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论坛:11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33:30

婺源(Wuyuan),为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县,位于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处。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邮编:333200。代码:361130。区号:0793。

目录

·                                 • 简介

·                                 • 历史

·                                 • 名称来历

·                                 • 风俗文化

·                                 • 历史及其现状

[显示全部]

婺源县-简介

 

江西省上饶地区辖县,江西最大产茶基地。位于赣东北乐安江上游,北邻安徽,东毗浙江。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县府驻紫阳镇。唐置县,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隶属徽州。1934年由安徽划入江西。县境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余为低丘、岗地。最高峰擂鼓尖在与安徽省交界处,海拔163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利林木生长。全县林地占土地面积的49%,活立木蓄积量达820余万立方米。盛产松、 杉、毛竹和茶叶、油茶、香菇等。茶叶产量常占全省的1/3,绿茶素称“婺绿”,与武宁县的“宁红”齐名。其他土特产有龙尾砚、婺墨等。矿产资源有煤、铁、钨、金、铜和砚石等。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婺源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有华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婺源县-历史

 

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

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2000年,上饶撤地设市。

婺源县-名称来历

 

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婺字的意义,《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我的看法是,这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
  
其一,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绕城三面而过,但是这条河虽然称为婺江,它却是乐安江的上游,流经江西的德兴、乐平,最后进入鄱阳湖。它之所以称为婺江,是因为先有婺源,而后才把它称为婺江。
  
其二,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并且相隔了一个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说明称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婺源县东面和浙江交界处确有一座大镛山,发源于大镛山的“镛水”,流向浙江的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至富春江,这一带隋唐时期曾称作为婺州,但是,“镛水”虽流至婺州,在金华也称作婺江,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也,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服人。
     
中国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颗。婺女,乃勤劳贤惠之美女也,故中国古代用她作为星座的名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县时,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玄宗,玄宗是酷爱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婺源就是美丽勤劳贤惠的婺女的家乡。旧时,婺源县境内多修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为例证。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
  
婺源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其中林地面积占了82.88%,耕地面积只占7.55%,茶果面积占3.65%,水域面积占1.79%。东北部重峦叠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为最高,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从地势、地貌来看,是和徽州连成一片的,都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婺绿”之称。祁红,是指安徽祁红的红茶,婺绿则是婺源的绿茶。
  
婺源产砚台,名曰龙尾砚;实际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歙砚,其原料就产在婺源的龙尾山,和婺源的龙尾砚同出一辙。

婺源县-风俗文化

 

婺源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 黟县、祁门、婺源六县。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所启迪。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他们的一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弘扬。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也非常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挖掘。

婺源县-历史及其现状

 

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去年11月已建成通车,婺源周边1个小时内有三个机场(黄山-景德镇-衢州),1个半小时可以到达周边名山、名水、名镇,5个小时内可达武汉、上海、杭州等周边所有名城,武汉至婺源的公路交通已实现全程高速,婺源被旅游界称为“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发达地区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2001年以来,婺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10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和大鄣山卧龙谷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论证,经过五年的发展,年接待游客量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至2006年的283万人次,门票收入4836万元,综合收入4.7亿元。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此外,婺源还被众多媒体评选为“人一生中必到的五十个地方”,“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推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镇”之一。

婺源县-景区介绍

 

目前,婺源旅游已形成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下面由我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东线景区】
东线景区以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和田园风光为主,主要景区有江湾、李坑景区、庆源村。

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江湾,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籍地。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为巨族。这里山水环绕、风水极佳是古徽州风水文化的典范,历代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孕育了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经学家江永,清代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婺源首个4A级景区。

李坑景区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画里乡村--晓起景区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千年古商埠--汪口景区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东线还有油菜花观赏胜地江岭梯田和电影《暖》的拍摄地庆源村。

【婺源北线】
以原生态的山水风光见长,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的高山峡谷景区。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 90.7%,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完全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卧龙谷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 葱葱,秋季红枫尽染,冬季冰雕玉砌,景区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而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灵岩风景区是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1995年又经省政府批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灵岩洞群由36个溶洞组成。洞内石笋、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更为称绝的是洞群间保留有岳飞、朱熹等唐代以来的游人题墨2000余处。石林奇景蔚为壮观。

彩虹桥风景区坐落于清华镇北侧河上, 它是以八百年廊桥彩虹桥为主体的一个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厚重的桥文化、历史古迹、古人留存的生产工具,又有生态较好的自然环境。思溪延村景区是徽商文化在婺源的一个缩影,村中古建多以商宅为主,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村中清代商家住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严田古樟园是一处集中展示农耕文明和田园风光的景区,远望田园村舍,山环水绕,老树古藤,凸显出浓厚的乡村气息。深山进士村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线景区】

是婺源良好生态环境的浓缩,鸳鸯湖景区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面积2300亩。湖区环境幽雅甘美,山林青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每年秋末冬初,2000多对鸳鸯“携儿带女”,从遥远的北国翩然飞来。文公山风景区是文化与生态并重的江南文化名山,因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文公山。山上林木葱翠,周边是十万亩阔叶林海,森林覆盖率达95%,林内有野生动物金猫、鹿、锦鸡等。朱熹的祖墓坐西北朝东南,以石块垒砌墓周有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寓意“二十四孝”,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现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誉。 1985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金山生态茶园是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游客在此可亲手采茶、制茶、品茶,享受在茶乡旅游休闲的愉悦。3

婺源县-购、吃、住、游

 

 购——婺源的地方物产以四种颜色为代表,绿色是婺源绿茶, “婺源绿茶”以其“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独特品质,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白是色白、汁多、肉嫩、皮薄的江湾雪梨;红是荷包红鲤鱼,具有形如荷包色鲜肉嫩的特点,是国宴珍品;黑是指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因徽州古称歙州,婺源所产砚台便以歙命名。此外,还有酒糟鱼、香菇、笋干、山蕨等天然绿色山珍食品,以及地方特色竹木工艺品。

 吃——婺源的饮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菜肴以清蒸、粉蒸和糊菜为主,“无荤不可蒸,无蔬不可糊”,鸡、鸭、鱼、肉、菜、瓜、豆均可以米粉蒸糊,这几年开发的江家宴、文公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五道婺源特色名宴,深受游客欢迎。

 住——婺源的旅游住宿接待能力较为完备,目前,全县有宾馆147余家,县城标准间床位近10000多个,其中挂牌三星级酒店有江湾大酒店、明珠大酒店、天马大酒店、星江湾假日宾馆四家,二星级酒店有15余家,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家四星级酒店、二家三星级酒店正在建设之中。另外,各景区还有许多价格低廉,别有特色的农家旅馆有几千个床位。

游——婺源旅行社是由长期奋战在旅游行业的婺源旅游人创办的,隶属于景德镇瓷都旅行社(L-JX-GN00078),本着为来婺源旅游以及对婺源文化有着溶厚兴趣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方便的宗旨,宣传和推荐婺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情风俗、神奇的古徽州文化。坚持“满足顾客需求,经营诚实诚信”的原则,聚集了一批热爱旅游事业,业务素质精良的管理阶层,导游人员、与全国各地旅行社密切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国、延伸海外的综合服务网络。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以诚信、稳健、规范、创新的风格赢得行业内外一致美誉。在此,让我们真诚的将徽派古建筑群、中国农村最美的风土民情,一一推介于您,愿她能成为您今生最闪亮的记忆
主营业务:
·地接婺源、景德镇、三清山、黄山、庐山旅游
·承办、组织国内各种会议及大型活动 
·提供团体、散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租车等各项服务

我们的口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您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开心
·珍惜每一次与您合作的机会,只要您能想到的,我们一定努力做到



 

婺源县-行政区划

 

婺源县辖10个镇、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秋口镇、江湾镇、思口镇、中云镇、赋春镇、镇头镇、许村镇、太白镇、溪头乡、段莘乡、浙源乡、沱川乡、大鄣山乡、珍珠山乡。共有19个居委会、171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紫阳镇。

紫阳镇  

面积:352.5k㎡ 人口:81023人 邮编:333200 代码:361130100 
  
辖花园域、涵春、文愽、儒学前、蚺城、文公、武口、天佑等8个居委会,城关、香田、杨坑、汤村、东岭坞、西坑、上梅洲、向阳、岭下、湖林、齐村、王家墩、考水、高砂、戴家、马家、雍溪、一都、梅林、杨溪、善坑、坑口等22个村委会。

清华镇  

面积:134k㎡ 人口:16274人 邮编:333202 代码:361130101 
  
辖横街、长林、新街等3个居委会,清华、双河、东园、花园、浮溪、诗春、里村、洪村等8个村委会。

秋口镇  

面积:219k㎡ 人口:22135人 邮编:333212 代码:361130102 
  
辖沙城居委会,秋口、秋溪、词坑、白石、王村、渔潭、李坑、占才、言坑、岭溪、黄源、官桥、里源、洙西、梓槎等15个村委会。

江湾镇  

面积:293k㎡ 人口:30350人 邮编:333213 代码:361130103 
  
辖江湾、莲花芯、梨园等3个居委会,江湾、占坑、钟吕、汪口、洪坦、荷田、晓起、栗木坑、晓鳙、前段、大潋、东头、龙潭、浯村、古蜀地、济溪、低源、大畈等18个村委会。

思口镇  

面积:122k㎡ 人口:13746人 邮编:333201 代码:361130104 
  
辖思口、思溪、高枧、西源、长滩、前坦、西冲、河山坦等8个村委会。

赋春镇  

面积:303k㎡ 人口:29126人 邮编:333204 代码:361130106 
  
辖赋春、冲田、新田、排前、虎溪、游汀、盘坑、洪家、林塘、岩前、长溪、藏坑、湖山、胡家、对坞、严田、甲路等17个村委会。

镇头镇  

面积:86k㎡ 人口:11245人 邮编:333205 代码:361130107 
  
辖镇头、梅田、游山、张村、冷亭等5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镇头店。

太白镇  

面积:177k㎡ 人口:14500人 邮编:333211 代码:361130109 
  
辖大山头居委会,太白、玉坦、曹门、薛村、潘村、杨村、程家湾、新屋等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太白司。

中云镇  

面积:233k㎡ 人口:23805人 邮编:333209 代码:361130110 
  
辖晓林居委会,中云、下港、横槎、方村、晓林、桃溪、长尧、龙山等8个村委会。

许村镇  

面积:221k㎡ 人口:18325人 邮编:333208 代码:361130111 
  
辖中洲林场居委会,许村、汾水、仁洪、盘山、朗湖、周溪、董家、小港、项家埠、水埠头、汪村、曹村、洙坑等13个村委会。

溪头乡  

面积:122k㎡ 人口:11895人 邮编:333214 代码:361130200 
  
辖下溪、上溪、青石、砚山、城口、龙尾、西岸、桐木土太等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下溪头。

段莘乡  

面积:171k㎡ 人口:15567人 邮编:333215 代码:361130201 
  
辖段莘、中村、阆山、西垣、裔村、金坑、东石、槎口、大汜、汪槎、庆源、官坑等12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中村。

浙源乡  

面积:98k㎡ 人口:13420人 邮编:333203 代码:361130204 
  
辖周家山、凤山、岭脚、虹关、沱口、庐坑、庐坑岭等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凤山。

沱川乡  

面积:91k㎡ 人口:6645人 邮编:333202 代码:361130205 
  
辖河东、河西、理坑、小沱等4个村委会。乡政府驻鄣村。

大鄣山乡  

面积:199k㎡ 人口:18852人 邮编:333202 代码:361130206 
  
辖车田、鄣山、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古坦、黄村、菊径、程村、戴村、西山、水岚、和村、通元等14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车田。

珍珠山乡  

面积:126k㎡ 人口:10147人 邮编:333206 代码:361130208 
  
辖珍珠山居委会,吴源、黄砂、虹冲、秀水等4个村委会。

婺源县-桃花源—婺源

 


徽的西递、宏村,和位于江西境内的婺源,同属徽州文化。尤其是婺源,因历史上交通不便,所以能够免于外界战乱的影响,古代徽州的文化遗风,才能够得以继续的流传和发展。

江南的田园,那山、那水,没有北方的硬朗线条,体现出的是圆润和温婉。这里的山村,也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红墙红瓦,简洁的平房院落的布局,和棋盘般笔直的街道。在这里,更多的建筑是依水势而成,房屋的整个走向,就是穿村而过溪水的形象。这里的色彩,是高对比度的白色高墙,和屋顶那黑色的瓦。这里的民居的建筑风格是典型徽派建筑,白墙、灰砖、黑瓦,自然古朴,依山傍水,每家每户都是成排连片,各家各户之间是高耸的山墙相隔,山墙有的是阶梯状,有的是呈弓的曲线状,高低错落。院当中是采光通透的高大天井,与四周的房屋连接一起,房屋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的门楼、门窗、梁柱均可以看到皖南徽派独特、精美、富丽的砖雕、石雕、木雕。

徽州民居,讲究的是布局的细腻,并且强烈体现出住宅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威严。那里,更多的采用了层层叠叠的屋檐结构,错落有序。同时,内部的装潢,也更多地采用了精细的砖雕和木雕,并且,从材料雕刻的图案和花纹,也能详细地体会到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古代的徽州,是著名的徽派思想的发祥地,诸多的文人墨客,多来源于此。从当地的房屋建筑中,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对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的重视。每每流连于溪水巷陌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最有气势的建筑,往往是当地的祠堂和书院。高大的建筑和通透的空间,又和民居内部的狭小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婺源县-古韵

 

古树
   婺源境内多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樟树。浙源乡的虹关村的古樟是南宋以前栽种的,潘溪(现更名为潘坑)也有两棵樟树,树龄已有五六百年了,村尾的一棵树干中空,宛如半壁江山,但依旧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而在村头就是著名的潘溪奇樟,这株树胸径达1.5米,主干弯曲如拱桥,刚好横在绕村而过的小溪上面,像天然的树桥,人们可以从树干上走,此树还有5个支干,好像小树长在大树上,更为奇特的是一株槠树也寄生在奇樟上。婺源著名的古村上晓起村村口,也有一株婆娑古樟。

拍摄古樟树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清晨,透过朦胧雾气欣赏茂密的树影,近浓远淡,错落有致,仿佛文人笔下的水墨画。在历经沧桑的古树面前,你会荣辱偕忘,因为樟树由于岁月磨练产生的独特韵味隽永而深长,乡情乡韵和大自然对于生命的恩赐和考验,确实会使人想得很多……

木板廊桥
木板桥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
  
现在,村里往往建造水泥桥,所以婺源的木板桥已越来越少,这种独特的乡土景观也将成为逐渐消失的风景线,有兴趣拍摄的朋友要抓紧时间。据了解,汪口村的木板桥前年拆除前夕,大批摄影者赶来拍摄这座桥,可见婺源廊桥在摄影者心中的地位。
  
婺源著名的廊桥当数彩虹桥,该桥离清华古镇不远,始建于宋代,桥为全木结构,长达140米,宽为7米,桥上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对联,近100根的木柱用木榫将廊桥连为一体,桥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长凳可供行人休息,另有石桌石凳,可以用来品茶弈棋。站在桥上浏览风光,只见彩虹桥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一派优美静寂的田园情调,极富韵味。早晨在彩虹桥的对面还可以拍摄到日出的场景。
  
思溪古村前也有一座木质的廊桥,是当地村民进村的必经之路,思溪古村是古代的庄园式建筑群,村子里至今保留有不少明清时的民居。廊桥通向一条古驿道,古驿道上的石桥大多显得沧桑,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说此桥始建于清代,是当地的俞姓家族所建,桥由杉木作主材,未经过油漆,且没有木雕件作装饰,朴实小巧的特点充分显示出这座廊桥的设计者讲究实用性的设计风格。

民居
婺源的古民居与皖南民居风格近似,比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延村以及其它。婺源地处江西和皖南的交界处,古代属于徽州府。思溪古村的一个民居的8扇木格门总共刻了近百个寿字,这样的木格门确实比较少见。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筑的精品。
  
皖南的民居大都在平原上,婺源则是村落依山而建,拍摄村落全景比较容易。当地村民建造新居时依然按照传统的样式来设计施工,同样古色古香,地方风味浓郁,对于摄影者来说,很上画面。
  
有些村落间依然留有当年的驿道,宛如飘带一般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有江南田园风光意境,古民居三三两两分布在山坳间,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树,有一种国画的韵味。四通八达的巷道造就了一种“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氛围,在巷道中漫步,两边是高大的风火墙,马头墙重重叠叠,墙上是衰草枯叶,青苔苍然,脚下是青石板的古道,印痕深深,再加上“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此时此刻你会有一种返朴归真、飘然欲仙的感觉。

野渡
婺源山区的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村前多有古渡口。临水而居的村落使得渡口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树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铺就的码头台阶,远远望去,显然是历经沧桑的模样。
  
从古渡口登上小船,竹篙起落处,波光翻动,舟影摇曳,奇妙的光影变化令摄影人心醉神迷。下雨天,穿蓑衣戴斗笠的船夫更多了一种江南韵味,那种独特效果的确令摄影者求之不得。
  
古渡口作为一种乡土景观,曾经在婺源比比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经济发展,已在逐步消失,因为毕竟俗话说“隔河千里”,依靠渡船过河的生活节奏实在太慢了。岁月逐渐埋没了古渡口,而越来越少的渡口从研究和欣赏民俗的角度也显得越发珍贵。有计划地拍摄古渡口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自己在旅途中寻觅。这些渡口用不了一二年,或许明年,图片中的场景就可能风光不再。甚至会永远消失。
  
婺源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性建筑,像路亭在其他地方就难得一见,婺源的路亭有木质的、砖砌的,古色古香而且造型丰富。老年人的衣着朴素,常常给人一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印象,就是河滩边的茅草和芦苇也非常入画,总之,这里完全称得上一个摄影创作的“富矿”,值得开采一番。


 

婺源县-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