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哈弗h6coupe缺点:通货膨胀趋势下的宏观调控手段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49:12
通货膨胀趋势下的宏观调控手段分析2011年03月08日 13:54:11 华讯财经【大 中 小】 【打印】

 

  三、中国通货膨胀下的宏观调控手段分析

  由于通货膨胀的迹象明显,2004年4月以来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多管齐下,抑制投资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是针对投资过热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暂停土地审批制度等多项紧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此次宏观调控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政府过多的采用了行政手段和数量型手段,而非市场经济惯用的利率、汇率等杠杆型的市场化手段。而且,根据如上分析,这次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固定投资,更应当采用对其影响最直接的利率手段,提高利率,使经济摆脱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以此遏制投资。在各方推动下,我国央行于今年10月29日开始加息27个基点,显示出宏观调控手段向市场化的转变。但是,当我们认真分析我国的基本情况,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加息并非真正适合的手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在我国的国情下加息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支持加息的论点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认为利率和投资反向变动,加息有利于控制固定投资的增长,从而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二是认为利率是资本的价格,我国的实际利率长期为负,这种价格的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第三种则认为由于利率太低,造成居民储蓄不断减少,银行承受的压力较大。理论上,这三种观点都是成立的,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应该更多的采用市场化手段,加息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应当看到,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上述三种观点缺乏成立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加息在我国目前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就第一种论点来说,诚然,经济理论中利率和投资总量此消彼涨,但也是就宏观经济的总量而言的。我国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是结构性过热,是个别高收益行业的投资过热,目前宏观经济的总量问题并不严重,依然需要通过投资培育新的增长点带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不平衡不能依靠利率手段解决,以加息抑制投资可能的后果是全社会投资总量的减少和国民经济的滑坡。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结合第二种观点,退一步讲,假定加息也能解决结构性过热问题,那么既然加息的目的是调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加息1-2个百分点能否改变这种状况?据估计,目前钢铁行业边际收益率在40%,氧化铝行业的边际收益率高达46%,这么高的收益率,怎么能通过提高一两个百分点利率控制投资增长呢?然而加息1%对个人贷款者而言冲击却很大,财富外流规模,调节对象的错位将使其效果本末倒置。

  再则,我国资源配置的扭曲几乎是刚性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由于偏重GDP指标的政绩考核体制,无论价格如何,资源配置总会向国有企业倾斜,为地方政府意愿左右,其利率敏感度极低,利率变动对其非经济的投资行为作用甚微。

  此外,我国金融体制尚未形成一套系列的、市场化的价格决定机制,也就没有所谓的准确定价,那么如何能以现有的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在不准确的价格下又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配置?

  就第三种观点来说,利率和储蓄同向变动是在不具有其他投资工具的条件下成立的。如果存在其他投资工具,是否储蓄要比较投资回报率和存款利率的高低,也就是相对值而非绝对数值的高低是决定储蓄量的多少。更何况,真正决定储蓄量的因素并非利率而是(去除消费后的)可支配收入,1996年起央行连续降息,但期间居民储蓄总体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可见利率和储蓄并非正向变动的。在近期股市低迷的情况下,股票投资收益率大多为负,已经低于存款利率,但储蓄增量为什么下降呢?原因在于居民用于储蓄的可支配收入增幅下降了,原本属于储蓄增量的部分被以下几个途径分流了:一是股票市场下跌带来的市值缩水;二是住房消费或者房产投资;三是汽车消费。如图1所示,在当月社会消费量增长的同时房产销售金额也不断上升,很明显本属于储蓄增量的部分进入了投资或消费渠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一大部分用来归还住房和汽车贷款了,那么即使提高了利率对储蓄增加会有用吗?

  第二,在目前的状况下加息会带来较大的隐患

  和简单的行政指令不同,利率政策的变动涉及到产品和金融两个领域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此会对市场造成一系列很难预计的影响,在目前状况下选择加息并非明智选择,可以说,在上轮宏观调控效果尚未完全显现的情况下进行加息是弊多利少的选择。

  首先,加息有可能导致更多外资流入,不仅增加货币的外汇占款发行量,使基础货币增多,抵消加息政策的效果,而且,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从而刺激更多热钱涌入我国,使人民币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且加息造成的利息支出增加的损失要由我国承担,易形成国民财富的外流。其次,对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加息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那么对于在低谷徘徊正逐步复苏的证券市场而言,加息无疑是对如履薄冰兢兢前行的证券市场的一记重拳,脆弱的市场不堪此击,会使其前期恢复性努力前功尽弃,由此造成的财富缩水较外资流入规模更大,损失更巨。再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后对民营企业的冲击很大。由于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民营企业的资金供给一大部分来自地下金融机构,其利率以官方利率为基准上下浮动,加息可能对地方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影响不大,但对筹资成本已经很高的民营企业而言却是雪上加霜,最终受损的正是这些市场竞争的主体。

  因此,虽然央行已经加息,但是幅度不足以改变投资行为的继续,且是在行政性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时机下进行的,一方面三季度宏观数据说明经济过热已经明显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同比增幅逐步回落,宏观调控措施得力,此时加息不会影响宏观调控成果,又显示出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手段上逐步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正如央行宣布此次加息时的措辞“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正是在行政调控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固定投资增长较为平稳之后,出现的由信贷窗口和紧缩“地根”措施向加息过渡的过程。实质上,前阶段紧抓“地根”和“银根”的行政手段依然没有改变,宏观调控的行政化色彩也依然没有淡化,宏观调控方式没有也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发生重大改变,加息也仅具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意义。

  四、结束语

  需要申明的是,本文并非不赞同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市场化调控的基础仍不具备,加息与宏观调控手段和传导途径转向市场化的关系不大,加息并不等同于市场化。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在价格传导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依然要借助于行政性干预这张牌。因此更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为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创造条件,提高其使用的有效性。

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