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马桶坐垫视频教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07:44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陆剑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84    更新时间:2007-10-9    
【摘要】情境教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多在语言学方面。而从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等方面来看,小学数学同样适合情境教学。本研究就是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探讨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策略、教学实施条件以及教学评价,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1978年李吉林老师就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探索,10年后,成功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情境教学的发展,使“情境教学”跃上了“情境教育”的新台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在诸学科领域中实施的可行性。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何谓“情境教学”?用李吉林的话说,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李吉林说:“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2]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吉林提出的情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讲求人为性,这里的情境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情境,也不是我们的语言环境,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创设出来的复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使得儿童生活的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教育内涵的、充满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
情境教学是对原来的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它是从情与境、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是实施学科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取得优良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情感高涨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形真。情境教学的设计,以青少年儿童为中心,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个性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但也不是对现实物体的复制,而以其他手法获得与现实物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有真实的感觉。
2.情切。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3.意远。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特点就是创意设境。在教学中把教材练习游戏化、情境化、虚拟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使综合性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使创设的情景意境深远,丰富儿童的想象。
4.理蕴。情境教学把教学中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儿童能切身感知的形象,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力。情景不是由老师决定的,而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中心创设一个或一组情境。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及形象又有感染性,容易被儿童接受且不易被遗忘。
(三)情境教学的来源
1. 我国情境教学来源于卢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与实践。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就创设了暗示教学法。它是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暗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适当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还有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能以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准确精当的讲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博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的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借鉴了卢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孔子的随机教学以及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一点。现代我国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
情境教学理论是李吉林老师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情境教学最初开始与小学语文教学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片生机。为什么情境教学会开始于语文学科呢?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情境教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思维发展规律和育人的规律。他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探索,对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中小学教育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他强调指出:“情境教学”除了把知识性、工具性结合起来,使字词句片、听说读写能力统一在情境教学中,还要求重视语文的文化性,因为在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情”与“境”都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情境教学”把因“应试”而被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目标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摆上了应有的位置,这样就使语文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5]
二、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
(一)情境教学诱发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教师的灌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来实现。情境教学通过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的典型场境,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利用情境教学强化学生对创造原形的感受性。
根据学生年龄上的特点,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来。数学教学内容广泛,呈现形式多样。在教学中,通常以原形为载体,依托情境教学的移情作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让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为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提供了必备的精神保障。
(三)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全面的素质。
情境教学所提出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儿童智力方面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地发展儿童的素质,其重点是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教学生真实地观察,要以尽可能完全的、真实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的心灵,这些形象以后成为儿童思维过程的要素。”因此,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而情境教学,正是从观察入手,极大丰富学生的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利用情境教学陶冶学生情感,渗透教育性。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感情是最丰富的,李吉林老师也提到:“儿童是最富有感情的,真情总是荡漾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3]但是,以往的的教学往往由于教师知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因此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使得教学收效不大。情境教学通过教师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激发感情。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知识,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感受到“美”,懂得“爱”。
(五)利用情境教训练学科能力,贯穿实践性。
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训练才能完成。前面提到的主动性、感受性、创造性、渗透性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实现要以实践为前提,是“贯穿在儿童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4]情境教学注重的就是实践的训练,它人为的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环境,让学生感觉好像在现实的环境,他们亲自参与情境,通过实践训练,感受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将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1.理论指导理:
(1)生理学论: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而大脑右半球则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数学情境教学创设出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环境,使他们对这样的环境中的活动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大脑的左右半球协同合作,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2)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看,任何一堂课,任何一位老师上课,都显现出一种自然的情境。师生处于这种片段状态的一系列情境中,或在较长的时间内,或在某一短暂的时刻,这种情境都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这种自然情境可以是使主体对情境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产生正诱发力,促进目的的实现。
①情感驱动原理。“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感知的对象。”[6]要想儿童能很快地学习一种新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对这个事物产生兴趣。数学的学习可能会让小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根据儿童好动、爱玩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儿童感兴趣的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情绪,能使他们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②暗示倾向原理:情境教学是针对以往“注入式”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使用适合儿童的教学手段,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并让儿童很快进入情境产生共鸣,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7]
③角色转换原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创设的情境是儿童熟悉的场景,让儿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理解情境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在生活情境中是如何被运用的。在角色的扮演中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④心理场整合原理:“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空间。可以说一个人(包括儿童)连同他的心理环境,是同时出现在他的生活空间中的。当儿童对周围环境有所觉察、感受时,他不可能若无其事、漫不经心,而会调动、激活他的思维、想象和情感体验。”[8]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时,不能随意创设情境,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正确引导儿童朝着教学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儿童主动学习,自动学习,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学生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知识,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建构中的作用。由于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不断完善对事物的理解,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而认清事物的本质。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4)方法论: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发生作用进行的,儿童的意识同样是由客观存在引起的,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源泉,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所以,小学数学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出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儿童在感知具体的形象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数学情境教学与语文情境教学的区别
情境教学在我国始于语文教学,并且在语文教学中的成绩尤为显著,但是运用于语文的情境教学不能直接用于数学教学。因为两者本身是不同的学科,是有区别的。在语文课中加入情境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教材,进而产生共鸣。“情”是语文情境教学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它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问题。而数学教学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数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时,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语文情境教学突出的是“情”的创设,而数学情境教学突出的是“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目标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条件
1.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许多小学使用的数学教材都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而且还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积累教学经验,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安排教学,使课堂内容丰富且充满活力。小学生上课注意时间短,要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学形式就不能过分单一,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穿插游戏,但是每个游戏时间不宜过长且要易于教师课堂上组织安排,只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应转入整体引入所要教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多才多艺,具有一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要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语言的特点,贴近小学生,使小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学习的欲望。
情境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善于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会创设情境更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情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在情境中学到知识。所以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应建立一套自己的奖惩标准,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自由的发挥。
2.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积极思考问题。如果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但是学生不配合,那么这堂课也是不成功的。学生的配合不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要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时,学生应多与教师交流,也可对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情境教学中,应使自己尽量地融入角色中去。
3.人际关系条件
情境教学中有情境,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去。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实现老师设计的情境中的教学的要求。这样就要处理好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保证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反过来就是说,这样的机会也能教会学生如何和别人融洽相处,学会和别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使得教学能更好地完成。
4.时间、空间条件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要符合日常生活中出现所涉及情境的条件。所以,根据时间,空间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情境。不同地区的学校应选择与本地环境相适宜的情境来展现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盲目的学习别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情境教学的优势。
5.环境条件
教师开展情境教学应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设施和教学用具。如教室的课桌椅之类的,它们在关键时刻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师可用课件演示,利用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自制教具,如制作卡片或画几幅简笔画。
(五)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操作程序
1.兴趣激发阶段。这一步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2.情境创设阶段。情境创设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小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就很容易进入教师预先设定的情境中。创设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1)生活展现情境。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实物演示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拉动窗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转动自制的风车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制作成课件或者是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知道“平移”和“旋转”有时是同时存在的。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3)游戏表现情境。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经常在巩固练习中采用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兴趣浓厚,常用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争红花寿金牌、漫游数学宫等等。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4)故事描绘情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联系教材内容编出一个个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二年级的新教材中有一节表内乘除法的复习课。木节课从跟随“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到月球旅行引课,整节课都围绕月球旅行这一情境展开:从火箭几点发射复习时分秒部分的知识,到参观月球游乐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复习表内乘除法的知识,再到设计月球学校复习方向与位置部分的知识,整节课用故事情境贯穿,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5)操作展示情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材的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公园的地图、风景区的地图等,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地图和学生共同研究,探索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公园,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这一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3.自由发挥阶段。这是复习旧知,巩固新知阶段。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用旧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这个时候药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回忆以前还学过哪些面积计算以及谁通过今天的学习还会了哪些面积的计算。让他们自由回答,这样既能在学生中产生竞争意识又可以复习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延伸今天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发言权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4.开放性学习阶段。在临近下课的阶段,学生容易浮躁。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还要灌输知识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引起厌学的情绪,影响整节课的效果。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拘于课本,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与数学有关的课外影片或者带领学生做个小游戏,一可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可通过游戏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在整节课结束前布置一些弹性作业,引导学生养成课外学习的好习惯。
情境教学中,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重要。情境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就非常高。
(六)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整体效果的评价,关注实施的各个环节。
1、背景评价。这一评价是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水平,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对数学的需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确定情境教学的进度,情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的难度。
2、输入评价。这一评价也是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进行的,是对学校的条件、教学的设备、可选择的方法与手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评价。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创设必要的情境,所以教师就要对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不能把教科书看作惟一的教学资源,而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些条件是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需要,对这些条件的评价是考查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过程评价。这一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而言就是了解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作用作出判断。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可直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表现,这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来源,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4、结果评价。这一评价是对教学取得的结果作出的判断,是考查教学实际达到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果评价是对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总体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能否灵活运用的情况。在结果评价中获得的资料还应与前面几项评价的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适应性
小学数学适合情境教学,现行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1、现行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出示大都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为依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创设活动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充分地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2、现行数学教材上安排了很多图案设计的内容,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境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要求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实验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喜的,其中一部分平时在数学问题上表现欠佳的学生,却在这一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现行的数学教材要求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含有多余条件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多种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局限,答案不拘一格,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
总之,现在各种版本的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从而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局限性
1.小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突出“兴趣化”而忽视“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考虑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自身特点”的强烈关注。创设活动情境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玩,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现象或事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学境界”,如果只追求“兴趣化”而脱离“数学化”的教学情境是没有实际教学价值的。
2.小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场景太大,导致学习主题不明确。
如果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出现太多 “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很难对情境中人物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常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而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价值?因此,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教师在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情境。
3.小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脱离生活实际,问题缺乏现实意义。
数学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一经出示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但前提是这个问题情境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现实的、合理的。《标准》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作为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而教学情境作为密切两者联系的重要载体,我想首先应该是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正确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且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4.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的问题。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内容上常常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如在上计算课时不是从“买东西”入手,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异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不能机械地重复或照搬。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背景下学习数学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虽然目前在我们的课改实验中,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理解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创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并紧扣学习主题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情境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必将对学生学习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坚持不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达到旺盛状态,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注释:
[1]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下[J].教育研究,1997(4)。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5][6][7][8] 李吉林,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下),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4] 柳斌,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在全国“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3.柳斌,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在全国“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
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19-323。
5.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