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免费领取q币活动:融汇东西方思维精髓 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1:48:17
融汇东西方思维精髓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    汤钊猷(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外科教授)
    昨天,汪品先院士写给文汇报编辑部建议开展“创新障碍在哪里”大讨论的公开信在本报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回应。短短一天,我们已收到十几篇来稿,参与讨论并对文汇报和上海市科协共同发起的这一活动表示支持。今天我们刊发肝癌研究和临床治疗专家汤钊猷院士的来稿,他结合自己几十年临床医疗和科研实践的切身体会,谈了对“如何才能做出真正的创新成果”的见解。我们期盼更多读者关注并参与讨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建设性意见。  ——编者
   
    5年前我曾在文汇报写过一篇短文,提出: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要有辩证思维,敢于怀疑、突破以往的定律、常规;还要有魄力和毅力,因为真正的创新是要冒风险的。
    时至今日,我们天天在用、天天在学的,几乎仍然都是外国人原创的东西;比如对付肝癌,近年的肝移植、微创手术、射频消融、分子靶向治疗等也无一例外。现在我国经济实力有了改善,科研投入增加,但自己的真正重大的原创性东西用到病人身上还是少之又少。当然,真正的创新不是短时间就能搞出来的。为什么创新还这么少呢?我以为这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下面就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思维导向忌全盘西化
    2009年《参考消息》刊发了一篇有关“东西方思维大比拼”的文章,其中说到:“东亚人更倾向于整体思维,西方人则更善于分析”。我从事医学,也感到东西方思维确有不同。以西医和中医治疗癌症为例,它们分别偏重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单药与复方、消灭与调变、看肿瘤与看病人、一病一方与辨证论治,以及思路上“由机理到应用”和“由实践到机理”,等等。因此从中就引出了以西方思维、东方思维,还是东西方结合思维来创新的问题。
    西方医学经几百年发展,由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长期积累的成果无疑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但若我们单以西方思维搞创新,难以超越,也不够全面。其实东西方很多方面是互补的,如果将东方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成果与之结合,将可能产生不同于单纯西方思维的创新。而后再与中国国情(人口多、底子薄)结合起来创新,比如创造出“多快好省”治病的方法,则有助于解决当前医疗费用高的问题,使发展中地区人民受惠。陈竺等专家用传统中药砷剂成功治疗一种类型的白血病,并利用现代医学弄清其分子机理,当属东西方思维结合的一个创新范例。我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肝癌早诊早治,也是应用西方发现的甲胎蛋白,结合采用东方以实践反复检验有效为主的方法取得的国际承认的成果。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派”的号召,始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融汇东西方思维精髓,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是我的管见。
    其实近年来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实例。它基于“穷则思变”背景,由邓小平同志发起,通过改革开放,经30年实践,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体会,它的创新思维正在于结合国情,洋为中用,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而不是全盘西化。
   
政策导向忌急功近利
    现在国家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但往往经费到位没多少时间就要求交成果,而成果又往往以SCI论文和得个什么奖交账。我算了一下,我们研究所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两个成果,是带有一点创新性质的,每项从起步到最终出成果平均花了13年时间;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科研成果,平均每项也要花9年时间。瑞士钟表驰名世界,常需经过百年锤炼才形成特色。如果急功近利,只能出小成果,难有大的创新。
    对于以SCI论文做评价指标,要一分为二,在SCI论文少的时期要鼓励大家去写,但毕竟数量不能取代质量,论文也不等于重大创新。以SCI论文交账,还会引导创新只走西方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医学上,能否提高疗效应该是金标准,而不是看这种疗法是否“新”、起点是否“高”、价钱是否“贵”。最近我看到英国的一篇报道,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可降低多种癌症的死亡率,但无论医生还是病人,却常对这种便宜药物不以为然。
   
教育导向忌循规蹈矩
    如果要讨论“创新障碍在哪里”,追根溯源就要思考我国的教育模式。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多鼓励“记忆型学习”,而不是“批判型学习”。因为要不断应付考试,学生只好不断将教科书背下来,而从来不去想教科书是否都对。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几乎不假思索如饥似渴地摘录外国文献。后来我到世界各地演讲,注意到国内很少人向我提反面的问题,而在国外,尤其美国,有些年轻人就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我以为创新的基础就是一分为二看待事物。我们最近的实验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以消灭肿瘤为主的疗法,包括最新的分子靶向治疗,都是双刃剑,既有疗效,又有反面效果。要让儿童从小就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这就要修正我们的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是有创新传统的民族,相信通过多方面引导,拨正导向,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文汇报2011年1月1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