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山谷 超清:由人们的从众心里说开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11:52
【1】从算【蒜】你狠,到逗【豆】你玩,再到今天的闲【咸】得慌。
人类的行为看上去真的很好玩,其实这是一种一窝蜂而上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2】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众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ch)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可能比自己想象的容易从众。他把参与者请到实验室回答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判断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见下图)。

阿希实验示意图。左起第六个人是无助的被试。

这个任务看上去很简单,应该没人会选错,但是阿希实验中却不少人选错了,因为参与者并不是单独进行判断,而是和另外六个人坐在一起。他的反应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吗?

你可能已经猜到,这六个人其实都是实验者安排的助手。阿希发现,当前面的几个人都故意选择了一条错误线段的时候,大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最终也会选择这条线段;即使是那些没有从众的参与者,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了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从众的动机

阿希实验巧妙地展示了从众的力量。此后有大量研究表明,人们从众一般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在不确定或无助的情境下,人们会将他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参考他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面对核污染的威胁,由于缺乏科学判断,人们只能从流言或是身边的人中获得参考,于是便将买盐作为了应对的策略。

这样做的人越多,行为的正当性也就越强。形成一定规模之后,人们甚至可能不再深究最初买盐的原因,只是单纯地相信群体判断的正确性:“既然大家都去买盐,这样做一定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也不能错过。”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即使一个人并不认为某种行为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为了避免被群体或他人排斥,不得不做出从众行为。阿希实验中被试的从众大多是出于这种原因。在买盐热潮中也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并不相信食盐真的有防辐射的功效,但是由于父母长辈的反复要求,只好乖乖地去超市排队了。

从众的背后——恐惧管理

当然,这样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热潮。实际上,在天灾的威胁面前,经常出现这种大规模的从众行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等人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灾难后的从众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一种最基本的恐惧——不可避免的死亡;为了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人们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如相信来生、追求意义感、提升自尊、获得他人认可、将自己与不朽的文化价值观相联系等等。

从众也是应对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心理学家伦纳特?仁科马(Lennart Renkema)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被要求描述一下想到自己死亡带来的情绪和想法,成为“死亡显著组”;另一组,即控制组则要描述一下看电视带来的情绪和想法。接下来,给所有人看一些抽象画,并告诉他们有些画有60%的人喜欢,有些则有60%的人不喜欢,然后让他们评定一下自己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死亡显著组的评定更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

从恐惧管理的角度来解释,意识到死亡的威胁使得人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意义,并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这正好对应了上面所说的两种从众的基本动机,所以强化了从众行为。在买盐热潮中,这种心理机制可能也发挥了作用:扑天盖地的灾难报道不断地送来死亡的消息,使得人们下意识地采取了从众的方式进行应对,以此来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参考文献

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 (1986).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 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In R. F. Baumeister (Ed.), 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pp. 189-21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Renkema, L. J., Stapel, D. A., & Van Yperen, N. W. (2008). Go with the flow: Conforming to others in the face of existential threa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 747–756.


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也称为“同调行为”)

【3】在下列情况下,人们更可能从众:
一、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
二、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三、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

【4】对核辐射的无知导致谣言和恐慌满天飞
核弹杀伤力常识
当量:
表示这个核武器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跟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相等,这个吨数就是当量。
原子弹的威力是用“当量”来度量的,比如2.2万吨级,是指2.2万吨梯恩梯炸药的在一定的密度、一定的形状在自由空间条件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强度。
当量为10万吨时,
  有效杀伤半径 = 3.22千米
  有效杀伤面积 = 33平方千米
  
  当量为100万吨时,
  有效杀伤半径 = 6.93千米
  有效杀伤面积 = 150平方千米
  
  当量为1000万吨时,
  有效杀伤半径 = 14.93千米
  有效杀伤面积 = 700平方千米
  
  当量为1万万吨时,
  有效杀伤半径= 32.18千米
  有效杀伤面积= 3257平方千米

【5】核弹杀伤力实例
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的1500万吨级氢弹,爆后6小时,沾染区长达257千米,宽64千米。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时间内缓慢的死去或终身残废。
【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被定为7级的核事故
1986年 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
鉴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空前的国际影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因此最具有代表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苏联大城市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
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发生的大灾难起源于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想寻找一种办法,能够在反应堆停止工作之后、应急柴油机开始工作之前的这段时间,让涡轮发电机生产更多一点的电。在前苏联,安全体系极不完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安全意识,6种不同的安全系统都已停止了运行。他们做了许多危险的事情,每一件都极端危险。他们关闭了应急堆心冷却系统。他们这样做实际上等于关闭了在紧急情况下进入反应堆堆心的水阀门。事实上,他们还切断或阻塞了那些本来可以安全关闭反应堆的大量信号灯和仪器。
实验时间是星期六的凌晨1点,控制室内已倒班完毕,没有人知道谁关闭过什么。
为了这次实验,操作员降低了反应堆的功率,但在一定的功率水平之下,反应堆会变得很不稳定。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加大蒸汽压力来弥补。就这样,堆心内的蒸汽变得温度极高。本来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控制杆来控制的,但操作员却没能及时控制。就这样,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大爆炸。

当局事后撤离了核电站毗邻地区及电站周围30公里地带的居民。

【7】老百姓不必瞎操心
东京离福岛200多公里,辐射超标23倍,但也不过是每小时0.809微希弗,而坐飞机是每小时4.25微希弗。中国大陆离福岛最近的部分都有上千公里,放射性元素的扩散与气候和风向等有关,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是肯定的,中国老百姓该吃吃,该喝喝,该上班上班,其它的都是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