩子的一生啊!”多年来,他教的科目,无论是平均分、及格率还是高分人数,在当地各校总是名列前茅。在海拔2300米的大山镇中学任副校长时,左相平和师生们一起,经过近3年努力,把一所普通学校打造成省级先进学校,吸引了18个乡镇的学生前来读书。

  他让一所“六差”学校脱胎换骨,变成乡镇中学的佼佼者

  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左相平悟出一个道理,越是在贫穷的地方,越要把学校办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才能让更多家长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新世纪伊始,左相平被任命为响水中学校长。说起这所学校,以前曾“大名鼎鼎”,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差、教师素质差、学生生源差、教学质量差、学校管理差,被当地群众称为“六差”学校。从1992年到1998年的6年里,学校在中考中连吃6个“鸭蛋”,没有一个学生被录取。群众怨声载道,不少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

  左相平说,那段时间他是最操心的,校园内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老师们每人穿着水鞋来上课,他被戏称为“水鞋帮帮主”。

  在左相平看来,要改变学校面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对教学和管理“动大手术”,大胆改革。他把老师和学生分成纵向教学组,实行拔河式竞争和鼎立式管理;推行轮岗制,让老师当“校长”,校长当老师;教学组的事务由教学组长这个“小校长”来抓,而他这个真正校长则从繁忙事务中解脱出来,给实验班上课,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对教师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根据考核成绩实行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响水中学由一潭死水渐渐地变成了一渠活水,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

  老师们告诉记者,从2003年到2010年的8年中,学校连续8年中考录取人数名列全县第一,就连城市的许多家长也希望把孩子送到响水中学来;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28名教师成为盘县的教育教学带头人,17位教师担任了其他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学校因此成为六盘水市100多所乡镇中学的佼佼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左相平喜欢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也喜欢以此来鞭策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把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甘守清贫,无怨无悔。

  左相平一家四口至今仍挤在教学楼后不足4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在已经使用了26年的台灯下,左相平靠自学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9篇获得国家、省级论文一等奖。他先后被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荣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和“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头衔:“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38年的岁月,38年的坚守。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早年间,乡政府让他去当工人,他让给了别人,依旧当他的“孩子王”;后来区领导要他到乡政府工作,他婉言谢绝了;前几年组织上把他安排到大山镇教辅站任党支部书记,主抓全镇的教研工作,可是不到一年,他就主动要求回到课堂。“大山就是我的讲台,我不会离开!”38年,左相平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