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天使蝙蝠:《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8:18

通山一中  徐安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写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板书:奇妙的对联)
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都比较好,你最欣赏哪个?(课本P78)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  下联——胡适之 祖冲之 韩退之 王引之)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记得我们大学毕业考试时,老师也出了一联:久育山中,今果得凤凰飞出(20分),我对了一句:神游学海,后必有蛟龙腾来。也不知得了多少分。

其实我们学过的很多诗歌也含有不少对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下面我们翻到课本P78,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对联欣赏123中的六副对联,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及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学生可能回答的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当;(4)仄起平收;(5)内容相关。)
    教师以“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为例解说对联“对”的特点。

在我们一中,春节期间老师们都有贴对联的习惯。我对面陈师傅去年过年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你帮忙检查一下,看看帖的对不对?

门左:春夏秋冬方方吉; 门右:东南西北路路通  横批:喜迎新春

(学生可能看得出来张贴的不对,老师就追问为什么

教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如何判平仄?有些字可用通山话助断。如,“出,吉,楼,德”等。

再如:一帆风顺年年好,四季平安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什么叫内容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有一年高考对春联 不少考生惹笑话: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竟用生由命死由命生死由命作为对应。(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有要,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板书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  内容相关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还要赏其韵。

(故事)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无东西)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通过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的对联以其语言之奇、手法之妙和意蕴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我们的文化大观园,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多采撷。

四、板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其实对于对联,我们要想深入的鉴赏其神韵,还要亲自去对对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代开始,对对子就好像是文人骚客的一种文字游戏,出句对句,信手拈来。

1、苏轼请佛印到船上宴饮。苏轼看到岸上有一只狗跟在主人身后,专捡主人扔的骨头啃,就说了一个上联让佛印对下联。他说的上联是“狗啃河上骨”,苏轼说了一个“河上”,佛印知道苏轼又要恶搞他了。于是把一把有苏轼亲笔题诗的折扇扔到河里,慢慢吞吞地道出了下联:“水漂东坡诗”。苏轼听出了佛印在回敬他,说的是“东坡尸”,知道自己没有赚到便宜。二人心照不宣,相对哈哈大笑起来。

2、有一个苏小妹三考秦观的故事。传说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双手推开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廊。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院子的池塘里。秦少游听到扑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一石击破水中天。苏小妹闻声大喜,于是把房门打开,笑盈盈地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

你们看,对联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学习一下对对子。
    到底如何对?古人有提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古人一入私塾就要学《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我们课本中也有一段《笠翁对韵》(课本第77页下),我们来齐读一遍。

其实对联并不难,掌握好平仄跟对仗,我们也能像东坡一样,随意就能说出

几句对子来。
下面,我们就来对对子。看一下谁反应快,对得好。

3、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 A.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树一代新风  
    B.
上联:祖国山河好           下联: 神州面貌新
2)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   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实用的方法:繁简法

由少到多 由宽到工 由生到熟 由熟到巧

例:三朋四友朝游黄鹤楼,千军万马夜渡黑龙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①审清出句结构    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4、课堂演练

1)改联: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2)对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3)十载寒窗,百天苦练,何人健步登金榜?

一腔热血,万丈豪情,我辈英才夺桂冠!

4)让人民满意,让家长放心,沥血呕心琢美玉;

为学校争光,为青春添彩,卧薪尝胆跃龙门。

(如果时间充足,就让学生去黑板,如果时间不够,直接让学生口头回答。)
五、结束语

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