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凝有男朋友吗:宿迁市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2:01
宿迁市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1-14 17:04:00   来源: SRC-1109 【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被阅读次数: 112   【 打印PRINT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近年来宿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实践来看,我们深切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更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开展体制创新,优化社会领域内生增长机制,快速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把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一、建市之初,宿迁市发展社会事业过程中不和谐因素。

  1、薄弱的财力很难支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宿迁是1996年在四个落后县基础上组建的江苏最欠发达的地级市,面积855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15万。建市之初宿迁社会事业的发展基础与全省及周边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虽地处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宿迁市面积、人口分别位居全省的第四和第七,可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却位居全省末位,改革前国民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仅占全省的2.2%,居全省末位。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0.86%,人均GDP650美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3。在苏北五市中,宿迁市的GDP仅占10.3%,财政总收入占6.9%,人均GDP是五市平均水平的2/3。全市可用财力仅6.8亿元,负担财政供养人员11万人,其中教师近6万人,医卫人员近1万人,即使将县级财政的60%左右、乡级财政的70%以上用于教育经费支出,但拖欠教师、公务员工资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据统计,2000年宿迁市中小学危房面积高达122万平方米,仅危房改造资金缺口高达3.8亿元。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政府保开门、保吃饭都很困难,无法拿出足够的钱来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2、建市之初宿迁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很难满足群众服务渴求。

  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的薄弱严重影响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政府包办,囿于财力投入不足,改革前宿迁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总量不足、规模不大、机制不活、质量不高,远远低于周边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学前教育水平低、发展滞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作为基础教育质量重要体现的高考成绩位于全省末位。2000年宿迁市仅有幼儿园415所,其中省级示范园只有5所,幼儿入园率仅为40%,全市普通高中只有38所(其中民办13所),省级重点学校只有5所,职业学校只有11所,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47.8%,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每年都有2万多名未成年人因为教育规模的限制,难以走进高中校门。教师总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小学、初中、高中、职中教师学历达标率比省平均水平低2.5、2.9、15.7、26.5个百分点,教师的继续教育水平低,制约着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全部由政府包办,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小、设施条件差,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水平低下。至1999年底,全市拥有卫生资产总额4.95亿元,卫技人员8450人,病床5230张,千人拥有的医卫人员和床位数只有1.64人和1.03张,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全市没有一家三级医院,地级市应有的专科医院全是空白。群众得了大病重病,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徐州、淮安甚至南京、上海就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

  3、机制不活、经营效率低下,人才流失制约区域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宿迁市改革前教育、医疗卫生大部分学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分配制度,职工大锅饭、铁饭碗,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联系不紧,干部能上不能下,导致“死水一潭”,缺乏自主管理、自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办学主动性不强,许多学校满足于守摊子、保位子,发展后劲乏力;

  公立医院垄断医疗资源,医疗价格上涨。城镇医保覆盖面窄,农村医疗保障缺位。低水平的居民收入和医疗保障,使群众难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开支,“小病不就医、重病不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医疗单位产权不明晰,医疗、卫生结构不合理。改革前的2000年,卫生资产总额中,政府占98.8%、社会(民资)只占1.2%。在政府的卫生资产总额中,有84%在城市,只有16%在农村;有92%集中在医疗单位,只有8%在防保领域。由于政府无力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进行必要的投入,医院正常运行的经费得不到保证,设备得不到更新,医疗资源利用率低,门诊人均费用上升。用人是终身制,分配吃“大锅饭”,医技人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责任感不强,老百姓对医院的服务态度很不满意。非卫技人员占40%,卫技人员外流现象严重,乡镇卫生院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极少,90%以上没有职称或初级职称。全市约有1/3左右的病人到市外就医,仅每年到南京做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就有100多例。多数卫生院陷入“投入少——运转难——服务差——收入少——运转更难”的恶性循环,政府办医疗卫生事业的陷入困境。

  二、宿迁市以改革促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主要做法。

  宿迁的特殊市情,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如果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全市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老百姓 “上学难、缺医少药”的状况就难从根本上改观,为此,宿迁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人民群众最贴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决定另辟蹊径,改革现有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动力,增加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和谐因素,以期尽快摆脱发展困境。

  1、引入市场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在教育方面,宿迁大胆探索弱市办大教育、新教育和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2001年起,按照“一保三放开”的原则,在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前提下,放开学前、高中和职业教育;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办学形式多样化、投入渠道多元化、学校办学主体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总体要求和“数量的扩张,质量的提高,结构和效益的最优化”的改革发展目标,实施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着力构建公办、民办学校相互学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立扶持服务和管理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在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方面,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对公民办学校实行“四同”政策,即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级待遇,同步发展。围绕“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总体思路,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创优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兴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同时,健全了服务体制,在市、县(区)教育局成立民办教育服务处,明确了功能,配备了人员,强化培训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采取“以奖代投”政策,凡民办学校成功创建三星级以上高中、省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性幼儿园和省合格职教中心,地方政府从教育基金中予以奖励。二是搞活内部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搞活用人机制,非公办教育机构教师队伍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促进教师队伍在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同时,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实行公开招聘教师,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改革教干任用制度,积极推行校长公开选拔制、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竞争上岗。三是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以重点名校为龙头,通过兼并、合并、挂靠等形式,进一步加速教育资源向城镇和名校聚集,放大品牌规模效应,实施规模化办学。

  在医疗、卫生方面,为了摆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部分领域大胆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有限资源发展活力。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即按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应该由政府办好的公共卫生事业,而对医疗服务领域采取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推动社会资本办医,解放和发展医疗生产力,促进快速做大总量,盘活存量,提高医疗事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扩大医疗资源总量。按照“鼓励扶持、合理布局、依法审批、规范管理”的原则,改变政府单一投入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培育新的医疗主体,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医疗市场向民营医院平等开放,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和干部医疗定点及各类医保服务机构选定上,在参加120医疗网络和业务培训、政策知情等方面,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样标准、同等待遇。注重引进外地优质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按照“靠大、靠外、靠强”的思路,积极引进名牌医院、医学院校,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提升宿迁医疗服务水平。二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增强医疗机构发展动力。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大胆的改革,着力改变公立医疗机构机制不活、生存发展困难的局面。推动全市乡镇医院和县级以上医院通过产权置换,由单一的公立医院改变为混合所有制、合伙制、股份制等多种医疗主体,形成了政府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兴办医疗事业的新格局。严格规范置换资金用途,建立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制度,保证置换资金用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维护健康运行环境。

  宿迁在着力优化社会事业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引导力、控制力、监管力,集中力量强化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和谐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调整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教育发展责任。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实际,从2000年开始,着手把原有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调整为县乡两级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着力加大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权。同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特别强调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2000年以来,宿迁市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17.84亿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及合格学校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校舍面积156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172万平方米。布局调整工程。全市撤除小学1362所、中学25所。“三新一亮”工程。更新课桌凳75.7万张、讲台1.4万张,通电教室1.4万口。“校校通”工程。建成网络教室1010个、多媒体教室803口、中心机房70个、教师办公网点1914个。“六有”工程。全市校舍总面积487.1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286万平方米增加201.1万平方米;楼房面积242.7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49.8%,比2000年增加近30个百分点;教学仪器装备投入净增近1亿元。合格学校建设“四项配套”工程。全市投入5100多万元,加快农村初中合格学校建设,06年10月份通过省验收。二是完善医卫管理体制,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医防分设,医卫分离”思路,建立医卫管理新体制,集中更多的财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市政府重点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120救护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血液采供中心“五大中心”,同时加大投入,加快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职能。把原来124所乡镇卫生院承担的防保职能分离出来,将乡镇医院一个科室的防保组独立出来,组建公益性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把“医防合一”的体制转变为“一乡两院”的新格局。乡镇卫生院作为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管、药品监督、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六项职能,不从事经营性医疗活动;卫生院工作人员按乡镇辖区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人员、业务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财政补助经费在全市1418个行政村配置了防保员,延长公共卫生触角。加强医卫监督管理,引导医疗服务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强化卫生执法监督。把卫生执法职能从疾控中心分离出来,在市、县组建卫生监督所,集中原属医政、防疫、妇幼保健等部门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实行综合执法。建立新的医院考评制度,对全市各类医院进行公开评定,实行财政“以奖代投”政策,对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的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引导各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三、宿迁市以改革促和谐所取得的成效。

  改革为宿迁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宿迁的社会事业正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育事业初步实现了存量盘活、总量扩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07年末,全市民资教育投入累计达24.8亿元,举办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816所,在校生43.3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38.3%;2007年,全市三星级以上高中、示范初中、实验小学、优质幼儿园、分别改革前的5所、16所、4所、5所、增加到14所、61所、21所、25所;全市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7%,与建市之初提高了3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达到了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71%,比2000年提高46.91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位居苏北五市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2%提高到28.1%。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00年的12所、在校生9500人发展到32所、在校生11.6万人。普职比由2000年的7:3调整到4.6:5.4;全市校舍总面积达710.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04.3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96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604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522万册,是2000年的4倍;教学仪器装备投入比2000年净增2.5亿元。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00年的40.1%、85.9%、94.5%分别提高到88.5%、97.9%和99.1%。高考本科达线数和达线率从全省末位03年跃居并基本稳定在全省第九位左右,2007年,各类普通高校录取我市考生28153人,比2000年增加2.2万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宿迁教育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改革后宿迁医疗、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办医格局,资源总量迅速扩张。促进了机制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医疗服务态度显著改善,价格总体稳中有降,防保工作得到加强,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宿迁各类医院数量由2000年的135所增加到189所,其中三级医院从无到有,二级医院由8所增加到16所,一级医院增加到172所。千人拥有卫技人员由1.64人增加到2.2人,千人拥有床位数由1.03张增加到1.8张。医疗服务项目新增200多项,改革前在宿迁无法进行许多复杂的心脏、肝脏、肾脏等手术,现在都可以在本地实施。非卫技人员从原来的40%下降到14.3%。医护人员工资水平由改革前的9400元/年增加到15000元/年,年均增长10%。已改制的市、县、乡医院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医院资产增值较快,医疗业务收入逐年上升。特别是医疗机构改制后,为适应市场竞争,普遍采取降低收费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吸引病人。有不少医院单病种限价收费,如单纯性阑尾炎手术,由过去的1500元以上降到800元左右。全市防保领域的卫生资产由2000年初的0.4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63亿元,占比由8%上升到33.1%。市、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2%。

  四、深入构建和谐发展机制几点体会。

  1、在经济相对弱势条件下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要立足于激发创新活力,不断破除社会事业的发展的体制障碍和约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针对弱势经济基础所导致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我们感到如果因循守旧,前方的路只能越走越窄,与周边地区差距也只能越拉越大。“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要弥补单纯市场经济机制所包含的这样一种缺陷,从社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大胆推进的社会事业改革领域的制度创新,破除发展体制障碍和体制约束,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内在活力,抢抓发展机遇。根据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和卫生事业既具公益性,又具产业性的特点,提出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分开、事业性质与产业性质分开、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分开、经济性与社会性分开的原则,在竞争性的教育医疗服务领域强化了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功能,让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社会事业中可以推向市场的领域,允许非国有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在非竞争性的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领域强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功能。实践证明,在可市场化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事业活力,有效地缓解了投入不足的难题,形成了工办、民办共同服务社会的良好局面。教育上,通过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放活内在发展潜力,迅速扩充了教育总量,有效的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的问题;在医疗卫生上通过“管办分开、医卫分开、医防分开”,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公共卫生事业,基本医疗交给社会来办,不但迅速放大医疗资产总量,有效地缓解了“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而且还引入市外优质医疗资源,将上海、南京发达医疗资源引入市内,将更多医疗专家吸引到家门前,提升了区域社会事业服务水平。同时政府还可集中有限的财力和人力,办好公共卫生和更加有效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还是老百姓说得好,“国有、民有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得到了实惠。”

  2、社会事业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利益的协调,要立足于维护和发展参与者合法权益,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

  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的,而利益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实质就是利益的调整。而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群众往往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来判断和看待改革的成败,来决定其对各项改革的态度。只有群众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在改革中得到了实现、发展和保护,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改革之中去。

  宿迁在社会事业改革过程中,通过强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发展职工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比如:在事业单位改制时,我们首先是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衔接工作;在资产剥离、债务处理时,首先解决职工的住房、养老和失业保险金缴纳、集资款和欠发工资等问题;在置换资金使用上,优先用于弥补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和职工身份置换。同时,设立失业救济保障基金,用于改制职工的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全面推行以聘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用人制度,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民办与公办职工同等对待。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积极推进职工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相分离,放开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按资分配、技术入股、协议工资、经营者年薪制等新的分配形式。由于各学校和医院纷纷优化内部分配和激励机制,自觉实行绩效工资制,充分向优秀人才、一线职工倾斜,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有效激发和维护职工施展内在动力,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了长久的保障,改革的整个过程秩序井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宿迁改革过程中,使人深感,一个单位只有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

  3、社会事业改革呼唤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要立足于扩大公共产品、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有效保障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许多社会事业行政部门的身份既是举办者、管理者,又是执法者,这种“三合一”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有其优越性,既能较好维护社会公平,又能促进社会事业较快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少地区在发展社会事业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资金供给不足,收费设计不合理,监管体制薄弱以及责机制不全等问题,常常这些因素交织,损害了服务道德,也有失公平,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界定自己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确定自己干预的重点和范围,并不是所有服务的提供都需要政府的干预。实际上,只有当民营市场失灵,在公共产品服务上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公平和效率时,政府干预服务提供才有合理的依据。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要做有限政府,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政府在转变在经济领域职能时,有必要进一步转变在社会领域服务和管理职能,没必要包办一切,要将主要财力、精力聚焦于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不好地方,这样才有利于将有限政府发挥更大作用。宿迁在区域经济谷底中尝试“管办分开”,将社会能办的事尽量让社会来办,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事尽量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政府的职责立足于为社会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集主要精力抓好公共财政投入和行业监管,当好“裁判员”、“教练员”、 “保健医生”,不当“运动员”。有效地调动了非公因素投身社会事业积极性,激发了社会事业发展内在活力,走出了在财力上“相对弱势”阴影,摆脱了“上学难、就医难”困境,缩短了与周边地区在发展社会事业上差距。比如,宿迁将有限各级财政对医卫的支出由改制前对公办医院的投入和改制置换的资金,转向用“以奖代投”的办法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有效地提升各级各类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医患和谐。同时集中有限财力,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对公共卫生事业该投的基本建设资金到位,日常的事业经费到位,摆脱了过去靠创收补充运行资金不足的老路。通过加大对城乡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资金的投入和落实各类医卫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有效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教育上,由于允许民营资本注入,我们得以将有限政府投入用于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市教育投入由改制前的3.68亿元增加到8.3亿元,实现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的美好愿景。在监管方面,由于建立了机构、人员执业资格和技术准入制度,引进市内外优质资源兴办上规模教育和医疗机构,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对于现存的教育和医疗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和年审,鼓励通过“靠大、靠外、靠强”的方式,进一步“做优、做强、做精”,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质优价廉的教育和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