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肩宽度:人民网—教化的意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1:33
教化是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联的一个概念。深刻认识教化的意蕴,有助于在现实中加强道德建设。

  教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这个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在《尧问》中有“礼仪不行,教化不成”的论断。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教化理论的完 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教化的论述很多。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无为》中指出:“故曰:尧舜之民,可北屋而封;桀纣之民,可北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对教化使用最多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在《实性》中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在教,则质朴不能善。”“教化堤防之……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在《为我者天》中又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自汉武帝起,学者们关于教化的主张被统治者所接受,开始立五经博士行使教化职能,开设太学,设立地方官学,招收弟子,进行教化。不仅如此,为了广推教化,西汉还设乡老管教化,要求各级官吏把教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设有检查奖惩制度。

  教化首先具有政治的意蕴,是一种政治概念。说教化具有政治意蕴,是说它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是出于政治目的使用的,亦即为了政权巩固、统治的稳定而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教化在西汉被重视源于两点:其一是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秦王朝是靠严刑酷法来统治社会、治理社会的,是以吏为师的社会,不注重道德教化,结果导致秦政权迅速灭亡。西汉的儒学之士十分关注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他们希望汉王朝能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中找到长治久安之策。其二是治理国家的需要。汉王朝夺取天下是依靠武力获得的,但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儒学之士告诫汉王朝的统治者,治理天下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要在恃仗武力的同时,用《诗》、《书》来教化百姓,才能治理好国家,获得稳固的统治。这种思想一方面是说打天下和巩固政权不是一回事,打天下可以靠武力,而巩固政权主要不是靠武力;另一方面是说,巩固政权要有武力,但更要教化。先秦的荀子是基于人性的分析认为人需要教化。西汉王朝是基于国家治理和政权巩固提出并实施教化的。如果说在西汉以前教化的主要含义是教育和伦理概念,那么从西汉时起,教化就提升到巩固国家政权,关乎国家命运的高度,这既是西汉对教化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也是西汉为教化注入的政治内涵。

  其次,教化具有德治的意蕴。德治是治国的一种方略,它一方面要求加强对普通百姓的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以实现长治久安;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起到道德楷模作用,即统治者要以自己的行为为百姓做表率。教化一方面强调对社会的教育风化,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自己的道德行为对百姓的感化,这使它内在地具有了德治的蕴涵。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化是德治的同义语。西汉王朝既着眼于对百姓进行教化,同时也看到了统治者自身德行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儒家学者看来,无论是教化还是德治,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都是同样重要的。《汉书·贾谊传》中有“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已渝教化易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这是说行教化重要的是教试太子,因为太子是储君,而君主的善恶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乱;教化太子正是保证君主向善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化具有社会化的意蕴。教化的社会化意蕴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说教化是社会化的手段和过程。教化是什么?无非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教育形式和统治者德行的感化,使社会成员接受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道德等规范体系,进而使社会成员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体系,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的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学习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以道德社会化来代替政治社会化,是有德治传统国家通常采用也是西汉王朝采用的方法。其二是说它的对象是面向社会的。这一点也使它与狭义的德育区别开来。狭义的德育对象仅仅是指学生,而教化则不然。教化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决定了它的对象是社会所有的成员,包括学生而不只是学生,既有官员也有普通百姓,既包括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单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而无视社会环境的治理和成年人的道德状况,道德教育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其三是社会系统进行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靠学校来进行是不行的。教化突出的是国家和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国家和社会组织对道德教育的关注。比如汉代推行教化主要靠国家、社会和各级官员,相比之下学校的作用并不突出。它设官职抓教化,通过表彰先进激励诱导推行教化,用官员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化,以普及性宣传教育措施和开办学校加强教化,通过制度的约束强化教化。具体而言,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善社会习俗的带有教育性质的制度措施,推广礼教,宣传伦理规范,历行劝善惩恶,旌德扬善,表率示范,都是教化的形式。

  可见,教化包括学校的道德教育,但不只是学校道德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只有全社会都来抓,面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是教化的意蕴给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