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榨油机:关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下】--半介书生文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47:20

敬告各位朋友:
半介书生——李宜华,江苏省姜堰市姜堰镇人,生于1956年1月。1982年1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随即到江苏省姜堰中学任教,1996年8月起调进姜堰市教委教研室工作,2008年1月来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期望,这里发布的文字,能够得到方家指点。
谨此,向所有关心本人的朋友,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给我写信:
jstzjysjys@126.com
时 间 记 忆
<<  < 2009 - 9 >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2
3 4567 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 2223
24252627282930
专 题 分 类
首页相册标签理想课堂(168)教育科研(89)教学管理(46)回望人生(42)流水留痕(111)校园守望(173)世像漫议(194)备查资料(121)
最 新 日 志
临震不乱的国民秩序概论 2011春学期教案 04概论 2011春学期教案 03概论 2011春学期教案 0220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评优成“品忧” 纠结复纠结概论 2011春学期教案 01理性看待社会公正学院2011新春团拜
最 新 评 论
Re:评优成“品忧” 纠结Re:理性看待社会公正Re:理性看待社会公正Re:李德仁、李德毅兄弟院士及院士故Re:李德仁、李德毅兄弟院士及院士故Re:做好事该不该留名Re:做好事该不该留名Re:胡发云:如焉(全文下载)Re:品位梅兰芳Re: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nbs
最 新 留 言
签写留言问候都市家教约稿感谢祝福国庆祝福中秋佳节!祝福中秋zhufu教师节快乐问候
搜 索
日志标题 日志内容

用 户 登 录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密码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博 客 相 册
',1)">
我 的 好 友
俞国庆慈航普渡
我 的 群 组
友 情 连 接
教育博客首页
管理员博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姜堰教育网
校本教研网
新教育随笔世界
朱永新教育随笔
肖川教育理念
 木樨人家园
清澈园地
心灵舞步
清新梅儿
心随我动(季祥珍)
茗典(shenluer)
紫云阑珊(紫云岚烟)
巴山蜀水一小舟)
小小静木屋)
小眼看教育
北方小焦
在线秋阳
生命色彩
牧野青青
狮山素民
冰山红叶
无疆行者
北国之春
清澈小舟
且听风吟
教师心情
牵手岁月
生命的柠檬茶
唐朝的鱼
雪儿飘飞
渚清集
静夜思
天然居
追梦田老师
网易免费信箱
中国网-网上中国
用户友情连接部分广告
博 客 信 息
详细信息站内订阅(0)
加为好友发送短信
日志:944 评论:2185
留言:173 访问:163377


关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下】
[ 2006-9-15 15:15:00 | By: 半介书生 ]
0
推荐
姜堰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  关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下】 2、新课标教材共同具备的主要特点。
对照广东教材注意体现的上述特点,与江苏教材力图具备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体现了思想品德教学应当体现的课程改革精神。
教育部审查通过的新课标教材,都注意了认真负责地体现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在逻辑,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江苏与广东教材来说,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综合的“三个层面”的关系(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不是按年级机械排列和划分,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参照对城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从中提炼和整合为相应的学习主题,以相对独立的主题串联各年级的学习内容。把“三个层面”与“四个领域”贯穿、渗透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主题)、每一课的教学之中,由此构建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全新理念的教材。使新教材真正成为一种生活的、鲜活的、综合的对话文本。
在框架结构上,以生活场域为平台构建学习单元(主题),克服了传统“政治课”以概念、原理为序编写教材的弊端;在内容体系上,以“生活场域”呈现学习材料,克服了传统政治课内容空泛、推理直白和结论单一、僵硬的弊端。由于“生活场域”不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直接拷贝,不是零碎的生活、虚拟的情景和孤立的片断,而是真实的、整体的生活,是有一定意向、有一定深度的生活,因而是学生真实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对话平台;由于“生活场域” 能够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相呼应,因而使教材成为可以生成的、弹性的、开放的文本。
例如,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1.4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2.1)”等内容要求,江苏教材将其整合在“亲近师长”的“生活场域”,分别提炼出“人不能选择父母”、“与父母平等沟通”、“换个眼光看老师”等学习主题。像“人不能选择父母”,延伸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人都有父母”、“人都可能为人父母”等相关思考。在这样整合的“生活场域”上去认知父母,自己和父母就都成了生生不息人类家庭以及社会的“链节”,因而为自己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及新型家庭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场域”。因此,也就有了“三个层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四个领域”(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的全景。
二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要求进行“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达成“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在教材中,我们把这些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国家—公民意识来贯穿、融通。
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学生良好品性的构建、生活态度的认知、价值取向的追寻,都要有国家观念;公民是国家的公民,公民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平等主体,培养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打造民族精神、复兴中华大业之所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独特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这套教材的“魂”。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充满成长中的快乐、激情、梦想,又充满懵懂、冲突、烦恼,引领他们在“国家—公民”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引导他们在坐标中探究、反思、定位,就使得新课标教材既坚持了正确导向,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和成长为合格公民。
像“换个眼光看老师”,在江苏本教材中,既把《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作为参照,也将学生的稚朴感知、专家的理性认识、诗人的真情称颂和历史的厚重传承等作为参照。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不是单向是双向)的相互认知、理解和沟通有一个“国家”座标(《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是对教师行为准则的规范,也是评测教师的法定依据),也使学生和教师都能以国家公民的身份(坐标)去感触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道德、心理、国情及传统。在这样的互动坐标中,教师的品性、态度和取向,与学生的品性、态度和取向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有了动态生成的对应。因此,教材也就真正具有了师生教学相长的功能。
又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亲近社会”,教材中相应呈现的“关心他人、奉献社会是国家倡导的的道德风尚;扶贫济困、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卫生组织把社会适应良好作为人的健康标准之一”;“拒绝冷漠,我们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成长”;“我们每个人不能只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还要对社会有所作为,努力养成亲社会行为,以实际行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相互帮助,美好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等,都鲜明地体现了“国家/公民”互动坐标的指向和参照。都在引领师生把现象和事实放置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背景中思考和把握。
三是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进现实社会的行动课程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超前与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的相对滞后影响着社会系统的整体变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中的个体主义、自主倾向逐渐显现,社会心态中和利益意识、成就动机不断强化,如此等等。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惑,这是不能掩饰也无法回避的。新思想品德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参与当代中国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重建的职责,只有把“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会开始对自己全面负责,学生才能最终成为“理智的决策者”。
新课标教材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加以提炼或缩微,让学生探究、思考、判断、选择,实施“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解决。问题解决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问题解决”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必定是其自我管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判断和选择过程,必定是其自我决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而形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核心素质。因而,“问题解决”必将促成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评价体系的重建,使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更加彰显。
在呈现方式上,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事件或遭遇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大体上以对话(交流)·探究·践行为路径,动态生成并趋向“问题解决”。对话(交流)·探究·践行不机械排列也不刻意切割,因教学实情交互采用,充分注意初一年级与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接轨的需要、充分考虑初中三个年级不同梯度的要求;相应设置的的活动都不是一种表面形式的热闹、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外挂”的活动;而是一种真正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以探究体验为主的、有人生感悟价值的道德实践行动。“问题解决”是对学生态度、情感、智慧和潜能的刺激和唤醒,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方法、艺术的检验和培养。因而使得教材能够成为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进现实社会的行动课程。
“问题”本身是多样复杂的,“问题解决”的通道也是多样灵活的。在教材中我们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对相关实践活动提供几种方案(如“方案1、方案2、方案3”)供师生自主选择。因而使教学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加开放、更有弹性的空间,这对于促成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都有积极意义。这种多样性的通道也促成学生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和张扬更加多姿多彩。
像七年级第三单元第6课“相逢在花季”,在教材中设计的也是学生真实境遇的“小纸条”问题,我们提供了“置之不理”、“告诉父母”、“交给老师”“与好友商量对策”等多种开放通道让学生选择。我们提示学生把“与异性交往中遇到了哪些困惑……进行自我分析”,平等、对话、理性地让学生“如果愿意,可以说出来,求助于老师、家长和同学”等。对这一敏感的、人性的也是隐私的问题如此解决,是对学生态度、能力、方法的激励;同时相应提供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男女交往礼节及“社交场合异性交往的空间距离”等常识,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综合。对类似情境下相关问题的理性探究及实践活动,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境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形成;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正确人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四、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要求。
1、新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两条主线,明暗结合;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遵循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统筹设计教材结构体系。
一是两条主线,明暗结合。明线是指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这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纵横交错、立体的生活场;暗线是指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及认知规律。按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来选材设计教材,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熏陶和培养。
二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教材的整体结构安排、主题的呈现方式等都按“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到社会和国家生活。
2、体现新理念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教材让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课改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一)改变教学方法,关键是更新观念。
新课程观要求政治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不从根本上更新观念,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看到:新课程观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的过程。很多时候教师无法预料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本学科知识外,还应多读书,对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有所涉猎,还应具有一定的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否则难以适应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开放式的课堂犹如“放风筝”,老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
(二)放手发动学生,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我们的德育教育要吸引学生,具体到教师,我们应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开始他们初中生活的时候,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压抑?还是个性的张扬、智慧的闪光?这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教师要注意用教师的亲和力去吸引他们。在开放的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甚至诚恳地向他们请教。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相长,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对学生刮目相看,为他们的学习潜能所惊讶。总之,只要相信学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剪除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总之,作为政治课改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学生一起成长,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三)坚持自我反馈,才能优化素质。 对于一节好课,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对于一节课的评价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抒情的,有的人喜欢严谨的,有的人则喜欢活泼的,因而对同一节课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进行一定的反思: 1、学生喜欢你上课吗? 2、学生盼望每周两次的政治课吗? 3、本节课内容学生感兴趣吗? 4、你认为学生会有收获吗? 5、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吗? 6、学生对你的表现满意吗? 7、如果换一种讲法,效果会更好吗? 8、课后学生会继续思考、谈论这节课的内容吗? 9、你认为这节课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吗? 10、 作为教师,你有一种价值实现的兴奋吗?你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吗?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一是为了学生,既要使其有所发展,更要让其认同和喜欢;二要让教师能有所享受,使其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其生命、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课堂教学还是要富于人本性,少点理性,多点感性,富于生活化,“让课堂发出生命活力”。 3、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给人的总体印象)。 尽管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但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一节好课还是有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的。基本标准:体现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规定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两大基本规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就具体一节课而言,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如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这是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艺术性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因为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活动,它还是一种艺术活动,有着审美的要求。因此,光有科学性还不够,还要符合美的规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相同资质的学生,水平相当的教师,却有可能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如果仅仅用“科学性”来解释是不通的。对于“科学性”而言,相同的要素及结构应当引起相同或近似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艺术性”的差异。比如,课堂教学的节奏、语言、形象、教学机智等等这些含有艺术性的因素,它们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 人本性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基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当代社会特别重视“人本性”的问题,即重视“当事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外在物质性的“有用”或“艺术化”,因为这些东西未必就能使人满意。就像盖房子,如果仅仅考虑建筑规律(科学性)和建筑风格(艺术性),这样的房子也许能做公共场所,但未必适合人住。因此,“为了人住”的房子就一定要体现“人本性”。同样,当今不少“公开课”、“评优课”都只注重前两者,唯独忽略了“人本性”(常见现象是:反复排练,使教师生厌,学生成了“牺牲品”),师生如果从中体验不到快乐,这种课就没有什么意义。 4、使用新课标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一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载体的选择确定,要结合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联系他们所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目光渐远渐大,根据学生思想、认知和心理实际展开教学。
教学手段和形式有特定呈现方式,既要力求出新,又要突出主题,还要讲究语言和材料精到。坚持教学风格清新,追求高品味,排斥花哨,才有真正的魅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设计要贴近学生认知心理。教学过程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具有思维挑战性,以及理论指导功力,内容的难度、深度切合学生思维需要实际。
初中教学要与小学恰当衔接,特别是与小学教学相近的主题、问题的教学内容,要研究如何体现理性思考,扩充学生视野,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二是要实现主流价值引导和多元探究指点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体现多元学习方式。当今世界需要多元探究、开放的思维,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和体验生活方式,学习和体验生存方式。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有必要强调进一步打破封闭,坚持开放、多元的学习。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价值取向,要坚持鲜明的主流主导价值和核心价值,坚持重大问题的引导,要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处于不利地位,避免国语“失语”。处理不当,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淡漠,民族精神的淡出。要注意,我们是中国教材,中国课堂要体现本土文化品质、风格,适当注意红色经典,不能忽视民族记忆、民族表情。
要力求实现开放内容与价值引导的平衡(中国传统的“中庸”是最高境界)。改革力求突破,但是开放本身要体现一定价值,价值引导不能丢弃。要善于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思考,在教学过程之中设置多元性、扩展性情境和过程,注意只是给出大致方法、方向。在引导过程之中注意开放、多元、探究的精神,同时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基本知识点。
三是要注意科学处理有关教学内容和问题引导。
广东和江苏教材都注意重新整合课程标准。江苏本全套5本教材的结构板块体现了课程标准4个板块的重新整合,每一册都兼顾4个板块内容的渗透,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注意上述特点,全面研究课程标准,以利于三年教学的连续性和相对统一,确保形式服从内容,教学的整体思路连贯清晰,类似或者相近载体在不同年级有不同表现方式。有关话题逐步展开,层层推进,达到适合的深度和广度,准确清楚地理解和落实教材编制框架的“路线图”。
对于教学过程之中可能涉及的敏感问题要谨慎处理。如“和平崛起”、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之中的“唯一合法政府”,以及反恐与民族、宗教的随便挂钩,少数民族的特定禁忌,有关地区冲突的描述,东突不完全是恐怖组织,……诸如此类问题,该回避就回避,确保不发生有害于社会稳定的导向。此外,吸毒、青春期、性等,都不能过分强化,以免发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