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之拳2出招表:《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8:5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内容: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

师: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你能举几例么?

秋是多彩多姿的!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听读课文。在线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uvz1-3nBqU/

    透过画面感悟作者笔下的秋景。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下面请同学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师: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听秋声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师: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3.品秋味

师: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师: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昧,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一腔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四.走出文本,迁移训练

练习: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师: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

师: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参考: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五、作业

1.仿照《故都的秋》写一篇作文《          的秋》,800字。

2.想一想,本文除了从声、色的角度来写秋味,还从哪些角度写了秋味?

板书设计

青天(蓝绿)           鸽飞声           故都情结

蓝朵(蓝色)           蝉  声           生命之味

秋草(黄色)           风雨声           家国之思

落蕊(灰白)           问答声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分享

0

阅读(259) 评论 (1) 收藏(0) 转载(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