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8:31
教研组: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
——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 作者:陈骁    文章来源:《现代教学》    点击数: 60    更新时间:2007-3-26

  

  ●在教研组发展的50多年的历史里,虽然这一基本的流程和环节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取向和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主要是技能熟练取向,新课程改革之后,逐渐转变为全面反思取向。

  《现代教学》:顾教授,您觉得当前学校教研组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机构?

  顾泠沅:我认为,中小学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前苏联的“卫星冲击”,导致国际竞争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竞争,教育质量提高运动在世界各国展开,运动开始的切入点是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后来,发现光有方法还不行,课程内容必须改革,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又纷纷开始了课程改革,这项改革进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又发现:方法是教师去用的,课程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所以就得出一个结论: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来说,教师事关重大。

  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之后,大家就开始了对教师培训方法的进一步探索。起初的教师培训都是讲座式的,一段时间以后,又感到这种方式比较低效,不能很贴切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智慧非常重要,而实践智慧单靠讲座是不够的,需要“做中学”,即在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过程中来学习才能真正有效。

  做中学是基于一种“学习循环”过程的实践,在这里,教研组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所谓“学习循环”是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评说、改进四个环节。教研组活动的优势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一点上。在教研组发展的50多年的历史里,虽然这一基本的流程和环节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取向和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主要是技能熟练取向,新课程改革之后,逐渐转变为全面反思取向。不单在教学技能的熟练上,更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转变,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又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而,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智慧,教研组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现在有一个普遍浮躁的大问题:不重视深入学习,随意性大,折腾多。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学习,用学习的力量才能避免肤浅和盲目。

  ●高认知水平的保持与下降等现象,只要发生在真实的课堂里,都是十分精彩的原生态素材,通过教研组内共同分析与检讨、反思与改进,逐步使之显性化,足以成为可开发的教师学习资源。

  《现代教学》:您认为当今学校教研组主要要做哪些事情?

  顾泠沅: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教研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下的两件事很值得一提:一是专业理论学习,二是关注真实的课堂。
  首先,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现在有一个普遍浮躁的大问题:不重视深入学习,随意性大,折腾多。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学习,用学习的力量才能避免肤浅和盲目。
  调查表明,教师还是机械灌输多,启发式教学少;着力于解题目应付考试,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本质的把握尚成问题。再有,目前有些教学改革常常流于形式、流于做表面文章,一说合作学习,就是大家一起来讨论,没有具体的目的。还有,有的教师还没有系统完整地学习过课程标准,对课标能有深刻理解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学行为跟不上时代要求,还是因为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教研组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学习,教研组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在教研组学习的过程中,教研组长有核心引领作用,组长必须成为头脑清醒的组织者,以身作则,善于学习。教研组的学习形式要多样化:要制订每位教师的学习计划,要组织专题报告、读书报告、专题研讨,还包括随时随地的交流。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成人受工作时间、生活空间的制约,成人学习很强调个人自身学习计划的制订。好的教师能利用“边角料”时间学习,学习必须成为教师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次,教研组必须据聚焦课堂,“课堂因真实而精彩”。
  很早以前,我和教育家赵宪初先生一起听课,教师课上得很糟,很多听课者都在打瞌睡,但是他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很奇怪。课后我向他请教,赵老说,我一边听一边在分析,这堂课为什么会上成这个样子,脑子一开动,当然就不打瞌睡,而且大有收获。
  实际上,按思维的丰富度来分类,课有三个层次:一是记住事实和操作程序的课,这种课我们称其为记忆水平的课。二是教师讲解,学生领会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启发性,我们称其为解释水平的课。三是学生投入,亲自探索的课,我们称其为探究水平的课。后面的两种,都可以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都有保持在高认知水平上的功夫与经验。但是,下面的事实也不容忽视: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其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甚至“满堂练”;许多正在实验探究水平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洁的方法得出答案,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认知水平。如上所说高认知水平的保持与下降等现象,只要发生在真实的课堂里,都是十分精彩的原生态素材,通过教研组内共同分析与检讨、反思与改进,逐步使之显性化,足以成为可开发的教师学习资源。

  目标——条件——过程——结果”的四元分析。通过四元分析,关注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有层次推进  

  《现代教学》:您刚才提到了课有三个层次,那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堂课呢?

  顾泠沅:三个层次是一把标尺,但只是从认知水平的角度区分的,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复杂得多。我建议能从四个方面去分析课:第一是要分析教学目标。目标不清,上课是盲目的。所以要对课改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有一个把握。第二是具体分析教学条件。条件包括教师的水准,学生学习的水平,难点在哪里,常见的问题在哪里,教学上要突破哪一点才能达到目标等等,这些都要有所了解。第三是过程的设计。根据对目标的了解,根据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设计一个可操作的过程来落实目标。这里往往能看出优秀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一般教师、职初教师的差别。第四,学生当堂和课后变化的结果分析,即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对后续学习的作用。我将以上四点称为“目标——条件——过程——结果”的四元分析。通过四元分析,关注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有层次推进。

  教研组长是基层的精英,一些学校课程改革比较成功,质量比较高,往往与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水平有一定关系。 

  《现代教学》:教研组长是教研组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职务的重要性呢?

  顾泠沅:认识教研组长的重要性,我可以打个比方,空降兵需要地面部队的接应,如果光有空降兵,没有地面部队接应,仗是打不赢的。同样的,课改是自上而下的一场改革,但自下而上的接应很重要。而教研组长恰好是自下而上最基层的领导者,也是地面接应最直接的组织者,所以教研组长在课改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教研组长是基层的精英,一些学校课程改革比较成功,质量比较高,往往与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水平有一定关系。

  从对专业知识和理解的角度看,有三个部分:学科系统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其它文化知识。

  从技能、能力和品质的角度来看,技能方面,教研组长要有教研活动策划的技能、教学经验共享的技能、合作解决教学问题的技能,还有经验理性化的技能,要将教师的行为进行理性的提炼,能将教学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现代教学》:那么,学科教研组长有没有专业标准?我们又将怎样用这一标准进行评估呢?

  顾泠沅:至于标准,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然后制定。在标准制定和评估方面,我觉得至少有两条是值得重视的:第一是专业知识和理解;第二是技能、能力和品质。
  从对专业知识和理解的角度看,有三个部分:学科系统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其它文化知识。学科系统知识如学科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学科教学知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知识,学习处理和学习资源管理的知识等。其它文化知识可以把面拉得宽一些,如跨学科知识、学科综合知识等,一个教研组长对人文与科学各方面知识有一些了解,这样对整个课改从分科教育到综合教育就能有一些基础和准备。
  从技能、能力和品质的角度来看,技能方面,教研组长要有教研活动策划的技能、教学经验共享的技能、合作解决教学问题的技能,还有经验理性化的技能,要将教师的行为进行理性的提炼,能将教学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最后一条可能对教研组长而言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先是从教学案例出发进行概括,进一步解释案例中反映的几个因素,然后再来把握其背后的原因。能力方面,教研组长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交流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研组长工作在基层,所以特别要强调专业心、责任感、亲和力以及求真务实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