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记玉米汁怎么样: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中学语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40:46

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

作者:尤志心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刊登了杨先武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同年第10期又刊登了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拜读上面两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2004年与作者李森祥的通信。他在给我的复信中说: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但是,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个人仍然认为不能!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层面,如人生的两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当然还包括生命的终极目的等。
  这段话,是我们正确理解这篇小说结尾意蕴的钥匙。我认为,这段话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父亲的悲剧形象,是千百万中国农民命运的真实写照,洋溢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只要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看到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他们一结婚,首先传宗接代,生个孩子,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后抚养这个孩子长大,上学,造房子给他结婚做新房(自己却仍然住在又破又烂的老屋里),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算达到了。当然也有的为子女抚养第三代,第三代成人后,自己也就走完了人生之路。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父亲,而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也大都是悲剧性的形象。朱自清写的《背影》中的父亲不就是这样吗?
  第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这种血缘文化绵延至今,一个家庭以父亲为核心组成;父亲是为家庭而活着,为子女而活着,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顽疾的体现。所以大凡父亲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营造一个家,而营造一个家最重要的是造一座像样的房子,以为房子的台阶越高,地位也就越高。所以小说中的父亲拼命要把自己的台阶筑高,从筑高中求得自我安慰。但在造房过程中,父亲也就迅速衰老了。这不仅是肉体上的衰老,而且是精神上的衰老,因为台阶造好,从此他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杨绛最近出版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说:“‘人生实苦!’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恼地度过了一生。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得操心。富贵的人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商务印书馆,2007.8,第81页)所以,作者说:“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个人仍然认为不能!”
  人一方面要为生活操心或争名夺利;一方面自己很快衰老下去,“将钱买憔悴”。这就是“人生的两难”境地。
  第三,这是“生命的终极目的”的体现。
  生命的终极是死亡。那么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弗洛姆说是“自我实现”,尼采说是“追求永恒的快乐与幸福”,佛家说是“脱离苦海,往升极乐”。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每个人的终极目标是不同的。商人的终极目标是赚更多的钱,做官的终极目标是获取更大的权力,老百姓的终极目标是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生活?无非是要满足自己的合理的需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实现自己的需要,当然,是以合法的手段去实现。那么,怎么去合法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呢?人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类。物质需要的实现在于你自己的努力,在于你的技能或者更直白地说是你赚钱的能力。至于精神的需要,其实现大概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你通过赚钱得到尊重,得到父母、妻儿、兄妹的尊重,得到领导、同事、朋友的尊重乃至社会的尊重。其二是通过你对别人的尊重而获得尊重。小说中父亲这个形象不只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他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闰土,也不同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农民出身),他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农民人性的觉醒。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和能造屋遮风躲雨,而且要求获得地位和人们的尊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也是他生命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作为一个“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父亲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劳动终于把台阶筑高到九级。父亲为子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子,尽管自己“老了”,但他深爱的子女得到了幸福,他自己理应也感到幸福了,然而他并没有这种幸福感,因为他已本能地感觉到自己“老了”。身体是幸福的基础,身体不行了,哪还能感到幸福呢?“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平淡而冷静的话,道出了“人生的两难”境地: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奋斗,而要奋斗就要付出,就要付出时间与精力,也就会“衰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生理规律。这也许就是小说结尾的意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