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相声欢乐喜剧人:八卦洲上演绎“芦蒿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35:09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08: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日报
“看,这就是八卦洲最新出产的‘红心芦蒿’!”
一见面,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马俊飞变魔术般从兜里掏出了一根红里透紫的芦蒿苗。
这位被同学们唤作“芦蒿哥”的商学院大三男生,作为南师大赛扶“绿野仙踪”项目团队经理,在过去6个月里与12名队员深入八卦洲,潜心调研芦蒿产业。目前,他们为八卦洲芦蒿经济量身定做的“圭易模式”,已惠及当地600多种植芦蒿为生的农户。
“改善芦蒿的品质,最根本的就是改良芦蒿品种。”说起芦蒿变化,马俊飞神采飞扬。团队选择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红心芦蒿,入手改良品种。然而,红心芦蒿也有自己的生存“瓶颈”――对农药极其敏感,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大面积死亡。“绿野仙踪”成员和圭易公司联合采用了新型的技术――通过生物酶降解来消除芦蒿残留农药,同时,用营养液代替传统农药,实现最大程度的生态种植。
以往,2月初芦蒿大量涌入市场时,售价仅为1月的10%,为解决种植增收问题,“绿野仙踪”项目团队在芦蒿生长大棚中加设人造光源、防寒沟渠及利用化学散热技术,缩短芦蒿生长期,使得芦蒿在收购价格最高的时候上市,直接经济收益每亩提高了4000元。
为了让八卦洲芦蒿走得更远,团队成员引入了南师生科院一项专利保鲜技术,通过中草药提取液及其杀菌防腐作用,来抑制芦蒿表面微生物的生长,让芦蒿的保鲜期从1天增加至3天。
“绿野仙踪”成员还发现,芦蒿收后,农户们往往将废料一烧了之,会污染环境,就引导他们建环保气化炉。当地159家农户每户只需缴100元,就可获气化炉一台。气化炉以芦蒿秸秆为主要燃料,燃烧时无烟环保,与传统的煤气炉和普通柴灶相比,每户每年至少节约开支800元以上。 徐锐 郭塞 杨频萍
及时调整产业格局 南京芦蒿躲过一劫
2011-04-26 01:55:00 来源: 江南时报(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近期,全国多地蔬菜量大价跌、农民卖菜难的现象,引起各方关注。不过,南京本土蔬菜芦蒿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今年,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今年的产值肯定会超过2亿元。昨天,八卦洲街道办公室主任曹德强告诉记者,街道通过做好加减法,调优芦蒿品质、种植档期和市场格局,调优了芦蒿产业。
3个月的上市期
拉长至9个月
昨日,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农贸市场,芦蒿销售已进入尾声。记者看到,没有择过的芦蒿售价0.8-1元/500克,而择好的芦蒿略微贵一点,价格大概在2-3元/500克,此价格和往年相差不多。尽管价格变化不大,但销售的商户都表示,今年芦蒿卖得很不错。黄家圩农贸市场一个菜贩表示:“一早上已经卖了几十斤了。”在龙江小区菜场,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要是晚上过来,估计就买不到了,因为本地芦蒿已经快下市了,所以很受市民欢迎,一早就有老年人过来买,常常是上午就卖光了。”
为何如今南京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芦蒿?曹德强告诉记者,过去南京人形容芦蒿“三月芦,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是因为其不耐高温、极易纤维化,以往芦蒿大量种植后集中在两三个月内上市,造成南京市民集中吃芦蒿,不利于芦蒿产业的发展。为此,八卦洲街道开出了“药方”调优芦蒿栽种档期,培植芦蒿新品种,使芦蒿上市期从过去的3个月,拉长到9个月。曹德强说,为了拉长上市期,八卦洲从昆明引进耐高温、耐纤维化的芦蒿新品,邀请省农科院一起攻关驯化。经过3年努力,秋伏芦蒿每年9月到12月开始上市。原有的冬生芦蒿紧随其后,每年12月到次年4月上市。与此同时,八卦洲还引导蒿农错开扦插档期,做到即便一个生长周期内,芦蒿也能分批上市。街道农技员统一指导,每个栽种周期错开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八卦洲芦蒿从卖一季到卖一年,加上芦蒿从卖一地到卖全国,不仅使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叫响了这个品牌。
“零农残”芦蒿
推广到1万亩
然而,由于常年种植,栽培技术相对粗放,再加上虫害侵袭和品种的逐渐退化,导致芦蒿口感降低。“去年,南农大一位专家推荐了一项可以实现'零农残’的生物农残降解技术。”曹德强说,街道当即决定引进这项技术,调优芦蒿品质,扶持八卦洲圭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先在200亩芦蒿上进行试验。两周以后,现场采取的鲜芦蒿样本直接送往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结果,送检芦蒿10多种农药的残留值,全都低于绿色食品“红线”,甚至达到了被称为“绿色壁垒”的欧盟等农产品准入要求。“更让人高兴的是,这种芦蒿清香味浓,对味了。”
“南京市场上普通芦蒿的价格,这几年基本上稳定在两三元一斤,我们的'零农残’芦蒿甚至能卖20元一斤。”凭借检测报告,圭易公司不但与苏果超市、上海联华超市以及南京江南江北两大农贸市场签订了芦蒿销售长期合作协议,还拉高了芦蒿市场价格。据悉,今年,街道将这种“零农残”芦蒿推广到了1万亩。
记者 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