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沉思的英文:转型发展 创新大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6:52
坚持,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以科教兴市,以人才强市,建设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的创新大连。

    ——摘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数字,的确让我们感到骄傲——GDP总量已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人均超过1万美元,成功跻身国际“人均GDP过万美元”地区。在历经数代人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大连带着这些“标志性”数字迈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数字,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深度思考——大连将以怎样的“转折”走出一条更重质量提升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繁荣发展之路?

    “转折”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市长助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姜周认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开放引领、、民生优先和品质立市四大战略。其中,实施,不仅是树立大连区域经济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更是加快向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同空间的GPS定位一样,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和要素投入结构三个维度透视,更会发现,转型发展是破解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密钥”。坚持不懈的转型发展,将使我们收获一个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的“创新大连”。

    产业结构转型

    “三维”透视

    转型发展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总体大而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姜周认为,破解之道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金融、物流、信息、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增量资本投向我市优势和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船和海洋工程等支柱产业全面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产业,使其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新格局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越来越大,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这种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动力”会越来越弱。姜周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投资、出口一直是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投资拉动效应在经济增长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和效果将会出现弱化的倾向。受国际大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下降趋势。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市经济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构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让百姓“有钱花”。还要完善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让百姓“敢花钱”。

    在“三驾马车”中,除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要促进投资适度增长,宝贵的资金要根据大连未来发展定位,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全域城市化的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等方面。

    要素投入结构转型

    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型向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型转变

    以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是以资源、能源和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粗放的投入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因此这种不可持续性的发展不能再“持续”下去。要素投入要转向以知识、技术、可再生资源、非化石能源、人力资本以及创新投入为主。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型向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型转变。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循环经济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向科技支撑、创新驱动转变。

    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建立技能型劳动者的培训体系。加大全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以适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生产方式、发展方式深刻变化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确立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把大连建设成各类人才荟萃、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高地。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管理领域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管理重点由经济事务向社会管理和营造发展环境、管理方法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管理方式由重审批向重监管等方面转变。不断扩大企业与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有效参与,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智慧及有价值的信息。建立政府与企业、公民的对话渠道,把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和政策需求,树立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调动企业、公民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公共管理中的积极性。

    抢占战略性

    新兴产业十大“高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转化,很多人将其看作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十二五”期间我市确立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其年均增长30%以上,重点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6%以上的目标,着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

    1.新能源。重点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及相关产业。

    2.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高速轨道交通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急需的数字化、绿色化重大装备。

    3.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重点研发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LNG)、大型集装箱船、高档游艇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产品。

    4.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

    5.软件与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系统集成等,提高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水平和能力。

    6.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点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器件设计制造和封装、半导体光电子与照明、半导体光伏发电与制冷、半导体装备与器具等领域,发展12英寸和8英寸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产业。

    7.信息通信产品。重点围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加快发展高清新型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终端、蓝光DVD、广播电视网络设备等数字视听产品。

    8.新材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光电子、微电子、新型显示材料。

    9.生物医药。重点培育疫苗与诊断试剂、重大新药创制、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药物升级改造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10.节能环保产品。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加快发展太阳能热水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产品,支持发展废弃物资源化、飞灰处理等静脉产业,推进碳的捕集与存储工程建设项目。

    “航母编队”

    将傲然出航

    以产业链为纽带,将分散的五指收紧形成一只拳头,形成集聚力量,未来,发展产业集群将成为我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按照相关规划,我市将争取用6~8年时间,打造8个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8个产值规模在200亿~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2年,15个产业集群(不含软件与服务外包)总产值规模达到88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规模达到130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从这些规划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发挥“航母编队”的集群优势,形成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十二五”期间大连经济转型的重要指向。

    8艘千亿级“航母”

    石化产业集群。

    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集群。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新能源及装备产业集群。

    8艘百亿级“护卫舰”

    服装纺织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

    轴承产业集群。

    精品钢材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集群。

    电力设备器材产业集群。

    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镜头一:使用数控设备对飞机壁板进行自动钻孔铆接是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近日,由大连四达高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大飞机数控钻铆装配系统成功应用,突破飞机制造一大重要瓶颈,几代中国人的自制大飞机梦想越来越接近于实现。

    镜头二:“大连创造”太阳能观光电动车在西安世园会的精彩亮相,标志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节点。而这些太阳能观光电动车的“娘家”——大连森谷新能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创办还不到5年。

    这些科技“幼苗”刚刚破土之时,曾经是那么弱小。但是,在一个鼓励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里,它们得到了丰厚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由此也得到了强劲的成长。

    在世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低碳化和绿色增长趋势日益增强之时,大连登高远望,定位清醒而明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攻坚,意味着要逆水行舟,必须动力充沛;攻坚,意味着要打破一个个瓶颈性束缚,让活力奔涌。

    于是,创新已不仅是共识,还是攻坚的动力,“创新大连”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高地”。创新,将为城市培育更多更新的增长动力源,让大连成为内生动力澎湃的创新驱动型城市。

    “创新大连”的

    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唯一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多的依赖于简单加工制造,通过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成本,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承担着跨国企业、发达国家不愿意做的工作,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在一个下游、低端的位置。而跨国公司则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分工的支配者。市长助理、市经信委主任刘岩对记者说,技术含量较低、主要靠低成本进入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传统发展模式正逐步丧失原有优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要想彻底改变“被支配”的状况,大连唯有发力自主创新,注重研发设计,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唯一途径。

    依靠自主创新从“灰姑娘”到“公主”的美丽故事在大连重工·起重身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曾经,这家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但多处于来料加工、来图纸加工的状态。因为身处边缘,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走了。痛定思痛,企业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开发了5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一批高附加值、生命周期长、市场前景好、行业技术领先的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也是依靠自主创新,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核电、风电、水电、火电、城市垃圾发电……全面“触电”的新产品既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又赢得较高的效益。

    越来越多的“重工·起重”成长起来,我市企业在海洋工程、大型船用曲轴、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装备、9600千瓦“和谐”号电力机车、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更将“发力”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使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培育新兴市场

    创新正走向更深处

    “创新”在哪里?它应该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它应该在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线上。不过,它更应该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随时可以感受甚至“依恋”于它的存在。于是在创新的道路上,大连正探索独辟蹊径:通过引导、创造新的需求,为“创新”开辟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创新——市场——再创新,实现创新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在大连,人们现在经常能享受新能源公交车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出租车中,则有不少是油电混合动力的。作为北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创新基地,大连新能源项目迅速“落地”,这和许多城市仅仅停留在口头“支持发展”阶段迥然相异。

    刘岩坦言,市场,可以说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同时也是最大瓶颈。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产品,市场是其未来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然而在最初尝试阶段,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很多困难,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更是如此。它常常会受制于市场对其的陌生、怀疑,因此起步之时步履蹒跚。他的一个比喻让人印象深刻:红彤彤的苹果人人都喜欢,但它也需要经历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没有青涩时的浇水、除草、授粉、施肥,就不会有之后的成熟,之后的香甜可口。

    为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市政府、各区市县办公用车及公交车优先选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市民及企事业单位选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保障纯电动客车的顺利运行,2010年,我市结合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建设了两座中型和5座小型充电站及200个充电桩,为纯电动客车和乘用车提供服务,同时启动了两座大型换电站的建设工作。

    [相关阅读]

    更多家庭

    将变身“家庭发电厂”

    刘岩告诉记者,大连容纳创新,帮助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的市场会更大。不久的将来,在大连将出现一条将城市垃圾变身优质水泥的先进生产线。我市企业已进入世界风电制造业前10位,但这远远不够,未来的大连,将有更多的风电源源不断输送到电网中。随着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家庭像发达国家的家庭那样变身“家庭发电厂”。

    创新,大连未来将持续发力

    随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市要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必须积极推动发展模式由加工制造向自主创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自主创新,是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不二途径。

    [相关阅读]

    我市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创新

    ●启动百佳创新企业示范工程,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和鼓励支柱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组织实施一批风电设备、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特高压输变电、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发动机、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

    ●培育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新型创新载体,以政府重点专项、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为依托,联合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实体机构,建立和推广企业技术联盟、校企联合技术研究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