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z10好用吗:颜真卿书法鉴赏(下卷) - 十三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9:49

颜真卿书法鉴赏(下卷)

十三少書法鑒賞 2009-10-14 22:20:01 阅读451 评论18   字号: 订阅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行草书<墨迹纸本,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盟主,后因反对权相元载弄权蔽主而遭排挤,大历元年(766)被贬至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作地方官。尽管有这样的遭遇,从此帖看,这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老臣,仍时刻系心于唐王朝的安危。此篇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用笔飞动圆活,富于虚实变化,可以看到张旭笔法的影响。元鲜于枢称此帖与《祭侄文稿》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应文云:“《瀛州帖》所以冠绝诸本者,不特字势雄健、步骤深稳、锋藏画心、力出字外已也,良由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巧拙互用、奇正相生,故能八法妙天下,独入翰墨三昧。”此帖字迹比他的一般行书都要大得多,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龙腾虎跃。《刘中使帖》在古今著名书法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神品。说它是神品,首先是有感于它非常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颜书的强筋特点。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的说法。《刘中使帖》让我们重温颜书强筋的特征。所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在颜书宽博的结构共同制约下,从此帖中可以更多地窥出线条运动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此外,线条在五绕连带时所呈现出的顿挫分明、肯定果断的笔势,也使我们在品其丰润之外不得不同时顾及到此帖的刚健一面。释文:近闻刘中使到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唐  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楷书碑刻<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 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唐  颜真卿  《宋璟碑》楷书碑刻<全称:“大唐尚书右丞相赠太尉立贞宋公神道之碑”。因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故又称颜鲁公碑。碑位河北沙河县城,刻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碑四面刻,三面为碑文,一面为碑记,两面皆楷书27行,行52字;侧面7行,行50字,一侧10行,行70字。碑阴刻有侧记,均为颜真卿楷书。此碑字体端庄,气势开张,遒劲雄健,饶有古意,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臻于完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中叶复出土。学者认为从《瘗鹤铭》出入笔法笔意,纡徐蕴藉,传达出古朴高浑之风流,雍容秀拔之气骨。黄庭坚说:“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

唐  颜真卿  《送刘太冲序》行书<又称《刘太冲帖》,亦有以为后人摹本者。墨迹纸本,24行163字。此帖书法凝重端阔,笔画腴润,用笔劲健,光彩四射,郁郁苍苍。>

唐  颜真卿  《裴将军诗》刻帖<《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送裴将军北伐诗卷》,刻入《忠义堂法帖》,传为真卿书,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据黄本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旻也。《新唐书·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 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大字,楷、行、草相混书。书法大小、长短、肥瘦、斜正变化多端,间杂隶书笔法。全篇大气磅礴,苍茫雄浑,真力弥漫,刚健豪放,独得纵横奔逸、元气淋漓的阳刚之美,震人心魄。不论是否颜书,都可以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奇葩。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此如一首狂飚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情调进行颂赞。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 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译文: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恒赫耀英材。剑舞躍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虜,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楷书 <762年。楷书,字大三寸,为颜真卿53岁所作,正值其书法艺术中期,书风渐熟。其用笔雄逸,字画刚健,结体宽博挺然,形势精绝,斩金截铁。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可惜只残存47个整字和7个残字。>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楷书 碑刻<唐大历十四年(779)刻,19~20行,行381字,藏西安碑林。此碑久埋地下,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为颜真卿六十岁时所作,书法刚健、整肃、雄厚,标志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此后的作品有六十三岁写的《麻姑仙坛记》(大字)、《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写的《宋璟增碑》与《八关斋报德记》,六十八岁写的《李玄静先生碑》,七十二岁写的《郭家庙碑》,《颜家庙碑》等等,可以看出“颜体”日臻完美的发展过程。此碑由于出土很晚,字口如新,较好的保存了颜书的原来面貌。故出土后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学习颜体的最好范本之一。>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楷书碑刻<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此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颂”的“祠”字中,“司”勾笔完好,明拓已剜粗。>

唐  颜真卿  《元吉墓碑》楷书<772年作。碑在河南鲁县。颜真卿为唐文学家元结书碑。颜在风格处理上以“渟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朱长文尤赞其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王羲之、王献之以来,未有如鲁公者。此书当从深情厚意中孕育而出。>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楷书<亦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刊立于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颜直卿撰文并书。《臧怀恪碑》碑原在陕西三原县,一九八○年移置于西安碑林。正书。全碑通高三百三十七厘米,宽一百八十厘米,共28行,每行58至64字不等。系颜真卿55岁时书,是其书法发展中期的作品。骨骼略瘦于《家庙》等碑,结体较疏缓,风神开张雄强。或认为柳公权学颜由此入手。>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行书刻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颜真卿写给定襄王仆射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故又名《与郭英义书》,它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被公认为颜书三稿。颜真卿撰并书,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争座位帖》原迹已佚,高81厘米,宽152厘米,此石是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据安师文刻本摹刻,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此本43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此作通篇看去,只觉洋洋洒洒、浩无端涯,而深入分析其技法,无一笔无来历,又无一笔为古人所束缚,可谓触处成妙、挥手自化,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技巧体系,与前此的任何一家风格都不同,但又似乎完全包容在内了。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信笔疾书,苍劲古雅,历来为书家所推崇,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米芾称其“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清何绍基甚至说:“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书法大气磅礴,沉雄奇伟,毫宕劲致,笔法圆劲苍古,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唐  颜真卿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自书告身》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十余行,隔水绫上复嵌御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因何出宫有二说。《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内称"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为清宫赏赐奕之物。此说当因内有"恭亲王章"、"正谊书屋珍藏图书"等印为据。而从《翁同龢鉴藏大系略稿》知,此件为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的。>

唐  颜真卿  《中兴颂》楷书<全称《大唐中兴颂》,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楷书,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八月撰文,文辞古雅遒劲。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416.6×422.3厘米。凡21行,行25字,后刻有黄鲁直题字,11行,行26-28字不等。此摩崖刻石是在戡平安禄山之乱后于唐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首行“有序”之“序”字钩笔未损。钤有“海上精舍藏本”、“孙尔准印”等印5方。此颂书风磊落奇伟,故自古获得学者、艺术家们的重视。宋黄庭坚诗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等书著录。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北宋末年又有多种翻刻。《集古录》记载:“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拓本失去颜书面目。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其上有藏印九方……此收藏者为李斯义,虽然现时尚未查知,据其印之刻法与印色之旧的情 形来看,可能是明代早期人。”又:“此宋拓上半本,自‘大唐中兴颂有序’起至‘百寮窜身奉贼称臣’止,共存168字。明初拓涂描字在内,共存162字。后半本明 拓本共存160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影印本首先刊于文物出版社出版 的《颜真卿》第二册。宋拓,麻纸,黑墨精拓,装裱成册,二册,共166页,每页纵29.3cm,横15.5cm。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唐  颜真卿  《竹山堂连句》楷书<绢本,十五开,纵28.2横1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颜真卿与友人在竹山堂席间的连句诗。此作原是整幅,后割裱成册,几近百纳,章法已破。明代王世贞评此帖:“遒劲雄逸而时吐媚姿,真蚕头鼠尾得意笔。”此帖为唐人临本,后有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二行,是绍兴御府故物,并知其裁减最迟不晚于绍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