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到达摩祖师洞: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8天命之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2:15:45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8天命之年

有人认为50岁是人生一个尴尬的年龄。跟年轻人比显得老跟老年人比又显得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更年期、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也有人认为50岁是人生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而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那人到五十应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呢?孔子所说的五十知天命是告诉我们人到五十就应听天由命了吗?五十知天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上讲讲到孔子开始进入了他的天命之年,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尧曰第二十》’不知道天命就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这里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从客观方面讲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我们生而在地球上就是客观存的,没把你生到月球上去嘛。我们生而为人而不是为其它动物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就是你的命。你生在这个国家,生在这样的家庭,拥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兄弟姐妹,这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这就是命!它是客观存在的。那命还包含主观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是什么?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的。这些也是人的命。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是个道德存在,而且人还富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生活还得要为这个社会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所以我们说,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第一,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呢?我们必须敬畏天命。讲到敬畏天命大家可能会有一种误解,那敬畏天命是不是我们就认命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听之任之了?既然一切都由命决定我也就不做主观努力了,就袖手旁观了?也不是这样!因为天命本身还包含着什么呢?我们主观上的努力,主观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让你必须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因此天命观里还有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须承担起来的对于他人的责任。必须履行天命。所以我们说知天命一方面让我们有敬畏心同时让我们怎么样?有进取心。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常讲儒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仁礼义。孟子曾讲过一句特别好的话,他说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天下之广居,君子要住在天下最大的房子里,不是说君子要住别墅,这个房子是什么?‘仁’。立天下之正位,君子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也不是说你住在一个最繁华的地段,正位是什么?‘礼’。行天下之大道,走在天下最宽广的大道上,大道是什么?‘义’。仁礼义,实际上这3点都跟天命有关,为什么呢?认知天命就是仁;敬畏天命就是礼;履行天命就是义。因此儒家的几个最重要的词都跟天命有关。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为你不知命就做不到仁,就做不到礼,就做不到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用孟子的话说,知道天命以后就怎么样?与民由之。带着人民都来走在天命的大道上;那如果不得志呢?独行其道。我一个人走在这条大道上。

 

五十知天命并不是指人到五十就应听天由命,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实际上是在强调要尊重人生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人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更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更应该有所担当,积极面对人生,那这种知天命的的人生态度给孔子带来哪些变化呢?

 

《论语》有这么一则,我认为这就是孔子在知天命之年的一个宣言‘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 宪问第十四》’,我已经不怨天了也不尤人了,我下学而上达,。什么叫下学?就是下行天道。什么叫上达?就是上达天命。对上我了解天命,对下我执行天道。所以在这个时候怎么样?知我者其天乎。只有天才能了解我。我知天,天知我,所以只能与天地晤对。一个人如果能到了能与天地晤对的时候,那是一个多高的境界。那知天命的孔子他就具有了很多的人生的宽度,广度和高度,至少孔子达到以下几点,首先,天命给孔子以义无反顾的使命感,是孔子精神力量的一个来源。一次子路在鲁国的都城曲阜城,在城门旁边的小旅店住下,看守城门的人晚上就和子路聊天,你是从哪来的?子路说,我是从孔氏那个地方来的。这个人马上说了一句话‘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鱼,雨,玉)《论语 宪问第十四》’你说的那个孔氏是不是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那个人呢?《论语》把这句话记录下来了,司马迁把这句话又搬到《史记》中去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孔子一生的一个最好的评价。知道不可为还要去做,这就是知天命之学。为什么?因为天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让世道不可为;一方面却又让你怎么样,必须去为。所以天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实我们人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常常怎么样,你必须抱有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什么态度什么精神?要尽人力而听天命。你不能说他听了天命以后我就不尽人力了。天命不可为,但天命又让我不可不为,所以面对着不可为的这么一个最终结局,我还得要义无反顾地去为,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大凡成大事之人一定有这样一种精神。太聪明的人为什么成不了大事?太聪明的人往往就是知其不可,不为了。你说孔子知其不可在为,他是没有改变那个时代的世道,但他改变了整个的中国历史。他的为的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这个时代。所以孔子做和孔子不做,孔子做是一个世界,孔子不做又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要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我会是什么样子,然而现在有了我了,我会让它成为什么样子。孔子就是这样想问题的,这就叫天命。知天命还能够让孔子达到一种很坦荡的境界,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很好的一种境界。孔子有个学生叫公伯寮(辽),这个学生很糟糕,后来人们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毛腾)’,毛螣就是害虫。孔子门下也有害虫也有教不好的学生,公伯寮很糟糕,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季桓子手下做家臣。然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两个共同在鲁国的政治上有很多改革的作为,但这个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说子路的坏话。最终导致季桓子不再信任子路,导致子路丢官,直接地和间接地导致了孔子自己的丢官,所以这人很糟糕。有一天一个叫子服景伯的人,是鲁国的大夫,就到孔子这来说,你这个学生公伯寮太糟糕了,现在季桓子已经很信任他,如果你允许的话,我还有力量把这个公伯寮给杀了,给你出口恶气。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我的道能够实行是命,我的道不能够实行也是命。‘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 宪问第十四》’公伯寮能改变我的命吗?他与我无关。这是什么?不怨天不尤人,把命运看穿了。当我们把命运看穿以后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小人也是我们的命,你说我碰到小人我很生气,你生气就是跟你的命生气。为什么?你为什么碰到他,碰到他也是你的命嘛。所以到了这一步,你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同时知天命让孔子变得非常淡泊宁静。我们讲知天命能够让孔子得到这些,实际上也就是说知天命让人能得到这些。假如哪天我们也能知天命了,能够认知天命,能够敬畏天命,能够义无反顾地去履行天命,我们也可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今天讲孔子的目的就是我们通过孔子的人生,然后来看看人生可以怎么样去走,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生,是很有示范性的一个人生。那么知天命能够让孔子很淡泊宁静,如果我们像他这样也能做得到,你比如孔子讲过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不想富贵啊,可是孔子看待富贵怎么样,像天边的浮云一样,为什么?知天命啊,如果天命不让我富贵我凭什么要去强求富贵?如果天命让我富贵,那我得到了当然好。所以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论语 里仁第四》’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孔子很客观,谁不想富谁不想贵啊?富就是有钱,贵就是有权,谁都想。但是‘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不用正当手段去得到它,不要。富贵如果是我们的命,得之,好。贫贱如果是我们的命,受之,也很好。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那又何碍于我们欢乐呢?所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它既然是命我就受之,受之照样快乐。肥马轻裘享富贵,如果不是命,那又何益于我们的快乐呢,你把它强求过来,真的就能增加你的快乐吗,所以孔子讲,君子啊,总有仓促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既然是君子,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那他就必须与仁同在。所以孔子说‘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第四》’无论你颠沛流离,无论你经过多少人生挫折,你都必须履行仁义,为什么?天命,天命所在。我们后来说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什么叫大成?大成就是相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我们一般人都是小成,小有成就。我们人生里头总有一些成就了,你拿到一个文凭,有成就嘛;你学了一门技术,有成就嘛;你结婚,有成就嘛;你生孩子了,也不错,有孩子了,也是成就嘛。这都叫什么,小成。什么叫大成?大成就是人格上的完成。实际上小成不难,我曾经在有些地方讲到就业问题,我说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教育都变成培养打工仔的教育了,从家长到老师到学校到主管部门,都老担心我这个孩子将来没工作怎么办,然后所有的学习都为了将来找一份工作,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等等,天天想这个问题,都是把人往什么地方培养,小成。所以我讲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四条腿的办公桌有的是,你根本不要那么太过分担心嘛,你要担心的是什么,你有没有把人做好,有些东西到那时会迎刃而解的,有很多东西会超越,它会超越,孔子一生没想到怎么找工作,孔子有工作问题吗,刘邦从来不想找工作,他父亲老骂他,你跟老二学学。老二多踏踏实实,天天在家种庄稼,你怎么整天在外面游手好闲,刘邦没有感觉到找工作很难,他后来不用找工作了嘛,当了皇帝,把老父亲叫来,老父亲,你看看,我现在跟老二比,我们俩谁家业大啊。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把有些问题看得太重了,这都是小成,人要想着大成。

 

年轻时孔子就很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抱负,从37岁到50岁,这本该是人生事业辉煌发展的14年,而孔子却一直在当老师教学生。那在这14年里,孔子是在逃避还是在积累准备,等待时机,厚积薄发,年过50的孔子还能有机会再重新踏上仕途吗?

 

像孔子这样的人注定要对这个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时的世界变成怎么样了,鲁国,至少孔子待的鲁国,这个时候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礼崩乐坏,政治上已没有程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大夫反抗国君,而大夫下面的家臣又反叛大夫,所以鲁国当时的政治是乌烟瘴气,孔子一个人一直在那教书,随着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逐渐把希望就寄托在孔子身上,天下都乱成这个样子孔先生您什么时候出来呀,孔子不出与天下苍生何,天下苍生怎么办?孔子渐渐被看成救世主了,很多人就盼着孔子出山,有个人就找到孔子问了一个问题,孔先生,你为什么还不出来行政不出来从事政治,孔子微微一笑,我现在所干的,不也在从事政治吗,我在教学生,我让他们走正道,我的这样的行为就是在影响着政治吗,《尚书》有两句话嘛‘孝乎为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有政’作为一个孝子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好,然后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那不就是影响了政治吗,所以我现在这样做也是在从政,谁说一定要做官才是从政啊,孔子当然知道这人的本意是希望他出来做官从事实际的行政,但孔子认为时机不成熟所以就跟他打哈哈,但话讲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他通过改变世道人心也确实就是在从政。法国有个思想家叫萨特,写过一本书叫《词语》,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他说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虽然他们早已去世但他们的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影响,所以这些人对我们而言不是死了而只是什么呢?缺席。所以这些人不是死人,是什么呢?是缺席者。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我们在谈孔子,他还在影响着我们,但是他来了吗,没来,那他是什么,缺席者。孔子是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缺席者,思想的缺席者,道德的缺席者,他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这也就是从政,所以这句话讲得不错。上面那个提问的人代表了一般人对孔子的一种焦虑心态,希望孔子出山,孔子的学生是什么态度?学生也着急了,子贡就曾劝过老师希望老师出来从政,但子贡这人我们知道,外交家,很善于说话,同时又是个非常成功很出色的商人。所以他跟老师讲,让老师出来从政时不是像一般人直接就问,哎,孔子,你怎么不出来从政啊。子贡的话说得很含蓄。一天他找到老师提了个问题,说老师啊,现在有一块很漂亮的玉在这个地方‘有美玉于斯’,那这块美玉我们是做个很漂亮的盒子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把它卖掉呢?话说得很巧妙,即是外交辞令又是商业用语很符合他的身份,他是外交家又是商人嘛,孔子一听就明白了,这小子跟我打哑谜让我猜,他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子贡把孔子比喻成一块美玉,如果你一直不出山就相当把美玉放在盒子里藏在家里,我希望你出山,把这块美玉卖掉,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孔子怎么说‘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古,假,价)者也《论语 子罕第九》’卖掉吧,卖掉吧,不过我要等一个好的识货的商人啊。你看这个师生对话多有意思。读《论语》你会看到孔子跟他弟子的对话真的是太有意思了,一点都不枯燥。子贡用商业术语和外交辞令来跟孔子打哑谜,孔子也同样用商业术语和外交辞令来回答他,彼此心照不宣莫逆于心。子贡明白了,老师愿意出山但时机还不成熟,那就再等等吧,到最后甚至谁都急了?孔子特别讨厌的乱臣贼子也急了,这倒是有点滑稽,这人谁呢?阳货。此人在30多年前就跟孔子打过一次交道,17岁的孔子到季氏家去赴宴被阳货挡在门口赶走。现在阳货掌握了鲁国大权,权力很大。我们先讲一下阳货此时为什么权力很大,他原来是季氏的第一大管家,季氏是鲁国的总理,总理家的第一大管家,先是跟着季平子,后来季平子死了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当上家长,当了执政,鲁国的执政,阳货干了一件事,他发动政变把季桓子囚禁了起来然后威逼他,你听我的我就立你为继承人,不听我的就把你废了。季桓子没办法,答应了他。从此阳货就通过控制季桓子而控制了鲁国大权。一个家臣,说得好听点是家臣说得不好听就是家奴,孔子把这个现象称之为‘陪臣执国命’,国家的命运全部掌握在一个陪臣的手里。那这个阳货掌握了鲁国大权后他有点心虚嘛,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他要收揽人心要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他想到要拉拢孔子,你想孔子有那么大的影响品行又那么高,在民间有那么大威望,在上层社会同样也有很好的声誉,如果孔子站在我这边那我力量不就强了嘛,所以他几次放出风来希望孔子来找他,你到我家来,你来找我一下,我给你官做。那我们想孔子会干吗?

 

阳货此时真心邀请孔子出山,但在孔子看来阳货就是乱臣贼子,孔子不可能与他同流合污更谈不上政治支持了。但阳货偏偏看重了孔子的政治才干,那阳货会用什么办法来逼迫孔子出山呢?

 

孔子坚决不去阳货有点着急了,想了个办法,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小猪腿,而且还是什么呢?先打听到孔子不在家,把猪腿给送过去。为什么?因为周礼上有这么一条规定,大夫给士送礼,士如果没有能够在家里面接受礼并当时表示感谢,士必须回访大夫。虽然阳货此时不是大夫但他毕竟此时是打着季桓子的名义去的,所以他想通过这个办法来逼孔子回访他,哎,你不得不到我家来见我,你回访我就好办了嘛。猪腿送过去了孔子不在家,等孔子回家发现家里面有个猪腿,一问怎么回事,阳货派人送来的,那孔子就明白了,这小子逼着我去见他,孔子也想了个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你趁我不在家个给我送猪腿那我也打听到你不在家我去回访你。一天有人赶紧给孔子报告,老师,现在赶紧去,阳货不在家,孔子说行,我现在就去拜访他。我去了你不在家,我礼节做到了我们俩又见不着,这是很好的一个设计啊。孔子去了,阳货不在家,回来的路上很不巧或者说很巧,两人在路上碰着了,这个阳货一看到孔子‘你从哪来的呀?’‘我到你家拜访你,你不在家’。阳货说你走近点‘来 吾语(玉,雨)汝’来,走近一点,我跟你说话。口气很冲,他此时有权有势啊,人有时就是这样,在没出名前别人不知道你是什么东西,出名以后呢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了,阳货就是这样的,原来是个家奴,别人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现在终于掌大权了,别人都知道他是什么东西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跟孔子讲话的口气很冲‘来 吾语汝’来,我跟你讲话。我教训你一番。孔子也犯不着跟他冲突,因为孔子这人个性跟孟子不一样,如果孟子碰到这种情况说不定连打架都有可能,拔刀相见都有可能,这是孟子的个性。孔子的个性是比较温和的。那孔子就走进一点,阳货一看,你孔子来了也不说话就跟孔子讲了一段话,他给孔子提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我们后来有个成语叫怀宝迷邦,就是你怀抱着那么大的才能却看着你自己的国家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败,你不去挽救,你这叫仁吗?你孔子动不动就讲仁义道德,你仁在哪里啊?问孔子这个问题。我们说阳货这人不怎么样,这个话讲得是不是有道理啊,孔子曾讲过一句话叫不能因人废言,既然你讲得有道理我也不跟你争,孔子就说‘不可’,这样的人不能叫仁,但是话又很简单,就两个字‘不可’。阳货一看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好(号)从事而亟(气,极)失时可谓智乎’我知道你孔子是想做官的,可是你屡次看着做官的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你这样能叫智慧吗?想做官又不会抓住机会,这叫智慧吗,他讲得道理怎么样,也对呀,所以孔子的回答也是两个字‘不可’,但是你别老说不可啊,你表个态嘛,孔子就是不表态,阳货着急了然后警告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流逝很快啊,时光不会等待我们任何一个人啊。你孔子已经50岁了,古人50就叫老,你已经老了快退休了,你想从政现在还不出来,还等什么时候啊?这就是摊牌了。孔子怎么说的呢‘诺 吾将仕矣《论语 阳货第十七》’好,我考虑考虑。这场对话很有意思,阳货不断出击而孔子怎样呢,基本上没什么话,非常简洁,这是孔子的一种智慧,这个时候不要和他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尤其他讲的话都还是有道理的,你总不能跟他摊牌吧,我愿意从仕,我也愿意出来做官,我也愿意挽救鲁国,可是你阳货在上面,老子就不跟你玩,你不能这么讲嘛,孟子会这么讲孔子不会这么讲,所以你讲什么都对,对对对,没错,你讲的都对,对完以后呢?没下文。这也是对付强权者的一个策略。阳货此时是非常想让孔子出山,但他可能真不明白,孔子之所以不出山就是因为有他阳货在。我们刚才讲到了阳货掌握了鲁国大权,而孔子对这样一种现状是绝不满意的,在你掌权时我出来做官,那我不成了你的帮凶你的爪牙了嘛,像孔子这样一种特别在乎自己个人人格,个人形象的人是不可能出来的。他出来只有一个前提,就是阳货出局,孔子很快就等到了这个机会。阳货此时已经掌握这么多大权了,是不是很满足呢?不会的,权力的欲望是一种什么欲望呢?是一种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欲望,权力欲就如同毒瘤,你不把它切除它就会一天天长大,最后吞噬自身。按说阳货此时已经够好了,鲁国大权全在他手里还不满足,他还要发动一场政变,要干什么事呢?把季桓子给杀了,把叔孙武书也给杀了,把孟懿子也给杀了,三大家族的三桓啊,三桓的三个家长全给杀了,这三个家长在鲁国担任什么职务呢?季平子是司徒,孟懿子是司空,书孙氏是司马,鲁国的三驾马车啊,一个是管军队的司马,司徒就是国家的总理,司空是国家的农业部部长,建设部部长。他要把这三人全杀了换成自己的人,换成更听话的人,这就玩过头了,玩火必自焚,结果就是把自己玩没了,他的叛乱被平息,然后他自己逃亡国外,逃到齐国去了最后又跑到晋国,这就是阳货在鲁国最后的结局。那阳货走了,鲁国的政治经过这场动荡以后必须要有人来收拾残局,必须要有人出来给鲁国以信心,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呢?孔子。所以孔子一生最好的一个从政机遇终于出现了,孔子要出来做官了。那孔子出来做官以后做得怎么样呢?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