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9天下无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42:50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9天下无贼

鲁国平定了阳货的叛乱后孔子决定出山了,可鲁国这时已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这时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孔子真有把握能改变当时的混乱格局吗?作为鲁国大司寇的孔子又是怎样对待那些犯了罪的人呢,在孔子这个大司寇眼里为什么会没有寇?

上讲讲到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然后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此时此刻对鲁国的重要性,开始邀请孔子出山。但他们也很慎重,因为孔子毕竟在此之前没从过政,没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一开始给孔子的位子不大,是中都宰,这年孔子51岁,我们说孔子的起步是很晚的,51岁做中都宰,中都是什么地方?今山东汶上县,不是一个县那么大没那么大。有人说中都宰是不是中都县的县长,我们想那时的县长,就算是县长大概也就相当我们今天一个乡的乡长,孔子从政51岁开始做乡长,起点很晚,不用怕起点晚,怕什么?怕的是你没后劲,那孔子做中都宰做了一年下来结果是什么样呢?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有些史籍上记载怎么个好法呢?孔子他更主要是从道德上来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开走,男的在右边走,女的在左边走,路不拾遗,孔子还能在当地选拔人才。根据你的才能和品德给你安排相应的适合你的岗位。所以一年下来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到什么程度?四方诸侯都把这个地方作为示范区来参观访问学习。所以鲁定公特别高兴,把孔子招来就问,你把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那用你这个办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呢?听出来这话的意思了吧?现在不让你治理中都了我想让你治理鲁国。孔子也听出来了,知道他要升迁了,他此时又特别自信,所以就跟鲁定公打包票,用我这个方法治理天下都可以更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呢?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迁了,做什么呢?小司空。司空是干什么的?司空就是掌管国家经济的,掌管建筑,掌管农业,掌管一切水土功课,同时负责祭祀,这就是司空。那孔子此时做的不是司空,要注意是小司空,什么意思呢?相当于经济部的部长助理或经济部的一个司长。这小司空又做得非常好。管农业做得很好,把国家的土地,根据土地不同情况分类,有山林,丘陵,川泽,高原,平地,分类以后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你适合种植这东西你种这东西然后我收税,就照这个来收。因地制宜,而且做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又做得很好。但做到这个位置也有个小问题,孔子的这个小司空的职务有点尴尬,为什么呢?司空是谁呢?孟懿子,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且比孔子小20岁,孔子在小他20岁的学生手下当学生的助理,这总有点尴尬,不仅孔子尴尬孟懿子也尴尬。每次开会孟懿子在主席台上讲孔子在下面听,然后就分配孔子工作孔子还要向他汇报,师生之间都很尴尬。好在孔子因工作太出色,这个尴尬持续的时间不长。他马上又升职做了大司寇。司寇前面加了个大,上大夫了,地位和孟懿子平等。说明什么?说明鲁定公还真是有气魄,把一个普通的士提高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同时说明三桓也对孔子怎么样?很认可。凭什么认可?有成就。

孔子得到了鲁国国君和三桓家族的认可,很快就从一个小小的中都宰升为鲁国的大司寇,如此飞跃式的升官速度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吗?孔子接下来要面临怎样的威胁?

但也有人不认可,你想一个普通的士一下变成大司寇变成上大夫,鲁国有那么多贵族子弟,这帮贵族子弟平时就是吃喝玩乐全是纨绔,一看到这么高的地位给一个普通的士拿去了,不高兴看不惯不服气,然后就编了一首民谣,怎么唱的呢‘麛(迷)裘而韠(必) 投之无戾 韠之麛裘 投之无尤《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乐成》’什么叫麛裘?就是鹿皮做的袍子,是普通人贫寒人打工仔穿的衣服,叫麛裘。什么叫韠?韠是一种蔽膝,是大夫上朝时穿的一种服装。这个歌谣翻译过来就是,鹿皮袍子多么寒酸啊,彩绘的蔽膝是多么堂皇啊,鹿皮哪里能配上蔽膝呢?把他摘掉才像样。意思就是说,像孔子这样的普通人的身份凭什么做了大司寇,凭什么成了上大夫,应该把他撤职才合适。这帮人不服气所以编歌来嘲讽孔子,这是贵族子弟对孔子当上大司寇的一种反应。还有一种人对孔子当上大司寇也有反应,比如说有个叫沈犹氏的人,每天早晨到市场卖羊时总是一大早就把羊喂饱了喝足了,增加了很多重量然后再拉去卖,所以他卖的羊实际上等于卖了很多的羊饲料,以前就常常用这种办法到市场上卖,是个奸商。鲁国还有个人叫公慎氏,这人有点懦弱,是个懦夫,他妻子不守妇道他也不加管束听之任之。鲁国还有一个慎溃氏,平时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是个流氓。同时鲁国还有一些牛马贩子经常是随意抬高售价,订立价格同盟扰乱市场。可这些人一听到孔子被任命做司寇了,司寇是干什么的?司法部部长兼公安部部长,司寇司寇就是管寇的,寇就是坏人。所以这些人一看到孔子当上司寇了,什么反应?沈犹氏赶到街上去卖的羊再也不敢把它喂饱了,守法经营了。公慎氏马上跟自己的老婆离婚了,这个妻子不守妇道我跟她离婚,她跟我没什么关系了。慎溃氏平时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现在到哪去了,逃到国外去了,孔子当司法部部长可能要来抓我,怎么办,逃吧。也好,孔子一当司法部部长坏人都逃到别的国家去了,那些牛马贩子也不再搞价格同盟了,都开始守法经营。说明什么?说明孔子平时有极高的威望,说明大家都了解孔子的为人,说明这些人都知道孔子绝不容忍他们这些违法的,缺德的事情在鲁国再继续下去,还说明了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仅通过他的威望就改变了鲁国的风气,他没说我把这些人抓起来惩罚他,没有。别人一看到孔子来了自然就吓跑了。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也就是司法部部长兼公安部部长,审案断案就成了他每天必须面对的本职工作,那这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大司寇又是怎样断案的呢?

非常慎重,他不是独断,每次审案总是找很多人在下面听,一起了解研究这个案情,然后孔子把这些人召集过来开个会,你觉得该怎么判?你觉得该怎么判?然后每个人都发表一番意见,发表完以后孔子说我觉得某某人的意见比较合适。他是集思广益,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找出一条最合理的判决,这实际上是什么?有了现代的陪审团的味道了。孔子有他自己足够的判断力,但为什么对一般的案件也要如此慎重呢,这就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慎刑。因为法律判决牵扯到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一定要谨慎,既不能放走坏人同时更不能冤枉好人,所以他特别谨慎,这是一种态度啊。孔子有个学生就不是这样了,子路。子路有个特点,子路也做过官,他判案时怎么判呢?‘片言折狱’,什么叫片言折狱,听单方面的言词他就能判案子。你是被告,他是原告。我听听被告的话我就明白了,判了。原告的话我就不听了。或者我听了原告的话,被告的话我就不听了,我知道了,我就判了。所以孔子就有一天揶揄子路,哎哟(又),片言能够折狱,这个事情只有你子路办得到,你本事太大了。那片言能不能够折狱呢?片言如果能折狱必须保证两个条件,第一,子路太聪明了一听就明白,一定要保证这点,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第二,要不就是对方,原告或被告,不管谁,特别相信子路,都特别老实,你子路在当法官,我们说的全是实情,不说假话。只有这两点做到你才有可能公正判决,但这两点能靠得住吗?所以孔子批评子路,你不能这么干啊。实际上我们在中国古代经常看到一些官员为显示自己的聪明,大玩片言折狱的把戏,不惜判冤假错案,这是孔子坚决反对的。判案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判案是为了慎待别人的命运,给别人一个公正。所以这里不是显示自己个人才华的地方,这是孔子给我们的一个很大启发。孔子都都如此慎重我们谁又能不慎重呢。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说老师,如何从政。孔子说,从政你要注意四点,前面三点都跟法律问题有关,哪三点,第一‘不教而杀谓之虐’第二‘不戒视成谓之暴’第三‘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 尧曰第二十》’。什么意思呢?不加教育就杀戮这叫暴虐;事先不告诫不打招呼,等他做成坏事后你才去惩罚他,这就叫残暴;你很晚才下令制止,等别人把事情做成触犯法律之后,你再去惩罚他,这叫做贼。所以在孔子看来,好的法律是先告知对方,告知人民,先教育他告知他提醒他,你做到这些后他如果再犯罪,你才有资格才有权利去惩罚他。

既然孔子说断案是为了慎待别人的命运给别人一个公正,那就应该对所有案子都秉公办理,可竟然有个案子让孔子拖了三个月都不断,最后还不了了之,难道孔子也遇到了断不了的疑案吗?

一天一对父子之间互相告发,官司打到孔子这来了,父亲告儿子不孝。那孔子接到这个案子后会怎么判呢?我们都知道孔子最讲究孝道,孝是人之本,一个人如果不孝那孔子一定会惩罚他,这是我们的想法。现在父亲告儿子不孝,父子两人打官司打到孔子这,孔子怎么做的,把这个案子放到一边三个月都不加判决拖着不办。到了最后父亲撤诉,我不告了。孔子说好,不告就好。这个案子就没了。季桓子就搞不明白了,他很生气啊,他说你这个鲁司寇欺骗我,鲁司寇以前跟我讲,孝是最重要的谁要不孝都要被惩罚的,现在他碰到这个案子为什么不判?他应该抓住这个案子好好判一下做个示范杀一儆百嘛,可这个案子到他那个地方三个月不判而且到最后案子都撤了,我真不明白这个鲁司寇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不明白我们也不明白,但孔子有他的道理,他对季桓子是这么说的‘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 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孔子家语·始诛》引自《荀子·宥坐》’你上面的,在上位的统治者都已经失去了你的道了,你还要杀下面的人,没道理。这实际上是什么?就是在骂季桓子,你孝吗?你都不孝你有什么资格杀他呢?这是第一;第二,你平时教导人民孝了吗?你没有教导他他不知道该孝,然后他做了这个事情你再杀他,你这就等于杀一个不辜之人。不孝的人为什么在孔子这个地方竟然变成不辜的人,因为没有人提醒他告诫他。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知犯罪不算犯罪,统治者没尽到提醒教育的责任,而且这个案子最后孔子没有通过刑罚的方法判决,他是调解。这也实际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包括一直到今天司法都沿用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传统,就是我们今天一般的民事案件是以调解为主导,这个制度非常好在中国深入人心,在国际上被人称之为东方经验,那中国的东方经验,这种做法,这种传统是谁给我们开创的,这就要追溯到公元前500年那个鲁国的司法部长,就是孔子了。我们说孔子此时做的官是司寇,但在这个司寇眼里却没有寇,在他眼里都是普通的值得我们同情的百姓。所以他后来讲过这样的话,他说对老百姓啊‘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用政策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你固然可以让老百姓不犯罪,但老百姓不知道羞耻,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犯罪,他不是自我约束是外在的约束,孔子说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约束,这样才能够做到‘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第二》’人民有羞耻心,主动不犯罪了。有格,行为做事有规范了。所以孔子从来不倾向于使用国家暴力来对待人民。

虽然在孔子这个司寇的眼中没有寇,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犯罪却也是难免的。那孔子认为制止犯罪的最好办法又是什么?

不是去惩罚具体的犯罪的人,当然这个要惩罚,但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弥补制度的缺陷,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豫塞其源’预先把犯罪的根源给堵住。所以孔子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现在那些审案的人总是找杀人的理由,他说古代不是这样,古代审案的人总是找不杀的理由。面对着罪犯你有两种态度,法官有两种态度,一种,我找出你犯罪的证据,找出要惩罚你的证据,然后惩罚你;还有一种态度是什么?我找出可以宽恕你的理由,尽量给你减轻罪过。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孔子取哪一种?后一种。孔子最痛恨动辄杀人的野蛮政治,季康子曾问过孔子一个非常下流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季康子问孔子说,我们如果去杀无道,然后就有道,怎么样?天下那么多无道的人,我们把他杀了,然后逼着人民都走到有道的路上来,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子为政焉用杀’你从政怎么老想着杀人呢?‘子欲善而民善矣’你要想善人民自然就善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人民为什么恶,是因为你也恶呀,你动不动要杀人,首先杀人的就是你啊。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说一个人在家里发明了一个机器,这个机器一旦开启所有的坏人一下都矮了半截,然后就判断得很清楚哪是坏人哪是好人,他老觉得坏人好人分辨不清,觉得不好办,然后就发明了这么个机器,终于发明成功了,他特别高兴,今天可以试运行了,很多人在旁边看,当然坏人就不敢去了好人都去了,看看你这个机器一按以后是不是坏人一下子真的都矮下去了。机器一打开首先他自己矮下去了。说明什么?倾向于把别人都看成坏人的人,自己一定是坏人,所以孔子这话讲得真好‘子欲善 而民善矣’老百姓今天不善是因为你不善啊。下面孔子还有个比喻‘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颜渊第十二》’君子的道德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像草一样,草往哪边倒不是小人的责任是风的责任。还有一天鲁哀公问了孔子一个问题,你告诉我舜是怎么能够把国家治理好的。孔子的回答是什么?舜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没有别的诀窍,两个字‘好生’。不杀人,好生。所以孔子说‘舜之为君也’舜在做天子的时候‘其政好生而恶杀《孔子家语》’他的政治是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而坚决反对屠杀。舜是不是这样真的很难说,但孔子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的。所以中国很多传统,很多好的传统,孔子都说是前人做的,未必。孔子只不过是托古改制而已。假托古人是这么做的然后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而已。所以好生恶杀这样的传统实际上就是孔子的。

孔子的这种好生恶杀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不能普遍被统治者所接受,但他的这种思想却影响了他的学生并且还救了一个学生的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孔子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有两件事情非常感人值得一说。一件事情跟孔子的一个学生有关,这个学生叫高柴。高柴不是很聪明但很仁厚。高柴到卫国去做士师,士师是什么?就是法官。大法官下面的小法官。在卫国做法官,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判了一件案子。有个人犯了罪高柴亲自判决砍了他的脚。后来卫国发生内乱,高柴赶紧逃跑,逃到城门口高柴紧张了吓坏了,这个管城门的正好是被他砍掉脚的那个人。他想这下完蛋了死定了,肯定他不会放我过去。这个人放不放他过去呢?就是不放他过去但好像还想救他,他跟高柴说,那个地方城墙有个缺口你可以爬过去。高柴是孔子的学生啊,很讲究的。君子不跳墙。孔子的学生都有这么一股劲,你说那么危急的关头跳墙就可以逃跑,君子不跳墙。然后呢,这个看门的又给高柴指了另一条路,那个地方有个狗洞你可以钻过去。高柴说,君子不钻洞。那么这人又给高柴指了第三条路,那好吧,我这个地方有个房子你进去躲一躲,高柴就躲进去了,追捕的人来了,这个看门的把追捕的人给掩饰过去,对付过去了,这些人走后高柴走了出来,他觉得很奇怪,说我以前不敢违背国家法律亲自判决砍了你的脚,你应该恨我才对,为什么你今天三次想救我?这个被砍掉脚的人跟高柴说了一番话,他说,当初你在判决我时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本来应该首先判决可是你故意把我放到最后,为什么?你是要利用这段时间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宽恕我的理由,后来终于轮到我了,按法律规定我确实是该被砍掉脚,我罪有应得,所以你不得不判决我砍脚因此我没怨言,而且在行刑时你的脸上充满的是痛苦之色,我也知道你并不是因为特别同情我而是因为你的内心里面就是一个君子,你不愿看到有人被惩罚,所以我虽然被判决被砍脚,我心里认定你是一个内心非常仁慈的君子,因此我对你没任何怨恨。这个事情后来传到孔子耳朵里,当时孔子在鲁国,孔子说,你们都要向高柴学习啊,他很会做法官的,不违国家的法律同时又坚守了仁慈的原则。还有一件事也跟孔子有关,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参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曾参有个学生叫阳肤,阳肤在鲁国也被任命为法官,然后阳肤就到曾参那去讨教,老师我要作法官了,你对我有什么教导有什么嘱咐,曾参怎么说的呢?曾参说‘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第十九》’今天的统治者已经无道了,所以老百姓的人心早已经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要真的是抓到了一个犯罪的人,如果你真的是侦查到了他犯罪的真实情节,你不得不去判他的刑时不要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终于破案了,你要对这个罪犯抱有同情之心啊,这话真让人非常感动,就是法官在判决一个证据确凿的罪犯时不是无动于衷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破案以后立功的那样一种沾沾自喜,而是充满着悲悯之情,这就是一种情怀啊。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包括后来的孟子,在犯罪学上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所有的犯罪都有其根源。社会原因导致的犯罪不能仅仅通过对犯罪个体的惩罚来实现社会的正义,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社会原因导致的犯罪不是个人原因,不能够仅仅通过对犯罪个体的惩罚来实现正义,恰恰相反,在惩罚罪犯的同时我们要通过对罪犯的悲悯和理解来努力地改变社会现状,努力地弥补制度的缺陷,然后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这是孔子给我们留下的非常重要的司法遗产。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我举两个例子,欧阳修写过一篇文章《泷(双,龙)冈阡(牵)表》就是给他的父亲造一个墓,做一个墓碑写一个碑文。在这个碑文里他讲到他父亲在做官时如何对待犯罪,欧阳修写道,他父亲每天晚上在家里审查案卷时总是在叹息,他的妻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老叹气呢?欧阳修的父亲说,我在找一找,能不能找到宽恕他赦免他的理由,可是我一直没找到所以我在叹息。那欧阳修的妻子就说了,你在这个案卷上能够为他找到生路吗?欧阳修的父亲就说,我找了但是没有找到。那他即使被判死刑了他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我也没有遗憾了,可是万一可以找到了一两条能免除他死刑的理由我没找,那他不就死有余恨嘛。这就是欧阳修的父亲。所以后来欧阳修在主持国家考试时,他给考试出的题目是什么呢?《刑赏忠厚之至论》。刑就是惩罚,赏就是赏赐。在收上来的考生的卷子里有个考生在他的卷子里写下这么一段话,我们来看看‘可以赏 可以无赏 赏之 过乎仁’可以赏,可以不赏,赏他,仁德过分了。‘可以罚 可以无罚 罚之 过乎义’可以不惩罚他,可是已经惩罚了,那又怎么样了呢?义过头了。‘过乎仁 不失为君子’。但义过头了呢?‘过乎义 则流而入乎忍人’义如果一旦过头,那你就会变成一个残忍之人。所以结论是‘仁可过也 义不可过也’。欧阳修看到这份卷子立刻给他判了第一名,拆开一看是谁?苏东坡苏轼。为什么给他第一名?这篇文章当然写得好,给他第一名的理由,两点。第一,符合考官思想。欧阳修出这个题目就是让别人讲这个道理,他讲对了。第二,价值观正确。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懂得专业,就是不知道价值观,不知道怎么倡导价值。孔子在鲁国做司寇前后总共不过四个年头,他不仅取得了现实的成功,他自己的这个官做得很称职,他最伟大的贡献是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司法提供了一种伟大的人道传统。这种人道的传统就是无讼,就是人道,就是慎刑。这就是孔子他所取得的成功。这讲就讲到这。请听下讲。