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战争 武器: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7:14

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循环经济理念是人们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地发展形成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认识到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环保战略成本太高,从而提出了清洁生产理念。清洁生产主要是通过单个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消减,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目的。但清洁生产对发挥污染预防的潜力具有局限性,于是产生了生态工业理念,即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生态链的物质传递动态平衡模式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以此为手段削减企业之间的污染物。循环经济则进一步在不同行业之间、在社会的层面上,通过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产业组织的科学组合,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再用和循环等手段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促进经济运行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纵观国际环保战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世界各国走过了一段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弯路后,均不约而同地将污染预防作为新型环保战略,其重点是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控制前伸到生产全过程、将环境管理由第二产业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达到9%左右的年增长率,资源能源开发力度加大,使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能源占有量的一半,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在资源能源如此短缺的同时,由于我国工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合量低,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高出4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高出8倍,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高出10多倍。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短缺的压力。

资源能源是经济发展最基础的支撑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中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最终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确保国家经济的环境安全,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中国无论是实现的发展还是将来长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实践

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环保总局及有关部门积极试点,稳步推广,宏观引导、全面服务、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法规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和示范性的工作。

(一)制订法律法规,进行政策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注重在工业生产中预防环境污染。1993年我国开始提出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逐步实行清洁生产的新概念,并逐步付诸实践。1995年以来,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陆续被写入我国有关环保法律中。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要求。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意见;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国节水技术大纲》等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2004年9月,贵阳市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地方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辽宁、深圳、厦门等多个省市也相继开展了地方性循环经济法规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均为中国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循环经济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并负责有关部门的协调。2006年将完成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2007年法律草案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方面,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底,国家环保总局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发布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日常管理中。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国家环保总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发布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环保系统推进循环经济的纲领文件,明确了环保部门下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指导各级环保部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开展试点示范,进行技术引导

循环经济在中国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示范引导其发展,为此,1999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试点,从解决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人手,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多种途径,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循环经济实践的尝试。

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5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

在区域层面,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开始,在广西贵港(糖业)、内蒙包头(铝业)、山东鲁北(化工)、新疆石河子(造纸)等地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2003年,在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提高科技合量的基础上,国家环保总局进一步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从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引入到工业门类齐全、经济综合性强的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在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等十多个工业园区广泛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使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17个。其中行业类园区8个,占总数的47.1%,综合类园区9个,占总数的52.9%;西部地区(内蒙、新疆、陕西、贵州和广西)6个,东部和中部地区11个,另外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区正在规划中。

在社会层面,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辽宁省、贵阳市进行了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在东、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建设循环经济省市试点,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论证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市达到8个,其中包括两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和6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分别为辽宁省、江苏省、辽宁盘锦市,山东日照市,河南义马市、河南鹤壁市、甘肃武威市和贵州贵阳市,其中东部省市4个,中部2个,西部2个。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循环经济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些试点省市为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钢铁、有色、化工等7个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资源型和资源匿乏型城市等涉及东、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的10个省市。这些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方面的实践,将不仅为当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将为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

(三)加强学术研究,进行理论指导

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北大、清华等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一些省市相继开展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和研讨。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专门设立了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技术研究课题,该课题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和方法、循环经济战略框架、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以及清洁生产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框架、战略和实施的基本方法、生态工业园区和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等单位也正在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和方法学的探索。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总结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动脉产业为重点,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重点集中在静脉产业(资源再生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上。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特点决定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资源开采、生产加工、产品消费全过程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政府所制订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是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纵观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法律体制的建设,政策的引导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以发挥政府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为保障,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

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机制已在中国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应用,并且正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三是形成了3+l的循环经发展模式。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充分吸收消化国外的废物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型社会等做法,从解决工业、农业污染问题和区域环境问题入手,将发展循环经济归纳成3+1模式。即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3+1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具体做法是,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

中循环是在区域层面,通过在企业群、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

大循环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是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3+1循环发展模式是中国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方法研究中总结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符合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资源环境压力问题突出的具体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