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亚轩模仿者黄娟图片:2011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01:00

2011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分类: 大国关系--大战略--世界风云评论 2011-03-02 18:04

    

《联合国称科特迪瓦危机加剧》,美联社阿比让2月28日电。在被“遗忘”了个把月后,科特迪瓦的危机再次被美国媒体关心了。尽管白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办公室的指责,但是,潘办对白俄罗斯指责的这件事本身就显示出了科特迪瓦危机可能存在的复杂变化态势。

 

首先,对照科特迪瓦危机和北非危机之间的异同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西方列强在这两件事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从性质上来看,科特迪瓦危机源自竞选双方对选举结果存在严重的争议,而被西方判定落选的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赖”在位置上不肯走的行为显然是一种“反民主”的行为,关键问题在于,巴博是“反民主”的“现行犯”。相对而言,北非各国政府在这一时间并没有任何“反民主”的行为,最多不过是具有潜在的“反民主”的打算,比如埃及就存在借民主的形式搞世袭制的问题,但关键一点,它们都不是“现行”而只是可能,换言之,并不存在立刻就需要清算的必要,相反,科特迪瓦危机却是有立刻解决的必要。然而,西方列强在支持北非动荡时的理由恰恰就是把北非政府作为严重的现行犯来对待的,而对于真正的现行——关键这个“现行”是西方列强自己认定的——却不那么着急了,反而还千方百计地组织人马进行谈判。同样的民主危机,西非和北非所受到的待遇竟然如此不同,可见,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民主”二字,而是西非与北非对西方列强的意义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一点对美国而言尤其如此)。

 

其次,潘办的指责除了说明联合国至今也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科特迪瓦危机的办法之外就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内容了。也正是因为科特迪瓦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才会造成两个麻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科特迪瓦政局的走向越来越困惑,特别是在对照北非,尤其是在对照利比亚的政局走向后,更是无法确定科特迪瓦的政局会向哪个方向走,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众多骑墙、摇摆的事情,总之,随之科特迪瓦危机时间的拉长,国际社会在科特迪瓦危机上的态度也会越来越分化,特别是科特迪瓦危机本身的原先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的意义会在北非危机后越来越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由此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国际社会的反应,从而使得科特迪瓦危机的解决更加复杂化,特别是可能向整个西非的危机演变。另一方面,无论白俄罗斯是否真的在支持巴博,都反映出这么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巴博集团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或者说,西方列强在面对一个不肯服输的巴博时,最担心的就是有其他外部势力插手科特迪瓦政局,并且以支持巴博集团的方式延长科特迪瓦危机,乃至最终使科特迪瓦危机扩大化,而一旦由西方之外的势力插手科特迪瓦危机的解决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得西非作为美欧能源供给地的地位发生动摇,最坏的结果就是有可能因此粉碎所谓的大大西洋共同体的组织计划,从而迫使美欧(特别是美国)不得不恢复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当然,由此也可能促使社会政治危机向拉美地区扩散,因为,如果美国决心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而又无法从西非获得足够的补充的话,那么就必然会加大对拉美能源的掠夺速度和力度。

 

最后,科特迪瓦危机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西非的稳定关系到大西洋两岸的列强们的石油供给安全,因此,尽可能地和平解决此事就成为了西方列强的一个行动准则,而和平解决危机的可能性又比较小,因为没有办法让巴博集团和平放弃既得利益。只不过,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控制力都有所下降,反过来说,其他大国插手世界事务的能力正在增强,因此,科特迪瓦危机是否真能最后获得和平解决,关键问题还不在科特迪瓦境内,而在境外,尤其是要考虑俄罗斯的态度(从俄国的立场上来看,世界其他石油供给地越乱越好,俄罗斯就能凭着这场危机给自己的再次复兴筹得足够资本了)。

 

《印度军费猛增11.6%》,路透社新德里2月28日电。从印度猛增军费的动作来看,似乎印度真的如英国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大幅度增加军费。然而,同样是英国媒体制造的舆论环境,就是之前连续多日指称巴基斯坦的核威慑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而且可能超过了印度云云,当然还把中国对印度的军事威胁再炒作了一番。将两者联系起来一看,似乎是英国媒体在为印度猛增军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那么,英国媒体为什么要这么卖力地为印度穷兵黩武的行为开脱呢?我们仔细一分析印度的军费用途就明白了,原来,印度的军费大部分都用于购买外国武器了,尤其是要从英国——这个印度的旧殖民主子——那里购买相当数量的武器,因此,印度如此增加军费当然是有利于英国自己的经济复苏的,试想,如果印度的武器研制大都依靠自己的力量的话,那么印度的这种猛增军费开支的预算肯定是要受到路透社这样的西方媒体的抨击的,就如中国现在所享受的那种待遇一样。

 

《“泵破裂”致布什尔核电站停摆》,路透社维也纳2月28日电。美以当然是非常希望看到伊朗核研发进程受到如此重大的打击的,这不仅能够让美以关系获得巩固以及提高以色列的安全感,而且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对西门子的工控设备以沉重的打击——这对美国在国际核电市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是极其有利的。由于美国已经放话出来说“震网”病毒正在整个互联网上传播,因此,这对世界上其他使用以及打算使用西门子的工控设备的国家而言都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威胁和警告。而伊朗核研发进程的受挫反过来又会增加伊朗自身的危险,因为,伊朗成为核大国的步伐越慢,美以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的胆子也就会越大。

 

《阿拉伯世界动荡没有赢家》,俄罗斯《专家》周刊2月28日一期文章。该文分析得不错,不过,《专家》把俄罗斯自己给忘了,而俄罗斯恰恰是这场动荡的最大赢家,相较于武器出口的那点损失,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受益是巨大的,而且,动荡本身也为俄罗斯武器的出口创造了条件,只要俄罗斯肯有所作为的话。

 

《外界对中国核武库担忧过度》,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8日文章,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2月28日文章,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28日报道。《南华早报》一文的标题是《对中国核政策的过多担忧》,如果不知道《南华早报》的一贯立场的话,或许会误以为这是一篇外国人为中国核政策辩护的文章。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仅从文章自己给出的为中国核政策辩护的证据来看,把中国的核武器数目“最准确的估计”为120件,并且言明这一数量“并不比巴基斯坦多多少”。这个结论的确非常不合常理,一个1964年就进行核爆的国家的核武器数量居然不比一个1998年才进行核爆的国家的核武器数量要多多少。这究竟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少呢,还是为了暗示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数量多呢?如果是为了后者,那么这倒是很符合英国媒体最近一贯的舆论导向的,而如果是为了前者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因为按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根本就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核武器,也就是说,该文所指出的巴基斯坦核武的数量根本就不靠谱,相应的,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那个“用巴基斯坦核武数量来衡量的中国核武”数量的真实性。同时,由于该文举巴基斯坦核武数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核武数量之少,因此,反过来,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该文言中国核武数量之少的真实意图不是(表面上的)为了缓解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核武的担忧,而是通过排解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核武的忧虑——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继续从事反华运动,尤其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悉尼先驱晨报》一文的标题是《中国决心说自己的核武库规模与美国相当》,这是一篇观点和前文截然相反的文章,当然,也只是表面如此。事实上,澳洲的媒体近来一直在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而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目的则是为了澳政府能够扩大军费开支,而澳政府的军费开支中的大部分都被用于向美国购买武器了。因此,很明显,该文的真实意图只是为了让美国能够向澳大利亚出售更多的军事装备,而与中国究竟有多少核武器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中国即使有再多的核武器,按中国的核武政策,也不可能对澳大利亚产生任何的影响,只不过澳大利亚政府实在找不到可以增加军费的理由(其实美国对它的军事威胁更大,但问题在于,它鼓噪外部军事威胁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向美国购买武器——实际上是美国为了向澳大利亚兜售武器,因此,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就“被忽视”了),所以就拿中国的核武来说事。

 

《海峡时报》一文的标题是《看穿中国的核面纱》,在此,中国的核武数量忽然被翻了一番,达到了240件。然而,该文却指责中国的核武不透明——不是号称已经看穿中国的核面纱了么?还要怎么透明呢?!新加坡近来极力充当美国的走狗,原因无他,因为它害怕出现埃及那样的危机,而美国也正是用此牵着新加坡来到处咬人的。新报不过是重复了美国人的老话而已,就是要中国增加对它们的核武透明度,好让美国完全掌握中国的底牌,从而可以让美国从容实施它鲸吞中国的计划。

 

从这些媒体的观点来看,它们越是关心中国的核武情况,越是说明它们所代言的势力正在图谋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而这种来自中国外部的军事威胁又与中国内部的汉奸买办势力的卖国行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这种外部的军事威胁在某一时期内成为了内部汉奸买办势力卖国时转移民众视线的工具。

 

 

 

   

 

 

《亚洲以补贴抗通胀或适得其反》,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28日文章。美国自己不仅长期对农产品进行巨额的补贴,而且,去年12月出台的财政赤字削减计划报告中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税收体制的变革,其核心是降低税率、扩大补贴,尤其是降低中产和以上家庭的减税额度,但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由此可见,巨额补贴不仅是美国政府的现行政策,而且还有着强化该政策的意图。然而,美国却指责其他国家的补贴问题,并且以此为借口来制裁他国。

对于补贴是否会导致通胀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通胀是怎么产生的。在目前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下,由于美元是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因此,当美元贬值后,世界商品的价格必然上涨,在汇率自由浮动的体制下,非美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因此就上升了,由于兑换同额美元所需要的本币数量减少了,因此就会出现非美世界在市场上投放本币过多的问题(所以才会有各国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问题),由此产生非美世界的通胀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中本币价格总额超过了商品价格总额,因此,本币就等于是贬值了,于是就同时出现了在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值和在现实交易中贬值的状况。从整个过程来看,完全与补贴无关,当然,更不可能与贸易顺差或逆差有关。因此,所谓的补贴会导致通胀这个命题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相反,补贴却是由通胀这个问题引起的,更准确的说,补贴是由通胀所导致的本币贬值的问题引起的。由于各国民众和企业不可能自己印钞或回笼钞票,因此也就无法克服本币贬值或升值所产生的问题。而各国政府为了帮助民众和企业克服这一问题,至少是部分缓解这一困难,因此才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措施。因此,补贴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民众和企业在本币价值变动时所受到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生活和企业经营状况。事实上,我们从美国自己不断扩大补贴规模的动作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在危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美国才提出了扩大补贴规模的要求,如果不是为了能够稳定社会的话,美国政府又有什么必要白白送出那么多钱去呢?要知道美国资本集团正在让美国政府做瘦身运动呢!由此可知,美国抨击其他国家的补贴政策的用心是十分险恶的,就是要使得它们在汇率操纵上所释放出来通胀压力能够完全施加到非美世界的民众的头上,从而将非美世界的民众逼入绝境,转而引爆社会动荡,从而逼走非美世界的流动性,最后为美国将自己的危机转嫁到非美世界的头上奠定胜利的基础。

至于所谓改善供应能够应对通胀的说法实在是太牵强,因为无论是铁矿石、石油还是粮食,它们的价格都操纵在美国手里,换言之,无论全球铁矿石、石油还是粮食的供应量有多大,都不可能由此来决定这些商品的价格,因此,也就无法解决美元贬值所引发的通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