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儿内衣:部分芦蒿田种杨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51:11

部分芦蒿田种杨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02:15  扬子晚报

  南京栖霞区八卦洲一些种植芦蒿的农民近日向本报反映,八卦洲是全国有名的芦蒿之乡,那里大部分农民都是靠种芦蒿富裕起来的,种芦蒿的几乎家家户户盖起了被称为“芦蒿楼”的小洋楼。但现在他们却不能种植芦蒿,要改种意杨了,如此一来,村民的收入将会大大降低。昨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八卦洲街道解释说,改种意杨可以增加八卦洲绿地面积,改善生态,而且完全自愿,村民不愿种树的可以继续种芦蒿。

  不种芦蒿改种意杨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八卦洲街道光明村10组,蒿农老范等人带着记者来到种植芦蒿的田头,这里有很多种植芦蒿的大棚,连绵有百亩之多,有的大棚已经全部拆掉了,种植了一排排细细的意杨苗,这些意杨苗与周围的大棚显得格格不入,很是突兀。老范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光明村10组,大约有芦蒿田近300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里的干部就来动员,要他们在芦蒿田里栽杨树,到目前已经有不少芦蒿田栽上了意杨树。还有很多人家,把种芦蒿的塑料大棚扒了栽树。老范无奈地说,他家7口人5亩田以前都种芦蒿,如今被要求全部栽上杨树苗,这损失可大了。

  在此承包土地种芦蒿的除了本地村民外,还有不少外地来宁的农民,蒿农何某、汤某见到记者来采访,也前来大倒苦水,他们两家都是安徽人,在这里承包种芦蒿已经将近20年了,每家都承包了10多亩地,目前也全部都被要求种上了杨树。“我们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几年,早就把八卦洲当成自己的家了,现在芦蒿种不成了,看来只好回老家了。”

  村民:不种芦蒿亏大了

  八卦洲芦蒿已经打出品牌来了,种芦蒿一直是当地政府扶持的产业,为什么突然要改种意杨呢?意杨虽然是经济树种,但未必会比种植芦蒿收益大,为什么村里的干部要让蒿农舍长取短呢?老范他们告诉记者,村里的干部说是为了搞绿化,说种意杨也能赚钱,其他的也没有多说。“这芦蒿田一旦栽上杨树,最起码10年没办法再种庄稼了。”蒿农们告诉记者,即使前几年树行间还能套种些芦蒿,但3年以后就完全种不起来了。因为意杨是速生树种,根系发达,能迅速铺满很大一块地,吸收土壤中养分也快,普通庄稼根本无法和杨树争养分,而且树冠也会遮住庄稼的阳光。

  蒿农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芦蒿,每年的收成大概有七八千,10年就是七八万。而种树,村里说前3年每年每亩补700元钱,3年后就不补了。那就是说,这10年里,每亩地的收成只能有2100元钱。这意杨树10年后成熟了能卖多少钱,有多少市场,现在根本就不能确定,“芦蒿田改种意杨,这笔账不用细算,就知道亏大了。”一位蒿农抹着眼泪说:“我们对芦蒿有很深的感情,芦蒿让我们八卦洲的人富起来了,你看,那一排排的小洋楼,都是村民自己盖的,都是种芦蒿赚的钱,我们都称‘芦蒿楼’,我们离不开芦蒿啊!”

  改种意杨,是不是因为现在八卦洲的芦蒿已经严重过剩,供大于求呢?蒿农们予以否认,现在的蒿子还是很好卖的,基本不存在卖不出去白白烂掉的情况。村里要求芦蒿地栽树的决定出来之后,不少种芦蒿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因为赖以致富的根本没了。然而,村干部也很有韧劲,“(干部)每天晚上往农民家跑,做工作,要求农户栽树。”有村民同意在自家田地里种意杨,那他家附近田地里就不大好种芦蒿了,因为土壤肥力会被意杨树抢过去,芦蒿就长不好了,所以有的人家不愿意种意杨,但还是不得不跟着种。

  街道:改种完全自愿

  芦蒿之乡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种植意杨?村民们没能解答记者的疑问,记者昨日从田头又来到八卦洲街道办事处。街道分管农业的副主任涂九龙介绍,街道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八卦洲更好地发展,八卦洲的路到底怎么走,功能如何定位。八卦洲是芦蒿之乡,街道既要把芦蒿这个产业做好,同时也要做好八卦洲的生态建设,多栽树种绿,提高空气质量,提高八卦洲的森林覆盖率。上级领导部门也要求八卦洲要在“绿色”上做文章,今年八卦洲街道有4000亩植树的任务。

  对于芦蒿田改种杨树,街道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反复听取老百姓对于栽树的意见,并由街道出钱购买树苗,承担运费,免费发放。而且,前3年每年政府都给栽树的农民进行补贴。涂九龙表示,栽树的农户每家都是签了字的。当然,愿意栽树的栽,不愿意栽树的政府也不强迫。甚至签了字又不愿意栽树的,也可以。外地来宁承包种芦蒿的,因为无种植合同,所以只要八卦洲本地农户同意种植就行了。

  耕地改成林地涉嫌违规

  谈到老百姓算账的问题,涂九龙介绍,前3年,农民有政府补贴,林间还可以套种芦蒿,为此,种植杨树时还特意扩大了树的行距,以便套种芦蒿,收入应该不会有什么损失。他介绍,杨树是速生林,八卦洲土壤肥沃,意杨八九年就能成材,到时候树卖了就能补回后几年的损失了。再说,八卦洲种芦蒿已经20年了,据农林专家介绍,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得土壤中相应微量元素匮乏,种出来的作物质量下降,所以改种杨树也比较科学。

  蒿农算账是大亏,街道算账是持平,而且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同样的事情算的账结果不一样。记者不知道怎么算才是最科学的,但是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分类的规定,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5种,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溉林地、疏林地、半成材造林地、迹地、苗圃6种。耕地和林地是两个类型的土地。将耕地改变用途为林地,是否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和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规定呢?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街道的明确答复。

  最后,涂副主任强调说,在芦蒿田改种杨树,街道是考虑到村民收入和整个生态环境的,但是尊重蒿农意愿,蒿农不愿意决不强求。

  本报记者 陈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