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秦私生子方伟现照:云南的怒江“漆人”“漆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1:33

说起漆树,很多人对其都敬而远之,在父辈告知的那些因碰了漆树而过敏极端难受的故事背后,这种树多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如今,在城市中长大的我们很多人中既不能识别,更别谈靠近,漆树离我们更远了。但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里的人们却盛行吃一种菜肴,漆油鸡。其材料漆油便取自这种让很多人都有所畏惧的漆树。他们为何如此钟情,和漆树之间又有哪些解不开的情结,我进行了走访。

 

漆树

 

漆树籽

 

不是红糖是漆油

从怒江州的州府六库一直沿着怒江逆流而上到其境内最后一个县贡山县,大街小巷内很多地方都会出售一些颜色或深或浅如块状红糖的物品。外地人不熟识,也就当其为红糖。但对生活在怒江的人们而言,这些漆油却是滋补身体和招待贵客的好东西,家里有人大病初愈、妇女做月子或遇有重要节庆日子、招待远到而来的朋友之机都会取漆油煮食鸡肉、猪肉或炒菜。足可见,怒江的人们对漆油有多钟情,并以此并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尤为惊叹的是,在怒江的村寨,产后妇女食用漆树炖鸡三日,就可下床种地干活,其神奇的保健作用往往让外地游客叹为观止。

但钟情归钟情,平日居家还是以菜油和猪油为主,每公斤20元的漆油售价比起其他食用油还是有很大的价格台阶。据了解,怒江州现在的漆油大部分都为机械加工,当地的朋友也建议,机器加工的漆油要比手工制作的好些,没有杂质,纯度高,粮食局便设有出售点。

 

 

就算过敏也要吃

关于漆树过敏,我在怒江听到过很多版本。有的说敏感的人,只要从漆树旁走过皮肤都会发痒,有的说只有触摸到漆树后才会过敏,而吃漆油则没有任何反应。印象最深的是福贡县马吉乡一位40多岁村民所述,因她小时缺衣少粮,就用漆树籽充饥,结果弄得脸上又肿又红,嘴巴都无法张开,最后在医院打了1个多月的针才逐渐康复。但现在吃漆油却没有丝毫过敏的迹象了。

而用漆油烹饪出的鸡肉的确算得上一道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炖出的汤颜色有些深、鸡肉香嫩、酥甜可口。再加上当地浓郁的民族传统,所以就算会过敏,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再吃,很多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脱敏,消除了反应。

 

 

榨油要等11月份

用漆油做菜,要用漆油,而要吃到鲜榨的漆油,得等到每年的11月份,因为此时的漆树籽才会成熟变黄,才可用于榨油。据介绍,在福贡县城设有漆树籽收购点,每公斤两元的收购价吸引了不少村民专门在这个时间段上山搜寻漆树籽。我日前上山时就发现,如豌豆大小的漆树籽已如葡萄般一串串挂满漆树枝头,看来等到11月份时,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有村民表示,虽然机械生产的漆油产量高,纯度大。但不少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也喜欢用这种植物油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因为漆油是固体油,易携带,不必密封包装。而且漆油中所包含的许多营养成份是其他种类的植物油所无法相比的,此外用漆油混合蜂蜜、贝母蒸服,还可以治疗肺结核和气管炎。

 

 

初榨之油半透明

由于这个时节没有原材料,我只能在离福贡县城很近一个叫古泉的村子中向村民请教了手工加工漆油的过程。在村民屋子旁边,摆放着一个用一个大部分由木头制成的器具,由一个支架架起一根七八米长的木杆,木杆的一头用来供脚踩提供动力,另一头则连着舂米的木桩。村民介绍,这个器具平时被用来碾米破壳,而到了漆树籽丰收的时候,便用来剥除漆树籽外壳,剥壳后再将其碾成粉末,放在锅上焙炒后,便可榨油了。刚榨出的油呈半透明状,冷却之后逐渐凝固成块,在模具中定型成为我们熟悉的红糖状。

 

剥漆树籽壳的舂具

 

生物产业稳步壮大

如今在怒江,这种披着神秘面纱的树已被定为“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现在漆树种植面积目前已达18万余亩,并计划发展到60万亩。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曾表示过,怒江已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漆树产业深加工基地,漆树产业正成为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特色产业。

除食用外,漆树全身其他地方也都是宝。从漆树籽油中提取的木腊,还可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文教用品、皮革、家具、印刷、医药等工业领域。2007年12月,怒江木腊厂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吨木腊加工项目。并向怒江州4个县及周边州市大量收购漆树籽,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先后攻克了漆树籽油脱敏技术,取得了漆树籽油粉末化技术和中国木蜡无损伤精制技术等技术成果,成功开发出精制中国木蜡、碧乃金营养冲剂等系列产品。怒江的特色生物产业正在稳步壮大之中。

 

 

申请非遗积极保护

究竟怒江人民食用漆油的历史有多久,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开始食用漆油起,怒江的人们就开始用漆树籽榨油了。而且种植漆树,用漆油作为食用油,现在也只存在于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之中。在昆明时,我参观过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知道诸如捏面人、剪纸之类的民间传统技艺现在都得到了挂牌保护。

我觉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等。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对于怒江的漆油手工榨取应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扬和保护。

 

 

 

第二部分:

割漆就像割橡胶

寻访傈僳族70岁割漆老人

 

除了用漆树籽榨取漆油外,漆树还是制取生漆的主要原材料。借怒江边防支队古泉边境检查站工作人员下乡访问之机,我跟随来到了需爬山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古泉村,在这里见到了70岁的割漆老人友无。经当地向导的翻译后获悉,现在村子里会割漆的人已不多了,年轻的人不愿学,年纪大的身体又不好。就连他自己也已快20年没割过漆树了。

 

 

割漆曾4天不回家

虽然已经70岁,但友无老人看上去却精神矍铄,只有50出头的样子。他说这是因为他是山里人的缘故,每天都要干活,生命在于运动嘛。原本对于割漆他也是一无所知,还是1976年时,县里组织在碧江(原怒江州府,现匹河乡)学习割漆技术,他才学会的。当时去学的人也少,他们村子里加上他也就两个人。如今会割漆的人仍旧少,他所知道的10多个割漆人中,大部分都已老了,村中另外一位割漆人也已60岁了。年纪大的身体不好,年轻的又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可能会绝技了。虽然很清楚这些,但友无老人却没有更多的想法。

到目前为止,友无老人割过的漆树已有100多棵,有时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找到漆树,有时一去就是三四天。身上背着点吃的,睡觉基本都在山里的老乡家。割漆大部分都是单独外出,最多也只邀约一个同伴,但开始割漆时,绝对是分开行动的,不会同在一棵漆树上动刀。每年6至9月都是割漆的好时节,老人回忆,当时他每年就凭这3个时间就能苦到2000多元钱。

 

 

用核桃油来治奇痒 

去古泉村近两小时的山路有不少路段十分陡峭,我们上山时在半山腰遇到打着伞下山的村民,下山时也同样遇到了这些村民,上山下山都十分不易,当地村民也要在路上停息几次。村中大部分村民十分贫困。在上世纪80年代凭割漆就能赚取2000多元钱,如今县城里生漆的收购价更是达到了70元左右一市斤,为何老人还说年轻人不愿意学割生漆,以此脱贫呢。原来割漆的人必须忍受奇痒,而且上山找漆树,将割好的生漆背下山都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不愿学习割漆。友无老人的儿子、孙子也都没一个愿学的。

老人说,割漆之后手部奇痒无比,需要用核桃油涂抹才会减轻,用其他草药都没什么用,而且就算涂抹了核桃油也要1个月左右才会消痒。割的多的话,一天也就能割3市斤左右生漆,同一棵树割过之后,要隔上7天以后才能再去割漆。

 

 

牛尾巴加竹子一起收集

为了详尽展示割漆的整个过程,老人十分乐意地带我们来到村子后10多分钟路程外的一处山林,这里有颗大腿般粗的漆树。而老人身上也是装备齐全,刀、收集器、竹筒全被他放在傈僳族的背包中。来到漆树旁,老人先拔出短刀,在距离漆树根部50厘米左右的地方用刀将树皮上的异物刮去,之后便像割橡胶般,沿着树皮一划,白色乳胶状的生漆便慢慢渗透出来。收集生漆时却和收集橡胶不同,傈僳族老人不用任何东西在树干上接漆。只是掏出一个用牛尾巴和竹子共同制成的收集器,将生漆刮取后放进了小竹筒内。

割了树干底部的生漆,高一些的生漆如何割取呢。友无老人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竹篾和干树枝,用竹篾将树枝捆绑在漆树树干上形成一个供人爬升的楼台。之后便站在其上,用刀向着更高一些的漆树树干上划去。割漆可以围绕着整个树干进行,一侧割过后,另一侧便可接着割漆。而用小竹筒收集好的生漆,之后便会被集中放置在一个更大的容器中。

 绑好楼梯准备上树割漆

 

上树采集生漆

 

正在收集白色生漆

 

 

看法:特色产业也要加快认证

地处三江并流地的怒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最富集的一个地方,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漆树外,我在这里还见到了外面从没见过的竹叶菜,香甜可口、可以生吃的竹笋,以及众多的野生菌及野生中药材。这些产品既满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在发展特色生物产业方面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但现在仍面临着保护开发不足的局面。

如口感回甜的竹叶菜、每年在怒江州各县均有出产。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科学院科学化验证明其食用部分蛋白质含量高达27.44%(以干物质计)、蛋白质中7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比较丰富。还含有脂肪、多糖、维生素及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性微量元素。据了解,竹叶菜一般生长在海拔3200米左右绝对没有污染的高山积雪地带。每年随积雪融化而萌发,是一种难得的山珍野菜和自然鲜美的绿色有机食品。由于竹叶菜谷安酸含量高达6681.87mg/100g,还可代味精使用,现在多做汤或清炒食用。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竹叶菜在生态、环保等方面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但却没有如漆树一般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规模化生产并不是指规模化的人工种植,而且竹叶菜这种野菜的特性也决定其目前是无法人工种植的。我想表述的是,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对竹叶菜等特色产品进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证等,以此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外销。同时也应尽快组织规模化的农特产品深加工,做好特色产品销售和反季销售。目前,福贡县新农办已完成了对子里甲乡鸡枞菌深加工项目的调研,主要核心便是基于其拥有每年15-20吨鸡枞丰富产量,及良好的市价预期。

                                                                                

 

                                                           张勇,春城晚报记者,驻福贡县新农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