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刘丹的葬礼: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7快乐达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57:16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7快乐达人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快乐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对这个问题尤其困惑。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那快乐达人孔子是如何乐对人生的?他对人生的态度对我们现代人又会有着怎样的启示?

 

上讲讲到孔子已进入了他的不惑之年,也可说是孔子一生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找不到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不一样,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而且孔子还讲到了君子不忧,智者不忧。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仍然那么快乐。所以在宋代,程颐(宜)和程颢(号)两人去向周敦颐(移)先生讨教,周先生说了,你们要想把学问做好就去做一个课题,到《论语》里去找,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你找找他们快乐的地方,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快乐,把这个东西搞明白了学问就够了。孔颜乐处,那孔子到底有多少的快乐?实际上我们说,你翻开《论语》这本书,第一章第一则就是孔子在四十不惑时说的。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真实心情,真实心境和处境的写照,而这三句话都是在讲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然后把你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实践不是很快乐吗?

 

鲍鹏山老师从《论语》中为我们找到了孔子的三种快乐,可这第一种快乐,学习的快乐就让许多现代人大伤脑筋,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往往伴随着枯燥、乏味、说教,那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又是怎样做的呢?

 

孔子有一次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弹一个曲子,弹了十来天孔子老弹一个曲子,老师着急了,说孔先生,这个曲子你已弹得很好了换一个吧。孔子说这个曲子我是弹得很熟练了可我还没找到它的规律。继续弹,又弹了一段时间,襄子已经很着急了跟孔子说,你已经掌握规律了嘛,可以换一个曲子了不要老弹一个曲子。孔子说还不行,我还没体会到这个曲子里所包含的情感。那行你接着弹吧,又过了一段时间襄子说,你现在已经把这个曲子的情感领会到了,你可以换曲子了吧。孔子说还不行,我还不知道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襄子教孔子这个曲子时没有告诉他曲子的名字,孔子继续演奏下去终于有一天他说,我现在知道这个作者是谁了,因为我从这个曲子里面,我在演奏时有个人就浮现在我面前,高高的,瘦瘦的,皮肤比较黑,眼睛很忧郁,好像担当着天下的苦难一样,这种人只有一个,就是周文王。襄子一听把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先生你太厉害了,这个曲子我老师教我时就告诉我它的名字叫《文王操》。孔子通过演奏能够知道这个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是描写周文王的,这是什么样的能力啊,对音乐沉迷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司马迁的《史记》上《孔子世家》讲到,孔子在整理《诗经》时,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诗歌,实际上《诗经》在当时是什么?是那个时代的歌曲,每个歌词上都配着音乐的。孔子整理《诗经》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是做文字整理,更主要的是做什么整理呢?乐谱的整理。‘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闲)歌之《史记 孔子世家》’,多大的工程,又是多大的享受啊,要多大的能力和多大的心胸才能够享受,三百五篇。孔子把琴往那一搁,从头到尾演奏下来。所以好学这点可说是孔子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孔子曾讲过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公冶长第五》’你随便找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找几个跟我一样忠厚的人随便可找到,忠厚的人满大街都是,确实如此,今天是不是这样,你到长安街看看,随便找十个人绝对里面有几个忠厚的人,没问题,但你要在长安街里面找一个好学的人那一定很难。所以好学是一种素质,好学你才能有所成就。问题还在于好学才能给你带来快乐,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要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啊,它能够让你度过一些无聊寂莫的时光,你今天特寂莫,找朋友打麻将没人,打牌没人,大家都有事,怎么办?很多快乐都需要有别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只要有书就行。所以好学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这是孔子快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的第一种快乐,孔子的第二种快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但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就一定会快乐呢,是什么人给孔子带来了快乐,鲍鹏山老师又会如何解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在这个地方我们可把它理解成什么?学生,孔子的私学最后越办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来了,这时孔子的学生不光是鲁国的学生,卫国,宋国,郑国,齐国,都有学生来了,此时孔子的私学已办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所以从远方来,那么多有为青年,社会精英从远方来向他讨教,大家围绕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不亦乐乎,多快乐。而且在这个时候孔子最重要的学生基本都到了,孔门十哲里的八个人到了,孔门十哲后来的文学科里的子游和子夏不在,其他的德行科里的四位,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里的宰我,子贡。政事科里的冉有,季路都在。他最重要的学生基本都到齐了,孟子曾讲过一句话,人生三大快乐,其中一个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你想,他身边围绕着这八个高徒,那不是人生的大快乐吗?从37到50岁这14年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14年里孔子什么都没干,就干了一件事‘教学生’。

 

孔子的职业是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仕途不得志的孔子来说却体味到另外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那孔子和他的学生每天在一起都会讨论一些什么问题,又是什么事情让他们那么快乐?

 

孔子的私学从来不教学生专业,他不教你将来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教的是你有所承担,教的是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的眼光,他教这个东西。所以他和弟子们在一起谈什么?谈志向。一天孔子和他两位弟子在一起,一个是子路一个是颜回,这都是孔子最核心的弟子了,孔子说今天没别人你们何不趁这个机会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经常让弟子们谈志向,那子路总是抢先说话,子路是大师兄,第一批学生嘛,另外他性子急。一般孔子和一帮弟子在一块对话,只要孔子有所问第一个回答的一定是子路,所以老师一问,子路马上就说了‘愿车马衣(意,依)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论语 公冶长第五》’我觉得也挺好笑的,他此时此刻自己很慷慨,我的志向就是将来发财后,我有车马,我有漂亮衣服名牌服装,我都拿来和朋友一块享受,即使他们把我的名牌服装穿烂了,我也一点不心疼一点不遗憾。慷慨。那颜回怎么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 公冶长第五》’我希望将来我做成大事,做成一番事业后,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个境界要比子路高一点。然后子路就反过来问老师,老师,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讲了12个字‘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第五》’,老年人我让他得到安养;朋友我让他信任我;少年我让他得到关怀。这就是他的志向,这是圣人的志向。还有一次子路跑去问老师,老师啊,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说,君子的境界有不同,首先你要做到第一点‘修己以敬《论语 宪问第十四》’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界,这个恭敬心不光是对人恭敬,对长辈、地位高的人尊敬,恭敬是全方位的,对整个世界都有一颗恭敬心,对动物、植物也要有恭敬心,所以古人看到一棵老树他要鞠个躬还拱拱手。这就是敬。所以你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什么样的人要尊敬,什么样的人我尊敬?老师我尊敬,长辈我尊敬,领导我尊敬,其他的人我就不尊敬了,那就不对了,它是一种恭敬心,有了恭敬心你对谁都有一个敬意,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敬意,你看到一朵花在那个地方开放,你就不会随便把它折下来,你敬它,让它在那个地方自由开放;你看到花上有一只蝴蝶,你敬它,你就不要打扰它,让它做梦,这就是敬。人有这样的一个敬的时候,整个气质都变了,你就是个文明人,这是第一层境界。那子路说这个境界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是不是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境界五个字‘修己以安人《论语 宪问第十四》’修养好自己,安顿好他人,这个人是指什么,是指所有跟你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这就是你的人生的责任,你总得要安顿好你自己的父母,给他(她)一个幸福的晚年吧;你总得要安顿好你自己的配偶,给她(他)一个幸福生活吧;你总得要安顿好你自己的子女,给他(她)一个光明的未来吧;你对朋友也应该有所交代吧,他(她)既然是你的朋友你就应该对他(她)有所交代有所关照,亲戚如此,朋友如此,其他的社会关系呢?一样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每一个跟你有社会关系的人你就得安顿好他们,做领导你要把下属安顿好;做企业家你要让你的职工好;生产产品你要对消费者好。你让他们都有安顿,这就叫修己以安人,跟你有直接关系的人给他有个安顿;跟你有间接关系的人你也给他有安顿;一个人做到这点那是多高的境界啊,你要带着这样的一颗心胸去做人你会做的多好,你是安人不是扰人不是害人。人生到世界上走一遭就是要安顿他人。那子路接着又问了,老师,是不是还有更高的境界?孔子说还有,不过这更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连尧舜都未必做得到,那叫什么呢?‘修己以安百姓《论语 宪问第十四》’修养自己把天下都安顿好,这个境界很高可能我们做不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国家领导人要想这一句话,修己以安百姓。我们一般人就想想修己以安人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的都是大事不是蝇头小事。于是有很多人做了一个概括,《论语》里面就是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庄子曾用一段非常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孔子游乎缁帏(资围)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 孔子弦歌鼓琴《庄子 渔夫》’,这段文字太美了,在树林里面游玩,然后到一片开满杏花的水边的沙洲坐下来,弟子们围绕在水边读书,他在那个地方唱歌弹琴。多有诗意啊!所以我们看庄子,他很有意思,《庄子》里面经常拿孔子开涮,但实际上庄子的骨子里对孔子有极大的尊敬,所以他才把孔子这段生活描写得这么有诗意,庄子用他的笔把这段生活的场景给我们留下来了,我们说这是孔子的个人生活但它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啊,它是孔子个人的一个场景同时它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发生在某一瞬间但实际上它也是历史的永恒的,这种场景你想起来会觉得是什么,它感动你,那是一个乱世,可在这个乱世里有孔子这样的潇洒和沉着,那个世界一片黑暗,可在这片黑暗的核心里面突然出现了光芒,这个光芒就是孔子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弟子们,那在这一段时间里孔子本人也好像忘了整个世界,他就和他的学生们厮守在一起,一直这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孔子的第一种快乐来源于自己,他从学习中体味到探寻的乐趣;孔子的第二种快乐来源于朋友,他从交流中体味到志同道合的快乐;而孔子的第三种快乐却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这又是为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运)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第一》’人不知本来是不高兴的,你被别人误解了能高兴吗;你有才能别人不了解能高兴吗;你贡献很大别人不了解你高兴吗;这一年工作做下来,做出很多成绩,到年终总结时领导没表扬你,你高兴吗?不高兴。可孔子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本来一件不高兴的事情,可孔子一想,人家不了解我我应该不高兴才对,可我为什么没有不高兴呢?当你发现自己不为这些小事而不高兴时,证明你境界很高了,当你不断为一些蝇头小利,鸡毛蒜皮而影响心情时,你要反思你的境界还不高。所以孔子从人不知而自己不愠,他一下子发现自己的境界高了,我是君子了,所以不亦君子乎,当他发现自己是个君子,当他发现自己的境界已经很高时,那不是一种快乐吗。一天子路问孔子,君子有没有忧愁啊,孔子说君子没忧愁。为什么?君子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修行,修养自己的德行嘛,在他的德行还没修养好时他以修养的过程为快乐,当他的德行修养好了以后以他的结果为快乐,所以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这是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终身快乐,就是把提高自己的德行当成你一辈子的事业。如果你不做到这一点,孔子讲那就是小人。小人则不然,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在学生里为什么孔子最喜欢颜回,颜回知道快乐,而且颜回即使在贫穷之中在没有条件的时候也能快乐。孔子夸奖颜回‘贤哉回也’真是贤德,颜回啊。你如果听到这个开场白以为下面要讲颜回多么多么有道德,不是的,以为讲贤德下面应该是讲道德,不是的。下面孔子讲什么‘一箪(丹)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然后又来了句‘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第六》’你把这个贤和乐放在一起看,什么叫道德?道德就是快乐。什么叫快乐?快乐就是道德。只有合乎于道德的生活才是真快乐。一个人如果他的生活合乎于道德他也一定会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第一》’所以这三句话都是在讲快乐,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天下英才都围绕在自己身边,大家一起讨论道、讨论德、讨论仁、讨论义,讨论天下大事,快乐。同时还有一个快乐,我们自己的高尚的德行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个德行就是“人不知而不愠”,所以孔子此时真的是非常非常快乐,这是孔子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如果用今天最时尚的词语来形容孔子,可说他是一个快乐达人。虽然他有着凄惨的身世遭遇,仕途屡屡受挫郁郁不得志,但这些都没让孔子感到忧虑反而使他越活越快乐。那孔子的快乐是怎样炼成的?

 

有个叫叶公的人问子路一个问题,说子路先生,你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之间没想到怎样来概括自己的老师,所以就没回答,回来后就跟老师讲,老师啊,刚才那个叶公问我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没回答。孔子就很埋怨子路,你这个人跟我这么长时间不知道我的为人吗?你就告诉他,我的为人啊‘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述而第七》’,发愤读书研究学问的时候忘了吃饭,快乐的时候忘了忧愁,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古人讲老是什么岁数?50岁就叫老了,孔子此时已60多岁应该是老之已至,可他说老之将至,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老了,真的是快乐到把自己什么年龄都忘了。一个能够发愤忘食的人他肯定做什么事都能做好,然后还乐以忘忧,有热情的人往往就很快乐,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对自己的判断。我们说孔子为什么到那么大岁数还这么快乐,而且已经老成那个样子还觉得自己老之将至,还觉得自己没到,这肯定有原因,孔子快乐的原因我想有两个,第一个:孔子有健康的身体,这点很重要。我们说孔子这个人天赋很高,这个天赋高不光是指智力,还指什么,体力。孔子的身体也非常好,身材很高9尺6接近2米,你看孔子活到那么大岁数,一直在周游列国,孔子最后出国是55岁,天天坐着小马车在马路上颠颠簸簸(伯,bǒ),那不容易,不是今天的柏(摆,柏林,bò)油马路啊,那时的情况你想想是什么样子,那时的车轮不是今天的橡胶车轮是木头车轮,你上去坐坐试试,肯定受不了那太苦了。所以鲁迅先生曾猜测说孔子晚年可能胃下垂,为什么?你想他吃完饭就要在路上跑,那个木头车轮在不平的路上走是什么感觉,肚子刚吃饱就跑, 那不是一天天往下垂,不就胃下垂了嘛,一直颠簸到68岁回来,一直在路上,身体不好谁受得了,所以他身体一定很好,人身体好,有时心情就会好他就会快乐,身体好是快乐的什么?生理基础,这点我们必须要提到。还有第二,精神很健全。不偏执,这点上讲讲过,一点都不偏执、不孤僻、不阴冷,很阳光。他内心充满的不是对别人的怨和恨,是什么?是宽容和爱。所以汉代有个学者扬雄曾讲过孔子‘仲尼多爱’《法言 君子篇》。孔子这人内心里有太多的爱。因为有太多的爱所以他才有太多的快乐,没有爱不会有快乐。你爱什么东西它才会让你产生快乐,你爱你家里人所以你晚上回来跟他们一块吃饭你才快乐嘛,你都不爱他,你跟他们吃饭你还能快乐嘛。快乐的根源是什么?是你有爱嘛。孔子就是一个骨子里特别有爱的人。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孔子爱什么东西,首先爱大自然,对大自然有一份特别的好奇和特别的爱,所以孔子喜欢登山还喜欢临海,孔子有没有自己真坐船到海中去我们不知道但孔子至少很向往这种境界。子贡曾问过孔子一个问题,说老师,为什么君子一看到大水,很浩大的水,就一定要站在旁边好好观赏一番呢?孔子说,因为水启示了我们很多美德啊。水里面包含很多美德,哪些呢?比如说水遍予而无私,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普遍给予,这就是德嘛,所及者生,水流到的地方就一定有生命;一朵花枯萎了,有水流到马上就复活了,这就是仁嘛。水总往下流,你别看它流的时候曲曲折折,但它一定有道理,这就是义嘛,水不是乱流的,水流一定有道理,一定循着一条理在流,这就叫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这就像智,从山谷里冲出来时,哪怕面对着的前面是悬崖峭壁,它也毫不犹豫,这就是它的勇敢。它有多种美德啊,有德,有仁,有义,有智,有勇。明察秋毫,包容万象等等。孔子从水里看到什么?看到美德,看到了人类的美德。他不光爱山水还爱艺术,这不用说了,孔子本身就是个艺术家。‘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我们有很多音乐发烧友你可曾发烧到向孔子这样,听到一首好的音乐竟然三个月吃肉都没滋味。孔子一辈子特别爱吃肉,他生活很讲究,可当他听到音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三个月不吃肉是三个月肉吃到嘴里没感觉,因为他沉浸在音乐里面,他自己有句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 述而第七》’我真没想到音乐能把人感动到这样的程度。他完全被音乐感动了,所以他听音乐常常是这个样子,他在鲁国听鲁国的乐师演奏音乐,他说‘洋洋乎盈耳哉《论语 泰伯第八》’哎呀,多么美妙的音乐啊,我满耳朵里都是音乐,他一听音乐就感动了,常常被音乐感动。在大街上走路,如果听到一个人在那边唱歌唱得很好听,一定穿过马路把那人拦住,你刚才唱得很好听能不能再唱一遍。如果在今天,肯定会认为他是不是疯子,是不是有毛病,但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你唱得好听他一定会拦住你,再唱一遍。然后你再唱他马上跟着你唱。要不是一个对音乐对艺术有强烈热爱的人会干出这种事吗?所以他常常被音乐感动,感慨万端。真懂音乐的人就是这种人。你有没有艺术细胞,有没有艺术鉴赏力,就看你有没有,还能不能被艺术感动,孔子就被感动了,在孔子看来,人生天地之间满眼山水,满耳音乐,我有双眼,天地便有山水,我有双耳,人间便有音乐,真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你生活还缺什么,不缺啊!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同时也造了很多山水,上帝给了我一双耳朵同时又弄了很多音乐,你说上帝对我们多好呀。所以后来孟子讲‘万物兼备于我’,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都是同样的境界,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圆融纯粹’,当你到了这个境界,你想通了这一点以后,哪里用得着去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哪里用得着去追求甘脆肥脓锦衣玉食,哪里用得着去追求紫袍玉带高楼大厦,也用不着钟鸣鼎食声色犬马,这些都不要了,造化给我们的东西够丰富了。孔子自己怎么样‘饭疏食饮水 曲肱(弓)而枕之’吃粗糙的食物,喝一瓢凉水,枕头都不要了,人生下来枕头自带,就胳膊肘支着,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快乐也就在其中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第七》’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那个富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你看这最后一句多潇洒,谁能够把富贵看成浮云你就真的彻底思想解放了,真的就解脱了,真的就潇洒了,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句是大潇洒,有这个大潇洒你才有大快乐,你放得下你才能拿得起,你舍得出你才能得的来。孔子本人从这种单纯里面找到了快乐。这讲就讲到这,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