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里的模式训练:生物课“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4:57:19
生物课“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要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每一学科时,努力学习它的学科思想,通过学习,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生物学教学也不例外,要把教给学生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看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像当年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那样经历发现的过程”,运用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并始终贯穿了对学生思想观点、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态度、探索精神及各种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理论依据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不断探究,它赋于我们经验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学习就是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获得新的认识)和顺应(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从而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知识技能迁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引导——探究”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探究,因此其学习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布鲁纳格外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放手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他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二)功能目标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的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实现条件
  1.运用该模式时教师要用最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解决这一困难的要求,从而能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
  2.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并利用统觉原理来解决新问题,将问题情境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情境,直到问题解决。
  3.探究性学习原则上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因而要精选教材,能从中提炼出最基本的结构,难度要适中。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备课要有明确、系统的问题来反映教学内容,以问题带教学。
  4.师生在教学中处于协作关系,教师要简明地讲清基本原理及供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发现来学习,使学生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学生对所引用的材料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观点,直到发现结论。
  (四)教学的基本环节
  引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的素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可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设法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活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独立或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由思维的空间。
  归纳:通过讨论、争辩、交流,达到共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发展:活化知识应用发展。发展即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生物教学中的发展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及时发现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设计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重新认识或活化应用,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开放宽阔的空间,培养和激励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设置问题的含量和障碍梯度,既有基础性问题又有发展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达得到”,使他们体验过程,体验成功,用成功推动探究。创设好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该模式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
  1.重视共同协作,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表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例如在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引导,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知识的反馈与评价点拨等。但教师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学生的能动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在教师指导、帮助下,通过积极的活动,主动的参与,成为认知的主体。可见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共同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民主教学,团结互助,情感融洽,才能教学相长。
  2.注重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奇思异想,发展个性特长。
  3.重视对方法的指导
  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激疑、探究、分析、归纳和综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生物学现象和原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操作程序
  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为例,操作如下:
  1.设疑引导
  明确实验的目标、原理、要求及步骤后,提出问题:
  (1)实验材料为什么用紫色洋葱表皮而不是根尖?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之?
  (2)蔗糖的质量浓度一定要0.3g/ml的溶液吗?就本实验的药物和材料用具,请设计测出细胞液浓度的方法?
  (3)用口腔上皮细胞作实验材料会有何现象?为什么?
  (4)高浓度蔗糖溶液较长时间使细胞质壁分离后是否可以复原,为什么?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在知识和方法上给予引导。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理论指导实践。
  2.实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参考教材的要求和方法步骤,各自设计并开展实验,由于没有强求方法的统一,操作上的开放性,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些学生还创出优于书本的方法,如撕取表皮是把洋葱鳞片叶切成宽约1cm的小长条后,在下表皮轻切一刀再撕取上表皮,快捷且易操作,弊端少;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蔗糖液滴在表皮上,然后盖盖玻片等。对实验出现的问题学会找原因并以予修正,如表皮撕得太厚(带叶肉)、太薄(无紫色、细胞不完整),为什么同等情况下有些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等。对动作较快的学生要求他们增加做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内容,让他们有较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体现因材施教。虽有成功或失败,但学生都经历了全过程,在模拟他人实验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有获得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此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分析归纳
  在实验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本实验的原理及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明确探索包括理论探索和实验探索。对实验结果及现象的分析中,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辩析性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及时设疑,深化思维。这些实践活动的总结,让学生尽量释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不宜过早裁判。这样,学生从事实中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只有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生命力,才能体现它的生命现象,只要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就能达到实验预测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遵照客观规律办事。
  4.引伸和发展
  完成上述实验之后,及时设疑:如果用硝酸钾(或乙二醇)代替蔗糖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原因何在?俺制甜酸荞头的道理怎样?一次施肥过浓为什么出现烧苗现象?盐碱地为什么难以种植作物,尽管能生长,产量也不高?这些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生产实际中,学以致用。能用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实践活动的一次升华。
  以上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两条主线,即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而非仅是重视教学结果。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参与“怎么样”,即怎样研究,怎么样探索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要知识能力并重,忌过分淡化知识
  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知识体系,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还应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拥有相对完整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实施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不要把素质教育和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因为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但有能力必须有知识。我们应强调的是: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能力而知识。是为了做,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应用和创造而去学,而不是仅为了拥有知识而去学习。
  (二)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忌批评指责学生提出的设想
  课堂上的参与和活动,是学生内在潜能的体现,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严格禁止批评或指责别人的设想,保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开放性个性。例如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时,有的学生发现一些洋葱下表皮也是紫色的,即用作实验材料,效果不错;但对学生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或无法达到目的的提案,一方面教师要加以引导,分析此方案原理上的严密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是否符合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尽量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避免纸上谈兵,切不可严加指责。
  (三)要为学生探究成功提供帮助,忌形成学生无法成功的局面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多次的失败可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心理,失去创新激情。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和心理水平,学生只要经一番思考、探究就可以解决,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哪怕是局部的、单方面的成功,都应肯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四)要使开放性具有多样性,忌单调呆板
  开放性的多样性主要是指问题形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答案的多样性等。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世界、中国、广东乃至自己身边存在有哪些环境问题,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课后可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本市、本区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治理方案,开展评议活动。
  教学各环节的时间比例也要有所变化,应因教材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而有侧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生物与环境”一节,知识点分布多,但难度不大,可多花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甚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深入充分的探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概念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不易弄懂,那么,应侧重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启发引导。
  综上所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能驱动学生的原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学科的基本事实,重视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调节和控制学习活动,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该模式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深厚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能熟练掌握和驾驭教材,才能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和探究目标。
  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模式,倡导各种模式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孙启茂 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 《中学生物学》 2000.62 (2):21-22
  2.葛方金 生物课堂互助互动教学探索 《中学生物学》 2001.68(2):4-
6
  3.李新生 诱思探究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应用和体会 《生物学教学》 2000.25(2):16-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