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的歌百度云:尾市芦蒿,你要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3:49
新型保健蔬菜——芦蒿芦蒿又名蒌蒿、香艾、水艾等,菊科蒿属,有白蒿、青蒿等多种种类,青蒿是芦蒿中的珍品,本基地种植即青蒿。芦蒿在古代已成为人们食用之菜,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专吃它的茎部。它有一种浓郁的清香味,吃口外脆,里糯、嫩,很少有纤维感。如果这种蔬菜能普及于家庭饭桌,实是人们的一大口福。古代墨客文人均对它有较高评价: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元乔吉《满庭芳,渔夫词》曲:蒌蒿香脆芦芽短,煮烂河豚。将芦蒿和河豚相媲美,可见芦蒿的身价之高。近年来,芦蒿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性强、产品无污染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兴起食芦蒿热。芦蒿不仅有如此之高的食用价值,同时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许多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性凉、清热解毒,具清凉、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等功效。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0)而具有独特风味。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芦蒿主要在秋、冬、春三季采其嫩茎出售,在当今食野菜的热潮,倍受青睐,市场售价最高时达到每市斤十几元。芦蒿一次栽培,多年受益,并且每年又可多次采摘,产量极高,在生长期极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高效、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如果一个地方种植面积很大,罐头厂可加工出口。芦蒿的繁殖非常容易,可扦插、可压枝,节节省根。
以上是芦蒿的详细信息,如果您对芦蒿的价格、厂家、型号、图片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获取芦蒿的最新信息。
尾市芦蒿,你要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1日07:09 扬子晚报
听说八卦洲2万亩在田芦蒿烂市、蒿农贱价抛甩芦蒿,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八卦洲,采访了蒿农。
一窝蜂种植导致供求失衡
在八卦洲一处芦蒿地头,蒿农们正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堆成小山状的鲜芦蒿旁,给刚割下的芦蒿打叶,一旁几个前来收购的商贩忙着用蛇皮袋打包。“现在地头的收购价只有0.4元1公斤,比元旦前后那几天差了10倍,与前几年旺市时24元一公斤相比简直要气死。”一位蒿农说,去年9月后至今,他们一家人种了6亩芦蒿,可总收入还不到8000元。谈到原因,大家都说,八卦洲的芦蒿种子近几年流到了全国各地,长江沿岸有10个省市都在种植南京芦蒿,而市场的消费是有限的,自然卖不出好价钱。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八卦洲人都一窝蜂地种植芦蒿时,大家都沉默不语了。镇农办秘书小钱说,有一个村民今年2月份开始不种芦蒿,改种甜糯玉米,结果供不应求,大赚了一笔。田头的蒿农们很“大度”地对记者说:“反正已是割过一遍的二茬蒿了,我们本来就不指望收什么钱,再不济还可以留在地里作来年的肥料。”
108支经纪人队伍征战市场,徒唤奈何
八卦洲每年4000多万公斤的产量,迫切呼唤着芦蒿经纪人出来与市场对话。2003年9月,有着8000多户村民、平均每人1.5亩蒿地的八卦洲,成立了“野菜经纪人协会”,共有1100人、108支队伍转战南北市场。据说去年底今年初,不少经纪人传递回来的市场信息出现了严重偏差,蒿多价必贱,以致蒿农损失惨重。但也有例外,村民陶长来今年收了200万公斤芦蒿,因为市场码得准,赚了20多万元。他家一共只有三人做芦蒿:夫妻俩常年在家管地头和市场,丈人在武昌码信息,因为听不懂当地人口音,还专门雇了一个武昌人,今年芦蒿季节他家几乎没走错过一步。村民郁田远家专门运输芦蒿的卡车有3辆,旺市时在他家加工的外来人员一度有40多个,从1998年起,他已经成功地构建了收购、外销的网络,形成了产购销一体化。
怎样给芦蒿包上“保鲜”外衣
经过科技攻关,芦蒿已从往年10月提早到8月下旬上市,去年8月市场上的“三伏白芦蒿”卖到了12元钱一公斤。但是到了每年5月上旬芦蒿收尾以后,市民就很难吃到鲜芦蒿了。去年4月,八卦洲投资30多万元办了一个芦蒿干加工厂,一些当地农民也学着在家加工芦蒿干,但总量与万亩芦蒿地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据镇农业办张主任介绍,他们已经与南京市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合作,研制芦蒿在正常温度下的保鲜办法。如果保鲜问题解决了,芦蒿在四五月份的收尾处理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在八卦洲,记者还遇到了淮安人张志平,几天前开始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在田头收购1万公斤芦蒿,再运到外地进行净菜加工,每天的加工量近1000公斤,销往省内各大宾馆酒店。他还告诉记者,最近准备在南京搞一次芦蒿论坛,大摆芦蒿宴席,把他对芦蒿的开发研制成果统统亮个相。
如何加大加快开发利用芦蒿,别让尾市的芦蒿当真成了来年的绿肥,值得八卦洲人好好想想办法。本报记者 董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