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功夫院一年多少钱: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7:08:07
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摘要】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基层组织存在不少问题。借换届的机会,我们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课题根据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两委”换届  基层组织   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段时间来,我们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采取召开乡镇党务副书记和村组干部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访谈农村基层干部、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归纳,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全县203个村,1233个组,有农村党支部203个,农村党员2890人,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928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2.1%;贫困党员49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7.3%;少数民族党员1144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9.6%;外出务工党员360人,妇女党员363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528人。
全县203个村中有村干部1015人,其中: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6人;35岁以下229人,36—45岁431人,46岁—54岁193人,55岁—59岁116人,60岁以上46人;大专以上文化9人,高中、中专文化125人,初中文化446人,小学及以下文化435人。
全县有农村党支部书记203人,其中:少数民族93人,占45.8%;妇女7人,占0.34%;35岁以下27人,占13.3%;36—45岁79人,占38.9%;46—54岁70人,占34.5%;55—59岁17人,占8.3%;60岁以上10人,占5%。大专及以上7人,占3.4%;高中、中专文化39人,占19.2%;初中81人,占40%;小学及以下76人,占37.4%。
203个村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63个,占80.3%,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40个,占19.7%,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2000元的村24个,3000—5000元的村8个,6000—1万元的村5个,1万—2万元的村3个。
全县203个村中有单独活动场所的村88个,与学校共建78个,没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场所不规范的村37个。目前,全县正在组织实施6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部分村长期无活动场所和活动场所不规范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突出打基础、建机制、强队伍、促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一)抓住求真务实这个关键,加强了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和基础层面的调研,掌握了较为翔实的基础数据。先后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研究》、《加强和巩固农村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落实村组干部待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等一批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调研文章,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增添工作措施,有力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突出制度保障这个重点,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乡包村帮户”制度、乡村联合办公、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务发言人”等制度和以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县委揽总,组织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三)把握亲民爱民这个主题,建设了一支群众满意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争当“爱民书记”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全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访民情、解民忧、助民富,深受群众好评。近年来有73名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受到各级表彰宣传,其中4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受到市委和县委表彰 ,1名乡党委书记被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10名村“爱民书记”受到县委表彰,荣丁镇新桥村党支部和三河口村党支部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阿罗阿波、严度阿沙、邓成、谢林张等一批农村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被制成专题片在省、市电视台播出。
(四)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目标,解决了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上下联动,三批互动,工作促动,深入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解决了部分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落后于群众等带有普遍性,影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形象的问题;着重解决了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激情不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等带有情绪性,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着重解决了农民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用电难”“上学难”等带有紧迫性,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着重解决了发展思路不清、发展规划不明等带有长远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全县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率达到96.86%。
(五)扭住助农增收这个核心,初步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相融互动。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的实际,积极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全县现有各类协会33个,协会会员1.9万人,其中党员1187人;协会平均收入20万元以上,且运作规范,与市场结合紧密,正在成为助农增收的新途径。马边把支部建在协会上的典型做法被中组部写入调研文章,并在《农民日报》基层组织建设专版报道。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马边”要求,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级组织发展后劲不足。一是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发展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和缺乏专项资金投入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的现状,部分偏远农村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基层党组织在阵地建设、办公益事业等方面靠争取资金、四处“化缘”,导致向群众说得多,要求多,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少,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相当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理解不深不透,制定的新农村发展规划仅停留在修路、引水、改房等肤浅的层次,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部分县级帮扶部门在帮扶工作中,也仅停留在给钱、给物的层次,缺乏帮扶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规范。全县虽然正在建设62个规范化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但仍有124个村的活动场所面积小于30平方米,面积小、单独建的少、室内硬件设少仍是我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四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抓发展的能力不强。我县农村基层干部整体上呈现出年龄大、文化低的特点,相当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工作思路不清、抓发展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弱。全县村干部中,“双带”能力较强的607人,仅占村干部总数的59.8%,部分村干部家庭经济收入在当地处于中下水平。
(二)村级组织设置不尽合理。一是村组规模偏小、干部偏多。全县203个村中,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5个;1000-2000人的村38个;500-1000人的村113个;500人以下的村47个,其中: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有5个。1233个村民小组中,人口最多的组有近400人,最少的荞坝乡星火村4组仅5人。村组规模小,但干部职数并没有减少,选拔干部的空间也受到限制,导致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把工作当“副业”,部分小村选拔干部也只能在“矮子中挑将军”,干部素质难以保障,农村干部人才资源难以整合。二是是资源优化组合难。我县现有的村组设置由于地域广、规模小、人口少,难以将分散的资源优化组合、整体规划、推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合力不强。一是乡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乡镇职能转变滞后,没有把自身定位于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调节经济、监管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等方面,存在工作创新不够、对乡镇干部的教育管理较松弛等现象。二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更多的是注重抓经济促和谐,忽视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县上热、乡镇松、村上冷”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对基层工作指导不够。部分乡镇党委对村级组织工作指导不够,导致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如何结合实际推动工作感到茫然;少数村“两委”班子工作协调不够好,工作合力不够强;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业务不熟悉、工作方法简单。四是对基层干部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不浓,“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滞后。一是结构不合理,贫困现象严重。农村党员年龄大、文化低、妇女党员少的老大难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全县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2.1%,且基本上是文盲。全县现有农村贫困党员49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7.3%。如建设乡三溪村24名党员中,贫困党员就有9人,占37.5%;联河村6名60岁以上党员中就有2名是特困户。二是组织发展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青壮年员外出务工后,造成农村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难;一些农村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落后,不能解决农村青年关心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加上农村老党员贫困现象严重,导致一些农村青年无意关心政治,对加入党组织的热情不高,愿望不强;部分农村党员奉行“各干各的事”“各找各的钱”,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甚至违法乱纪等;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老化、能力弱化、思想僵化、贫困等原因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以上问题的存在,是造成农村组织发展难、教育管理难和作用发挥难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下一步,我们将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马边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提高认识,营造农村党建良好氛围。一是强化责任。进一步强化县、乡镇、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直接责任和具体责任人职责,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县和“五个好”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创建工作;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党建工作目标、作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一进行考核。二是落实责任。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要从农村长远发展考虑,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示范带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宣传引导。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优秀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传,营造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层基础条件。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和承载能力,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一是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建议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按一定比例划拨。各级各部门在项目资金投入上要统筹兼顾,重点向偏远、贫困乡村倾斜,着力解决这些村缺资金、缺项目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坚持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在建好、管好、用好现有活动场所基础上,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较好地解决我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通过制定政策、落实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找准产业开发的潜力和优势,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合村并组,优化农村产业人才资源。建议从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村组干部队伍素质,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有利于中心村发展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区域面积相宜、群众生活习惯相宜和能带动落后村发展等因素,坚持“小村合大村、弱村合强村,大组并小组、强组并弱组”的原则,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实施“一村一策”,周密制定实施方案,对我县现有村组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更好地优化组合农村产业、人才等资源优势,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按地域、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可合并的村有27个,组6个。
(四)拓宽渠道,管好配强乡村领导班子。一是加强换届后的乡镇班子建设。着重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干部培训、干部监督和转变作风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乡镇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以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和推行公推直选,把政治素质强、“双带”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党员群众公认的农村青年选进村级班子;注重从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科技示范户、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人才中选拔村组干部;加大从县、乡镇机关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力度,切实解决部分村干部选任难的问题。对发生过群体事件的村、班子软弱涣散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重点建设项目和优势企业所在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原则上都要下派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到2007年底,下派党员干部到村任职覆盖面达到3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以35—45岁、初中以上文化为主体构成的村级领导班子。三是聚合村“两委”合力。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和以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真正形成和谐、文明的村风。
(五)强化激励,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村干部职数。适应农村税费改革需要,大力精简村干部队伍,原则上每个村按3-4人设置村干部职数,提倡村“两委”负责人通过合法程序“一肩挑”。二是进一步将村组干部待遇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市委《关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将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村办公经费、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养老保险、建立村干部风险基金、实行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不断激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依托县乡(镇)党校、农技校、农民田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和集中、分散、以会代训等方法大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双带”能力和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改善结构,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一是深化“双向培养”活动。把农村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农村实用人才要逐步达到75%以上。二是确保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实行乡镇党委成员联系支部、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采取书信、电话、上门访谈等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培养;下功夫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进行组织整顿,力争通过1至2年的时间,使每个村达到3至5名入党申请人常数和2至3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三是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三项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质量。积极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和设岗定责,引导农村党员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带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丰富农村党员教育内容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致富技能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把“三会一课”与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参观学习、典型教育等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