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龟打野教学视频s6:《做人的经济学》-第六章 成功经济学(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2:43

成功有规律而无模式,所以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相似的,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不同,经济学的主旨是启迪人们探寻成功的规律,而不是给以成功的模式。(本章题记)

 

 

第六章   成功经济学(1)

 

 

一个人成功的要素,包括其出身、天赋、兴趣偏好、专长、性格、胸怀、意志、机遇、思想观念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等,这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木桶周围参差不齐的木板,其中每一块木板都对整个木桶盛水有影响,但是最终决定人生这个木桶的容量的,却是最短的那一块。

 

                                            个人成功与木桶效应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原理。意思是说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我们要使木桶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经济学家用这个现象,是为了说明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影响整体的绩效,甚至会导致全面溃败,所以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实现配置的最优化,往往要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比如一个企业,资金雄厚,产品独特,而且拥有一流的科研技术人员,但是营销环节相对薄弱,所以这个企业的效益不是取决于资金的实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而是取决于销售的业绩。这个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效益,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不是再去融资,不是再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而是要加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建立一套与产品相匹配的营销体系。

在我们做人的过程中,木桶效应的原理照样适用。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优势,他的专长。比如一个歌唱家的成功,取决于他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一个画家的成功,取决于他对造型和色彩的敏感,一个作家的成功,取决于他对生活的洞察力和对文字的感受力,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他有过人的才智和胆略……当然这绝对正确,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像木桶盛水的多少一样,往往不是取决于他的长处有多长,而是取决于他的短处有多短。他的长处只是表明他具有这方面的长处,但并不代表他在这方面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而他的短处则往往决定他在这方面成就的大小。有一副好嗓子而且想成为歌唱家的人很多,可为什么许多人却成不了呢,就是已经成了歌唱家的人,为什么成就与名气的大小也不一样呢?就是由于受到了自身短板的制约。

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成功的要素,包括其出身、天赋、兴趣偏好、专长、性格、胸怀、意志、机遇、思想观念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等,这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木桶周围参差不齐的木板,其中每一块木板都对整个木桶盛水有影响,但是最终决定这个木桶的容量的,却是最短的那一块。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一县的眼光,他就可以做一县的生意,有一省的眼光,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有天下的眼光,则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大凡商人,精明都是他们的优长,谁和谁大概差不了多少,所以决定他们生意的大小的,便是精明之外的其他因素了。决定胡雪岩生意大小的短板是眼光,而在其他商人身上则又可能是胸怀、诚信、知识等。

历史上的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大英雄,如果从他的英勇善战及其人格力量来说,都远远超过刘邦,而且身边又聚集了一批像范增这样足智多谋的谋士,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优柔寡断。他当断不断,终于留下了后患,最后被比自己弱小许多的刘邦战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给后世留下一曲令人深思的垓下悲歌。项羽的悲剧显然是他的性格悲剧,他的性格的弱点就像木桶上的短板一样,成为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上个世纪末著名作家路遥写了一部感动了几乎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农村青年孙少平,尽管有着过人的才华,对生活、对人生又是那样的执著,曾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了种种努力,他在村子里当民办教师,在建筑工地干苦力,进城给机关帮忙,到煤矿当工人……但是最终都没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出身于寻常百姓之家,迈不进体制内的门槛。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农村青年而言,出身的卑微,便成为他命运不济的人生短板。                                                                                                                                                                                                                                                                                                                                                                                                                                                                                  

有一个朋友,他不止一次地在我跟前说过,如果他上学时能够下点功夫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的话,他现在的处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没有文凭,没有专长,工资又低,在单位受领导的气,在家里受老婆的气,一个十足的小人物。的确这位朋友不是吹牛,他上学时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智多星,只要下点功夫好好学习,是完全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的,可他却虚度光阴,连一般的大学都没有考上。显然造成他今天的窘境的,是缘于他的短处——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也还真不少,有的人虽然才华过人,个人也很努力,但是心胸狭窄,眼里总是容不下别人,因而难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有的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导致自己停滞不前。有的人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也难有大的作为。有的人谨小慎微,前怕老虎后怕狼,耽误了许多好的机遇。有的人因循守旧,不敢创新,事事都在步人后尘,难有出头之日。在爱情问题上,你的优势往往并不能让你获得爱情,而你的劣势却很容易让爱情败北。对于许多人来说,尽管都是优点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但正是那常常被人忽视掉的细微缺点、短处,却成为一个人人生进程的阻碍。现代教育提倡人要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就是要补齐人身上的短板,让人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做出更大的成绩。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资源、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木桶上的长板和短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企业,如果大力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则很有可能产品或资金跟不上销售的需要而成为新的短板。做人也一样,有人在他工作初期,决定他工作业绩大小的短板是他的努力程度。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他无论如何努力,业绩也提高不上去了。这时候,学习便成为他新的短板,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则决定于他学习新知识的多少。有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便老子天下第一,骄傲自大,这时傲气便成为他的短板。也有人因锋芒初露后,目前的环境已施展不开他的才能,所以环境便成为他的短板。

现实中有不少人,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便求取功名利禄,努力方向与自己的专长发生了偏离,导致自己停滞不前。这时抵抗外界的诱惑便成为他的短板,抵抗力愈强,成就会愈大,抵抗力愈差,成就便愈小。据说牛顿因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成名后,便研究起神学来,导致他的后半辈子在科学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许多人进入官场后,便经受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贪赃枉法,沦为阶下囚。有不少作家,经过一番艰辛努力而成名后,却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或者深入官场,谋取官位,过一把官瘾,或者拉帮结派,争名夺利,从此文思枯竭,江郎才尽。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大概也算一个缘由吧。

看来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不光要看自己的长处,更要正视自己的短处。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只有把自身的短板补齐了,长板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我们人生的木桶才能清澈盈满。

 

 

 

        今天晚上有一场你梦寐以求的电影,但是按照自己的安排,你的时间是工作,你是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还是按照当时情绪行事?

 

一个人一套制度

 

如果你是外资企业的员工,晚上睡觉前你会调好闹钟,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匆匆起床,赶公共汽车,误了车,可能还会打的。而在国企上班,则不用那么紧张忙碌,晚上电视看到完,一觉睡到自然醒,晃晃悠悠上班去。同样是上班,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外资企业制度严格,迟到了要扣奖金,工作干不好会被炒鱿鱼。而国营企业制度的弹性就要大得多,人情化管理,迟到个一次两次的,算不得什么,如果你是个愣头青,领导批评你还要考虑方式方法。

一个社会,一个集体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发展,是靠制度,没有制度或者制度不合理,都会导致运行的混乱或衰败。外资企业效率高,有生机,其制度一是较为合理,二是执行有力,钉是钉,铆是铆。国营企业缺乏竞争力,其制度不仅是不尽合理,更重要的是执行不力。由此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制度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并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制度经济学。

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制度无处不在,国家有法律,地方有法规,单位有制度。出门行走,有交通规则,市场购物,有交易规则,出外游玩,有游客须知。走在街上稍不注意,吐了口痰,就会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一个老大妈,臂戴红袖章,拿一叠发票向你打招呼;十字路口忘了看红绿灯,就会冷不丁听到交警的大嗓子,问你还要命不,吓你一跳;在宾馆大厅大声说话,即刻就有工作人员向你跑来说,先生,请保持安静!我们真是无时无处不在制度的约束之中,也许你觉得这是限制了你的自由,但那由不得你,你不按照制度行事,会有外在的力量强制你。

制度是一种集体性行为,只要你生活在集体中,就会受到制度的约束。但是人也总有在集体之外的时候,比如你一个人呆在家里,可以随地吐痰,可以抽烟喝酒,把你的屋子弄得乌烟瘴气。不上班的日子,你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可以尽情的找朋友聚会、玩耍。这时,你是绝对自由的,随意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什么制度约束。有时你虽然身处集体之内,但是你的心却在集体之外,看是在上班,实际上在想其他事情,制度虽然限制了你不能离开岗位,但却无法约束你的心,你的心仍是自由的。也有一些人,总是见缝插针,寻找制度的缝隙,以逃避约束,如有些学生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偷偷贪玩,有些员工趁领导不在的时候,让自己放松。

但是这样下去,你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虽然你逃离了制度的约束,获得了自由,可你可能会因此而停步不前。一个集体要正常运转,需要制度约束所有人的行为,一个个人要能够发展、走向成功,也需要制度约束他自己的行为。保障个人成功的制度,一是外在制度,一是自我制度。个人外在制度,如他工作单位的制度、所属团体的制度等。从那些著名企业走出来的人,大半是本领高强,因为著名企业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我们也常常说“严师出高徒”,因为严厉的师傅对徒弟的管教严格(即制度约束),使徒弟不敢懈怠而学有所成。所以人们就业都愿意去大企业、名企业,孩子上学,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重点学校、著名学校,个中道理不言自明。

个人自我制度,是指一个人的人生信条、人生规划、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具体的说,就是要做一个勤奋自立的人还是一个依赖他人的人;对人要诚实还是虚情假意;要干净整洁还是不修边幅,几天洗一次澡,几天换一次衣服;每个月花多少钱,存多少钱;为了完成计划,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一天看多少书,到了单位后要如何工作;怎样与人相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为了自己做人的成功而对自己做出的制度安排。世界上没有不想成功的人,但是为什么成功者却总是很少呢?就是因为个人在自我制度上出现了问题,不是因为失败者没给自己做出制度安排,而是他给自己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或者是对自我制度的执行能力差。

我在30岁的时候,想成为一个作家,并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读书和写作计划。除了每天正常的上班外,我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50页文学名著,写2000字的文章,并坚持写日记,可是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一事无成,书没读几本,文章也没写几篇,写作能力较之以前还退化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曾经气馁过,痛苦过,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无能。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制定的计划不切实际,我每天上班和路上时间,超过10小时,有时还加班,业余时间根本完不成那些任务。是制度不合理,导致我作家梦破灭。后来我给自己规定一年看两本书,一个月写一篇文章,主要放在节假日完成,结果一年下来,我写了三万多字,发表一万多字,读了三本书,自我感觉小有成就。

个人外在的制度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来执行的,比如你在单位,有专门执行制度的人,监督每个人的行为,并对那些违反者做出处理,给试图违反者以威慑。但是个人自我制度的执行,就要靠自己了。我们常常说,有的人自制力强,就是说他自我制度的执行力强,说一个人的自制力差,就是说他自我制度的执行力差。一个人自我制度的安排再合理,再严密,如果不执行,也等于形同虚设。许多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让自己走向失败的。今天晚上有一场你梦寐以求的电影,但是按照自己的安排,你的时间是工作,你是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还是按照当时情绪行事?如果是外力执行,你明天按时给公司交不了差,你将被解雇,这样你会感到压力巨大而放弃看电影。如果你的工作是为自己充电,没有人限制你今天晚上必须做完,对于自制力差的人来说,他就随性使然了。早上醒来,一个声音说:“起床!”可是另外一个声音却说:“被窝多温暖啊,再睡一会儿吧。”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制力,自己就常常屈服于自己了。我们常常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富兰克林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严格对照。鲁迅当年在自己的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要求自己事事都要走在前面。童第周上中学时,为了补上外语,就晚上在路灯下读书。他们之所以都是成功者,是因为他们都能把对自己的制度安排始终如一的执行。有些人在执行自我制度的安排时,三分钟热度,有些人则根本连三分钟热度都没有,永远将自己的宏伟计划停留在心里,停留在嘴上。就象寒号鸟一样,天天说要去垒窝,可是天天都不去,结果便冻死在了山洞里。

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遵循一种制度安排,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饭后一支烟,就是一种习惯,饭后不抽,浑身都感到不舒服,总觉得像缺了什么。有人干净惯了,衣服一脏就要去洗,不洗浑身就痒得难受。勤劳惯了,想闲也闲不住,一闲下来就闷得慌。家乡有个小偷,晚上偷东西习惯了,后来他想改过自新,可是一到晚上他就手痒,怎么也睡不着,他的父亲说,你把邻家的柴往咱家的柴堆上抱一些。结果小偷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了,回来很快就睡着了。有人遇到失败总爱找借口,久而久之,找借口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一旦遇到失败就总是其他原因而不是自身原因。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你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执行某一种意志,按照某一种规则去行事,就像启动的车子一样,想停也停不下来。如果你形成都是坏习惯,你的命运便可想而知。

一个人的行为,离不开外在制度的强制约束,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正因此,一个人在外力强制下获得的成功,是小成功,而那些真正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把握的人才能进入大成功的境界。

  

  

 

为什么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又是笑脸,又是加薪,还生怕他们跳槽?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很少,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人非常不容易。

 

无可替代

 

我因工作关系,有一段时间经常去一家大型国企。这家国企曾大红大紫过一阵子,后来由于产品老化,更新换代跟不上,逐渐萧条,后来给职工连工资也发不出了。有一次去时,办公室几个人愤愤不平,我以为又是这个月没有发工资了。听他们的话,原来是研发部最近开发出一项新产品,还没投产,就吸引了一批定单,预计两年后就可让企业回到以前的风光状态。企业为了奖励研发部几个人员,每人发奖金一万元。这本是一件好事啊,可大家都说不公平,研发部的本职工作就是搞研发,为什么还要另发奖金?再说,这几年研发部人员在搞科研,其他部门的人也没有闲着啊,我们经常加班给他们打印资料,不仅没有加班工资,连正常的工资都领不到。现在研发部发奖金了,怎么没有我们的份啊!

在这个企业里,重奖做出成绩研发人员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职工的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同一个单位里,大家都是同样的上班下班,却由于岗位的不同而薪水便有了很大差异?有些甚至是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薪水却远远不及那些干着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什么是替代效应呢?比如你到市场买水果,一看橙子降价了,而苹果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苹果好像变贵了似的,这样你会多买橙子而不买苹果。所以一种物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物品价格下降,相当于你的实际收入提高了,你会买更多的这种物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收入效应;二是一种物品价格降低了,别的同类物品价格没变,与价格下降了的物品相比,相当于别的物品实际价格上升了,所以你会多买价格下降的物品,来替代价格没变的物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根据其价格的变化情况,从经济实惠的原则出发,安排我们的生活。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买不起真名牌,用仿名牌来替代,也能让我们的心理产生极大满足。有时替代效应也与价格无关,比如发生禽流感以后,鸡蛋和鸡肉就很少有人再买,而用大肉等来替代。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就越是高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就像彩电必须是彩电厂才能生产,而馒头谁家都会做,所以价格极低。艺术品价格高昂,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几乎找不到替代品。《清明上河图》只有一幅,所以就成为国之瑰宝,价值连城。

在我们做人的过程中,替代效应也总是在发挥作用。你爱一个女孩,爱得如醉如痴,非她不娶,就是因为她在你心中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感到她的点点滴滴都是美的,她对于你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遇上了另外一个女孩,很快又会移情别恋,是因为你有了第一个女孩的替代品。一个美女在几个小伙子之间难以选择,她喜欢张三的人品,但是张三却没有钱,李四有钱,却涵养不足,这几个小伙子对于她来说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而她不知道到底该选择哪一个好。

为什么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又是笑脸,又是加薪,还生怕他们跳槽?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太少了,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人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企业的中高层来说,不仅需要才干出众,经验丰富,而且成员之间的性格、行为方式能够磨合到位,彼此融洽,成为搭档,就更是不易,所以对于管理人才来说,企业就更为珍惜。文章开头那个国企的做法,缘由也正是此,如果企业不重视研发人员,这些人因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完全有可能被其他企业重金挖走,很难再找到可以替代的人。不象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也正是由于普通员工的替代品多,因而普通员工的工资与技术层、管理层差距很大。所以你对那些著名企业CEO的百万年薪,不要吃惊,更不要不平,你想要让自己获得与他们同样的待遇,你就要先让自己具有与他们同样的不可替代性。

好多人发出这样一种慨叹,说自己刚进一个公司的时候,老板对他是如何如何的器重,而当他把才华全都献给公司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就来了。按情理说,一个曾经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应当受到公司的尊重和妥善安置,过河拆桥式的老板也确实是没有良心的老板。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一开始,你能够进公司,是老板千里挑一挑出来的人才,在老板的眼里无可替代,老板当然对你很器重,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一旦你才华用尽,老板就要另请高明来替代你了。

市场是无情的,面对员工的停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让新员工替代才能用尽老员工,市场就会让别的企业替代这个企业。市场优胜劣汰企业,而企业也在优胜劣汰员工,你想要保住你的职位,并得到升迁,你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变化错综的市场中,如果你总能做到思维超前,新意别出,应对自如,你还会被别人替代吗?曾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就要被后来者替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围绕替代效应而展开博弈。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替代别人的产品,企业不断的推陈出新,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加超前而不被别的企业的产品所替代。官场上的相互倾轧,其实质是想方让自己替代别人,或者是防止别人来替代自己。官位有限,属于稀缺资源,因而围绕相互替代展开的抗衡和争斗就更为激烈。情场如战场,令多少英雄竞折腰,也无非是围绕替代效应而进行的一场场情爱角逐,演绎出一幕幕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敏感微妙,亲疏分合,亦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你要增强你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你就要增强你在他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

无意中看到一种产品的广告词“无可替代”,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拍卖会上正在拍卖一对一模一样的古董,拍卖行的老板两手举起向大家展示,人们都争大了眼睛,观看着两个稀世珍宝。忽然,老板手一松,一个古董跌落到地上,摔成了碎片。现场哗然,人们无不唏嘘惋惜,可是谁也不知道,老板的失手是有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当这种古董在这个世界上成为孤董时,价钱要卖过两个的许多倍。

在这个处处充满了博弈和竞争的社会里,谁能够真正做到了无可替代,谁就是王者。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类现象概括为“马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让多的更多,少的更少,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在世俗人的眼里,马太效应的确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又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经济学是一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科学,在人情与效率方面,经济学更注重效率。

 

马太效应的经济内蕴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给了三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并对他们说:“我走了以后,你们都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过了几年,国王回来了,三个仆人高高兴兴地来见国王。第一个仆人拜倒在国王面前说:“尊敬的陛下,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国王听了很高兴,分给他10座城池。第二个仆人说:“陛下,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国王也很高兴,分给他5座城池。第三个仆人说:“陛下,你给我的1锭银子,还在家里保藏着,我害怕丢失,一直没敢拿出来。”于是国王大怒,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看了这个故事,感到这个国王蛮不讲理,甚至残酷无情,我很为第三个仆人鸣不平。但是冷静想来,却感到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常常遇见。对于那些富人来说,本来他们已经很有钱了,可是他们钱越多,赚钱却越容易,很多赚钱机会会自己送上门来,他们要扩大再生产,借钱贷款更容易,国家政策扶持,银行大开绿灯;而对于穷人来说,越是没钱,赚钱越难,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才勉强维持生活,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发财机遇,却在筹集资金上四处碰壁,钱还没筹够,别人已经抢占了先机。一个人一旦某一方面有了成就,各种名利就接踵而至,荣誉称号、媒体宣传,名气越来越大,工资晋升、出书、做讲座、题字、做形象代言人,钞票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艰苦的探索者和创业者,他们越是需要帮助,人们越是远离他们,看不起他们,甚至冷嘲热讽。那些身居要职者,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好多猎头公司还在想法猎取,而那些下岗失业者,却四处奔波,连一个养家湖口的工作都难以找到。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家长喜欢,老师赞扬,到处鲜花掌声,而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本来他们更需要关爱,但是他们却往往得不到帮助和温暖,还被视为眼中钉。这很有点像中国的那句俗语“成者王侯败者寇”。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样的现象概括为“马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让多的更多,少的更少,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在世俗人的眼里,马太效应的确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又有一定的合理性。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科学,在人情与效率方面,经济学更注重效率。第一个仆人能用1锭银子赚10锭银子,说明他赚钱能力很强,而第三个仆人,1锭银子过了几年还是1锭,他一点儿也不会赚钱。把那1锭银子给第三个仆人,等于是白给了,给第二个仆人,则能赚5锭银子,给第1个仆人,就能赚10锭银子!社会之所以把更多的资源倾向于成功者,就是因为成功者的能力、经验等相对来说要优于失败者,资源在成功者的手里,效率会更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付出都是为了得到预期的回报,国王的行为也一样。国王给予第一个仆人更多,就是预期以后的回报更多。第一个仆人能力强,给予他的资源多,他赚的银子就会多,以后他给国王进的贡也会多,向国家上缴的税收也多。而给予第三个仆人,则不会有什么回报。人们愿意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也是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一种基本的分配原则。三个仆人,第一个赚了10锭银子,功劳最大,所以国王分给他10座城池,第二个功劳是第一个的一半,国王分给他5座城池,而第三个仆人,一点功劳也没有,国王就一座城池也没有给他。之所以有人觉得国王的做法太过分,主要是由于平均思想在作怪。而平均和效率很难兼顾,如果国王给三个仆人平均分配城池,则第一个仆人会觉得,不赚银子的人,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城池,自己为什么还要努力赚银子呢?最后的结果便是三个仆人都不去赚银子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发展缓慢,就是平均主义思想盛行,造成效率低下。

国王把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给第一个仆人,符合激励机制的原则。激励是否能够产生效果,奖罚分明是关键。如果国王觉得第三个仆人可怜,把第一个仆人的银子给第三个分一点,无疑是一种奖懒罚勤的做法。如果不把第三个的银子要回来,则会让第三个仆人觉得,不劳动仍可以得到1锭银子,而且不用承担风险,虽然第一个仆人得了10锭银子,但他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这次赚了,要是下次赔了,可能连1锭也保不住。我们周围盛行的“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处世哲学,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种消极心态如果不受到警示和惩戒,第一个仆人的开拓精神就得不到认可和激励。如果大家都像第三个仆人那样,庸庸碌碌,人类社会将停步不前。

虽然马太效应看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却从更深层次体现了一种公平的管理思想,国王给予三个仆人都是一样多的银子,三是仆人都是从1锭银子做起,说明国王对他们的起点是公平的。而最后结果的不同,则是由于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努力程度的不同。而现实中也确实有好多人,当初起点一样,而最后由于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付出努力的多少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也有一些起点本来很好的人,最后的结果还不如当年起点不好的人。大一时,学校开书法课,我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老师也常常让我给同学们做师范,可以说当时我的起点是最高的。有一个同学,钢笔字都不过关,毛笔字自然提不上桌面。可是他非常刻苦,每天写字到深夜。大三时,他已在外面给小孩上书法课了。毕业后5年后,他居然考上了书法研究生。国王对三个仆人的分配,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而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分配,却是社会综合意志的体现。

第三个仆人的命运悲惨,不能怪国王,要怪只能怪他自己。马太效应警示我们,一个人要让社会认可,要靠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而不能靠别人的同情。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别人手里。

 

 

 

 

    我们常常说小时候拿别人一根针,长大后就会偷别人一块金。小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行为,可是有些家长却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加阻止(有的甚至还很高兴),渐渐的,孩子认为拿别人的东西只正确的,这样的坏习气就养成了,最后走向了犯罪道路。这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坏习惯驱逐了好习惯。

 

                                                         好人是怎样变坏的?

 

“小姐”一词是古代人们对官宦富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在国外,一般把未婚女性也称为小姐。后来小姐一词在我国扫除封建余毒的过程中被扫除了,不论男女一律称作同志,意思是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听到有人叫自己一声同志,一种神圣的感情就由然而生。改革开放后,小姐的称谓又逐渐流行起来。由于三陪女中也大多是年轻女性,所以小姐就渐渐成为三陪女或者妓女的代名词了。据报载,南京一对恋人在街上散步,一过路人问路,把女孩叫小姐,女孩的男朋友听了,非常生气,打了那人一耳光。

为什么一个高贵的称谓,竟变得这么让人愤慨呢?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古代,由于用金属做货币,钱的交换价值是用自身的真实重量来衡量的,钱币磨损以后,其价值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就总是想办法先把被磨损的钱币花出去,而把完好的钱币贮存起来。这样时间长了,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被磨损的钱币了。这样由于劣币的盛行,良币反而退出了市场,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直到现在,好多人在购物时,也是先把破损的钱花出去呢。

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总是一再上演。张强和李伟同时爱上了温柔美丽的菲菲,两个人都开始了追求。张强是一家公司的主管,大学学历,性格开朗,高大帅气,而李伟是一个普通员工,中专毕业,长相也比较一般。张强因为自身的优势,根本就没想到李伟会对自己构成竞争的威胁,虽然他对菲菲也是很用心的,但是李伟却更用心。李伟知道自己的实力比不过张强,但他却表现得比张强要爱菲菲一百倍。情人节的时候给菲菲送玫瑰,圣诞节的时候和菲菲一起去狂欢,菲菲过生日的时候给菲菲买蛋糕,菲菲生病的时候守在菲菲的病床前。到了菲菲的家里,一刻也不闲着,收拾房间,下厨炒菜,连菲菲爸妈心里乐也开了花,在菲菲面前直夸李伟勤快、有心计、将来一定靠得住。几年下来,菲菲终于感到,李伟才是真心爱自己的,张强虽然条件优越,但这样优秀的男人将来未必就靠得住。菲菲终于向张强摊了牌,和李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现实生活中美女嫁了一个丑丈夫的情形并不少见,如一个高个儿妻子嫁了一个矮丈夫,女大学生找了一个街头小混混,就是爱情市场上的劣币驱逐了良币。

王刚和赵辉大学毕业同时被分配到一家单位。王刚上学期间,一直是品学兼优,立志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干一番事业。王刚工作后不久,就在业务上暂露头角,加上他很谦虚,单位的业务担子很快就压到他身上。而赵辉在上学期间就爱耍小聪明,不是太努力,勉强考上大学后,就更是像进了保险箱一样将学习放到了脑后,到了考试跟前才急于应付。走上工作岗位,业务拿不下,就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径。他总是找机会给领导帮忙,甚至把领导的家务事也承揽下来,今天买煤气,明天买面粉。领导见赵辉脑子精灵,人勤快,就把他从业务上抽调出来给自己当助理。这下赵辉更是如鱼得水,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逐渐官运亨通,不几年就当了科长,后来又当了副局长。而十几年后王刚仍在搞业务,在中国这种官本位的社会里,他虽然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但评职称,分房子的好事总是轮不到他。而赵辉早已住到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了,而且出入有专车,王刚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家三口住在单身宿舍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总是混混升官,真正的人才却怀才不遇的原因,这是人才市场上的劣币驱逐了良币。

一个人坏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在发挥着作用。我们常常说小时候拿别人一根针,长大后就会偷别人一块金。小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行为,可是有些家长却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加阻止(有的甚至还很高兴),让孩子也以为是正确的,渐渐的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气就养成了,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我上学的时候,有时不小心把自己会做的题目也做错了,可是当老师批评我时,我却觉得平时出一点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考试时认真一点儿就行了。结果我越来越粗心,考试时想认真也认真不起来了。这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坏习惯驱逐了好习惯。这和古人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劣币驱逐良币,其实是一种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之间的博弈,良币之所以会被劣币驱逐,是因为良币自身忽视了劣币的力量,结果被劣币逐渐蚕食,直至完全驱逐。丑男娶美女,混混升官发财,坏习惯替代好习惯都是这样,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就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大学期间,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们曾经如醉如痴地喜欢过一阵子书法,班上有好多同学开始写毛笔字。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开始一段时间还能坚持,每天都写,可是后来就间断下来。今天来了一个朋友,耽误一天,明天又要看歌舞会会,耽误一天,后天又……开始如果有一天没练字,还有一种愧疚感,可是后来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就这样,我的书法梦终于破灭了。可是班上有一个同学,始终在默默地坚持着。当时他的字在班上并不怎么样呢,可是毕业时,他的字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及,他已经在外面给书法班的小朋友带课了。毕业后五年不见,再见时,他竟然上了书法研究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起点,大家都沉落了,他却成功了,是他自身的恒心和毅力驱逐了懈怠,是良币没有给劣币喘息的机会。

在劣币刚刚开始抬头的时候,良币完全可以驱逐劣币,但是当劣币一旦猖獗起来之后,良币将难以再有立足之地。有报道说,一位标准的海龟医生,就职于某市某家大医院。该医生不仅医疗技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仅有这些,还就罢了,此医生有一怪癖,从来不笑纳病人私下主动递上来的红包,这还得了,马上就激起了大多数医生们一致的愤怒。你既不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又不是三个代表,凭什么你假正经,叫我们怎么“活”?于是,最后由组织出面,将这个医生下了岗,解除了聘用合同。当然,根据中国大陆多年来的丰富斗争经验,不是简单的让他一走了事,还扣了几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这个医生工作一向不称职,不能胜任医生的神圣岗位,弄得这位医生下岗后四处求职不得,只好又被迫远走他乡,重新出国另谋他路。

当劣币盛行的年代,人们的是非观念就会发生倒置,劣币会被认为是良币,而良币反而会被认为是劣币。正直会被认为是傻帽、劣根会被认为是个性、不正之风会被认为是有能耐、诚实会被认为是无能。就像那位医生,洁身自好是一种美德,但在大家的眼里却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

这是人类的劣根性驱逐了人类的良知,不仅是那位医生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