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辣文一对一 bg:经方大黄药对的临床应用研究 - 仲景学术研究 - 王付经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2:08
经方大黄药对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付    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0-10-2 16:41:49    浏览次数:13

大黄药对是以大黄为主而组成的药对,研究与应用大黄药对务必做到两个切入,一是从《伤寒杂病论》方中寻找以大黄为主并具有比较科学、规范、实用、而且针对性强的药对,探索与发掘大黄药对的基本功用与功用扩展,研发药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主治病证;二是要全面的、系统的客观认识与合理运用大黄药对,尤其是研究与应用大黄药对不能局限在经方中发挥治疗作用,更能以药对相互作用关系,指导临床运用大黄药对超越经方应用范围,即应用大黄药对不能仅仅局限在固有经方中治病,而能运用到非固有经方中治病,以协助或增强其他方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前者是继承仲景方大黄药对的理论精华,后者是发扬仲景方药对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只有如此深入研究与应用药对,才能将大黄药对真正用活、用好,并能起到明显治疗作用,这正是研究大黄药对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于此试将大黄药对探讨于次,以抛砖引玉。

1.大黄配芒硝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通便,善于攻硬。《医学启源》曰“大黄味苦气寒,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荡涤肠胃中热,专治不大便。”而芒硝泻热通便,长于软坚。《药品化义》曰芒硝“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燥。”大黄芒硝为药对,则一硬一软即软硬兼施以攻热结,并能推陈致新。又,大黄与芒硝相用,不仅能泻热通便,更能泻热祛瘀,以治疗瘀热肠痈证。

药对配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芒硝相用,若是治疗阳明热结证或肠痈热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4︰3如大承气汤用大黄4两即12g,芒硝3合约9g,以峻下热结;若是治疗膀胱瘀热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1如桃核承气汤用大黄4两即12g,芒硝2两约6g,提示治疗瘀热证,当重用大黄以泻热祛。又,大黄与芒硝相用,在通常情况下大黄用量大于芒硝,以突出药对用量有主次之分。

临床运用: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慢性阑尾炎,慢性肠脓肿,慢性肠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及痈疡疔丹毒,等。

2.大黄配枳实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涤实,通下热结,荡涤糟粕;枳实行气降浊,通畅气机。《名医别录》曰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痛。”《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曰枳实“辛以理气行气破滞,苦以泻下消积结,寒以清热除满。”大黄与枳实为药对,一则攻下结热,一则调畅气机,气机调畅则有利于通下热结。亦即攻下结热,必须使气机通畅,气机通畅又有利于通下热结,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果。

药对配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枳实相用,若是治疗阳明热结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2︰1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用大黄4两即12g,枳实5枚约5g,以揭示治疗阳明热结证,重在泻热涤实,次在调理气机;若是治疗阳明热结支饮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4︰1如厚朴大黄汤用大黄6两即18g,枳实4枚约4g,此即大黄与枳实药对剂量调配关系。

临床运用: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急性肠套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慢性胆囊炎,等。

3.大黄配细辛

配伍点拨:大黄善于攻下浊气内结;细辛善于温阳散寒止痛。大黄与细辛为药对,若是治疗寒结证,非用大黄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而用大黄又有寒凝弊端,于此就必须用细辛与大黄为药对,以细辛监制大黄泻下而不助寒。

药对配方:大黄附子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细辛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2如大黄附子汤用大黄3g,细辛2两即6g,临证只有如此调配剂量,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若用细辛与大黄剂量调配失调,则直接影响大黄攻下作用。

临床运用:慢性肠炎,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输卵管炎或伴粘连,等。

4.大黄配丹皮

配伍点拨:大黄清泻肠中热毒郁结,攻逐肠中瘀腐痈肿,能使热毒、热腐、热瘀之邪从大便而泄。《长沙药解》曰大黄“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泄热开瘀,决壅塞而通闭结,扫腐败而荡郁陈。”丹皮既能散血中之郁热,又能泻血中之瘀血,与大黄相用,清血中热毒,散血中瘀肿,以治疗肠痈热证。《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曰丹皮“与大黄相合,泻热凉血,散瘀和腑,消痈疗肿止痛。”

药对配方:大黄牡丹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牡丹皮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4︰1如大黄牡丹汤用大黄4两即12g,牡丹皮1两即3g,提示大黄用量一定要大于丹皮,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阑尾炎,急性、慢性盆腔炎,手术后肠粘连,慢性结肠炎,等。

5.大黄配桃仁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涤实,推陈致新,荡涤瘀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桃仁活血通经,破血下瘀,善于治疗瘀血内结或妇人胞中经血不利。桃仁与大黄相用,以使瘀血尽从下而去。

药对配方: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鳖甲煎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桃仁相用,若是治疗热瘀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2如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用大黄4两即12g,桃仁50个约8.5g,复如治疗疟母证鳖甲煎丸用大黄3分,桃仁2分,临证只有如此调配药对剂量,才能达到泻热祛瘀,荡涤浊邪的作用。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慢性阑尾炎,急性、慢性盆腔炎,手术后肠粘连,慢性结肠炎,等。

6.大黄配麻子仁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涤实,麻子仁润肠运脾。因邪热肆虐于脾,导致脾不得为胃家行其津液而偏渗于水道,其治既要泻热,又要运脾,大黄与麻子仁为药对,善于治疗脾约证。《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麻子仁“与大黄相用,泻脾中之燥热,攻肠中之滞气,和气机而通便。”

药对配方:麻子仁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麻子仁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相等如麻子仁丸用大黄1斤即48g,麻子仁2升48g,提示药对用量以大黄泻热涤实,以麻子仁运脾润脾泻脾。

临床运用:慢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胃炎,等。

7.大黄配甘遂

7.1水血相结证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祛瘀,能泻瘀血从下而去。《药性论》曰大黄“通女子经候……破留血。”《本草正义》曰“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甘遂攻逐水气,能使水气从下而泻。张寿颐曰“甘遂苦寒,攻水破血。”大黄与甘遂相用,既能泻瘀血,又能泻水气,以治疗水血相结证。

药对配方:大黄甘遂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甘遂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1如大黄甘遂汤用大黄4两即12g,甘遂2两即6g,大黄甘遂为药对,其作用都比较峻猛,其用量比例一定要协调,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而无不良反应。

临床运用:脂肪增多症,产后恶露不下症,产后少腹疼痛,慢性结肠炎,等。

7.2热饮相结证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涤实,善于夺热于下,并能使痰饮之邪从下而去。《药性论》曰大黄“利水肿,破痰实。”《日华子本草》曰大黄“泄壅滞,水气。”甘遂攻逐水饮,作用峻猛,偏于攻泻胸膈脘腹之水气或痰饮,与大黄相用,既能攻逐水饮内结,又能荡涤水气或痰饮,还能泻热从下而去,以治疗水气或痰饮与邪热相结。

药对配方: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甘遂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12︰1如大陷胸汤用大黄6两即18g,甘遂1钱匕约1.5g,又如大陷胸丸用大黄半斤即24g,甘遂1钱匕约1.5g,若用丸剂,甘遂用量应当小于汤剂,此即汤剂丸剂在剂量方面调配各有所异。

临床运用: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肠炎,结核性骨髓炎,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等。

8.大黄配水蛭虻虫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洁净肠腑,以治热结不通;水蛭、虻虫破血瘕,化瘀血,通血脉,利经隧,以疗月水不通。大黄与水蛭、虻虫相用,既能泻热,又能逐瘀,善于治疗瘀热相结。

药对配方: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蛰虫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水蛭虻虫相用,若是治疗下焦瘀热重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20︰2如抵当汤用大黄3两即9g,水蛭30个即60g,虻虫30个约6g,又如抵当丸用大黄3两即9g,水蛭20个约50g,虻虫20个约5g,因水蛭与虻虫作用都比较峻猛,所以在用丸剂时则可适当比汤剂用量小一些;若是治疗肝瘀血脉阻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1︰35︰3如大黄蛰虫丸用大黄10分即7.5g,虻虫1升24g,水蛭100枚约240g,提示临证决定药对剂量一定要因病变证机而宜,以冀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肝硬化,脾肿大,肝癌,胰腺癌,脑肿瘤,等。

9.大黄配蛰虫

药对配方:大黄破积导滞,荡涤瘀血,推陈致新。《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本草正义》说:“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活积垢。”蛰虫破血逐瘀,通络散结。《本草经疏》说蛰虫:“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症。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大黄与蛰虫相用,大黄入血而偏于泻,而蛰虫入血而偏于通,一通一泻,并使脉络畅能,瘀血得散,以治疗瘀阻脉络证。

药对配方:大黄蛰虫丸,下瘀血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蛰虫相用,若是治疗肝瘀血脉阻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2︰3如大黄蛰虫丸用大黄10分即7.5g蛰虫半升即12g,蛰虫量大于大黄主要用来治疗脉络不通,瘀血阻滞不通;若是治疗胞中瘀血内阻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5如下瘀血汤用大黄2两即6g,蛰虫20枚约10g,可见,用蛰虫若在汤剂中则应当比丸剂用量大一些,因汤剂治疗在于速攻,而丸剂则重在缓攻。

临床运用:肝硬化,脾肿大,肝癌,淋巴结肿大,痛经,闭经,子宫肌瘤,卵窠囊肿,前列腺增生,闭塞性脉管炎,等。

10.大黄配茵陈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燥湿,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伤寒内科论》曰“大黄苦寒,除热泻湿,推陈致新,使阳明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茵陈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泄。《名医别录》曰茵陈“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本草正义》曰“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征。”茵陈与大黄相用,既能增强泻热作用,又能增强利湿作用,以治疗湿热疸证。

药对配方:茵陈蒿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茵陈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1︰3如茵陈蒿汤用大黄2两即6g,茵陈蒿6两即18g,重用茵陈以利湿退黄,若用大黄剂量大于茵陈,则会出现损伤胃气,当引起注意。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慢性胰腺炎,等。

11.大黄配栀子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祛湿;栀子清热燥湿。《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曰栀子“苦以燥酒毒之湿,寒以清酒毒之热,苦寒相用,能使酒毒湿热之邪从下而泄;与大黄相用,清泻酒毒,退黄之力更强为明显。”又,大黄治热偏于泻,栀子治热偏于清,一清一泻,二者相互为用,既能增强清泻作用,又能增强燥湿作用,更能解酒毒湿热,以治疗湿热或酒毒疸证。

药对配方: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栀子相用,若是治疗湿热疸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1︰2如茵陈蒿汤用大黄2两即6g,栀子14枚约14g;若是治疗酒毒湿热疸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1︰4如栀子大黄汤用大黄1两即3g,栀子14枚约14g,提示治疗酒毒之邪,当重用栀子以泻酒热之毒。

临床运用:酒精性肝炎或肝损伤,急性、慢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慢性胰腺炎,等。

12.大黄配甘草

配伍点拨:大黄清泻胃热,导热下行;甘草清胃热,益胃气。大黄清胃偏于泻,甘草清胃偏于补,一泻一补,泻不伤胃,补不留邪,以治疗胃热气逆证。又,甘草与大黄相用,大黄受甘草所制泻而不峻,甘草受大黄所制补不恋邪,相互为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药对配方: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甘草相用,若是治疗胃热气逆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4︰1如大黄甘草汤用大黄4两即12g,甘草1两即3g,提示重用大黄以清泻胃热,次用甘草以缓和大黄攻邪不伤正;若是治疗阳明热结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1如调胃承气汤用大黄4两即12g,甘草2两即6g,提示适当增用甘草用量,以缓和大黄峻猛之性。

临床运用:急性胃炎,慢性食道炎,急性胆囊炎,急性、慢性胰腺炎,等。

13.大黄配鳖甲

配伍点拨:大黄祛瘀泻实,推陈致新;鳖甲软坚祛瘀,化癥消瘕。《本草新编》曰“鳖甲善能攻坚,又不损气,阴阳上下有痞滞不除者,皆宜用之。”大黄与鳖甲相用,虽都有祛瘀作用,但大黄偏于泻实祛邪,而鳖甲偏于滋补正气,二者为药对,一泻一补,以治疗正虚邪实之疟母及癥瘕。

药对配方:鳖甲煎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鳖甲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1︰4如鳖甲煎丸用大黄3分,鳖甲12分,提示治疗正虚邪实证,攻邪虽然重要,但其治且不可忽视扶正在治疗中所起作用。

临床运用:脾肿大,肝肿大,肝癌,腺头癌,肝硬化,子宫肌瘤,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

14.大黄配巴豆

配伍点拨:大黄通下泻实,推陈致新,既能攻燥屎,又能逐水饮;巴豆温阳通下,散寒涤饮,化坚除积。《医学启源》曰巴豆“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大黄与巴豆相用,均为峻下通便,可巴豆作用更峻猛于大黄。又,大黄攻下偏于寒下,而巴豆攻下则偏于温下,二者一寒一温,寒制温而不燥,温制寒而不凝,尤其是巴豆作用显于大黄,所以能治疗寒气内结不通证。

药对配方:三物备急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巴豆相用,其用量比例关系是相等如三物备急丸用量为相等,从用量分析,提示治疗寒气内结证,其治当用温下,但温下易燥化,其治必须与寒药相配伍,以此而形成大黄巴豆药对,药对剂量的调配又决定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急性肠梗阻,急性肠痉挛,急性、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等。

15.大黄配葶苈子

配伍点拨:大黄通下去实,荡涤秽浊,既能攻湿结,又能逐水饮;葶苈子利小便,泻湿热,分消水饮,破坚逐邪。《本草正义》曰“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故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伤寒方论》曰“葶苈泄闭气以开水道。”大黄与葶苈子相用,以治胸胁脘腹、肠间水气水饮证。

药对配方:己椒苈黄丸,大陷胸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葶苈子相用,若是治疗水饮结胸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1如大陷胸丸用大黄半斤即24g,葶苈子半升即12g;若是治疗大肠水结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1︰1如己椒苈黄丸用大黄与葶苈子各1两即3g,以揭示大黄与葶苈子药对,因主治病变部位不同,病变证机主要矛盾不同,其剂量调配也各不相同。

临床运用:急性胸膜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肠痉挛,等。

16.大黄配厚朴

配伍点拨:大黄泻热通便,荡涤秽浊,善于治疗邪热内结,气机壅滞;厚朴下气化湿,导滞除胀。大黄与厚朴为药对,大黄寒下必须配伍苦温厚朴以监制,则泻下而不寒凝,同时厚朴受大黄所制,则温通下气而不助热,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以增强治疗效果。

药对配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麻子仁丸,等。

用量提示:大黄与厚朴相用,若是治疗热结重证或热结气闭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4如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用大黄4两即12g,厚朴半斤即24g;若是治疗热结轻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2︰1如小承气汤用大黄4两即12g,厚朴2两即6g;若是治疗热结证与太阳中风证相兼,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8如厚朴七物汤用大黄3两即9g,厚朴半斤即24g;若是治疗热结支饮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3︰5如厚朴大黄汤用大黄6两即18g,厚朴1尺约30g;若是治疗脾约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5︰3如麻子仁丸用大黄1斤即50g,厚朴1尺约30g,提示药对剂量调配,决定主治病证。

临床运用:急性肠胃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肠痉挛,急性胃胀气,等。

可见,研究大黄药对,一要重视研究与探索药对之间性能及其相互作用特点,二要重视研究药对剂量调配关系,只有如此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药对,才能认清药对相互作用的协助关系及主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