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为什么杀魏延:保障性住房“大跃进”须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5:16

保障性住房“大跃进”须改变

2011-09-28 23:30:45

归档在 专栏 | 浏览 63 次 | 评论 0 条

保障性住房“大跃进”须改变

易宪容

 

可以说,2011年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最有新意的就是如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造力度,通过大造保障性住房来弥补商品住房泡沫挤出可能面对的房地产投资下滑。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造保障性住房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但实际的结果与政府的政策意图却差很远。比如说,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住房建设部对保障性住房建造进行统计,各地完成的情况无法让人乐观,保障性住房建造完成率不足34%。

不过,过了两三个月,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不仅各地方政府连续发出了《关于加快本地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的通知》,而且从其所报给中央的保障性住房建造情况报表来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实物开工868万套,开工率86%(不含西藏自治区)。相比5月末34%的开工率,全国保障房开工提速明显。而且,辽宁、河北、福建、山东和陕西等5省的开工率已超过100%,其中部分省份的开工率逼近120%。北京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也达到90%以上。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何各地配建、新建的保障房项目开工率会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出现突然的逆转?保障性住房建造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在金融上是不是有新的支持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无法解决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大量资金,那么快速增长的保障性住房的开工率又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做对“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性住房计划的完成以及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笔者在年初新国八条出台时就指出,政府大造保障性住房当然是很好的一项政策,特别是对于高房价的一线城市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在过高的房价下,如果政府能够大造保障性住房(即占住宅建造比达20%)来解决中低收入民众的住房条件问题,既可缓解社会矛盾,也可弥补由于挤出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不弱化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但是,这种从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学来的大造保障性住房是不是与中国内地当前的情况相符?如果不符,那么这个政府意图与目标能否实现?我们知道香港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占比过高,主要是其经济条件与环境使然。新加坡与香港都是高收入发达地区,人口分别是300万及700万,完成这个保障住房体系已经花了近70年的时间。但是,就目前政府的财力、经济严重的区域差异及宠大的人口基数来看,要在短期内完成香港及新加坡这样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我们中央的职能部门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建造保障性住房的指标以计划的方式全部分解给各地方政府来落实与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给定的建造计划,不得不为企业单位集资房、事业单位中转房、城市危旧房改造等贴上“保障房”标签。或者说,把市场销售的商品住房之外的住房都纳入到保障性住房统计范围。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各地保障房开工率之所以会出现大幅增长,并非是各地政府听从中央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开启了保障性住房新融资渠道,而是玩了一种统计游戏。这不仅会导致住房保障结构性矛盾的恶化,也会离“住有所居”的保障目标越来越远。最后中央政府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计划完全被架空。

中央政府大造保障性住房是好事,但不仅要量力而行,还得先制定相应的保障性住房的制度与法律。即通过这些法律制度保证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畅通,保证所建造的保障性住房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给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或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制度不解决,甚至于如浙江一些城市那样,把保障性住房当成公务员的福利分房,那么这样的保障性住房建造得再多,意义也不大。

还有,保障性住房要建成,须对其作出清楚界定,不能对保障性住房建造采取“大跃进”。否则大造保障性住房这一项好的政策意图将转向反面。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建造好像也正在走向政策的反面。对此,中央政府不得不严重关注、及时修改现有政策。(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