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撞死大学生:《做人的经济学》-第六章 成功经济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56:02
 

成功有规律而无模式,所以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相似的,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不同,经济学的主旨是启迪人们探寻成功的规律,而不是给以成功的模式。(本章题记)

 

 

第六章   成功经济学(2)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研究爪哇国的水稻农业,发现那里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什么进步,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一个社会的变迁,一种事物的演进,一个人的成长,一旦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不向前发展。

 

你为什么原地踏步?

 

老王当了一辈子干事,眼看着身边的人都一个一个的升迁了,自己眼看到了退休的年龄,可还是原地踏步,心里酸溜溜的难受。老李干了十多年技工,如今还是个技工,技术总是不长进,而和他同时进厂的现在都成了高工和技术主管,他心里不免有点怅怅然。作家张刚,二十岁上就以一个短篇获得了全国性大奖,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眼看和他同时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国知名作家,他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搞写作的料。小松追了小芳八年,可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他还在苦苦追求。他们为什么会停步不前?是他们天赋不够,还是没加努力,还是老天爷没有给他们机遇?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研究爪哇国的水稻农业,发现那里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什么进步,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随之“内卷化”一词就被经济学家引渡到经济学中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变迁,一种事物的演进,一个人的成长,一旦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不向前发展。老王、老李他们,就是因为自身的内卷化而停步不前的。

人为什么会发生内卷化呢?首先是思想观念停滞不前。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报道,记者去陕北,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山坡上放羊,就问:“你为什么要放羊?”小男孩回答说:“为了卖钱。”

 “卖钱干什么呢?” 记者又进一步问。

“卖了钱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干什么呢?”

“放羊。”

无疑,中国农民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千百年来,他们过着日出而耕,日落日息的生活。陕北小男孩的话是亿万中国农民思想观念的概括,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也没有过什么改进。不是不能改进,而是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改进。

我们常常说,观念决定命运。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完了,那么你这辈子可能真的就完了,你将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一生,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能有大的作为,那么你就会为你的目标付出行动,到时也许会真的有所作为。如果老王认为他自己这辈子只适合当干事,那么他就不会有向上爬的欲望,也不会有向上爬的动力,更不会付出行动,他便永远在干事的职位上徘徊。如果老王的升迁观念是踏实工作、诚实做人,可偏偏单位领导是个腐败分子,老王这种思想显然用不上,如果他这思想不改变,那个领导只要不离开,他也只有被压在最底层的命运。

有人为什么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小老板?不是他不想做大老板,而是他的思想观念停滞在了小老板的层面上,小老板需要的是精明,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而且还需要气度,气度有多大,生意就能做多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多事之秋,好多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说倒就倒,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领头人思想观念的停滞。企业都现代化了,和国际接轨了,但他们还是农民意识,用农民的思想管理现代的企业,倒是必然的了。

造成人自身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能力没有提高。这个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处世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尤其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饭碗,当然处世能力也很重要,处世能力强的人会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如虎添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老李干了十几年技工,如今还是个技工,一种可能是他不求上进,使他的专业能力没有提高,另外也可能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根本插不上手,十几年来领导只分给做一些简单的活计,还有一种可能则是他技术已经很好了,但他不会讨好领导,每次评职称都没有他的份,技术再好,仍是个技工。我们周围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只是空想,不从提高自己的能力入手,便始终在原地踏步。专业能力和处世能力都很重要,只重视专业能力而不顾人际关系,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注重如何处世而没有一技之长,就像空中楼阁,失去发展的根基,成了混混。现实生活中,那个单位的领导不是业务能手同时又精于世故呢?

另外,造成人发展过程中内卷化,还缘于其意志力的薄弱、对待生活态度的不端正等,意志力薄弱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态度不端正的人会畸形发展。也有些人则是缘于成长条件的优越,比如有人很聪明,于是他就借着自己的聪明,不太下功夫,久而久之,便没有什么出息,有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沉浸在鲜花和掌声里,等到有一天听不到掌声的时候,别人早已走在他前面了。艺术家的内卷化,是由于缺乏艺术精神的创新,他无休止地复制别人而没有自我,重复过去而没有时代精神。作家张刚,二十年了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可能就是他的文章在题材、技法和主题上总是重复别人、重复过去。

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它使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层面上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对于穷人来说,你越穷就越谨小慎微,越谨小慎微就越穷,越穷别人越不敢帮你,别人越不帮你你也就越穷。对于干事业来说,你越是没有作为,你就越消极,你越消极,你就越没有作为。对于学生来说,你越学坏,老师越是放弃你,老师越是放弃,你就越是破罐子破摔。

走出内卷化,要靠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追求上进的精神。强烈的求知欲能使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转化观念、提高能力,追求上进的精神能使人不断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走出内卷化,有时可以借助外力的影响:比如过去农民,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民长期困在土地上自我重复,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可以经商办企业,农民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小松爱了小芳八年没有实质性进展,如果小芳家里忽然出现变故,或者小芳所爱的男孩抛弃了小芳,小芳便会在无助的情况下投向小松的怀抱。现实中也有好些人,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比如意外的机缘结识了一个贵人,得到了贵人相助。家乡有一句话“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说人在挪动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到意外的机会,获得新的信息,得到外力的帮助,从而走出内卷化的泥沼。

如果你长时期在一个层面上原地踏步、无所作为,无法突破,那么你一定是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中了,你不要嫉妒别人,不要抱怨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赶快想办法往出走吧!

 

 

 

   

 

          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依靠的也是其自身的软力量。人身上的软力量包括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处世能力等综合素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高超的智慧。拿破伦虽然是一个矮子,却统率着千军万马。他能位居那些比他人高马大的人之上,不是因为他的力气大,而是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人生智慧。

 

人身上的软力量

 

有一次,东方朔与汉武帝在河边散步。两人正走着聊着,东方朔忽然见汉武帝扭头看着河对岸,眼睛一动不动。原来一个美貌女子站在对岸,清风吹起她粉红色的裙群袂,煞是动人。于是东方朔笑着问道:“我主万岁,您说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汉武帝说:“当然是马的力量最大。”东方朔说:“不对。”汉武帝一听不对,忙说:“不是马那就是牛了。”东方朔依然摇头说:“不对,不对。”汉武帝不服输,又说:“那肯定是龙的力量最大了。”东方朔还是一个劲地摇头。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认输,让东方朔道出谜底。东方朔说:“依臣之见,世界上女人的力量最大。”汉武帝听了,不以为然地摇头说:“大夫差矣。女子弱不禁风,她的力量不要说与龙相比,就是与牛马相比,也不及其一半,怎能说女子的力量最大呢?”这时候东方朔不紧不慢地说:“可是我刚才分明看见一个弱小的女子,硬是把龙头拉弯了一大阵子呢。”汉武帝听了,恍然大悟。

故事中女子的力量,就是软力量。汉武大帝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勘称一代英雄帝王,面对国家内乱,异族入侵,他没有妥协过、失败过,而一个弱女子的力量却使他回眸凝视大半天,软力量的威力可见一斑。软力量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提出的。约瑟夫·奈把国际政治力量分为“硬力量”和“软力量”,硬力量指的是军事、经济等物质杠杆,是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软力量则是用某种思想、文化、和道德诉求,软化、诱惑别人干他们不想干事情。

美国想称霸全球,不仅使用大棒政策,还把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影响各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向他们俯首称臣。前几年美国文化在我国曾一度流行,有些人开口闭口都是人家美国如何如何,似乎美国就是人间天堂。如果不是美国后来发生的“虐囚丑闻”和“安然事件”,那些人不知要将美国文化崇拜到何时呢。而近两年,又刮起了一阵韩流,韩国的服饰、生活方式正为我国年轻一代所效仿,而韩国也正是依靠文化的传播,带来经济的腾飞。这就是软力量的作用。目前我国实行的“更加自信,更广泛合作”的外交政策,也是一种软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为实现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弗雷德曼说:“中国软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亚洲。”

可以预言:未来世界,将不再是一个“大棒”挥舞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胡萝卜”时代,国际争端,企业竞争,软力量将提升到首要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依靠的也是其自身的软力量。人身上的软力量包括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处世能力等综合素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开阔的胸襟、超然的智慧和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一个人身上软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他自己性格的好坏,品质的高低、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大小,人和人的差距正是由其自身软力量的大小拉开的,而不是硬力量。拿破伦虽然是一个矮子,却统率着千军万马,他能位居那些比他人高马大的人之上,不是因为他的力气大,而是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人生智慧。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不一定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的人,相反好多看起来身材矮小、瘦弱无力者却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一个单位的重量级人员。有些人屡经磨难,甚至身体残疾,却靠信念和毅力,顽强的生活着,并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人身上的软力量是巨大的,常常会让强大的硬力量瓦解坍塌。诸葛亮在大兵压境的情势下,设置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空城计,城内空无一人,而他却安之若素,一个人悠闲的在城头弹奏古筝。诸葛亮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慌而不乱的临阵风度,终于使手握重兵的司马懿弃城而逃。面对国民党疯狂的军事围剿,毛泽东以卓越的军事智慧,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软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软力量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持久的,递增的。硬力量会因一场意外的变故而化为乌有,但软力量不会,硬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弱,而软力量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全球所有的厂房和设备一夜之间被一场大火烧光,那么用不了几个月,可口可乐又会东山再起。厂房和设备属于硬力量,一把火烧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能够让可口可乐在短时间内东山再起的,是它的文化,它的品牌,即它自身的软力量。那些靠力气吃饭的人,青年时期力大无穷,中年时候体力就差一些,老年时候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而那些善于学习,注重个人知识的增长和个人素养提高的人,他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就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会出手不凡。靠力气吃饭的人,人老了自然就失去工作了,而靠知识和智慧吃饭的人,年龄愈大,他反倒愈值钱,实在老得走不动了,耳聋了,眼花了,脑子也不中用了,但还是有人到他面前,必恭必敬地说:“您老,给我们当个顾问吧。”

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博弈,也主要是软力量与软力量的博弈,人常说“柔能克刚”,就是说处理矛盾要用软力量,只有那些莽汉和涉世未深的人才会用硬力量解决问题,一说二打,结果却把问题弄得更糟。老师体罚学生,上司辱骂下属,同伙殴打同伙,都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人要征服人,不是靠力气,有人靠学养,有人靠威望,有人靠气度,有人靠幽默,有人靠柔情,有人靠信义,也有人靠的是小伎俩,放暗箭、穿小鞋、污蔑中伤、离间挑拨。都同是软力量,但却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了不同的人性,有人崇高,有人卑贱。

 

 

 

 

商海叵测,风云变幻,富豪们的退榜缘由莫衷一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昔日的富豪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不仅是对创业与守业现象的精辟的概括,而且闪烁着现代经济学思想的光华。不知那些隐退的富豪们是否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

 

为什么创业容易守业难?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撰文称,20年前《福布斯》全球400首富排行榜,平均每5名上榜的超级富豪中,只有1名能在榜上20年屹立不倒,80%的富豪都被“淘汰出局”。 当年的富豪已有145名辞世或把财产转由后代继承,200多名富豪则逐渐隐退。50名依然雄踞榜上的超级富豪,包括世界第2首富、传奇股市投资人巴菲特,福特汽车家族的威廉-福特,迪斯尼主题公园家族的罗伊-迪斯尼,耐克运动鞋创始人菲利普-奈特等。

商海叵测,风云变幻,富豪们的退榜缘由莫衷一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昔日的富豪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不仅是对创业与守业现象的精辟的概括,而且闪烁着现代经济学思想的光华。不知那些隐退的富豪们是否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经济学上有一个劳动供给理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人要把时间资源配置于两种用途,即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比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则是指一切没有报酬的活动,比如休息、娱乐、做家务等。一个人要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两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实际工资水平增加了,人们会用工作来替代休闲,即减少休息、娱乐的时间,而增加工作时间。因为多工作意味着多收入,人们便觉得休闲是一种浪费。比如你平时的工资是每天50元,但是节假日加班可以拿3倍于平时的工资,所以人们在节假日宁可放弃休息,而愿意在单位加班。这是替代效应。实际工资变动的另一种效应是收入效应,即实际工资提高了,随着人们的收入的增多,人们便要减少工作而增加休闲,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娱乐。

对一个人来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用是正好相反的两种效应,在一个人身上到底是那一种在起作用呢?这取决于实际工资增加的多少。一般而言,当实际工资增加水平不是很高时,替代效应就大于收入效应,一个人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即劳动供给增加,但是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即非常高时,收入效应就会大于替代效应,一个人投入劳动的时间就会见少,即劳动供给减少。

当一个人创业成功,就等于是实际收入增加非常高,如办企业、做生意一下子就收入了几十万,上百万,就是收入效应,他投入劳动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就会对前期创下的基业疏于打理,休闲时间的增多,则会花掉大量的钱财,休闲不是一种创造活动,而是一种消费活动,这样下去,创下的基业就会逐渐衰败。一般来说,对于第一代创业者而言,知道创业的艰辛,所以一般都能够保持勤劳节俭的习惯;到了第二代子弟,由于受到父辈创业的感染,长大后也会懂得珍惜生活;但是到了第三代,他没有看到父辈创业的辛苦,祖辈创业的辛酸已离他远去,身边的财富对于他来说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根本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自小生活得无忧无虑,当然容易大手大脚,甚至不工作,坐吃山空。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意思。

在过去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竞争还不激烈的社会里,“创业容易守业难”一般是指祖辈创业,子孙辈好逸恶劳而难守祖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则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是实物资本的跟进效应。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润这只看不见手,引导商家虎视眈眈,到处嗅着发财的机遇。如果你瞅准了一个行业,推出一种新的产品,一旦成功,立刻就会有很多人跟进。在别人跟进的过程中,市场供给增加了,迫使大家降价销售,使利润下降甚至是零利润或负利润。这样你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别人抗衡一段时期,等击败竞争对手后才可重新赚取利润。

如果竞争对手的实力比你强,你就会很快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我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小区里开了一家综合性小超市,大超市能买到的日用品,在这里都能买到,所以小区居民一般购物都不再去大超市,生意相当的好。但是两个月后,小区先后就冒出两个小超市,一个比一个气派,不但价格很低,还送货上门。我那朋友本就是贷款创业,资本没有人家雄厚,只好关门大吉。近年来兴起的零售业和网络业务,也经过了这种汰弱留强的阶段。刚开始确实有不少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可是后来跟进者太多,弱肉强食,好多实力弱小的公司就被淘汰出局。

二是人力资本的滞后。创业者要在竞争中获胜,不仅仅需要雄厚的实物资本,还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修养、处世能力等。创业期间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和守业期间需要的素质能力是不一样的。有好多人在创业期间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通晓某一领域,因而创业很容易成功。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角色就要发生转换,即从专业人员向管理人员转换,而且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次的要求就越高。用创业期间的经验来守业,显然行不通。

据报载,自1999年起至今,经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某市6000余名下岗失业者凭着勤劳肯干、踏实经营最终成功创业,成了令人羡慕的小老板。但到了今天,数千名小老板发现: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雇越多、销售额也增加不少,但是利润却没挣到多少。不少小企业主因此而改了行,或重新成为失业者。仔细研究大量小老板落败的根源,原来多数小老板的文化水平很低,平时又不注意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导致其经营不善的主因。好几位开办小饭店、家具厂的小老板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销售产品挣来的钱大多锁在抽屉里,积攒多了就存进银行,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应该做一笔详实的账目,以方便控制成本、节约开支,取得更大的利润。小老板急需补补管理课,如产品和服务核算成本、库存控制、企业财务计划和财务报表及原材料采购等几大方面的基本知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多事之秋,“标王事件”,“爱多震荡”,好多著名企业在一夜之间纷纷倒下,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创业者先天知识的缺乏以及后天充电的不足,造成自身人力资本滞后。企业规模急剧膨胀,但是他们仍用小作坊的经验来管理大企业,其倒塌是必然的。过去名列《福布斯》榜的很多富豪,都把目光锁定在了他们的“第一桶金”上,没有分散投资,限制了自己的财富增长。加之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高通胀率、政府税收、诉讼案件等,也使这些富豪资产保值面临风险。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他们人力资本的滞后。

    一个人创业,拼的是专业的实力和一时的实力,而守业则拼的是综合的实力和长期的实力。你一旦创业成功,自身便具有了一种成就感,社会上各种人和事也会一刹那间向你扑面而来。有鲜花掌声,也有壁垒陷阱。人常说“树大招风”,创业成功的你便是一棵大树,但是只有那些根基扎实,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

 

 

 

 

         经济学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科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讲求优化性,而且必须具有有可保证性。故事里两个国王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可保证性而展开的博弈,这种资源就是时间。他们都想到了在对方饭里下毒,所以谁能够保证自己下毒的时间早于对方,谁就能获得胜利。

 

                                                              今天的事今天做

 

从前有两个国王,他们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仗打得十分激烈,两人在智慧和武功上,都旗鼓相当,谁也不比谁强,所以胜负难分,战争总结束不了。于是两个国王都想在敌方国王的饭里下毒药毒死对方。一个国王一有这个念头,就开始行动,这事被敌方国王的卧底察知了,卧底立即写密信给将被谋害的国王说:“你要警惕,明天你千万不要吃饭,饭里有毒。”卧底十万火急,将这封密信按时送到了国王手里,可这位国王还是被毒死了。原来这位国王总习惯于把工作推到明天去做,他对大臣说:“把信先放起来,明天再拆开读给我听。”结果第二天他吃完饭,正准备去听大臣读信的时候,毒性发作,国王一命呜呼。

“今天的事今天做”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做人原则。这个故事又以生命为代价,警示人们,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做,千万不要拖到明天,是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的。经济学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科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讲求优化性,而且必须具有可保证性。比如你要做一笔生意,要从朋友那里借一笔钱,朋友已经答应了,说过几天就给你,但是在你还没有拿到钱之前,你的心里总是不塌实,生怕出现意外。所以你为了保证不误事,总是再三让对方给你肯定的答复,也可能会多靠几个朋友,以防出现意外。我小的时侯,生活困难,农民总是不等自家庄稼完全成熟就收割了。你若收割晚了,可能就会让别人偷偷地收了去。从产权上来说是你自己的,但是实际上却成了人家的。人常说“拿到手里的才算是自己的”,“在外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说的就是资源配置要有可保证性。

故事里两个国王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可保证性而展开的博弈,这种资源就是时间。他们都想到了在对方饭里下毒,所以谁能够保证自己下毒的时间早于对方,谁就能获得胜利。那个被毒死的国王,他没能保证自己下毒的时间,连看一封密信的时间都没能保证,所以只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今天的事今天做”,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时间资源的配置要有可保证性的俗语版。今天的事情今天不做,就意味着时间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保证。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管你使用它还是不用它,它都会流逝,不像有些资源,比如金钱,今天不用可以先存起来。时间一旦流逝,就永远也不会再有。对于一个人来说,时间每流逝一秒钟,他的生命就接近结束一秒钟。由于它易于流逝,所以它的可保证性极差。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口头禅:“甭着急,明天再说吧。”总喜欢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做。在他们眼里,今天的时间虽然逝去,可我还有明天。明天的时间就能保证用来做今天的事吗?未必,因为明天的时间是为明天的事情配置的,不是给今天。学生时代,今天的知识没有掌握,总是说明天吧,可是明天还有新的知识要去学,结果掌握不了的知识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工作时代,今天的工作没有做完,也总说明天吧,可明天又有新的任务分派下来,结果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只好等着扣奖金炒鱿鱼。

即便明天不会有明天的事,但是明天却会有一定的变数,你能料到你明天不会和老婆大吵一架?不会患伤风感冒?不会遇到一段桃花运沉浸其中?这些变数会让你明天的时间失去保证性,经济学上把这样变数叫做风险。可见这世界上不光是有资金风险,还有时间风险,当时间资源没有可保证性的时候,就会发生时间风险。

也即便明天不会有明天的事,明天亦不会出现变数,但是明天却具有不确定性。一家饭店打出招牌,说明天吃饭不要钱。于是到了第二天,食客云集。不料吃完饭,店主却要大家结帐:“我说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可你们是今天吃饭!”明天是相对于今天的时间概念,到了明天,明天就成了新的今天,又有新的明天在你的脑海里浮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明日”在你眼里成了非稀缺资源,它的价值也便大打折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放弃,结果该做的事,总是没做。逝者如斯夫,恍惚间你从青春年少变得白发苍苍,到了生命将尽,明日不多的时候,才感到明天成了稀缺资源,但为时已晚,只好空悲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为时间资源配置的可保证性而展开博弈。经济学家眼里的人都是理性人,面对一个机遇,理性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是要在时间上抢到对手的前头。这在商业竞争中尤为突出,同样的产品,谁家推出早,谁家就抢占先机,同一片市场,谁家先抢占,谁家就会占有竞争优势。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而“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便成为人们的应对策略,虽然有点残酷,但却是竞争的需要。

 

 

                        

        虽然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但是北京却向人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创业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果把视野扩大到国外,美国又是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制高点,由此我们对那些远离故土去美国发展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过去我们总认为那些人没有爱国精神,缺乏民族气节,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鸟择良木而栖

 

初到城里谋生,首先要面对租房子的问题。同样的房子,位于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旅游区以及政府附近等城区繁华地段的,租金要比偏僻的郊区至少贵两倍以上!为什么城区的房租要比郊区高那么多?因为繁华地段人口居住集中,交通便利,上班坐车、出门购物、走亲访友、孩子上学等都比较方便,这些对于房客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而房东也就将这些资源连同房子一起出租给房客了。所以这里房子的租金不仅有房屋本身出租的价值,而且还有房屋本身以外的位置与环境优势等价值。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原是指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租种中等地比租种比劣等地交纳的地租多,而租种上等地又比中等地交纳的多。由于各个农场拥有的生产条件不同,如有的农场土地肥沃,距离市场较近,有的土地贫瘠,距离市场较远,当然是肥沃、距离市场近的土地较之贫瘠又距离市场远的土地生产费用低,获得的收益高,所以向农场主交纳的租子也多。这种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

其实级差地租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孩子上学,不少家长对身边的学校没有兴趣,却不惜高昂的学费,外加高额赞助费,还要托关系,走后门,以图让孩子上所谓的名校。有的家长甚至在名校附近租房或买房。而一般普通的学校,收费很低却难以招到成绩好的学生。目前这种现象已前置到上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选名园,而有钱的人干脆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洋教育。

家长们愿意多花钱的主要原因,是未来生存的竞争,孩子上了名牌高中,就可以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找一份体面而收入很高的工作。这是经济人为让自己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客观来说,名校也确实比普通学校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一,名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模式、图书条件等教学条件好,有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其二,名校的优秀学生多,优秀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相互感染,共同提高。人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除了正常的教学条件,名校的这种环境、气氛的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对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前些年,人们曾一度关注过“北漂”现象。“北漂”就是指那些在北京飘泊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租住在城乡结合地带便宜的民房里,一边满世界打工,一边梦想自己有朝一日成名或成功。北漂族大都是青年人,以文艺圈、演艺圈和IT界为主,也有一些在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一心想当影星的人,每天一大早就赶到电影厂门口,等待有摄影组外出拍摄时导演在厂门口选演员,期望着有一天能被导演看中,当上主角,一举走红。一心想当作家的人,白天挣钱糊口,晚上上网写作,期望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作家,一夜成名。他们是一群真正在寻找自己梦想的人,他们不在乎自己的裤兜里还有几毛钱,也不在乎如何的被人品头论足,他们只希望能够与自己的梦想在一起。

“要成名,到北京”,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有一位搞书法的朋友,因个性孤高,在省城长期被人排挤压抑,一气之下,去北京创业,结果3年后回到故里,国家级的头衔带了一大堆,原来无人问津的作品一时洛阳纸贵。十几年前,陕西以《白鹿塬》为首的一批文学作品在北京出版,轰动全国,被称为“陕军东征”,时至今日,仍有人能以在北京出书为荣,而北京的出书费用也比地方高将近一倍。经济学界也有 “京城四少”、“四大进京女杰”的说法,事实上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大多数是集中在北京。

我国有一句古语,“鸟择良木而栖”。人们把成功的平台选为北京,是有客观原因的。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在那里你能接受到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最前沿的信息。北京是国家级单位和官员的集中地,也是高级人才和大牌专家汇集最多的地方,说不定有一天你会受到某位高人的赏识和指点。北京聚集了大量一流的企业、文化单位、传媒机构,既让你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也驱使你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正是因为北京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所以人才都愿意向北京集中。虽然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但是北京却向人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创业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如果把视野扩大到国外,美国又是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制高点,由此我们对那些远离故土去美国发展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过去我们总认为那些人没有爱国精神,缺乏民族气节,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因为美国科技发达,市场化程度高是不争的事实,到了那里确实能使人眼界开阔,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有不少人在国外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回来报效祖国。

当然能够上名校、去北漂、能留洋的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条件、机遇和胆略,但是级差地租现象却总是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古人说“相府奴才七品官”,其实不仅仅是相府的奴才在依仗相府的权势,另一方面也熏染上了相府主人的学识和风范,让一般人不敢小瞧。城里的学生升学率高,这不是城里的孩子就比乡下的孩子聪明,而是他们在城里见多识广。在大企业工作过的人,到了小企业一般都会受到重用,而且一般也都能担当得起重任,也是因为受到了大企业的熏陶,所以有过外资企业经历的人在人才市场上一般都很抢手。所以人们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想去更优越一些的地方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把孩子从乡下转学到城里,从小企业辞职到大企业求职,从民营企业辞职到外资企业求职,把家从穷乡僻壤迁居到繁华城市,等等。

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本性,人往高处走,是人的本性。水往低处流,是水要汇入大海而不使自己干涸,人往高处走,是人要凭借高处而提升自己的高度。

 

   

 

         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顺应了即将到来的飞速发展的电脑时代的时势。如果让他提前几十年或者推后几十年进入电脑领域,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首富,因为时势过了。

 

时势如何造英雄

 

世界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有一部不朽著作《唐吉珂德》。17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贵族走向没落的年代,当时流行骑士小说。唐吉珂德读骑士小说读得走火入魔,他对骑士精神非常崇拜,他做梦都想当一名骑士,希望自己也能像小说中的骑士那样八方征险、除暴安良、报效国家、拯救世界。不顾人们的劝阻,最后他终于穿上盔甲,骑上健马奔走天涯了。

但是唐吉珂德所到之处,却弄出了一连串的闹剧。他看到被羁押的囚犯,便伸张正义,放走了囚犯,结果囚犯们恩将仇报,将他暴打一顿,还扒走了他和仆人的衣服;他看到地主殴打牧童,上前阻止,但是他刚一离开,地主反而更加凶狠地打牧童,那位可怜的孩子便诅咒“天底下所有的骑士都死光”;他看见风车迎风摆动,以为是长臂巨人,冲上去与之搏斗,结果摔得头破血流;他把奸诈的酒店老板当成城堡主人,把妓女当成贵妇人,把羊群当成大军,还被贵族们当成瓮中之鳖,把他戏弄得死去活来,甚至差点被人送进狮子的口中……

    总之,世界上最荒诞的事情都被唐吉珂德演绎了一番。唐吉珂德的艺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深远的。在那样的年代里,社会不需要他这样的英雄。他屡战屡败,四处碰壁,被天下人耻笑,最终难免逃脱被遗弃的命运,沦为骑士精神的殉难者。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就是合适的时机,自古以来,凡事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势”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趋势,世间万物的兴衰,都有其内在规律。不在恰当的时机,不顺应事物的趋势,只凭个人的意愿,只能落得像唐吉珂德那样的悲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时势造英雄”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把英雄和时势假设为一种市场行为,就可以用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来阐释。时势是需求方,英雄是供给方,有供给无需求,英雄就无用武之地,英雄也不会产生。比如有一个落水儿童,这时需要有人来挺身而出,这时挺身而出者就会成为救人英雄。如果没有落水儿童,救人英雄就不会出现。据说在朝鲜战争胜利后,在朝鲜多生孩子也会成为英雄,据说有一个母亲生了十一个孩子,被政府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因为当时朝鲜经过战争的摧残,急需人口的补充。而在中国,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多生孩子就要被政府禁止,因为中国人口太多,控制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带头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实行计划生育者,虽然没有被称为英雄,但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被政府当作表率,受到多种表彰和奖励。

英雄原本是那种为了民族的利益,能够在紧急与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人,如今是和平年代,已经没有了那种英雄的需求。即使偶尔出现的一些灾害现象以及社会阴暗面,也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很少有人再有做英雄的那种机遇。当今社会是经济社会,全球化也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国家和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首先是经济领先。这样的时势需要的英雄是经济英雄,不过今天我们一般不叫英雄,而叫人才,如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现代社会不时的出现什么热什么热,如财会热、建筑热、旅游热、电脑热、网络热等,这热其实就是一种时势,每一种热起来的时候,都会随之出现传奇般的英雄。

比尔·盖茨读中学时就接触到了电脑,并且开始为波特兰市一家信息科学公司编制工资软件,大二时他的软件被广泛应用到电脑中,大三时他的BASIC语言在8800计算机上获得了成功。他预感到一个飞速发展的电脑时代即将来临,也预感到了电脑所孕育的无限商机和财富,是继续上大学完成学业,还是放弃学业,去专心研究电脑?经过反复权衡,比尔·盖茨毅然放弃了令人艳羡的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业,先行一步进入电脑领域。短短几年工夫,当年哈佛大学的肄业者成了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顺应了即将到来的飞速发展的电脑时代的时势。如果让他提前几十年或者推后几十年进入电脑领域,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首富,因为时势过了。现在有人想再涉足电脑领域,成为电脑领域的主宰者,已经没有可能了,因为领先的涉足者已经稳固下来了,你想挤掉盖茨他们这一批先行者已不可能了。上个世纪末,我国平民文化兴起,顺应这种时势兴起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平民报刊,当然也造就了一些名躁一时的精英报人,于是就有不少投资者涉足报刊行业,高薪猎走那些精英,投资者认为使那些报刊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的,是得益于那些精英报人。按道理那些报人被猎走后,有高薪和股份的刺激,加上还有前期的经验,应该能重新扬起一面旗帜吧,但在重起炉灶后,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人们都在探讨其中的原因,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了平民报刊兴起的那种时势。相反后来办时尚报刊的却获得了成功,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追求时尚便成为一种趋势。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时势造英雄”也反映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一是英雄的专长和他所从事的事业的特性要配置,如理发剪用来理发,再合适不过,如果用来裁剪衣服,怕要大打折扣。让擅长唱歌的人去跳舞,怕未必能跳好,除非是全才。看到别人在这个行业赚钱了,你也去,但你并不懂这个行业,十有八九要失败。

二是英雄的能力和他所从事的事业的要求要配置。夏天很热,买了个空调回家,但家里电源插座的负荷不够,刚插上就烧了,你必须把10A的插座换成16A的,空调才能正常工作。水性不好的人挺身抢救落水儿童,精神固然可嘉,但结果怕是不仅儿童没有得到抢救,还要搭上自家性命。同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纷纷涉足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这和其能力大小有很大关系。比尔·盖茨的选择是一种顺应时势之举,但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也是他超凡的电脑才能。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是一种鼓励人人都去大胆赚钱创富的时势,政策相当宽松,但下海的人里边,还是有不少赔了夫人又折兵。时势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是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也造成了英雄之间的差别,有人是大帅,有人是小将,有人是士卒。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英雄的出现还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比如岳飞满怀报国热情,但当时朝廷的制度安排却不许他抗金。最后虽然岳飞成了著名的抗金英雄,但却是悲剧英雄,还有许多有志于抗金的热血男儿,由于朝廷的阻挠,根本就没能奔赴疆场。比尔·盖茨是电脑奇才,也看到了电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的成功也得益于美国的制度环境。美国是比较自由的国家,退学自由,创业也自由。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不允许随便退学,也不允许自由创业,比尔·盖茨如果在当时的中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前有些人才到了国外便不再回来,在当时被指责是不爱国的表现,其实大都是因为当时中国以阶级斗争为主,没有人才施展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后“海归”派人士越来越多,是因为在新的体制下重视人才。有人在这个单位是庸才,到了那个单位却成了高才,这和单位的制度环境有很大关系。制度可以激励人、成就人,也可以扼杀人。如果具有英雄之才的人遇上了好制度,可以成功,如果遇上了坏制度,也可以被扼杀掉。

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自由的社会,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创业的机会,但是现代社会也日新月异,变化很快。作为个人,要让自己成为人才,就要能够认清时势,抓住机遇,避免错误的选择导致无谓的损失,更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在机遇面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作为社会,要尽力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制度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够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