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叙事曲钢琴谱:大创新发展机制景区社区共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1:51
——解读金丝大峡谷旅游发展提升规划之五
王晓民
□本报驻陕西记者王晓民
通讯员周银祥
采用大手笔、高端位的长远规划,核心目的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景区,发展旅游业,带动景区所辖居民脱贫致富,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富民强县,主动承担旅游扶贫的社会职责。
目前,景区居民多以农家乐、家庭旅馆、土特产商铺等直接经营的形式参与,深入开发的项目较少。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保护景区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金丝峡将逐步缩减常住人口,争取实现核心景区内无人居住。这样势必影响到太子坪、丹南、落花沟、庙台子、核桃坪等多个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怎样实现景区、社区共建共富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焦点。鉴于此,提升规划指出要创新发展机制,改革旅游政策,建立省级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设立一级政府,把下属村组农民划拨到管委会管理,实现景区社区互利双赢。
创新景区社区管理机制,实施统筹管理。建立金丝峡旅游管理局,统一管理旅游区内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推进景区与社区一体化进程,解决金丝峡景区多头管理、分割经营的局面。金丝峡旅游管理局分为两个管理层次。第一层次为旅游区管理局(行使金丝峡区政府职能),管辖区包括太吉河镇和核心景区两部分。第二层次为旅游区管理局所辖的3个下属村级机构。强化对金丝峡旅游区内居民点管理,依据资源保护和局部地点游览设施发展的要求,实行控制扩展、迁移疏散、就地转产相结合等方式加以解决。根据大景区内景物特质、景点、景群等各级风景单元和风景游赏观光性质以及集中地带的分布,以及未来开发和保护的要求,将金丝峡景区划分为核心景区(即一级开发建设区)和次级旅游开发区。对于被划拨在一级开发区内的所有居民点,原则上外迁至集中居住地,其所使用的耕地或水面由国家统一征用。被划拨在二级开发建设区的居民点,采用引导疏散的手段吸引外迁,并严格控制其规模的扩大。
不断深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规范管理、市场运营”的旅游管理新机制,走景区所有权、开发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成立金丝峡旅游发展公司,通过融资改造,力争在5至8年内建成上市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对景区的交通、索道、宾馆、园区、农家乐等建设项目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步伐。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为景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按照“项目在景区建,资金向景区投”的要求,全县公路、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移民搬迁、生态建设、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金丝人家”品牌项目建设、沼气项目、环境保护等项目重点向景区倾斜,为景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着力调整当地居民的从业方向,尽最大努力实施就地转产就业。引导及优先安排旅游区内居民由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向旅游业和其他生态产业转移,让更多的居民成为企业的员工。景区内农户如保留原有的产业形式,必须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按规定有序地从事农业、果业和林业的生产。提高村民参与决策和发展的能力。在景区整体提升建设中,设置交流平台,增加沟通,给社区居民一个参与的平台,吸纳居民的想法与意见。除了给予村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外,在社区居民能够参与的地方,通过村民资金入股或技术入股等形式给予村民经营权,把收益归还给社区。通过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文化保护、发掘、培训和产业开发,提高景区内居民的文化意识、文化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服务于旅游就业,推动旅游经济迅猛发展。
在景区社区共建中,合理利用土地,实行分区管理,严控土地利用。土地是景区的根本,只有保护好土地资源,做到合理开发,才能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为此,景区对土地利用采取分区分级管理,划分保护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禁止开矿、伐木,实行退耕还林,对景区内的生产生活实行科学引导,合理控制。同时,不得擅自更改土地用途,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做到每寸土地都在监控下使用。
景区社区共建的重点放在主打“金丝农家”品牌上。调整农家乐接待区,以高端的、生态的、无污染的、高文化品位的设施和产品为商业定位,打造全生态庄园化农家乐,灵活采用本地资源,突出本地文化特色,构建“金丝人家”特色品牌。强调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着力发展旅游农业,种植绿色蔬菜、山野菜和其他适合气候的瓜果,举办采摘节,提高“金丝人家”乡村游的吸引力。
开发以板岩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和苞谷酒、葡萄酒、山核桃、板栗、柿子饼、土鸡蛋等特色农副产品。选择陕南特色服饰规范统一“金丝人家”的服务人员,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塑造“微笑的服务,好客的金丝峡”形象,大力提升吃、住、游、购服务水平,最终使农民得到实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报纸订阅 | 广告招商 | 活动招商 | 发行服务 | 采编名单 | 视频展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3   邮发代号:1-40    新闻热线:010-85166219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国新网 许可证编号:1012006032)
CopyRight by www.ctnews.com.cn  京ICP备030067号
版权所有 中国旅游报 中国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