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板彩色印刷设备:《故都的秋》教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2:52:48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评感受文句

         2缘景入情,体味揣摩情感

一、导入:“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75年前郁达夫凭借他独特的心态和细腻的笔触写出的《故都的秋》就是他心灵世界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美文

二、目标一美读课文

好的文章需要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它的美

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并说说感受(限3人)

2老师范读自己最欣赏的文字

学生齐读第12段

三、目标二缘景入情

1、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郁达夫心中的秋是什么样的?

清、静、悲凉;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2、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古都秋的特点,作者描绘了五幅秋天的图景,分别是“破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话秋”、“硕果绘秋”。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品味景物,探究景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认真品读,说说这幅画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可按这样的格式:我们组赏析的是______图,在这幅图中,作者描写了______景物。其中_______词句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

“破院赏秋”:破旧的老屋,斑驳的墙壁,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的牵牛花以及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整个画面显得纯净、疏朗、清凉。其中“细数”和“静对”两个动词,既表现出作者的清闲,又显露了内心的落寞。“破屋”“破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些词句表面上描摹的是景物的衰败,实则是作者内心无限悲凉的生动写照。

师补:作者描写牵牛花既没有写它摇曳的藤蔓,也没有写它扶疏的枝叶,只是写了它的花色,并且还给以评价,为何?

蓝白均属冷色调,更符合作者心中的那份悲凉。

齐读“从槐树叶底……使作陪衬”

“落蕊知秋”:满地的落蕊和灰土上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写出了环境之静,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的是心静。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就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如陶潜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槐蕊中知秋,不仅感到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清闲,又是何等的落寞和苦闷。

“闲人话秋”:灰沉沉的天空,急速而来的凉风,息列索落的雨声,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带着微叹的对话。这一段描写不着一“悲”字,但读起来却时时能感到一股悲伤和苍凉。天气转凉,一年将尽,岁月已逝,那份沧桑、凄凉和无奈都在这氛围之中了。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刚才我们研习了五幅画里的景物,下面同学们选取这五幅画里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格式续句。

故都的秋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牵牛花的蓝朵里

槐树的落蕊里

扫帚的丝纹里

秋蝉的残声里

秋雨的雨滴里

都市闲人的微叹声里

它就在作者孤寂落寞的心

4、通过以上探究,我们仿佛触到了作者那颗纤细敏感的心,感受到了那种悲凉、孤寂、落寞的情怀。作者缘何对古都的秋有这样独特的感受?

师讲:

经历:三岁丧父,十七岁留学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30岁时爱子夭折

背景:1934年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文风:细、清、真。他本身追求“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是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中投下的阴影,决不仅仅是对故都秋的感受,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写的是生命的秋天,人生的秋。但令我震撼的是,面对这样的人生,作者没有马致远的落魄,也没有杜甫的沉郁顿挫,相反他是以一中欣赏乃至享受的姿态来面对着以切的。如果你去翻阅他的散文集,你会发现他对这样的人生带给他的孤独和悲凉实则是非常珍视的。他在散文集《北国的微音》里这样写道:“仿吾,我说你还是保守者独身主义,不要结婚的好!恐怕你若结了婚,一时要失掉你的这孤独之感,而这孤独之感,依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本身。所以你若接了混,怕一时要与艺术违离”由此可知为了保守这种孤独,他宁愿舍弃爱情。那么文中所说用生命来换取故都的秋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郁达夫是若为孤独故,二者皆可抛。

5、最后,我套用《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请大家欣赏

天净沙  秋思

清晨浓茶破屋

秋花枯草槐树

蝉声秋枣处处

秋雨日暮

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