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2:26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共123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1 12:00  作者:孙吴 回复日期:2009-05-10 22:58:29 
    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儿子吧
  -----------------------
  小白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2 08:26  
  (铁血时代-41)
  
  管仲政术的核心是法治,作为先秦法家之先驱,其理论之纵深,虽商、韩有所未逮,略萃其要者,以览大概。
  对于法之起源,管仲如是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弱,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这个起源论,与后世荀子所论略同,亦与英国十七世纪霍布斯所论略同。
  法对于一个国家之所重要,是因为“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也就是说,法令是维持社会秩序,抑强除暴,为民兴利。
  立法权操之于君主,然而非随心所欲制定,必须要以人类自然天性为准则,何为人类之自然天性?管子分析道:“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法令之条款,不得超越人之承受能力:“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如果法令违背人之天性及承受能力之外,即为恶法。
  值得注意的是,管仲虽然认为君主有立法权,然而亦应受限于法,他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又说:“明君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又说:“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在管子的法治思想中,法令乃是国家之权威,虽君主不得凌架其上。其见解可千古不朽矣。
  然而这里一个问题产生了,君主握有生杀赏罚之大权,这将大大膨胀君主的私欲,对于这点,管仲是有清晰的认识的,“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有道之君,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然而如何限制君主之私欲横流,如何限制君主之超越法律之上呢?管仲并没有给出一个限制的措施,只是警告君主违法纵欲的后果,“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后果将是国家陷入混乱之中,君位也将岌岌可危,相反,“圣君任法而不任智,故身佚而天下治。”
  
  法治在管仲而言,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立国威以称霸诸侯。
  与楚国、晋国、秦国等强国相比,齐国的军国主义色彩不算浓厚,齐国称霸的原因,乃在于强大的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在这个方面,管仲之贡献尤多。
  管仲是第一流的经济学家,他强调经济对于国家之重要性,“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这句话之意思,要雄霸天下,则财力亦应当富甲天下,以今日之美国视之,仍然是这样。管仲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又说:“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只有人民衣食无忧,国家才不致动乱,法令才可得以实施。
  管仲的经济政策范围颇广,包括振业农业、商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轻税赋,建立养老、抚孤寡、医疗等社会保障,扶助穷困等方面,具体为:“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徵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货币金融则是政府调控经济之最重要手段,管仲极端重视货币政策,他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即以货币政策调控物价,以确保劳动者之生产积极性。
  管仲认为,物价之贵贱,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物品数量的多寡,物多则价贱,物寡则价贵;一是货币流通数量的多寡,流通量大则价贱,流通量小则价贵;即“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政府的职能则是利用金融手段平抑物价,如何平抑物价呢?
  齐桓公曾向管仲询问丰收之年,如何来遏制粮食价格的过度下滑,管仲认为应当减少粮食的流通量,这必须采取政府强制手段,他说:“请以令与大夫城藏,使卿诸侯藏千钟,令大夫藏五百钟,列大夫藏百钟,富商蓄贾藏五十钟。内可以为国委,外可以益农夫之事。”这里注意的是,在春秋时代,粮食实际上不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货币功能。管仲认为强制减少粮食流通量,自然可以制止价格的下滑,既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又可以维护农民的利益。相反,在欠收之年,则将储备之粮食投入市场,以遏制粮商囤积哄抬价格,又可以使政府得到一笔收入,所以管仲说:“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
  以上是通过调节商品的流通量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另一种方式则是采取货币手段来调控物价。
  首先是货币的发行量上,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管仲认为应当根据依据国家之生产实际,估计全国所需货币的数量,以此为基准,铸造公币。政府调控货币的流通量,管仲认为:“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银根紧缩,货币流通量少时,物价便低,而银根宽松,货币供应量增加,则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此规律,则可以利用贷币之手段,达到调控物价之作用。
  管仲之货币思想之精深,很多见解以今日来看,仍然充满真知灼见,此真乃中国旷世之经济学家。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3 10:12  
  (铁血时代-42)
  
  管仲的经济见解乃是服务于政治,他对人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贫富悬殊乃是国家之危害,“贫富无度则失”,他并不相信平等分配土地、财物的制度,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人类为争取平等而提出来的“均贫富”、“均田地”等理想,无一不遭到破产之命运,为什么呢?二千多年前的管仲对人性洞悉之深刻,确实已为此种理想打上死亡之印记,因为“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十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即便社会实施完全平等之田地、财物划分,但是人在能力上的差异,最后还是会形成贫富的分化,智者可以收取十倍的利润,而愚者则无法将此资本增值。
  从各人的能力差别来看,无法制止贫富分化的形成,但是管仲认为政府应该干涉经济,抑制豪强,阻止兼并,这种干涉措施并非采取“均贫富”的强制措施,而是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措施:第一,政府以货币手段调控市场价格,以制止豪强在丰年打压粮食价格,在荒年囤积以哄抬价格,换言之,即打破商人豪强在经济上的垄断权;第二,将盐、铁这两项生活与生产的必需品收归国家专卖,同时矿山与森林均国有化,既大幅提高政府的财政来源,又避免这些必需品的价格为奸商所操纵,以造成贫富失衡;第三,政府尽量解除贫民对豪强的债务,并且提供给农民贷款与耕作器具,即政府兼有银行之职能。
  
  管仲之种种政治经济政策,究其核心在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齐国之所以称霸,并不全赖以武力,更多是赖其对外经济政策,以今日的话言之,是一种经济攻势,二千多年前的管仲之深刻见解,令人难以置信。
  齐国濒临渤海之滨,为诸侯国中盐业最发达者,内地的卫国、宋国等诸侯国之盐都要从齐国进口,故而齐国对于盐有垄断地位。管仲采取限产之政策,使各国的盐价大幅上涨,获利万余斤金。齐国政府将万余斤金储备不使之流通,造成金价上涨,由于齐国之金价高于其他诸国,致使各国的黄金涌入齐国境内,遂使黄金储备量居各国之首。各诸侯国在黄金储备量大幅下降之后,金价也大幅攀升,由于黄金是国际货币,金价的飞涨,使得齐国作为黄金储备最丰的国家,获益最大。此时齐国凭借黄金储备之优势,以高于诸国的价格收购粮食,诸国的粮食大量涌入齐国,齐国以此方式一举控制粮食这一重要的商品。
  管仲以异乎寻常的金融知识,凭借货币政策,使得齐国在盐、金、粮食等重要物品上均取压倒性的优势。这种金融政策,见识之非凡,实令人叹而观止,此亦齐国得以称霸的重要原因。
  
  在军事方面,管仲亦有深刻之见解,他曾说道:“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这个主张又称为“八无敌”,即国家财力、工艺制造水平、器械、将士择选、政教、训练、情报、时机八个方面,对于管仲而言,军事乃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军事的胜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并非单纯武力而已。
  在编制上,齐国军队常备军三万人。具体来说,是将国家分为二十一个区域,其中六个区域用来发展工商业,作为工商行政区;十五个区域用来培养士兵方,作为士级行政区。每个士级行政区安置两千个家庭,每个家庭必须要出一个人来充当战士,因此每个区域可以有二千名士兵。把这十五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军区,每个军区就有一万名士名,这样全国的常备军就可以达到三万人。
  齐国的常备军三万人,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但更惊人的是,齐国还建立一支庞大的预备役部队,总数有十万人,这些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平时也从事生产活动,有需要的时候则可以投入战斗。这样,齐国可动员的军事力量达到十三万人之多,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此外,齐国还拥有八百辆战车,在春秋初期,各国的战车数量仍然较少,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战车的数量也开始急剧上升。
  
  以上所述管仲之治国方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所述的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已,这位罕见的天才在许多方面的真知灼见,远远超越他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经济思想,更远非常人所能理解,以致于后世的一些学者,对于《管子》一书中最深刻体现其经济思想的《轻重》篇抱以轻蔑之态度,如傅玄认为“《轻重》诸篇尤鄙俗”,叶适认为“尤谬妄者无过于《轻重》诸篇”,至十九世纪末西方经济学东渐,管子的一些精辟见解才为人所理解。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4 06:25  
作者:楚王风流骄万代 回复日期:2009-05-13 13:04:25 
    沙发一个.
    请问楼主如何买到虽远必诛和赫日中天.
    我这边书店没看到.  
  ----------------------------
  谢谢楚王兄的关注.
  <虽远必诛>在当当网\卓越等几个网站均有售.<赫日中天>尚未上市.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4 11:21  
  (铁血时代-43)
  
  四、柯邑之盟:齐鲁战争始末
  
  管仲的归来,并非意味着霸业触手可及了。
  齐国要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必须迈过两道门坎,第一道门坎是鲁国、宋国、郑国这三个中原大国对其霸业的威胁;第二道门坎是要遏制南方楚国向中原扩张其势力。
  在齐国的邻国中,以鲁国的实力最强。齐桓公与那个时代有作为的君王一样,对扩张有一种天然的冲动,他迫不急待地准备对鲁国用兵,这个冒进的政策遭到管仲的批评,管仲认为“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但齐桓公显然并不把鲁国放在眼里,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悍然发动侵鲁战争。
  齐国的军事实力强于鲁国,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两个国家的常备军数量相差不多,鲁国也是东方大国,其常备军数量估计也在二万五千人到三万人之间,鲁国之所以在干涉齐国内政的战争中屡屡败北,主要原因是缺乏优秀的将领。
  公元前684年初春,齐桓公统率大军兵锋直抵鲁国的长勺,齐国兵强马壮,一路开过来,尘土飞扬。鲁庄公是见识过齐国大军的厉害的,更有过战败时失魂落魄似的逃亡经历,这个时候,他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着急:是出兵迎战呢?还是坚守城池呢?
  幸运的是,一位平民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了鲁国,这位平民英雄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勇士曹刿。
  
  曹刿是隐匿于市井之间的一位鲁国勇士,精于剑术,勇敢而富有谋略,只是时运不济,活了半辈子,还是一介布衣。自从鲁国干涉齐国内政以来,与齐国的战争屡战屡败,现在齐国大军又长驱直入,挺入鲁国境内,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曹刿深感国内高层暮气沉沉,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对朋说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一名充满责任感的鲁国国民,他不能袖手旁观,应该要躬入时局,挺膺责任。
  春秋时代的君主专制色彩远远不如后世,在秦汉以后,一个寻常百姓想到见到君主,绝非易事。春秋时代由于诸侯国的土地都比较小,主要局限在几个城池,所以老百姓面见君主,并不是特别难,这个时期,大抵可以称为开明专制时期,君主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没有到被神化的地步。
  曹刿获准晋见鲁庄公,他一见面就问道:“敢问主公凭什么来跟齐国大军作战呢?”
  鲁庄公虽然贵为国君,但没有摆架子,而是礼贤下士,恭敬地回答说:“有吃的穿的,寡人不敢独占,一定要分一些来给别人,所以他们会为寡人而战的。”
  曹刿摇摇头答道:“小恩小惠的,不过少数人享用得到,不能指望大多数人为您去战斗。”
  鲁庄公又说:“寡人在祭祀祖先时,所要用到的祭品,都是挑选最好的,一点也不敢遗漏,所以祖先会保佑咱的。”
  曹刿又否决道:“这只是小诚小信罢了,祖宗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又说:“老百姓的大小诉讼案件,寡人虽然不敢每件都明察,但总是尽力根据事实作出判决。”
  曹刿这回略带满意的神情说:“凭这点应该还是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的,这是可以跟齐国开战的理由了,草民还有一请求,希望可以与主公一起到战斗前线。草民了解齐国军队的战法,希望到时可以帮助鲁国军队获得胜利。”
  鲁庄公听罢了是将信将疑的,不过一转念,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带上一介草民,也正好可以显示本国君多么的亲民呢。
  
  鲁庄公跟曹刿乘坐一辆战车,指挥鲁国的军团抵达长勺,与齐国军队形成对峙状态。齐国兵团自恃兵强马壮,率先发起进攻。鲁庄公不甘示弱,准备下令还击,曹刿连忙阻止道:“且慢,请先按兵不动。”
  齐桓公看到鲁国军队没有击鼓进军,心里暗自得意,鲁国人不过是一群胆小鬼罢了。只听得齐国的鼓手“咚咚咚”地擂起战鼓,齐国的战车部队向鲁国的大军发起冲击。
  鲁庄公正听从曹刿之言,下令士兵严禁后退,顶住齐国兵军的冲击。鲁军万箭齐发,齐国这一次冲锋,挨了鲁国军队的一阵箭雨,受了些损失,便退回大本营。齐桓公一看,鲁国这分明是不想交锋嘛。于是传令第二次击鼓进军,冲锋的鼓声再次敲起,齐国大军又一次猛扑向鲁国的阵地,但是鲁国的防御颇为坚强,齐国军队又一次无功而返。
  齐桓公重新整顿了阵形,并嘱咐齐国的各大将领,这一次一定要冲散鲁国的防御阵形,把鲁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于是第三通战鼓响起,齐军开始了第三次的冲锋,不过齐军在头两次冲锋中的受挫,不由得显得有几分疲惫了。
  曹刿跟鲁庄公说:“现在我们也可以击鼓进军,迎击齐军了。”鲁国的两次成功防御使得鲁国的将士也信心大增,大家摩拳擦掌,跃跃一试,当战鼓擂响,鲁国将士全速出击,与齐国军队展开大战,结果齐国军队大败而逃。
  鲁庄公一见大喜,正准备下令乘胜追击,曹刿说:“先不要着急,我下车看看情况。”于是曹刿跳下战车,检查了一下齐国战兵溃逃时留下的车轮轨迹,然后又跳上战车向齐军溃逃的方面看看,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追击齐军了。”于是鲁军大举追击齐军,一直将齐国军队赶出鲁国的国境。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13.html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3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2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3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4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5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6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7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8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9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0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1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2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4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5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6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7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8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9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20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长篇连载) / 醉罢君山 / 第1页 从太平天国看人性的扭曲与苏醒(长篇连载) / 月映长河 / 第1页 《春秋战国时代》(连载未完不续)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2(转载) 长篇连载《门外岐黄—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3(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