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继限界神之轮回:行政之手调配资源: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4:36

行政之手调配资源: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

刘玉海 北京报道 2011-03-18 23:05:42  评论(0)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资源聚集过程?又是怎样的人口流动过程?包括北京在内的诸多大城市,何以在聚集大量资源的同时又对外地人歧视有加?何以政治中心——比如各省省会城市——一定是当地的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却未必成得了政治中心?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给出了独到的解释。

1. “中国的城市只是个行政辖区”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的城市化,一直有大城市化和小城镇化两种对立的观点,目前是大城市化的特点更突出,还是小城镇化更突出?

李铁:这只是理论界的一种讨论,实际中并不存在大城市化和小城市化的问题,至少按统计情况,现在已经不存在大城市化还是小城市化:农民工现在大概是1﹒67亿,他们的流动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不论大城市小城市,哪里能就业去哪里。

城市化实际上是人口迁徙过程,目前是完全市场化的。在城市居住和就业半年以上的都统计为城市人口,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户籍问题:是全国都放开,还是在一部分城市放开;是在中小城镇放开,还是在大城市放开?

另外,中国的城市与国外的城市不太一样,国外的城市是真正的城市,中国的城市是个行政辖区。比如,北京下面有16个区县,区县本身实际上也是城市,甚至包括一些镇也是城市。比如在广东,很多镇有几十万人口,也是城市——在美国,3000人以上的就是城市。我国现在有将近两万个平均7000人口左右的镇,在国外都是城市。

记者: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千万人口级大城市,形成如此大的城市需要聚集相当多的资源——就业机会、食品供应、交通等公共服务等。这些城市依靠何种力量聚集如此多的资源?有学者将中国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的原因概括为国家大城市带动的经济发展策略,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李铁:在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都算大城市。过千万的有北上广深,还有成都,但这些讲的都是辖区而不是主城区,主城区只有北京上海超过千万,成都更多包含下辖的县市。

中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是辖区管理体制,且是个等级制的管理体制,更多依靠行政力量获取资源,形成了倒金字塔型的公共服务水平,越往尖顶上的,公共服务越好;越往下,公共服务越差。从金字塔的形状来看,整个资源是向上流的,一直吸到最顶端;整个行政资源向下分配,在金字塔中位置越高的城市得到的越多,导致等级越高的城市发展的越快。由于这些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有了行政资源一定会带来市场资源——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更多的资源通过市场的方式进入农村,大量乡镇企业兴起,所形成的大量公共资源——税收,按道理应该留在当地,但由于我们“包干”的财政体制,使镇这一级乡镇企业创造的大量公共资源被市管县体制向上带走了。

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上半期,即使到现在,温州、苏州、广东本地,大部分的经济总量都在县以下,但是由于财政体制是包干体制,它的行政资源都交到上面去了。所以说,大城市辐射是通过市场,但真正的城市发展结构是按照行政资源构架的、按照行政等级化走向配置的。

记者:改革开放至今也才30来年,但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已经更新了好几次,推动城市不断修改总体规划的原因是哪些因素?

李铁: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既然中国是个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就意味着哪个城市的人口越多、规模越大,提高其城市等级的可能就越大——从过去很多地方“县改市”、“地改市”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城市管理者都希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好,政绩观和发展观都希望城市等级和规模扩大,好通过行政等级的提高来获取更多公共资源。

另外的原因是土地。很多城市中心总体规划取决于两件事:一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一定要占地,通过工业投资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财源问题;二是“土地财政”,卖了地才有更多的收入,“第二财政”。

大量的城市规划,基本上取决于以上这两个原因。当然,对于特大城市来讲,如北京,行政资源已经够多了,就不希望人口膨胀,一直是限制人口的。但是由于它集中了太多的资源——招商引资、公共服务、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就使很多人到北京来,用市场的方法使北京的规模自然而然的不断扩张。于是,它原有的规划就不适应城市人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