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大火前后照片: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3三十而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5:27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3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对千千万万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今天我们都认为30岁的人应该能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已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孔子总结自己一生时也说自己三十而立,那我们今天理解的三十而立和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一回事吗,年轻的孔子又是如何完成他的三十而立呢?

 

上讲讲到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到30岁时他可很自豪地说,他自己三十而立了。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立起来了,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说话算数了有人听他的了。在孔子30岁时鲁国临近的一个大国齐国。齐国国君齐景公,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访问,大国国家的君臣到鲁国来访问,这时孔子的身份实际上是个普通人,此时孔子早已辞官不做自己在办一个学校一个私学,这个等会要讲,他只不过是个私立学校校长但他竟能参与接见齐国君臣并在这次接见里还发了言。我们说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他真的是立起来了。实际上在三年前孔子27岁时有个很小的国家郯(谈)国国君到鲁国来访孔子都没机会参加接见。孔子后来很想向郯国国君郯子求教,是自己跑到宾馆里去找郯子的,这种公开的官方场合是没有孔子的,所以我们可说三年前孔子都还不行三年后到30岁就行了,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这个数字是很准确的一定要到30岁。在这一次参与接见齐国国君齐景公和晏子的正式场合下齐景公还向孔子讨教了一个问题,要知道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大国国君来访,孔子作为一个学者的身份参与接见然后大国国君向他讨教一个问题,这表明孔子在鲁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是有声誉的。那齐景公问了孔子一个什么问题?齐景公此时很有野心,他的国家很大很富,齐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霸主齐桓公,所以他心中也有再称霸的想法,因此就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以前秦国国家很小而且在偏僻遥远的西边,国家小位置又偏可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说秦国本来确实是西方一个很落后的国家,这个落后是全方位的,政治上落后,经济上落后,文化上尤其落后,那为什么通过秦穆公的努力秦国强大了并且做了霸主?秦穆公有人才优势,他别具一格地提拔各种人才,不是重用自己国家的贵族,别的国家的只要是人才他都用,其中最著名有两人,一个叫蹇(剪)叔一个叫百里奚,百里奚被秦穆公重用很有一个传奇色彩的故事,百里奚本来是虞国大夫,后来虞国被晋国国君晋献公给灭了,百里奚成了晋国的俘虏,后来晋献公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秦穆公做夫人,百里奚被做了陪嫁的奴隶到了秦国。你说百里奚本来是一国大夫先做了俘虏又做了陪嫁的奴隶,心里当然不满意了所以趁机逃走,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逃到了楚国被楚国人抓了起来,这时有人跟秦穆公说,那个晋国作为陪嫁的百里奚是个人才,可现在他跑到楚国去了,秦穆公说,既然这样我们花重金把他赎回来不就行了,不行,如果一旦花重金到楚国去赎人那楚国就会很警惕,这么一个普通的奴隶秦国为什么要花重金来赎,一旦意识到这人是个人才可能会扣住不放,所以秦穆公就想了一个点子,那行,那我们就拿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于是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到楚国去,说我们国家有个奴隶跑到你们国家来了,我们愿意拿五张羊皮把他换回去,楚国想五张羊皮换个奴隶也差不多就让他回去了,所以百里奚是秦国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来的,后来就把他称为五羖(谷)大夫。回来以后秦穆公找他谈话向他讨教,跟他谈了3天,谈完后秦穆公直接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他。而此时的他已70多岁了,我们看,一个奴隶,秦穆公能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直接把他从奴隶的身份提拔为大夫,所以秦穆公用人确实是很有魄力很有眼光,这就是秦国的人才优势,我们说后来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而其它的国家为什么不行,跟这点有很大关系。秦国历代的丞相,尤其是到战国以后几乎都是外国人不是秦国人,这就是人才优势。这种人才优势从秦穆公就开始了。所以当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的时代国家又小又偏为什么能成霸业时,孔子对他的回答是什么,他说秦国国家虽然小但志向大,位置虽然偏但行为中正。接着孔子就提到百里奚这件事,他说百里奚是个奴隶,可秦穆公能把他从奴隶的身份提拔出来‘爵之大夫 授之国政’这样的魄力你们有吗?可是秦穆公有啊,所以孔子说,秦穆公能做到这点‘虽王(望)可也 其霸小矣’他即使称王也可以,称霸那还算是小的。齐景公听完以后表示很佩服,鲁国的这个孔子确实是很有见解。我们看孔子面对着大国国君的提问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就是孔子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意见,不仅自己有了自己的意见而且别人还能够听他的意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表明孔子此时真的是立起来了,那三十而立的孔子还做了什么样的事业?我们说一个人说三十而立了,三十而立你有事业吗?有。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创办了私学。

 

在当时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了,因为这样既可养活自己还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三十而立的孔子怎么会在人生关键时刻放弃做官而想到去办私学了呢,孔子办私学难道能收到很多学费吗?

 

孔子创办私学可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创办私学表明孔子首先自己在经济上立起来了,同时自己有了自己的事业,事业上也立起来了。我们说在此之前孔子经过多方求教和自己刻苦的学习在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上面已成为一个专家并且已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完全可以开班授徒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30岁之前孔子就退出仕途不做官了,为什么放弃了?因为孔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学问越来越精进,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去探讨,如果一边做官一边再来研究学问精力不够所以孔子毅然放弃了这些,但辞职以后有问题,孔子现在在季氏那辞职不干了,在家里关上门研究学问,那谁来养活你,经济问题怎么解决,所以孔子创办了私学,创办私学就可以解决经济问题同时还能成为自己的事业,不仅能有收入也不影响自己做学问甚至能促进自己做学问,为什么呢,教学相长嘛,所以我们说孔子的私学是收学费的,他不是公益学校是收学费的,他自己讲过一句话‘自行束脩(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第七》’,自愿地给我拿来一束牛肉干,干牛肉,束就是一捆,脩就是干牛肉,一捆有多少,十条,十条一捆也不算多,这就是学费,这是最低标准,如果你钱很多可以多给一点,孔子有很多很富的学生,比如子贡这样的学生就很有钱,那他在孔子那就不是交学费了,几乎是赞助了,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出差,这种出国游学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子贡包下来的。但你如果要来学习最低学费是要的,那就是一束脩,十条干牛肉,为什么这样,很简单嘛,如果我没收入自己都养活不了这个学校也就办不下去了,所以这很正常跟道德无关,你别说孔子是个圣人怎么办学还收费,这个想法就太简单了,圣人也要收钱也要生活嘛,况且收点学费可以检验求学者的诚心。孔子就靠此解决了他生活的费用问题,同时我们说他也找到了自己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在孔子之前士阶层一生的人生道路很简单,要不往上走做公务员要不往下走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但孔子一创办私学给士找到另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什么人生道路,通过办学,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介入政治,能够干预生活,能够推行主张,能够宣传思想,还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这是自我实现的最好的一条道路而且还可保持自己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在孔子办私学时早已有了官学,那孔子的私学和官学比会有什么特殊之处,众多的学生又怎么会放弃堂堂官学而进入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孔子的私学呢?

 

讲到这我们要比较一下孔子的私学和以前的官学有什么不同,在那个时候官学有两种,天子有官学然后各国的诸侯有官学,官方出钱办,官方有它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他的培养目标还有他的教学对象,那孔子的私学在这些诸多方面与官学有什么区别,我们先简单地看一看,官学的培养目标和孔子不一样,官学的培养目标很简单,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培养各级官员培养官场上需要的人才,就是培养公务员,这是官学的培养目标,可孔子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培养目标是什么?孔子的培养目标当然可以去做公务员可以去做官但不仅仅如此,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孔子的这个私学它培养的是价值的承担者,文化的传承者,社会的管理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非常了不起。后来孔子的一个学生曾子曾讲了一段话,讲得特别好,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第八》’翻译过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曾子说,读书人知识分子一定要心胸开阔而又意志坚定,下面就是讲为什么要这样了,因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他承担着最重的担子而且要走最远的路,那是什么担子这么重呢?仁以为己任,他承担的是什么?仁,仁义道德的仁,把‘仁’挑在肩上。所以我说孔子的这个私学培养的是什么?价值承担者,仁就是个价值嘛,我们说孔子的培养目标和官学不一样同时孔子的教学内容和官学也不一样,培养目标不一样教学内容肯定不一样了,官学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也教这些,但孔子后来超越了这些东西,礼乐射御书数我们本来把它称为六艺,孔子超越了这些东西后又提出了另外六个概念,《诗》《书》《易》《礼》《乐》《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记》,其中的《春秋》是孔子自己写的一本书,因此原先的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就把它称为小六艺,小六艺是培养技艺的,而孔子的这个大六艺是什么?是培养学问的,有了区别了,官学是技巧技术技艺,是专业,孔子的这些不是专业,是什么?是学问。我们做个简单比较,比如说《诗经》,以前的官学也教也是教材之一,但官学教《诗经》教什么?《诗经》里不是有‘颂’这样的诗歌吗,官学里面教《诗经》就专门讲这类诗,《诗经》里涉及到有关礼,有关祭祀方面的,给弟子们教一教,将来让它们怎样祭祀祖先,回忆祖先的丰功伟绩,然后在各种场合下怎样重视礼节,教这些东西。孔子也教《诗经》,教什么呢?侧重于讲《诗经》中的什么呢?首先讲《诗经》中的四个字,兴观群怨,兴就是把人培养成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有温度的人;观呢?就是把人培养成有观察力,有洞察力,有判断力的人;那什么是群?就是把人培养成有群体意识有公共意识的人,要能关心公共福祉而不仅仅关注自己一己之私,这是群,还有怨,怨是对群的一个补充,人在人群里面不可能没有怨,人有个性,所以怨就是把一个人培养成能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对社会进行批判并且善于批判,在容易融入集体的同时又能保持一己独立的人。兴观群怨。所以《诗经》在孔子这变成什么教育?情感教育,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教育,同样的一个教材在孔子这不一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既然孔子的私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和官学有着极大不同,那什么样的人会冒险放弃官学而选择来上孔子的私学呢,孔子真的是像《论语》上讲的那样‘有教无类’什么人都教吗?

 

孔子的私学教育对象和官学也不一样,官学的教育对象很简单了,全部是贵族子弟,那孔子学校里面呢?《论语》上有四个字:有教无类,什么叫有教无类,我开班了办学了,只要你拿一束脩(休)来,不管身份只要有学习愿望有学习能力,都来,打破了身份的局限,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特权阶层的特权,不是普通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所以孔子的私学首倡有教无类就是把教育推广到普遍大众,至少理论上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次观念上的大变革,所以孔子的学生很有意思,很杂,一天一个叫南郭惠子的人就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子贡先生啊,我怎么发现你老师门下这么杂啊,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跟官学作比较,官学出来的一个一个都是贵族子弟,可孔子的私学里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富的像子贡,有很多贵族子弟,还有一些很贫寒的人,比如说孔子的学生原宪就很贫寒,原宪家的房子上面漏下面湿,四面的墙都是不完全的,不堵之室。而颜回几乎是穷死的,这样的学生都有,不仅有这样的学生甚至还有野人,这个野人有两种,一种说是城市之外的比较落后地区的人,子路就是个野人,所以他门下很杂,你说这个杂好不好,杂才好嘛,杂才会有不同立场,后来到孔子以后一直到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谁给开创的,就是孔子,孔子用什么开创了百家争鸣?用私学,就是因为杂,正是因为他们出身不同才会导致他们立场不同,导致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他们都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表达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于是就形成了百家,互相不服气就开始争,这就是百家争鸣,所以孔子是开创百家争鸣时代的人。还有教学方法也不一样,这都是孔子对后世的伟大贡献,官学的教学方法很简单,既然官学是培养接班人那背标准答案就行了,教材的官方钦定的,教材怎么解释也是官方钦定的,问题是官方设定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官方定的,背答案就行了。但孔子这地方不一样,你读《论语》,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绝不一样,有多少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的回答不一样,有多少人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不一样,有多少人问孔子怎样搞政治,孔子的回答也全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没标准答案?因为孔子的每个回答都是针对提问者,针对这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一天子路问孔子,老师啊,闻斯行诸,我如果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我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就照着这个道理去做啊,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论语 公冶长第五》’就是子路听到一件事,如果他还没实行就生怕再听到一个新的道理,这个道理我还没做下个道理又来了,他着急,就是这种个性,所以他就问老师,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那怎么行,有父兄在嘛,一个人做事怎么能自作主张,要问问父亲问问大哥,他们都说行你再做,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不久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做啊,孔子说,那当然,你既然知道是正确的,毫不犹豫马上做。这两个答案完全针锋相对,照我们的想法要不这个对要不那个对,反正两者之间不可能都对,是吧。小师弟公西华比老师孔子小40来岁,这两次问答他都在场,所以就奇怪了,说老师啊,前两天大师兄子路来问你,你说不行,要听听父兄的意见,今天冉求师兄来问。你说马上就做,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答案不一样,这笔记没法做了。孔子说,子路这个人,间人,子路这人太莽撞,所以我要让他做事谨慎一点;而冉求这人做事太犹豫太小心,以至常常丧失机会,所以我让他果断一点。问题答案不一样叫什么?因材施教。宋代的朱熹对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的概括就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教人是各自根据他的才能来教的,这是因材施教,而且孔子是用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 不悱(匪)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第七》’这句话挺有意思,孔子一边讲有教无类什么人都教,可是呢,什么人都教是指身份有些人孔子还是不教的,什么人啊?没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人不教,智商不够的人也不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第六》’中人以上的我可以教他大道,中人以下教不了大道,孔子很客观很讲教育规律。不愤不启,如果你不是发愤的要学习我不来启发你,不悱不发,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也不会来教导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你的智力不够我也再不教你了。所以孔子讲有教无类讲诲人不倦那还是看对象的。后来孟子讲,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一个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快乐不是得天下人而教育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做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我们说孔子做的教育是精英教育。

 

看到这我们也许会有个疑问,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和孔子抱有同样目标而选择创办私学的人,他们的私学和孔子的私学又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这话还不够准确,为什么呢?因为在孔子的同时代还有其它的人也在办私学,但不是孔子这个办法,我们可把孔子的私学与其他私学做个比较,比如说和孔子同时办私学的就有个叫邓析的人,在郑国也办了个私学,教什么呢?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且帮别人打官司,我们可把他这个私学叫什么学校,法律培训学校或律师培训学校,一个学校越是教技术教专业可能来学的人就越多,学了马上就能用嘛,所以邓析的学校一开始办的也是很红火。邓析自己常常帮人打官司,大的案件,打完后要送一件上衣,小的案件,送一件短袄或一条裤子。孔子是收吃的他是收穿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老百姓带着衣服到他这来交学费,你干脆教我们怎么去打官司吧,有多少呢,不可胜数,但邓析这个学校办到最后就办得不对了有问题了,怎么有问题?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他不讲原则不讲法律精神不讲规矩。所以他的私学教到最后是什么?把学生教得都不正派了,你是打官司我教你一些技巧,你犯了罪我教你怎么逃脱惩罚,变成这样了。有个典型的案子很有意思。《吕氏春秋》上记了这么一件事,说一天一个富人家的一个人掉到河里淹死了,死尸捞上来后,富人家找捞尸人讨要尸体,捞尸人就说了,我把你家人的尸体从水里捞上来总得给点报酬吧,这个没问题了,但他要得特别多,对方是个富人家嘛趁机敲一把,要得很高,富人觉得他要价太高不服气,怎么办呢?找邓析,这个人不是打官司很有名嘛。你给我想想办法,邓析说,办法不是太简单了嘛,他捞上来的这个尸体除了卖给你又不能卖给别人,你别着急,等着。这话有道理啊,除了死主的家里要,谁家要啊,所以你别着急,富家一听有道理,那好吧,我就沉住气在家等,果然捞尸人着急了,一看好几天怎么这家人不要尸了,这个尸首在家里腐烂了非常着急,他也来找邓析,邓析怎么说,别着急啊,他要的这个尸体只有从你这买呀,别的地方他也买不到,你也别着急,这就叫两可之辞。你看这个邓析不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方说给双方找一个比较合理的途径,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把这个事给解决了,他给别人出的都是馊主意。因此邓析的这个私学办到最后是没有原则只有权术,玩弄聪明操作他人,结果是邓析把自己玩死了,他这个私立学校办到最后怎么样,把郑国风气全搞坏了,结果就是被杀掉。《左传》上的记载,邓析把郑国都搞乱了,郑国大乱 民口喧哗。然后郑国的执政姬驷歂(喘)就把邓析给杀了,我们看,邓析被杀时是鲁定公九年,正好是孔子出来做官的那年,孔子51岁,孔子30来岁就开始办学,到51岁办了20多年学,办到最后是出来做官,邓析办了多年的学最后是送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一个是成人之美一个是成人之恶。所以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论语 颜渊第十二》’什么叫成人之美?帮别人做好事,成人之恶那就是帮别人做坏事,你看邓析办的这个学校不是帮别人做坏事嘛,帮着坏人逃避法律惩罚,这就是帮着别人做坏事,那结果就是下场很惨。孔子还有一句话,‘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 雍也第六》’他说,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他的正直,可有那么多不正直的人为什么也活着啊,那是他幸免于祸,很侥幸地避免了灾祸。正直是生门,邪恶是死门,在死门中没有死你不要太得意,那是侥幸,所以做人要正派。当老师的尤其要这样,一定要教人走正道教人做正派人,这是一个底线。孔子说,‘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论语 宪问第十四》’君子往上走,小人往下走。那么作为老师也要教人上达而不能教人下达。孔子的私学和邓析的私学做个比较的话那是什么?就是孔子教人往上走,邓析教人往下走。所以结果是邓析自己被杀邓析的这个学校也就烟消云散了,邓析培养出什么学生来了吗,历史上不知道,孔子一生干出了伟大的事业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怎么样,一代又一代大师辈出,这就是走正道和走邪道的不同,前面讲孔子的学生很杂什么人都有。这里面还有两个贵族子弟很特殊,是鲁国最有名的三大家族,三桓家族里的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他两个也在孔子的私学里,那这两个孟氏大家族的同胞兄弟是怎么到孔子这来学习的,他们在孔子这地方学习对孔子的命运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