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鸣退出德云社:苏东坡爱吃南京芦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8:21
芦蒿留香东坡诗 - docin.com豆丁网
芦蒿留香东坡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真不愧为大快朵颐的...
www.docin.com/p-52692176.html 2011-1-6 - 百度快照
苏东坡爱吃南京芦蒿
责任者: 来源: 日期:
每到春季,万物生长兴旺,这个时侯,时鲜蔬菜在初春或仲春纷纷上市,此时是南京人家大食蔬菜之际。南京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连春鲜野蔬也在全国稀见。
老南京俞允尧先生对南京特有的野菜颇有兴趣,今天,他来韶韶南京人爱吃的南京野菜。
南京特产的芦蒿、茭儿菜、豌豆叶、春笋、蘑菇、莴苣、蒜苗、蚕豆等舂八鲜,以及荠菜、菊花脑、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香椿头、莪儿菜等野蔬鲜,民国以来在各大酒家中都上席面。上海等周边城市有亲朋好友的也大量采购带往尝鲜,成为他们餐桌上的珍品。春八鲜与野蔬鲜不仅味美、营养丰富,且有药疗之效。
芦蒿,《诗经》、《尔雅》中就有记载。南京的芦蒿,素以江心洲野生最为有名。



1084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苏东坡取道来南京,与王安石在钟山脚下相聚,后往来于仪征与南京间。他品尝了南京芦蒿后,大为赞美,曾在诗中曰“初闻蒌蒿(即芦蒿)美,初见新芽赤。”以前,芦蒿素以江心洲、八卦洲和玄武湖畔野生为最好,紫红芦芽片片出水,摘之清香扑鼻,炒食鲜香嫩脆,具有清火润肺、化痰醒脑、止血降压之效。
《本草纲目》中曾记载,有一病人失踪多日,居江心洲上,每天食芦蒿,后回到家后竟然痊愈,可见芦蒿有药疗作用。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野生芦蒿几乎绝迹;近年江心洲人工培植的大棚芦蒿,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北京等地。今年市场上又出现了人工培植的野生芦蒿,也大受市民欢迎。南京自古的特产芦蒿,已闻名遐迩!

俞允尧
《食色江南》之一——春水新涨说芦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10 09:54:13
查看( 27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芦蒿两字到底该怎么写,我真还拿捏不准。东坡诗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蒌蒿”当然就是芦蒿。我之所以选择“芦蒿”,是从众,随了皖江这一带几乎所有餐馆及菜场里最通行的本土化的写法。至于芦蒿读音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早先人家养的驴生病了,就牵到江边沙洲上吃蒌蒿,病就好了,所以本地人读蒌蒿为“驴”蒿。读作“驴”蒿,写出来是“芦”蒿,易“马”旁为“草”头,读音也是驴头接马嘴的不变。从“户”而念“驴”音的字例,还有安徽庐江的“庐”。但无论是“芦”还是“庐”,字典上均只注一个通行的读音。或许,口音里带上地域和民间的味道,才倍感亲切。
芦蒿是一种天生地长的野菜,散落在江滩和芦苇沙洲上。草长莺飞的江南三月,正是芦蒿清纯多汁的二八年华,十天半月一怠慢,就是迟暮美人不堪看了。二月芦,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就是咏叹芦蒿青春年华之不容耽搁。
入口脆嫩的芦蒿,辛气清涩,不绝如缕,正是那股撩拨人的蒿子味,让你眼前总是晃动着江滩上那一丛丛青绿。远离长江的外地人可能闻不惯那股冲人的青蒿气,吃不进口。上海人好像也不怎么吃芦蒿,但是从南京到镇江,这头再上溯到武汉,沿江一带的人都极馋这一口地道的浓郁蒿气。那是清香脉脉的田园故土的气息,是饱含江南雨水的味觉的乡愁呵。按汪曾祺说的,“就好像坐在了河边,闻到了新涨的春水的气味”。《红楼梦》里那个美丽动人的晴雯爱吃芦蒿,我猜测,长江边或许正有她思念的桑梓故园。
现在卖的芦蒿,有野生和大棚的两种。野地里现采的,茎杆红紫,细瘦而有点老气,嚼起来嘎吱带响,但香气却清远怡人;大棚里来的,嫩绿壮实,一付营养过剩的模样,吃在口里味道淡得多。有一年我和几个朋友去长江中曹姑洲玩,看到不少人家的地里都养着芦蒿。他们把长到四五寸长的芦蒿齐根割起,堆放一块,也有放沙里壅着,上面覆盖稻草,隔一段时间浇一次水,外加薄膜覆盖,进行软化处理,两三天后肉质转嫩脆,看上去饱含汁水,即可摘除老叶上市。
芦蒿炒食时,可配之以干丝、肉丝、红椒丝等,吃起来满口鲜嫩。从上档次的酒楼到大排档到家庭厨灶上,通行的都是腊肉炒芦蒿。炒锅上火,入油,投进干椒、腊肉、姜、蒜煸香后,再倒入芦蒿略煸炒片刻,调味后起锅装盘即成。很多大排档乃至大酒店都是这样的炒法,粗细搭配、青白相间,油滑光亮,绿意满眼,齿舌间都清香脉脉。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只同茶干丝清炒,将芦蒿掐成寸段,清水浸去涩味,再用盐略腌,炒食时才会既入味又保其脆嫩。锅内置油,最好是土榨菜子油,而不要色拉油。油热锅辣,用干椒炝过,将蒌蒿倒入锅中略煸去水分,再加茶干细丝,在锅内稍跳几下就成,若伴以些许红椒丝,那就是翠绿中抹出几笔朱红了。这种清炒,将芦蒿的本味充分体现出来,吃在嘴里,脆而香,微辣而开胃,所谓满嘴留香。最值得一提是芦蒿炒臭干子,这已是本地招牌一绝,凭借油香与旺火,芦蒿的清香与臭干的臭味浑然一体,芦蒿因了臭干子的提携,吃到嘴里竟然是一种鲜而悠长的香——那真是可触摸到的“新涨春水”的清香。
那天在一家装饰有古典气息的酒楼里吃饭,照例上了一盘干丝炒芦蒿。正巧,包厢的壁上就挂了一幅东坡的那首蒌蒿芦芽题画诗。先贤文字,流韵至今,品味起来备感亲切。座中一位朋友告诉我,芦蒿还可以炖汤,也是美味,其做法简明,就是将芦蒿放入芦蒿飘香春来早
(2009-04-16 14:34:01)
转载
标签: 芦蒿
春天
野菜
清香
美味
美食
分类: 饮食
下班回家,老公把我领到了厨房,叫我猜猜看今天买来的是什么蔬菜,我左看右看,怎么也没想出来,孤陋寡闻了,呵呵,实在没办法,老公没脾气地摊牌了,这是芦蒿啊!“你啊,作为一个江苏人,长这么大,竟然没吃过芦蒿,这么多美味都没尝试过,看来要打你妈妈屁股了,从小到大没给你吃过,真是亏待了我的媳妇”^_^我笑言说:“那么怎么能体现出我老公的价值呢?”
于是,老公一边摘菜一边跟我说芦蒿。芦蒿,嫩脆爽口的水生野菜,是长江桃花汛到来前江滩下生的芦笋嫩芽,沿江别的地方也会有的,现在正是芦蒿大量上市的时候,是时令菜。这个芦蒿呢,也是农民刚用卡车贩到市场上卖的,新鲜至极,也很便宜。(不过说来,好像他买任何东西都是物美价廉的东东,比我会操持呢!)
各位请看,芦蒿是这副模样。

说到吃芦蒿,就最能体现出江南人吃的精细和讲究了,择菜时一斤要掐掉8两,单剩下一段芦蒿杆儿尖,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把芦蒿杆儿尖放在水中略微浸泡一会,冲洗干净后,再用手折掐成寸许长的段,千万不能用刀切,否则会染上铁腥气。
外地人来南京“芦蒿炒香干”是慕名要吃的一道名菜,南京人甚至以“芦蒿只有南京才有”自居。今天老公给我做的就是这道菜。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点油、盐,不再加别的调味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深深地吸一口气,满腔芦蒿的清香,翻炒中又漫溢四处。呵呵,恐怕不能枉说“只有南京的最鲜美”了吧!
菜上桌,吃到口中青青涩涩,食后唇齿格外清爽。讲究点的配上新鲜虾仁或是咸肉火腿,味道就更是上上品了。嘿嘿

老公吞吞吐吐地对我说:“好久没带我老婆出去吃大餐了,对不住老婆了,那就在家里给你弄新鲜的出点花样的菜,调调口味啦!”说完故作不要意思状,看着老公的模样,可爱的来~~~我毫不吝啬地献上一个香吻。后续再上一道老公在广州学的咖喱茄子南瓜,从来在上海还有老家吃过这样的搭配,咖喱味的香、南瓜的糯软加上芦蒿的清香,美味至极啊~~~~~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小谈芦蒿
当然,论炒芦蒿,也可以配多种素食合炒,《红楼梦》中,第六十一回燕儿吩付柳家的“晴雯姐姐要吃芦蒿。荤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个面筋的,少搁油才好”,我猜,曹雪芹在南京生活,想必也是爱吃素炒的芦蒿吧。
相传当年乾隆微服私访下江南到过南京,吸引皇帝的倒不是皇上吃过的菜,却是那些小炒,芦蒿香干、毛豆臭干,看得出来江南人独有的精细和对豆制品的喜爱了吧。再看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汪老先生多次提到芦蒿,将芦蒿的本味描述为“极清香”,“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看到此句,你就会想起芦蒿那青翠欲滴的模样了吧!
在和芦蒿的亲密接触中,忽然想起那首苏东坡的诗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莫非“蒌蒿”就是“芦蒿”?查字典,正是也。而且除了我们常食的青芦蒿外,它还有姊妹白芦蒿和红芦蒿呢。
朋友,春天到,正是芦蒿上市的时候,做一款芦蒿美食,找出东坡居士的这首诗,吟诗一句,品蒿一箸,你会觉得生活原来这么有滋有味儿! 筒子骨中同炖。咦,这我可没尝过,会是什么样味道……不过,哪一天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