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冲锋枪弹夹多少发:国企主导与国家崛起的历史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02:00

国企主导与国家崛起的历史视野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6-21 11:06
  • 中国企业报
  • 我要评论
字号:T|T

      

     

      

     

      国企主导与国家崛起的历史视野


      本报记者 曾昭俊/文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


      企业主导国家的兴衰,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这是中国人认准的方向。通过兴办企业实现国富民强,则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国家理想,也是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实践追求。


      历史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这种理想和实践在中华大地上一以贯之,须臾未去。相反,风雨过后,阳光普照,这种理想和逻辑在中国人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越来越耀眼。


      主导,是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历史已经昭示,在中国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在自身集体崛起的同时,正通过自身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各自行业里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引领中国崛起,改变世界格局。


      企业崛起主导中国崛起,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企发展对中国崛起的真实反映。


      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今后国企改革的规律和方向,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整个经济社会改革的规律和方向。


      历史形成的主导地位,首先体现为国企在各自行业内的全面领头作用上


      自诞生之日起,新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向,在新建企业、创新产品、发展规模、经济贡献、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发挥着“领头雁”作用。


      “一五”之始,中国百业待兴,工业化水平很低。毛泽东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并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计划中展露无遗。首批新建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国有骨干企业相继建立起来,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器、合金钢、塑料、无线电和有线电等。1957年,中国钢产量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历史翻到今天,国有企业一直在关键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0年9月发布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入围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中, 225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分别占总数的69.25%、60.55%、78.34%和85.45%,主导优势一目了然(见表1、表2)。


      在入围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89家,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分别占总数的86.19%、86.93%、91.34%和89.89%,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见表3)。


      在机车制造行业中,中央企业中国南车创造了无数个“先人一步,速度取胜”的经典案例:先人一步完成结构调整、主辅分离;先人一步完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人一步完成重组改制上市;先人一步完成专有技术的产业延伸。中国南车的速度体现在自主创新的成果上,体现在市场布局的敏捷上,同时也体现在了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的增长上。南车人用勤奋、努力、务实、坚韧,创造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发展独特优势。不仅跻身行业三强,更向全球行业第一挺进。


      国有企业在行业里“领头雁”主导地位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崛起于世界的直接主导因素


      150年前,洋务精英抱着“求富”和“求强”的强烈诉求,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但其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最终左冲右突,内外交困,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轮国企改革与发展,都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多个层面上促进中国的变革和崛起。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除了计划手段对国有企业过多的桎梏,让国有企业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创造了30年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从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较大,保持了绝对主导地位。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29家,占总数的65.8%,实现营业收入23.4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84.69%;实现利润总额为1.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83.72%。与2009中国企业500强相比,国有及控股企业数量占比略降,营收占比微升。


      同时,国有企业迅速跻身世界级企业行列。在2010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4家中国公司,其中内地公司43家,台湾地区公司8家,香港地区公司3家。继上一年度新增8家企业入围之后,东风汽车、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神华集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中国华润总公司、华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10家中国500强企业成为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在这43家内地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有41家。


      以上业绩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让中国经济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绽放出举世瞩目的“一枝独秀”。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全面显现,我国则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经济在2009年深度衰退:GDP总量为58.13万亿美元,比2008年的60.59万亿美元下降4.05%。其中,美国经济仅实现了0.4%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3.2%,德国经济的增长率为-8.4%,法国经济的增长率为-7.1%,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为-17.8%;中国经济以美元计,增长率为13.5%。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发展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中国国企发展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市场化改革是国企崛起的主导力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实质上只是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或者生产车间,一切运作都按政府部门的计划进行,企业没权利自主经营,也不必要自负盈亏,因此没有改革的压力,同时失去了发展的主导动力。


      市场化改革承认国企对利益的关注和追求,赋予它们追求收益增加的自由度,调动它们去抓住利益机会的积极性,让它们摆脱作为政府附庸的依赖地位,塑造国企的独立精神。这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改革伊始,甩掉游泳圈的国企并不善于在市场的大潮里扑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推进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198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前身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时任会长袁宝华在会上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指明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方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前五年,以机制、体制改革为主线,重点围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包括领导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承包经营制的深入探索、公司制改造、股份制试点等。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家全方位加快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工作,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机构、完善企业法人制度、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确定企业的公司组织形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实施“三项制度”改革等。


      国企的主导力显著地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以央企为例,2009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3项,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2009年,中央企业专利申请3920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993项,占申请总量的51%,远高于26.1%的国内平均水平。授权发明专利4891项,占授权总量的23.9%,高于13%的国内平均水平。在未来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中央企业担负着重大责任,还须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微观主体的改革离不开政府调控,这是宏观层面的改革。国资委的成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调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又一举措。这项措施初步结束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无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负责的局面,大大推动了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集体崛起 。


      市场化微观主体改革和政府宏观调控是国企崛起的两个根本动力。这个判断意味着,主导国企改革、发展乃至主导地位的巩固,必须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国企崛起大视野:中国崛起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企业影响力,归根到底是其经济实力。


      所以,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又是企业之间的国际化竞争。从这个角度上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必须做强做大做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企业的影响力,扩展国家的影响力。


      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对中国部分跨国企业的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4.8%,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也远低于同属“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俄罗斯是54%,印度是41%,巴西是40%。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仍然是用中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市场挣中国人自己的钱。我们的企业在全球布局、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应该将眼光局限在国内,与中小企业挤占发展空间,而应该眼光向外,加快国际化步伐,向世界一流企业转型。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汉、唐时期的强大国际影响力。直到近代以来,中国国力渐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影响力日渐式微。改革开放30 余年来,中国经济总量飞速增长,综合国力也空前提升,但经常遭遇“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贸易摩擦、反倾销、暴力排斥等打压中国企业国际化、丑化中国形象的舆论和事件,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如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缺乏信誉等等。因此,中国国有企业更要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实际行动来诠释中国的企业和产品的形象,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告诉我们,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一切经济改革工作的核心与关键,而且主导着整个中国的命运发展。不管21世纪的变化将中国带向何方,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企业兴则中国兴,企业对中国发展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改变的。


      站在中国崛起的高度上,中国国企改革将面对一个无比宏大的视野,中国人将在这个企业主导国家发展的宏大画卷里获得更多的灵感、赢得更好的机遇、取得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